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清洁能源有哪些
青藏高原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1、太阳能
太阳能(solar energy),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参见热能传播的三种方式:辐射),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
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辐射能生存,而自古人类也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制作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
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得到发展。太阳能的利用有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广义上的太阳能也包括地球上的风能、化学能、水能等。
2、风能
风能(wind energy) 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由于太阳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各部分受热不均匀,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平衡,在水平气压梯度的作用下,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成风。风能资源的总储量非常巨大,一年中技术可开发的能量约5.3X10^13千瓦时。
风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储量大、分布广,但它的能量密度低(只有水能的1/800),并且不稳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风能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得到开发利用。风能利用是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通过风力机将风的动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和热能等。
3、地热能
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
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
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
扩展资料:
清洁能源的基本概念
传统意义上,清洁能源指的是对环境友好的能源,意思为环保,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是这个概念不够准确,容易让人们误以为是对能源的分类,认为能源有清洁与不清洁之分,从而误解清洁能源的本意。
清洁能源的准确定义应是:对能源清洁、高效、系统化应用的技术体系。含义有三点:第一清洁能源不是对能源的简单分类,而是指能源利用的技术体系;第二清洁能源不但强调清洁性同时也强调 经济性;第三清洁能源的清洁性指的是符合一定的排放标准。
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这些能源。
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洁能源
你好!
应该读作:“[ɛr‘rɛn]”用有道词典可以查到读音和释义!。
翻译有:二连、即便、乘除、该等意思。
例句如下:
1.Eren-office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renewable energy programs.
eren能源有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办公室。
2.Eren when you are sad 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o is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smile.
即便悲伤,也不要,因为你不知道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3.I can't eren remember any english or how to divide or multiply.
我甚至连英文以及如何乘除都不记得了。
4.Eren construction ltd. inc. is a foreign buyer from turkey, need to purchase products of ceramics etc. categories.
该公司是一家来自土耳其的买家,需要购买的产品类别包括:陶瓷等行业。
相关短语如下:
eren sen 埃伦·森 艾伦·森
Eren Bahçeli 伊斯坦布尔
eren computers 交易会
Eren Derdiyok 德尔迪约克 艾伦·达迪约克 德迪约克 迪约克
eren derdiyoc 德尔迪约奇
Eren Albayrak 巴拉克
Eren Aydin 安卡拉士邦
Eren Hot 二连浩特
Eren Teg 艾勒特格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鄂尔多斯煤田之广、储量之大、产量之高,在我国实属罕见。鄂尔多斯煤种较齐全,有褐煤、长焰煤、不黏结煤、弱黏结煤、气煤、肥煤、焦煤等。全市煤炭探明储量为1269.5亿吨,占我国煤炭储量的1/7,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东部和西部。中部为东胜煤田,总储量为1006亿吨。以目前全国最大的大同矿务局的生产能力(3000万吨/年)计算,东胜煤田仅探明储量就可开采2000多年,预测储量可开采2万多年。
城市形成的条件
城市是村落或田园聚落的对称。城市在狭小的地域上集中了大量非第一产业人口,居民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城市是其周围地区从事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的中心。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曾指出:“城市是人类及其居住地永续的密集地区,而且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中心。”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集聚的一个社会经济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但是它又是一个地域的实体,成立于一定的地域上,为地域的一个点,或中心,所以地域的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 社会经济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社会发展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城市是由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及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开始形成的(当然也有些地区到封建社会才有城市的出现)。因此,城市不是产生于一切社会阶段而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阶段中。只是由于生产发展了,生产者生产的东西自食而有余,可以供给别人食用,因此有了剥削者的出现,使剥削者有可能不劳动而群集于城市中;同时由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结果,手工业者可以脱离广大土地而集中于城市生产,而生产者也有多余的物品需要互相交换时,才有城市形成的必要物质基础。
城市是生产发展的产物。它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着该时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所以我们对“城市”的含义必须根据各个时代生产方式的特点,即生产的特点来理解。由于每个时代和社会的生产方式不同,每个时代和社会的城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性质和作用。不同社会不仅城市形成的条件不同。城市的规模、内部结构、城市布局也都不同。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技术发展、运输状况以及社会需要决定的。
古代的城市发生于世界古代的文明发祥地区。最早的城市雏型可以说是耕地城市,在城垣之内,耕地牧场并存,而它们往往超过宅地和家屋的面积。如我国发掘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殷代城市遗迹,埃及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前的古都卡芬遗迹,均有简单的围壁,内部为简略宅地及大片耕地。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有可能建造大城市,于是城市的规模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国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周王朝,就有计划地建设了都城,城市中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在《周礼》《考工记》中有“匠人营国……面朝后市”的记载。所谓“国”便是都城,“面朝”就是前面为宫殿,“后市”则后面为市场。这是我国有计划地建设都城的开端。后来发展到洛阳、长安等古代闻名于世的,规模巨大、规划井然的大城市。
从欧洲看,到15世纪末,许多城市尚不具备大城市的规模,城市仍带有半农、半牧的性质。当时德国的法兰克福、莱比锡等城市内尚住有大量牧民,晚间将牲畜赶入城内以至室内。
产业革命以后,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使世界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内部也产生了明显的地区差异,现代城市规划也随着发展起来。在世界上才有可能形成象伦敦、巴黎、纽约、波士顿、芝加哥、东京、莫斯科等等的大城市。
从美国城市的发展可以更好地看出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状况。美国从1625~1850年只有24个2500人以上的中小城市,没有一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当时运输方式是马车与水运。这24个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沿海、沿河、沿湖地带,都是一些商业城市。只是1800年以后由于沿瀑布线地带的城市利用瀑布作动力才发展起具有工业性质的城市。由于1830年后铁路的敷设,工业的发展使美国经济逐渐向内地发展。到1850年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发展到236个,而且出现6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但城市多为港口或者铁路枢纽。1880年以后,随着煤、铁矿的开采,欧洲、亚洲移民的大量移入,以及铁路网的逐渐形成(1890年总长度达26.3万千米),在东北部地区形成了大量工业城市,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发展到939个,10万人以上城市达20个,纽约人口已超过100万,芝加哥、费城也向百万城市发展。
1910年以后(尤其是1920年开始利用汽车以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处于暴涨的时代,2500人以上的城市2262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50个,已有3个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洛杉矶、底特律也都向百万城市发展。同时还形成了大城市地域和大量卫星城市。到1940年,由于飞机的利用和直升飞机的普及,2500人以上的城市已达3464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9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有5个。
2.政治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一些政治事件对某些城市形成、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对某些城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巴西1889年成立共和国时宪法规定要在戈亚斯州建首都。1956年才开工在荒无人烟之地建立首都巴西利亚。1957年时巴西利亚人口仅1.2万人,1960年国家机关正式迁入,使人口增到14万,1980年人口跃增到41万。
我国海南省的通什镇,解放前还是一片高山密林、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山谷。解放初该地也仅有几间茅草房。1953年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决定迁此后,人口开始迅速增加。现在城区人口已达3.4万人;加郊区人口已达4.3万人。
3.交通条件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交通是地区联系和物资交流的重要手段。重要城市皆为交通枢纽,并以交通网使它与腹地联系起来。
交通建设可促使其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例如二连浩特,原为一荒村,建国后由于北京至乌兰巴托铁路的建设,使它成为中蒙边界的重镇,并设市制,现在人口已达7万人。
再如,美国得克萨斯州南部与墨西哥接境处有一条90号公路,未建公路前只有铁路,从公路建设后铁路运输的作用日益衰退。格朗特里18世纪末曾是铁路上的一个运输基地,人口曾经达到3000人。随着公路建设,铁路运输受到严重打击,1950年人口降至400人,1980年仅有40人了。
4.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人类的文化活动,往往也能促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宗教活动,使世界形成许多宗教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成田(日本)、伊斯坦布尔、布达加雅(印度)等等。
教育科技也可以促使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例如,英国的剑桥、牛津,美国的普林斯顿,比利时的卢旺等均为著名的大学城。日本的筑波,苏联的普希诺,美国的硅谷,法国的南法兰西岛科学城等均为世界著名的科技城。
历史古迹,旅游胜地等等都可以促使城市形成和发展。
(二)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经济条件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自然条件则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需要而发展城市,而城址又往往选于自然条件优越、符合社会需要的地点。
1.地质条件与城市的形成 地质条件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岩石裸露处不便于城市的建设,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砾、粘土层便于人类活动和城市的发展。
一般城市的发展,建筑结构等都受地质务件的制约。例如建筑物层数,一层地基承压力要求为 7.5~10吨/米2,四层以上者要求25吨/米2以上。不同基础地质地基的承压力差别很大,如沿海地区淤泥仅4~10吨/米2,细砂(湿、中、密)为12~16吨/米2,碎石(中密)40~70吨/米2,粘土(固态)为25~50吨/米2等等。因此,地质基础好对城市建设有利。当然,地质基础不好的地区,也可以根据需要建设超过地质承压力的建筑物,但需要投入大量打地基的经费。
地质条件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影响较大。例如,日本建设平安京(现京都)时,当时建有左、右对立的二京,然而,左京很快就衰落荒废。这与其地基由腐殖粘土组成,水质恶化,排水困难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受生产力水平限制,无力改良水质和排水)。所以后来京都发展主要向由花岗岩风化的沙土地的东北部扩展。
2.地形与城市的形成 从地形上看,平原最适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地势平坦便利市域扩大,利于各种交通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农业。所以世界上重要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区。如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汉口等。世界上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柏林、巴黎、东京、芝加哥、莫斯科、加尔各答等也皆位于平原区。据沈汝生1937年统计,当时中国有193个5万人以上城市,其中90个分布于平原区,83个分布于丘陵地区(二者占全国城市的90%)。
但是,热带国平原地区潮湿,气温高,不适于人类居住,人口和城市则主要分布于高原或高山地区。如厄爪多尔的人口3/4以上居住在平均高度25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墨西哥城1979年达1475万人,就位于2356米的高地上;人口432万(1980年)的波哥大城位于2640米的山间盆地中。
在两种地形的接合点上,也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因为平地与山地之间,便利交通,而且不同地区产品的差异,易形成贸易中心。日本的东京、大版、名古屋都位于台地与平原的接合点上。另外,谷口或者溪口地带也利于城市的兴起。张家口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高原的交接点上,很早就形成货物集散中心。
3.气候与城市形成 从世界来看,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多位于适于人类生活的温带地区。气候条件往往影响城市性质。日本的大阪,英国的兰开厦成为世界早期著名的纺织工业城市,与当地气候条件(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等)有一定的关系。
城市的小气候对于城市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例如西欧的城市多受西风影响,大城市扩展时多向西方发展,处于“上风带”不易受工业烟尘和污染物影响。以伦敦为例,市区西部多为上流住宅,市区东部多贫民区。
4.水与城市形成 城市形成与发展和水的关系颇深。河畔、湖滨及海岸带都是利于城市形成的地区。河流历来就是重要的运输通道,而且又是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最好源地,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
河口处往往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上海、广州、天津,印度的加尔各答,美国的新奥尔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等都位于三角洲上。
河流渡口和要津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天津、武汉、南京等,英国的剑桥,德国的法兰克福皆形成于渡口处。早期由于英国经济重心在东南部的太晤士河两岸,商品贸易多渡此河,河口面海呈喇叭口形,恰好伦敦附近狭窄,成为最好的渡口,使交易荟萃,商务渐盛,终于使伦敦形成一个重要城市。
大湖泊也利运输业的发展,湖滨又是水陆运输重要的交接点,有利于城市发展。如美国的芝加哥(密执安湖)、德卢斯(苏必利尔湖),日本的大津(琵琶湖)、我国的岳阳(洞庭湖)、九江(鄱阳湖)、无锡(太湖)等等皆受湖泊之利。
在海岸带(尤其岩石海岸具有优良港湾的地区)以及在大河入海口的沿岸地区都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上海、大连、青岛、泉州、福州、汕头、广州,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日本的东京、大阪、横须贺、佐世保等海港城市都属此类城市。
在海峡和运河的两端也有利于城市的兴起,例如直布罗陀和丹吉尔(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与塞得港(苏伊士运河),巴拿马与科隆(巴拿马运河)等城市皆属此类。
总之,水对城市发展关系密切,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5.矿产与城市 产业革命以后,某些大的矿物产地迅速发展成为新建的工业城市。
在矿产资源中,最早大量利用的是煤炭。我国的大同、鹤岗、鸡西、抚顺、开滦、阳泉、淮南、淄博等都是重要煤炭工业城市。英国的五大工业中心区,除伦敦地区外,其余四个均是由煤炭基地发展起来的:第一,中部的黑乡,以伯明翰、曼彻斯特为代表;第二,北部以哥拉斯哥、爱丁堡为代表的苏格兰低地;第三,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第四,威尔士东南部的加的夫地带。其他国家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很多,如原苏联的库兹巴斯、顿巴斯等。
以铁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如巴西的见奥里藏特;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另外,南非的金伯利以产金刚石闻名于世,约翰内斯堡以产金著称;伊朗的哈尔克以盛产石油而兴起;我国大庆原为“北大荒”的一个小居民点,开采石油后,现已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油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此类例证之多,不胜枚举。但是在矿产地发展起来的城镇,一旦矿产耗竭,城镇有可能逐渐衰落下去,澳大利亚西部的金矿城市,就是如此。(仅供参考)
湖泊与湿地——达里湖
达里湖:湖面海拔1226米,平均水深7-8米,面积约为237平方千米。这个有240平方公里大的封闭式半咸水湖是一个高原内陆湖,湖水无外泻,全靠耗来河、贡格尔河、亮子河、沙里河及涌泉的淡水注入补给。
达里湖的形成:达里诺尔湖属于构造堰塞湖,是因构造下陷形成构造湖的基础上,又受到玄武岩流堰塞而形成的湖泊。
湖滨地形:你可以在保护区境内古湖盆的滨岸,考察很好的湖滨地形,如湖岸阶地、湖蚀崖、湖蚀柱、湖蚀平台、陆连岛以及多道湖岸沙堤存在。在保护区南部的达尔罕山上还保存有两级湖蚀崖,一级双现湖水面高出30米,另一级高出60米。
沙地疏林景观——浑善达克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大致形成于22万年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高原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达里诺尔,向西一直延伸到集宁-二连浩特铁路沿线;东西长约450km,南北宽50~300km,总面积5.3万km2。它有其特殊的景观:浑善达克沙地是草原带上的沙地,形成于200万~300万年前的小冰川期,有草原上特殊的地貌单元——沙带;目前大部分已固定。同纬度美国中部温带沙地没有树,但这里却分布着生态演替的顶极群落——沙地榆等稀树疏林草原景观;其下有小叶锦鸡儿灌木,以及各种柳树灌丛和草本植物。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景观是非常丰富和独特的,至少存在5种生境类型,如流动沙区、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塔拉、湿地淖尔等。
达里诺尔火山群
在达里诺尔以北的熔岩台地上,有102座从上新世至下更新世(更新世是地质年代的专有名词。时间是指距今一百六十四万年至一万年前)间歇喷发形成的火山锥。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九大火山之一,火山锥形态各异,被称为“五大莲池火山的微缩景观”。其出露的火山喷发断面,满布山顶的各种形状的 火山喷发凝灰岩,对于了解神奇的火山喷发过程以及喷发后的产物,是一难得的现场。
阿齐乌拉风力发电站
地处内蒙古高原的达里诺尔,可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素有“一年两季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然而,在过去的漫长日子里,当地牧人却守着风能点油灯,听着风声躲寒冬。今天,在草原上,有一种酷似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笔下唐吉诃德时代的“大风车”,深受牧民们的喜爱。这就是今天牧民用来提水、照明、看电视的风力发电机,风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可以造福于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