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可再生能源供电目标提前1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是否实现了“大跨步”?
德国可再生能源供电目标提前1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是否实现了“大跨步”?
该国的可再生能源提上一个新台阶,这次归功于风能和太阳能基础设施的扩张,在这个加速发展的时代以后人们就不会在面临资源短缺问题了。对此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1.太阳能:我们可以利用太阳辐射的光通过太阳能电池转换成电力,也可以利用太阳的即热气来把水加热就是我们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
2.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是由风的力量转动扇叶来带动发电机发电,扇叶越长风速越快就能截取越多的风能。
3.海洋能:海洋覆盖地表三分之二以上并隐藏着丰富的海洋能源,其中包含了波浪能、温差能、潮汐能、潮流能等。
4.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深处的能量和机油钻井取得地底热水等。
二、可再生能源有什么作用?可用到哪些地方?
相对比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污染空气来说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清洁绿色低碳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多轮驱动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再生能源就发生在我们日常身边,现在很多农村家庭依然保持着太阳能热水器,还有很多将废弃物进一步炼化转换成能量等。
三、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能源的危害有哪些?
就像是石油煤炭就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长期大量使用肯定会对我国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这些生活废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都可能是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新能源的开发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1.太阳能比基尼
太阳能比基尼能够让你瞬间在沙滩上显得性感而时髦。它采用1“ x 4”太阳能光电薄膜制成(这种材料的发电规格是6.5瓦、1.5安),它的功能既新奇又有趣。首先,它可以让你不用下水,在沙滩上就能享受下水一样的清凉感其次,它身上的USB线可以让你在享受日光浴的同时为你的iPod充电、为你的冷饮保温等,而且完全是以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方式。
2.太阳能滑翔机
你也许常常听到太阳能汽车,但是你是否听说过太阳能飞机?现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市的NASA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这一幻想成为了现实。这就是“开拓者”(Pathfinder)号太阳能遥控滑翔机。“开拓者”声称全部采用太阳能驱动,并能承担长距离、高海拔的飞行,但是它现在的飞行速度仅有15英里/小时。未来也许会出现能够在空中停留几周,甚至几个月,用来承担科学采样或观测任务的飞行舰队,“开拓者”就是这一计划的先驱。
3.太阳能踏板车
Terry Hope最近很苦恼,因为他在一艘88英尺长的大船上工作,但是他的代步工具——一辆标准型号的电动摩托车——不被允许带上船,除非他可以把它塞进一只行李箱,而且不使用船上的输电网充电。于是他不得不做出了一些小发明,那就是你从图上看到的这种光/电混合动力脚踏车,它的电池既可以使用电能充电,也可以使用太阳能,而且,它还是可折叠的哦。
4.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小型船
位于德国北部的 Knierim Yacht 造船厂日前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小型船。这艘名为 Yacht 的小型船长31米,宽15米,高7.5米,覆盖了500平方米的太阳能发电板。这些发电板可以发103.4千瓦的电,而只需要其中的20千瓦就可以带动这艘船。虽然设计时要求它达到的平均时速是9英里,但最快时它可以达到17英里/小时。建造这艘船一共花费了一千八百万欧元,预计这个月内这艘船将完成测试和水上航行。
5.太阳能照明头骨装饰
万圣节的时候,一个会亮的头骨装饰是必不可少的。与装个插销或塞块电池的传统方法相比,太阳能照明的头骨装饰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小发明。它装有内嵌太阳能发电板,而且还配有可充电的锂电池,用来把太阳能发的电储存起来,这样你就可以把它挂在外面,整个万圣节期间都不用管它。不管是看起来还是摸上去,它都像真正的头骨而且它采用松香做成,不惧怕风霜雨雪任何天气状况。这个小装置的确能让你的万圣节过得舒心放心而毫不逊色。
6.世界上最小的太阳能电影院
如果你知道电影的原理就是光和胶片,你也许会认为放电影是很简单的事。事实上,电影业是高能耗工业,单是电影放映机的冷却和闪烁的幕布,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来自英格兰的“太阳能电影院”改变了这一境况。这个小小的移动电影院被它的主人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太阳能电影院”,它只依靠自己采集的太阳能发电。
7.太阳能冰箱
在纳米比亚,人们称 Emily Cummins 为“冰箱小姐”。这是因为她发明了一款太阳能的冰箱,用来帮助穷苦的非洲人。这种太阳能冰箱的工作原理是两个圆筒,一个大圆筒套着一个小圆筒,内筒是金属的,外筒是木头或塑料的。两个筒之间充塞着沙或土,在使用时用水把沙土浸湿。当太阳的热量蒸发了夹层中的水时,水蒸气同时也带走了内筒的热量。这就使得内筒内的温度保持在6摄氏度左右。在非洲,奶和肉之类的易腐蚀的食物是非常紧缺的,因为它们在这片既炎热又缺少电能的土地上只能保存几天。但是“冰箱小姐”的小发明却改善了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她为非洲人民造了多少福。
编者按:10月26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联合主办,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全面支持的201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UNDP氢能产业大会)在佛山市南海区樵山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 汽车 组织领导,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全球组织机构、科研院校、 汽车 集团、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企业等嘉宾代表将齐聚佛山,分享产业趋势报告、前沿技术成果和应用案例,为氢能与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10月26日的论坛上,德国国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组织(NOW GmbH)国际部部长Dr. Geert Tjarks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德国从2000年就开始研发氢燃料电池技术,过去的十年完成了第一阶段,开发了很多新的技术。现在进入第二阶段,重点就是如何推广、应用这些技术,增加这些技术的效能、降低它的成本。
关于加氢基础设施,Dr. Geert Tjarks表示,德国目前有76个加氢站,今年年底将增加到100个。下一个阶段,将进一步提高到400个。
以下是Dr. Geert Tjarks的演讲实录:
德国国家氢和燃料电池技术组织(NOW GmbH)国际部部长 Dr. Geert Tjarks
Dr. Geert Tjarks:亲爱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来参加这次大会,谢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 汽车 工业协会、佛山市政府南海区政府,邀请我做这个汇报。
首先,先介绍我们的“NOW”。“NOW”是我们负责不同的德国联邦政府的一项项目,特别是联邦政府的一些交通项目,我们很多年前就已经成立了,我们在那个时候有一个NIP的项目,我将会在这里跟大家多说一下NIP的项目。我们也会负责在德国的一些充电基建项目,所以我们特别为德国的联邦政府不同项目服务,我们帮助政府加快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的公司就是这样一种职能,我的演讲有三部分,一是我们在德国氢能方面的一些举措和方法。二是氢能在能源系统的决策。三是在氢能方面的做法。
我们跟其他的国家一样,我们也签署了《巴黎协定》,我们要致力于减排,我们要在2030年之前减少至少55%的排放,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年一些数字,大家可以在图表上面看到变化,特别是一些公共交通贡献出来的减排数字。另外,对我们来说二氧化碳的减排在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这里我们遇到的问题,即我们怎样能够在公共交通领域做到减排目标?我们当然可以减少交通的需求量,我们另一方面也要找一些技术帮助我们能够减少排放。我们看了一下到底能够利用哪些技术帮助我们实现减排的目标?
我们看到了氢能技术真的能够帮助我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在公交领域,氢能也有很多不同的应用,也能够帮助我们的交通运输系统,比如说下面也可以发展一些氢能大巴,比如说有一些长途的运输客车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在德国已经有氢能的火车在应用了。
当然了我们在脱碳项目方面其实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氢能应用到那个方面。我们要把氢能不仅作为可再生资源而且要帮助我们实现减排,发挥很大作用,因为对我们来说,我们知道燃料电池、纯氢在应用和运输方面都有很多的限制。
但是,其实我们是用一些合成的燃料,这些合成的燃料是在氢气基础上开发的。这种燃料能够实现方便的运输,我们也需要有这些氢技术用在交通方面,我们整个的策略想法就是要开发燃料电池行业,我们2000年就已经开始研发,我们过去的十年就完成了第一阶段,我们现在进入市场第二阶段,我们整个联邦政府一共提供14亿欧元的资金支持。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研发开发出很多新的技术,今天我们还在应用这些技术到市场,所以第二个阶段,我们重点就是如何推广、应用这些技术,增加这些技术的效能、降低它的成本,所以成本是其中一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不断的研发降低成本。
我们不仅仅是在应用方面做大量工作,我们在制氢生产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燃料电池推广应用方面, 在德国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共有76个加氢站,今年年底我们就会有100个加氢站,我们服务600万的顾客 ,其实能服务到600万的顾客是一个挺好的成果。
下一个阶段,我们要把整个的加氢站数字提高到400个 ,我们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在未来我们相信会有更多,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在未来满足德国的燃料电池 汽车 的需求。
第二部分,我们在能源系统里面的氢应用情况。我们刚才也说到电动移动性方面,氢的作用很重要,我们要确保我们真的能够用这些绿色的能源,运用到我们的交通行业里面,我们要去想一下怎样把这些可以再生的能源应用到我们的运输部门里面,所以我们的政府很确信怎样能够把这些从其他行业里边所得到的能源能够应用到交通领域里面。
比如说,把那些电力方面的能源帮助我们再整合到能源系统里面,比如说我们从一些炼油厂实现氢能源应用?我们如何在短期内实现脱碳的一些任务?我们要去看怎样利用这些氢能源在很近的将来就可以实现我们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实现脱碳的任务。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水电解,是从电力到气体技术的最基本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德国有15个示范性的工厂正在做这个操作,整个的水电解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在不同的行业里面这些氢的耦合等等的应用也在增加。当然了,我们到2030年要实现我们的减排目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2020-2030年我们从100兆瓦的量达到2030年超过10GW的安装量,其实是可以做到的,我们要不断利用这些水电解的方法,2050年我们就要实现一到二GW的安装量。
最后,成本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要在德国生产这些绿色的氢能成本是挺贵的,我们要根据我们限定的法规尽量降低氢能的生产成本,当我们买电力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每个千瓦的成本,在付这些成本的时候我们还要付一些税等等其他的一些费用。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灵活的技术,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在法规的框架下让整个成本能够实现降低目标,整个的政策和整个的行业框架都很重要。
最后一部分,氢能在整个经济里面接下来要做什么。政府方面,我们要去跟交通管理部门合作,要去开发一些国家的氢能策略,我们在今年的两委就会发布一些氢能策略,以及我们跟交通部合作、能源部合作,所以一共有4个部级的政府部门携手看未来整个氢能能够发挥多大作用。以及我们还有一些国家级的部长级大会,这是在德国一个比较特别的大会,去讨论全国氢能策略。
这是我们整个的国家框架,下一步,我们就要应用和推广整个的氢能,所以我们要说的就是怎样整合氢能到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因为我们知道有局部的案例成功并不足够,比如只是火车上面的氢能应用成功,并不能够让我们确保能够把它们升级到其他的行业应用里面,所以我们要考虑应用方面、生产方面等等,在应用方面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我们已经推出“氢能大地”的计划,里面包括了9个氢能应用地区,包括公共 汽车 、卡车、小轿车等等其他的交通行业所涉及的一些车辆,都会把它们结合到我们这个氢能的计划里面。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11个”大规模研发项目,我们称之为“REALLABORE”,我们希望未来整个德国能够产生氢能并能够增加很多,这是我们现在政府要推出的其中一些项目。我们整个项目就是要把不同行业的利益整合在一块,我们要有一个氢能生产的最佳条件,最后就能够把这些氢能成功地出售出去,以及把氢能应用到他们需要的地方。所以在我们整个的HYAMD项目我们就是氢能推广下一步的项目。
这一页大家可以感受到这些项目一些信息,比如现在我们整个的氢能项目规模大概是600瓦规模,我们未来要增加到100兆瓦。这个表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德国北部有一些生产厂,但是南部有更多的氢能需求,所以我们要把整个的氢能技术推广得更快,同时能够把这些氢能应用到不同的地区,我们现在会进口一些化学的能源、石油等等,所以德国其实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不能100%满足德国电能的要求,我们未来可能会从中国买一些能源。
我们最后的目标即找到一些可再生能源作为我们的能源载体,让我们整个德国的这些能源都可以结合利用起来。
这是我们在欧盟规定范围里面做的活动的情况,比如说在我们的国际级别上有一些创新任务,我们的创新目标就是包括欧盟在内23个国家推广氢能技术,我们把不同的利益方都能够结合起来,能够帮助我们去利用氢能给大家带来的好处,让它能够真正地在市场上推广。
这是最后一张幻灯片,我们在氢能行业要通过合作实现目标,非常重要的是把不同的利益方整合起来,实现规模的提升,降低成本,就把不同的市场、不同国家的利益方联系在一块,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跟卡塔尔合作,我们跟卡塔尔有一个很强大的合作关系,对我们来说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合作把氢能推广到国际市场。
非常感谢大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两德统一前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 ,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国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德国在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方面十分发达,以理学、工程技术而闻名的科研机构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支撑了德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
2015年10月28日,德国成功获选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地理环境
位置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
地形
德国的地形变化多端,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有秀丽动人的湖畔,及辽阔宽广的平原。整个德国的地形可以分为五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前沿地带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
北部低地的特征是丘陵起伏的沿海岸高燥地和粘土台地与草原,泥沼以及中等山脉隆起地带前方向南伸展的黄土地之间有星罗棋布的湖泊。中等山脉隆起地带则将德国分成南北两片。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包括上莱茵低地及其边缘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包括施瓦本巴伐利亚高原以及在南部的丘陵和湖泊,碎石平原,下巴伐利亚丘陵地区和多瑙洼地。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则包括阿尔高伊的阿尔卑斯山、巴伐利亚的阿尔卑斯山和贝希特斯加登的阿尔卑斯山,在这些山区散落着风景如画的湖泊。德国境内有六个山脉。
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
气候
德国处于大西洋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的西风带,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见。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则为-6℃左右。属于例外的是气候温润的上莱茵河谷,以及经常可以感到从阿尔卑斯山吹来的燥热南风的上巴伐利亚和山风刺骨、夏季凉爽、冬季多雪,从而构成自己独特气候区的哈尔茨山区。因各地区地理条件的不同,德国最高温度在摄氏20-30℃之间,最低温度在1.5-﹣10℃之间。
德国的北部是海洋性气候,相对于南部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
水文
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
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
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Km&#178。
自然资源
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进口。天然气储量约3820亿立方米,能满足国内需求量的1/4。硬煤、褐煤丰富;其他矿藏的探明储量为:钾盐约130亿吨,铁矿石16亿吨,石油5000万吨,天然气约5000亿立方米。东南部有少量铀矿。德国森林覆盖面积为1076.6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约30%。水域面积86万公顷,占全国面积占2.4%。
2012年德国能源消耗居世界第5位,其中60%的主要能源依赖进口,政府政策为促进节约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德国能源来源
(2010)
石油 煤及褐煤 天然气 核能 水力及风能 其他可再生能源
能源比例 33.7% 22.9% 21.8% 10.8% 2.9% 7.9%
德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及其他条约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回收、使用可再生能源,并支持全球性的永续发展。
行政区划
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12229个市镇。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柏林市、勃兰登堡州、不来梅市、汉堡市、黑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普法耳茨州、萨尔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图林根州。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为市州。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德国总人口8110万 ,是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26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主要是德国人(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人。通用德语。 另外有721.4万名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9%,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万(2011年底数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居民中29.2%(2389.6万人)信奉新教,30.2%(2465.1万人)信奉罗马天主教(2012年底数据)。
2016-06-25
The Living Lab for Connected Mobility
首先你想象中的智慧城市是什么样子?
如图一: 现在的生活就算是,很便捷,但交通拥堵已经成了习惯 。
如图二: 区域分工很明确,你很清楚到哪里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
如图三:看似杂乱无章,但每条线都有他们自己的属性信息,而这些信息不只是给你的生活简单化了,更多的是变革。
答案并不难
但这个“梦”与我们的距离有多远呢?
寻找智慧城市
首先我们要知道,现代城市建设离不开“新能源”的助力,恰逢互联网热潮的推进,产生了一些更为有效的结合让我们的生活便利和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中。在德国我们发现了致力于新能源开发利用、智慧出行和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的机构“,成立于2006年,共有员工80人。总部位于柏林科技园区,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他的名字:。
对于国内的企业家来讲I的规模可算小之又小,但它的股东却是由德国联邦铁路公司DB Mobility Logistics AG、德国电信(国际)T-Systems International GmbH、德国宇航中心DLR、柏林社会科学中心WZB和西门子SIEMENS这5五个德国支柱企业机构组成。
智慧的开启,从新能源开始
据I研究数据显示,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主要组成为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这些新能源设备的建设和使用由2000年约30,000个到2012年已发展到1,300,000余个。其中近十年间太阳能发电扩张最为迅猛,从无到有到现在已经占领大部份德国南境,而一直占据德国可再生能源主导地位的风能设备则主要集中在德国中北部。
过去十年中,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了将近五倍,但是与之配套的输电和储电设施却未建设到位。不得已之下,德国过剩的电量输往相邻的波兰和捷克,这两个国家为输入德国电力投入了将近1.8亿美元用于改善电网。
同时I还展示了德国在近40年间逐步实现的由高压电网Maximum Voltage Grid到微型智能电网Micro Smart Grid技术发展历程。后者是依靠分散能源整合管理的一种低压电网,可管理来自于电池组、车载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和刹车能源利用等能量流动。
融合,不只是便利人们,还有……
为了让理论性研究更具有可行性,I首先在一个小范围的封闭环境——科技园区实验建立了电动轿车、公交、自行车以及自动充电停车场等电力交通系统,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进行数据收集、交互和交通智能规划。这些实验得出成熟稳定的技术成果将会运用在城市各种实际公共场所,他们研发的“微型智能电网”就已经通过与施耐德电气的合作成功推向市场。在整个互动过程中,还提到了环境问题,新能源的充分利用结合智能出行技术,可以让影响环境的一些诟病尽量的减弱或者说是彻底根除,让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彻底远离雾霾困扰,并逐步实现未来城市——智慧城市Smart City规划。
参观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不陌生的研究“Car sharing” 相对于在国内开始流行的拼车Car pooling服务,汽车分享Car sharing更加方便快捷,使用者可以完**据自己需求,时间和地点来进行定制,解放更多的约束条件,将时间自由、空间自由有利的释放开。这个研究类似现在国内实行的公共自行车出租服务,不同的是人们通过网络或者电话,选择自己需要的汽车,然后在城市里的任意共享点取到自己预订的车辆,按照驾驶时间支付租金。这样看起开有些像国内的租车行业。更多的使用汽车租赁让使用者出行的距离更长远,而选择环保型的汽车让整个空气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由下图2013年和2014年第4周柏林汽车分享预订数量的对比可见,Car sharing这个模式越来越受到德国用户的青睐。
相比国内的“租车”等系列产品,I的研究则让Car sharing趋势更加明朗,未来的出租车、租车、拼车等一整套体系都可能被逐步取代,转换成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它将更生态化,一体化,便捷服务人们出行,最重要的价格让大众所接受。
智慧改变生活
除了能源整合利用和交通模式方面的研究外,I同时致力于智能出行技术的研发。创新中国海外行团队在本次参访I时工作人员还利用多点触控图向我们分别展示了智能城市地图、智能交通规划图以及园区微型智能电网规划图。
智能城市地图给与我们的不再只停留于指路,我们还可以便捷的查询某地铁站的班次列车,进站、发车情况,查询到你要去的某个就餐地点的停车场是否已经停满汽车等。包括某些公共设施使用情况,以及能源剩余状况等,让城市的整体统筹工作更加快捷有效率。
简单举个例子,当暴雨来临之时,政府可以通过智慧地图,了解到城区内哪里的积水超过警戒线,以便及时调派部署解除警情。不用在依靠人为勘察而得到信息数据,同比人工作业更为准确有效果。对于出行的人们来讲,通过地图发出预警,及时的改变道路,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情况,同时还可以进行人群分流,避免道路拥堵状况,及时调整整个区域及城市的交通道路疏导工作,这一切都在智慧地图中实现。
我们还看到了最新从美国引进的一个最多可容8人的无人驾驶电动公交(部分零件使用了3D打印技术),系统会智能安排位于乘客指定的时间和地点最近的车辆等待,并安全的送往目的地,这一切都只需要通过你的手机APP 即可实现。然后这个电动公交驱动信息交互系统就可以实现智能规划行驶路线(无轨的哟)。
园区停车场已经植入磁场充电系统,以最大程度合理化利用园区电力、路面交通和停车系统。同时E车内安装智能充电系统,充满电量便可自动离开充电处开始工作。据透露这个技术预计将于2019年向公众推广试用。
设想下,未来的10年或者20年后,你觉得智慧城市距离你还会远么?
按照意向书,除了建设一个初始输出为100兆瓦的可扩展绿色氢电解工厂外,该电解设施基地还将进一步发展成所谓的“绿色能源中心”。据悉,这一有望跻身欧洲最大“绿氢”电解工厂之列的项目改造完成后将从2025年开始生产绿色氢。
四家合作公司认为,该能源设施的地理位置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理想条件:既连接着德国38万伏的输电网络,也连接着汉堡市11万伏的输电网络。此外,海外船舶可直接停靠、使用其码头和港口设施作为进口码头。汉堡市能源与环境部部长延斯·卡尔斯坦表示:“对于汉堡这样一个拥抱能源转型的城市来说,此次签署的协议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莫尔堡基地,我们将与业界经验丰富的伙伴合作大规模生产绿色氢,同时建立一个气候友好型绿色能源中心。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现在需要积极的投入。该项目将是实现我们气候目标的主要杠杆。港口和莫尔堡周围的燃气管道网络正在扩大,以容纳氢气,并促进对工业和大型企业的供应。我们的氢能源未来正在形成,汉堡打算走在这一领域的前列。”
汉堡燃气有限公司和汉堡燃气管网有限公司总经理克里斯汀·海涅指出,氢能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而不是仅仅作为电能的载体:“我们致力于开发不同形式的余热源并合理应用这些气候中立的热能。这也是我们参与此次电解氢设施改建项目的初衷。此外,我们还想检验,可以多大程度地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来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莫尔堡有望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创新城市中心。”
可以说,汉堡燃煤电厂改建为超级“绿氢”工厂树立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经合组织最近的一项研究证实,大汉堡地区在生产可再生能源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绿色氢销售方面——特别是针对当地工业企业的供应——具有很大的潜力。所以,该地区特别适合发展绿色氢经济。而德国北部的周边地区在实现气候保护目标和能源转型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据悉,德国未来几年将投资90亿欧元发展绿色氢经济。到2050年,欧洲的氢经济预计将创造540万个工作岗位,年销售额将达到8000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