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扩建项目二期投产 产能规划20万台/年
易车讯 12月20日,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扩建项目二期正式投产,产能规划20万台/年。官方表示这标志着广汽丰田正式达成百万产能,取得重大意义得里程碑式跨越。
据悉,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扩建项目成为丰田全球集中规模化程度最高的生产基地,首款量产车型为广汽丰田bZ4X。相较一期,二期的中国本地采购设备比例提升至98.8%。
新工厂通过导入太阳能发电系统、购入绿色电力,成为广汽丰田首个电力碳中和工厂,助力国家达成双碳目标。
易车超级评测体系重磅发布,为用户带来当前市场中热门畅销新车的全方位实用评测,彻底解决你的选车、购车、用车疑惑。
瞭望|警惕新能源车产能过剩风险
◆ 规划产能已经远远超过预期,产能过剩风险日渐累积
◆ 各类资本竞相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形成大量产能
◆ 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面临严重产能过剩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中也被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既能够缓解当前所面临的能源与环保压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推进我国由传统汽车大国向现代汽车强国转变。
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内各类投资主体竞相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分别是2012年的63.3倍和60.7倍,已经连续3年在全球产销量排名第一,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相伴的是,该产业产能过剩风险正在不断累积。当前,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未雨绸缪化解新能源汽车市场产能过剩风险。
【警惕产能过剩风险日益加剧】
一是规划产能已经远远超过预期,产能过剩风险日渐累积。
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但是,根据中国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相关投资金额高达10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设定目标的10倍。以上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能过剩已现端倪。
二是各类资本竞相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形成大量产能。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力扶持,各类资本潮水般地涌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造车运动”。一方面,传统的车企纷纷宣布了几何级的产销增长计划。如北汽新能源计划2020年实现年产销50万辆,比亚迪计划到2020年投资150亿元实现60万辆产能等。另一方面,一批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乐视汽车、蔚来汽车、车和家等,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均对上述车企进行了投资。
此外,一些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开始涉足新能源汽汽车领域。如格力集团、五粮液集团、中信集团、汉能集团等均通过各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尤其是许多没有造车经验的投资主体纷纷杀入该市场后,在短期内快速形成了大量产能并为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三是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面临严重产能过剩。
国内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异常迅猛。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从2014年到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8%、324%和78.6%,2016年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据测算,当前形成的产能若全部释放,会形成170GWh/年的巨大产能,大约是目前市场实际需求量的7倍多,可以满足年产500万辆的电动乘用车和50万辆电动大客车的总需求,而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到2025年都达不到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量。
【过剩风险三大成因】
首先,过度补贴等产业政策增大了产能过剩风险。
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补贴、技术研发扶持、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最大源动力。除了中央补贴外,很多地方政府按照1:1的比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配套补贴,两级政府的补贴总额高达6万~10万元,一些小型电动车变成了零成本甚至负成本。受高额补贴诱惑,大量企业不按市场实际需求过量生产,有的企业甚至违规造假“骗补”,从而埋下产能过剩隐患。
另据威尔森咨询公司发布的《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报告》,若扣除政府的补贴,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平均市场成交价格是合资品牌的2倍,即自主品牌车价格优势主要靠政府补贴来维持,未来随着补贴的退坡制度实施乃至完全取消,面对合资品牌强大的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国内大量靠政策刺激而建立起来的车企必将面临市场清洗,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产生严重产能过剩危机。
其次,单一GDP政绩观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产能过剩风险。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风险高企与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政绩相关。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具有产值大、利润高、带动性强等特点。新建项目产能一旦形成,必将大幅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例如,某汽车集团新能源乘用车在某省的项目建成后,按年产60万辆车估算,年产值将高达600亿元,占到全省GDP的1.5%。
受利益驱动,各地政府对发展新能源汽车均热情高涨。目前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中,大部分企业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这种不顾本地发展条件而盲目跟风上马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的做法,将给以后的产能过剩埋下隐患。
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影响了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优势企业和高效产能无法进入,弱势企业和僵尸企业得以生存,加剧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风险。
再者,行业进入门槛低也易形成大量低端过剩产能。
相比较传统汽车制造业极高的进入壁垒,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主要集中在电池等几个大的核心零部件上。据测算,传统燃油车的盈亏平衡点为200万辆,而电动车的盈亏平衡点仅为10万~20万辆。正是相对较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使新能源汽车易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
当前,一些并不具备研发、生产以及制造新能源汽车能力甚至缺乏造车经验的企业,利用新能源汽车行业较低的进入门槛,采取控股、合资建厂、切入供应链等投资手段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短期内易形成大量低端过剩产能,给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策兼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其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继续优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根据最新产业及市场发展变化情况,研究编制新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各个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战略与目标,避免由于盲目发展引发产能过剩。
完善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出台相关采购细则,通过技术标准控制、比例控制等推进政府采购活动有序开展,有效化解新能源汽车的过剩产能。
推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伙伴关系,促进市场各个主体共同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克服政企信息不对称、产业政策滞后、政策实施效率低下等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其二,优化政府补贴扶持方式,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目录的技术门槛,并对进入目录的相关产品进行动态调整;改变当前补贴发放的“普惠制”,转为“奖优扶强”,提高财政补贴的扶持效率。
为防止过度补贴,建议地方政府的补贴方向由鼓励购置转为支持使用,对使用环节可以增加使用年限等要求,出台停车费减免、高速公路免收过路过桥费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扶持力度等。
借鉴国外经验,实施“汽车折价退款”的以旧换新政策等。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监管力度,针对“骗补”行为,建议政府部门联合相关行业协会等共同进行监管,同时建立匿名举报机制和奖惩办法,利用互联网及媒体实现社会监督。
其三,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改变单一的GDP政绩考核观,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以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统一各个地方的财政政策,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标准以及车型目录,取消地方目录,强制规定进入目录的新能源汽车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财政补贴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强对集中采购的管理,推进政府、国有企业、公共交通等单位在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招标程序等方面更加公开透明,防范各地对本地车企照顾行为的发生。
其四,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培育发展消费市场。
加强示范推广,进行消费引导。提高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数量和质量,营造促进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同时,强化消费引导,加强政府和企业协同合作,从低碳出行理念等方面共同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
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方面包括出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等,“硬件”方面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售后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培育消费市场。主要是围绕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支持国内过剩产能走出去,加快培育知名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在商业模式上,探索推进电动汽车或电池租赁服务、整车或固定充电桩共享服务,以及分时段租赁等。
刊于《瞭望》2018年第14期
易车讯 我们从官方渠道获悉,上汽大众投资约80亿元人民币,在长沙工厂开工新建新能源汽车电池车间,并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满足后续MEB平台车型的生产。新建的电池车间规划年产能15万套新能源电池,同时预留产能升级空间,为后续新能源车型的配套打下基础。
据了解,上汽大众长沙工厂于2015年5月建成投产,基于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标准化工厂理念设计,具备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四大整车制造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目前,工厂共生产五款MQB平台燃油车产品,覆盖A级、B级、SUV等中高级乘用车。电池车间完工后,长沙工厂将从2024年起逐步投产MEB平台纯电动车型,规划年产能10万辆。届时,长沙工厂可实现MQB燃油车平台与MEB电动车平台产品的混线生产。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确实像飞起来了一般。买新能源车的人多了起来,造车的人更多。
"汽扯扒谈"依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计划投资3300亿元,规划产能近800万辆。更夸张的数据是有媒体发布消息称,2015-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新能源整车项目超过了200个,相关投资金额高达1万亿元以上,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按照规划,这些项目大多将在2020年之前建成投产。
目前各地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规划产能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数据,但是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年产销达到200万辆。不论是哪种统计口径,企业投资的产能规划已经是大大超出了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规划。
产能过剩风险日益加剧
此处说的产能过剩风险指的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过剩,还包括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配套产业。
先说新能源汽车。不论是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还是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给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定的目标都是到2020年能够达到200万辆。
在今年7月份,公安部交管局发布数据,截止到今年6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99万辆。这个数据高吗?如果与3.19亿辆的机动车保有量相比,这个数据很低,但是如果说放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这一数据又是遥遥领先的。
所以说,如果从机动车保有量来看的话,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容量非常大,但是还远没有到一年能够卖出上千万辆车的地步,不仅国内不行,甚至卖到全球也卖不完。
上图是"汽扯扒谈"依据公开信息整理的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的情况,不知如此之多的产能这些车企要如何消耗掉?
再来说说对于电动汽车而言最为重要的零部件——电池的产能规划情况。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动力电池领域同样备受资本青睐。今年CATL上市后股价就一路飙升,翻了好几倍,让无数投资者眼红。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从2014年到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8%、324%和78.6%,2016年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2017年动力电池领域投资也超过600亿元。
据测算,当前形成的产能若全部释放,会形成170GWh/年的巨大产能,大约是目前市场实际需求量的7倍多,可以满足年产500万辆的电动乘用车和50万辆电动大客车的总需求,而按照相关规划,我国到2025年都达不到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量。
低端产能亟待清理
不得不说,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力扶持。传统车企快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纷纷上马,各路资本狂热追逐。还有一切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如格力集团、五粮液集团、中信集团、 汉 能集团能都通过各种方式杀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
发改委在最新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就完全杜绝了新建燃油车企业的可能性,但是把新建纯电动车企业的审批权下放到了地方政府,难保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不会因为追求政绩而给予部分不合规的企业以造车权。如果真是这样,到时候估计又会有更多低端产能冒出来。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政策,是从长远角度考虑的,是应该全民参与、全民支持。但是汽车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说造出来的车没有足够安全,这将对购车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巨大威胁。近期频繁曝出的电动车起火事件想必也都让很多人绷紧了神经,甚至会让一些本打算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打退堂鼓。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的产能确实是过剩了,但是消费者想要买到真正放心的车似乎也越来越不容易了。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到底哪个才是能够让人真正放心的。只有等到那些低端产能真正被清理出去后,市场上的产品都是能够让人放心的产品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才算真正发展壮大了。
人有多大胆,车有多大产,过去野蛮生长的那些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后补贴时代"都会经历阵痛。新能源汽车市场也会有政策驱动过渡到消费驱动,未来还能够留下来的肯定是那些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的企业。@2019
根据投资协议,蜂巢能源计划在金坛新增投资约150亿元人民币,主要建设年产约40GWh新能源电池项目。项目规划用地约1100亩,分为两期建设。截止目前,蜂巢能源总产能规划已超200GWh,其中在常州金坛园区规划投资已达230亿元,是蜂巢能源目前投资金额最大的地区。
此次投资建设的新项目,将进一步强化常州总部经济功能,是蜂巢能源产能扩张,加快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一步。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超预期加快发展,常州是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产业链的集聚地,地理位置、供应链、政策支持等条件非常优越。面临市场的强劲需求,蜂巢能源积极推进全球的产能布局,国内主要沿长江,集中在长三角、华南和西南三大区域。今后,蜂巢能源将以常州为总部基地,辐射全国,实现以常州作为企业总部引领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 @2019
百度对新能源车的定义是:新能源 汽车 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 汽车 。
新能源 汽车 包括纯电动 汽车 像model3、增程式电动 汽车 比如理想one、混合动力 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 汽车 、氢发动机 汽车 等。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 汽车 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 汽车 强国。
截至2021年5月底,据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我国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约58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 汽车 总量的50%。
2021年,全年新能源 汽车 产量367.7万辆,比上年增长152.5%,结束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预计2022年,中国 汽车 销量预计将达2750万辆,同比增长5.4%,乘用车涨幅将达到8%,新能源 汽车 销量大涨,有望至500万辆(可能不止记得有报道说到年底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可能达到百分之40,如果已2000万的销量计算2022年的销量可能达到600万左右)。可见我们的新能源市场还是很大的。
然后我们看看新能源车的产能先看比亚迪吧,这两年一直在扩大产能如果一切顺利到年底的产能将会达到一年200多万。
接下来看特斯拉,新的消息是特斯拉要在中国建第二个工厂,第一个工厂的产能不够用(偷懒了,不想查数据)。接下来的就是蔚小理它们了,合起来产能一百万肯定是没有的。吉利的新能源差了点一年,算10万吧。大众的id系列现在销量也挺多的产能算20万吧。长城算30万。广汽唉安销量可以算30万。还有五菱的算80万吧。奇瑞的算20万。其他的都算起来是50万吧。加起来还是不到600万。所以产能可能不够,而且新能源是国家大力推进的政策。国产车除了比亚迪吃了很多,就是特斯拉蔚小理长城唉安国产还要加油哇。
就连一个创维一个新人3月都卖了3千的销量,可见产能还是不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