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纷纷入局风电场,看中的是什么?
中国风电领域迎来一位新成员。
10月29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新闻办发布消息称,下属新星公司将参与开发位于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的分散式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0兆瓦。这将是中石化首个风电项目。
中石化称,分散式风电是一种小规模分散式、布置在用户附近、高效可靠的发电模式。虽然总容量较小,但它可利用已建成的电网进行输送,更加灵活,可实现风能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就地消纳。
上述项目整体占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设计安装八台单机容量2.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建成后上网年发电量可达4286.5万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1.32万吨。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对界面新闻表示,与其他央企风电项目最小为50兆瓦相比,中石化20兆瓦的总装机容量非常小,加之中国分散式风电的市场空间仍有局限性,未来进行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较小。
彭澎认为,中石化上述风电项目仅是“试水”。
风能是中石化未来构建新能源体系的业务之一。今年3月30日,中石化董事长张玉卓在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提出“一基两翼三新”的发展格局。
其中,在新能源领域,中石化提出将着力建设以风光热氢为引领的新能源体系,积极引领发展氢能,推进太阳能、风能发展,优化发展生物质能。
随着中石化此次加入,中国油气巨头“三桶油”齐聚风电领域。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在风电领域的布局稍早。
去年4月,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建四川公司发布消息称,中标了中国石油海洋工程(青岛)海上风电项目A、B段电气设备安装施工项目。
山东电建四川公司表示,该项目位于江苏省灌云、如东海域 ,A标段风电场拟安装95台单机容量为4.2 MW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00兆瓦。B标段共布置50台单机容量为4兆瓦的风电机组,总装机规模200兆瓦。
中石油在《2019年环境保护公报》里表示,将适度发展风电和光伏等。但截至目前,尚未看到中石油对外公布相关风电项目的最新进展。
与中石化和中石油相比,中国海油在海上风电的发展决心更大、行动也更积极。
2019年年初,中国海油正式透露在 探索 海上风电业务。同年4月30日,中国海油第一个合作开发的江苏海上风电项目开工。今年9月15日,该项目实现并网发电。
据中国海油介绍,江苏海上风电场中心离岸距离39公里,水深约12米。该项目规划装机容量300兆瓦,计划在海上建设67台风机,首批风机已实现并网发电。项目预计今年底前全部投产,年上网电量达约8.6亿千瓦时。
这次是中国海油重返风电领域。2006年,中国海油首次提出进军上海风电业务,并将其列为“未来30年重点投入”领域,但后因盈利情况欠佳,2014年中断了新能源业务的发展。
去年6月10日,中国海油首次发布了《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开发等新能源新业务。
中国海油首席执行官袁光宇称,海上风电是诸多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种类中,与中国海油契合度最高的领域。中国海油有丰富的海上工程资源和生产作业经验,均可以应用到海上风电领域。
今年7月2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该公司的发展思路是“本着低成本、市场化的原则,先近浅海练兵,后深远海发力,积极稳妥推进海上风电业务”。
中国海油正在同步开发广东省附近海域海上风电场,未来还将在深远海风电和分散式海上风电研发和投资方面持续发力。
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放缓,能源向低碳清洁转型的大背景下,“三桶油”进军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行业是大势所趋。加之今年新冠疫情“雪上加霜”,全球石油企业加速转型成为必然。
2019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结构中,水电、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占比分别是63.73%、19.89%、10.10%、5.45%,同比增速分别是5.7%、10.9%、26.3%、20.4%。
其中,风电是增长速度较快、电源占比高的一类。
第三方咨询机构WoodMackenzie估算,以江苏沿海的风资源算,海上风电项目内部收益率约为8%-10%。在福建、广东等地海域,投资成本较高,约为1.8万-2.2万元/千瓦,但由于风资源更为优越,内部收益率可达10%-12%。
但风电行业留给“三桶油”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
彭澎表示,陆上风电经过15年的高速发展后,适合安装风机并具备消纳条件的区域,已基本被开发了;80%的优质项目已沉淀在电力央企手里,通过交易进行产权置换的可能性较小。
“经过补贴阶段后,海上风电未来的发展规模也有限。“彭澎认为,从短期和中期看,风电尚难和光伏竞争。
与光伏发电相比,目前风电的发电成本更高。去年10月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显示,当前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约为0.38元,海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约为0.64元;光伏电站平均度电成本约0.377元。
该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将下降至0.3-0.4元,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将下降到0.26-0.3元。
受困于建设安装技术不成熟和海上风机运维成本高企,海上风电是度电成本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目前海上风电标杆电价为0.85元/度,相当于每度电补贴约0.4元,是陆上风电度电补贴金额的3倍。若去除中央补贴后,地方不支持海上风电补贴,且其成本未能实现降低,海上风电前景存忧。
“长期看,海上大型风电项目能否以合适的价格融入未来电力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彭澎表示。
今年3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 健康 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新增海上风电和光热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按规定完成核准(备案)并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存量海上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按相应价格政策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
这意味着2021年之后将取消海上风电国家补贴。
按照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风电项目电价可与当地燃煤发电同平台竞争,光伏项目电价可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在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十四五”期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将全面迎来平价上网时代。
尽管如此,“三桶油”在风电领域也有机会。彭澎表示,“三桶油”旗下的油田矿区和炼化企业大多建有自备电网,具备消纳太阳能和风能电力的电网条件,可以根据情况重新布局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供应。
另外,“三桶油”具备大量的油田区块,如果有风资源比较好的区域,也可以进行开发。“三桶油”油田矿区集中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较为丰富,且以盐碱地、戈壁荒漠为主,占用耕地和林地少,无高大遮挡物,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和资源条件。
彭澎建议,“三桶油”可以尽可能地开拓新的市场,比如做能源管理,开展综合能源、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等新的增值业务。
壳牌、bp、道达尔......都是国际知名的石油公司,可如今,他们正在急速更新“人设”,加速低碳转型,如果一切顺利, 用不了多久,欧洲将没有以石油为主业的公司。 壳牌、英国石油公司(bp)、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均已确立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高效清洁产品、开展低碳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 各公司相继制订战略转型计划: 壳牌 加速转型与业务调整,调整油气核心业务为转型业务,石油产量每年将下降1%至2%,并将电力、氢气、生物燃料等作为增长业务。 bp 计划未来10年将bp油气产量削减40%,到2030年将绿色能源投资增至5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和水力发电)产量扩大20倍。 道达尔 计划于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提升至25吉瓦。
1965-2019年全球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单位:百万吨)
随着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三桶油”不约而同聚焦低碳转型,并呈上了“量身定制”的转型方案。
01
中石油:提高天然气产量比重
与石油相比, 天然气 作为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是由高碳转向低碳,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过渡能源。近年来,国内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增加,2020年达3000亿立方米, 占一次能源消费量比重9%。
1965-2019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占比
作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中石油将提高天然气产量比重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上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石油董事会确定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的总体部署:第一步, 推动天然气产量的进一步增长, 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占公司油气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5%;第二步,利用公司现有的油气矿权资源,开发风光、地热资源,推动风光电融合发展,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转型;第三步,推进绿色企业的行动计划,大力推动CCUS(碳捕集和利用)等碳移除技术发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低成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力争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02
中石化:加快氢能产业布局
氢能源 加快发展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或成为实现“碳中和”的最终解决方案。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能够达到零排放,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常见燃料热值比较(单位KJ/g)
中石化将氢能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着眼于氢能源完整产业链的全方位布局。作为中国最大的氢能源供应商之一, 中石化年产氢气能力已超3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 2020年9月,中石化宣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高纯氢气生产示范装置成功投产,在国内首次将炼厂副产氢气提纯至99.999%,远高于国家标准。 在氢能储运方面,中石化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和科研攻关,积极推动 科技 创新,有效提高储运技术水平、降低储运成本。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成的加氢站逾100座,中石化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 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加快向“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2012-2018年我国氢气产量(单位:万吨)
03
中海油:绿色油田+海上风能
推行适合低碳化发展的 科技 政策,重视转型可能引发的“阵痛”,引导石油企业稳步推进转型,对于传统石油企业十分重要。
2003-2019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单位:TWh)
中国海油在立足当前,加大减排措施与提升低碳能源供给相结合,提高天然气产量占比的同时,着眼长远,积极 探索 绿色低碳能源的转型发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新业务。
3月15日,中国海油宣布,中国 海上全新“绿色油田”——曹妃甸6-4油田 建成投产。曹妃甸6-4油田通过引入岸电工程,将陆地电网的电力通过海底电缆输送到海上平台,预计每年将减少燃油主机原油消耗1.1万吨,年均节约能源约1.6万吨标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 海上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随着 海上风电 技术日趋成熟,海上风电市场发展迅速。中国海油结合自身优势,已提前布局海上风电业务。早在2006年,中国海油便已成立新能源办公室,将海上风电列为未来30年重点投入的领域。 2020年7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 于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海油布局新能源并将战略目标主要指向风能发电。凭借多年在海上风电领域的 科技 研发积累,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很快并网发电,预计年上网电量达约8.6亿千瓦时,与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可节约标准煤27.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1万吨。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多元化转型,促进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是中国传统油气企业未来几十年的主题。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危机且能源转型日渐加速的背景下,国内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传统油气企业已经爆发出强大的战略转型动力。
文章来自:中海油研究总院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新能源和石油不是一对矛盾体!
中石化 投资 光伏
共1500字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文| 沐雨
即便手握石油黑金,巨头们却并不打算丢弃新能源这块大蛋糕!
日前,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宣布,投资入股亚玛顿集团全资子公司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简称“硅谷智能”), 双方将携手布局超薄光伏及光电显示特种玻璃产业链。
亚玛顿非公开募集资金项目显示,公司募集资金将用于硅谷智能大尺寸、高功率超薄光伏玻璃及BIPV防眩光镀膜玻璃的扩产。
超薄光伏玻璃作为高端材料,是光伏行业及光电显示产业链毛利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中石化本次投资入股硅谷智能,无疑是出于投资回报和产业协同的考量, 但也代表了当前石油公司对未来产业结构的谋划。
01、三桶油强势布局新能源
长期以来,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据着能源市场中心,也催生了大批产业巨头。可是,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能源巨头开始紧锣密鼓地布局与新能源相关项目的建设。
这其中,垄断着国内石油产业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巨头赫然在列。
2018年7月,中石化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联合出资100亿元,设立中国石化资本公司,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智能制造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五大新兴领域。
作为战略投资平台,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多年来投资了多家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和项目。
2019年9月,中国石化资本公司与国内知名氢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上海重塑开展战略合作,未来依托现有3万座加油站的网络优势, 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
转至今年8月,中国石化资本公司宣布投资入股硅谷智能,布局光伏产业链。
资料显示,硅谷智能是我国光伏玻璃和光电玻璃重要供应商,主要进行超薄光伏玻璃原片和显示器用特种光学玻璃原片的生产与制造,目前正在新建的特种光电玻璃项目年产能可高达1亿平方米。
事实上,借助资本市场的出击,中石化有望踏准新能源产业的机遇期。
以光伏产业为例,《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 2805.5 太瓦时,同比增长 13.7%,其中太阳能发电量为724.1太瓦时,同比增长24.3%, 成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
预计到2040 年,太阳能发电将达12000太瓦时,将占全球总发电量的26%以上。
当然,中石油和中海油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也不遑多让。
就在日前,中石油与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临港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氢能企业——上海中油申能氢能 科技 有限公司,围绕氢能技术、服务开展业务。
中海油在去年7月正式进军光伏,成立全资子公司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主营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开发等。
02、新能源和石油不是矛盾体
截至目前,新能源已经逐步渗透到油气行业,成为油气企业业务版图的一员。
全球顶尖油气企业中,诸如BP、道达尔、壳牌、挪威国油等除了以合资、收购等方式发展新能源,还均成立能源风险投资基金或公司,以“管资本”的形式快速抢占新领域的发展机会。
能源咨询机构Rystad Energy 曾预计,随着全球石油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投入的资金逐渐增多, 未来石油企业的资本结构将发生变化。
今年8月5日,BP发布的十年战略显示,未来10年公司每年在低碳领域投资约5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年度低碳投资数额的10倍。
这期间,BP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日产量计划将减少100万桶油当量,比2019年的产量水平 减少40% ,逐步过渡成为一家专注于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性能源企业。
当然,石油巨头大踏步入局新能源,并不意味着石油的“淘汰”。
当前,石油无论是作为化石燃料,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短时间内石油依然是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且,新能源与石油并不是一对矛盾体。
当前,国际石油公司更多的是在保持油气业务核心地位不变的同时,加大对新能源业务的投入,以此来避免成为单一的工业原材料提供商。
正如中石化集团年初的战略显示,公司将着力构建以能源资源为基础,以洁净能源和合成材料为两翼,以新能源、新经济、新领域为重要增长点的“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
未来,或许我们可以乐观预计, 新能源和油气将成为石油企业的左膀右臂!
加氢汽车原理是什么
氢化车,顾名思义,就是以氢气为能源的车辆。其原理是将氢气反应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来推进车辆。
氢动力汽车有两种。一种是氢内燃机车(HIEV),利用内燃机燃烧氢气(通常通过分解甲烷或电解水获得)来驱动车辆。燃料电池汽车-FCEV)使氢或含氢物质与燃料电池中的空气体中的氧反应,产生电力驱动电机,电机驱动汽车。
氢汽车的优势:
1.排放或接近零排放,环保。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本质上是零排放汽车。燃料电池没有燃烧过程,而是电化学催化反应,将氢气和氧气结合生成水。
2.能量转换效率高,节能。
燃料电池没有活塞或涡轮等机械部件和中间环节,不经过热机过程,不受热循环(卡诺循环)限制,能量转换效率高。燃料电池的化学能转换效率理论上可以达到100%,实际效率已经达到60% ~ 80%,是普通内燃机的2 ~ 3倍。
3.氢燃料来源广泛多样,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
电池中使用的氢燃料来源广泛。在自然界中,氢气可以大量储存在水中,水可以分解产生氢气,也可以从可再生能源中获得。燃料不依赖石油燃料,各种可再生能源都可以转化为氢能进行有效利用,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优化了交通运输能源的构成。
4.一次加氢驱动范围长,加氢时间短。
一次加氢可持续六七百公里,充氢仅需3~5分钟。
5.运行平稳,噪音低。
加私人油对车有什么伤害
优质私油不会影响车。如果机油不好,可能会增加发动机积碳,造成发动机磨损,得不偿失。私人加油站之所以不能成为气候,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管控。一些黑心加油站喜欢赚不诚实的钱,劣质汽油层出不穷。“缺两斤”也是常有的事,这让业主得不偿失。
根据石油冶炼企业的规模,可以有“中央精炼”和“地方精炼”不劳而获。“地方炼油”是区域性小型炼油厂,一般以提炼低端工业用油为主。然而,它也将在其所属地区提供燃料产品。当然,其油品质量是否达标,很难说。有的地区甚至有“石脑油调汽油”的专门培训课程,有的“就地炼油”就是把石脑油调成汽油卖给私人加油站牟取暴利。
使用这种调和油会腐蚀油路,长期使用会对车辆燃油系统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相反,属于“中央炼油厂”的“三桶油”具有成熟的炼油技术和完整的检验标准。中国最好的石油产品一般是“三桶油”直营加油站!此外,在壳牌、美孚等国内知名石油品牌的合资示范加油站,油品完全有保障。 加氢汽车原理是什么 加私人油对车有什么伤害@2019
氢能,在被纳入十四五重大规划之后,各地纷纷开启氢能产业园落地的时刻。截止到目前,已经有二十多个省份制定了氢能规划蓝图。
随着氢能被政策重视,资本市场对氢能也青睐有加。近期以氢能产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市一片红色,可见资本对氢能的概念还是非常敏感的。
有人认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前十年是风光电的时代,后十年将是氢能爆发的时期。那么,当前我国的氢能产业是否真的到了爆发的前夜呢?
地方政府青睐有加
氢能虽然是二次能源,但其像太阳能和风能一样,也是典型的可再生能源。氢能的热值远高于传统化石能源,且燃烧之后除了水基本无污染物。
相对于风电和光伏,地方政府对氢能更加青睐。超过二十多个省份制定了氢能发展蓝图,一个个以氢能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纷纷落地城市开发区。
地方政府之所以对氢能青睐有加,主要是因为与风电和光伏相比,氢能产业链给地方可带来丰厚的财税和解决就业,拉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
资本开始加持布局
风电和光伏大佬也纷纷给产业配套制氢,以延伸风电和光伏的产业链。三桶油也在积极布局氢能,中石化更是力图打造全球最大的氢能公司。
当前,风电和光伏产业已经进入深水区,开启了大鱼吃小鱼的产业洗牌。在风电和光伏热度过后,氢能正在成为资本掘金的下一个风口。
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目前氢能技术制备已经相当成熟,瓶颈在于产业化的成本相对较高,主要体现在氢电池系统成本高,导致规模化产能有限,市场化空间有待深挖。
加氢站的关键设备国产化程度不高,氢气压缩机和加注机都需要进口,这导致加氢站投建成本高、布局少、终端用氢成本高 。
此外,氢在空气极易爆燃,储氢、输氢技术亟待突破,这也加大了氢能单位成本居高不下、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氢风险系数高的原因。
产业处于爆发的前夜
十四五期间,涉及氢能的产业政策和标准将快速完善,地方政府和资本的联动,一个个氢能产业园的落地将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化的进程。
氢能产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将反推相关技术的公关速度,相信随着氢能制备、储存和运输技术的突破,氢能综合利用成本将会大大降低。
2030年实现碳达峰之前,氢能产业一定会获得很大的跃进。当前政策、资本和技术联动已经非常默契,氢能产业已经处于爆发的前夜。
复兴实业大佬顾广昌再次出手,以28亿的价格再度收购一家上市公司,拿下“新能源车主燃剂龙头”。 南钢股份1月28日发布公告,已成功,顺利拿下,万盛股份29.98%的股权,并投资的方式将实际控股人更改为郭广昌。转投新能源,是复星国际资产的下一步棋。在短短的时间内,各家大佬都纷纷看好并投资新能源,也就说明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一定是这一行业。
一、复兴的并购之路复星国际资产实际控股人郭广昌总资产已超过7000亿元,在其手上的上市公司有八家。涵盖金融、 房产、科技、医药等多个领域,在一路的并购过程中,郭广昌实现了全球化布局。而现如今,新能源行业已经成为了国家未来重点扶持发展项目,所以复兴集团也开始迅速投资。郭广昌作为业内真正的机会主义投机者,它是可以静待时机,果断出手的,这种所谓的复兴模式是复兴集团一路高歌猛进的信念支撑。
二、为何大佬纷纷看好新能源?近些年,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 华人首富李嘉诚、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百度CEO 李彦宏、腾讯马化腾等一众企业家们纷纷都扎堆入驻新能源。也就说明原先的三桶油经济时代已经过去了,共和国的经济支柱在慢慢转移。石油经济已经成了过去式,石油资源的枯竭性以及传统石油行业的管理混乱问题,让三桶油经济在加速瓦解,新能源这时候会迅速顶上。当然,新能源行业目前也是我国重点扶持的产业,各方面利好的政策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可以在最早的时间进入最新的市场,自己可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格局。抢占先机才能发展壮大,这是大佬们所考量的。
三、新能源梦想的实现各个行业大佬对新能源的梦想感召力是很看好的,马云、马化腾都表示未来到发展一定是以新能源为主的。同时互联网大佬们也纷纷布局,打造“互联网+智能电动车”的全新领域,在高科技移动终端上来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慢慢取代传统的能源汽车,积极开发新能源的次阶产品。毕竟过去的石油时代已经回不去了,而我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抓住时机,稳扎稳打是当前企业的重要策略。
不一样的,两种油来自不同的公司,石油产地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或“中石油”)是于1999年11月5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按照根据《公司法》和《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国有企业,是中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中油BP:
中油碧辟广东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油BP,是2004年9月164日经商务部批准(商资批20041397号)设立于江门市的中外合资企业,于2004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
它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国BP集团联合组建的中国第一家、同时也是最具规模的成品油零售合资企业。现在改并为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总部移至广州。
中油在南方没有炼油厂,所以他的油全部是从北方的炼油厂(大连、西太)船运来的,最主要的是,中油基本很少进口原油,所有的成品油都是国产原油炼制出来的(中石化在南方少有油田,基本靠进口原油),而国产原油总体的密度是大于进口原油的。
因此,炼制出来的柴油在同等标号、指标的前提下,密度是大于进口原油炼制的柴油。
品质方面不用担心,只要是能够达到出厂标准的,都是合格柴油,不管是石化的还是石油的。
而我们在使用的时候所说的“够力”是指柴油耐烧,耐烧的柴油一般要求密度要大,密度的定义就是: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
因此在单位体积中(同样是1升),密度大的柴油所含燃烧物的质量就多,同样“一缸”混合气体,压燃爆炸后做功越大,越够力。
扩展资料:
关于油品
各种加油站的渠道不一样,国营三桶油有自己的炼油厂,监管严格,大部分直营店应该算是靠谱的。
国营加油站加盟店,相比之下差点。在加盟的时候会和三桶油签协议,只会从三桶油采购部分成品油,其他很大部分是自己在外面采购的(质量相对来说就无法保证了)。
合资加油站的货源大部分从三桶油处采购,外资知名品牌监管也相对完善,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添加剂、清洁剂,市场反馈清洁性相对好一点。
私营加油站的油品就参差不齐了,他们进油的渠道五花八门,最怕的是某些黑心老板用低标准、低标号的便宜油,加入大量化工原料,就能冒充高标准、高标号汽油。
因为国家检查标准只会检查重要的辛烷值、锰、硫等几个数据,勾兑之后是符合标准的,但是油的质量就很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中油BP
百度百科_中国石油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水发燃气(603318)中国石油(601857)中国石化(600028)中海油(00883HK)新天然气(603393)中国燃气(00384HK)华润燃气(01193HK)昆仑能源(00135HK)广汇能源(600256)新奥股份(600803)九丰能源(605090)洪通燃气(605169)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天然气产量中国天然气储量中国天然气消费量
行业概况
——定义
天然气是埋藏在沉积岩内的有机物,在长期的地质条件作用下,经过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而形成,是蕴藏在地层内的优质可燃气体,通过钻井开采出来。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另外还含有氮、二氧化碳、硫化氢和微量的惰性气体。是一种清洁、低碳、高效的化石能源。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天然气分为如下类别:
——产业链剖析:天然气产业链完整
天然气产业链分为三个部分:上游勘探生产、中游运输以及下游分销,产业链较为完整,参与公司众多,发展格局较为稳定。上游天然气勘探生产相关资源集中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综合油气公司,其他油气相关公司包括国新能源、蓝焰股份、中天能源等。
此外,除了自身勘探生产之外还包括进口管道气,进口LNG部分中游运输包括通过长输管网、省级运输管道等管道制造公司包括玉龙股份、全洲管道液化与储运设备供应公司包括厚普股份、广汇能源等。下游分销主要由燃气公司从事该项业务,燃气分销公司主要有百川能源、深圳燃气、大众公用、华润燃气、中国燃气等。除燃气分销以外,燃气公司主业还包括燃气接驳、燃气运营和燃气设备代销等,服务于居民、工商业等用户。
目前,我国多数LNG企业主要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有大型石油企业采购天然气,少数企业如首华燃气、申能股份依托自有天然气开采业务实现天然气液化、加工生产。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回顾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天然气产量为考量指标,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发展起步阶段:从1949年到1977年,历时28年,我国天然气工业在四川盆地发展起步,天然气年产量从0.1亿立方米逐步增加到100亿立方米缓慢增长阶段:从1977年到2001年,历时24年,全国天然气年产量稳步上升到303亿立方米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到2020年,历时19年,全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83.4亿立方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国内天然气业务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年产量连续5年“换”百字头,年均增幅为9.4%,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聚焦2030碳达峰目标,大力推动天然气发展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和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支持和促进天然气产业的发展。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方案》提出,要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等。
行业发展现状
——供给端:中国天然气储量及产量持续增长
“十三五”以来,我国天然气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天然气储产量快速增长,“全国一张网”基本成型。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1年全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6284亿立方米。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63392.67亿立方米。
2012年以来,我国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2021年,全国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8%,连续五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
2021年进口天然气16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9%。其中,澳大利亚、土库曼斯坦、俄罗斯、美国、卡塔尔及马来西亚六个国家的进口量合计1290亿立方米,占比77%。管道气进口量59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9%。
——需求端:能源清洁化趋势推动天然气消费规模扩大
由于我国对于天然气能源的巨大需求量,我国天然气行业进出口基本呈现出“全进口、零出口”的格局。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国天然气消费量3690亿立方米,增量4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5%。
受“煤改气”政策的推动、供给侧改革、社会用电需求增长等政策导向和经济驱动的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工业及发电用天然气的需求增长显著。从消费结构来看,2021年工业用气同比增长14.4%,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发电用气同比增长13.4%,占比18%城市燃气同比增长10.5%,占比32%化工化肥用气同比增长5.8%,占比10%。
行业竞争格局
——区域竞争格局:陕西、四川、新疆产量较大,区域供需不平衡
我国天然气生产地主要集中在东西区,消费区则主要在长三角、珠三角,导致供需不平衡。特别是产量,陕西、四川、新疆占比较高,三个省(自治区)加在一起产能超过70%。从消费量来看,江苏、广东、四川年消费量超过200亿立方米,而产地在很远的中西部,必须经过管网或者其他方式运输。季节性不平衡是我国天然气市场遇到的最大问题,此外还存在区域调峰需求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平衡、储气调峰能力不足问题。
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新疆等地区。塔里木、四川等地区天然气储量丰富,为国产天然气产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整体来看,2021年四川、新疆和陕西三省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29.2亿立方米、387.6亿立方米和294.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近60%。
——企业竞争格局:三桶油主导,竞争格局稳定
国内天然气主要由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等企业供应。根据各公司公告数据显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中国石油2021年天然气产量约44200亿立方英尺(约为1251.6亿立方米),占比60%,中国石化天然气产量11994.4亿立方英尺(约为339.6亿立方米),占比17%。
注:天然气按1立方米=35.315立方英尺换算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十四五”我国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天然气供需规模有序增长
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领域是我国近年来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全国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保持高峰水平。未来,我国将继续立足国内保障供应安全,推进天然气持续稳步增长。国家能源局预计我国天然气产量2025年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2040年以及以后较长时期稳定在3000亿立方米以上水平。
然气作为最清洁低碳的化石能源,未来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国家将积极推动天然气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合理引导和市场建设,国家能源局预计202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规模达到4300-4500亿立方米,2030年达到5500-6000亿立方米。
——行业进入全开放、大改革、强监管、多竞争、降收益的新阶段
“十四五”我国天然气行业仍处于发展期,但将从快速发展向稳定发展转变。"十四五"期间,对天然气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气源发展,煤炭清洁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问题是天然气发展的主要竞争对手。"十四五"期间天然气行业发展呈现八大趋势: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天然气产业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国际油价6月30日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4.02美元,收于每桶105.76美元,跌幅为3.66%;8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下跌1.45美元,收于每桶114.81美元,跌幅为1.25%。
油价下跌对于普通民众与一般的企业来说,当然是好事了首先,对于有车一族来说,油价下跌当然是好事,截至到2018年6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19亿辆。中国目前企业所消耗能源巨大,油价的波动于民众也息息相关的,油价下降意味着燃油费支出减少,间接的减少了生活成本,可以略为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对于能源消耗型企业来说,油价下跌也是好事,目前中国经济中大部分行业属于能源消耗型的行业,所以当油价下跌时,意味着公司的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了公司的利润率。
第三。可以有效减少外汇损失,中国目前的原油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七成左右,对国外依存度高,如果过高的油价会导致外汇大量流失,使得国际贸易收支可能会产生失衡。
第四,当油价下跌后会产生一系列的好处,由于油价下跌,普通民众生活成本降低,资金比以往充裕了许多,间接又可以带动消费、旅游等,可以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
油价下跌也是有着不好的地方首先,比如存在债务违约风险的产油国委内瑞拉,只要油价剧烈下跌并长时间维持在那里,该国未来可能还不得起债务,将会导致债务违约,委内瑞拉所欠中国的几百亿美元贷款就会产生违约。
第二,对于国内一些原油开采企业来说就是坏事了,油价下跌就代表了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减少,油价下跌对于石油开采企业来说就是意味着利润率的减少。
总结短期的油价下跌或者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但是长期的一直上涨和下跌就不会是好事,产油国利润减少,造成持续的亏损,发达国家利益受损,就出现经济动荡。特别是美国控制的原油价格,不可能让石油价格一直跌下去,小幅度跌落之后肯定会迎来一波涨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