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的萝莉
2025-09-13 08:43:41
四氯化硅是多晶硅生产中产生量最大的副产物,未经处理回收的四氯化硅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有毒有害液体,对安全和环境危害很大。按目前国内最好控制水平,生产1000吨多晶硅将产生四氯化硅8000吨。
从工业硅提纯高纯度多晶硅是一种高耗电、高污染的化工项目,涉及电力、煤炭、硅砂、氯气、氢气等多种主要原料,生产过程中会有大量废水、废液排出,如生产1000吨多晶硅会有三氯氢硅3500吨、四氯化硅4500吨废液产生,同时消耗大量电能,甚至需要建立专用电网、专用排污系统等,而未经处理回收的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是一种有毒的液体,环境污染极为严重。
也正因此,国际上所谓掌握多晶硅提纯项目,实际上也包括建立对有毒液体、气体的回收系统以及保护环境的能力。但国内一些企业甚至在还没有能力建立齐全回收系统的情况下,盲目上马多晶硅项目,这不仅能源消耗大,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仁爱的音响
2025-09-13 08:43:41
多晶硅厂不需要煤炭。光伏硅料需要焦炭冶炼。多晶硅主要原材料是石英砂(SiO2),焦炭、无水HCL和氢气。先在电弧炉中把石英砂与焦炭加热,用炭置换出石英砂中的Si,生成CO2气体。这提炼出的硅叫工业硅,纯度在98%以上。
故意的钢笔
2025-09-13 08:43:41
多晶硅厂不需要用煤。
多晶硅生产的原料是 三氯氢硅和氢气按照一定的比例汇合后进入还原炉内进行热分解和氢还原反应产生多晶硅,沉积在炉内硅芯上 逐渐长大 ,一般都是化学气相沉积法即CVD。
潇洒的黑夜
2025-09-13 08:43:41
说详细点的,就是!!!
目前全世界工业硅产能大约在400万t左右,产量在250万t左右,截至2011年底中国工业硅产能已达到320万t,2011年我国工业硅实际产量已达到136万t,是名符其实的工业硅生产大国。按吨硅消耗1.3一1.5t炭质还原剂计算,我国工业硅生产全年消耗的炭质还原剂接近200万t。木炭、洗煤、石油焦、半焦是目前工业硅行业内常用的炭质还原剂111,木炭工艺和洗煤油焦工艺是目前工业硅生产的主流工艺,但由于木炭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严重破换生态环境,随着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木炭供应的日趋紧张,降低木炭使用量已经成为趋势121。根据下游多晶硅、有机硅、硅铝合金、硅质耐火材料行业对工业硅指标的不同要求,合理选择一种或几种还原剂搭配是兼顾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关键。洗煤作为一种来源广、价格便宜、反应性能适中的还原剂已经在各个工业硅企业广泛使用。文章参照用于表征煤化程度的参数和用于表征煤工艺性能的参数、煤质及煤分析相关术语13川,结合目前所用不同煤源在炉内的实际反应情况,对工业硅用煤的指标进行了探讨。
明理的大地
2025-09-13 08:43:41
一般1MW太阳能电源要10吨—13吨多晶硅料,看加工工艺好坏了,废片率高低了。至于要消耗多少能源,那要看还原炉的加热功率了,另外是否引入回收工序,不同的工艺消耗能源也不一样,改良西门子法在节能方面做得比较号。
年轻的水杯
2025-09-13 08:43:41
尽管短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仍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军《能源构成》,但从长远来看,低碳的能源结构才是发展趋势。20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目前中国经济“保增长”已取得显著成效,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为了未来长远发展,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多下工夫。因此,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的低碳能源是我国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型能源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 从资源量角度来看,我国多种新型能源资源都非常丰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2003年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2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约为4亿千瓦。按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重复使用100年计算,水力资源约占我国能源剩余可采总储量的40%,在我国常规能源资源中仅次于煤炭位居第二。 根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的统计,我国陆地上离地面10米高度处计算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为43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我国沿海5米至20米深的海域面积辽阔,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为7亿多千瓦。从我国风能资源看,风电完全可能成为火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 我国太阳能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太阳能总辐射量在120~280瓦/平方米之间,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耳,相当于170千克标准煤。 生物质能在我国也有很大发展潜力。据《报告》统计,我国每年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为1.5亿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资源量约为2亿吨标准煤,小桐子、麻疯树、油菜籽、蓖麻等油料植物和能源作物潜在种植面积可满足年产5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要求。工业有机废水和畜禽养殖场废水资源量理论上每年可生产沼气近800亿立方米,相当于6000万吨标准煤。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能源的发展,不但明确了战略定位,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而且建立了系统的政策和体制框架,使新型能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底,水电累计装机总容量达到1.72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5633亿千瓦小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6.3%。2008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600万千瓦,累计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17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已达到年产400万千瓦光伏电池的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生产国。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已达到4000万平方米,累计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占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使用量的60%以上。2008年核能发电量为684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1.6%。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也有较大发展,其中户用沼气池达到约140亿立方米。 加快技术研发突破发展瓶颈 水电是目前我国新型能源中最为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加大和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将逐步加强,我国下一步必须加快水电的开发和利用进程。据统计,2008年我国新核准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达到966.8万千瓦。 风电近几年在我国飞速发展,已经连续五年装机容量实现翻番。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风电技术研发能力还比较弱,缺乏自主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技术上主要依赖国外。下一步我国应不断加强风电技术的基础研究,实现我国风电自主化发展。同时,要加强风电建设管理,坚持以风电特许权方式建设大型风电场,按照“融入大电网,建设大基地”的要求,力争用10多年时间在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苏等地形成几个上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比较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核电站是与火力发电最为相似的发电方式,不同的是,它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长期以来,我国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给煤炭生产、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因此,下一步我国应不断培育核能国产化能力,力争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批量化建设中国品牌核电站的能力。 太阳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能源,我国应把太阳能利用技术作为战略能源技术,稳步发展,积极推进。对热能消耗大、占地面积大的政府建筑、商业建筑要逐步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启动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促进太阳能硅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生物质能的利用开发,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实现城镇化的进程。我国要开展生物能资源评价,组织制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规划。加速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更新换代,发展高效的直接燃烧技术、发电技术、气化和液化技术,发展集中养殖厂的沼气发电,形成并完善生物质能产业服务体系。 快速发展还要谨防产能过剩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投入的加大,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也随之出现。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意见》列出的6类有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产业中,多晶硅、风电设备2项与新型能源有关的产业赫然位列其中。 根据《意见》的统计,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多晶硅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小时/兆瓦。但是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 近年来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出现了风电设备投资一哄而上、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现象。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已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风电装机规模为1000万千瓦左右,若不及时调控和引导,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现阶段,我国应加大力度扩大国内光伏市场,支持用国内多晶硅原料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同时,要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配套综合利用、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核准或备案,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与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延伸产业链。 我国还要抓住大力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历史机遇,把我国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培育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风电装备产能盲目扩张,优化产业结构,维护市场秩序。要积极推进风电装备产业大型化、国际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装备制造业。 2009年的“保增长”到明年的“促转变”,我国经济的新转变必然也会对能源行业提出新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型能源势必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支撑我国能源实现长足发展。 延伸阅读 新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且对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有一个现实问题是,新能源产业的蓝海空间似乎正有泛红的趋势。比如目前我国风电、多晶硅等新能源产业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尴尬。2009年8月份,国务院列出的六个产能过剩行业中,风电赫然位列其中。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风电设备生产商已近80家,年递增速度呈现翻倍增长趋势,而前四家产能均超过1200万千瓦。去年底我国有1215万千瓦的风电机组完成吊装,但实际并入电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为894万千瓦。 此外,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也出现了多晶硅产能扩张过快的问题,2009年我国多晶硅生产厂家超过30家,在建或正在上马的生产线达几十条,产能已经超过全世界总需求的两倍以上。 很显然,对于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而言,着力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新能源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势在必行。因为这不仅牵动未来能源产业格局的神经,也牵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利益大势。 无疑,200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的“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为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提供了全新而强有力的注脚。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加强引导和调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新能源产业市场准入标准、强化环境监管、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实行问责制等都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与此同时,加快新能源研发和创新支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对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关键技术突破并推动产业化,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引领未来新一轮能源浪潮到来的有效路径。
会撒娇的斑马
2025-09-13 08:43:41
不安全。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另一个风险是技术风险。目前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效率大多在13%~20%之间,高转换效率的产品通常制造和检测工艺较为复杂。美国的一家公司通过反射镜和棱镜来增加进入电池的阳光,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率超过40%。索尼公司开发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达到10%,无需使用昂贵的大型生产设备,其生产成本仅为目前市场上含硅电池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从中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有可能使得传统的工艺和技术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国内企业大多还集中在引进设备、制造晶圆、组装电池的阶段,对于如何进行研发以保持技术和成本优势则缺乏长期战略,当面临技术风险时,其结果令人堪忧。
还有就是经济风险。先回顾一下历史。在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时候,严重依赖原油进口的日本也兴起了一阵开发太阳能的热潮,但随着石油价格的回落,开发太阳能的高成本首先在经济性上败下阵来,开发太阳能的热潮暂时告一段落。目前,尽管石油、煤炭的价格还看不到回落的趋势,但价格的大幅波动也会使得太阳能电池在推广使用上遭遇很多不确定性。等到大批新建项目投产之日,不但大量产生的四氯化硅难以处理,多晶硅产能过剩会导致国内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整个产业将面临亏损和污染的双重困境。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容易被忽略,即“能源回收期(EPT)”。该指标以转换效率表示利用太阳能发电回收太阳能电池制造及维护管理消耗能源的“回收期”。如果EPT长于太阳能电池系统的产品寿命,那么制造太阳能电池就是浪费能源,对于能源问题的解决完全没有意义。在2004年左右,硅晶圆的平均厚度为300mm,到2007年则为150mm~200mm,仅用3年时间就缩小到了2/3以下。在不久的将来,厚度为50μm的硅晶圆也可能问世。硅晶圆如此之薄,则太阳能电池的EPT将大幅缩短。量产规模越大,分摊到单位模块的工厂初期成本就越小。由此看来,EPT应该是风险最小的因素。
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肯定需要包括半导体产业在内的所有人共同参与,不过不能仅看到眼前利益,靠喊口号和上项目可能会适得其反。头脑发热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把风险多考虑一些总是没坏处的。
糟糕的豆芽
2025-09-13 08:43:41
1公斤多晶硅生产20瓦电池,因为瓦电池,假设每年发电1200小时,年发电量就是360度。也就是说,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电能,只需要两个月的发电量就回来了。一千克多晶硅料可以生产多少W的电池板?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一千克的硅料可以生产多少瓦的组件,然后协鑫的。
凶狠的宝马
2025-09-13 08:43:41
1、直接原因
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
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2-2005年的连续四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9%到13%之间,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
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
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体制瓶颈的弱化(政府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给能力加快增长,相反需求能力增长因受到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而相对缓慢。
这种供给增长和需求增长的潜在差距,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即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性。
2、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
体现在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
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
即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
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也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会资金加倍地向这些部门流入,最终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
措施
1、完善行业管理。
2、强化环保硬约束监督管理。
3、加强土地和岸线管理。
4、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有针对性的信贷指导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
5、完善和规范价格政策。按照体现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的原则,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6、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各地财政结合实际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7、落实职工安置政策。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8、建立项目信息库和公开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信息库,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9、强化监督检查。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列为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本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扩展资料
去产能的重要性
1、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
2、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能过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去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