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企业经营困难,传说中的最富不过收废品不灵了?
首先纠正一下,可再生能源企业与收废品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码事,目前我国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企业主要集中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他们的主营业务都不收废品。
目前部分可再生能源企业遇到经营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前期投入大,资本回收周期长,贷款偿还有压力。二是新能源补贴没有及时到位,部分企业如果没有补贴,还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往往经营困难的企业,都存在以上一种或两种原因。
可再生能源企业一般都具有前期投入大,财务成本高(贷款利息),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同时,受自然条件约束。从成本端来看,主要是财务成本、运营维护成本;从收入端来看,主要是产品(电)销售收入,补贴(未来是碳交易收入)。
在影响成本与收入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是自然条件、财务成本、补贴。自然条件的影响,如常年下雨,光伏发电量就会减少,维修成本也会加大,企业的收入减少,也会造成经营困难。财务成本的影响,如每年要付出的利息过高,也可能造成企业经营困难。补贴不到位,造成企业缺少现金流,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造成经营困难。
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情况,3月12日,国务院联合五部委下发《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重点解决企业在融资、补贴不到位方面的困难,有望促进行业长期的良性发展。关于自然条件的影响,需要企业靠自身积累去应对,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有望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补贴不到位的难题。而融资难、财务成本高的问题,应更多引入长期股权资本解决。
废品回收不属于可再生能源行业,属于可再生资源行业,也属于高污染行业,目前也遇到很大的难题,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也经营困难,现状是有钱赚的有人做,没钱赚的都不愿意做的局面,废品回收根本不属于暴利行业。
近日,受氢能产业规划相关政策持续落地的影响,二级市场氢能源相关概念板块投资热情瞬间被点燃,相关概念股股价纷纷上演“一字板”或“20cm”涨停。其中,以深冷股份(300540.SZ)、亿华通(688339.SH)、致远新能(300985.SZ)等在内燃料电池相关个股涨幅最甚。
在氢能相关板块投资热度不减的当下,财华社希望通过策略氢燃料电池专题,带来读者及投资者走进氢能,了解全球氢能产业当下躁动的原因。此外,针对二级市场投资者关心的燃料电池产业链受益国产企业进行浅析。
全球“氢风正起”,氢能占比有望提升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广泛的二次能源,亦是一种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介质。
从产业角度来看,氢能产业链条是非常长的,覆盖能源、化工、设备、交通等多个行业。近期二级市场投资热度也主要围绕在上游氢制取、储运、加氢站;中游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系统及相关配件;以及下游氢燃料电池 汽车 、工业及能源、和建筑领域等相关题材股进行躁动。
话说回来,氢能即是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如此之广,为何全球发展了几十上百年,都无法大规模商业化呢?
实际上,相较于中国,氢能很早就被日本、漂亮国、韩国等国家纳为能源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政策评估、商业前景预测、技术研发等战略规划在二十世纪90年代就有了。
例如,94%能源供应来自海外市场日本。为了减轻对外部能源依赖,一直想打造一个“氢能 社会 ”,曾在2017年就公布了《基本氢能战略》,该战略目标就是实现氢燃料与其他燃料的成本平价,进而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
但是,由于氢能供应与应用不仅涉及煤化工、炼油、焦化等传统工业,还涉及到氢燃料电池 汽车 、固态式燃料电池储能等新兴产业,需要攻克的供应及应用技术领域难题太多。另外,与天然气、石油、煤等传统能源相比,从制取到应用付出成本太贵,导致过去全球主流的能源还是依靠传统煤、石油及天然气。
例如,从简单的制取氢气环节来看。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直接开采的能源不同,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也就说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工艺或方法将其从其它能源中提炼或制取出来。
目前,提炼或制取方法,如常见的煤制氢、天然气重整制氢等化石能源制氢法,还有焦炉煤气、氯碱尾气等工业副产品提纯制氢法;还有初中学习过的电解水制氢法(因成本太高,目前采用该方法制氢占比较小)。不管上述何种制取法,按照过去的技术成本比其他传统能源高上不少。
最为重要一点是, 氢能带来经济效益与传统能源相比相差甚远,应用场景的广度及深度两者不在同个量级上,所以氢能在这几十年的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结构中,占比非常的小。
现如今,随着氢能方面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制取、储氢、燃料电池等各个产业技术迎来了全面的升级,成本方面较过去有了较大降幅。
在此背景之下,恰逢全球能源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氢能被视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源储存和运输、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减少碳排放、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等因素驱动,全球“氢”风正起,氢能产业发展成为全球共同碳中和目标。
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颁布了氢能发展路线图。
欧盟先后发布“欧盟氢能战略”和“欧盟能源系统整合策略”两大新能源战略,希望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荷兰计划到2025年,建50个加氢站、投放1.5万辆氢燃料电池 汽车 和3000辆的重型 汽车 ;到2030年投放30万辆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
法国更猛,直接喊出要将氢燃料用于大飞机上,计划在2035年实现这一目标;
较早推进氢能发展路线的日本,也加大了在氢能产业的布局。此外,漂亮国、韩国等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以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快推出氢能产业政策,从基础研究、产业引导、示范运营以及整车补贴等方面对燃料电池及氢能产业进行全面支持。
例如,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快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
此外,地方性利好政策也层出不穷。例如,近日,浙江省印发了《关于浙江省加快培育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称“方案”)。
方案明确,到2025年,产业生态基本形成,产业链上具有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龙头企业。重点区域产业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果,在公交、港口、城际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 汽车 接近5000辆,规划建设加氢站接近50座。
此外,年内包括山东、江苏、河北、北京、上海等50多个地级市均陆续出台氢能产业规划。
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在全球能源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18%。
氢风正起,燃料电池蓄势待发
实际上,与纯电动 汽车 一样,氢燃料电池 汽车 也是我国新能源 汽车 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较于纯电动 汽车 ,氢燃料电池 汽车 几乎可以弥补目前纯电动新能源车续航里程短、能量补给时长等短板。但是,纵然氢燃料电池 汽车 优势大于纯电动 汽车 ,但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产业化进程却滞后于纯电动 汽车 不少。
根据已披露的数据统计,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我国氢燃料电池 汽车 销量分别为1,272辆、1,527辆和2,737辆,而新能源 汽车 销量分别达到77.7万辆、125.6万辆和120.6万辆。
导致两者相差甚远的原因,除了上文提及氢能关键技术尚不成熟,其储存、运输难度较大,导致的成本较高外,氢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加氢站存在建设成本高、氢气成本高、补贴支持政策滞后以及审批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亦是导致我国加氢站建设推广进度较慢,整体产业链商业化前景不佳。
但是,目前这些困扰着氢燃料电池商业化的问题,有望借助当前全球氢风正起的大浪潮兴起,以及我国对氢能产业大力扶持(如“以奖代补”政策的实施),有望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至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到5万辆,按1:1配套测算,未来仅是氢燃料电池 汽车 领域就有超百万台的潜在增长空间,氢燃料电池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中金公司测算,到2030和2060年,氢燃料电池车(商用车及乘用车)年销量将分别达到29万辆和200万辆,燃料电池车保有量达到134万辆和1,546万辆,对应总氢气需求将达到129万吨和3,031万吨。
氢燃料电池发展尚处初期,国产企业厚积薄发可期
目前,我国氢能源电池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国内整体竞争格局尚不明朗,部分细分领域还与国际有较大差距。这意味着未来随着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发展全面推进,国内可能会孕育优质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具体而言,氢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膜电极、双极板、各类管阀件与传感器、车载高压储氢瓶等发动机零部件生产制造行业,产业链中游主要为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电堆集成行业,产业链下游为燃料电池整车制造和营运行业。
氢燃料电池产业链
从竞争格局来看,上游的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及气体扩散层方面绝大多数供应商都是国际企业。其中,催化剂这一领域,目前国内燃料电池催化剂主要使用日本田中贵金属和英国庄信万丰的催化剂,约占市场约80%份额;而在质子交换膜领域,虽然国内主要供应商是漂亮国的戈尔,但国产企业也在悄然崛起,如东岳集团和科润新材料;气体扩散层方面,基本被日本东丽、加拿大巴拉德、德国的SGL三家国际大厂垄断,国内上海华谊、通用氢能等企业还处于谋求商业化阶段。
氢燃料电池中游的领域,国产替代优势最为明显,未来出现龙头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
中游的空压机领域,国产化率接近100%,国内市场空压机供应商主要有雪人股份、德然动力、东德实业、金士顿 科技 等企业。此外,在氢气循环泵领域,国产企业也不少,如苏州瑞驱、浙江宏升、东德实业。
中游的储氢系统领域,近年来国内车载储氢瓶企业成长非常之快,像国富氢能、中集安瑞科、中材 科技 、科泰克、天海工业、亚普股份、京城股份等企业,成长速度非常之快,技术水平部分企业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此外,整体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商方面,国产企业也不少,如上市企业潍柴动力、亿华通、雄滔股份,非上市企业有上燃动力,还有近日上汽集团拟分拆上市的捷氢 科技 。
氢燃料电池下游领域,受成本因素影响,目前氢燃料电池主要应用长距离客运、货运(重卡、大巴、公交)、物流叉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国内整车制造厂商就有大家所熟知的上汽、宇通、一汽等传统车企;终端的营运商方面,如厦门金龙、上海氢车熟路等企业。
尾语:
短时间内,氢燃料电池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要将氢燃料电池 汽车 与当前火热的纯电动 汽车 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相提并论,还为 时尚 早。
从规模化角度来看,目前纯电动 汽车 购买成本基本可以与传统燃油车抗衡了,而且目前纯电动 汽车 产销量正处于放量阶段,未来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可能会进一步放大。因此,若不考虑补贴,在成本方面,氢燃料电池 汽车 当前还不具备与纯电动 汽车 竞争的机会。
向前看,全面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氢能产业化进程有望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因此,随着氢能产业技术的进步、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各环节成本的降低,氢能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本文源自财华网
首先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他建议要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各级政府根据中长期规划的要求制订阶段目标、任务和措施,通过优惠的价格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政策,以及加大政府投资及资本市场投融资,实施政府特许权、政府采购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其次是改善市场环境条件。国家电网企业和石油销售企业要依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承担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生物液体燃料的义务。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和生物液体燃料进入石油销售系统的运行管理规定。有关部门还要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建筑节能的相关技术标准、工程规范和建设管理规定;
第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各级财政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可以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予以支持,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最后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石定寰提出,加快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基础在于加强科技创新。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科技投入,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规划要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展可再生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整合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潮汐能一直潜伏在英国可再生能源武库的后面,其地位超过了风能和太阳能同行,部分原因是早期的技术准备和高成本问题。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可以提供英国11%的电力需求——加上政府在英国项目管道上的大量投资——它的未来看起来越来越光明。
潮汐是由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推动的水在地球周围的大规模运动。在潮汐特别强烈的地区,我们可以利用涡轮机——类似于风力涡轮机,但在水下——在水流经过时转动,来获取一些这种能量。目前,这种方法比以前使用类似于水坝的潮汐拦河坝的想法更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其环境影响不那么严重。
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潮汐能产业已经证明,从海洋中吸取能量是可以预测和可靠的。在苏格兰、威尔士、加拿大、中国、法国和日本,已经有十几种实验性涡轮机设计用于发电,其中许多为家庭和企业供电。
由开发商SIMEC Atlantis和Nova Innovation牵头的英国首个“商业”潮汐能项目在苏格兰的海水中都有多个涡轮机阵列。其中最大的一个目前可以产生6兆瓦的电力:这大约相当于两到三个陆上风力涡轮机,提供足够的能量来供应几千个家庭。该项目的扩建已经在进行中。在法罗群岛,潮汐开发公司Minesto刚刚宣布了一个120兆瓦的阵列计划,该阵列将提供岛上40%的能源需求。
潮汐涡轮机的设计趋势往往被一个大问题所分隔:它们是最好漂浮的,还是安装在海床上的。浮式涡轮机更易于维护,而且它们受益于地表附近流动更快的水。但那些在海床上的涡轮机受风暴影响较小,而且在足够深的水中,船只可以在其上方自由航行。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一种方法会胜出,或者选择是否取决于地点。
不管怎样,既然潮汐发电行业掌握了可行的技术,就需要证明它可以降低成本。幸运的是,海上风电的故事中有先例。在英国和其他地方政府支持的帮助下,世界各地的海上风电开发商在过去十年中将成本降低了近三分之一,由于正在进行的研究和开发,预计还会进一步降低成本。
潮汐能的成本可能永远不会像风能那么低。这一部分是因为潮汐涡轮机不能像风力涡轮机那样按比例放大(在有限的水深范围内,你只能建造这么大的涡轮机),另一部分是因为在海底做事情通常比在海面上做更昂贵(这是一个更严酷、更难接近的环境)。但匹配成本甚至可能没有必要。
正如批评人士热衷于指出的那样,风并不总是吹来,太阳不总是照耀着,潮流也不总是在流动:因此,为了建立一个有弹性的低碳电力系统,我们需要使用一系列不同的能源,而不是只依赖最便宜的能源。
潮汐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优势,即虽然其输出会随时间而变化,但通过了解地球和月球的轨道,这种变化是可以提前几年预测的。这意味着电网运营商将能够规划潮汐涡轮机的不同输出,并安排其他来源来填补缺口。
幸运的是,英国政府似乎正在加紧帮助潮汐行业。英国最新一轮的“差价合同”可再生能源融资包含潮汐能的“部分”,因此目前它不必与海上风电等更便宜的技术竞争。最近公布的英国能源安全战略相当激烈地承诺“积极 探索 ”潮汐和地热能源技术。
潮汐能永远不会像风能或太阳能那样在全球范围内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世界上只有少数地区有强烈的潮汐。不幸的是,它不会及时准备好帮助我们应对目前面临的能源价格危机。
但对于包括英国在内的那些涨潮强劲的地方来说,它有着巨大的前景,一些分析师估计全球市场规模为1300亿英镑。此外,还可能进一步开发涡轮技术,以利用更慢但更稳定的洋流,如日本沿海的黑潮洋流。
潮汐能技术是有效的,它将继续存在。现在,让它为我们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动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建造更多的潮汐能电站。
福建漳州二期工程和广东廉江二期工程是中核和国电投的二座核电厂。第一财经从各种核电厂了解到了,漳州核电站的三代核电技术性选用的是“华龙一号”,但在连江一期选用的是CAP1000第三代技术性。如今,在我国三代核电工程项目的投资总额在200亿元,换句话说,这四座核电站的投资总额约为800亿人民币。尽管“华龙一号”由中核与中广核集团合作开发,但2个企业在这两台机器的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别。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的产业快速发展,用电需求快速增长,用电需求还在逐渐增长,到2022—5个月,中国总产量做到32483.8亿千瓦,而煤碳和燃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依赖于煤碳和天燃气,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破坏十分不容乐观,核技术以其出色的环境保护特性热度不减。与此同时,我国颁布了好几个帮扶核技术的相关政策,从最开始的“适度发展”到如今的“积极发展”,到如今的“积极主动、安全性、有条不紊地发展”,能够得知,伴随着“十四五”方案的落实,核电新的装机量可能明显提高,明显提高核电的自主学习能力。
秦山电厂于一九八五年投入运营,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由零发展,由小到大增大,已基本构建一条高端的产业科技创新传动链条和产业链。截止到到2022上半年度,中国新建的在建核电厂54座,在其中54430KW的核电厂均坐落于沿海地区。截止到2022年1-5月份,中国核电池发电量总产量做到1663亿千瓦时,同期相比增长4.5%,占比提升到5.1%,但总的来说,这一占比还是很低,将来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中国广核,中国,两家企业,中国大唐,京能,已经兴起。
中国近些年的发展速度特别快,城镇化进程加速,产业产值快速增长,中国的用电需求快速增长,每一年的发电能力都是在增长,到2022-5月份,中国总产量做到32483.8亿千瓦时,尽管整体来看,燃煤电厂的比例下降,但仍是70%上下,而火力发电发电量依靠的是煤碳、天燃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并且对绿色生态环境的作用也非常大,伴随着“3060总体目标”的落实,核电、风力发电等节能环保环境保护的新能源慢慢替代了燃煤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