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性能源供应的比重要从目前的7%提高
(1)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 (2)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获得,清洁、环保等 (3)不可再生能源日渐似竭,而需求不断增大,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可再生能源可以不断再生、持续利用,只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人类才能摆脱能源危机;通过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能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供电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应该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
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的能源。除了核能、潮汐能、地热能之外,人类活动的基本能源主要来自太阳光。像生物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储存起来。其它像风力,水力,海洋潮流等等,也都是由于太阳光加热地球上的空气和水的结果。
人类使用再生能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技的进步让此类能源更加“好用”;
2、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不仅其价格会日渐增涨,而且终会有枯竭的时候;
3、某些再生能源(如风能、水力、太阳能)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因此不会增加温室效应的风险;
4、为了增进能源供应安全,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并满足对可持续性能源的需求。
甚至,更进一步地,有些国家开始在思考“百分百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因为可再生能源长久之来被认为,充其量仅能作为化石或核电等能源之补充。
然而,德国很多市、县及乡镇正在证明,传统工业国之能源政策可以被彻底改变,亦即可以百分百地依靠可再生能源,并且充足供应工业及现代生活所需的能源。在德国约有300个地区(小的只是乡下小镇,大的有如慕尼黑之百万都市)于2010年3月间已宣布:最晚2030年要达到百分百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能源(能源资源学术语)、百度百科-再生能源
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基于碳排放来源的燃烧、非燃烧过程,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基本分为三点点:
1)供给侧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构建零碳电力为主、氢能为辅的能源结构,同时大力发展储能以保障电网平衡;
2)需求侧从工业、交通、建筑三个部门着手,全面推广终端电气化、源头减量、节能提效;
3)改良工业过程,针对工业原料的氧化还原、分解采取针对性的原料替换。
实现碳中和的六大路线
要想实现碳中和六大路线少不了,分别是源头减量、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回收利用、工艺改造、碳捕集
1、源头减量:短期减排压力下,政府可能通过“能耗”等措施进行供给侧改革, 需要关注是否发生阶段性冲刺,引发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吨产品能耗大户:电解铝、硅铁(钢铁)、石墨电极、水泥、铜加工、烧碱、涤纶、黄磷、锌等;
2、能源替代:以风光、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的新能源行业,包括 供应链上下游、制造端、运营端在内的全产业链都将受益于碳中和对投资的拉动;
3、节能提效: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及节能设备将受益;
4、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初次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如 废钢、电池回收、垃圾分类及固废处理;
5、工艺改造:主要集中在电池技术升级、智慧电网、分布式电源、特高压、能 源互联网、装配式等方面;
6、碳捕集:部分路径碳减排的难度较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可能作为 “兜底”技术存在。这是一种成本很高的做法,目前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