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各专业在哪个院,哪个校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明故宫和将军路两个校区。
明故宫校区: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力学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专业:机械工程、工业设计、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
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核工程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飞行学院,专业:交通运输(空中交通管制与签派)、交通运输(民航运输管理)、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交通运输(民航电子电气工程)、交通运输(机场运行与管理)、土木工程、飞行器适航技术、飞行技术
将军路校区: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统计学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经济与贸易类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专业:广播电视学、音乐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环境设计
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民航业务、国际贸易)、日语
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专业: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专业:自动化(航空电子与控制)(中外合作办学)、交通运输(机场运行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扩展资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工信部重点专业8个,国防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6个,1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8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3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8个江苏省重点学科。
博士毕业的去向一般是科研机构、高校,待遇都非常好。
如果打算继续读博士的话,要做好去这些地方工作的准备。博士的工作去向没有硕士的选择多。
硕士如果去公司工作的话,工资收入还是可以的。硕士基本上不可能去高校当老师了,可能可以当辅导员或者教辅人员。
博士如果去高校、科研机构是一般事业单位的收入,不高,但是工作稳定,压力相对较小。博士和硕士没有绝对的工资高低之分。
相关信息介绍:
博士是最高学位,就是说可以作为学生得到的最高水准(有些国家博士生也是工作职位,如德国)。博士后,又称博士后研究员,指那些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大学或科研机构中有限期地专门从事相关研究或深造的人,博士后不是学位。
博士后研究人员是指经批准并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在流动站或工作站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人员。
研究生国家规定的年薪10万,博士生国家规定的年薪20万。具体还是要跟研究方向和去向有关。
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三个学历层次:分别为专科,本科,研究生,而研究生学历为最高学历,但研究生可以根据学位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最高的教育等级。
新能源行业前景可期。一方面,能源结构转型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不可逆的过程。目前,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渗透率仍较低,行业整体发展空间大。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明确了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费比重应提升至15%。
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力量,在电力消费中的比重有望达80%。能源结构转型将为新能源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另一方面,我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具备全球竞争力。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汽车均为中国制造2025核心产业,国家对此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经过多年支持和发展,国内已涌现出一批全球领先的龙头公司,如今我国光伏产业链在全球已具有绝对优势,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的占比也非常高,行业加速替代的趋势已经形成。
你要是想考的话,建议你考,自动化学院和机电学院.
相关资料可以到南航的网站上看看啊
http://nuaa.edu.cn/
南京大学:2018届毕业生平均年薪14.41万元
南京大学2018届实际共有 7970名毕业生参加就业,总体就业率为98.49%。从就业行业分布来看,分布较多的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薪酬待遇方面,2018届毕业生平均薪酬14.41万元/年。其中,本科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3.91万元/年;硕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4.39 万元/年;博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 16.23万元/年。
据统计,毕业生在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和北京市就业的最多。在江浙沪、广东、北京五地就业的学生人数占总体的 83.91%。
南大学生出国深造的比例也很高。2018届毕业生中,赴QS世界大学排名(2019)前100名高校(不含大陆高校)深造的人数为584人,占所有出国出境毕业生的72.64%;QS世界大学排名(2019)前50名高校(不含大陆高校)深造的人数为438人,占所有出国出境毕业生的54.48%。
东南大学:1400名18届毕业生进入500强
东南大学2018届毕业生共 7943名,总就业率 98.38%,就业于世界 500 强企业共计1402 人。从毕业去向来看,主要以就业为主(70.38%),其中本科生以就业(44.12%)、升学(37.86%)和出国(境)(15.13%)为主,而硕士生与博士生均以就业为主,分别为 92.36%,94.83%。
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前五名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前五名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科研设计单位;国家基层项目。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前五位分别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安徽。
国内升学人数共1678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19.17%,升学进入世界一流建设大学A类的比例高达91.73%,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为6.05%。出国 (境)总人数为71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8.18%,71.43%毕业生留学学校位列世界大学排名前 100 位。
南航: 本科生年终就业率达98.5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届总毕业生人数7241人,其中男生5217人,女生2024人。本科生年终就业率98.54%,硕士生年终就业率99.58%,博士生年终就业率100%。
毕业生就业城市前十位相对比较稳定,主要是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政治经济中心城市,以及西安、成都等国防科技工业单位聚集城市。
毕业生的主体就业市场是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民航和世界500强企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其中2018届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硕士毕业生则主要就业于国有企业,科研设计单位和华为、苏宁、吉利、美的、腾讯科技等新兴民族企业。
南京理工大学: 学生就业稳定性高
南京理工大学2018届毕业生总人数7053人,其中男生4721人,女生2332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8.73%,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密集的地区为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53.9%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后继续深造。本科生国内升学1671人,其中本校深造1010人,其他双一流高校深造661人。
毕业生就业的重点产业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学生就业稳定性较高,用人单位与学生满意度超过90%,对毕业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职业能力程度和职业素养普遍表示满意。
南航机械博士研究生,刚出来的工资一般在年薪6w左右,当然还和很多东西有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航,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创建于1952年,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以理工类为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该校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牌专业有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工程、机械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颂告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首中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航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者樱山大学。
南航人秉承“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遵循“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不断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