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能为美国“铁锈地带”带来了怎样的健康效益?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美国中西部和五大湖地区的10个州继续坚持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标准,将在2030年获得47亿美元的健康效益。麻省理工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兼研究主要作者Emil Dimanchev告诉The Verge,“这项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本身就能通过健康益处令其受益。”
目前已有许多关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潜在成本的研究 - 从保护沿海建筑到在更频繁和强烈的风暴之后的重建等。但这项于8月12日发表在《环境研究快报》上的研究分析了美国各州利用更多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健康效益和财政激励措施。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回报?除了导致地球变暖的的温室气体之外,非清洁能源也会影响空气质量。科学家量化的健康益处是限制接触来自发电厂的细颗粒物质的结果。并且有大量证据表明颗粒物或烟灰如何对呼吸和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西弗吉尼亚州、新泽西州、马里兰州和特拉华州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该地区的空气质量往往较差,这主要是这些地区更加依赖于煤炭等传统能源。2016年,煤炭发电占铁锈地带(Rust Belt)电力构成的42%。
但如果这些州转向更多可再生能源,空气质量将会提高。这可能也会减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患肺癌,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研究人员说,如果目前的标准被采用,还可以减少与那些健康的影响,这预计将在2030年获得47亿美元的健康效益。一些医学研究人员称之为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为了达到47亿美元的数字,研究人员专注于各州目前的可再生能源组合标准,这些政策要求公用事业公司从可再生能源中产生一定比例的电力。这些州的平均目标现在设定为13%。但如果该地区的州将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9.5%,那么2030年的健康效益将达到135亿美元,而成本将达到58亿美元。
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战略性地利用当地的措施,即使特朗普政府取消了对燃煤电厂行业的严格监管也可以采取措施。特朗普政府正面临22个州和7个地方政府提出的大规模诉讼,质疑他的“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法案”,这将削弱煤电厂的排放标准。
Dimanchev在六月份对俄亥俄州参议院的研究报告进行了分析,因为它在讨论是否推迟其可再生能源组合标准。从2030年开始,完全抛弃标准将导致每年平均50人过早死亡。俄亥俄州州长Mike DeWine最终签署了一项法案,该法案没有完全消除这些标准,但却显著放宽了限制。“这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并且与我们估计完全废除的数字相差不远,”Dimanchev说。
根据观察者网11月26日的报道,在自己的任期即将结束前,特朗普突然赦免了前国家安全顾问弗林。此外,这位步入倒计时的总统也丝毫没有闲着,介入了颇有争议的阿拉斯加卵石矿项目,当地渔民因此一下子就改变了自己对特朗普的印象。虽然特朗普近期在与拜登的权利斗争中落败,同意权力过渡,但法律斗争却并没有宣告结束。目前,多州重新计票的结果虽还没选出,但如果特朗普和拜登继续这样斗下去,未来众议院院长佩洛西将依法成为总统。
尽管阿拉斯加卵石矿的问题一直都存在这争议,但特朗普政府的出手就如一锤定音,直接将长达几十年的争议彻底解决。该矿之所以纠结就是在能源和生态做出取舍,毕竟它就在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鲑鱼场附近,政府的介入虽是好事,但美国媒体却指责司法部这个时候的举动是出于一定的政治动机。毕竟美国总统拜登刚说,为了寻求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特朗普下一手就直接在卵石矿这个项目上干扰拜登,可见特朗普现在还是想挽回民心。
特朗普的决定使得大批渔民和爱护环境的人士受到了鼓舞,一众阿拉斯加议员对此表示美国政府做的相当不错,除此以外,他们还补充道,这将是有利于持续保护一种不可代替的资源而做出的努力,他希望现如今就该州内部制定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愿景而做出更多努力,这举动也让很多民众开始对特朗普重拾信心。目前,多个州在特朗普律师团队的攻势下正在准备重新计票,虽然在美国媒体的眼中再这么折腾,拜登不一定能当上总统,但佩洛西却能。
《卫报》表示在大选结果出炉前,选举人团将会集合一波,一起向国会寄出选举人票。尽管拜登获得了非常明显的优势,但特朗普和一些共和党人要求摇摆州立刻逆转自己的结果,无视自己本州的普选结果,任命特朗普为新的选举人。对州立法机构来说,
这个举动会引发很严重的民主危机,会导致强烈的抗议。特朗普竞选团队选择不认输,发起一系列诉讼,即便他的愿望真的能实现,但也不能逆转什么,改变结果,虽然每个州的州长都会做出相应的决定,但很显然他们并不会批准选举人团枉顾法律在前而不顾。
特朗普将在20号正式上台,而他之前提到的能源政策,主要来源于去年5月底,还在竞选的时候的North Dakota讲话,基本上梳理了他自己的主要能源政策,后来我们发现他当选以后很多说法在调整。事实上,他的这些调整,自身的政策方向说明了他自己的一个意愿,这是一个大方向,后面具体的政策有一部分受制于国会和其他因素不一定实现,在说法方面会有小的调整。但总的来说,未来四年美国的大方向就是按照之前的说法演变。
特朗普作为一个商人出身,包括能源政策和所有政策,我们能看出来倾向于务实主义。在能源政策方面,他说的主要原则前提是创造就业和财富,这两点贯穿于整体的能源政策里面。另外,从一个出发点来看,民主党和共和党能源政策差别的基础体现在对气侯变化的态度上,直接演变到对后续能源政策总体的制定。虽然共和党整体对气侯变化是偏消极的,特朗普就是一个极端的代表,在公开场合认定气侯变化是一个谎言,能源政策不会围绕气侯变化做。
特朗普的表态从个人的认识层面上不一定真实反应他对气候变化的判断,但对一个商人而言,气侯变化有很大的外部性存在,也就是说,美国做这个事情可以别人受益,他自己不做别人做会使得自己受益,因此气侯变化少做一点,可以提升美国人的福利,而气候变化看起来短期收益不那么划算,就会放在后面。
他认为第一点,是执政前一百天退出巴黎协定的说法,确认当选以后说是否退出可以继续商量,但可以确定的就是,特朗普将不那么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
从这样一个出发点来看,整体的能源政策、能源开发的政策里面以化石能源优先发展。从他自己的一个说法来说并不是自己偏好化石能源,而是基于不让选择优胜者(government should not pick the winners)的原则,以往民主党对可再生能源、对清洁能源的保护太多了,从政策方面、法规方面有过多的保护,这些法规会导致事实对可再生能源的倾斜,如果真的撤出这些方针,让市场决定,我们可以看出从成本上来说化石能源比可再生能源有明显的优势。
一个方面,他鼓励页岩油气开采技术发展,民主党执政时期,民众这边虽然也受到一部分抵制,事实上却引领了页岩革命,使得天然气生产和石油生产有很大的提升,最终当然引起了一些环保的问题,包括对水、环境的污染等等。至于特朗普对这个污染问题的态度,一方面强调我们要退出一些虚假的气侯变化的议题,就是说所谓的虚假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他强调水、环境污染治理是美国应对真实的环境问题,但是他在能源政策里强调压裂技术(fracking)是美国非常需要的,他鼓励国内使用这一技术进行能源生产。除了非常规能源资源的生产,对石油等政策也有放松,奥巴马执政后几年逐渐放宽墨西哥湾采油禁令,本身对于民主党来说就受到极端环保的批评。
从特朗普的态度来说,他觉得这样做非常不够,所以他的意见是一个方面,极大放开海上油气的开采,在阿拉斯加的油气开采要极大放开,引起的后果是俄罗斯也会加强,美国想开采北极圈的油气资源,俄罗斯也会跟进。另一方面,对特朗普来说,美国好多届提出的能源独立政策,明确提出减少对OPEC和敌对势力的能源依赖,加拿大是美国能源供应的来源,有联盟关系的能源依赖也是不忌惮的,不是绝对意义的所谓独立,这样的独立对中国来说创造了一个机遇,将来美国减少对中东油气资源需求,甚至美国的压力技术继续应用推广,保证全球的能源资源过剩,事实上全球市场供给的增加对我国来说有好的方面,需求方面有一个有利的位置。
对于清洁能源,事实上特普朗会放开,让清洁自己做,如果成本低到能和传统能源竞争,无论是核电,还是风电、太阳都能自己上。这样一个结果,全球的清洁能源发展,特别是、研发方面会有一个下降。这样一个结果,有人把气侯变化说成是中国的一个阴谋,以前是推到欧盟身上,但这都是从市场出发的阴谋论而已,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气侯变化事实上带来的市场机遇就是新能源技术的输出,包括设备、技术输出等等。过去,欧盟是世界上风能技术的最主要输出方,这时候大家认为,因为发展这个东西对欧盟有利,所以推到它身上。现在认为中国是新能源生产的厂商,应对气侯变化中国受益最大,把责任推到你身上,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对中国是两面的,一方面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导势力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有溢出效应,美国减少研发的话,实际上对全球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消极作用。
过去,加州对新能源鼓励有积极作用,但确定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伯克实验室是一片悲观的态度,认为他们的经费会被砍掉。他们不是说整体科研经费,最起码从支持可再生能源向支持传统能源有一个重新的调配。这也很有意思,对美国内部研究者来说,特朗普在学术科研的圈子受到支持率低一些。
特朗普能源政策对中国会有影响,包括中国自身的能源政策、能源路径,虽然有特朗普新政外部的影响,但是中国应对自己的能源政策,或者自己制定能源政策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内部的一些要素,比如改变能源结构、推动天然气的使用,更多地应对内部的压力,如环境污染等等。
不论是中国自身的能源政策往清洁化,还是往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好,应更多地考虑国内内部的压力、内部的需求。当然美国鼓励化石能源,或者说可再生能源、气侯变化方面减少对中国的国际压力,对中国来说是外部的条件利好。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步伐做,当然这也有一些余地,中国虽然承诺了2030年之前达峰等等,但是政策余地留有很多,最起码大多数人预测2028年、2025年之前实现,之前承诺40%-45%的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都是在国内预期达到48%的条件下,我们再做出较低一点的承诺,给自己留有很大的余地。一方面减少了对外部的压力,所以我们做很多政策调整的时候能够减少压力,调整空间大一些,这对中国来说是好事。有可能潜在的问题是,过去几年美国对中东这边的控制减少,由于他自身的能源独立相对加强,撤出的步伐会持续下去。但中国对于中东地区,或者马六甲能源依赖没有减少,对中东局势要付出大的代价维护。能源谈判,整体的供给提高了,在一些双边能源谈判里面,中国可以获得很好的势力。
总体来说,特朗普上台对中国来说、能源治理来说,是放宽了外部的条件,也是机遇存在的地方。
继8月美国打算扩大对“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制裁范围后,该项目又因俄罗斯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疑似中毒事件再添变数。德国总理默克尔近日态度也发生转变,称不排除以“北溪-2”项目制裁俄罗斯的可能性。
自2011年筹划起,“北溪-2”项目引发的争议不断。美国、乌克兰、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是最为激烈的反对者。在德国内部,绿党、保守党对该项目表示怀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目前,“北溪-2”项目已完工94%,仅剩最后150公里。在重重博弈之中,该项目能否于明年年初竣工?如果该项目被迫中断或延期,谁的利益将受损,谁又会因此渔翁得利呢?
或损害德国天然气战略
如果“北溪-2”项目得以如期建成,德国将是该项目最大的获益方。德国将因此成为欧洲能源中心,并为国内能源转型提供支撑。
德国“气候保护计划2030”战略显示,德国希望在十年内增加天然气的进口与输送,从煤炭和核能转向可再生能源。在转型过程中,天然气被视作可再生能源的最佳替代品,并可填补因煤炭和核电退出带来的空白。此外,天然气还可为间歇性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提供支持。
在天然气价格上,据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齐(Wood Mackenzie)估计,如果“北溪-2”项目明年如期竣工,将使得欧洲的天然气成本降低约25%。
但如果“北溪-2”项目中断,将迫使德国重新制定能源战略,柏林未来天然气集团(Zukunft Erdgas)天然气部门负责人凯勒(Timm Kehler)称,紧随其后的便是项目投资减少和天然气价格上涨。
此外,如果项目中断,还面临成本难以收回和赔偿等问题。
据外媒报道,目前参与该项目的公司已投入95亿欧元,仍处于亏损状态。其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出资占一半,其余由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等国企业投资,共有欧洲五家能源公司分摊了剩余投资成本。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能源经济学教授韦伯(Christoph Weber)认为,如果因政治原因而中断此项目,这些公司可能向政府寻求赔偿,这些钱最终可能由纳税人来支付。
谁将渔翁得利?
一直以来,美国都是“北溪-2”项目域外最大的反对者。特朗普上台后,就以“德国不交北约军费反购买俄罗斯天然气”为由激烈反对该项目。去年12月,美国国会借国防预算法案制裁参与“北溪-2”项目的企业,迫使已完工94%的“北溪-2”项目陷于停滞。
林伯强表示,美国插手“北溪-2”项目,有两个主要原因。从经济上看,美国一直试图想把天然气卖到欧洲,这符合其本国的商业利益;从外交上看,该项目绕开了乌克兰,现在美国与乌克兰的外交关系较为紧密,而与俄罗斯的外交关系更差。
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称,美国的目的非常直白,就是为了抢生意,把自己的液化天然气卖到欧洲,全然不顾欧洲伙伴的利益。
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美国一直想为自己的页岩气寻找市场,在欧洲市场上与俄罗斯一直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不过,由于运输路途遥远,美国的页岩气在欧洲市场的价格远高于俄罗斯天然气,这也使其市场上份额常年远远少于俄罗斯。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德国目前进口的天然气中,约50%~75%来自俄罗斯。德国超过90%的天然气消费都依靠进口。
林伯强认为,如果该项目中断,美国很有可能成为受益者。从经济上来看,美国的页岩气价格本身并不贵,问题在于输送,美国可以想办法将其运送给欧洲。从外交上来看,也算是为乌克兰撑腰。虽然美国没有让因此让乌克兰获益,但也没有让俄罗斯牟利,维持了“双输”的局面。
“当然,其他天然气供给国也有可能从中获利。”林伯强称,在国际天然气市场上,天然气买卖的逻辑都差不多,欧盟国家可以向其他方向拓展资源。
韦伯(Christoph Weber)也认为,在能源多样性上,挪威、北非、中东都有足够的天然气资源供应,比如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或阿塞拜疆等国,均可满足德国的需求。
但是,在德国东部经济联盟(OAOEV)主席赫曼(Oliver Hermes)看来,如果中止工程建设,虽然德国可以寻找其他途径,但无论是从美国进口价格更高的液化天然气,还是重新开辟新的天然气进口渠道,都将使欧洲的天然气安全面临供应瓶颈,并且付出更高成本。
川普称美国可能重返《巴黎协定》,我认为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2017年6月1日,特朗普就在白宫宣布,美国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他称《巴黎协定》削弱了美国的竞争力,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其他国家则从中获益。退出协定的决定符合美国经济利益。但之后,特朗普的“美国利益”却为此付出了颇为惨重的代价。
事实上,美国2017年遭受的气象灾害远不止于此——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报告说,2017年美国共经历16起单个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的气象灾害事件。这16个气象灾害事件包括一场干旱、两场洪水、一次寒潮、八次强风暴、三次热带气旋和一次波及多个地区的山火,导致至少362人死亡。所以2017年是美国气象灾害损失的“最大年”,飓风、山火和寒潮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306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其实,当特朗普做出这一声明后,立马就遭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批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法国总统马克龙等都认为美国此举是错误和令人失望的。在美国国内,特朗普也遭到反对声一片。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很快,白宫门口就聚集了众多示威者,他们中很多都是在华盛顿特区上班的人,一下班就直接前往白宫参与游行示威活动。
在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美国的种种行为迹象可以看出美国有重返协议的意愿。美国国务院发声明称,美国仍承诺致力减排,并参与国际间的气候会议,若华府确定协议条款有利美国企业及工人,对再次加入协议持开放态度。
据报道,联合国发言人迪雅里克确认,秘书长古特雷斯已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黑利接获通知书,古特雷斯欢迎美国致力重返协议,期待与华府合作,为后世建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美国国务院表示,美方将协助其他国家更有效使用化石燃料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并会参与制订《巴黎协议》指引的谈判。
《巴黎协议》去年11月4日生效,但规定列明参与国只能在生效3年后正式退出,加上过程需时1年,故美国最早将在2020年11月才可退出协定。有意见认为,美国国务院的声明显示出,川普为重返协议留有后路。
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会重返《巴黎协定》,继续全球的环保事业。因为美国人不是外星人,是共生于地球的人类的一份子,他不可能脱离于我们生存的大环境超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