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新能源MPV市场iMAX 8 EV能带来怎样的体验?
在国内汽车市场上,中大型MPV算是一种小众车型,不过这种车型尺寸大、空间足、舒适度高,能够满足家庭用户的各种需求。
虽然销量上难以与SUV、轿车相提并论,但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刚需车型,因此被不少汽车厂商看作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增长点。
荣威旗下的iMAX 8 EV、岚图梦想家、腾势D9等都是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新能源中大型MPV,都把高端家庭用户当作了潜在的客户群体。那么这三款车,哪一款更能得到家庭用户的青睐呢?
三种不同的外观风格
荣威iMAX 8 EV采用的是“龙鳞”设计语言,中网内部通过密集的鳞片状结构进行填充,辨识度自然不用说,谁都想看上两眼。
腾势D9则属于品牌首款中大型MPV,它采用了鳞片状结构的中网。这种风格能否符合大众审美还有待检验。
岚图梦想家则采用了大尺寸直瀑式中网,看上去有着比较强的档次感。与另外两款车型相比,岚图梦想家在以家庭用户为目标的同时,还希望吸引更多的商务用户。
三款车三个档次的空间
三款车中,荣威iMAX 8 EV的定位最低,空间表现也较为一般。这款车的车身长度为5016mm,轴距为3000mm,采用7座布局,属于标准的中大型MPV。
说它“一般”,是因为该车与另外两款车相比的确有一定差距,但其空间表现仍然超过了大多数的中大型SUV。
腾势D9的车身长度为5250mm,轴距为3110mm,比荣威iMAX 8 EV更长,空间方面的表现更加优秀。这款车同样采用了2+2+3的座椅布局,后备厢容积最大可以扩展至2310mm,能够满足家庭用户各种实际需求。
岚图梦想家车身长度为5315mm,轴距达到3200mm,在三款车中表现最好,同时还提供了7座和4座两种座椅布局,具备比较强的商务属性和改装潜力。
不过这款车的四座版车型起售价达到了63.99万元,适合一部分有改装需求的高端用户。
家族化内饰风格
荣威iMAX 8 EV基本继承了燃油版荣威iMAX 8的设计风格,整个中控台大气、开阔,看上去有比较强的档次感。
同时,这款车还通过大面积真皮包裹、多色氛围灯等配置来提升用户的用车体验,无论是商用还是家用,这款车都是比较合适的。
腾势D9的内饰则承袭自比亚迪,大尺寸可旋转中控屏是整个座舱的焦点。事实上,腾势竭力想撇清与比亚迪的关系,借以展示自己的高端形象。
岚图梦想家则采用岚图汽车的家族化设计,采用了超大尺寸三联屏,看上去有着很强的科技感。与另外两款车相比,该车的副驾大屏带来了更强的娱乐功能,适合全家人一起出行,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移动办公。
荣威iMAX 8 EV的定位较低,在配置方面的表现较为一般,入门车型甚至连倒车影像都不具备,体现出了比较强的成本控制意图。
不过这款车仍然全系标配无钥匙启动系统、全车无钥匙进入、语音识别控制系统、维纳斯智能系统、4G网络、OTA升级、手机APP远程控制、后视镜加热、后排侧隐私玻璃、自动空调、温度分区控制等各种常用功能。
基础性能还是比较强大的,只是在部分高端配置上有所欠缺。
腾势D9全系标配并线辅助、车道偏离预警、车道保持、主动刹车、360度全景影像、透明底盘、倒车车侧预警系统、悬架软硬调节等L2级别的驾驶辅助功能。
同时,该车还拥有双侧电动侧滑门、内置行车记录仪、手机前后排无线充电、后排加热通风按摩、语音识别控制系统、5G网络、OTA升级、丹拿品牌扬声器等各种常用功能。
整体配置达到了较高水平,用车体验明显超过荣威iMAX 8 EV。
岚图梦想家在三款车中定位最高,不过其低配车型缺少了不少的高端配置,其余车型的高端配置与腾势D9大同小异,都属于同级别车型的较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岚图梦想家的4座车型在用料和材质方面都更胜一筹。
多样化的动力系统
荣威iMAX 8 EV属于燃油版荣威iMAX 8的纯电动版本,全系搭载前置单电机和三元锂电池,最大功率为180kW,最大扭矩为350N·m,纯电续航里程为570km,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除此之外,这款车的快充时间仅为30分钟,基本上不会存在续航焦虑问题。
腾势D9同时提供插混和纯电两种车型,插混车型搭载比亚迪超级混动DM-i系统,纯电续航里程最长可达190km,满油满电状态下续航里程可达1040km。
纯电动版本则分为单电机和双电机两种车型,续航里程最长可达620km。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超级混动DM-i系统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应该能够为这款车的销量带来不小的助力。
岚图梦想家也提供了插混和纯电两种车型,插混版车型最大功率为290kW,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1.99L,有着极低的用车成本。
纯电版车型搭载前后双电机,总功率为320kW,总扭矩620N·m,纯电动续航里程最大可达605km。两种动力形式都以用车成本低、动力强悍为主要特征,与同级别燃油车相比有明显优势。
三款中大型MPV都瞄准了新能源市场,在空间、动力、配置等方面的表现都超过了同价位的燃油车。 但要想真正站稳高端MPV市场,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经纬AUTOMATRIX,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传出了特斯拉每天订单1000辆的消息。Model3单月销量破万,已经让业内吃了一惊,因为不仅把国内的新能源同行远远的抛在身后,而且把传统豪车领域的BBA也顺便超了。
4月的销量还没有公布,但从五一的火爆可以预见,依然会进入豪华品牌的核心腹地。目前的特斯拉已经越来越有苹果的感觉,能否颠覆传统 汽车 虽然仍有待观察,但是对传统豪车的冲击已经不可小视。
特斯拉的潜力有多大
目前,特斯拉的股价已达到了819美元,总市值高达1500亿美元以上,已经把一众传统 汽车 巨头都甩在身后,这还是在马斯克有意压制的前提下。在北美,特斯拉超过BBA已经是常态,在欧洲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再让人惊讶,而在中国,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冲击力已经很大。
3月,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特斯拉Model 3以10160辆的成绩成为高端轿车领域的销量冠军,而BBA的走量王牌宝马的3系和5系,奔驰的C级和E级,以及奥迪A6销量都是9000辆左右。虽说3月受疫情影响市场还没完全恢复,而且特斯拉是网上卖车为主所以率先恢复,但能一举超过主流豪华车型也着实让人大吃一惊,让人们相信电动车也可以受到主流人群的认可。
当然,随着4月市场全面恢复,相信BBA们的销量会重新领先,但特斯拉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价格的进一步下探,销量也会有进一步提升。而且别忘了,从销售渠道上讲,特斯拉全国的店面要远低于传统豪车品牌。所以理想 汽车 创始人李想认为,特斯拉年销量会达到500-1000万辆,没人再说说特斯拉的股价是泡沫。
尾部品牌的生存危机
在中国豪华 汽车 品牌市场,德系的BBA遥遥领先,短期内地位很难撼动,但二三线阵营地位却不稳固。目前,冲得最猛的是雷克萨斯,以日本原装进口为卖点,虽然加价、官涨、排队,但依然销量猛增,今年一季度卖了3.2万辆,已经超过了凯迪拉克的2.76万,沃尔沃以20780辆排第三。
与之相比,特斯拉1.9万辆的成绩虽然略逊色一些,但是特斯拉要知道特斯拉目前走量的只有一款Model 3。按单一车型算,今年1月国产Model 3正式开始交付,3个月就卖出了1.6万辆,在单一车型中仅次于宝马3系排名第二。试想,如果同样亲民的Model Y再上市呢?
并且二三线豪车品牌中,除了雷克萨斯外,其它品牌的价格体系已经有崩塌的趋势,尤其凯迪拉克、捷豹路虎更是严重。尽管如此,成绩如何呢?沃尔沃虽然过了2万,但是同比下滑30%,更别说只有1.36万辆的捷豹路虎、1.27万辆的林肯、5071辆的英菲尼迪,和月销量不过千的讴歌了。
在豪华车阵营中,边缘品牌本来就生存困难,法系豪华品牌DS已经退出,但相信这只是开始,尾部的豪华品牌要么继续打价格战,要么同样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新能源是大势所趋,豪华品牌不能回避,与要积极参与,这样面对特斯拉的强势冲击,也增加了一些竞争的砝码,本来就边缘还墨守成规就更没有出路了。
总结
特斯拉的热销背后,既有三电技术、自动驾驶和远程OTA升级等技术优势,也有马斯克本人的“网红效应”和颠覆者的品牌优势。当传统豪车的准客户对纯电动车有了“试一下”的心思,特斯拉就已经赢了。所以只要别出太大的质量问题,特斯拉还会继续火下去,而整个新能源车市场蛋糕也逐渐变大,促进电动车从边缘走向主流。
最近的媒体尤其是央媒把剑指向了恒大"盖楼式"造车。毕竟恒大那15个字的造车思路也非同小可,着实震惊了汽车圈。首先这个"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造车思路刚横空出世就让人们有疑虑,虽然前有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来造势,恒大这次的确调子起得也有点高。结果后续的发展逐渐看出苗头,汽车投资要地,然后上市融资,这造车模式被央媒批评也不意外了。
但是关于新入主造车市场的集团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宝能从奇瑞手下买了观致并开始投产新能源就令人信服。虽然奇瑞卖观致是迫于资金窘迫,但宝能明显对观致有更高的规划和期望。
酝酿2年观致推出 观致7在燃油车圈刷了一波存在感,可靠的底盘调教、宝马品质发动机,出色的内饰制造工艺,宝能虽然初来乍到却也是做得有模有样。在新能源这块宝地,宝能当然也不会错过。今年11月8日,宝能在西安的绿色智慧工厂建成投产,同时发布的还有一款基于宝能新能源XEV平台打造的新车。
想在新能源车圈混得开动力模式是个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这里宝能推出自家的研发平台,同时推出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既然选择太困难,我们又不差钱,不妨一起抓吧。推出的第一台车型出自这一平台,是一台增程式混动车型。目前宝能没有给它定名,也没有给出上市时间和更多信息。不过从公布信息推测它和观致3的个头大体相当。
宝能对新能源的热忱当然和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政策相关,国家的补贴对新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宝能带着观致的车标踏入新能源领域未来能走多远其实也是未知。不过宝能交出的答卷看起来还不错。设计的首款新车油耗相比同级别燃油车会降低30%-35%。而且在基地内部拥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应用大量数字化技术和自动化的设备,这要比恒大盖楼式造车踏实、靠谱多了。一边是国家支持,一边是宝能的努力,妥妥的双赢。
成立与2017年的宝能汽车能不能迅速在车圈站稳脚跟目前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不过宝能汽车依托宝能集团本身是不差钱的,注册于2000年的这家公司旗下已经拥有物业开发、金融、现代物流以及民生产业五大版块。汽车产业的发展是综合工业链成熟的标志,对制造业的发展和成熟也有倒逼的功效。对房地产行业的大趋势国家已经定下房住不吵的基调,剩下的汽车产业会不会遇到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各位怎么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几年前,造车新势力正值鼎盛时期,有人曾梳理出一份洋洋洒洒的表格,说老司机都认不全这些新品牌。而如今,让大家认不全的,或许还有传统车企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车企扎堆抢占高端新能源市场
日前,吉利集团宣布成立全新电动车公司——极氪,董事长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担任。自此,吉利旗下共拥有几何、枫叶、极星和极氪4个新能源品牌。
放眼至整个 汽车 行业,欲抢占高端新能源市场的车企,岂止吉利一家。掐指一算,光是中国车企,就有长城沙龙智行、比亚迪海豚、上汽智己、东风岚图、广汽埃安、北汽极狐……
与此同时,合资车企也在加快电动化进程,纷纷推出独立的电动化子品牌/车型序列,比如大众ID.、现代IONIQ、奔驰EQ系列、宝马i系列、奥迪e-tron等等。
至于造车新势力,那更不用多说了,包括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威马云云,统统瞄准了高端新能源市场这块蛋糕。
不过,对传统车企来说,成立全新品牌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若新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反而会浪费公司的资源。因此,从立项到最终确立,新品牌的成立是需要谨慎调研和周期的。
尽管风险显而易见,但面对 汽车 消费不断升级的大潮,依然有越来越多传统车企瞄准高端化的赛道,进军高端新能源阵地,几乎成为各大传统车企发力的重点。
如今,在高端新能源赛道上,国内已是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无论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期望通过实施高端新能源品牌战略,来尝试打破原有的价格天花板,探寻破局之法。
然而,在无休止的喧闹背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冷静思考。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能否容纳这么多的新品牌?
新品牌“上车”还有机会吗?
过去20年,我国 汽车 销量规模经历了一波跨越式的增长,从2000年的200多万辆,到巅峰期的2800万辆,年销量增长了近14倍,连续12年蝉联全球 汽车 销量第一。
毫无疑问,在如此高速增长的阶段,中国 汽车 市场不仅允许新品牌出现,甚至在催化新品牌的爆发。对于新品牌来说,只要抓住这波红利,不愁没有汤喝。
但根据交强险数据,在年销量2500万辆的体量下,2020年国内在售的 汽车 品牌也就209个。而近年来,国内涌现出的新势力车企却有百余家,可新能源市场,是否真正迎来了高速增长呢?似乎并没有。
从下表可知,2015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销量为33万辆,至2020年达到130万辆,比2015年增长了4倍。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快速增长,离不开政府超强的补贴力度。
随着补贴滑坡,我国新能源车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19年,国内新能源 汽车 销量还出现了同比下滑4%。
到了2020年,虽然新能源车销量增长了10.9%,看起来颇为风光,但如果撇去宏光MINIEV带来的增量——2020年销售112,758辆,那么 中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在2018年-2020年几乎没有增长。
之所以撇去宏光MINIEV的销量,是因为从定位来看,它竞争的车型是低速电动车,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代步车”。
在之前,低速电动车既不属于乘用车,也没有专门适用的法规,但它的需求量巨大,保有量同样很大,是一个拥有上百万辆规模的巨大市场。
或许是看到了宏光MINIEV的增长潜力,3月23日,工信部牵头的低速电动车标准制定会议纪要发布,正式确定 将低速电动车纳入新能源乘用车 范畴,新规计划于今年9月发布。
这意味着,经过几年洗礼,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又发生了180度大反转。一方面,是政策法规开始鼓励小微型电动车发展,另一方面,是传统车企扎堆涌进高端新能源,两者路径背道而驰,实在有些魔幻。
众所周知,工信部去年还下调了2025年的新能源销量目标,从25%下降至20%,以 汽车 年销量2500万辆作为参考,20%就相当于500万辆。
从136万辆到500万辆,其实只增长了3.6倍,增长幅度不如2015-2020年。那未来5年间,新能源市场能容纳多少新品牌呢?这500万辆里,高端新能源车能占多少比重?在高端新能源车中,豪华品牌占多少?合资品牌占多少?自主品牌又能占多少份额?
如此算下来,恐怕杯水车薪而已。
新品牌举步维艰,唯有出奇才能制胜
随着抢蛋糕的人越来越多,接下来,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可以预见,任何车企想在中国高端新能源市场做一个成功的新品牌,都要面临极大的挑战性和艰巨性。
在行业集体冲高的背景下,车企不能再幻想靠一款、两款产品打翻身仗,而是要构建起品牌真正“颠覆性”的竞争力,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正因品牌“与众不同”的核心所在,消费者才能记住你——与众不同,消费者才会欣赏你;与众不同,消费者在选择你的时候才会更加容易和自然;与众不同,品牌才有更大的溢价空间。
那么,品牌的差异感是如何得以创造的呢?归根结底,离不开 深挖用户需求 和 深耕核心技术 两大关键。
核心技术方面,不管是平台技术、电池技术还是智能技术等,车企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筑起护城河。
例如比亚迪有刀片电池/DM-i,现代FCV,特斯拉有极致性能等,这些难以被其他品牌取代的“与众不同”,才是它们立足市场的真正支撑点。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都终结了新能源 汽车 的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当颠覆性产品开始流行,“后来者”再按照老法子造电动车,自然是行不通了,否则必然是“落后就要挨打”。
因此,“核心技术”将会成为新能源 汽车 竞争中的主导力量,谁手里有领先技术,谁就有更多话语权。
当然,对部分自主车企来说,或许品牌溢价能力比核心技术更难突破,尤其新品牌成立时间短,要在市场中形成出众的品牌价值,道阻且长。
但这又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所以自主车企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高端化,注定是一场 全体系性的战争 ,要从产品、服务、营销、技术等方方面面来提升品牌价值。
文 | 葫鹿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