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世界市场格局会怎样,市场是不是会更好呢?
一、几乎所有新能源的应用场景,均可以被基于锂电池储能体系的纯电混动取代,并且,取代后综合热效率更高,使用成本更低。市场分布会逐渐变的跟现在燃油车时代的差不多,但是呢,制造品牌逐渐从欧洲日本美国转移到中
国大陆。
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混动纯电的门槛低了一些些。燃油车不多见得ODM模式,会部分较大比例出
现在新能源车领域。
二、华系车在占据世界五分之二强的国内电动车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随着国家实力做大,逐步拓
展另外五分之三的海外市场并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市场,也有可能是靠收购一些没落的燃油品牌
以另一种形式出海smart进军欧洲就是国产车的另一种形式出海并在美国市场逐步重新夺
回被日系车占据的市场。德系车高附加值利润大概率遭到比较大的冲击,一些重要的单一市场契丹市场的统治地位大
概率会被终结。不过由于整体实力强,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全球市场内优势地位能保住几成未来也
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天然气危机下成本提高,生存能力进一步恶化。
三、但整个欧洲汽车产业和汽车工业总体上可能比日本汽车产业受创更严重,甚至是战争手段都无法
达成的去工业化。韩国汽车电动化开局布局比日系车略好,但是也比较不确定,国内市场肯定没戏,就看能在欧洲
和美国抢多少德系和日系的蛋糕。如果芯片制造行业仍然是自由市场,华为与苹果能共享最先进的芯片制造资源和市场,那么2022年
的手机市场,恐怕华为已经是半壁江山了。 中国人也对西方进行过长达数百年的技术封锁,主要对象是茶叶、瓷器和丝绸。
四、经济上要
依靠全球的通货供给,政治上陷入内斗漩涡。而且人是靠化学反应获得快乐的,老百姓长期养尊处优的结果就是,必须靠化学药品使自己快乐。
或者靠迷信。
所以无论是晚明还是晚清,社会上的现象就是,政治上超级稳定,无论政府的政策多么失当,肯定
不会倒台。精英纵容甚至鼓励老百姓吸毒、参与各种迷信活动。除非发生外部势力入侵去改变这个
状况。 不同的是,这次连技术优势也无法保持,瓷器和茶叶被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出
来,西方不需要中国了。
欧洲搞不了电池类的新能源 了,很可能就不搞了或者和日本合流搞氢能源,欧洲不搞对我们最大
的影响是他们可能不会再建充电桩了,对我们新能源汽车出国是个考验,所以看好比亚迪 的油电
混动,对纯电的电动车前景感到悲观。我觉得不能类比,因为苹果在手机届就是强无敌,这两年就出一个华为,还被干的七零八碎。三星
手机已经日薄西山,一点竞争力都没有,还不如一众堆料手机。
但是在汽车市场,特斯拉离强无敌差得远,甚至都不是第一名。
在新的汽车上,大部分新的汽车都可以采用锂离子动力系统,而且,它的整体热效率更高,而且价格也更便宜。市场会慢慢的向燃料汽车的方向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汽车生产厂商,也会从欧洲、日本、美国,转向中型汽车。
和普通的燃料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的要求要便宜得多。很少有 ODM的车型,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出货量。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很快。
此外,还可以通过并购其他三个国家的石油市场,来拓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从另外一种方式出发到欧洲的海上 smart正是国内汽车的又一种海上航行方式,逐渐在美国市场上赢得胜利。
回到日本汽车占领的那个领域。德国汽车高增值的盈利大有可能受到较大影响,部分主要的单一市场契丹占主导地位。几率将被终止。但因为他们的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世界范围的霸主位置上,还能维持一些。由于天然气的不稳定,导致了能源成本的上升和企业的存续能力的下降。
实现了“脱工业化”。韩国的电动汽车,起步比日本要好一些,但也不是很稳,华夏是没有希望的,唯一的希望,就在欧洲了。从美国手里抢走了那么多德国和日本的市场。假如华为和苹果能够分享最尖端的晶圆生产技术和市场,到了2022,晶圆产业依然是自由的。华为,几乎占据了整个手机行业的一半份额。中国还曾在几百年前就开始了对西部的技术禁运,其目标是茶叶,瓷器和丝绸。
依赖世界货币供应,在政治上卷入了内战。人类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幸福,人民长久以来的富足生活,导致他们不得不依靠化学物质来维持自己的幸福。也可能是因为迷信。因此,不管在明朝后期,还是在清末,都有一种特殊的社会状况,即,不管政府的政策有多不妥帖,都有一种特殊的政治稳定性。
不会被推翻。上流社会的人对毒品和迷信都是宽容和鼓励的。如果有外人插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情况。区别在于,这一次甚至没有维持技术上的优越性,而是用工业方法制造出了陶瓷和茶叶。来吧,中国已经不是西方所要的了。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 汽车 行业在风雨中前行。在经历了2020年的V型反转之后,2021势不可挡的来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场突然来袭的疫情让各大 汽车 厂商防不胜防,几乎全部的车企都在困境中挣扎。销量腰斩、欠薪裁员、破产等消息不绝于耳。
但国内的 汽车 市场的恢复能力很强,很快便恢复到了疫情来袭前的热度。据乘联会数据显示,自4月份开始,我国 汽车 的产销量不断回暖,新能源 汽车 的销量更历创新高。
而2021年恰逢中国 汽车 工业在后疫情时代下迎来十四五开局之年,历经三年下滑之后,中国车市有望在2021年重新回到增长赛道。
中汽协预计,2021年我国 汽车 总销量为2630万辆,同比增长4%。其中,2021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销量有望达到180万辆,同比增长40%。
在2021年1月份,中国新能源 汽车 更是实现了强势增长,迎来了“开门红”。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1月份,中国车市狭义乘用车销量为216万台,与2019年同期相比,其销量上涨了25.7%。
其中,新能源 汽车 在2021年1月份的单月销量为15.5万辆,与2020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了274.5%。
毋庸置疑,继2020年新能源 汽车 在中国车市实现逆势增长之际,2021年1月份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增长幅度,更是迅猛。
而从市场结构看,去年的两个变化令人对2021年充满信心:一是新能源 汽车 个人消费比例大幅提升至近70%,而两年前这一比例仅为20%。二是非限购城市购买比重达到了60%。这些市场驱动因素说明消费者对新能源 汽车 接受度越来越高。相比之前只能依赖对公业务来发展的新能源来说,无疑是一件喜事。同时,新能源个人市场的增量也将被放大。
而对于车企来说,我们也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玩家参与进来,外资、合资新能源车型落地的速度都将加快,高品质新产品次第开花,选择余地将持续增大。由于海外疫情不确定因素增强,在电动化战略方面,跨国车企将更多向中国市场倾斜。
对于国内车企来说,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2020年,中国车市不少车企纷纷推出了旗下高端纯电动品牌,如北汽新能源的ARCFOX极狐品牌,东风岚图、广汽埃安、上汽智己、长城 汽车 沙龙智行等,也纷纷面世。
与此同时,长安 汽车 、一汽红旗、比亚迪等也在新能源 汽车 高端化的路程中。应该说,2021年,纯电动车的“高端化”,将会在中国车市进一步推进。而这也将成为抗衡国际车企的一大利器。
车企们熬过了艰难的2020年,但是 汽车 行业的竞争不会随着新年的到来而消失。可以预见的是,2021年, 汽车 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 汽车 行业。
苹果、小米都已经确定进入 汽车 行业,而且在今年宝能、恒大都会上市新车,贾跃亭挟法拉第未来与吉利达成合作,新能源 汽车 跑道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
经过2020年的一番洗礼之后,新能源的“下半场”正式拉开序幕,而这依旧是一场“生死淘汰”, 当下 汽车 工业正在剧烈变革,如何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成了每个车企都必须直视的问题。
2021年已经到来,新能源 汽车 也将在竞争中向着更高腾飞,各位都准备好了吗?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行业概况
1、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政府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事件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这些变化主要是集中在换电领域,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在换电领域实现了进一步的突破。于是同时,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在进一步提高各个车型的性价比。
每当我们提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节能作用,很少会有人想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所遇到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增加各个城市地区的换电站的数量的话,整个汽车行业的更新迭代的速度会变得更快,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量也会越来越多。
第1个变化是换电领域的业务份额问题。
虽然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都有着众多换电站。如果想要进一步实现市场突破的话,各个新能源汽车品牌需要进一步在换电领域有所突破,同时也需要尽可能开设更多的换电站,因为换电站的问题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问题,这也是广大车主最大的诉求之一。
第2个变化是新能源汽车的换电站的统一问题。
如果各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建设不同类型的换电站的话,这个行为本身就属于资源浪费,同时也不能有效整合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业务发展,所以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始建设同一类型的换电站。如此一来,各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之间既可以实现有效配合,同时也可以进行良性竞争。
除此之外,因为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数量非常多,各个品牌的技术类型有所差异,在能够保证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基本需要和安全问题的前提之下,新能源汽车品牌需要逐渐提高一个实用型的性价比,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开拓更多的市场份额。
1、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0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41.3万辆,同比增长189.0%,销量占比94.89%。新能源商用车销量13.0万辆,同比增长54.0%,销量占比5.11%。
2、纯电动汽车受市场欢迎
分燃料类型来分,新能源汽车可分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销量210.5万辆,同比增长1.9倍,销量占比82.78%。
3、新能源汽车以乘用车为主
2020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41.3万辆,同比增长189.0%,销量占比94.89%。新能源商用车销量13.0万辆,同比增长54.0%,销量占比5.11%。
4、新能源汽车行业集中度较低
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部已经奠定了基本的竞争格局,头部效应凸显。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份额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5、新汽车行业形成三大阵营
目前,新汽车行业企业由传统车企、互联网造车企业、科技巨头组成。目前,新汽车行业企业由传统车企、互联网造车企业、科技巨头组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保要求的提升以及“碳达峰”目标的提出,我国开始越来越注重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环境污染较少,碳排放较低,契合我国低碳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