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目前最大的煤田是哪?
近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商丘地区胡襄煤普查和睢县西煤普查项目进行了成果评审验收。专家在评审后,建议将新发现的大型煤田命名为“通柘煤田”——因为煤田西起通许,东到柘城,且位于地质学上的“通许隆起”。这个“通柘煤田”,蕴含煤炭资源230亿吨。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矿四院总工程师卢书伟称,该煤田是18个地质勘查单位历经数年合力攻坚,才最终在豫东平原4900平方公里范围内摸清了这条“巨型乌龙”的基本情况:在地下800米到2000米之间,含煤层从柘城一路向西,到杞县一带之后向北蔓延,形成了一个半环状,这条“乌龙”蕴含煤炭资源230亿吨,其中,15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有37亿吨,查明24.5亿吨。“这是河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煤田。”
柘城县煤矿要开采的话还要至少五十年,因为我国是煤炭大国,山西、内蒙、新疆和河南的平顶山、商丘永城都含有大量的煤矿,山西开发枯竭,紧接着就是内蒙和新疆,只内蒙一省就可以供给全国用一百年,柘城位于豫东平原,国家是不允许破坏养活几十万人的土地而去换得一百年的繁荣的。
柘城(zhe四音),一片厚积着黄河文化历史瑰宝,闪烁着悠久商业文明之光的古老土地。
柘城,一座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细雨中焕发了青春活力,在新世纪经济建设全面提速中迅速崛起,在春来八面、风生水起的时代大腾越中崭露头角的现代文明之城。
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属楚国。
据《太平寰宇记》:“邑有柘沟,以此名县。”柘沟应是以韩利杰当地广泛生长柘树为名。
秦置柘县,隋改柘城县。
柘城县属河南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东平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人商业发祥圣地商丘市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
另一种传说是柘城这个古老的地方,在远古的时候曾经居住过伏羲氏、朱襄氏这些古老的氏族。
春秋时,柘城是陈国的领地,秦朝设柘县,因县城内有柘沟得名。
要说起这柘沟,还有一段故事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柘城只是个村庄,凶恶的庄主和他的五亲六故霸占着四周所有的土地,百姓们只好卖身为奴,没天没夜地为他们种地。
有一年,碰上百年不遇的大旱,地上裂的口子都能伸进去拳头,庄稼颗粒不收。
可庄主们还是逼迫百姓交租纳赋,不知逼死了多少人。
有一天,玉皇大帝微服出访,下察民情,见柘城附近田地荒芜,饿殍遍地,不禁怒发冲冠,当即遣下一名天奖,扮成白胡子老头儿劝说人们逃离此地。
次日正准备呼风唤雨,淹死庄主等一帮恶人,可转念一想,或许还有善良百姓在此,不能伤害。
于是,叫过来二郎神吩咐一番,自回天庭。
二郎神奉玉帝旨意,装扮成卖油翁下界察看,见庄上除了庄主一帮人,已不见其他人,正欲收拾行装归返,见一小童前来打油,二郎神忙问小童:“孩儿,你家居你处?”“前面那间草屋就是俺家。”“庄上除了庄主那帮人外可还有人?”“只剩下我和奶奶了。”“好!”二郎神接过铜钱打了油说:“快回去吧!”小童掂着油瓶,低头走了几步,再回头看时,老翁已无踪影。
小童回到家里,见有病卧床不起的奶奶容光焕发,走下床来,小童又惊又喜,一头扑到奶奶的怀里。
就在这时候,忽听一声巨响,震得茅屋上灰土象雨一样落了下来,脚下边的房基地也上下颤抖。
祖孙二人赶快步出屋门,只听见庄主的大院子里一片哭声、喊声、吵嚷声、呼救声……,再过一会儿,庄子两边的地面渐渐下沉,大水滔滔,庄主们和他们的宅院渐渐陷入地下。
老太婆仰面慨叹:“上天有眼,上天有眼哪!”尔后,用颤抖的手拉着小孙子,朝着北斗星那边走去。
因为“陷下去”,豫东都叫做“ZHE”。
后人找不到恰当的同音字来表示下陷的意思,于是就用“柘”字代替,把古代下陷的这个地方叫“柘城”。
县人民 *** 驻城关镇。
邮编:476200。
行政区划代码:411424。
区号:0370。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C,年降水量为720.7毫米,无霜期217天。
全县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辖7镇16乡,2个农场,1个林场,1660个自然村,493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3941个村民小组。
全县161900户,人口92.18万,其中农业人口155024户,69.5万多人;非农业人口6953户,2.8万多人。
有汉、回、黎、土藏、壮、满7个民族。
汉族71.3万多人,其他民族1.1万多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90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柘城县辖7个镇、14个乡:城关镇、安平镇、起台镇、慈圣镇、胡襄镇、远襄镇、陈青集镇;惠济乡、邵园乡、李原乡、张桥乡、梁庄乡、伯岗乡、岗王乡、申桥乡、牛城乡、皇集乡、老王集乡、大仵乡、马集乡、洪恩乡。
2005年,柘城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铁关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安平镇管辖,安平镇人民 *** 驻地不变;撤销尚寨乡、小吴乡,新设置惠济乡,辖原尚寨乡、小吴乡的行政区域,惠济乡人民 *** 驻原小吴乡人民 *** 驻地小吴村。
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47365 安平镇 38333 起台镇 42256 胡襄镇 40627 慈圣镇 48187
拓城县地图陈青集镇 42012 远襄镇 39766 邵元乡 34572 张桥乡 36314 梁庄乡 40279
洪恩乡 30217 老王集乡 35315 大仵乡 38247 马集乡 32373 牛城乡 42761
尚寨乡 23547 小吴乡 21387 伯岗乡 45739 岗王乡 51199 申桥乡 45846
李原乡 43202 皇集乡 35315 铁关乡 2167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柘城历史悠久,文绪锦长。
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
朱囊氏即炎帝也.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
《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陈(指陈州)。
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
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
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在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
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
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
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
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
其后临魁六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
炎帝神农氏,尽管后来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崮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
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
夏称“株野”,商称“秋地”。
至秦乃筑城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乃称“柘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名为“柘城县”。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旧城 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
“北 旧城”内,依然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令人神往。
4颗7000年前的犀牛牙化石堪为珍奇,孟庄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草鞋底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鞋’,龙山文化晚期与岳石文化遗存丰富的李庄文化遗址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宋楚泓水之战’就发生于此。
柘城人杰地灵,俊杰辈出。
‘政治为天下最’的三国曹魏重臣梁习;横扫官军、威震京师的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师尚诏;学有大成、术有专攻的清初布衣科学家李廷基;数学大家杜知耕;政绩显著、朝野称颂的一代名臣李元振;‘江南师帅’窦容邃;著名理学教育大家窦克勤;誓死御侮、血沃中华的抗日民族英雄郑廷珍;驰骋体坛、为国争光的‘世界女篮巨人’郑海霞;德艺双馨、名扬梨园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等,都为柘城的文明发展史增添了无限的光荣与骄傲。
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宋楚泓水大战”曾发生于此。
县城境内有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遗址、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有朱襄氏陵、邵园汉墓、七台八景等著名旅游景点。
古迹名胜共有210多处,馆藏文物1800余件。
[编辑本段]建设情况
柘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紧邻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的黄金十字架交会处,距连霍高速公路和310国道30公里,东距105国道、西距国道40公里。
商周高速公路与淮亳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并在境内设有两个出入口。
商周路、柘鹿路、柘睢路、柘宁路、柘太路、柘郸路、S326等7条省道与县、乡、村三级公路网布全县,联通八方,人流物流畅通便捷。
东北距京九铁路、陇海铁路、商丘机场仅50公里,距高速公路仅30公里。
境内公路34条,351.44公里,有沟通7个地区,31个县市的10多余条客运线路。
商周高等级公路正在建设。
县乡有线光缆已铺通。
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到54800门,实现了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直拨,图文传真。
县城规划区总面积28.3平方公里,主要道路有19条,建成了春水路.新建南北街.南环路.文庙南北街。
中原大街.和平南北街为主的道路网络系统。
商粮大厦、金叶宾馆、县委招待所等集宾馆、餐饮、美容 、娱乐于一体,各种配套服务设施齐全。
柘城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特产丰饶,景色宜人。
惠济河.废黄河斜贯南北,涡河横穿南区域 ,其它河渠网布全 境。
耕地面积110万亩,五谷俱全,六畜兼备。
柘城物华天宝,资源丰富。
盛产小麦、玉米、三樱椒、棉花、烟叶、花生、西瓜、大蒜、水果、黄牛、生猪、山羊及泡桐、杨树等物产。
清脆无渣的胡芹,不翘不裂的泡桐,汁浓味醇的大蒜,香辣皮厚的三樱椒,历史名酒王贡酒、超低度绿色保健食品汉白明月酒,每年均有生猪、“三 樱椒”、大蒜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柘城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生态建设试点县,又是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优质板山羊皮出口创汇县。
林业资源丰富,是全国平原绿化县。
省林业生产达标县和泡桐生产基地县,有“豫东泡桐之乡”之誉。
区内已形成以酿酒、化工、食品、中药、造纸等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土特产有三胶(鹿胶、龟胶、阿胶)、柘丝等。
工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
商粮集团、王贡酒厂、酿酒总厂、造纸厂、生物化学厂以及轴承厂、中药厂等已成为龙头企业。
商粮系列酒、王贡系列酒、磷肥、生物农药、瓦楞纸、铝锅、茄尼醇等产品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旧北湖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现有水面106万平方米,自然草丛绿地200亩,湖边绿柳环绕,湖面一望无际,湖水清澈见底,湖中芦苇茂盛,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
柘城是全国闻名的‘中国三樱椒之乡’。
产品以其椒形正、着色好、肉质厚、辣味浓、结果集中、耐贮运、品质优而享誉海内外,为‘河南十大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健康食品’。
全县每年种椒面积40多万亩,年交易量达20万吨以上,市场覆盖率达全国的60%以上,成为驰名国内的三樱椒重要集散地。
柘城工业体系门类齐全,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板块经济各具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迅速起步。
初步形成了皮革、面粉、食品、酿酒、医药、化工、造纸、轴承、木材、机械、建筑、铝制品、金刚石微粉加工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格局,建有三大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城。
全县金刚石微粉加工企业发展到140余家,年产量达3亿克拉,占全国生产总量的75%以上,占出口总量的46%以上,是国内金刚石微粉加工生产重要基地和主要经销市场。
柘城基础设施功能齐全,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县城改造治理气势磅礴,城东开发和北环路行政服务新区开发日新月异,城市绿化、美化、亮化、供水、供电、通信、商贸、餐饮服务、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彩纷呈,北湖开发工程规模宏伟。
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发展到65000人,日供水能力达到25000吨。
现代化的通讯网络覆盖城乡,商贸市场一派繁荣,辐射周边县市中心商贸城区域优势已初步显现。
一个功能齐全、整洁亮丽、文明和谐的现代新柘城,粲然亮丽在世人的面前。
2006年5月,河南省地矿第11地质队在商丘市发现了3处煤层,其中在柘城发现的煤层预获煤资源量为12.43亿吨,为特大型煤田,若在此建成两座年产量为400万吨的煤矿,可以持续开发100年。
该煤田都是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炼焦用煤,煤层分布面积218平方公里,煤炭远景资源量12.43亿吨。
柘城县工业园区优惠政策
对投资项目审批、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实行全方位、一条龙、个性化服务,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对投资项目实行“马上办、办上马”的运营机制。
每个重点项目组建一个服务小组、明确一位分管领导、配备一位服务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编辑本段]柘城特产
柘丝:为柘城特产之一,从古至今一直畅销国内外。
汉代襄邑县(睢县)是全国丝织工业中心,供应宫廷服装用料,其原料就是柘县供应的。
从汉朝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柘丝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柘丝具有色泽鲜艳,线度细 匀,拉力强度大等特点。
党和人民 *** 非常重视蚕业生产。
1950年县设立了蚕业站。
几十年来不断引进优良蚕种, 改进喂养技术,原来只养春蚕,现为春秋两季养蚕。
产量逐年提高。
酥制培乳: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都以“柘邑三园斋”、“豫东味和酱园”和“柘城三兴酱菜园”著称。
特产酥 制培乳(豆腐乳)更是闻名遐迩。
它在制作方法上,经过发掘、挖潜和不断的工艺创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产品除供应本县食用外,还远销西安、广州、南京、天津、新疆、内蒙等地。
1980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豆制品评比会上被评为第二名; 1981年在河南省蔬菜公司评比大会上评为第一名。
泡桐:柘城栽种泡桐,相传始于前汉,目前县境以内不论县城、集镇、村头、田间、门庭院落、路旁河岸都有桐树种植。
泡桐是一种速生的优质树种。
俗谚说:“二年一根杆,三年像把伞,四年长成檩,五年就成梁。”它木质密致细韧,刚柔适中,做成家具不裂不翘,花纹美观,不易污损腐蚀。
现全县种植约 1000万棵,是传统的出口物资。
柘城是河南省泡桐生产基地县, 1985年 3月 8日国务院万里副总理曾到牛城乡进行视察。
柘桑:为柘城特产之一,也是全国稀有树种。
该树为桑种乔木,木质坚实,纹理清晰,细腻光滑,经济价值很高。
它 叶可喂蚕,果能酿酒,皮可药用、造纸,树枝又可作梨膏。
柘城老王集乡前扳曾口村的柘桑树,栽于明初,树高 22米,胸径1.08米,材积约 10立方米。
柘桑的另一含义是柘城盛产桑杈,它是农民不可缺少的农具。
张桥、岗王、伯岗等乡是其主要产区。
成品畅销苏、皖、冀、鲁等地。
胡芹:是古今闻名的蔬菜之一,因盛产于胡襄集附近,故得其名。
相传,赵匡徽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后,柘人把胡芹送到汴京,得到宋太祖的赞赏。
1985年又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
胡芹所以能流传千年,驰名中外,是因为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沃土和水质。
有逐年提纯、复壮的优化良种和栽培技术。
它根小棵大,清脆爽口,茎部光滑,无丝无渣,素有"芹王"之称,复有胡芹、贡酒宴嘉宾之誉。
柘城千头椿:是柘城县特有的速生绿化和速生用材树种。
具有树型美观、枝叶稠密、病虫害少、抗污染性强等优点。
能净化空气,吸附粉尘,吸收致癌物质及有害气体;能分泌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霍乱、痢疾、伤寒等病菌,减少人们心脏、血压、神经系统等慢性病发生。
此树耐水湿、耐腐蚀、材质纹理美观,不翘不裂,油漆及粘胶能力强,属上等用材。
烟叶:烟叶为柘城主要经济作物。
种植烟叶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也是县重要的财政支柱。
几年来烟叶生产迅速发展,每年种植6万亩,年产1000万余公斤。
在生产中实现品种优良化、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
所产烟叶外观质量好,内在各种化学成分协调,香气足,吃味正, *** 小、燃烧性强,为河南二级达标产烟区。
粉皮粉条:柘城粉皮粉条可谓历史悠久,质地纯良,工艺精湛,全县村落均能生产。
粉条的特点是条匀、质纯、色白而细长;粉皮的特点是薄而匀称,光亮透明。
食用时都能久煮而不腻烂,色味俱佳。
全县年产约500万公斤。
全年上市,秋冬尤盛、除供本县食用外,还远销湘、鄂、川、陕、新疆、内蒙等地。
柘城甜柿:柿树素称“铁杆庄稼”,百年盛产不衰。
柘城甜柿皮薄肉细、味甜如蜜,深受人们喜爱。
柿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钾、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可加工成柿干、柿饼,食之柔软浓甜,并具有止血、解毒、降血压、生津润肺、镇疼止咳之功能,柿霜可降火、润喉、治口疮。
花生:柘城盛产花生,特别是胡襄、远襄、尚寨、马集等乡种植更多。
柘城的花生个大粒肥,含油量高,营养丰富,焦酥可口,老少爱吃,是招待宾客的必备礼品。
全县种植面积已达4万余亩,年产花生600多万公斤,除供本县食用外,还畅销邻省邻县。
柘蒜:柘城的四、六瓣大蒜,具有很长的栽培历史。
它以瓣大、肉肥、汁浓味醇、香辣可口而受青睐,畅销辽宁、河 北、新疆、云南等地。
现年产量已达 4000余吨,出口港澳、东南亚、日本.
三樱椒: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
特点是:棵密果稠,色如樱桃,椒小味辣,醇香可口,有健胃消食的功能。
目前全县已广泛种植,年产量约 3000余吨,畅销国内外
今有柘人李冷云者,尝做《子虚亭记》言柘城北旧湖之景观,其文如下: 柘乃灵地,因地陷而有北湖,湖不甚大,广运数十里。
杂芦丛生,不见浅底。
沿湖小径北行六七里,有古城墙焉,千余年矣。
过古墙,折道东行,高岗群立,不复有路。
攀柔木而上,徐徐经岗上小径。
北行半里余又存古墙。
墙顶甚高,有亭立之地。
昔柘之书生山客者尝至,矗立其上,可览全湖。
碧涛兰枝随息而动,不见海者谓其大也。
山客言曰:昔子虚先生为子虚赋,后人传诵,今者构为子虚亭。
是故数载,虽未有亭,皆谓之有子虚亭存焉,亭前有谷,百树依生,或卧或立,千姿不可名状。
山客与冷云重游子虚亭,见一枝蜿蜒谷口,有人股粗细,为诗其上,以为游记。
自是岁岁而至,或诗或画,甚者只字。
子虚亭实无亭,好游者携酒而至,亦有渔樵横卧其中,纷纷嚷嚷,终无宁时。
晚月当空,晓云清散,黄发垂髫,栖于停下,故或曰子虚亭非子虚先生所言之子虚也。
北湖华丽,集四方之气,聚日月之灵,闲人雅士,七弦楚汉,百态攀生,万物竞存。
从阴霾之际,生命之极,悲欢喜乐,无不从中领略。
乐游者不得世人之解,善洁者见痴人诽谤,腹有经纶,却无用武之地,胸有奇略,更无用兵之所,悠悠苍天,何其薄我。
假子虚亭,以抒我志,世有子安,为滕王阁序,世有贾宜,做过秦论,此皆子建之才,当世之奇瑰。
诗鬼李郎,英姿豪爽,呕心沥血,年仅二九。
飞将李广,盖世英杰,千古怀情。
今余乃宇宙之一屑,沧海之一粟,无治世之才,无长缨之功。
每思至此,莫不感慨万千,今余贫贱,仅有残灯破缛而已,无妻无子,形影相吊。
上有高堂,却无为子之孝,下有侄甥,更无作长之物。
朝朝清苦,岁岁怜悯,今夕别语,纵千杯以引志,明朝有梦,书百万以求情。
佳期渐至,复饮一尊,望天边之浮云,呜呼,吾之命竟如斯乎? 2002年三月 冷云于清夜砖桥畔
商丘位于中国中东部、河南省东部,是中原地区东部门户和中心城市,简称商或宋。商丘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2] 为中国著名古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4]
传说远古时代,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在商丘建立燧明国,发明钻木取火,开创了华夏文明新纪元;[5] 此后,栗陆氏[2] 、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等远古帝王先后在商丘建都立国。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建都商丘。
商丘是少康中兴之地,为夏朝中期主要都城。商族部落始祖契诞生于商丘;华商始祖王亥开创华夏商业贸易之先河,商丘是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汤灭夏后在商丘建立商朝,商丘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周朝将殷商后裔微子封于商族故地,建立宋国。商丘也是周朝陈国开国之都。[6] 墨子、庄子、惠子等哲学家、思想家诞生于商丘,老子、孔子、孟子长期在商丘讲学论道。梁国是西汉最强盛的封国,其皇家园林梁园规模宏大,梁园文学影响深远。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于宋州,故国号宋,商丘为北宋陪都。赵构于商丘登基建立南宋,两宋王朝均发源于商丘。金朝末年迁都商丘。[7]
商丘东临黄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位于东部沿海的过渡地带,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四大交汇城市之一。陇海铁路、京九铁路、郑徐高铁、商杭高铁、连霍高速、济广高速、310国道、105国道等国家交通主干道交汇处,是中原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传说一万年前,三皇之首的燧人氏出生于商丘并在商丘一带建
燧明国
燧明国
立燧明国。[5]
8700年前,栗陆氏、朱襄氏、葛天氏等先后在商丘建都。[7] [1]
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帝喾高辛氏等先后在商丘建都。
帝喾之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为商族人的始祖。
公元前1952年,姒少康在纶邑(今夏邑)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1]
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4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建立商朝,定都亳(今商丘)。[3]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发封女婿陈胡公于株野(今商丘柘城胡襄镇)建
西周、春秋形势图
西周、春秋形势图
立陈国。[6]
周成王姬诵三年(公元前1040年),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魏、楚三分宋地,商丘大部分属魏。
秦朝时期,商丘分属砀郡与陈郡。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为梁国,属豫州。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
西汉梁国位置图
西汉梁国位置图
年(公元前220年),将梁国改为梁郡。
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时仍为梁郡。
南朝宋、齐为南梁郡,属南徐州。
北魏为梁郡,属南兖州。
隋朝开皇初梁郡废,十六年(596年)置宋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梁郡。
唐朝武德四年(621)又改为宋州,天宝元年(742年)置睢阳郡,属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
五代梁三年(909)升为宣武军,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为归德军,五代周时仍为宣武军。
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属京东西路(应天府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诏升为南京,为北宋陪都。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即位,商丘为南宋开国都城。
金朝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更名为归德府,属南京路。金哀宗天
金、元朝时期归德府地图
金、元朝时期归德府地图
元元年(1232年)十二月迁都归德府。
元朝称归德府,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明朝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降府为州。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州为府。
清朝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民国2年(1913年)撤归德府,所属各县划归豫东道。193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直到1948年。
1948年11月商丘解放,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设立朱集市。1
明、清、民国时期归德府地图
明、清、民国时期归德府地图
949年3月豫皖苏第一行政区改为商丘专区。1950年商丘县城关镇改为商丘市。1951年8月朱集市、商丘市二市合并为商丘市,市治朱集市。1967年商丘专区改为商丘地区。1997年6月,商丘地区行政公署、商丘市和商丘县撤并为地级商丘市。
地名由来
商丘的由来源于阏伯,阏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
阏伯(契)
阏伯(契)
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阏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来。[9]
2行政区划
行政区
截至2014年1月底,商丘市辖2区6县,辖1个副厅级新区(商丘新区)、16个省级开发区(1个省级综合保税区、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下辖25个街道办事处、108个镇、23个乡,总人口586万人、总面积8636平方千米。[8]
行政区 梁园区 睢阳区 虞城县 柘城县 夏邑县 民权县 睢县 宁陵县
面积/平方千米 673 960 1558 1048 1481 1222 926 798
人口/万人 80 75 95 78 92 70 72 52
新区
商丘新区,副厅级、在商丘市区东部集中布局。西起中州路,东至梁园区
商丘市区地图
商丘市区地图
与虞城县行政边界,南至连霍高速公路,北至梁园区双八镇、中州街道办事处和虞城县古王集乡边界,规划总面积约239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三区一基地一中心”: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石化基地和豫鲁苏皖交界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10]
商丘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66平方公里,以新材料和环保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驻平台街道豫苑路与珠江路交会处。
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商丘位于北纬33°98′-34°80′、东经114°82′-116°45′之间,商丘市中心位于34°26′N、115°38′E。商丘市总面积8636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17%。
地貌
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二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平原面积863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0%
气候
商丘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1944小时,年平均气温14.2℃,一般最高温度39℃,一般最低温度零下9℃。年平均降水量623毫米,无霜期约211天。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商丘市是中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商丘市已发现的矿产有煤、铁矿、大理石、花岗岩、白云岩、陶瓷土、高岭土、膨润土等。其中煤炭资源为商丘市最具重要地位的优势矿产资源,除煤之外的其它资源较贫乏。煤炭总储量近230亿吨,年产量2800万吨,商丘西南部地区的柘城、睢县一带富含200亿吨大型优质煤田,煤炭资源总量居中省之最[11] ;商丘东部地区的夏邑境内煤炭储量达50亿吨,是中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规划建设中的中石油商丘千万吨级炼化基地为河南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植物资源
商丘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等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在100亿斤以上,被称为“豫东粮仓”。商丘泡桐资源丰富,全市桐木蓄藏量达8000万立方米,被誉为中国泡桐之乡。
水资源
商丘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王引河等。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间分布,多属季节性雨源型,汛期遇大雨、暴雨,河水猛涨,洪峰显著,水位、流量变化很大。全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22.84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21.34万立方米,亩均水资源24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03.6立方米。
5交通
铁路
商丘铁路枢纽与郑州、徐州国家铁路主枢纽,济南、南京、杭州等区域铁
商丘铁路枢纽
商丘铁路枢纽
路枢纽构成辐射状,是全国六大路网性枢纽之一,河南省第二大铁路枢纽,在全国铁路网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以建设商丘高铁客运枢纽站和郑徐高速铁路、商杭高速铁路为重点,规划建设京九高速铁路,使商丘铁路枢纽加快建设为中国特大型铁路枢纽。
郑徐高铁(徐兰高速铁路东段)与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平行,西起郑州接京港高铁和郑西高铁、中端在商丘接商杭高铁,东至徐州接京沪高铁,自西向东依次连接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沪铁路等国家铁路大动脉,途径郑州、商丘、徐州等重要城市,沿线人口稠密、经济较为发达、发展潜力巨大,郑徐高铁的修建将有利于加强中东部横向联系,加快区域产业升级,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商杭高铁北端在商丘接郑徐高铁,南端在杭州接宁杭高铁进而连接京沪高铁,商杭高铁地理及战略位置重要,沿线城市密集、人口众多,是有效联系中原、江淮与长三角最重要的交通干线,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
国家干线铁路:
陇海铁路(连云港—商丘—兰州)
商丘火车站
商丘火车站
京九铁路(北京—商丘—香港)
国家干线高速铁路:
郑徐高铁(郑州—商丘—徐州)
商杭高铁(商丘—杭州)
地方区域铁路:
商济铁路(商丘—济宁)
商周铁路(商丘—周口)
新商铁路(新密—商丘)
客运火车站:商丘站、商丘南站。
高铁站:商丘高铁站、民权北站。
编组站:商丘北站。
客货联运站:虞城县站、夏邑县站、民权站、宁陵县站。
货运火车站:商丘西站、谢集站、张阁庄站、伊尹站、木兰站、内黄集站。
公路
商丘拥有经过市区的105、310国道;9条高速公路以商丘环城高速圈为中心呈“米”字型向全市展开;30余条省道遍布全市各地。
国道:G105(北京—商丘—珠海)、G310(连云港—商丘—天水)。
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连霍高速(G30连云港—商丘—霍尔果斯),济广高速(G35济南—商丘—广州)。
地方高速及联络线:德商高速、商周高速、商登高速、郑民高速、濮(阳)阳(新)高速、商济高速、商徐高速、民菏高速等。
航空
商丘观堂机场始建于1968年,是国内重要的民用支线机场,河南省5大民用航空机场之一。民航商丘观堂机场是在空军商丘机场的原址上新建的民航机场,位于商丘市梁园区西部观堂镇黄店与徐楼之间,东距商丘市中心约18公里,建成后将达到4E标准,总占地面积约5600亩,总投资约15亿元,主要发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各大城市,远期可飞往东南亚国家。
航运
沱浍河航运是商丘的主要航运通道,沱河、浍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沱河发源于梁
商丘航运
商丘航运
园区的黄河故道,经虞城、夏邑,过白洋沟与浍河连接后汇入淮河,商丘段长约146.9公里。沱浍河航运以四级航道标准、五级断面实施;建有大青沟、黄口、张桥3座500吨级船闸,设计年通过能力420万吨;主要港口有新桥港、四里庙港、夏邑港3个港区,共建设13个3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340万吨。
管道
商丘为中原经济区最为重要的管道枢纽之一,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支线、日照—东明—商丘原油管道、海气登陆(LNG)连云港—商丘管道、盐城—商丘管道等国家干线管道在商丘交汇,为商丘乃至中原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天然气、石油等能源,有力的保障了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通信
商丘为中国重要的通讯调度中心,上海至德国法兰克福的光纤通讯电缆与京九光缆在商丘垂直交汇,连云港至西安的1800路同轴电缆穿境而过,可提供近万条国际国内通讯电路,构成了规模宏大的通讯网络。
6人口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736247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减少390528人,下降5.04%。其中,男性人口为3683647人,占50.03%;女性人口为3678825人,占49.9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0.13。0-14岁人口为1571281人,占21.34%;15-64岁人口为5127852人,占69.65%;65岁及以上人口为663339人,占9.01%。[12]
商丘市有民族成份33个,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另有回、满、苗、黎、壮、彝、白、瑶、朝鲜等32个少数民族。
7经济
指标
2013年商丘市生产总值(GDP)1538.22亿元,增长10.5%;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343.1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719.99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475.06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为22.3∶46.8∶3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分别增长10.5%和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72亿元,增长22.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46.79亿元,增长24.0%。投资完成亿元以上项目333个,完成投资736.56亿元。其中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9.32亿元,增长25.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3.7%。产业集聚区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2%。全部工业增加值624.39亿元,增长1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9.52亿元,增长16.2%;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253.90亿元,增长18.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4.77亿元,增长45.2%。其中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6.8亿元,增长3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1.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69.87亿元,增长14.4%;实现利润132.88亿元,增长14.4%。其中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43.6亿元,增长29.6%,占全市比重达到52.5%;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61.3 亿元,增长3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4亿元,增长14.2%。进出口总额25218万美元,增长17.1%;其中,出口总额21185万美元,增长27.5%。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个,实际利用外资27649万美元,增长12.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84亿元,增长22.3%。[13]
商丘市历年GDP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GDP(亿元)
646.46 792.65 931.39 1032.94 1143.79 1308.37 1418.30 1538.22
农业
商丘市是国家粮食主产核心示范区,2013年粮食种植面积1471.21万亩,比上年增长2.2%。其中,小麦种植面积860.42万亩,增长1.3%。油料种植面积136.24万亩,增长0.8%。棉花种植面积46.50万亩,下降 31.9%。
2013年粮食产量644.16万吨,比上年增长2.3%。油料产量42.15万吨,增长2.2%。棉花产量3.07万吨,下降34.9%。[13]
工业和建筑业
改革开放以来商丘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食品精深加工业、冷藏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业、冶金建材业、新材料工业、纺织服装业等为商丘的支柱产业。
2013年商丘全部工业增加值62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9.52亿元,增长16.2%。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33个行业大类中,增加值居前10位的行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06.55亿元,比上年增长5.9%;农副食品加工业74.34亿元,增长6.2%;纺织业36.46亿元,增长27.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34.95亿元,增长23.2%;食品制造业32.77亿元,增长14.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69亿元,增长39.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8.38亿元,增长20.6%;纺织服装、服饰业26.71亿元,增长19.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23.48亿元,增长0.8%;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8.66亿元,增长7.1%。
2013年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253.9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4.77亿元,增长45.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4%,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
201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纱增长16.2%,方便面增长20.9%,服装增长30.0%,家用冷柜增长53.2%。[13]
现代服务业
商丘是华夏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是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市区内主要的商业街区有:中心广场(商业类)、向阳步行街(商业类)、凯旋中路(商业类)、中山大街(商业类)、神火大道(金融类)、文化中路(金融类)、“商”字商圈(金融类)等,本地银行有商丘银行、商丘华商农村商业银行等。
2013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82.68亿元,比上年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2.17亿元,增长6.7%。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0.45亿元,增长1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2.97亿元,增长14.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18.74亿元,增长14.0%;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04.68亿元,增长15.1%。
2013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单位)25个销售大类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0.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3.5%,日用品类增长30.3%,金银珠宝类增长 99.2%,化妆品类增长 41.9%,家具类增长20.4%,汽车类增长21.2%。
商丘市介于东经114°9'-116°9',北纬33°3'-34°2'之间。西距省会郑州市230公里,东西横跨168公里,南北纵贯128公里。东临安徽淮北、毫州,西接河南开封,南襟河南周口、安徽阜阳,北望山东菏泽、济宁。商丘市辖区面积约占河南省的6.4%。市域平原面积10623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9.24%;山丘面积81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0.76%。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
商丘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1944小时,年平均气温14.2℃,一般最高温度39℃,一般最低温度零
商丘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流有涡河、惠济河、沱河、黄河故道、浍河、大沙河、王引河等。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间分布,多属季节性雨源型,汛期遇大雨、暴雨,河水猛涨,洪峰显著,水位、流量变化很大。全市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总量22.84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21.34万立方米,亩均水资源24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03.6立方米。
二、区位交通
商丘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南襟江淮,北接齐鲁,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结合部,是河南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商丘地处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发展中地区的过渡地带,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商丘是河南省距出海口最近的省辖市,距连云港港口300公里、青岛港500公里、上海港700公里。
商丘交通四通八达,是交通部确定的交通枢纽城市,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310国道与105国道,以及连霍和济广高速在此交会,连霍、商周、商菏、商亳高速在此形成“米”字型,加上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完成,构成了承东启西、通南贯北、内外连接的综合交通网络。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所形成的三个“十”字交汇,使商丘成为豫、鲁、苏、皖接壤地区的黄金交通枢纽。上海至德国法兰克福的光纤通讯电缆与京九光缆在商丘垂直交汇,西安至连云港的1800路同轴电缆穿境而过,可提供近万条国际国内通讯电路,构成了规模宏大的通讯网络。商丘军民合用机场和通往华东的沱浍河航运即将建设,届时将成为集铁路、公路、民航、内河航运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
三、资源优势
商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优质棉、板山羊、瘦肉型猪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油料、林果、蔬菜、畜产品,永城枣干、柘城三樱椒、宁陵金顶谢花酥梨等享誉全国。商丘是国家级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常年粮食产量在1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九十分之一,占河南省的九分之一,被誉为“豫东粮仓”。商丘是全国著名的“泡桐之乡”,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永城市、虞城县、夏邑县、柘城县、民权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面粉城”、中国钢卷尺城”、“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河蟹之乡”。商丘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煤炭储量达140亿吨的永夏煤田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2006年又在柘城发现了储量达12.43亿吨的大型优质煤田。2009年,永煤集团、神火集团再次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第128位、384位。
四、历史人文
据史载,商始祖契居商,后来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十三世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都宋城(今商丘县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称梁国,属豫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称梁郡。隋、唐时期称宋州;后唐改称归德郡;宋景德年间称应天府,为宋朝陪都;金承安五年改称归德府,元、明、清朝袭之;民国十八年(1928年)起称商丘。新中国成立后建商丘专区,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1997年6月商丘撤地设市。商丘约有5000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火文化的发源地,“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新纪元;“五帝之一”的帝喾之子阏伯在这里观星纪时、掌管火种。全国十运会在商丘举行了“华夏文明之火”采集仪式。商丘是商人、商业、商品的发源地,商祖王亥在这里服牛驯马以利天下,开创了华夏贸易的先河,“三商之源”的事实已被编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08年1月,商丘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授予“华商之都”城市品牌。
商丘是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祖籍、文哲大师庄子的故里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全市共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景点3000多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商丘古城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永城芒砀山大型汉梁王陵墓群出土的金缕玉衣,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商丘还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曾留下邓小平、刘伯承、粟裕、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
五、人口区划
商丘市辖六县一市二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辖190个乡级单位,其中14个街道办事处、66个建制镇、110个建制乡,有4837个村级单位,其中村民委员会4626个、居民委员会211个。
商丘是全省人口第四大市,占全省的8.3%。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832.39万人,出生人口8.37万人,出生率10.05‰;死亡人口4.33万人,死亡率5.2‰;自然变动净增人口4.04万人,自然增长率4.85‰。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78人。商丘是个多民族市,除汉族外,有少数民族成份35个。
六、城市名片
近年来,商丘先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全国平原绿化模范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商贸名城、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等荣誉称号。2009年,商丘又荣获商丘荣获国家园林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免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省信访稳定和平安建设先进市等称号。
七、综合实力
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32.9亿元,增长11.2%,首次进入全省千亿元俱乐部;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0.5亿元,增长1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3.2亿元,增长2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4亿元,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5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4054元,增长8.1%。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永城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柘城县位于商丘市西南部,地处北纬33°55′55″~34°16′35″,东经115°02′18″~115°32′02″之间,辖21个乡(镇),496个行政村,人口100万,土地总面积104145.39公顷。2010年柘城县荣获省级园林城、省级卫生城、省级林业生态县。2010年柘城县城镇化率达到32%,被河南省命名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十快县”2010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4亿斤,再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李伟峰 党组书记、局长
张辉 党组成员、副局长
郭雨 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松梅 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
白海彬 党组成员、副主任科员
陈传仲 党组成员、副主任科员
邢思海 副主任科员
李伟峰简介:1965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1989~2004年,在柘城县县委办公室任干事、秘书、秘书科长、副主任2005年元月,任中共柘城县委委员、慈圣镇党委书记2009年5月至今,任柘城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柘城县国土资源局现有干部职工201人,内设办公室、用地审批股、土地利用管理股、人事股等9个行政股(室),下设柘城县土地监察大队等15个事业单位,其中,2010年,柘城县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升格为正科级单位,柘城县土地监察大队、柘城县土地整理中心分别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局下辖城关、伯岗、岗王、安平、皇集、胡襄、陈青集、惠济、老王集、张桥、梁庄、申桥、大仵、远襄、慈圣、洪恩、牛城、马集、邵园、李原、起台、产业集聚区22个国土资源所。
【土地资源】柘城县土地总面积104145.39公顷,其中,耕地69623.06公顷,园地89.08公顷,林地6690.94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8879.0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928.6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863.4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88.14%。
【耕地保护】一是柘城县政府下发了耕地保护考核办法,明确了耕地保护的责任,完善了耕地保护的监督机制。县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商丘市政府下达给该县的71549.52公顷耕地和63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层层分解,具体到每个地块和农户,明确了保护责任人和保护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各界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二是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加大耕地补充储备力度。积极调查摸底,查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建立台账,及时制作补充耕地资料并立项上报,认真实施补充耕地项目。2010年在全市率先完成补充耕地101公顷(1515亩),占市国土资源局下达任务的120%。同时,及时组织上报了2011年补充耕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获得批准并实施后,可补充耕地2130亩。
【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完成了柘城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并获得商丘市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管理】一是2010年共依法公开出让国有土地54宗,土地面积为878.193亩,为城市发展提供3.0051亿元资金。年度列入保障性住房用地75.79亩全部供应,供应率100%。完成征收实施并移交的国有建设用地609亩,供地率达到85%。同时,按照市国土资源局统一部署,对批而未用土地进行了彻底的专项清查,共清查出批而未用土地12宗,面积598亩,全部处置到位,为市局下达全年处置批而未用土地148亩目标任务的404%。二是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凡工业项目一律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不准在乡镇占用耕地。县国土资源部门为产业集聚区报批土地4800亩。截至2010年底,县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24亿元,建有98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三是以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为契机,使节约集约用地活动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柘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柘城县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节约集约用地监管格局。以清理工业用地为突破口,建立了闲置土地、低效用地清理处置机制。第一批5个企业(伊阳面业、玉龙超硬、瞳森养殖、泰昆饲料、快活林酒店)因其土地部分闲置或者低效利用,已从产业集聚区被清理出去原以县新华书店名义圈占的土地被收回并重新出让。同时,在供应土地上,提高进入产业集聚区门槛。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厅规定的标准对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设工期等节约集约用地指标进行核查,并对批后土地全程跟踪监管,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地籍管理】一是完成了503宗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发证率100%完成了21.8万宗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发证率88%二是完成了柘城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农村数据库建设,年底可以完成城镇数据库建设二次调查成果的确认、验收、汇交工作正在准备。三是做好了测绘市场的管理工作,先后完成了两家测绘资质的初审、上报工作。
【建设用地管理】在柘城追赶型发展态势下,用地的压力特别大。为此,县国土资源局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克服种种困难,抓紧报批土地。2010年共上报土地报件15个批次,面积7134亩,保障了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建设项目及时落地。
【五项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柘城县国土资源局党组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部门形象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抓手,形成了“抓班子,带队伍,聚人心,昂士气,树形象”的良好机制。一是抓班子。坚持周一例会制度,主要内容:汇报上周分管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本周工作,集中学习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交流,增强班子成员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班子成员的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二是带队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严肃工作纪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的良好工作机制适时组织干部职工进行业务考试,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聚人心。不断改善办公条件,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如: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率先开展拓展训练,通过“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等8个项目的训练,熔炼了团队,增强了国土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四是昂士气。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全局先后扎扎实实开展了“追赶型思路大讨论”和“两树一争”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激发全县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五是树形象。通过在全局开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创建活动,全面提高了全局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国土资源部门的良好形象。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一是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国土搭台,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较好地推动了项目实施。2010年涉及的3个试点村,新村已经建成,安平镇史洼旧村拆迁完毕并复耕,申桥乡的袁西和胡襄镇的殷洼旧村均拆迁80%,新增耕地面积610亩。二是县政府要求每个乡镇要启动不少于一个村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经过筛选,确定了10个省、市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并经省政府、市政府批准。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98.56公顷,可腾退建设用地指标93.91公顷。
【矿产资源】根据“河南省商丘地区胡襄煤普查”结果,柘城县赋存煤层厚度0.78~9.82米,埋藏深度800~2050米。煤类主要为中等变质一高变质程度的焦煤、瘦煤和贫煤。通过已施工地震和钻孔资料,估算柘城县境内煤炭总资源量为39亿吨,其中1500米以浅(以上)23亿吨。主要分布在慈圣镇、胡襄镇、伯岗、牛城、老王集、大仵、申桥、岗王、邵园、梁庄10个乡镇。
【执法监察】2010年,柘城县国土资源局大力开展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一是健全了县监察大队、国土所、村协管员三级土地监察网络,明确了工作职责及奖励措施。二是坚持动态巡查制度,明确了巡查职责、巡查的重点及频率、巡查的目的以及制止、报告和查处等问题。2010年,县、乡国土资源部门共巡查达6000余次,发现土地违法523起,及时制止了395起,立案查处83起,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83个,并及时依法进行了移交。三是开展了对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整治活动。根据商丘市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领导组文件精神,柘城县委、县政府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整治违章建筑、严厉打击私搭乱建行为的统一行动。成立了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政委,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任指挥长,主管副县长任副指挥长,国土、公安、住建、规划、监察、执法大队及21个乡镇的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和私搭乱建行为。清查期间,所有非农业建设项目(县重点项目除外)一律停工待查。对于没有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在建建筑物、构筑物,一律拆除对于已建成的违法违规用地项目,区分情况,依法处理。全县共拆除违章建筑407处,面积5万多平方米。
【信访工作】柘城县国土资源局,时刻绷紧确保全县涉土信访稳定这根弦不放松,定期开展不稳定因素排查工作,先后排查不稳定因素43起,及时化解26起,对17起实行局领导分包制度,限期解决。综合运用法律、民调等手段,认真解决接访和排查问题,确保大事不出县、小事不出村,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年共办理省厅、市局交办信访案件2起,结案率为100%。受理群众行政确权案件7起,结案率为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吴玉法李丽)
在我国古代,由于缺少煤炭勘探设备及先进勘测手段,往往是一些偶然的因素,使人们意外发现煤炭资源,从而引发了当地的煤炭开采活动。有的则是人们在有意识的寻找过程中,受到偶然线索的提示,发现了煤炭的赋存。这类情况在我国地方志,以及煤矿历史记载中,甚至传闻轶事中,是不乏其例的。
在山西太原的西山矿区,古来就有关于偶然发现煤炭的传说。一是有个在山坡上放羊的孩子,一天发现有的地方石头着了火,小孩把这种可以燃烧的石头拿回家,用于取暖烧饭。这样,煤炭就逐渐被当地人认识和利用了。
还有一个传说是,有一个上山打柴的农民,在山上看见一些黑石头,与一般石头很不相同,感到很奇怪,就将一些黑石头带回家。但不小心,一块黑石头掉进了灶坑。没想到,黑石头居然能燃起火苗,而且火力比木柴还旺。这样,这里有黑石头(煤)可以用来取暖做饭的消息就传开了。
广东兴宁县的传说也很有趣。几百年前当地人并不知道这里赋存有煤炭。一次一些人在山坡上烧山草作肥料时,偶然发现黑石头也着了火,且经久不熄,热度高。这才知道黑石头可以当柴烧,由此开始利用。此外,有人在山上崩石头或挖树根时也发现了煤炭,于是沿露头挖取煤炭。
广东五华县双头地区的煤炭也不是专门勘探而发现的。据说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双头区黄塔乡万里村有个姓巫的青年,到南洋谋生。他看到南洋人烧的煤与家乡山上露出的黑色石头和土块很相似。咸丰九年(1859年)这位青年自南洋返回家乡。他为证实山上的黑石头、土块是否象在南洋见到的煤那样可以燃烧,便到楠水坑山挖了一簸箕回来。扔进火中,果然可以点燃起火。为此他心情激动,第二天便带领几个兄弟上山去挖,进而又掘洞开采。所开采的煤炭,除自家烧用外,其余的卖给集镇商户。这样,当地的煤炭资源逐渐得到了开发。
内蒙古哲里木盟霍林郭勒地区的煤炭,据说是牧民放羊时发现的。煤田地质勘探部门根据牧民提供的线索,进行正规勘探,发现一个大煤田。
内蒙古满州里一带发现煤炭,据说是见到旱獭从洞中带出的土有煤屑,故进一步调查而得到确认。据《黑龙江志稿》卷23载:“察汗敖拉(在满州里地区)煤矿在察汗敖拉卡伦东数里。该卡卡官王凯胜见旱獭由地内穿穴,所出之土含煤质,遂命卡兵采探。探至丈余见碎煤,至三丈则有煤块重叠。”当然,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已很难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