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古城勘查区煤炭普查

老迟到的店员
受伤的抽屉
2023-01-31 02:09:06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古城勘查区煤炭普查

最佳答案
爱听歌的哈密瓜
贤惠的小鸭子
2025-08-24 07:48:07

(1)概况

勘查区位于安徽省淮北煤田的西部,地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南、涡阳县西及阜阳市太和县东北部,面积约为563.84平方千米。

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为煤矿,工作程度为普查,勘查资金2838万元。

(2)成果描述

初步查明了该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其中下石盒子8煤层为大部可采较稳定煤层,山西组10煤层为全区可采较稳定煤层,8、10煤层平均总厚9.05米。初步查明了主要可采煤层分布范围,大致确定了煤质以1/3焦煤为主,初步评价煤层稳定程度为二型。

普查工作新增资源储量2.55亿吨;全区共探获资源量-1500米以浅8、10煤层的总资源量为1.74亿吨,其中(333)资源量1.22亿吨;另外,全勘查区-1500米以浅获得天然焦(334)资源量0.79亿吨。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古城勘查区290线地质剖面图

(3)成果取得的简要过程

项目共完成施工二维地震33条,17054个物理点,钻探工作量23772米(16个钻孔)。

最新回答
英俊的白猫
文艺的裙子
2025-08-24 07:48:07

涡阳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丰厚的地域特产,巨量的能源储备,决定了其在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4.8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预计2015全县生产总值将达260亿元以上,涡阳,这座皖北新兴之城,正进入井喷式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涡阳县按照提出的“振奋精神鼓实劲,围绕重点抓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强化措施抓落实,顽强崛起上台阶”总体要求,确定了“全省争先进、皖北创一流”的发展目标,盯紧盯住、抓细

抓实、创新创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2013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194.8亿元,增长10.1%;完成财政收人20亿元,增长15%;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66.2亿元,增长62.4%;规模工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33.5%;引进县外资金51.3亿元,增长47%;利用外资4560万美元,增长51.6%;农民人均纯收入715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85万元,分别增长17.4%和24.3%。

2013年,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94.8亿元,比上

年增加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07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81.5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16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3.16:44.34:32.5变化为23.0:45.6:31.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5%,上升1.6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县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3亿元,增长23.9%。财政支出38.9亿元,增长31.1%。 解放前由私人零星栽培,以枣、桃、梨、杏、红花果、樱桃居多。1949年统计,全县种植面积1233亩,产量13876担。之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55、1964年至1966年,因遭自然灾害,种植面积缩减为101亩至300亩之间。“文化大革命”初期,滥伐果树,至1989年,全县种植面积仅剩54亩。70年代,开始引进苹果树。197

2年起,倡导“以副养农”,果树产量和栽培面积发展迅速,该年果园面积已有1748亩。由于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不当,1977年,水果产量下降。1980年实行责任制,少数

农民对水果生产认识不足,又发生乱砍滥伐果树,产量和栽培面积均有下降。经过教育,1981年后,果树产量和栽培面积均逐年增加。1983年,全县果园面积5265亩,水果产量18452担。解放后苹果、梨、桃树占比例较大,分别为总数的80%、10%、5%。其次是葡萄、李子、核桃、石榴、杏子等,约为总数的的5%。苹果的品种主要是金帅、元帅、大国光、小国光、红玉、祝光、青香蕉、黄魁、伏花皮、鸡官、吉红、甜蕉等。梨以白酥梨、明月梨、马蹄黄、蜜梨为主。桃以五月鲜、吊枝白、盘桃为多,也有为数不多的母斯丁、蜜桃等品种。

1949年至1954年,仅有四旁乔木桑。1955年至1969年,重点发展湖桑园,面积300至500亩。1970年后,乔木桑多被砍伐。至1975年,重新种植桑园,面积逐年扩大。19

81年达500余亩。桑园分布:50年代以江集区纪伦寨乡和高炉区赵窝乡为主;60年代以龙山区段营大队为主。1975年以来,先后发展近20个点,主要有牌坊区的燕大、曹庄、高庄大队,高炉区的大呼大队,城郊区的董瓦房、马腰大队等。

解放前为零星种植,均系晒烟,散于县境各地。以涡南双庙、楚店及涡北新兴、张老家、赵屯一带较多。50年代初,本县南部旧城、阎集、佛镇一带为产烟区,多为自产自销、因未纳入国家计划,发展很不稳定。1953年全县种植面积为2400亩,产量1776担。后来,由于产销脱钩,县内烟叶种植陷于无政府状态。1976年始,国家收购烤烟。1981年3月,成立县烟草公司,在义门、牌坊、新兴设立烟草收购站。1983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计51000亩,产量达11.7858万担。

义门、赵屯产药材历史悠久,计40余种。以紫苑、生地、丹皮、白芍居多。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药材是县对外出售的主要产品。解放前夕,战乱频仍,少数投机商垄断药材市场,压低药价,紫苑每市斤压至5分,故使产量逐年减少。

解放初,因自然灾害,粮食供应紧张,农村偏重于种植麦豆等作物,药材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至1956年,全县仅存500余亩。1958年,鼓励恢复药材生产,该年9月,药材公司与义门公社合营建一药材培植场,10月,每个公社均办一药材培植场。1959年,全县种植面积已发展至10370亩。1960年后,大部分社队不再种植。1963年,仅保留国营白芍农场、义门药材大队、高炉杨陡坎、城郊席楼、龙山三里梅四所药材场。全县种植面积为2069亩。

1966年后,全县药材面积计42659亩,其中白芍种植面积盲目扩大。1970年,国家计划种植3300亩,实际种植11067亩,造成供大于需。为此,1974年,将白芍农场改为园艺场,其他药材场也改种农作物。1978年起,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恢复地产传统药材,1983年全县种植药材5705亩。

2012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2.0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6%。其中农、林、牧、渔增加值分别为27亿元、1.6亿元、7.5亿元、1.3亿元,分别增长4.5%、6.1%、8.8%和4.5%。传统种植业生产平稳,全县粮食总产124.4万吨,比上年增加5.6万吨,同比增长4.65%;油料总产0.34万吨,下降32.9%;蔬菜总产46.5万吨,增长2.8%。养殖业规模继续扩大,2012年实现肉类产量6.18万吨,水产品总产1.29万吨,分别增长10.9%和4%。生猪年出栏60.05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800万羽左右。全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户)达到4029户(其中:养牛132户、养猪2527户、养羊606户、养禽701户、其他63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76家。全县规模养殖比重达60%左右。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55家。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40家。全县累计“三品”认证39个。其中有机食品基地1个(苔干基地4000亩);绿色食品23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2个(30万亩皖麦38优质小麦,10万亩优质大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10个,基地5个(面积近30万亩)。 立县初,全县个体手工业者计500余户,除高炉几家酿酒作坊较有名气外,其余主要制作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必要用具。1935年,纺织行业使用过简单的机械。至解放前夕统计,县内手工业有1000余户,属半工半农性质,以分散小型为特征,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3.84万元。其中个体手工业产值占89%;国营企业2个,产值仅占11%。据1952年统计,县内从事手工业者计1243户,分铁业、油漆业、砖瓦业、木竹业、纺织业、缝纫业、皮毛业、印刷业、油蜡化妆品业等。1953年起,组织各行各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成立合作联合社,个体手工业者组织始告完成。是年,集体所有制企业增至22个,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84.6%,年产值为156.2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1.2%。

1958年,地方国营企业增至29个,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48.3%。由于对原料、技术力量、产品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均未作详细的调查,1960年,部分工厂被迫下马。1961年9月,贯彻《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从组织规模、收益分配、隶属关系、资产清理、工资水平、企业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工业生产有所回升。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54个,工业总产值498.45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9个,年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1%;集体所有制企业48个,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2.9%。“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领导班子瘫痪,职工闹派性斗争,不少工厂生产停顿,损失严重。

70年代初,贯彻兴办“五小企业”政策,县内兴建一批工厂,至197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418万元,与1970年相比增加2倍。在此期间,由于管理不当,亏损额随产值增加而增加。1979年后,为适应农业市场需要,对部分产销失调的企业进行调整。在企业内部实行改革,逐步推行生产责任制,初步摸索出稳步发展生产的途径。1980年后,工业生产速度平均每年递增10%。1983年统计,全县工业总产值7302万元,是建国以来的最好年份。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505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9.1%,集体所有制企业产值225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0.8%。

1950年,县人民政府内设工商科。1954年,另设手工业管理科。1956年,改为工业科,1958年改为局,下属10个厂(社)。之后多次易名,至1983年,工业局下属9个工厂。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4.9%和22.8%,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3.3:66.7变化为28:72。国有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由上年末的112家发展到2012年末的140家,净增28家。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家,实现产值7.8亿元,增长7.3%;

全县2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33.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4.9%,饮料制造业下降9.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7.0%,医药制造业增长21.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28%、饲料增长40.2%、白酒增长11.1%、小麦粉增长25.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9.68,比上年下降21.36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0.37亿元,下降1%;利税16.21亿元,增长10.7%,其中利润8.96亿元,增长9.6%。

优秀的钢笔
兴奋的招牌
2025-08-24 07:48:07

涡阳矿区位于淮北煤田西南。东以大刘家断层与临涣矿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交界,南以断层与震旦、寒武纪地层相接。南北宽60公里,东西长约80公里,面积约为4800平方公里。濉(溪)—阜(阳)铁路在矿区东南部通过,各勘探区距铁路都不超过10公里。有公路直接通往各矿区,交通比较便利。

矿区北部石弓集有寒武纪地层出露,其它地区均为260—850米厚的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据钻探揭露,该区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石炭系煤层因层薄不稳定,含硫较高,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等暂未进一步勘探;二叠系共含煤10层,其中可采煤层5—7层,总厚度7.5—9.3米,是重点勘查对象。

矿区由龙山背斜、涡阳向斜、花沟背斜、五马向斜和芦庙背斜等组成,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地层倾角10°—30°,局部达60°。据钻探证实区内有辉绿岩、细晶黑云母闪长岩、辉石闪长岩、正长岩,呈岩床、岩株状侵入,使煤层变质程度增高,造成煤层结构的复杂化。

1955年底和1956年初,煤炭部华东局一二○队预查组和地质部华东地质局涡阳地区煤田普查小组先后在该区进行煤田地质调查。1956年4—8月,省地质局三二五队程之牧、郭约耳、邱德勤和陈包等在龙山、石弓山一带进行地质踏勘时,进行了该区1∶5万地质测图。同年,地质部济南物探大队进行电测深物探普查,测制了1∶20万宿县—淮南电测深曲线。1956年4—12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探矿队电法分队,测制了1∶20万涡阳、蒙城、宿县等视电阻率平面图,推测在龙山以西可能有含煤地层赋存。

1957年4—7月,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徐州办事处电法一分队在该区再次进行电测深工作,并把已获得地质资料反映到1∶20万电测深等视电阻率平面图上,认为龙山以西为有希望的含煤区。

1958年5—6月,一二○队宿蒙工区再次想用浅钻揭露可采煤层未能奏效。

1958年6月,省地质局三二五队在涡阳龙山地区及其外围开展普查找煤,根据龙山集出露的中、晚寒武世地层和电测深成果布置的第一个钻孔,施工至孔深271.01米时,见到了石炭系上部地层。同年12月施工的14号孔,于孔深364.98米和387.39米,分别见到下石盒子组煤层0.70米和3.11米。1959年开始,以2000—4000米孔距布孔,沿龙山南、北方向追索圈定的同时,在石弓山、蒋大庄一带施工了一些稀疏普查孔。1960年,以1000米线距重点加密控制刘店地区,直到1962年结束野外工作。历时3年,共施工钻孔88个,工作量3.20万米,其中龙山区施工52个孔,工作量1.94万米,有25个钻孔见到了可采煤层,圈出3个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煤矿区范围。1961年结束普查工作,1963年2月,由吴丰洲、王大全等编写、提交了《安徽省阜阳专区北部地质普查评价报告》,获煤储量1.28亿吨,这是涡阳矿区较为完整的第一份地质资料。

1965—1966年,华东煤炭基建公司物测队电法分队在区内部分地区做电法详查勘探,1966年10月提交了《涡阳龙山地区电法勘探详查报告》。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找煤方向,省煤田局第三勘探队在1967年5—11月施工了7个钻孔,其中67—53及67—55孔分别见到上石盒子组的1号煤组和下石盒子组的5号煤组,从而找到了涡北含煤勘探区。后因松散层较厚(370—460米)暂停勘探。

1967年,省煤田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在涡阳县城北的郑店一带,施工了8个钻孔,有3孔见煤。

1974年3月,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物测队电法二分队,在涡阳以西包括界首、太和、涡阳、亳县、蒙城、利辛等6县3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电法勘探,1975年初提出“中间资料”,该资料认为花沟地区有一背斜构造,其周围应有煤系存在,并提出钻孔孔位建议验证。1975年初,第三勘探队在上列资料基础上进入花沟地区开展普查找煤,最终证实花沟背斜周围为一很有希望的含煤区,1977年12月提交了《花沟地区普查找煤地质报告》,获得煤储量3.24亿吨。

1982年9月,根据地质部煤田地质工作会议精神,煤田普查工作的深度应放在负1000米以浅水平,三二五队于1982年12月编制了涡阳向斜煤田普查设计,选择刘店矿区为主要工作区。经过4年的工作,对含煤地层的分布、煤层的稳定程度、构造形态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将刘店矿区划分为刘店一井田和刘店二井田。1986年12月由纪中军、刘道英等编制了刘店二井田普查及井田找煤设计,增设钻孔24个。1988年6月结束了刘店一井田钻探施工,先后施工钻孔24个,工作量14509.65米,于1992年9月由刘道英、李金海、袁健等编写提交了《安徽省涡阳县刘店煤矿—井田地质普查报告》初稿,探明煤储量1.35亿吨;刘店二井田于1991年5月编制了详查设计转入详查,1995年提交详查报告。

三二五队从1983—1991年在涡阳煤田刘店井田进行深部普查,扩大了煤田远景,圈出了一定的见煤范围,增长了储量。仅刘店井田面积,由原来三二五队初查时的9平方公里扩大到近90平方公里。

涡阳矿区自1957年根据电法资料验证有含煤地层到发现煤层,全区先后共提交地质、物探、水文等普查、详查地质报告、资料10多件,累计探明煤储量4.5亿多吨。

重要的画板
专一的大地
2025-08-24 07:48:07

1、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全省国土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含煤面积5.7万平方千米,占近4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91个县有煤矿。1995年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显示,全省2000米煤炭资源总量为6400亿t,占全国的16%,截止1996年末累计探明储量2662亿t,占全国27%(其中:煤焦煤占57%),保有储量2613亿t,占全国的27%,境内各类煤矿批准占用储量约1500亿t。

2、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开发自然条件优良。

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由其是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历史久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上开创了极佳的品牌效应山西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和侏罗系部分为第三系目前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500m,地质构造大部分地区较为简单,开采条件好。煤质优良,大部分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

二、煤炭开发的外部条件优越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无论是在一次能源的生产或消费结构中均占到75%,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煤炭开发方面实行“强化东部,战略西移”的战略决策,从而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山西成为新时期以来向全国发达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最便捷的煤炭产地,晋煤在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80%。山西年生产原煤达3.5亿t,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外调全国26个省、市、区,外调量达2.3亿t,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总量的80%,供应煤炭出口达1700万t,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70%,成为山西的主要创汇商品。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山西已形成了一大批从事煤炭科研、勘察设计、生产、管理营销队伍拥有9条铁路出省干线,约220个发煤站,年发运能力在2.5亿以上,其中:晋北12个为大秦线配套的能力均在200万t及以上的大型煤炭集运站,集中储装运输能力4750万t,吸引范围达12个县(区)全省现有50多个煤焦公路出省口,年出省运力达3500万t地理位置适中,距沿海省份平均400—600km山西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力基地之一,发展煤炭工业有可靠的动力保障。

三、山西煤炭的开发现状

建国以来山西煤炭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重点煤矿依靠国家投入,形成了10个大型或较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即八局二公司,地方煤矿一靠政策,二靠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办矿的积极性,在经历了“六五”时期国家为解决能源危机而实行“有水快流”的方针从而获的了大发展,“七五”时期以安全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八五”时期重点改造以后,步入了“九五”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煤炭开发为主,围绕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第三产业,煤炭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山西的龙头产业,山西经济的支柱行业。资产原值占到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6.8%,增加值占全省工业部门创造增加值的37%,实现利税占到全省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37.4%,如果把与煤炭相关联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一并计算,煤炭工业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50%以上,不仅支援了外省建设,而切带动了兴晋富民的步伐。

乡镇煤矿作为我省煤炭工业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近2亿吨的生产规模,为我省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客观估价乡镇煤矿在我省煤炭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乡镇煤矿发展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回顾我省乡镇煤矿发展的历史历程,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治理整顿三个阶段:

一、乡镇煤矿的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2年,根据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的《公私营煤矿暂时管理办法》、《公私营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要点》、《土采煤窑暂行处理办法》3个法规和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列》,山西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公私营煤矿进行整顿,封闭小煤窑2000多处。1957年9月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小煤窑的指示》,省政府作出了“放宽对小煤窑的开采管理,以解决群众的烧煤困难,发展工副业生产”的决定。从此,我省的小煤窑开始起步发展。

二、乡镇煤矿的发展阶段

1958年5月,山西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执行了“中央办矿与地方办矿同时并举、在地方办矿中地方国营矿与社队集体矿并举、大型矿井与中小型矿并举”的方针,调动了社队集体办矿的积极性,到“三五”末期,全省新建小煤窑3000多个。此后,由于受“文革”的干扰,社队煤矿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将山西列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全省大、中、小煤矿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80年末,全省新增社队煤矿1066个。主要分布情况是:太原市39个,大同市65个,阳泉市24个,长治市4个,雁北地区92个,晋中地区194个,忻州地区93个,吕梁地区73个,晋东南地区265个,临汾地区198个,运城地区19个。其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社队自筹,少量通过农业银行短期贷款解决。单井规模一般在1万吨/年左右,部分达到3—5万吨/年,少量部分矿井达9万吨/年。

1981—1985年,乡镇煤矿的名称有原来的社队煤矿演化而来。在这期间,根据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要求,贯彻“扶持、整顿、改造、联营”的方针,进行矿井改扩建。资金由中国建设银行根据省计划委员会下达的贷款计划,按1.8厘利息发放贷款。不足部分,由办矿单位自筹或通过农业银行贷款解决。这是我省农村煤矿建设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国家安排的贷款。自1981年相继列入改扩建计划的矿井共146对,设计净增能力1747.5万吨/年,总投资4.323亿元。到1985年底,实际下达贷款2.743亿元,竣工投产矿井46对,净增能力489万吨/年,完成投资1.044亿元,占开工项目已下达资金的38%;因资金短缺等原因停建矿井23对,停建前共投入资金1145万元,占下达资金的4.2%其余77对矿井在以后的时间里先后建成投产。

乡镇煤矿经过“六五”时期的整顿,部分单井规模较大的矿井改革了采煤方法。到1983年,在全省2787个乡镇煤矿中,改革采煤方法的矿井有230个。有单一长壁、刀柱、短壁等正规工作面20个,其中使用金属摩擦支柱的10个工作面,平均单产4093吨/月.个,比旧采面高66%。在80年代“有水快流”方针引导下,加之国家能源供应短缺,刺激了全省乡镇煤矿的迅猛发展。到1997年,全省乡镇煤矿矿井发展到8113个,矿井生产能力突破了2亿吨,煤炭产量当年达到1.54亿吨。

三、乡镇煤矿的治理整顿阶段

1998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煤炭行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工作会议后,我省狠抓贯彻落实。1998年取缔私开煤矿1453个,压减生产能力2679万吨;1999年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1565个,压减生产能力4399万吨;2000年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1033个,压减生产能力1100万吨;2001年关闭布局不合理乡镇煤矿1034个(含矿办小井139个、取缔死灰复燃小煤矿65个),压减生产能力802万吨;2002年,按照国家要求,全省组织开展了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对全省乡镇煤矿进行了全部停产整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复产验收,全省彻底关闭未通过复产验收小煤矿矿井909个,关闭总数达到5929个。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

到2003年5月末,全省已批准乡镇煤矿复产矿井4127个。其中:3万吨以下矿井342个,3万吨以上6万吨以下矿井1353个,6万吨以上9万吨以下矿井926个,9万吨以上15万吨以下矿井607个,15万吨以上21万吨以下矿井二○○三年九月二十七日275个,21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矿井138个,30万吨以上矿井51个。

焦煤:焦煤是炼焦用煤中之主焦煤,变质程度中等,结焦性和粘结性最佳。山西之焦煤所产焦炭块度大、裂纹少、抗碎强度大、抗磨性好,为炼焦用煤之珍品。利用焦煤,可得到焦炭、焦油、焦炉气。焦炭除供给冶炼外,还可造气和电石。而焦油和焦炉气可作为燃料,还能提炼数十种化工产品。山西河东煤田中、南部的离石、柳林和乡宁矿区属低硫、低灰主焦煤。所产焦炭为特优焦炭,列为全过之重点。

肥煤:肥煤是炼焦用煤的一种,用肥煤炼出的焦炭横裂多,焦根部蜂焦多,易碎,但肥煤的粘结力很强,能与粘结力较弱的煤搭配后炼出优质煤称肥煤为配焦煤之母。因该肥煤品种稀少,只占全国探明煤炭资源的5%而山西探明肥煤的储量约占全国的50%,主要分部在霍县矿区、三交矿区和古交矿区。

无烟煤:无烟煤是高变质煤,具有坚硬、光泽强等特点。燃烧时间长,火力旺。无烟煤主要用于化肥、化工生产。阳泉无烟煤因具有可磨好的特点,是理想的高炉喷吹用燃料。晋城、阳城一带的无烟煤被称为兰花炭闻名中外。山西的无烟煤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居全国首位。

瘦煤:瘦煤是炼焦用煤中之配煤, 性能与焦煤相近。瘦煤焦炭块度大、裂纹少,但熔融性和耐磨性差,其用途除作炼焦配煤外,还可用与造气、发电和其它动力用煤。山西沁水煤田、西山煤田,霍县煤田和河东煤田等都蕴藏着丰富的瘦煤资源。

弱粘结煤:弱粘结煤是炼焦煤与非炼焦煤之间的过度煤种,主要用作造气、燃料和配焦。山西大同矿区盛产低硫、低灰、低磷的弱粘结煤,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基地。

气煤:气煤是炼焦煤种之一,粘结性偏下。主要用作配煤炼焦。气煤焦易推焦,煤气产率和焦化产品回收率高,而缺点是纵纹多,细长易碎,气煤单独炼焦可供化工工业使用。山西的气煤资源极为丰富,储量占炼焦用煤的63%以上。

褐煤:褐煤是为经变质的煤,外以朽木内含原生腐植酸。其主要特点是含水多、比重小、热量低、可制取活性炭、硫化煤、褐煤蜡、腐植酸、腐植酸铵肥料和其它化工产品。

长焰煤:长焰煤是变质程度最低的煤,无粘结性和结焦性主要用作燃料。经低温干流可制半焦、煤气、焦油,造气后可制合成氨等。

贫煤:贫煤是变质程度最高的烟煤,无粘结性。燃烧时火焰短,延续时间长主要用作动力煤,也可造气用作合成氨原料和气体燃料。太原西山、阳泉、和顺、寿阳矿区有丰富的贫煤资源。

山西是我国第一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目前已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661.8亿吨,保有储量2581亿吨。其中:炼焦用煤保有储量1495亿吨、占全省的58.1%;非炼焦用煤保有储量1033亿吨、占全省的40.1%;其他煤种保有储量约46亿吨、占全省的1.8%。

全省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大同、宁武、河东、西山、沁水、霍西六大煤田和浑源、繁峙、五台、垣曲、芮城、平陆等地,煤炭资源遍布94个县(市区)。

山西煤炭品种齐全,有9大煤炭品种,分别是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贫煤、长焰煤、弱粘结煤、褐煤。山西煤炭具有“三低两高一强”的特点,即低硫、低灰、低磷、高发热量、高挥发分、粘结性强。

大同煤田弱粘结煤以硫分和灰分低、发热量高而饮誉中外;河东煤田离石、柳林、乡宁矿区的低硫、低灰主焦煤被誉为煤中的“精粉”;沁水煤田晋城矿区的“兰花炭”更是名闻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