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简史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前身是平顶山矿务局,1952年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重大建设项目,1953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矿区建设项目之一,1955年9月8日建矿,是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工业部撤销后,1998年7月改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管理,2002年11月经绩转股重组为多元持股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平顶山煤业(集团)注册资本116亿元,资产总值575.7亿元,2007年上缴税金40.5亿元。2008年,营业收入596.9亿元,利润33亿元。
平顶山矿区的开发建设史是一部煤炭工业跨越式发展建设史。在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历程中,平顶山矿务局煤炭产量逐年提高,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从1955年9月8日二矿动工兴建,到1958年底已有11对矿井动工建设;1975年,再创佳绩,实现产量、利润“双千万”,跨入全国千万吨大局行列。1996年,再次实现新突破,原煤产量超过2000万吨,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随着国家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平顶山煤业(集团)改革发展再次提速。平顶山煤业(集团)共有生产矿井33对;选煤厂8座,精煤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以上;焦化厂5座,生产能力突破1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焦化企业。2007年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681.3亿元,原煤产量突破4000万吨,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801.6亿元!
六十多年来,平顶山煤业(集团)建设发展得到中央、省委及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与关注,从“一五”到“十五”平煤一直被列为国家建设重点项目,又进入国家将重点建设的十三大煤炭基地行列。平顶山煤业集团的辉煌凝聚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平顶山煤业(集团)生产和规划煤田面积300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近150亿吨。平顶山煤业(集团)现有子公司26家,分公司54家,事业单位11家,职工总数16万人,资产总额210亿元,企业设立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矿山救护中心、国家A级劳动安全卫生评价咨询中心。
平顶山煤业(集团)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通过已签订的合作协议,煤田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煤炭储量150亿吨,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战略资源。煤种齐全,焦煤、电煤、瘦煤、无烟煤资源充足,特别是中国稀缺的焦煤资源充足,是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焦煤基地。经济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十三家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是铁道部拟建的全国十大煤运通道之一。
盐、铁之外,煤炭是山西地区的又一重要矿产资源,蕴藏量大,埋藏较浅,有的地方还有“露头”显示,这就使山西煤田易于发现和开采,而成为我国煤炭最早发现和利用的地区之一。
关于最早发现煤炭的时间,明朝人陆深曾提出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传说与煤炭的发现有联系,顾炎武也赞同此说。这是从神话传说作出的推断,当然无法证实,但人类在最初发现和使用火的过程中,对煤炭有所认识也不是不可能的。“譬如大同煤田侏罗纪煤层最早在第四纪早更新世,即距今约二百万年前就开始自燃,仅在雁崖三号和11号煤层古火区就已烧掉了大约2000万吨煤,燃烧特征十分明显。”我们古老的祖先很可能从煤炭的自燃中得到一些启示。至于山西地区煤炭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海经》,其《北山经》云:“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贲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这“涅石”就是古代对煤炭的称呼,而“孟门之山”,据考为今河东煤田南部的吉县山区,“贲门之山”为泛指太行山地区。由这则记载可以得知,早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对山西地区的煤炭就有了了解,而其最初发现的年代还要比见于记载的时间早得多。
煤炭发现之后,首先用于生活方面,《北史·王劭传》记载,王劭在作晋阳县令时,曾说“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火”;日本僧人圆仁法师于唐开成五年( 804年)前往长安途中,也看到了太原附近普遍用煤烧饭的情形,“出城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地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求而燃,料理饭食,极有火势。”此外,煤还被用作治疗一种疮的药物,有的地方还用煤来写字、作画,故又称煤为“石墨”。
煤炭具有热力高和燃烧时间长的特点,比木炭更适应于金属冶炼,随着冶铁业的发展,煤便被用于冶铁了。1958年在河南省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了煤渣、煤块和用煤末掺和粘土、石英砂制成的煤饼,证明当时已使用煤炭制铁。联系汉代桓宽的《盐铁论》中“盐、冶之处大概皆依山川近铁炭”的记载,推测富有铁煤矿藏的三晋地区在汉代也已经将煤炭运用于冶铁业中了。由于使用煤炭作燃料,三晋地区的冶铜、冶铁业发展很快,唐朝时太原的铜镜、并州的刀剪,都是驰名全国的精品,每年都要上贡朝廷。宋代时,以无烟煤作燃料和还原剂的方炉治润炼铁法在三晋地区得到广泛运用,更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故有“河东铁、炭最盛”(《宋史·食货志》)的说法。 随着采煤业的迅速发展,煤炭的利润也更为可观,宋王朝遂对煤炭实行官卖制度,在产煤地区设官,掌管煤炭开采和销售,向采煤窑户和卖煤商人课税。由于课税重,“煤利至微,窑户至苦”,一些地方官员也代窑户请求减除煤税,如庆历五年(1045年)陈尧佐任河东路转运使(驻太原府)时,就曾上疏朝廷云:“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为生,奏除其税。”(《宋史·陈尧佐传》)然而,向煤炭业课税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元、明、清政府都把煤炭课税视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山西地区则以煤炭蕴藏丰富、开采量大,而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西人民长期以来开采煤炭,用之于生活之中,用之于冶铁、冶铜、烧石灰、烧砖、制陶、酿酒等手工业生产,还从煤中提炼黑矾、硫磺,逐渐地对乌黑的煤炭产生了感情,产生了“旺火”的习俗,“上元之夕,家家烧炭,至夜炼(燃)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光绪《平定州志》),这种风俗也叫“塔火”、“棒槌火”,有些地方一直到现在仍旧保留着。在家、金时期,还有一种用煤炭殉葬的习俗,这在洪洞县场堆村金代墓葬遗址和稷山县南宋末期墓葬遗址中都有发现。
山西地区盐、铁、煤矿藏的开采,不仅给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满足了生活的需求,促进了生产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并被运用到边防和军队的建设中去,因而提高了山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些丰富的矿藏又继续为把山西建设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各自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原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两家中央科技型企业。 成立于1952年,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科研设计事业单位,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专业煤矿设计院。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2001年更名为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中煤国际拥有工程总承包及工程设计、勘察、监理等数十项甲级资质;拥有中国煤炭工程技术领域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是中国煤炭工程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工程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工程全过程服务为主业,加快发展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的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了贯穿工程全过程服务的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生产服务四大产品和矿井、露天、选煤、环保、电厂、水煤浆等十大专业的业务板块布局。其主营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矿井、露天采矿、洗选煤、水煤浆、清洁能源、环境工程等技术应用领域处于领军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提升我国煤炭工程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大中型矿井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主力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 成立于1957年,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煤炭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科学研究院,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
煤科总院坚持技工贸一体的发展道路,拥有一大批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行业级质量检测中心、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大批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具备雄厚的科研开发实力。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自主发展为方向,做强做大主业、适度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煤机装备制造、安全技术仪器设备、工程技术服务三大产业板块,并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板块。承担了70%以上的煤炭行业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1000余项,获得各种专利500余项;倡导和推动了我国煤炭工业历次技术变革,持续引领与支撑了中国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年6月,为适应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需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国资委决定对两家煤炭工程和煤炭科技的“国家队”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合并组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1997年经原煤炭部批准,整体划归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理;
2001年经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和省科技厅批准,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2009年4月经上级机关批准,撤所建院,为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成员。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https://www.ccgc.cn/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成立于1953年,先后隶属于燃料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勘查企业,是煤炭、化工资源勘查及煤炭、化工地质单位的行业管理机构。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下辖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省(区)煤炭地质局、专业局(中心、院)、干部学校、《中煤地质报》社等18个直属单位,截止2012年底共有职工49122人,资产总额136亿元。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是中央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现有职工5万多人,资产规模136亿元,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煤炭地质发展战略,编制煤炭地质勘查、科技研发、结构调整、教育培训等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负责煤炭地质单位中央预决算编制、国有资产及资本运营与管理,负责煤炭资源动态管理、地质勘查报告审查、地质项目工程监理,以及全国煤炭地质资料成果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负责煤炭地质单位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拟制与修订地质矿产勘查有关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等工作。
为了发扬煤矿工人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让青年矿工了解老一代矿工的艰苦奋斗情况,增强主人翁思想,通过老职工座谈和走访调查,搜集了建矿以来至“文化革命”前的历史资料,并参照《沙河县志》及河北省矿务局1949年编印的《章村煤矿情况汇集》等材料,编写了本矿简史。
一、解放前的情况
本矿地处河北省沙河市境内,属于邯邢基地的一部分。南有峰蜂、邯郸两个矿务局,北有邢台煤矿、綦村铁矿,西临显德汪煤矿,东距京广铁路十七公里。
煤炭为人类所认识所利用,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章村煤田的开发,也有其历史的功绩。根据《沙河县志》记载,早在九百年前的北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47年,窑坡村附近就有煤矿开发。当时把煤叫做“石炭”,章村、三王村、窑坡、显德汪一带,到处都有前人开掘煤矿留下的废矿井与矸石堆。据有关资料记载,章村煤矿在清道光年间,有山东杨、牛两个 道台开过矿。 现在的章村煤矿二井一带在清朝咸丰年间即有人井采过。光绪初 年有个宋道员曾采用机器在此地吸水采媒,至光绪四年因连绵大 雨,山洪成灾,井筒淹没,此窑报废。据《沙河县志》记载:当 时官府对煤矿捐税很重,三王村同心坡煤矿因抗交捐税在道光元 年被官府封禁,后于光绪二十二年才恢复生产。古时开煤矿,提 升排水都是用人绞辘轳,遇到流沙层和大量涌水就无力抗拒。由 于这一带煤炭储量多,面积大,地表覆盖薄,没有流沙层,凿井 比较容易,所以小煤窑星罗棋布,到处皆是。
本矿区大量采用近代化的蒸气机作动力,是从1922年开始的。 这年北京资本家冯树选定在这个地方投资开煤矿,经国民政府批 准领了营业执照,委托代理人武清县李席珍、山东李松年来此建 井,地址在三王村西一里,定名“公孚葆矿”。送就是章村煤矿 的前身(俗称公司煤窑.解放初期叫大众煤矿)。李席珍刚来开
矿时,这一带有民办小窑三十多处,都是人绞辘护,手工开采。而李开矿,则采用蒸气锅护,蒸气绞车,速度快,效率高,建矿仅 用两年时间,1925年即正式产谋,日产原煤24吨左右。此后,新 矿井不断增加,到1935年,先后建成柏树地、宋家岭、上小窖、 麦子地、孝子台、高楼窑等十六处矿井,平均日产原煤一百吨以 上。资本家冯树每半年一次派其二子冯士其来矿检查并索取利 润。1931年至1938年最盛时期,工人达一千多,日产原煤400余 吨,在八对矿井中,有两对矿井提升使用蒸气绞车,井下排水 使用手扳水泵和牛皮包,成了沙河、邢台一带最大的煤矿。当时矿 上主要管理人员、管账先生是从北京、天津带来的,机电技术骨干是从河南彰德府等地招聘的,其他工人和井下工头、窑匠等都 是从附近农村招收的。管理机构首席是经理李席珍。其次是副经 理李松年及总办吴某。下有管理地面供应销售的叫“大金章”, 管井下生产技术的叫“窑匠”,管招工、记工、发工资的叫“寻 人铺”,管财务的有头柜、二柜记账先生,负责治安维护秩序的 有矿勇70多人和沙河县派来的十二名护矿巡警。
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本矿区曾是帝国主义、 国民党军阀、土匪豪绅互相争夺之地。1922年建矿以来,反动军阀、土匪、会道门、汉奸卖国贼都把这个矿着成一块肥肉,你 争我夺,互相吞并,都想到这里榨取工人的血汗。1927年河南反 动会道门天门会赶跑资本家,夺取了本矿经营权,利用迷信骗人, 宣扬刀枪不入,对矿工及周围农民残酷迫害。天门会匪徒的恶 行,迫便当地工农群众奋起反抗,各村农民都成立自卫武装组 织,并向驻扎在邢台的奉军告状。半年后,驻邢奉系军队打来, 只在距矿十多里的王岗岭上放了两炮,炸毁煤矿一座楼角,天门 会匪徒就仓惶逃命。在逃走时被群众打死很多,只跑掉一些头目 和十八名带枪的骨干,其余全部落网。会首张文明也被白塔群众打死。天门会走后,李席珍又返矿组织生产。
1931年,驻守邢台的反动军阀石友三,为了筹敛军费,又将 李席珍绑架到邢台,后用一千元大洋赎回。“七·七,事变后,日 寇入侵,治安紊乱,经常有人到矿哄抢财产。李席珍为了维持生 产,请来窖坡村石京兰为首的民团武装到矿防守。不久:永年县 土匪杨兰子部侵入矿内,骑在工人头上作威作福。当时国民党不抗 日,只顾南逃,本矿职工连遭过路军队抢劫,尤其是国民党孙殿 英部队曾经来矿骚扰,住在芝麻地矿井楼上,随便抢劫和抓人, 闹得人心惶惶,生产中断。
1938年春,我八路军由晋东开来,赶走顽匪,对工人进行革 命教育,并支持工人罢工,与资方谈判增薪。当时我党干部王征 (沙河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姚广录等同志经常深入在矿工中宣 传抗日救国,并代表工人与资方代表崔德成等谈判,使矿工工资 由每天0.82元增到1.15元,并允许工人上井时往家背煤。当时我 党在矿工积极分子中吸收邢应勋、王林秀等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于1938年5月成立起党支部,八路军地方工作团姚广录同志任支 书,邢应勋任组织委员,王林秀任宣传委员。党支部建立后,接 着又召开了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工人抗日救国会”,选 举郑东芳(小工头,争取对象)为主席,邢应勋为付主席,王林 秀组织委员,陈长生宣传委员,郑和尚除奸委员,李同保武装委员,刘双生活委员,并召并了全体工人参加的庆祝工人抗日救国会成立天会。
1938年6月.日寇及皇协军高德林部队大举进犯,我军当即 与工人一起撤道。伪匪军高德林即以本矿区为据点,一面强迫留在 矿上的工入为其挖煤,一面依仗日寇势力搜刮民财。高匪经营煤 矿,没有坑木,就到附近农村砍树、抢木料;财政紧张,就发行 自制的纸币,凭着皮鞭、刺刀在矿区内流通。他们在矿区挖深沟、 垒城墙、建碉堡,把煤矿变成军事要塞,并在其司令部围墙内办 起兵工造枪局,能造机枪、手枪、手榴弹等。造枪局共有 八十多人,车床二十多部。高匪所属三个团不久全部换上新生产 的“德林”式枪支。高德林得此宝地后,野心勃勃,在日寇卵 翼之下得意忘形,先称旅长后称司令,经常下乡烧杀抢掠, 几乎每天公开杀害群众。桃树地矿井西沟,地名叫“午朝门”, 是高匪的刑场,经常尸骨迫地,血腥熏人。1941年7月,八路军 为了惩戒伪匪,援救矿工,在群众配合下,对矿区搞了一次武装 袭击.将桃树地、麦子地两对矿井的锅炉、绞车炸毁,高德林匪 伙龟缩在司令部围墙内不敢出窝,在日本飞机掩护下才得逃生。 此后,麦子地、桃树地两对矿井被水淹没,高匪怕死,将司令部 与造枪局搬往邢台,派其内弟主碧堂与赵副官留在矿上镇守,并 到孝子台恢复旧矿井继续出煤。苑们把“孝子台”改名“将军 岭”,这里有两对矿井,一对井采用蒸气机提升,一对井是人绞 辘轳生产,直到1945年解放。
煤矿工人在旧社会是人下人,被称为“煤窑子”,身上压着 三座大山,地主资本家、日寇、皇协军等反动统治阶级只管发财 享福,不把工人当人看。当时,工人每一个班在井下劳动24个小 时,把头“大轱辘”(即工头)在井下,手里拿着用腊条、麻绳 做成的鞭子,看到那个工人干活慢,就劈头盖脸地毒打,当时挨 打最多的是小运工与刮水工。刮水工整天泡在水里,一人管一个 地主,用柳斗从低处往高处倒水,水是一直舀,一直长,24小时 不能停,稍一打吨,坑水长满往下流,就挨一顿打。小运工是用 带车轮的腊条筐从煤头往井底拉煤,许多人排成队,一人拉一个 筐,工头坐在井底监工,随身常带的打人用具有腊条(叫作麻 糖)、麻绳(叫作面条),小运工的筐装不满挨打,跟不上队挨打,煤倒得靠后挨打,煤里有石头挨打,缺了趟更是挨打。谁敢 反抗,他们就交给伪军,轻者吊打一顿,重者致死。在井下劳动 不给工作服,胶鞋、安全帽、照明又不足,多数工人从头到背都 被石头碰成一块一块的伤疤。白塔村老工人刘寿,背上有二十一 块伤疤,就是在井下碰的。当时有一个工人,因受不了这些罪, 就在井下上吊自杀。白涧村工人李群保,在井下挨打后藏到老塘 水坑里,整夜不敢出来。后来.他哥哥把他找出来,也没躲掉工 头的再一次毒打。那时候资本家只叫工人千活,每班干24小时给 工资八角二分(折算十斤小米),其它没有任何福利。一班干24小时,两天才能上一个班,一天只挣五斤小米,又吃饭,又带干粮,不休班也仅能顾一人生活,家里有几口人根本顾不住 ,连煤 也买不起.有时从井下用干粮袋装点煤,被把头们发现就 要挨打。下元村考工人纪四片,一次在孝子台矿井背煤,被狗腿 子左忠发现,吊在井口辘轳上毒打一顿,还让洋狗咬伤腿,鲜血 直流。那时矿上没有澡堂、食堂和宿舍,只在寻人铺院子里摆几 个木盆子,让工人洗脸用,别说肥皂,连热水也没有。当时工人 外地人不多,多数住在矿周围三、四十里以内的农村。有的无家可 归,就住在砖窑或土窑洞里。孝子台矿井工人住在土窑洞里,一 次塌陷,砸死三人。当时矿上头目王碧堂的洋狗吃的是鸡蛋牛肉 汤泡馒头,工人却挨着饿干活,在井下劳动24小时,上井后还要 饿着肚子步行回家。所以,饿死、冻死、累死的不断发生。那时候 工人发生疾病或死亡,资本家一概不管,许多工人死后,连棺材 都用不上。尤其是在高德林统治时期,工人生命毫无保障,玉路 村老工人刘喜柱,下班后搭黑回家,走到中关村南坡,因劳累过 度,昏睡过去,正遇上皇协军路过此地,没等他醒过来,就被用 刺刀挑死。矿工孟双林,穿了一双皮底鞋,就被高匪说成八路 军,绑起来填进黑豆地矿井内摔死。当时兵荒马乱,连年战争, 煤矿不断停产,工人大批失业,失业的工人没有饭吃,又加上1942年开始三年灾荒,久旱无雨,在本地没法生活,只得到山西、井陉、石家庄等地逃荒要饭,不少人饿死在外地。如老矿工孟二 根,央业后到石家庄要饭,饿死在街头。由于战争不断,连年灾 荒,矿工外逃,便煤矿生产不断下降,人员大大减少,到1945年解放时,全矿只肴工人670人。
二、解放初期的生产恢复情况
1945年6月,日寇报降,本矿得到解放。9月份,由抗日政府所 属的太行工商管理局正式接管。从此,本矿获得了新生,开始了一 个新纪元。如果说过去煤矿是榨取工人血汗的地狱,那么解放后 的煤矿则是工人当家做主的天堂。
本矿在1945年9月由太行工商管理局接管后,到1946年6月改 由太行区党委经济部领导,1947年元月转交太行实亚公司领导。 1949年7月底,太行实业公司结束,将本矿划归河北省领导。
日寇、皇协军撒退时,对本矿设施进行了严重的破坏,只留 下两口三节锅妒也都超过了使用年限,有两部气绞车,提升能力 仅有半吨,有一条半旧钢丝绳、两台三寸气泵、一台四寸气泵。 虽有气泵,但没有锅炉和管子,不能使用。要想尽快恢复生产,只 有发动群众,依靠大家出主意想办法。
当时,在经理纪一民、副经理朱占亮、徐德、荣全林等同志 锁导下,将在矿的工人召集起270人.对他们讲了政府的方针政策,稳定了工人情绪,又请出三十多名老职员,座谈研究如何恢 复被破坏了的矿井和动力。领导提出战斗口号是:九月五日动工 恢复,十月一日开始生产。主要任务是检修两口锅炉和两部气绞车,先搞排水,恢复井下巷道。在检修中发现绞车锅炉上的 机器零件全被破坏,虽说本矿解放了,但邢台、邯郸等城市还没解 放,所缺的零件无处买,无法配。在这种情况下,矿领导又召开老 工人老职员座谈会,在会上提出高价收买主要机器零件。这个号 召得到广大职工响应,大家用实际行动拥护党和政府,不少人交 出机器零件,分文不要,有些工人手里保存的贵重零作则按市 价作了收购。当时工农群众刚得到解放,精神振奋,有的往矿上 送木头,有的来矿卖机器零件,有的来矿上找工作,对矿井的恢 复给了很大支持。经过不到一个月的准备工作,即恢复了生产, 解决了解放区用煤的急需。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为了调动 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对在生产恢复中做出贡献的积极分子,及时 进行了表彰奖励。
本矿在恢复生产的同时,还担负着对敌斗争的任务。当时 大城市没有解放,本矿虽然解放了,敌人的残余势力还很凶,在 矿东南五公里的俏河村,还盘踞着土匪杨四子部队三千余人,为 了防止敌人袭击,本矿一面组织生产,一面组织全矿职工站岗放 哨,轮流值班,清查坏人。
当时恢复生产的矿井,就是孝子台井,定名“大众煤矿”, 在三王村西二里。由于敌人对井下煤田搞了破坏性开采,解放后 排积水,清理巷道,困难很大,产量上不去,并且煤质很差,爆 烈性大,很不好烧。为了发展生产和找好煤,搞好新老矿井接 替,领导决定从1946年起到章村村东(即章村矿址)建设新矿 井。
章村矿井1946年8月12日开工建井,当时是一片荒山。首先 开凿的一、二号井,是清朝时留下的旧井筒。这一双旧矿井因岩石 坚硬,涌水量大,只打了四十多米就被放弃。听当地人传说,这个 井见过三米高的煤,因井下水大排不了而停的。因此领导认为希望很大,便在一号井安装了锅护绞车.二号井安装了人绞辘轳, 预计动工后几个月就要见煤。
但是,因地质资料不清,只听当地老农的传说,事实上很不 理想。这个矿井见煤深度79米,前人只打到40多米没有见煤就停 了。在凿井施工中.岩石壑硬.涌水量大,只凭牛皮包排水,工程进展很慢,直到1947年第一季度孝子台老矿全部结束时,章村 一、二号井还未见煤。当时国家正在打仗,经济困难,上级也没 有大量资金补助企业,眼看职工没法开工资,这时,矿上党政领 导召集职工代表共同商定了三条办法:一是能够维持生活的,说 服他们暂不开支;二是不开支生活有困难的,就只开30%工资; 三是有的职工家里人口多,生活极度困难的,给开60%的工资。 就这样矿上也没有足够的款。在党的关怀下,太行实业公司拨给 二百万元冀南币,其中一部分还得用于购买建井急需物资,其余 用于职工开支。
解放后,工人阶级成了矿山的主人,当时老工人爱矿如家, 尽管困难很大,广大职工省吃俭用,仍然千劲很大。由于打井遇 到的水大,排水工具落后,大家都整班泡在冷水里平活。主井筒 涌水量大,每小时排水25吨。凿井是从水底下崩石头,为了提高 效率,在井口挂牌,各班开展竞赛,鼓舞了大家干劲。在生产恢 复中,职工中涌现出很多积极分子,为战胜经济极端困难做出了 贡献。当时干部是供给制,除伙食费与服装费外,每丹只发六斤 小米津贴费,生活很艰苦,尤其是老矿结束,新矿没有建成,搬 到新矿后,经理室与干部办公在一个小屋内,但人人都充满了朝 气蓬勃的革命精神。
三、四号井从1947年4月动工,到10月份就出了煤,到1948年9月矿井结束,共产原煤一万六千吨,尽管这只是采空了的矿井残 留下的一部分煤,在当时给主井建设在经济上起到了有力的支持, 经过全体职工的一致努力,一号主井在1947年11月见到了煤。经 过一段井巷工程建设,1948年5月开始小量生产,本井建设共用 21个月,初投产时,日产二、三百吨,到1949年平均日产达到 360吨,职工的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
三、解放后生产建设发展情况
1945年至1966年这21年间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45年煤总产 量是35000吨,1966年已达到409615吨。
本矿上级隶属关系的变化:1945年9月由太行工商管理局接管;1946年6月改由太行区党委经济部领导;1947年元月改为太行实业公司领导;1949年7月31日划归河北省矿务局领导;1958年7月交邯郸矿务局领导,1959年元月归邢台大县县委领导;1960年5月14日又归邯郸矿务局领导;1962年底归邢台市委领导。
本矿党政领导干部的变动:党组织第一把手,1945年纪一民 任经理兼支书,1950年白巨武任总支书记,1953年张蕴辉任总支书记,1954年董印生任总支书记、党委书记(本矿原是党总支, 后按八大党章规定于1956年12月选举成立党委会,董印生由总支 书记选为第一任党委书记),1959年王西生任党委书记;1960年
5月崔广富任党委书记;1964年荣全林任党委书记,1965年崔希 金任代理书记兼矿长,至“文革”开始。行政一把手的任职项序 为:1945年纪一民任经理,1948年徐德任经理后称矿长,1956年 荣全林任矿长,1959年张宝善任矿长,1960年崔希金任矿长至 “文革”。
1945年本矿刚解放时,只有一个矿井出煤,最高日产仅30余 吨。在上级党委领导下,生产规模越来越大。1947年孝子台旧矿 井结束,将大众煤矿改名为章村煤矿。
章村煤矿一号井在1948年5月正式投产。当时生产条件很困 准,井筒上半部是前人留下的旧井,经凿通后.井筒不正,直径不一致,最小1.75米,最大2.l2米, 使高速度提升受到限制,一天才出煤二、三百吨,就这样维持了六年。当时提升使用白腊条大篓,容量0.4吨,井口把勾工人劳动强度很大。井筒不正很不安全。为了扩大生产,在1953年,一号井停产搞了扩建。至1955年一号井扩建竣工,年产能力达到20万吨,井筒直径由1.75米扩大到3.22米,井壁全用青砖镶。井筒提升将70马力汽绞车换成85马力汽绞车。此车提升速度快,井筒深度104米,提升一次只用25秒钟。该井提升容器将原来的白腊条大篓改成罐笼,井上倒罐车用上翻罐笼,并铺上轻便铁道,井底马机坡提升安装上40千瓦无级绳绞车,在440米长的16度斜坡上同时可挂20多个矿车,井下各个提升斜坡都用上电绞车,平巷运输由人拉腊筐、人推盘车逐步改马骡马拉矿车。1955年新城至本矿铺好铁路,能用火车把煤运往各地,改变了过去只靠马车、人推车、牲口驮的运煤方式,扭转了夏季堆积冬季卖的积压现象。由于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原煤产量逐年上升。在1955年峰、章电路架通后,井上下实现了电器化。过去本矿自办的小型发电站被淘汰。在1961年又完成郭、章供电线路二回路十一公里的线路架设,扩建了本矿变电站,此后电力供应更加充足,提高了电器化的程度。1958年后井下运输逐步用土造电机车代替了骡马运输,采掘全部用上电钻打眼放炮、电溜子运煤。
1966年一号矿井结束,只留下二井与三井两个生产矿井。其 中三井(窑坡矿井)1960年以前归本矿开采,1960年底因运不走 煤,产品积压停了产。1963年至1965年由沙河县经营,属于县办煤矿。1966年元月,并入本矿。1966年本矿铁路运煤又有新发展,在二、三井地面建成新式煤仓两座,井下出煤可以通过皮带直接装上火车,从而解放了井上运输工人的笨重劳动。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本矿的生产技术不断进行改革,在 1952年以前,采煤方法全是残柱回采,效率低,扔煤多,浪费资源。1952年开始,推行长壁回采,溜槽运输。后来又将工作面木 垛改为双排密集支柱,这一改革,不仅效率提高三倍,并且节约 坑木,有利安全。
多年以来,井下水大是一项最大的威胁,1949年因井下出 水,一次淹死九名矿工。1956年下大雨,洪水冲毁电路,造成矿 井被淹,临时采用柴油机发电排水,经常出故障不能正常生产。 1958年11月一坑车五大巷工作面出水,造成全井停产并把六大巷变成临时水仓。党和政府对解决排水设施问题十分重视,给予了 大力支持。现在全矿大水泵增到150台;300千瓦以上的大水泵有 46台,总功率能力23178千瓦。过去采用牛皮包排水,井下每小时 涌水量30吨就不能排,现在每小时几百吨水不可怕。
威胁职工生命安全的另一个问题是通风。本矿在1955年以前 全是自然通风,风量小,通风系统混乱,不仅造成许多工人患上矽 肺病,更严重的是瓦斯聚集,多次发生熏倒人员事故。从1955年 开始,采用了机械通风,安装上55千瓦抽风机,后又安上90千瓦 抽风机,井下风量达到每人每分钟4立方米。现在三个井口都安 装了大小风机,全矿共有抽风机十三台,每小时可向井下输送新 鲜空气1465立方米,大大改善了劳动环境,保障了工人身体健 康。
井下照明,1958年以前都是提小油灯或电石灯。1958年后改 用蓄电池矿灯。
井下设备,1958年以前,全矿仅有一个管子锅炉,有8马力 柴油机一台,汽绞车4部,抽水机一台,元车、牛头刨、钻床、 手摇钻、砂轮机、炼铁炉各一个,10门电话交换机一个,电话机 5个,全矿没有汽车,矿车全是从外地买来的无轴承硬磨硬。1959年上半年检修40千瓦以上的电动机还得运往石家庄。
现在仅汽车就有30多辆,其中载重汽车20辆,还有吉普车、 面包车、中轿、大轿,铲车、吊车、推土机、救护车、拖拉机等等。机修厂设备更是大量增加,现有金属切削机床50台,还有龙门刨、万能铣等等。机床动力,解放前靠人搅,后来利用蒸汽带动,现在都是电力带动。不但能检修大型电机,修配各种机器零件,还能自制机床、绞车、矿车等设备。自制的矿车除满足本矿生产使用,还供应其它兄弟单位。
广东煤炭工业发展简史(四)——主要煤矿企业
内容
第一节 省属煤矿
一、曲仁矿务局
(一)概 况
曲仁矿区位于韶关市所辖的曲江县、仁化县境内。面积约49.4平方公里,京广铁路纵贯矿 区中部
,自黄岗站有煤矿专用线直通茶山、花坪、云顶和格顶各矿,另有韶(关)田(螺冲)铁 路专用线直通田
螺冲矿。曲仁矿务局及所属各矿,均有公路通往韶关市及邻近各县。武水及浈水可通行木船,两河于韶
关市区汇合后称北江,小型轮船沿江南下可达广州。曲仁矿务局关设在曲江县花坪镇,南距韶关市30公
里,东北距仁化县城30公里,西南15公里为京广铁 路犁市站。
矿区开发历史悠久。民国4年(1915年),广东新会侨商卢敏卿成立协兴公司,在钩嘴岭开采 煤炭。
民国19年,煤商、新会人谭礼庭集资100万元,买下协兴公司矿权,新组建 富国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建
国前,富国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最大的一家私营煤矿,民国25年,煤炭产量最高达16.92万吨。
建国后,矿区得到大发展,1953年3月,富国 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次年,改称富国煤矿。
1958年5月21日富国煤矿由公私合 营转为国营,易名为广东省曲仁煤矿,1961年2月1日,改称曲仁矿务
局,1966年10月21日改 名红工矿务局,1978年全局产煤192.46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1985年恢复曲
仁矿务局名 称。1986年7月升格为副厅级企业。1954~1990年的37年间,国家共投入20055.60万元建
设资金,建成投产矿井23对,设计生产能力250万吨/年。1949~1990年的42年间,共生产原煤3861.6万
吨,是广东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矿区所产原煤是低硫高发热量的无烟煤 ,主要供给韶关火力发电
厂,部分供给省内其它工业或民用。1958~1990年累计亏损1753 .71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曲仁矿务局改变了国有煤矿长期以后单一产品的生产经营状况,在抓好煤 炭生产
的同时,把握深圳特区大规模建设的机遇,积极参与特区建设,艰苦奋斗,大力开展 多种经营,采取
多元化、多层次、分阶段发展的方式,共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在深圳和矿 区内进入了建筑、建材、
机械、电子等10多个行业领域,生产出数十种产品,内销为主,部 分产品出口。拥有经营网点300余个
。多种经营的兴起,既解决了煤矿部分富余人员的出路
和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又搞活了经济。到1988年多种经营总产值已经超过了煤炭生产的总 产值。
1990年全局保有花坪、云顶、格顶、茶山、田螺冲5个矿,另有一个丝茅坪探井,年末生 产总能力
为109万吨,原煤总产量140.42万吨,其中矿井产量合计109.06万吨 。主要技术 经济指标:全局工业
总产值6604.2万元(按现行价计),原煤全员工效0.466吨/工、回采工效2.370吨/工,掘进工效0.181米/
工,回采工作面单产2862吨/月/个,总掘进率655.87 米/万吨,原煤单位成本89.29元/吨,商品煤平均
售价49.71元/吨。1990年,营业外净支出1319.92万元,企业利润总额-2026.8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
值18209.1万元,净值96 51.3万元。全局职工17984人。
1990年末,保有地质储量8224.2万吨,现有生产矿井剩余可采储量2872.7万吨。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古代是有煤的,当时有专门官职管理。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197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时代的新乐遗址下层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精煤制品。其中有:圆泡形饰25件,耳(王当)形饰6件,圆珠15件,和这些煤制品同时出土的还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块97块。这些煤制品,经过前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科研所鉴定,“呈弱油脂光泽,均一状结构,硬度、韧性均很大为其特点”,很容易用火柴点燃,燃烧时发出明亮而带黑烟的火焰,并发出一种烧橡皮的气味。经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证明,其原料就是烛煤。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确凿证据,也是说明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煤炭的历史见证。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省4处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制品,其中,宝鸡市茹家庄一处就出土了200余枚之多。据此可以判断,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战国时期,除继续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还在当时的著作中出现了关于煤的记载。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3处有关石涅的记载:一处见于该书的《西山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另二处见于《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据有关专家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古今对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产出,证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是对的,同时,说明当时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发现,而且已积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煤的用途,不仅用作生产燃料,而且还用于冶铁;不仅能够利用原煤,而且还把粉煤进行成型加工成煤饼,从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价值。煤的产地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产煤的记载。同时,煤雕工艺在这时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开发更为普遍,用途更加广泛,冶金、陶瓷等行业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们对煤的认识更加深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唐代用煤炼焦开始萌芽,到宋代,炼焦技术已臻成熟。1978年秋和1979年冬,山西考古研究所曾在山西省稷山县马村金代砖墓中发掘出大量焦炭。1957年冬至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河北峰峰矿区的砚台镇发掘出3座宋、元时期的炼焦炉遗址。焦炭的出现和炼焦技术的发明,标志着煤炭的加工利用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明朝到清道光20年(1840年)的时间里,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比较重视煤炭的开发,对发展煤炭生产采取了一些措施,矿业管理政策也发生了某些利于煤业的变化,煤炭行业的各个环节,比以前都有较大的进步。煤炭开发技术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尽管当时都是手工作业煤窑,但因其开采利用早于其他国家,因此,17世纪以前,中国煤炭技术和管理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日益衰败腐朽的封建制度终于阻碍了古代煤业的继续前进,这就导致了中国近代煤矿的诞生。
(二) 近代煤矿业简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被迫开放,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开始出现近代航运业和机器工业,需要大量煤炭,而旧式手工煤窑生产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因此,清廷洋务派积极酝酿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煤技术和设备,于是近代煤矿开始出现。近代煤矿的主要标志,一是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二是在提升、通风、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其他生产环节仍然靠人力和畜力。这种技术状况差不多一直延续到1949年,其中即或有所变化,也只是局部的、微小的。这是近代煤矿区别于古代手工煤窑和现代机械化矿井的主要技术特征。
我国最早的近代煤矿是台湾的基隆煤矿和河北的开平煤矿。基隆煤矿是清政府两江总督沈葆祯雇用英国煤师开办的,1876年兴建,1878年出煤,年产量约3~5万t,因经营管理不善,投产不久产量就日渐下降,1884年中法战争时,矿井被炸,停止生产。开平煤矿是直隶总督李鸿章1876年命唐廷枢等筹建的,1877年筹办,1881年建成唐山矿,以后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矿,到1894年,平均日产达到1 500t,最高日产达2 000t。这期间还先后开办了规模大小不同、寿命长短不一的近代煤矿14个,或官办,或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都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因管理不善、资金不足、规模很小,大多数都归于失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国势益衰,列强乘势接踵而来,外国资本大量侵入中国煤矿。1898年4月,中德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德国在山东境内自胶州湾修筑南北两条铁路,铁路沿线两旁各三十华里(15km)以内的矿产,德商有开采权。”此后,英、俄、法、日相继攫得了类似的权利。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1912年间,帝国主义攫取中国煤矿权的条约、协定和合同共42项(包括其他矿藏),涉及辽、吉、黑、滇、桂、川、皖、闽、黔、鲁、浙、晋、冀、热、豫、鄂、藏、新等19省。开办了开平、滦州、焦作、孟县、平定州(现平定县)、潞安、泽州、平阳府属煤矿、本溪湖、临城等规模较大的煤矿。外资煤矿的产量占中国当时近代煤矿总产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煤炭工业。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从1903年起,掀起了收回矿权运动,1911年达到高潮。中国的爱国绅商,不满利源外流,在人民开展收回矿权的斗争的运动中,集资开办了一批煤矿。官僚买办见开煤矿有利可图,不愿坐失良机,亦想方设法开办煤矿。于是,从1895~1936年中国近代煤矿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绝大多数煤矿,包括外资经营的,都陆续被其霸占,开采方式完全是掠夺性的。从1931~1945年,日本共霸占我国大小煤矿200多处,掠夺煤炭4.2亿t,被其破坏的煤炭资源不计其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煤矿29处,还采取资助经费等办法,鼓励私人开办煤矿,共59处,年总产量约为600多万t。在解放区,也办了一些小煤窑,供当地军民作燃料。据战后统计,晋、察、冀边区共有小煤窑473个,日产煤炭共计2 739t。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霸占的煤矿小部分由解放区人民政府接管,大部分被国民党政权接管。解放战争初期,受政治、军事形势多变的影响,有些煤矿几经易手,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1947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步崩溃,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些煤矿才陆续回到人民政府手中,但已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 现代煤矿业简史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建国时,各地人民政府从旧中国共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矿。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东的山东、安徽两省,除少数几处外,规模都很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加上长期战争的破坏,已是千疮百孔,一片衰微破败的景象。例如,山西大同煤矿9对矿井全部被水淹没,机器设备破坏无遗,井下没有一个完好的工作面,地面没有一间完整的厂房,没有一部机器可以正常运转,没有一条巷道可以正常通车,生产完全停顿;辽宁抚顺煤矿的西露天矿和龙凤矿井已被水淹,基本停产;河南焦作煤矿18个坑口中11个完全破坏,7个仅剩井架,已完全停产;山东淄博、枣庄,山西阳泉等较大的煤矿也是一片废墟。新中国的煤矿业就是在这样一个烂摊子上起步的。
建国伊始的头3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抓了恢复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煤矿生产,并进行必要的改造。
1953年,我国开始了发展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保证钢铁基地炼焦用煤,解决华东地区缺煤和逐步改善煤矿布局等的需要,“一五”期间,重点扩建了15个老矿区,同时开始了10个新矿区的建设。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3 243万t上升到1957年的13 073万t,提高4倍以上。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煤矿生产建设的需要,逐步组建了地质勘探、煤矿设计、建井施工等配套的专业队伍。1955年7月又正式成立了煤田地质勘探、设计管理和基本建设三个总局,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强化了技术和队伍的培训工作,为以后煤炭工业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五”期间,由于“大跃进”的失误,给煤炭工业造成了严重后果。采掘关系失调,巷道和设备失修,煤炭产量大起大落,基本建设浪费很大,不合格的煤田地质报告占60%。后来,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建设才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
10年动乱期间,国家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煤炭工业也经历了一场浩劫。72个矿务局相继下放给地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被废止。
在国家统配煤矿受干扰,煤炭不能满足地方工业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时候,地方小煤矿自发地有了较大的发展。1971年,全国地、县、队小煤矿的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1.35倍。为了使地方小煤矿得以巩固和发展,当时提出了“全党动手,各级办矿,多搞中小,以小为主,由小到大,由土到洋,成群配套,形成矿区,选择重点,建设基地”的40字方针。这些方针,既促进了小煤矿的发展,也为以后乡镇集体煤矿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为了贯彻“扭转北煤南运”,加快“大三线”建设的决策,从1966年起,陆续集中了全国煤田地质勘探力量的40%,共37支勘探队奔赴江南各省加强地质勘探工作。同时,又从北方抽调主要力量,加强了对西南、西北和江南煤炭新基地的建设工作。1973年,面对煤炭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北方煤炭储量大、开采条件好的如山西、山东、河北等省,因缺少力量虽有优势而难以发挥的现实,煤田地质勘探和煤矿基建队伍先后又从江南和西南回师北上。
总之,10年动乱给煤炭工业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严重的。10年间,虽然原煤产量增长了92.2%,建成了720处新矿井。然而,却留下了不少长时间难于消除的后患。不少矿井为要产量,不择手段,重采轻掘,吃厚丢薄,忽视安全工作,留下种种恶果;打乱了地质勘探生产秩序,质量、效率急剧下降,而且“南征北战”延误了建设时间;矿井建设违反程序,忽视技术要求,降低工程质量,简易投产,留下许多后遗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煤炭工业也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首先是恢复和建立了良好的煤炭生产秩序,使采掘关系走向正常,同时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实现了稳产调整,到1982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6.66亿t,较好地满足了发展国民经济对煤炭的需求。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煤炭行业经过多方面探索,提出了一条发展煤炭工业的新路子。其主要内容包括四项基本要求、实现五个转变和12条具体方针。
中国2500年前的《山海经》,最早记载了煤并称之为“石湟”。从辽宁沈阳发掘的新乐遗址内,发现多种煤雕制品,证实了中国先民早在6 000~7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认识和利用了煤炭。继新石器时代到夏朝、商朝煤炭逐步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到了周代(公元前1122年)煤炭开采已有了相当发展,并开始了地下采煤。采矿业就有了很完善的组织,采矿管理机构中还有“中士”、“下士”、“府”、“史”、“胥”、“徒”等技术管理职责的分工,这既说明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劳动分工,也反映出矿业有相当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