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将持续扩大在华投资 新能源将是中德合作重点
易车讯 8月27日,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将从“打破壁垒、加强合作”、“技术开放助推减排降碳”和“推动新兴技术”三个方面持续扩大在华投资,实现共创共赢。
齐普策表示:“加强跨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仍是全球主题。德中两国在汽车领域的长期合作就是绝佳范例。今年是德中建交五十周年。展望未来,双方应延续双边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新能源汽车也将成为双方合作的核心要素之一。宝马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将持续加大对华投资。我们将携手为世界开发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行业繁荣。”
打破壁垒、加强合作
面对诸多全球性挑战,各国间不应制造更多的壁垒,而是需要更大力度的开放。齐普策认为,对汽车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将德中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双方均致力于保持行业竞争力、提升数字化水平。可持续发展和气候保护是大家共通的语言。
本月初,宝马集团与河钢集团在沈阳签署《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宣布2023年起将在量产中逐步使用河钢的低碳汽车用钢,并在2026年逐渐过渡到基于氢冶金技术生产的绿色汽车用钢。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跨领域合作,为绿色汽车用钢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打开了一扇门。
技术开放助推减排降碳,创新需要整体性思维
齐普策指出,经济增长、气候保护与行业发展韧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世界各地的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情况不尽相同,宝马集团在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同时,也在努力让全球各地的宝马客户都能在他们的车辆中体验到最先进、最环保的技术。
2025年,宝马将发布基于全新构架、搭载第六代eDrive电力驱动系统的“新世代”车型。到2030年,宝马集团销量中将有超过一半为纯电动车型。未来10年左右时间,宝马集团计划向全球客户累计交付1000万辆纯电动汽车。同时,宝马认为氢燃料技术同样具有零排放潜力,可以成为纯电技术的有益补充。宝马集团研发的氢燃料电池驱动车型iX5 Hydrogen已计划投入小规模量产。
此外,宝马把可持续战略拓展到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供应链、生产和回收三个方面同时降低碳排放。今年6月,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简称:里达工厂)落成投产。里达工厂拥有面向电动化的生产体系,是宝马集团BMW iFACTORY整体性生产战略的最新例证,从“精益、绿色、数字化”三个方面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树立了新标杆。全新纯电动BMW i3 已在这里下线。到2030年,预计电动车型将占到宝马集团销量的50%以上。
中国是推动新兴技术超大规模应用的热土
齐普策认为,中国稳定、可预期的政策体系让技术开放成为可能,也使各项减碳技术的潜力得以被充分挖掘。
“过去十年当中,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可持续技术产业基础,无论是太阳能、风能还是高压动力电池,中国不单单在市场容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更引领全球创新风潮。如果某项技术在中国形成规模,就能在全世界规模化应用。我们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见证了这一点。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并将继续成为可持续出行的主要驱动力,”齐普策讲到。
持续在华投资,携手共创共赢
展望未来,齐普策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宝马集团也将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实现共创共赢。同时,他认为德中两国的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双方应延续双边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
“无论是在德国国内,还是在欧盟层面,我都不遗余力地表达这一立场。德中两国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即充分利用两国最先进的技术,实现产业精益和数字化。我们将携手为世界开发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行业繁荣,”齐普策讲到。
一同与会的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也发表了相似的看法:“宝马在中国的发展是德中长期友好合作的范例。去年我们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了84万。从2010年至今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已经获得超过83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目前,我们正与中国伙伴一起探索循环经济和全产业链减碳,并与中国创新势力一道推进数字化和电动化转型。我们坚信,只有合作才能解决全球现在面临的诸多挑战。宝马将继续以中国为家、拓展在华业务,为两国的交流互鉴、互惠共赢做出贡献。”
据报道,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日前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新能源智能汽车成为其中一个重点。文件要求推动建立国际对话交流平台,加强技术合作,推动全球领先企业与国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
据悉 作为亚洲最大的汽车后市场领域展会,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汽车零配件、维修检测诊断设备及服务用品展览会上,共有来自40个国家及地区的6000多家企业参与,而中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果成为一大亮点。
据了解,今年展会的新能源汽车及技术专区的规模有了显著增长,除了展品内容更丰富之外,以往的技术核心多以电机电控为主,如今却在不断向外延伸至电池、电池管理、充电桩及相关核心零部件。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众多跨国汽车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发力,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将很快到来,而对国内企业来说,面对新能源车市场的国际化,既有压力也是机遇,可以鼓励国内企业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和服务提升,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市场需求。
二、“共识”强调,商用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碳减排的重点与难点,各方将进一步加强氢能燃料电池、纯电动、零碳燃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积极探索低碳零碳商用车市场化推广路径,持续加速商用车电动化进程,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三、“共识”呼吁,各方要加强电池、芯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不断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加强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
四、“共识”提出,各方将加强各国汽车产业碳管理体系的协同,共同研究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碳足迹评价方法,推动碳排放数据的互通、互认与互享。
五、“共识”指出,各方将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联合、大协同,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安全、高效、低碳、智能、愉悦的新出行生态。
六、“共识”认为,人才是支撑产业变革的根本,各方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型汽车人才的培养模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汽车产业,为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七、“共识”倡议,共同发起成立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汇集全球优势资源,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深入推进交流合作,共享机遇、共应挑战,共创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八、“共识”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广泛凝聚与会各方观点与智慧,为加快推进碳中和愿景目标下的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转型、深化全球合作进一步明晰了方向路径,将为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新的重要指引。
九、“共识”提出,要坚定推进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转型,并加速推进商用车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突破全面市场化拐点,各方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快开发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多元化汽车产品,营造良好的政策及应用环境,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
十、“共识”还提出,应当充分发挥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协同效益。为此,与会各方将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联合、大协同,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安全、高效、低碳、智能、愉悦的新出行生态。
易车讯 日前,河南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深入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抢抓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机遇,加快融入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河南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主要内容如下:
产业布局:以郑州为中心发展整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乘用车、载货车;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重点发展配套产业,引进培育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依托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以下简称郑州城市群),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载货车、客车,加快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完善、示范应用领先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以郑州、许昌、鹤壁、焦作等市为重点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基地。
主要目标:产业规模跨越增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配套能力大幅提高、基础设施保障有力和公共领域绿色替代。
其中,产业规模方面,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占全省汽车产量的比例超过40%,努力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力争推动全省汽车整车产值达到5000亿元、零部件及配套产值达到5000亿元、销售及增值服务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
基础设施方面,到2025年,全省充(换)电和加(储)氢技术水平和设施规模、运营质量显著提升,建成集中式充(换)电站5000座以上、充电桩15万个以上、加氢站100座以上,实现重点应用区域全覆盖。
公共领域方面。到2025年,除应急车辆外,全省公交车、巡游出租车以及城市建成区的渣土运输车、水泥罐车、物流车、邮政用车、环卫用车、网约出租车基本使用新能源汽车;重型载货车辆、工程车辆绿色替代率达到50%以上。
主攻方向:扩大整车规模、做强配套产业和做优增值服务。
其中整车规模方面,依托宇通客车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郑州分公司、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宇通商用车有限公司等企业提升新能源客车竞争优势、新能源乘用车规模并积极发展新能源载货车
配套产业方面,打造千亿级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百亿级电机电控产业集群。其中,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将依托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快推动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质、电池管理系统等技术创新,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锂电池、钠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攻关,加快石墨烯负极、纳米硅负极等电池关键材料和固态动力电池、锂硫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动力电池企业改造升级、扩大产能,引进培育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加强技术攻关、做强优势企业、强化推广应用、完善基础设施和推进融合发展。
其中优势企业方面,研究组建省汽车产业投资集团,整合新能源汽车资源,盘活汽车产能。支持企业组建产业联盟(联合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平台化、专业化企业集团。支持汽车企业通过技术、品牌、股权投资、产能合作等方式联合研发、生产产品,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产能利用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传感器、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连接器、保险盒、插接件等细分领域,大力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领域补短板,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努力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
推广应用方面,各地城市建成区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环卫车辆、巡游出租车和接入平台的网约出租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省、市级党政机关每年新增、更新公务用车采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50%。以客运车辆为应用牵引,以货运车辆为主要应用场景,以乘用车为辅助,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打造河南氢能文旅、物流示范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