习水有德江车吗
有的。
习水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县,位于贵州北部,地处川黔渝结合部的枢纽地带,东连贵州桐梓县、重庆綦江区,西接贵州赤水市,南近贵州仁怀市、四川古蔺县,北抵四川省合江县、重庆市江津区,
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总面积3127.7平方千米[33],辖4个街道、20个镇、2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习水县常住人口为584947人。
习水是全国煤炭开发重点县。全县储煤面积92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48.7亿吨,距地表600米以内已探明储量16亿吨,
可采煤层4至6层,每层平均厚度5米,具有储量大、品质优、发热量高、含硫量低、灰份小、转化温度高等特点,是电力、化工、冶炼等不可多得的优质燃料。
2018年9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通告称,同意习水县等14县(区)退出贫困县。[2]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2020年,经遵义市统计局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8.85亿元。
你运气不错,我们学校也搞过这次作业。我们刚刚做完。就给你发一篇!
贵州省地处祖国大西南,全省国土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设9个地州市,辖88个县(市、区、特区),人口3869万。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49个民族成份,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水族、仡佬族,彝族
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全省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5度左右,年降雨量1100——1300mm,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八山一水~分田”的地貌特征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各种生物、矿产、能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植被丰富多样,景观绚丽多彩,民族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尔。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贵州具有重要的资源优势和战略地位。(1)能源、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全省可开发水能蕴藏量1640万千瓦,煤炭保有储量530亿吨、远景储量2419亿吨,具有水电与火电互济的电源结构优势,远景开发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以上,向省外输电能力可达1000万千瓦以上。铝钒土、磷矿石、锑、锰、金、重晶石等矿产储量丰富,能源与矿产资源区位组合良好,具备了建设铝工业、磷化工、铁合金等原材料基地的基本条件。全省有药用植物38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贵州生态环境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73180.01平方千米。2002年,全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1.65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流域675.75平方千米,珠江流域225.90平方千米。全省森林(含灌丛)面积54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452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83%,有林地覆盖25.66%;活立木总蓄积2.1亿立方米。全省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0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6.29%。
到年底,全省有自然保护区116个,面积87.96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其中,国家级6个(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威宁草海、赤水桫椤、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雷公山等自然保护区),省级3个,地市级12个,县级95个。现有自然保护区中,属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类型的106个,内陆湿地类型的8个,古生物遗迹类型的1个,地质地貌类型的1个。通过保护区建设,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有风景名胜区53个,面积88.34万公顷,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40个,县级5个。森林公园30个,面积10.7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18个,市县级3个。
至年底,全省建立了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赤水市、荔波县和湄潭县),3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凯里市三棵树镇、务川县黄都镇、册亨县者楼镇),2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思南县、德江县)和350个生态农业示范村。全年推广省柴节煤灶24.7万户,累计393.67万户;新建沼气池21万口,累计33.43万口。
贵州自然地理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氵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大体上,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全省河川泾流量达到1145.2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贵州自然资源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 3230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2002年底,全省实有耕地面积176.9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2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也不高。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贵州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全省发电装机容量逐年扩大,到2002年,发电量达到547.12亿千瓦小时,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十二位,在西部地区居第二位。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02年末保有储量为49 2.27亿吨;铝土矿质佳量大,保有储量为4.24亿吨;磷矿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甲冠中华,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贵州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0.8%,人均森林面积0.14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有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条件。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新疆号称我国煤炭开发“最后一块处女地”,预测煤炭资源总量约2.2万亿吨,占全国的40%,位居第一。而新疆奇台县是中国中国煤炭储量非常大的一个县,探明储量1200亿吨,远景储量3700亿吨以上,奇台县人口只有26万,这样算下来人均煤炭储量140多万吨。
2、贵州
贵州是西南之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西部的重视,此地也逐渐的“站”了起来。此外贵州六盘水煤炭储量堪比中国煤都大同,被称为是西南煤海,现在已经发现的矿产种类就有30多种,其中最以后代表性的就是石灰石和大理石,除去这两种矿种外,内部储量最多的还是煤和铁,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煤炭储量,位居全国之首,它的储量高达711亿吨,这是2000米以内的储量,而且这里的煤炭种类齐全,煤质良好,最主要的是埋藏得比较潜,容易开采。
3、陕西
陕西省位置处于我国西北东部地区,煤炭占据面积达到4.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估测储煤4200亿吨,是国内煤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主要的煤炭矿区有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榆神矿区、榆横矿区、靖定预查区、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等多个产区。
说到云南,很多人都会想到四季如春的昆明,神奇女儿国的泸沽湖,万里长江第一大峡谷的虎跳峡,作为西部地区的旅游大省,云南年均接待游客多达千万,对外知名度也是越来越高、如今云南依靠着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相当不错,不少县城也在慢慢崛起,今天要说的就是曲靖的这个“黑马”县。
曲靖,位于云南省的东部,地处云贵广三省区交界处,素有“云南咽喉”之称,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境内旅游资源也很丰富,闻名中外的景点就有:金鸡峰丛、九龙瀑布群、大海草山,2019年GDP达到了2637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省会昆明。而曲靖最有潜力的县城就是罗平县,藏有6.5亿吨煤炭。
罗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西汉时就有关于它的记载,距离省会昆明207公里,目前全县常住人口54万,下辖3个街道,10个乡镇,总面积3166平方公里,2018年正式退出贫困县的序列,可见近几年经济发展的有多迅猛,如今还是是云南首批省级旅游示范区。
另外,罗平境内的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储量高达67亿吨,硫铁矿5000万吨,大理石1000万立方米。旅游资源也很不错,有国家4A景点九龙瀑布群,每年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有了这些宝藏财富,罗平未来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
一个地区想实现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交通建设,而罗平的交通正在逐步改善,未来就有一条高铁会从此经过,这条高铁就是昆深高速铁路,是一条昆明至深圳的客运高铁,全场1280公里,规划设计时速最高350千米每小时。
1、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全省国土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含煤面积5.7万平方千米,占近4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91个县有煤矿。1995年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显示,全省2000米煤炭资源总量为6400亿t,占全国的16%,截止1996年末累计探明储量2662亿t,占全国27%(其中:煤焦煤占57%),保有储量2613亿t,占全国的27%,境内各类煤矿批准占用储量约1500亿t。
2、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开发自然条件优良。
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由其是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历史久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上开创了极佳的品牌效应山西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和侏罗系部分为第三系目前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500m,地质构造大部分地区较为简单,开采条件好。煤质优良,大部分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
二、煤炭开发的外部条件优越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无论是在一次能源的生产或消费结构中均占到75%,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煤炭开发方面实行“强化东部,战略西移”的战略决策,从而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山西成为新时期以来向全国发达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最便捷的煤炭产地,晋煤在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80%。山西年生产原煤达3.5亿t,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外调全国26个省、市、区,外调量达2.3亿t,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总量的80%,供应煤炭出口达1700万t,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70%,成为山西的主要创汇商品。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山西已形成了一大批从事煤炭科研、勘察设计、生产、管理营销队伍拥有9条铁路出省干线,约220个发煤站,年发运能力在2.5亿以上,其中:晋北12个为大秦线配套的能力均在200万t及以上的大型煤炭集运站,集中储装运输能力4750万t,吸引范围达12个县(区)全省现有50多个煤焦公路出省口,年出省运力达3500万t地理位置适中,距沿海省份平均400—600km山西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力基地之一,发展煤炭工业有可靠的动力保障。
三、山西煤炭的开发现状
建国以来山西煤炭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重点煤矿依靠国家投入,形成了10个大型或较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即八局二公司,地方煤矿一靠政策,二靠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办矿的积极性,在经历了“六五”时期国家为解决能源危机而实行“有水快流”的方针从而获的了大发展,“七五”时期以安全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八五”时期重点改造以后,步入了“九五”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煤炭开发为主,围绕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第三产业,煤炭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山西的龙头产业,山西经济的支柱行业。资产原值占到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6.8%,增加值占全省工业部门创造增加值的37%,实现利税占到全省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37.4%,如果把与煤炭相关联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一并计算,煤炭工业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50%以上,不仅支援了外省建设,而切带动了兴晋富民的步伐。
乡镇煤矿作为我省煤炭工业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近2亿吨的生产规模,为我省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客观估价乡镇煤矿在我省煤炭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乡镇煤矿发展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回顾我省乡镇煤矿发展的历史历程,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治理整顿三个阶段:
一、乡镇煤矿的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2年,根据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的《公私营煤矿暂时管理办法》、《公私营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要点》、《土采煤窑暂行处理办法》3个法规和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列》,山西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公私营煤矿进行整顿,封闭小煤窑2000多处。1957年9月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小煤窑的指示》,省政府作出了“放宽对小煤窑的开采管理,以解决群众的烧煤困难,发展工副业生产”的决定。从此,我省的小煤窑开始起步发展。
二、乡镇煤矿的发展阶段
1958年5月,山西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执行了“中央办矿与地方办矿同时并举、在地方办矿中地方国营矿与社队集体矿并举、大型矿井与中小型矿并举”的方针,调动了社队集体办矿的积极性,到“三五”末期,全省新建小煤窑3000多个。此后,由于受“文革”的干扰,社队煤矿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将山西列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全省大、中、小煤矿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80年末,全省新增社队煤矿1066个。主要分布情况是:太原市39个,大同市65个,阳泉市24个,长治市4个,雁北地区92个,晋中地区194个,忻州地区93个,吕梁地区73个,晋东南地区265个,临汾地区198个,运城地区19个。其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社队自筹,少量通过农业银行短期贷款解决。单井规模一般在1万吨/年左右,部分达到3—5万吨/年,少量部分矿井达9万吨/年。
1981—1985年,乡镇煤矿的名称有原来的社队煤矿演化而来。在这期间,根据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要求,贯彻“扶持、整顿、改造、联营”的方针,进行矿井改扩建。资金由中国建设银行根据省计划委员会下达的贷款计划,按1.8厘利息发放贷款。不足部分,由办矿单位自筹或通过农业银行贷款解决。这是我省农村煤矿建设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国家安排的贷款。自1981年相继列入改扩建计划的矿井共146对,设计净增能力1747.5万吨/年,总投资4.323亿元。到1985年底,实际下达贷款2.743亿元,竣工投产矿井46对,净增能力489万吨/年,完成投资1.044亿元,占开工项目已下达资金的38%;因资金短缺等原因停建矿井23对,停建前共投入资金1145万元,占下达资金的4.2%其余77对矿井在以后的时间里先后建成投产。
乡镇煤矿经过“六五”时期的整顿,部分单井规模较大的矿井改革了采煤方法。到1983年,在全省2787个乡镇煤矿中,改革采煤方法的矿井有230个。有单一长壁、刀柱、短壁等正规工作面20个,其中使用金属摩擦支柱的10个工作面,平均单产4093吨/月.个,比旧采面高66%。在80年代“有水快流”方针引导下,加之国家能源供应短缺,刺激了全省乡镇煤矿的迅猛发展。到1997年,全省乡镇煤矿矿井发展到8113个,矿井生产能力突破了2亿吨,煤炭产量当年达到1.54亿吨。
三、乡镇煤矿的治理整顿阶段
1998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煤炭行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工作会议后,我省狠抓贯彻落实。1998年取缔私开煤矿1453个,压减生产能力2679万吨;1999年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1565个,压减生产能力4399万吨;2000年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1033个,压减生产能力1100万吨;2001年关闭布局不合理乡镇煤矿1034个(含矿办小井139个、取缔死灰复燃小煤矿65个),压减生产能力802万吨;2002年,按照国家要求,全省组织开展了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对全省乡镇煤矿进行了全部停产整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复产验收,全省彻底关闭未通过复产验收小煤矿矿井909个,关闭总数达到5929个。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
到2003年5月末,全省已批准乡镇煤矿复产矿井4127个。其中:3万吨以下矿井342个,3万吨以上6万吨以下矿井1353个,6万吨以上9万吨以下矿井926个,9万吨以上15万吨以下矿井607个,15万吨以上21万吨以下矿井二○○三年九月二十七日275个,21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矿井138个,30万吨以上矿井51个。
焦煤:焦煤是炼焦用煤中之主焦煤,变质程度中等,结焦性和粘结性最佳。山西之焦煤所产焦炭块度大、裂纹少、抗碎强度大、抗磨性好,为炼焦用煤之珍品。利用焦煤,可得到焦炭、焦油、焦炉气。焦炭除供给冶炼外,还可造气和电石。而焦油和焦炉气可作为燃料,还能提炼数十种化工产品。山西河东煤田中、南部的离石、柳林和乡宁矿区属低硫、低灰主焦煤。所产焦炭为特优焦炭,列为全过之重点。
肥煤:肥煤是炼焦用煤的一种,用肥煤炼出的焦炭横裂多,焦根部蜂焦多,易碎,但肥煤的粘结力很强,能与粘结力较弱的煤搭配后炼出优质煤称肥煤为配焦煤之母。因该肥煤品种稀少,只占全国探明煤炭资源的5%而山西探明肥煤的储量约占全国的50%,主要分部在霍县矿区、三交矿区和古交矿区。
无烟煤:无烟煤是高变质煤,具有坚硬、光泽强等特点。燃烧时间长,火力旺。无烟煤主要用于化肥、化工生产。阳泉无烟煤因具有可磨好的特点,是理想的高炉喷吹用燃料。晋城、阳城一带的无烟煤被称为兰花炭闻名中外。山西的无烟煤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居全国首位。
瘦煤:瘦煤是炼焦用煤中之配煤, 性能与焦煤相近。瘦煤焦炭块度大、裂纹少,但熔融性和耐磨性差,其用途除作炼焦配煤外,还可用与造气、发电和其它动力用煤。山西沁水煤田、西山煤田,霍县煤田和河东煤田等都蕴藏着丰富的瘦煤资源。
弱粘结煤:弱粘结煤是炼焦煤与非炼焦煤之间的过度煤种,主要用作造气、燃料和配焦。山西大同矿区盛产低硫、低灰、低磷的弱粘结煤,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基地。
气煤:气煤是炼焦煤种之一,粘结性偏下。主要用作配煤炼焦。气煤焦易推焦,煤气产率和焦化产品回收率高,而缺点是纵纹多,细长易碎,气煤单独炼焦可供化工工业使用。山西的气煤资源极为丰富,储量占炼焦用煤的63%以上。
褐煤:褐煤是为经变质的煤,外以朽木内含原生腐植酸。其主要特点是含水多、比重小、热量低、可制取活性炭、硫化煤、褐煤蜡、腐植酸、腐植酸铵肥料和其它化工产品。
长焰煤:长焰煤是变质程度最低的煤,无粘结性和结焦性主要用作燃料。经低温干流可制半焦、煤气、焦油,造气后可制合成氨等。
贫煤:贫煤是变质程度最高的烟煤,无粘结性。燃烧时火焰短,延续时间长主要用作动力煤,也可造气用作合成氨原料和气体燃料。太原西山、阳泉、和顺、寿阳矿区有丰富的贫煤资源。
山西是我国第一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目前已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661.8亿吨,保有储量2581亿吨。其中:炼焦用煤保有储量1495亿吨、占全省的58.1%;非炼焦用煤保有储量1033亿吨、占全省的40.1%;其他煤种保有储量约46亿吨、占全省的1.8%。
全省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大同、宁武、河东、西山、沁水、霍西六大煤田和浑源、繁峙、五台、垣曲、芮城、平陆等地,煤炭资源遍布94个县(市区)。
山西煤炭品种齐全,有9大煤炭品种,分别是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贫煤、长焰煤、弱粘结煤、褐煤。山西煤炭具有“三低两高一强”的特点,即低硫、低灰、低磷、高发热量、高挥发分、粘结性强。
大同煤田弱粘结煤以硫分和灰分低、发热量高而饮誉中外;河东煤田离石、柳林、乡宁矿区的低硫、低灰主焦煤被誉为煤中的“精粉”;沁水煤田晋城矿区的“兰花炭”更是名闻遐迩。
兴义市是黔西南的首府,位于自治州的西南位置,刚好是贵州、广西、云南的三省结合部,海拔相对较高,气候相当舒适,是一个宜居城市。兴义市喀斯特地貌几乎遍及全境,拥有丰富的 旅游 资源,城市周边景点众多。兴义市主要发展方向是交通物流和新能源,是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一员,经济发展环境良好,未来发展大有潜力。
继兴义市之后,黔西南又一“小将”出圈,就是普安县。普安县因丰富的煤炭资源出名,煤炭理论储量172亿吨,是整个自治州煤炭储量的一半,是未来煤炭开采的重点发展区域。除了煤炭资源,普安县其它矿产也极为丰富,有黄金、铅锌矿、铁矿、钾矿、大理石等等。
不过普安县其实去年才刚刚脱贫摘帽,资源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状态,经济转化率不高,GDP不超过百亿。普安县管辖面积为1454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多少数民族,属于乌蒙山区中人口较为聚集的区域。普安县除了因为煤炭资源出圈,还因为植物资源出圈,山区中生长着成片的四球茶树,有“古茶树之乡”的美誉。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县域 旅游 也有一定的发展,景区景点都是现成的,有红寨峡谷景区、白水瀑布、南山湖、松岿寺、白沙古驿道等等,还有一些古遗址类的,看点比较少,这里就不说了。景区中经典的民族文化展示有苗族芦笙棒舞、彝族海马舞,少数民族歌舞文化繁荣,都比较热情好客,载歌载舞是常态。
当地还有一些特产,推广度比较局限,有茶叶、牛干巴、麻糖、纸皮核桃等等,当地还产石砚,叫做龙溪石砚,虽然现在砚已经属于小众的物品,当时当地的工艺还是流传了下来,比较有文化价值和 历史 价值。普安县境内设有火车站,沪昆高铁设站,还有320国道和沪昆高速过境,对于交流方便,出圈程度逐渐扩展。
拓展资料:
(1)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化石燃料。构成煤炭有机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和硫等,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氟、氯和砷等元素。
(2)碳、氢、氧是煤炭有机质的主体,占95%以上;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素,氧是助燃元素。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在高温下转变成氮氧化合物和氨,以游离状态析出。硫、磷、氟、氯和砷等是煤炭中的有害成分,其中以硫最为重要。煤炭燃烧时绝大部分的硫被氧化成SO2,随烟气排放,污染大气,危害动、植物生长及人类健康,腐蚀金属设备;当含硫多的煤用于冶金炼焦时,还影响焦炭和钢铁的质量。所以,“硫分”含量是评价煤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3)山西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煤铁之乡"之称。山西煤炭资源的地位一直排在全国的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优势矿产资源。山西煤炭资源分布从北至南有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六大煤田及浑源、五台等煤产地,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6%,截止1999年底,煤炭总资源储量2681.62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702.87万吨,占26.21%;基础储量为1167.63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43.54%;
(4)其余1513.99亿吨均属可研程度低的资源量(包括原表外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56.46%;山西另一优势矿种铝土矿,总资源储量为9.89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0.99亿吨;基础储量为1.07亿吨,资源量8.82亿吨,三者占铝土矿总资源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0.03%、10.84%、89.16%;铁矿总资源储量为38.97亿吨,其中可采、预可采储量为4.81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12.35%;基础储量5.49亿吨,占14.08%;资源量为33.48亿吨,占铁矿总资源储量的85.92%。
垩纪等四个时期。它们所赋存的煤炭资源量分别占中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5%、60%和7%,合计占总资源量的98%。
上述四个最主要的成煤期中,晚二叠纪主要在中国南方形成了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其他三个成煤期分别在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形成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在全国2100多个县中,1200多个有预测储量,已有煤矿进行开采的县就有1100多个,占60%左右。从煤炭资源的分布区域看,华北地区最多,占全国保有储量 的49.25%,其次为西北地区,占全国的30.39%,依次为西南 地区,占8.64%,华东地区,占5.7%,中南地区,占3.06%, 东北地区,占2.97%。按省、市、自治区计算,山西、内蒙、陕西、新疆、贵州和宁夏6省区最多,这6省的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81.6%。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截至2002 年年底,全国共有煤炭资源的矿区6019 个,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为10201 亿吨,其中煤炭基础储量3341 亿吨(煤炭储量为1886 亿吨),煤炭资源量为6872 亿吨。按照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 亿吨计算,我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5 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 吨,即全国年产19 亿吨煤炭匡算,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
另外,包括3341 亿吨基础储量和6872 亿吨资源量共计10201 亿吨的资源,可以留待后人勘探开发。另外,中国炼焦用煤储量为649 亿吨,还有基础储量1244 亿吨、资源量1477 亿吨;2003 年中国生产焦炭1.78 亿吨,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56.4%。按照近期中国焦炭的生产能力,已经探明的炼焦用煤储量,可以保证开采200 年左右。
我国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晋陕蒙(西)地区(简称“三西”地区)集中了中国煤炭资源的60%,另外还有近9%集中于川、云、贵、渝地区。
山西省是资源储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总储量的30%。与资源分布相对应的,是煤炭生产也集中于这些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及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
按中国的煤种分类,其中炼焦煤类占27.65%,非炼焦煤类占72.35%。中国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2009-9-16 23:21 29253
赞(0)
评论(1)
分享(1)
收藏
更多
自然地理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地理环境独特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气候舒适宜人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植被丰厚多样 贵州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的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河流数量众多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GFDA1Q艉印⒔踅、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自然资源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储量达497.2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为发展火电,实施 “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在“西电东送”的推动下,电力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2005年末,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324万千瓦,发电量达到786.78亿千瓦小时。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矿石、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铝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7%;磷矿储量26.8矿石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甲冠中华,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资源储量23.33万金千克,居全国第十位,是中国新崛起的又一黄金资源基地。
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4.9%,人均森林面积0.1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1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有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GFDA3!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条件。
迷人的天然的“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尔;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人口·民族
贵州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减慢。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4.59‰,死亡率为7.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8‰。与上年相比,出生率下降0.4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35个千分点,自2000年以来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六年持续下降。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达到3931.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42万人。其中,女性人口为1906.99万人,男性人口为2024.1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4∶100。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
2005年人口及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指标 年末数 比重(%)
全省常住总人口 3931.12 100.0
其中:城镇 1056.29 26.9
乡村 2874.83 73.1
其中:男性 2024.13 51.5
女性 1906.99 48.5
贵州省行政区划一览表(2005年)
市、 州、 地 所辖县、市、特区、区名称及ZF驻地
贵 阳 市
(辖6区3县,代管县级清镇市,市人民ZF驻乌当区林城东路1号)
南明区(区人民ZF驻箭道街) 云岩区(区人民ZF驻贵乌路) 小河区(区民ZF驻黄河路) 花溪区(区人民ZF驻贵筑街道办事处贵筑路) 乌当区(区人民ZF驻新天街道办事处航天路) 白云区(区人民ZF驻艳山红镇) 修文县(县人民ZF驻龙场镇)息烽县(县人民ZF驻永靖镇) 开阳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清镇市(省辖县级市,省委托贵阳市代管,市人民ZF驻青龙街道办事处)
六 盘 水 市
(辖1区1特区2县,市人民ZF驻钟山区钟山大道)
钟山区(区人民ZF驻凤凰街道办事处碧云路) 六枝特区(区人民ZF驻平寨镇) 盘县(县人民ZF驻红果镇) 水城县(县人民ZF驻滥坝镇)
遵 义 市
(辖2区8县2自治县,代管县级赤水市、仁怀市,市人民ZF驻汇川区人民路)
红花岗区(区人民ZF驻海尔大道) 汇川区(区人民ZF驻汇川大道) 赤水市(省辖县级市,省委托遵义市代管,市人民ZF驻人民街) 仁怀市(省辖县级市,省委托遵义市代管,市人民ZF驻中枢街道办事处城南社区) 正安县(县人民ZF驻凤仪镇) 桐梓县(县人民ZF驻娄山关镇) 遵义县(县人民ZF驻南白镇) 凤冈县(县人民ZF驻龙泉镇) 余庆县(县人民ZF驻白泥镇) 湄潭县(县人民ZF驻湄江镇) 绥阳县(县人民ZF驻洋川镇)习水县(县人民ZF驻东皇镇)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玉溪镇)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都濡镇)
安 顺 市
(辖1区2县3自治县,市人民ZF驻西秀区东关街道办事处中华中路)
西秀区(区人民ZF驻东关街道办事处黄果树大街) 普定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平坝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关索镇)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松山镇)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2县级市9县1自治县,州人民ZF驻都匀市文峰街道办事处环东中路)
都匀市(市人民ZF驻文明路) 福泉市(市人民ZF驻金山街道办事处市府路) 瓮安县(县人民ZF驻雍阳镇) 贵定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惠水县(县人民ZF驻和平镇) 长顺县(县人民ZF驻长寨镇) 独山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荔波县(县人民ZF驻玉屏镇) 平塘县(县人民ZF驻平湖镇) 罗甸县(县人民ZF驻龙坪镇) 龙里县(县人民ZF驻龙山镇) 三都水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三合镇)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1县级市7县,州人民ZF驻兴义市向阳街道办事处沙井路)
兴义市(市人民ZF驻黄草坝街道办事处市府路) 普安县(县人民ZF驻盘水镇) 晴隆县(县人民ZF驻莲城镇)贞丰县(县人民ZF驻珉谷镇) 册亨县(县人民ZF驻者楼镇) 望谟县(县人民ZF驻复兴镇) 安龙县(县人民ZF驻新安镇) 兴仁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市15县,州人民ZF驻凯里市)
凯里市(市人民ZF驻遵义西路) 雷山县(县人民ZF驻丹江镇) 黎平县(县人民ZF驻德风镇) 施秉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麻江县(县人民ZF驻杏山镇) 锦屏县(县人民ZF驻三江镇) 台江县(县人民ZF驻台拱镇) 剑河县(县人民ZF驻革东镇) 三穗县(县人民ZF驻八弓镇) 黄平县(县人民ZF驻新州镇) 从江县(县人民ZF驻丙妹镇) 镇远县(县人民ZF驻GFDA1Q粽颍 天柱县(县人民ZF驻凤城镇) 榕江县(县人民ZF驻古州镇) 岑巩县(县人民ZF驻思旸镇) 丹寨县(县人民ZF驻龙泉镇)
铜 仁 地 区
(辖1市1特区4县4自治县,行政公署驻铜仁市)
铜仁市(市人民ZF驻环西路)万山特区(特区人民ZF驻万山镇) 德江县(县人民ZF驻青龙镇)思南县(县人民ZF驻思唐镇)江口县(县人民ZF驻双江镇)石阡县(县人民ZF驻汤山镇)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和平镇)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峨岭镇) 松桃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蓼皋镇) 玉屏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平溪镇)
毕 节 地 区
(辖1市6县1自治县,行政公署驻毕节市)
毕节市(市人民ZF驻解放路) 大方县(县人民ZF驻大方镇) 黔西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金沙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纳雍县(县人民ZF驻雍熙镇) 织金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赫章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草海镇)
环境质量状况
2005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内。全省两大流域八大水系水质总体保持良好,其中,优于或达到所在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的监测断面占总监测断面数的63.5%,比上年有所提高。12个出境断面水质较好,均优于或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纳入监测的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趋于好转,其中,满足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达到58.3%,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局部地区酸雨污染强度持续减轻,酸雨频率有所下降。噪声污染控制取得成效,区域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辐射环境质量稳定,仍然维持在天然本底值涨落范围。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环境形势依然比较严峻。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十五”计划的6.4%,其中,酸雨控制区超过21.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十分艰巨。地表水水质劣于所在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的断面占总监测断面数的37.5%,其中,劣于Ⅴ类水质的断面达到31.1%。湖(库)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劣于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监测垂线占到总监测垂线的88%。酸雨污染区域总体格局未变,酸控区内88.9%的城市出现过酸雨,个别城市酸雨污染还较严重。
水环境 全省两大流域八大水系中,共监测了33条河流的74个断面。监测结果表明,水质优于或达到所在功能区类别标准的断面有47个, 占总监测断面数的63.5%,其中优于规定类别标准的断面33个,占总监测断面数的44.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在这74个断面中,有39个断面达到Ⅰ类和Ⅱ类水质,8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4个断面为Ⅳ类水质,而劣于Ⅴ类水质的断面有23个,比上年增加了7个。
纳入全省水质监测的湖(库)共有8个,分别为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乌江水库、梭筛水库、虹山水库、万峰湖和天然湖泊草海。在这8个湖(库)的25个监测垂线中,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垂线3个,占总监测垂线数的12%;劣于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垂线有22个,占总监测垂线数的88%。湖(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溶解氧和氨氮。
全省对九个中心城市的二十一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了逐月水质监测。这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分别是:贵阳市的阿哈水库、南明河、南门河、红枫湖,遵义市的南郊水库、北郊水库,六盘水市的窑上水库、水厂地下水源、玉舍水库,安顺市的梭筛水库、水对沉水厂,凯里市的普舍寨水厂、金泉湖水厂、龙井水厂,都匀市的九龙湖水库、铁路地下水源,铜仁市的鸳鸯岩、桐梓坳,毕节市的倒天河水库、利民水库和兴义市的兴西湖。其中,六盘水市的玉舍水库为新增饮用水源。2005年1月—12月的《贵州省各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显示,全省九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月水质良好,均全部达标。
根据对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和凯里5个城市的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各城市地下水水位受降水和开采量影响明显,高水位大多出现在5月—9月,低水位大多出现在1月—5月。在这5个城市中,贵阳市降水量虽有所增加,但由于开采量增大,地下水水位反为下降;遵义市降水量虽有所减小,但由于开采量减小,地下水水位反为上升;安顺和六盘水虽然开采量有所增加,但因降水量增加,地下水水位以上升为主。在贵阳、遵义的群井开采地段所形成的降落漏斗依然存在。2005年,上述5个城市地下水开采量为14917.527万立方米/年,较上年增加了518.287万立方米,各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率在30%—51%之间。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监测控制面积为1986.18平方公里,与上年相同,其中优良级—较好级为1822.62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55.91平方公里;较差级—极差级163.56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55.91平方公里。在地下水水质检测的21个项目中,超标的项目主要有总硬度、化学需氧量、固形物和氨氮等。另外,城市地下水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普遍超标。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的分布情况与上年相比,贵阳、遵义、安顺、凯里的优良—较好级水分布面积减少,较差—极差级水分布面积有所增加;六盘水的优良—较好级水分布面积增加,较差—极差级水分布面积有所减少。
全省全年废水排放总量达5.57亿吨,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49亿吨,比上年减少7.9%;生活污水排放量4.08亿吨,比上年增长3.2%。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2.56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4万吨,比上年减少2.9%;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31万吨,比上年增长1.5%。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为1.75万吨,比上年减少1.8%。其中, 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0.18万吨,比上年减少23.5%;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1.57万吨,比上年增长1.5%。2005年,全省完成工业废水治理项目175个,完成投资额2.21亿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34.9万吨/日。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7.7%,比上年增加9.5个百分点。到年末,全省共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6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为26.5万立方米/日,全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21.07%,比上年增加10.8个百分点。
大气环境 2005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比上年有所改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根据全省12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六盘水、安顺、铜仁、毕节、清镇、赤水和仁怀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贵阳和兴义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三级标准;遵义、凯里和都匀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仍然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在统计的12个城市中,贵阳和兴义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遵义、凯里和都匀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全省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为0.06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7.7%。全省12个城市年均降水pH值范围在4.32—6.74之间,其中,最低值出现在都匀,最高值出现在六盘水。除六盘水和赤水外,其余10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酸雨,占统计城市数的83.3%,其中,遵义酸雨频率最高,达87.7%。全部城市的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省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019毫克/立方米。全部城市的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为0.12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11.6%。
2005年,全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35.8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5.94万吨,比上年增长9.9%;生活及其他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9.86万吨,比上年减少2.3%。烟尘排放总量36.38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工业废气中烟尘排放量20.51万吨,比上年增长11%;生活及其他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5.87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工业粉尘排放量19.12万吨,比上年下降23.3%。全省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率为21.26%,烟尘去除率95.99%,工业粉尘去除率86.09%,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当年完成工业废气治理项目142个,完成投资额2.87亿元,新增废气治理能力1093.38万标立方米/小时。到年末,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54个,面积344.6平方公里。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达54.59%。
声环境 2005年,全省12个城市进行了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6.2—74.4分贝(A),其中,最低值出现在清镇,最高值出现在兴义。根据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兴义为重度污染,六盘水和安顺为轻度污染,贵阳和铜仁声环境质量较好,遵义、毕节、凯里、都匀、仁怀、清镇和赤水7个城市声环境质量好。
全省12个城市进行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2.4—60.0分贝(A),其中,最低值出现在毕节市,最高值出现在安顺市。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分析,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兴义、都匀、赤水和清镇8个城市为轻度污染,铜仁、毕节、凯里和仁怀4个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