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第四次工业革命

辛勤的雨
友好的枫叶
2023-01-30 14:06:47

第四次工业革命

最佳答案
娇气的犀牛
虚心的宝贝
2025-09-11 18:07:39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由高效流体减阻技术引发,针对流体阻力这一世界力学难题由中国一名民间科学家发明的高效流体减阻技术,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并在多个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但因无力制作样机及不了解科技界游戏规则而操作思路失误等原因暂未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不得不转而寻求民间资本支持国际专利申请以争取时间,实际上高效流体减阻技术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全球科学家苦苦寻找多年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流体是指空气、水、石油、浆体等具流动性的气体、液体,流体阻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例如飞机、高速列车运动时有空气阻力;舰船、潜艇、鱼雷运动时有水的阻力,石油、浆体、水在管道中输送有管壁的阻力,随着速度增加流体阻力呈几何级数剧增,一般认为能耗与相对速度的立方成正比。

高效流体减阻技术用很简单但巧妙的机械结构设计使流体阻力减少90%以上,部分中低速场合可望达惊人的99%以上,从而使能耗大幅度降低或使速度成倍乃至成十倍提高,其应用非常广泛并在许多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例如外流领域因用于飞机、高速列车等尚待解决膜片高速运行的技术瓶颈,因此可能首先应用于速度不是很高的船舶工程,将使普通船舶外形摆脱数千年来形成的流线型影响成为规则的长方体,并在能耗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把速度提高到与摩托车、火车相仿,使潜艇、鱼雷、各类舰船等水中兵器摆脱速度低的致命弱点从而结束水面战舰(航母)时代,海军兵器更新换代使各国重新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等,这尤其关系到军事超级大国地位建立在领先而强大的海军航母舰队基础上的美国。

依据该技术设计的万用高速管道运输系统是用管道输送各种物料像用管道输水一样方便的多用途运输系统,输送的物料种类及输送距离几乎不受限制,从矿石料、煤炭、粮食等固料到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水、各类浆体、化工原料等均可很方便地共用同一管道系统长距离(或中、短途)输送,运能相当于数条乃至数十条重载铁路而能耗及造价只有原来系统的几分之一。

它是一种封闭的循环管道运输系统,在管道(外管)内设有沿着外管及其槽轨循环运行的内管;待运物料直接盛在内管中运送(内管上有装置调节容重使其悬浮于水中),或装入特制的囊体,并调节容重使其悬浮于水中,囊体裹在内管中运送;浮力和永磁力使内管悬浮在水中,(可看做“悬浮管道列车”);内外管间结构按高效流体减阻技术设计以减少水流阻力成倍提高运行速度,其运行速度可达10米至50米/秒(相当于火车速度)。

广泛取代各类输送机械、油气管道、流体输送系统等,高速运行时取代水利河渠大坝、船舶运输系统乃至部分取代公路、铁路职能等。

从远景上说在海中建造的系统(用简单张力腿技术悬浮于海面下100深左右)不但取代远洋客货轮船运输,并将解决海洋开发的瓶颈,使人类移居海洋成为可能,并开发丰富的海洋能源取代化石能源,跨洋大规模调配各大河流入海淡水,最终解决目前的世界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温室气体引起的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问题。光海洋开发产业就足以保证上百年的经济繁荣。

(开发海洋能源主张用一种能把微小能量收集并集中起来的集、蓄能发电系统:以大量较小的风轮转子或类似装置作为能量捕获器,通过活塞泵、柱塞泵或其他液压泵等简单而不易出故障的转化装置将风能、海流能、波浪能等能流密度较低而分散的机械能转化为集中的气、液压能并储存在高势位蓄水箱,集中地接入一到数个汽轮、水轮发电机产生稳定的电能,这种装置简单而造价低廉、制作安装简便,利于大规模推广。海洋中波浪、海流能流密度在每米十几到几十千瓦,二十万公里足以提供全球所有能源需求)。

我之所以在强调海洋中的应用前景是否定新一轮产业革命核心技术是新能源技术的猜测, 取代化石能源可以用其他并不复杂的方式做到。也否定新工业革命是纳米技术、智能机器人、生物基因技术、太空移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取得突破而引发的说法,它们都不具备由一个核心技术突破而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并产生革命性影响,形成一系列爆炸性增长的产业链等产业革命独有特征。

最新回答
称心的红酒
背后的煎蛋
2025-09-11 18:07:39

交通是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取水,尽量沿河生活,水上交通就成为最早产生的运输方式。“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独木舟早已在中国出现。在陆上交通方面驯马牛作为陆运工具出现得最早,此后出现马牛拉车而促进了道路的人工修筑,直至出现丝绸之路。古代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和濒临地中海的希腊人在造船、航海方面均较领先。11世纪中国将指南针用于航海 ,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推动了水上运输的进步。公元前 480 年中国开凿了古老的运河邗沟,至秦朝又为粮运连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成为水路自身联运的创举。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的发明导致了产业革命,促进了机动船和机车的出现 ,从此开始了近代运输业。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首次将蒸汽机用于克莱蒙脱号明轮上。1825年英国发明家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在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上运行成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汽车、飞机相继问世。1885年德国人本茨制成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第一架内燃机推动的双翼飞机。管道运输在20世纪50年代后,伴随石油和煤炭的大量输送而发展起来。

公元前5000年 北欧人已有鹿拉雪橇

公元前35世纪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已有牛拉橇 苏美尔人创造车

公元前3000年 埃及出现有桨和帆的船 埃及已有通行车辆的道路

约公元前2700年 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兴建了西顿港和提尔港(在今黎巴嫩)  

公元前2700年 中国长江流域出现用木桨的船

约公元前26世纪 相传中国人在黄帝时代创造了车

公元前2500年 埃及出现匙形船,尾部两侧有橹

约公元前2180年 巴比伦人修建了穿越幼发拉底河的砖衬砌人行通道。

约公元前21~ 中国奚仲任夏的车正。《墨子》、《荀子》、《吕氏春秋》都记述了奚仲造车  前17世纪初

公元前17~ 中国商代已掌握造船技术,并使用风帆

前11世纪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和“?”字,考古学家认为其含义为“情报传递者” 公元前16世纪 埃及底比斯墓画绘有制造精巧的双轮马车

公元前16~ 中国已能制造有辐车轮的轻便两轮车

前11世纪  

公元前11世纪 汉《尚书大传》有周成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畅”的记载,表明当时中国同越裳、日本已有海上交通

公元前10世纪 亚述修筑石砌驿道

公元前8~ 中国修筑烽火台用于报警和传递信息

前7 世纪

公前7元前660年 小亚细亚西北部特洛伊地方筑起最早的灯塔

公元前6世纪 波斯帝国居鲁士时期开始由士兵传递政令 相传当时作者为希腊人的《西氏航海指南》是最早的航路指南

公元前486年 中国开凿邗沟──大运河的最早一段。邗沟自扬州经射阳湖到淮安,沟通了长江与淮河

约公元前280年 埃及亚历山大港建成灯塔,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公元前3世纪 中国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有度》有关于司南的记述

公元前221年 中国秦始皇颁“车同轨”令,修驰道

公元前214年 中国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修成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长33公里,设有陡门

公元前3世纪 中国留存在四川的“汉代盐井画像砖”上,绘制有竹筒制成的管道输送卤水的图案 罗马执政官恺撒颁布交通法令,规定白天不准马车进入城堡中心

公元前140年 中国汉代已能建造大型船舶── 楼船 中国汉武帝时已开始进行海上贸易,海船远航至印度洋沿岸一些国家

公元前118年 中国汉代修筑贯通秦岭南北的褒斜道五百余里

公元前2世纪 中国西汉时利用观测北极星辨明航海方向

公元前2~ 丝绸之路成为古代横贯亚洲的陆路交通干线

公元13世纪 公元9~22年 中国有人取鸟羽制作两翼进行滑翔试验

公元66年 中国建成古褒斜道上的石门隧道。 这是中国最早用于交通的隧道

公元2世纪 中国张衡发明指南车 中国出土的东汉陶模船中已有锚

公元220~265年 中国已有独轮车

公元223~271年 中国《禹贡地域图》,是现存最早交通图

公元605~617年 中国在今河北省赵县建成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桥为敞肩式单孔圆弧石拱桥 公元7世纪 经历代开凿,建成以洛阳为中心、南通杭州、北通北京的大运河。运河全长2700公里

公元10世纪 中国运河上建有复式船闸

公元819年 中国在江苏省苏州市建成宝带桥。桥为联拱石桥,全长317米

公元976~997年 中国张平用“穿池引水,再系其中”的方法建造船坞

公元1056~1063年 中国宋仁宗赵祯颁布邮驿专门法律《嘉祐驿令》74条  

公元11世纪 中国造船已采用水密隔舱结构

公元1119年 中国宋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夜则观星,昼则观日,晦阴观指南针”,表明指南针已用于航海

公元1170年 中国潮州建成升关式石砌桥──广济桥

公元1192年 中国在北京西南宛平县建成跨永定河的芦沟桥。桥全长 212.2米

公元12世纪初 北宋末年《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似航路指南的著作

公元1206年 中国金章宗设快邮驿站“急递铺”,元明继之

公元1275年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中国,留居17年后返威尼斯,撰《马可·波罗行记》 公元13世纪 大运河经改建,基本形成今天的路线和走向。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

约公元1403~1424年中国设民信局,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物品和办理汇款

公元1405~1433年 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到达西亚和东非

公元1477年 法国路易十一世建立皇家邮政

公元1487年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第一次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公元1492~1504年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四次率领船队远航,发现他当时认为是亚洲的美洲大陆,开辟了欧洲去美洲的航线

公元1497~1498年 葡萄牙航海家伽马发现从欧洲绕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

公元1519~1521年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

公元1569年 地理学家墨卡托发表了按等角正圆柱投影原理制作的世界图。他被尊为现代海图之父

公元1661年 英国邮件开始使用日戳

公元1679年 法国开始出版称为《关于时间和天体运动的知识》的天文历,其中包括供航海使用的年历

公元1681年 法国建造第一座通航隧道

公元1706年 中国在四川省泸定县建成大渡河铁索桥──泸定桥

公元1730年 英国人J.哈德利发明双反射八分仪。后将刻度弧加长为60°,成为六分仪

公元1732年 英国在泰晤士河口设置第一艘灯船

公元1760年 世界上成立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成立,总部设在伦敦 公元1769年 法国人N.J.居纽制成一辆前轮驱动的三轮蒸汽机车

公元1779年 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铸铁桥塞文河桥

公元1783年 法国人蒙特戈菲尔兄弟制成载人的热空气气球,并进行人类第一次气球飞行

公元1790年 美国成立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安全机构。1915年改为现名──美国海岸警卫队  

公元1804年 英国人R.特里维西克制成矿山运煤用的蒸汽机车

公元1807年 美国人R.富尔顿首次在“克莱蒙脱”号船上用蒸汽机推动两舷明轮

公元1815年 苏格兰人J.L.马克当铺筑碎石路面成功

公元1817年 法国创办邮政汇兑

公元1818年 美国“黑球”轮船公司首先开辟了纽约-利物浦之间的定期班轮航线

公元1819年 美国人M.罗杰斯建造蒸汽机帆船“萨凡纳”号横渡大西洋成功 法国巴黎街道上出现公共马车,这是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里程碑

公元1821年 英国建成第一艘铁壳船“阿隆·孟比”号

公元1825年 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

公元1831年 英国人皮斯库航海探险发现南极大陆 美国首先在铁路客车上采用二轴转向架 公元1832年 瑞典凿通联接北海和波罗的海的约塔运河

公元1835年 美国人S.F.B.莫尔斯创造了电报通信用的莫尔斯电码

公元1837年 美国人S.F.B.莫尔斯在机械师A.L.维尔的帮助下发明电磁式电报机 法国铁路部门首先采用列车运行图

公元1839年 第一艘装螺旋桨推进器的“阿基米德”号船建成 英国开始在伦敦附近的铁路车站和车站间用电报传送列车出发和到达的信息

公元1840年 英国开始实行均一邮资制,并发行世界上第一种邮票──“黑便士”

公元1841年 英国在铁路上装设世界上第一架臂板信号机公元

公元1842年 中国潘世荣制成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小火轮

公元1843年 英国建成穿越泰晤士河的水下人行隧道,隧道长1200英尺。1865年隧道改建为水下铁路隧道 英国首先在铁路车站采用机械集中联锁

公元1844年 美国建成最早的实用的长距离明线线路──华盛顿至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全长64公里

公元1848年 法国人J.L.兰波特用钢丝和水泥砂浆制成小型水泥船

公元1849年 德国从柏林至法兰克福敷设第一条长距离陆上电报线路

公元1850年 英国在英吉利海峡敷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但因为没有铠装保护而于第二天被损坏。 英国建成跨越梅奈海峡的布列坦尼亚桥。桥全长460米,为世界上第一座用熟铁板铆接的铁路箱形梁桥

公元1854年 英国人G.摩逊提出按辛普森积分法则计算船舶容积的丈量方法 法国在巴黎首次修筑沥青路面 英国人汤姆生发明潜水电报,提出信号传递的衰减理论

公元1855年 中国在长江口设置了最早的灯船──铜沙灯船

公元1857年 美国人M.莫里绘制成最早的北大西洋海图 第一个《国际信号规则》出版 公元1858年 英国开始使用铁路区间闭塞

公元1860年 欧洲的航运、保险、贸易和理算界人士制定了格拉斯哥决议

公元1861年 英国创办邮政储蓄·法国出版第一本邮票目录《邮票》,载有邮票约500种

公元1862年 英国出版第一种集邮杂志《新知月刊》

公元1863年 英国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线路长约6.4公里

公元1865年 美国人S.V.西克尔在宾夕法尼亚州用熟铁管敷设一条长9756米的输油管道 英国在因佛内斯首次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 国际电报联盟宣告成立

公元1866年 英国敷设横渡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成功,实现了越洋电报通信 中国创办福建马尾船政局(造船厂)

公元1868年 英国在伦敦首先设置交通信号灯  

公元1869年 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建成通航。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长173公里 大西洋航线上出现专门运煤的散货船 美国横贯大陆铁路通车 奥地利最先发行明信片  公元1870年 美国人E.詹内发明铁路车辆的自动车钩 英国伦敦出现了轨道马车

公元1871年 外商在中国开办有线电报

公元1872年 中国创办招商局 美国人W.鲁宾逊研究成功直流电闭路式轨道电路

公元1873年 英国制成船舶导航仪器磁罗经 英国人R.戴维森制成第一辆有实用价值的电动机车 英国在利物浦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驼峰调车场

公元1874年 德、法、英等22国签署《伯尔尼条约》,成立邮政总联盟 英国人H.J.劳森制成基本是现代形式的自行车 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钢拱桥──圣路易斯桥  公元1875年 苏格兰-美利坚科学家A.G.贝尔在T.华生的帮助下发明复式电报 奥地利人S.马尔库斯制成装有两冲程内燃机的汽车。此车现存维也纳博物馆 联合王国-加尔各答班轮公会成立

公元1876年 苏格兰-美利坚科学家A.G.贝尔发明电话 德国在斯毕道夫铁路编组站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简易驼峰 德国人N.奥托制成四冲程内燃机 中国出现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铁路长约14.5公里,由外商私自修筑

公元1877年 出现磁石电话交换机 美国在波士顿创建第一个电话局

公元1878年 中国开始由海关兼办邮政,首次发行邮票。第一套邮票通称为大龙邮票 邮政总联盟举行第二届代表大会,修订《伯尔尼条约》,改名为万国邮政公约》 法国研制成功第一套列车自动停车装置

义气的海燕
强健的小鸽子
2025-09-11 18:07:39

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史

1、先秦时期的道路

历史发展到原始社会传说中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担当部落首领的时候,各地的交通有了明显的进步。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 。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除都城镐京(今西安附近)外,还根据周公姬旦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对付殷商残余势力为了有效发挥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

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

东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外交活动和人员物资聚散,都极大地推进了道路的建设。除周道继续发挥其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外,在其两侧还进一步完善了纵横交错的陆路干线和支线。

再加上水运的发展,把黄河上下淮河两岸和江汉流域有效地联接起来这个时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许多,秦国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栈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秦惠王时,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道绾毂其口。

战略上为蜀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在公元前206年,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即发生于此除了秦国的栈道外,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还有:楚国经营的从郢都通往新郑的重要通道,晋国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东西孔道,齐鲁两国建设的四通八达的黄淮交通网络,燕国开辟的直达黄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线等。

至此,穿大袖宽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骑马的戎狄人居云梦江汉的荆楚人披长发嬉水的吴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就连成一体了,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统一打下了基础 。

2、秦汉时期的道路

中国全国陆上交通网的形成,始于秦朝早在秦国出兵扫灭六国的同时,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它适应了秦朝全国土木工程和战争等方面长途运输的需要,对道路修建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

根据车同轨的要求,秦朝在把过去错杂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的基础上,又耗费了难以数计的人力和物力,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这项费时10年的工程,规模十分浩大,它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郡和重要城市,全部联通起来。

公元前212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约1400公里的直道,命蒙恬扶苏率20万大军,边驻守边关,边修直道这条大道沿途经过陕甘等省,穿过14个县,直至九原郡(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修筑完毕。

3、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公元前2世纪至十三四世纪期间,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的陆路交通干线,是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马以及埃及等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古代中国的丝绸主要是通过汉朝时开辟的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

在我国的汉朝和唐朝时期,东部山东和东南沿海江浙一带的大批质量上乘的丝绸从水路或陆路集中到长安城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陆路转运到西方去由于在这条陆路上,丝绸的贸易占了很大比重,因此把它称为丝绸之路以后又开辟了经海洋通往西方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的开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它经过中亚西亚,可与东南欧及北非的交通线相衔接,构成了世界性的东西大商道不仅在两汉时期,而且在唐宋元明时期,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古代东西方文明联系的主要纽带  。

4、唐代以后的道路

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当时,京城长安不仅有水路运河与东部地区相通,而且是国内与国际的陆路交通的枢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内有11条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把全城划分为100多个整齐的坊市。

皇城中间的南北大街称为承天门大街,宽441米,视野开阔连接12座城门的有六条大街,其中朱雀大街,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一条贯穿南北的重要大街。出了长安城,向东,向南,向西,向北,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不仅通向全国各地。随着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相继成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中心。

到了宋和辽金时期,我国的道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城市道路建设与交通管理方面,与隋唐时代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实现了街和市的有机结合城内大道两旁,第一次成为百业汇聚之区。

元明时期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驿路干线辐射到我国的四面八方。特别是元代,综合拓展了汉唐以来的大陆交通网,进一步覆盖了亚洲大陆的广阔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蒙古族各部在成吉思汗等有作为的领袖统率下东征西略。兵锋所至,驿站随置,道路贯通。

运输不绝蒙古军军事势力的极盛时期,道路直通东欧多瑙河畔,南下攻灭金政权和南宋政权后,把南中国的大片疆土也纳入自己的版图同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比较起来,元明道路规模更大,效率更高,发挥着更为直接的重要作用。

清朝把驿路分为三等,一是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官马大路,是国家级官道,在京城东华门外设皇华驿。

作为全国交通的总枢纽,管理北路西路南路东路等官马大路干线系统。官马北路系统最重要的是通往大东北的干线,即从北京经山海关盛京(今沈阳)分别延伸到雅克萨庙屯(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官路和通往朝鲜半岛的国际通道。

属于官马北路系统的还有分别到呼伦恰克图的干线以及塞上的横向大通道这些道路在开发清代北疆,捍卫北疆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战略作用。官马西路系统包括兰州官路与四川官路的两大干线,前者从北京经保定太原西安兰州,分别到青海西藏和新疆,并通往中亚西亚诸国。

后者则是通往大西南的干线,从西安通往云贵川,并向西延伸到西藏拉萨在大清帝国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这个覆盖我国整个西部地区的官马西路系统,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官马南路系统,包括云南官路桂林官路和广东官路三条干线前两条干线均从太原南下过黄河到洛阳。

后分道到昆明或桂林,并延伸到印度支那半岛;第三条干线即广东官路的主干道,则是从北京出发经济南徐州合肥南昌赣州韶关,直达广州这是元明以来北京到广州纵贯中国南北的主要官道,历来当作使节路,而终点广州又曾是清代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

所以清政府对这条干线特别重视,官马东路的唯一干线就是福建官路,沿途经过天津、济南、徐州、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福州等重要城市。

它是清政府经济上赖以生存的重要通路此外,还有横贯东西的长江官路等等清政府正是通过这些道路,实现了对全国各省各市各县各乡镇乃至自然村落的政治控制与经济榨取;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也通过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实现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我国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还没有用沥青或水泥铺成的道路直至19世纪末期,我国才出现了铁路和公路1876年,英帝国主义欺骗满清政府,擅自修筑了吴淞到上海的铁路。这是在我国领土上的第一条铁路。

而1881年建成的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则是我国出资修建并延存下来的第一条铁路。我国最初的公路,是1908年苏元春驻守广西南部边防时兴建的龙州到那堪公路,可惜没有全部完工。

扩展资料:

古代关于道路的称呼

在远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作康衢。西周时期,人们曾把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作路,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道,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途畛,是老牛车行的路,径是仅能走牛马的乡间小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兴路政,最宽敞的道路,称为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唐朝时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后来,元朝将路称作大道,清朝称作大路、小路等。清朝末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路,被称作汽车路,又称公路,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马路,则是外来语,巷、坊、弄、胡同等,被认为是从唐朝沿用下来的旧称,系指大道以外的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雄奇蜀道: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

有魅力的小馒头
魁梧的麦片
2025-09-11 18:07:39
(通讯员孔令同 供图)

陕西神渭管道输煤项目位于陕西省,起点是神木市,途经榆林、延安、西安、渭南4个市18个县(区),83个乡镇、411个自然村,共有穿(跨)越工程1537处,全长727公里,设计年输送精煤1000万吨,是世界最长、全国唯一的长距离管道输煤项目。

据介绍,管道输煤是将固态煤炭通过加水方式变成煤浆,再通过泵站加压的方式进行管道输送,管道直径为610毫米;由于距离较长,共设有五级泵站30台柱塞泵联动,其中最长的泵站间距达到136公里,煤浆以1.8米/秒的速度在管道内运输,其间设置多个压力监测点随时监测管道内的压力,预防风险;抵达终点之后。一部分煤浆直接进行化工处理,一部分煤浆脱水后“还原”成固态煤炭,再运到火电厂等区域。

业内专家表示,神渭输煤管道项目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其主要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整个管路有上下坡v字型、有公路铁路河流不同方式的穿越、有近1200米的大下坡、有庞大制浆脱水设备,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含量很高。

此次带浆试运行的成功,实现我国长距离管道输煤系列关键技术的攻克和突破。该输煤管道的基本建成,开创了我国多年来在铁路、公路、水路三种长距离运煤方式外的第四种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较铁路更低,战略优势明显。

奋斗的灰狼
傻傻的寒风
2025-09-11 18:07:39

世界煤炭工业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技术更新和管理经营方面完成了5个转变。

(1)从手工作业转变到机械化采煤,世界上一些主要产煤国家采煤机械化程度都在95%以上。

(2)井下第一线的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许多国家每产100万吨煤的死亡率降到1人以下,有的只有0.1人左右。

(3)从生产原煤转向加工和深度加工,主要产煤国家生产的原煤,绝大多数是经过洗选加工的,有的经过气化,不但生产燃料,还回收了许多化工产品。

(4)从单一经营转为向综合经营发展,不仅经营煤炭,同时还搞煤炭化工、煤电联营和其他一些与煤炭有关的多种经营。

(5)煤炭运输已由小吨位的木质车皮转变为向大吨位的运煤列车、水上顶推船运输、自动化装卸和管道运输发展。

朴素的小笼包
无情的冷风
2025-09-11 18:07:39
世界铁路的发展趋势

铁路作为陆上运输的主力军,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垄断地位。但是自本世纪以来,随着汽车、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迅速发展,铁路不断受到新的浪潮的冲击。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货主和旅客——安全、准确、快速、方便、舒适的要求。各国铁路纷纷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同时改革运输组织工作,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在重载、高速运输和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再加之现代管理和优质服务以及铁路的区域联网、洲际联网,使铁路增添了新的活力,在陆上运输中仍继续发挥着骨干作用,在现代化运输方式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各国铁路客运发展的共同趋势是高速、大密度,扩编或采用双层客车。采用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牵引旅客列车是实现客运高速化的重要条件。轻轨交通将倍受青睐,因为它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交通工具;市郊铁路与地下铁道、轻轨铁路紧密合作,共线、共站,共同组成大城市的快速运输系统,这是各国解决人口密度较大地区客运繁忙的有效措施。在未来的铁路发展中,大城市快速运输系统将同全国铁路网连接,紧密配合,形成客运统一运输网。

在货物运输方面,集中化、单元化和大宗货物运输重载化是各国铁路发展的共同趋势。重载单元列车是用同型车辆,固定编组、定点定线循环运转,首先用于煤炭运输,后来扩展到其他散装货物,对提高运能,减少燃油消耗,节省运营车、会让站、乘务人员等都有显著效果,经济上受益很大,如美国铁路货运量有60%是由单元列车这种方式完成的。俄罗斯曾试验开行了重量为43407吨的超长重载列车,列车由440辆车组成,全长6.5公里,由4台电力机车牵引,情景十分壮观。

现代铁路的列车性能已趋于能源和维护费用的极限。旅客列车的速度受到安全的约束,货物列车的重量也已达到桥梁和线路的活载极限。铁路的软件革命即改进管理与控制,可使铁路的技术设备发挥更高效能。由电子计算机、光导纤维、数字技术构成的信息系统,将改变传统的通信、信号两个领域的关系。发展的趋势是以计算机联锁,取代目前的电气—机械联锁。另外,自动排列进路,可使密集列车运行作业最优化,并使调度员摆脱人脑速度和能力的限制。

在电气化铁路上,采用最高用电量控制技术,即在峰值时,可自动地暂时切断采暖等用电,以保证正常牵引用电。目前,日本及西欧各国大部分电气化铁路都采用了远动系统。这种系统的发展过程是:从有接点的继电系统,到无接点的半导体电子系统,直至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

在硬件方面,各国都在加强铁路机车车辆的技术改造。随着内燃机车代用燃料的出现,对传统内燃机车发动机重新优化已成必然,目前,大部分电力机车采用直流串励电动机,这种电机尽管有良好的牵引特性,但易发生空转。采用交流电力机车已是发展方向。

对于货物车辆来说,除采用大型货车外,在降低货车自重,提高轴重或增加轴数等方面下工夫。对于客车来说,为了达到高速化的目的,重在发展轻型化车辆。转向架的结构、车体的结构都在向轻量化发展。

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耐大气腐蚀的耐候钢、热镀锌钢板等金属材料,玻璃钢、泡沫聚氨酯、合成纤维布等聚合材料以及精密陶瓷材料,还有光导纤维、超导材料都逐步在铁路机车车辆、集装箱、线路、隧道、桥梁、通信以及接触网等各方面被普遍采用。

可以预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铁路将重新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