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新能源产业 > 正文

政府政策利好+中德两国合作电动汽车再次提速

如意的冰淇淋
害怕的荷花
2023-01-30 17:42:31

政府政策利好+中德两国合作电动汽车再次提速

最佳答案
务实的爆米花
拼搏的夕阳
2025-09-03 16:52:09

据报道,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今天在清华大学校园与中国有关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德电动汽车充电项目启动仪式。中德两国将在电动汽车相关的充电标准上展开合作,两国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将完全统一,这表明两国建立的电动汽车战略合作关系正在走向深入。新能源汽车也正在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增长的新引擎。今年5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8.32%。同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据悉,电动汽车市场准入政策有望最早在今年获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也有望在近期出台。解读:中国电动车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处于爆发前阶段。随着电动汽车购置税的免征和生产许可证的放开,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爆发式增长。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将对行业形成有力持续的推动。在此背景下,a股新能源汽车概念股有望继续走强。涉及充电桩的如上海普天、高德、国电南瑞、中恒电气等,涉及整车的如比亚迪、宇通客车、金龙汽车等。,此外,上游电池公司等企业也将受益。

最新回答
酷炫的板凳
昏睡的石头
2025-09-03 16:52:09

易车讯 8月27日,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表示,将从“打破壁垒、加强合作”、“技术开放助推减排降碳”和“推动新兴技术”三个方面持续扩大在华投资,实现共创共赢。

齐普策表示:“加强跨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仍是全球主题。德中两国在汽车领域的长期合作就是绝佳范例。今年是德中建交五十周年。展望未来,双方应延续双边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新能源汽车也将成为双方合作的核心要素之一。宝马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将持续加大对华投资。我们将携手为世界开发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行业繁荣。”

打破壁垒、加强合作

面对诸多全球性挑战,各国间不应制造更多的壁垒,而是需要更大力度的开放。齐普策认为,对汽车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将德中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双方均致力于保持行业竞争力、提升数字化水平。可持续发展和气候保护是大家共通的语言。

本月初,宝马集团与河钢集团在沈阳签署《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宣布2023年起将在量产中逐步使用河钢的低碳汽车用钢,并在2026年逐渐过渡到基于氢冶金技术生产的绿色汽车用钢。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跨领域合作,为绿色汽车用钢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打开了一扇门。

技术开放助推减排降碳,创新需要整体性思维

齐普策指出,经济增长、气候保护与行业发展韧性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世界各地的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情况不尽相同,宝马集团在加速向电动化转型的同时,也在努力让全球各地的宝马客户都能在他们的车辆中体验到最先进、最环保的技术。

2025年,宝马将发布基于全新构架、搭载第六代eDrive电力驱动系统的“新世代”车型。到2030年,宝马集团销量中将有超过一半为纯电动车型。未来10年左右时间,宝马集团计划向全球客户累计交付1000万辆纯电动汽车。同时,宝马认为氢燃料技术同样具有零排放潜力,可以成为纯电技术的有益补充。宝马集团研发的氢燃料电池驱动车型iX5 Hydrogen已计划投入小规模量产。

此外,宝马把可持续战略拓展到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供应链、生产和回收三个方面同时降低碳排放。今年6月,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简称:里达工厂)落成投产。里达工厂拥有面向电动化的生产体系,是宝马集团BMW iFACTORY整体性生产战略的最新例证,从“精益、绿色、数字化”三个方面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树立了新标杆。全新纯电动BMW i3 已在这里下线。到2030年,预计电动车型将占到宝马集团销量的50%以上。

中国是推动新兴技术超大规模应用的热土

齐普策认为,中国稳定、可预期的政策体系让技术开放成为可能,也使各项减碳技术的潜力得以被充分挖掘。

“过去十年当中,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可持续技术产业基础,无论是太阳能、风能还是高压动力电池,中国不单单在市场容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更引领全球创新风潮。如果某项技术在中国形成规模,就能在全世界规模化应用。我们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见证了这一点。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并将继续成为可持续出行的主要驱动力,”齐普策讲到。

持续在华投资,携手共创共赢

展望未来,齐普策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宝马集团也将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实现共创共赢。同时,他认为德中两国的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双方应延续双边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

“无论是在德国国内,还是在欧盟层面,我都不遗余力地表达这一立场。德中两国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即充分利用两国最先进的技术,实现产业精益和数字化。我们将携手为世界开发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推动经济增长、促进行业繁荣,”齐普策讲到。

一同与会的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也发表了相似的看法:“宝马在中国的发展是德中长期友好合作的范例。去年我们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了84万。从2010年至今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已经获得超过83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目前,我们正与中国伙伴一起探索循环经济和全产业链减碳,并与中国创新势力一道推进数字化和电动化转型。我们坚信,只有合作才能解决全球现在面临的诸多挑战。宝马将继续以中国为家、拓展在华业务,为两国的交流互鉴、互惠共赢做出贡献。”

淡然的柜子
微笑的秋天
2025-09-03 16:52:09

金秋十月,长春再次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瞩目的焦点。10月13日,2020中德汽车大会首站活动在长春隆重举行。

2020中德汽车大会,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市政府、吉林省商务厅共同主办,大会以“深度融合升级版,协作共赢新机遇”为总主题,以“变局、趋势、共赢”为分主题,大会规格高、嘉宾阵容豪华,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

作为国家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于2017年联合两国有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商协会、专业机构共同发起的跨境合作品牌活动,中德汽车大会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3届。大会有效整合了中德两国汽车行业的专业资源,搭建起两国企业间的务实交流平台,推动两国实现多个项目深入对接。

随着汽车新四化趋势深入,全球车企合作也越来越密切。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未来新能源产业将如何进一步融合共赢?

来自一汽集团、大众汽车(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罗兰贝格、德意志投资银行、吉林大学、广汽新能源、采埃孚、澎湃电能、星星充电、德国莱茵、孚能科技、伟巴斯特、捷威科技及各大汽车主机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流媒体等两百余位嘉宾,出席了本届中德汽车大会新能源分论坛,共同研讨技术、市场、行业、政策方向,就行业发展中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寻找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路径与国际合作机遇,推动两国产业战略合作升级。

作为本次新能源论坛的会议主持人,车市红点创始人张红女士在开场时表示,精准分析及把握中国和德国汽车行业发展变革新趋势、沟通双方战略、挖掘合作机遇,探讨当前及今后中国和德国汽车产业,如何实现升级版深度合作、实现新时代共赢发展尤为重要——这也是本届中德汽车大会新能源论坛举办的意义。

2025年之后BEV车型加速渗透

“综合分析各项技术现状、发展难点及突破方向,预计至2025年不同级别车型TCO陆续与燃油车持平;B级以上车型续航里程达到消费者期待,但绝对安全感受难以与燃油车达到同一水平。在2025年前,BEV吸引力将在部分消费人群中率先攀升,2025年后实现加速渗透”。

罗兰贝格合伙人袁文博在与大家分享的“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中,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他表示:从动力类型来看,NEV在全球市场渗透率快速提高,预估2030年欧洲和中国NEV市场渗透率将超过30%。

在分析中国、美国、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及地区新能源发展规划后,袁文博指出,各国政策对BEV和FCEV均给予支持,但FCEV技术提升、降本和配套尚需时日,且未来规模化应用首先在商用车领域实现。FCEV在技术成熟度、成本水平以及产业链配套在短期内难以快速突破,预计FCEV乘用车大规模量产将在2030年之后。因此,2025年前,BEV吸引力将在部分消费人群中率先攀升,2025年后实现加速渗透。

新技术将在汽车产业广泛应用

有机遇就有挑战,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副院长顾国洪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发言中,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状况进行分析指出:随着不断发展,未来汽车可能由交通工具变成下一代的移动智能终端,可能是一个披着汽车外衣的人工智能,也可能是一个更加私密的移动空间。在这样一个私密空间里,很可能会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

针对汽车商业模式,顾国洪阐述了个人观点,他表示:乘用车一般是2C的业务,整车厂在产业链里起主导作用,但在未来出现滴滴等这样的运营商来解决出行问题,就会转向2B业务;另外,燃油车的生产资料都是物理性的,所有的生产过程都可以量化,都可以设计金融产品;电池是电化学,目前这个阶段没有衡量指标与通用性,很难设计金融产品。

“电动、智能、网联等新技术将在10-20年内迅速在汽车产业得到广泛应用”。顾国洪表示汽车新四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人类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

“汽车的性能和功能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和拓展,对人类社会的交通、能源、信息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我们的用户也在用越来越高的热情拥抱这种变化!当伟大的变革来临的时刻,我们要在现场!”。

精诚合作全力推进中国新能源发展

如果说前瞻的战略规划,是一个正确方向,那么企业的稳步实施以及合作全力推进,那就是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在论坛上,来自厂家的嘉宾代表也相继发言。一汽集团新能源开发院院长王德平在《自主创新 砥砺前行 全力推进中国新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对一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实施成果进行汇报。

他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一汽集团发布R.Flag“阩旗”11531技术战略,以“旗羿”为基础,以“旗偲”为核心,以“五力”旗技为支撑,以“布局、资金、合作”三维保障,打造生态合作的“旗园”,实现“旗麟”美好生活。

“中国一汽愿与各界同仁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融合共进、互利共赢,全力推进中国新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共创、共投、共享’的开放态度,推动中国系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向上。”

充换电市场前景广阔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在《中国动力电池发展趋势与竞争策略》主题发言中,对全球电动车市场现状进行解析时表示:当“全面电驱化计划”代替“禁燃时间表”,混合动力是内燃机汽车最有效的节能技术,目前中国HEV电池市场方兴未艾。

在发言中,梁锐也介绍了欣旺达与雷诺日产、东风柳州等车企的合作项目,截止目前,欣旺达已参与中汽研、中电联、中汽协等多家权威行业协会组织的换电标准制定工作。

此外,澎湃电能CEO也向我们呈现了换电模式的现有形态,是底盘整包与模块化电池,同时也对未来的换电模式进行展望,将借助模块化动力电池、区块链数字、换电网络共享,共创共享移动能源新纪元。

而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在演讲中提及,充电连接了万亿级能源市场,深度改变了能源传输方式和配网结构,但这远远不是充电产业的全貌。智能网联汽车来临后的出行服务市场,充电将连接上下成为中流砥柱。而下一个五年,充电行业的机会将是“移动能源网”,这将非常值得期待!

纯电模式及锂电池仍被看好

与此同时,在由真锂研究创始人、总裁墨柯主持的对话环节中,包括赢创汽车工业团队全球负责人兼大中华区区域发展副总裁 朱骏、德国TUV莱茵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副总裁 夏波、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 许俊海、孚能科技销售总经理 智伯文、德国伟巴斯特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 方剑飞、捷威动力CEO 王立普等多位嘉宾均表示,依然看好纯电模式、看好锂电池技术,提升电动车的安全性、可靠性,降低电池成本,电动车才有可能替代燃油车的地位。

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趋势日益凸显的前提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备受全球瞩目,除了实现弯道超车的汽车发展愿景外,中国市场极大的吸引力也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桥头堡。

此次,2020中德汽车大会新能源论坛热闹而隆重,来自全球汽车精英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畅所欲言、出谋划策,让本次论坛的举办圆满成功且意义深远!

整齐的魔镜
精明的心情
2025-09-03 16:52:09

中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2015-04-07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楼梓庄路2号院3号楼4层401。

中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0003355571859,企业法人吴天龙,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电动汽车、碳纤维无人机、锂电池材料、太阳能发电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销售太阳能发电设备及元器件、动力电池、汽车、汽车配件、石油设备、机床、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通讯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日用品、五金交电、建筑材料、化工产品、金属材料、金属矿石、谷物;投资及投资管理;经济信息咨询;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展览展示活动;货物进出口、代理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汽车租赁(不含九座以上客车)。(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2556067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315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

中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投资2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忧伤的鸭子
多情的冬天
2025-09-03 16:52:09

易车讯 日前,以“创新引领·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21中德汽车大会主论坛在长春拉开帷幕,中德双方汽车产业相关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交流。

回顾了过去十年中德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果,汽车领域是双方合作的典范之一,当前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明显,未来汽车将是储能单元、数字计算平台、移动智慧伙伴的综合体,这一重要的产业变革将为中德汽车企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带来新机遇。

崇泉会长表示,中国已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正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作用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的市场优势、供应链优势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提供了基础保障,不断扩大开放、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的政策导向为双方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带动中德汽车产业创新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奥迪首席执行官杜斯曼、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分别围绕企业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方面的战略与布局进行分享。

中国一汽董事长徐留平在主题演讲中,首先阐明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规模、最具增长潜力的汽车市场,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核心重点的前提下,正在引领未来全球汽车业发展新趋势。

在这个趋势之下,中国一汽立足中国市场、深耕长春产业总部基地,加快产业转型,争当产业创新发展引领者,狠抓技术创新、大力树立红旗等自主品牌,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解读了材料创新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郑赟以“汽车产业如何成为碳中和 30·60 的创新实践者”为题发表演讲。

对话环节围绕“创新突破引领产业变革”展开,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局长刘殿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采埃孚集团中国区总裁汪润怡、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首席运营官王军,亿咖通科技首席执行官沈子瑜、黑芝麻智能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刘卫红六位对话嘉宾共同探讨了汽车产业在供应链、技术创新、跨界协同等方面的变革与挑战,并就如何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跨境合作平台、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高效对接展开交流,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担任对话主持。

除长春主会场外,由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在柏林市组织的德国分会场活动也与大会主论坛同步连线举行。来自宁德时代、奇瑞汽车、大众未来设计中心等企业机构的代表,就中德汽车产业未来合作、智能制造、智能网联等话题进行了建设性交流。

洁净的咖啡豆
繁荣的树叶
2025-09-03 16:52:09
2015年10月中德两国总理专程来肥考察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发展机遇,把中德合作推向新高度。2017年2月,安徽省商务厅批复筹建中德合作智慧产业园;2019年6月,安徽省商务厅正式批复设立“安徽中德(合肥)国际合作智慧产业园”。园区规划建设“一基地一园一区”,南区建设中德教育示范基地、中德智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总面积6.4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中德教育合作、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大众新能源汽车、采埃孚、库尔兹、西伟德、北外德国中心等已经落户园区。北区建设中德智慧产业园核心区,以高技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智能制造、临空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长鑫存储、蔚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等项目已经落户,同步引入深圳华侨城国际小镇等生活配套

眯眯眼的诺言
喜悦的鼠标
2025-09-03 16:52:09
近年来,全球掀起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狂热浪潮。许多国家都将目光聚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上,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

那么,在如此多布局的地区中,谁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呢?

答案是: 中国青岛 。 

说起青岛,多数人第一印象会想起大海。

而提起青岛的工业,很多人也会想起 海信、海尔、青岛啤酒 等知名品牌,总之,几乎不会有人将青岛与新能源汽车联系在一起。

但实际上,除了这些多年积淀下来的明星品牌之外,青岛近年来还在着力打造一项新的支柱型产业: 新能源汽车制造 。

与不少城市的大手笔规划不同,青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在宣传上略显低调。近年来青岛的该产业已经吸引了超过一千亿的投资,目标直指 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 

01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18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一个寒冬,中国高速增长了几十年的汽车工业面临产销同比下滑的尴尬局面。

而青岛,却在这一年找到了城市汽车工业的突破点。

2018年,青岛地区汽车产业产值1071.9亿元,同比增长14%,主营业务收入1107元, 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

而这种逆袭局面,与青岛近年来一直布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息息相关。

近年来,青岛紧跟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重点引进了包括 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 等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

以此为依托,以 国轩电池、特锐德电气、力神电池 为代表的一众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也纷纷前来落户青岛,在短时间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据统计,截至目前,新落户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已经超过400家,包括北汽新能源项目、一汽解放商用车基地、比亚迪纯电动客车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项目130余个, 涉及总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元 。

历经几年发展,青岛地区已经在全市范围内规划了 四大重点园区 ,分别是即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西海岸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

青岛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路径十分具有代表性 ,即在政策的引导下,吸引整车龙头企业入驻,在此基础上,青岛又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上下功夫,零部件配套稳步跟进,最终推动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

这一发展思路与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路径颇有些相似 。对标城市的成功经验也为青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足够的底气。

而最近,有消息称,青岛地区也正在与 恒大集团 对接新能源汽车项目,近期有望再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 

02

氢能正在发力 

当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是未来相当被看好的方向。

青岛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十分给力,短短一个月内先后与 美锦能源、氢能知名企业德国FCP公司合作项目 ,总投资达140亿元。

6月28日,青岛工信局、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与美锦能源签署了《青岛美锦氢能小镇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投资建设青岛美锦氢能小镇,总投资100亿元(具体投入需根据后续达成的正式协议确定)。

据预计,此次青岛地区与美锦能源的合作, 也将以二者所擅长的氢燃料电池整车研发制造为主。

公告中表示,氢能小镇还将涉及膜电极、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以及相配套的产学研科创中心、燃料电池检测中心等项目。

引入美锦能源的氢能小镇,对青岛来说是一次扩展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在与美锦能源“亲密接触”后不久,青岛就迎来了氢能发展的第二个大动作。

7月26日, 总投资达40亿的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项目在青岛开工奠基 。

德国FCP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氢燃料研发及生产设备和技术。此次打造的氢能产业园总投资达40亿元,将重点放在 氢能源产品生产及建设全球氢能源技术中国本地化研究中心上 ,推动青岛地区甚至全国氢能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将于明年年底竣工,2021年实现量产。预计中德氢动力公司一期项目 产值将达165亿元 ,可创利税10多亿元。

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不止服务于本地氢能产业的发展,还将 为央企提供核心部件配套 ,预计产值高达260多亿元。

无论是美锦氢能小镇还是FCP中德氢能源产业园,青岛的目光都始终聚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足以看出这座城市打造未来新支柱产业的决心和魄力。

当然,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青岛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不足。

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相比,青岛在 智能型装备制造、核心研发、高端人才引进 三方面还存在差距。

以三地经验为参照,青岛地区还需要 设立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研发专题,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同时引进、培育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进人才, 才能保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长远、持续地发展。

当然,作为国内知名的海滨城市,青岛还应因地制宜, 发挥港口优势, 从货车、船舶等领域入手,推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创造来自青岛的“新世界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