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和石墨一样吗?硬度多少?密度多少?
虽然说煤炭和石墨的主要成分都是炭,但是有很大的差别。
从物质组成上来看:煤炭是混合物。石墨是纯净物。
石墨能导电,而煤炭不导电。
物理性质:黑色,有光泽,密度相近。石墨软,能用来制作电机的炭刷和铅笔芯;煤炭的硬度比石墨高。
化学性质:都能燃烧。其主要反应为碳的燃烧反应。当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生成 一氧化碳。
煤炭灰熔融性是评价动力煤和气化用煤的重要质量参数。一般采用4个特征温度来评价煤灰的熔融性: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流动温度。其中在实际应用中较多的依次是软化温度,流动温度,变形温度。
网络资料仅供参考!
方法简介
将煤灰制成一定尺寸的三角锥,在一定的气体介质中,以一定的升温速度加热,观察灰锥在受热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观测并记录它的四个特征熔融温度:
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和流动温度。
试剂和材料
1、氧化镁:工业品,研细致粒度小于0.1mm
2、糊精:化学纯,配成100g/L溶液。
3、碳物质:灰分低于15%,粒度小于1mm的无烟煤、石墨或其他碳物质。
4、参比灰:含三氧化二铁20%-30%的煤灰
预先在强还原性(100%的氢气或一氧化碳或它们与惰性气体的混合物构成的气氛弱还原性和氧化性气氛中分别测出其熔融特征温度)
在例常测定中以作为参比物来坚定实验气氛性质。
5、二氧化碳
6、氢气或一氧化碳。
7、刚玉舟:耐温1500℃以上,能盛足够的碳物质。
8、灰锥托板:在1500℃下不变形,不与灰锥作用,不吸收灰样,灰锥托板可购置
仪器和设备
1、高温炉:凡满足下列条件的高温炉都可使用:
①能加热到1500℃以上
②有足够的恒温带
③能按规定的程序加热
④炉内气氛可控制为还原性和氧化性
⑤能在实验过程中观察试样形态变化
2、铂铑—铂热电偶及高温计:
测量范围0—1500℃,最小分度5ºk,加气密刚玉保护管使用。
3、灰锥模子:
有对称的两个半块构成的黄铜或不锈钢制品。
4、灰锥托板模:
由模座、垫片和顶板三部分构成,用硬木或其他坚硬材料制做。
5、常量气体分析器1904 型,可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
试验条件
1、试样形状和尺寸:
试样为三角锥体,高20mm,底为边长7mm的正三角形,锥体的一侧面垂直于底面。
2、试验气氛及其控制
弱还原性气氛,可用下述两种方法之一控制:
a、炉内通过(50±10)%(V/V )的氢气和(50±10)%(V/V)的二氧化碳混合气体,或(40±5)%(V/V)的一氧化碳和(60±5)%(V/V)的二氧化碳混合气体。
b、炉内封入碳物质
②氧化性气氛,炉内不放任何含碳物质,并使空气自由流通。
试验步骤
1、灰的制备:
取粒度小于0.2mm的空气干燥煤样,按GB212―91规定将其完全灰化,然后用玛瑙研钵研细至0.1mm以下。
2、灰锥的制做:
取2g煤灰放在瓷板或玻璃板上,用数滴糊精溶液润湿并调成可塑状,然后用小尖刀铲入灰锥模当中挤压成型,用小刀将模内灰锥小心地推至瓷板或玻璃上,于空气中风干或于60下干燥备用。
测定手续
1、在弱还原性气氛中测定
用糊精水溶液三2将少量氧化镁三1调成糊状,用它将灰锥固定在灰锥托板三8的三角坑内,并使灰锥垂直于底面的侧面与托板表面垂直。
将带灰锥的托板置于刚玉舟三7上,如用封碳法来产生弱还原性气氛,则预先在舟内放置足够的碳物质三3。
打开高温炉四1炉盖,将刚玉舟徐徐推入炉内,至灰锥位于高温带并紧邻电偶。
2、热端(相距2mm左右)
关上炉盖,开始加热并控制升温速度为:
900℃以下,15—20℃/min: 900℃以上,(5±1)℃/min
如果通气法产生弱还性气氛,则从开始通入氢气或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 通气速度以能避免空气渗入为准。随时观察灰锥的形态变化(高温下观察时,需戴上墨镜)
记录灰锥的四个熔融特征温度-变形温度、软化温度、半球温度和流动温度。
待全部灰锥都达到流动温度或炉温升至1500℃时断电,结束试验。
待炉子冷却后,取出刚玉舟,拿下托板,仔细检查其表面,如发现试样与托板作用,则另换一种托板重新试验。
注:(1)一般在刚玉舟中央放置石墨粉15-20g,两端放置无烟煤40-50g(对气疏刚玉管炉膛)或在刚玉舟中央放置石墨粉5-6g(对气密刚玉管炉壁)
(2)在氧化性气氛下测定 :
测定手续与1条相同,但刚玉舟内不放任何含碳物质,并使空气在炉内自由流通。
试验气氛性质的检查
定期或不定期地用下述方法之一查炉内气氛性质:
1、参比灰锥法:
用参比灰三制成灰锥并测定其熔融特征温度(ST、HT和FT)如其实际测定值与弱还原性气氛的参比值相差不超过50℃,则证明炉内气氛内为弱还原性,如超过50℃,则根据它们与还原性或氧化性气氛下的参比值接近程序以及刚玉舟中碳物质的氧化情况来判断炉内气氛。
2、取气分析法:
用一根气密刚玉管从炉子高温以一定的温度(以不改变炉内气体组成为准,一般为6—7ml/min)取出气体并进行或成分分析,由在1000―1300℃范围内,还原性气体(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等)的体积百分含量为10%―70%,同时1100℃以下它们的总体积和二氧化碳的体积比不大于1:1,氧含量低于0.5%,则炉内气氛为弱还原性。
煤炭灰即煤灰有肥料作用,而且是不错的肥料。
煤碳灰是煤燃烧后形成的粉末,煤炭灰具有吸附、净化、催化等作用,所以在实验室中可以用煤灰代替很多药品进行各种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净化污水,在生产中可以用作肥料,还可以改良酸性土壤使其中和酸度,起到很好的环保用途。
扩展资料:
煤灰是煤燃烧后形成的一种黑色的粉末,可用作肥料。直接用作肥料 煤灰中含有磷、钾、镁、硼、钙、硅等元素,故可作为缺乏这些元素和酸性土壤补给肥源。土壤中施煤灰配合其它肥料,能使作物茎杆坚硬,抗倒伏。
煤灰可以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每亩施750公斤煤灰比不施的含水量提高2%,还可以改良土壤,可作堆肥材料。煤灰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可与其它有机物一起制堆肥或秸杆一起制高温堆肥。 煤灰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对麦、稻、油料作物一般增产10%左右,豆科作物增产幅度更大。
参考资料:煤灰百度百科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武威,西毗镍都金昌,东北和西北面与内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是镶嵌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一颗绿色宝石。 具体地理位置在东经101°49′41〃—104°12′10〃、北纬38°3′45〃—39°27′37〃之间。东西长206公里,南北宽156公里,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全县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基本地貌组成。
自然条件
民勤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昼夜温差25.2℃,年均气温7.8℃,日照时数为3073.5小时,无霜期162天,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
文化旅游
民勤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西汉武帝时,在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前凉除置宣威县外,收祖厉流民在汉武威县附近置祖厉县。北魏置襄武县及武安郡。唐初置明威府、明威戍。唐大足元年(701),于县东北置白亭军,后降为白亭守捉。明洪武中,置临河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镇番卫。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镇番县。中华民国17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民勤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美称,历史上“文运之盛甲于河西”,是全省文化之乡和教育名县。
县城内名胜古迹和文物众多,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里有国内独一无二的以苏武命名的苏武山,据专家考证正是当年苏武牧羊的地方;这里有亚洲最大沙漠水库 -红崖山水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瀚海之中;这里有西部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瑞安堡,雄伟宏奇,造型独特;这里有闻名国内外的沙生植物王国-沙生植物园,技术和勇气使这片沙漠变成沙生植物的胜地。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大漠风光吸引了从多的游客。
民勤人口
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人口31.31万人,常住人口30.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2.58万人,占74.5%,城镇人口7.73万人,占25.5%;汉族占99%以上,境内主要有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东乡族、彝族、满族等14个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不足1%。
行政区划
全县辖东湖镇、西渠镇、收成乡、红沙梁乡、泉山镇、大滩乡、双茨科乡、东坝镇、羊路乡、苏武乡、三雷镇、大坝乡、薛百乡、昌宁乡、重兴乡、蔡旗乡、南湖乡、红沙岗镇18个乡镇、249个村。
民勤教育
民勤素有崇文重教之风,尊师重教,人才辈出。近年,高考在甘肃诸县名列前矛,在武威独领风骚 。2008年,全县普通高考重点录取400人,录取率7.42%;二本以上录取1293人,录取率23.98%;三本以上录取1562人,录取率28.97%;各类高等院校录取3947人,综合录取率67.26%。2009年,全县普通高考重点录取423人,录取率7.19%;二本以上录取1264人,录取率26.2%;三本以上录取1689人,录取率35.01%;各类高等院校录取4625人,比2008年增加678人,综合录取率达82.02%,同比提高14.76%;有80名考生被“985”工程院校录取,162名考生被“211”工程院校录取。2010年,全县普通高考重点录取423人,录取率7.38%;本科以上录取2023人,录取率35.27%;各类高等院校录取5164人,比2009年增加539人,综合录取率达90.04%,有111名考生被“985”工程院校录取,215名考生被“211”工程院校录取。
特色资源
民勤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日照时间长,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于农作物尤其是瓜果类的糖份积累。全县粮食生产以优质小麦、玉米和啤酒大麦为主,年总产量1.5亿公斤,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副产品遐迩闻名,龙眼大板黑瓜籽、小茴香、黄河蜜瓜、白兰瓜等名优产品远销海外;甘草、锁阳、发菜、沙米等名贵野生资源极具挖掘潜力,开发前景看好。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盐、石膏、芒硝、石灰石、水晶石、磷、铁、铜、镍、钾盐卤水等。其中煤炭总储量为5.8亿吨,主要分布于西大窑矿区、红沙岗矿区;盐总储量约25.2万吨;石膏储量约70万吨,分布在狼刨泉山和阿拉古山;石墨矿石总储量667万吨;石墨储量60.083万吨,分布在唐家鄂博山一带;芒硝储量738万吨,分布于西硝池、白土井、汤家海子、苏武山一带;铁矿储量34.9万吨,分布于红崖山一带。煤炭灰粉低、含硫量少,热量在4000大卡左右,主要用于工业;石墨矿平均品位9.11%,是西北成矿条件较好的矿种;其余矿种分布零散,矿产品位较低
经济概况
民勤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为了建设美好家园,优化生存和生活环境,近年来,民勤县干部群众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发扬“勤朴、坚韧、尚学、求真”的民勤精神,认真贯彻温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实施生态安全、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红沙岗为次中心的县域经济增长极,培育壮大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把民勤建设成为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全市经济转型先导区、绿色产业和洁净能源开发区、科教人文示范区,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2.48亿元,增长10.71%;大口径财政收入8808万元,增长24.34%;一般预算收入5129万元,增长3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80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4746元,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4亿元,增长17.42%。
民勤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潜力;民勤县一片翘首企盼的热土,必将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走向开放的民勤已敞开大门,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来此实地考察,洽谈贸易,投资兴业,旅游观光,共创伟业,再造辉煌。
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10%~20%,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5%。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硫分一般高达2%~5%。
广西合山、四川上寺等地的晚二叠纪煤层属浅海相沉积煤,硫分可高达6%~10%以上。
据统计,中国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仅占探明储量的17%左右。大部分煤炭的灰分为10%~30%。硫分小于1%的特低硫煤占探明储量的43.5%以上,大于4%的高硫煤仅为2.28%。中国的炼焦用煤一般为中灰、中疏煤,低灰和低硫煤很少。炼焦用煤的灰分一般都在20%以上;硫分含量大于2%的炼焦用煤占20%以上。中国炼焦用煤的另一大特点是:硫分越高,煤的动结性往往越强,其可选性一般较差。
中国褐煤多属老年褐煤。褐煤灰分一般为20%~30%。东北地区褐煤硫分多在1%以下,广东、广西、云南褐煤硫分相对较高,有的甚至高达8%以上。褐煤全水分一般可达20%~50%,分析基水分为10%~20%,低位发热量一般只有11.71~16.73MJ/kg。
中国烟煤的最大特点是低灰、低硫;原煤灰分大都低于15%,硫分小于1%。部分煤田,如神府、东胜煤田,原煤灰分仅为3%一5%,被誉为天然精煤。烟煤的第二个特点是煤岩组分中丝质组含量高,一般在40%以上,因此中国烟煤大多为优质动力煤。中国贫煤的灰分和硫分都较高,其灰分大多为15%-30%,流分在1.5%-5%之间。贫煤经洗选后,可作为很好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
中国典型的无烟煤和老年无烟煤较少,大多为三号年轻无烟煤,其主要特点是,灰分和硫分均较高,大多为中灰、中硫、中等发热量、高灰熔点,主要用作动力用煤,部分可作气化原料煤。
回答者:nangualee - 经理 四级 1-5 15:00
煤炭特征又称煤质特征、煤质指标,主要有5个,分别是发热量、硫份、灰份、水份和挥发份。
所以你说的特征4指水份含量;特征3指灰份含量;特征5指挥发份含量。
回答者:guohuashi - 举人 四级 1-5 15:31
煤炭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回答者:yanxi5288mm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5 19:24
中国煤炭资源的基本特征
(1)资源总量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全国煤炭预测总资源量达50592亿吨,其中1000米以浅为26704亿吨,1990年末累计探明9700亿吨。在全国预测总资源量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的11个省区占全国的89%,以东只占11%;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地区占全国的93.6%,而其以南的地区只占6.4%。尤其是所谓“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新甘宁青四省区,各占全国40%。在已探明储量中,“三西”更占到62%的比重,西北四省和西南云贵川三省各占10%上下。整个东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煤炭资源有限,仅黑龙江、河北、山东和安徽相对较多。
(2)煤炭品种齐全但数量与地区分布不平衡。在1989年底保有储量中,低变质的褐煤和低级烟煤(弱粘、不粘和长焰煤等)占52.9%,炼焦煤类占28.7%,高变质的无烟煤、贫煤等占18.4%。炼焦煤品种比例不均,其中气煤占52%,而强粘结的主焦煤只占19%,肥煤只占12%,再加上有的炼焦煤产地分散或灰、硫分偏高等,真正能用于炼焦的仅为一半左右。
在地区分布上,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地区变质程度高,大多为无烟、贫、瘦等煤种。秦岭-大别山以北变质程度大体上由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向两翼逐渐减弱,即由无烟煤、贫煤、炼焦煤到低级烟煤等。无烟煤集中分布在山西、贵州、河南、四川以及河北、北京等六省市,合占全国的90%以上,其中山西独占45%,是全国优质无烟煤基地。炼焦煤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山东、贵州和黑龙江,共占全国80%左右,其中山西独占56.4%。气肥焦瘦各牌号也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全国主要基地。其余各省,除河北品种较全外,华东、东北气煤有余,而东北缺肥煤、瘦煤,华东缺主焦、瘦煤。低级烟煤,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合占全国97%。
(3)不同品种的煤质差异较大。我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且变化大,一般灰分为15%~25%,小于10%的特低灰分煤约占保有储量的15%~20%。保有储量中硫分小于1%的特低硫煤约占45%,主要分布于北方;大于4%的高硫煤约占2%~5%,主要分布于西南、中南以及山西、山东、陕西局部地区,脱硫比较困难。
我国炼焦煤一般灰分都在20%以上,低灰分的很少;含硫也以中硫居多,硫分大于2%的占炼焦煤类的20%以上;低灰又低硫的炼焦煤更少,而且往往粘结性强的炼焦煤硫分越高,大部肥煤含硫均在2%以上,硫低灰高的一般可选性较差;气煤中则低硫的占75%,且易选者居多。
我国无烟煤多属于中灰、中或低硫,中等发热量,高灰熔点;少数矿区煤质特优,低级烟煤大多低灰低硫,是优质动力煤,部分可作气化原料煤和炼焦配煤。褐煤,北方多低硫而南方多高硫。
(4)煤炭赋存条件多数较好,局部较差。
煤层埋藏较浅,埋深小于300米的约占保有储量的35%,300~600米的占45%。一般说东部平原区埋深较大,西部山区较浅。
煤层厚度以薄和中厚为主,巨厚煤层较少;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不多。
从建井条件看,约有1/3以上的煤田覆盖层小于100米,没有多大困难。一般说北方矿区的建井条件优于南方,西部优于东部,而以晋陕蒙的煤田地质条件最好。多数矿区缺少水源,尢以华北、西北地区为甚。
回答者:xiaoyer2006 - 助理 三级 1-5 21:45
煤炭特征
判别煤炭质量优劣的指标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指标为煤的灰分含量和硫分含量。一般陆相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低;海陆相交替沉积,煤的灰分、硫分普遍较高。
中国煤炭灰分普遍较高,秦岭以北地区,晋北、陕北、宁夏、两淮、东北等地区,侏罗纪煤田为陆相沉积,煤的灰分一般为10%~20%,有的在10%以下,硫分一般小于1%,东北地区硫分普遍小于0.5%。中国北方普遍分布的石灰纪、秦岭以南地区、湖南的黔阳煤系、湖北的梁山煤系等属海陆交替沉积的煤,灰分一般达15%~25%,硫分一般高达2%~5%。
广西合山、四川上寺等地的晚二叠纪煤层属浅海相沉积煤,硫分可高达6%~10%以上。
据统计,中国灰分小于10%的特低灰煤仅占探明储量的17%左右。大部分煤炭的灰分为10%~30%。硫分小于1%的特低硫煤占探明储量的43.5%以上,大于4%的高硫煤仅为2.28%。中国的炼焦用煤一般为中灰、中疏煤,低灰和低硫煤很少。炼焦用煤的灰分一般都在20%以上;硫分含量大于2%的炼焦用煤占20%以上。中国炼焦用煤的另一大特点是:硫分越高,煤的动结性往往越强,其可选性一般较差。
中国褐煤多属老年褐煤。褐煤灰分一般为20%~30%。东北地区褐煤硫分多在1%以下,广东、广西、云南褐煤硫分相对较高,有的甚至高达8%以上。褐煤全水分一般可达20%~50%,分析基水分为10%~20%,低位发热量一般只有11.71~16.73MJ/kg。
中国烟煤的最大特点是低灰、低硫;原煤灰分大都低于15%,硫分小于1%。部分煤田,如神府、东胜煤田,原煤灰分仅为3%一5%,被誉为天然精煤。烟煤的第二个特点是煤岩组分中丝质组含量高,一般在40%以上,因此中国烟煤大多为优质动力煤。中国贫煤的灰分和硫分都较高,其灰分大多为15%-30%,流分在1.5%-5%之间。贫煤经洗选后,可作为很好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
中国典型的无烟煤和老年无烟煤较少,大多为三号年轻无烟煤,其主要特点是,灰分和硫分均较高,大多为中灰、中硫、中等发热量、高灰熔点,主要用作动力用煤,部分可作气化原料煤。
回答者:nangualee - 经理 四级 1-5 15:00
煤炭特征又称煤质特征、煤质指标,主要有5个,分别是发热量、硫份、灰份、水份和挥发份。
所以你说的特征4指水份含量;特征3指灰份含量;特征5指挥发份含量。
煤炭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E
灰分分类
(1)煤中矿物质
煤中矿物质分为内在矿物质和外在矿物质。
a.内在矿物质,又分为原生矿物质和次生矿物质。
原生矿物质,是成煤植物本身所含的矿物质,其含量一般不超过1~2%;次生矿物质,是成煤过程中泥炭沼泽液中的矿物质与成煤植物遗体混在一起成煤而留在煤中的。次生矿物质的含量一般也不高,但变化较大。
内在矿物质所形成的灰分叫内在灰分,内在灰分只能用化学的方法才能将其从煤中分离出去。
b.外来矿物质,是在采煤和运输过程中混入煤中的顶、底板和夹石层的矸石。外在矿物质形成的灰分叫外在灰分,外在灰分可用洗选的方法将其从煤中分离出去。
(2)煤中灰分
煤中灰分来源于矿物质。煤中矿物质燃烧后形成灰分。如粘土、石膏、碳酸盐、黄铁矿等矿物质在煤的燃烧中发生分解和化合,有一部分变成气体逸出,留下的残渣就是灰分。
灰分通常比原物质含量要少,因此根据灰分,用适当公式校正后可近似地算出矿物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