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品牌倒闭了怎么修车
新能源汽车品牌倒闭了对应的售后服务点(4S店)也撤销了,如果需要修车只能找外面的维修厂,费用自付。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截至2021年5月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8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
2021年12月1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21年中国产销量将达到261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3.1%,结束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预计将达2750万辆,同比增长5.4%,乘用车涨幅将达到8%,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有望至500万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能源汽车
有车主发帖爆料称,由于经济低迷,上海新能源 汽车 展原计划有60多家参展企业,结果30多家已经倒闭,还有10多家因为参展费不够去不了,这是行业要凉的节奏吗?
新事物的发展总会经历很多坎坷,新能源 汽车 从横空出世到发展至现在实属不易。活下来,是新能源车企们最要紧的事儿!
当时新能源 汽车 相关的政策一出来,造车企业们一哄而上,纷纷加入电动 汽车 的产车大队,但这玩意不像外卖APP一样砸钱活下来就能可以高枕无忧了,造车是门技术活,特别是新能源 汽车 ,没有过硬的技术,都很难在市场里存活。让自身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是新能源车企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啊!
虽然很多新能源车企倒闭了,但是新能源 汽车 的这个市场一定是巨大的,无论是目前还是未来。新能源道路是强国之路,是发展的必然。怎么说呢,作为一个新能源车主还是很看好新能源 汽车 的,不是“自买自夸”,而是,环保是当今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注重环保国家才能走得更远。
回归这个上海新能源车展事件本身,很多新能源车企倒闭更大地是说明他们的技术不够硬,市场竞争,适者生存,这不是很正常嘛,落后肯定是要被淘汰的。很多不明所以的群众就会跟风拉踩新能源 汽车 行业,行业要发展必然有牺牲的,理智看待这个事,不信的话放长双眼吧,国家支持的行业不会错的。总之一句话!车企们强大自身技术才是正经、紧要的事!
杭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汽车”)已进入破产清算阶段,目前长江汽车总部厂区里大部分员工都已离职,只有两百多位负责乘用车生产的员工还照常上班,但手上为数不多的订单完成后已没有新订单,所以这又是一家新能源车企申请破产清算,对于长江汽车破产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竞争太大,技术不行,没有补贴所致。
新能源汽车在近几年是频繁出现,因为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并且在车辆上面还有补贴,在刚开始力推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很多汽车企业纷纷加入新能源汽车大军,比如比亚迪、众泰等,对于比亚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国产汽车里面,比亚迪是属于第一梯队,可能燃油车优势不是很大,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里,比亚迪可是走在整个行业的前列,基本上可以跟特斯拉抗衡,并且比亚迪大巴已经覆盖很多城市的公交,甚至走出国门,在日本、欧洲市场都有市场,而比亚迪能够发展这么好,就是凭借自身实力,毕竟比亚迪是做电池出身。反观众泰,它是靠抄袭大火的品牌,但是没有多少技术积累,在新能源领域更是如此,为了获得国家补贴,制造很多小型新能源车型,但是在补贴政策要求限制后,众泰就基本上没有动弹的资本,限制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都失败,也是在破产的边缘。
2016年长江汽车是继北汽新能源之后,第二家拿到“双资质”的车企,这算得上是长江汽车的高光时刻,因为有获得国家补贴,长江汽车四年“烧掉”51亿元,但是从结果来看,没有自身硬实力,最终只能进行破产清算,这个跟众泰新能源有些相似,就是没有造出有吸引力的产品,单纯为了补贴而出现,看看北汽新能源,基本上也是没有市场的状态。不过加速长江汽车破产,主要还是各种造车新势力的出现,因为现在汽车市场上面的新能源品牌,除了比亚迪、特斯拉,它还有蔚来、小鹏、理想等。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那么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梯队,特斯拉是美国的品牌,在中国市场已经独立创办工厂,凭借自身技术,在价格高的情况下,销量也还不错,可以说这两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它都有自身硬实力。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品牌,它的自身硬实力还有待观察,但是从市值来看,它们比其他传统车企还高,所以它们是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在不需要国家补贴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好好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新能源汽车品牌,没有实力和亮点的长江汽车,它只能沦为破产的地步。
然而时隔一年,隶属于多氟多旗下的河北红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发布通知,由于受到国家国家政策及市场影响,部分岗位从6月22日停产放假,放假期限不定,而放假期间,员工只能拿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从传统汽车转型到新能源汽车,依靠国家的补贴红利,有不少自主品牌在这期间实现了成功转型。同时也有一批造车新势力乘着这股东风顺势而起,但是这期间也有一些"浑水摸鱼"的品牌,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日子难以为继,甚至面临洗牌,红星汽车就是这样的例子。
放假?停产?真相为何?
车企有放高温假的传统,但红星汽车为员工停产放假,却无法保证假后是否能正常上班。
近期有消息曝出一张红星汽车《关于部分员工放假的通知》的图片,并盖有公司印章。通知表示,受国家政策及市场影响,结合公司现状,经公司研究决定,自2019年6月22日起,部分岗位员工停产放假,却显示"放假期限不定"。并表示,"如果有计划改变,公司另行通知。"
图片显示,此次放假通知涉及红星汽车140、510两个项目的部分员工。从对放假员工的计薪标准来看,红星汽车此次停产放假时间是按超过两个月准备的。根据红星汽车员工计薪策略,放假第一个月,按员工入职合同签订的标准支付;第二月起,按照邢台市最低工资标准执行。
在图片被曝光之后,红星汽车官方回复道:目前,红星汽车在研发新车型,原车型放慢了生产速度,不存在停工放假。但这个说法难以让人信服,以车企高温假为例,往往只有7-10天,一般不超过15天。
这种放假方式难免让人联想到此前北汽银翔以高温假为名放假40天,官方当时回复也是正常放假,但在此后被爆出停产及欠薪,并有近百家经销商维权的风波,而红星汽车一放则是预计两个月起,难免让人猜测红星汽车是否难以为继?
同时也有股民在红星汽车母公司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吧里称:"今年以来,红星汽车已经连续两次裁员,本次裁员达30%"。而此次采用这种"不限期"放长假的方式,只给最低工资,意味着员工最后只能自己"主动"离职。
红星汽车作为中国较早的汽车品牌,曾经名动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败。辗转多次易手后,2015年红星汽车被河北的多氟多化工公司以1.6亿元收购。
2018年6月,红星汽车推出了全新电动车型红星闪闪X2,价格为11.98-13.98万元,综合补贴后售价4.98-6.38万,续航里程为252-300公里。
然而公司知名度以及品牌影响力有限,再加上产品市场竞争力一般,从去年红星闪闪X2发布后,没有激起水花就已消退,市场上也难觅这款新车的踪影。有数据显示2018年红星闪闪X2销量为1700辆,但具体是交付给企业还是个人用户不得而知。
作为造车新势力,在收购红星汽车以后,多氟多派驻至红星汽车的决策层缺少在整车制造、运营方面的经验。没有跟上形势变化导致错过了新能源汽车高补贴时期,而后又错过了分时租赁的蓝海时期。一步慢步步慢,最终错过了最佳时机。
"浑水摸鱼"者不再有机会
在造车新势力发展之初,确实为沉闷的汽车行业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用互联网思维、资源整合以及出色的融资能力,一度成为让人看好的企业。但是在一切归于沉静之后,有些跟不上这个行业发展步伐的企业就会逐步显露出来,往往在出色的PPT,乃至许下的各种宏愿之后迟迟没有下文。
在新能源汽车大潮的几年内,大量新造车势力涌入,并获得了相当丰富的融资资金,但目前为止,仍有多家新造车企如江苏敏安汽车、 刺猬汽车 等,只公布了一个大体的计划,而量产车则杳无音信。
从今年开始,大额的补贴退坡无疑对于新能源车企是一记重击。作为曾经的微型电动车巨头,知豆汽车也频频被曝欠薪裁员等消息。更加严厉的新能源补贴政策,让曾经依靠补贴过活的低端新能源车企没有了生存之路,而没有自己核心技术的车企,其生存空间也将会越来越狭窄,最终沦为被淘汰的败者。
当然,像红星汽车、江苏敏安汽车等车企在这个时代中还握有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资源——"新能源生产资质",而这也是众多造车新势力为了争夺市场必须要把握住的一项关键。"E车汇"预测,当在自主发展新能源道路上前行无望的时候,出售资质或为他人代工将会是这些车企最终的选择。
红星汽车现状只能算是目前整个汽车圈的冰山一角。现在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残酷的淘汰赛,从今年开始,不少车企都处在被出局的边缘。现在的红星汽车或许只是拉开了倒闭潮幕布的一角,真正的大浪还在后头。不知在这场汽车市场大潮中,有多少企业能坚挺下去,又有多少企业以出局而终结。@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