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质量标准
煤炭质量的基本指标,总共有12个。煤的水分分为两种,一是内在水分(Minh ) ,是由植物变成煤时所含的水分;
二是外水(Mf ) ,是在开采、运输等过程中附在煤表面和裂隙中的水分.全水分是煤的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总和。一般来讲,煤的变质程度越大,内在水分越低。褐煤、长焰煤内在水分普遍较高,贫煤、无烟煤内在水分较低。
扩展资料:
指标介绍
一、水分(M )
水分的存在对煤的利用极其不利,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运输资源,而且当煤作为燃料时,煤中水分会成为蒸汽,在蒸发时消耗热量;另外,精煤的水分对炼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水分每增加2 % ,发热量降低100kcal/kg(大卡/千克);冶炼精煤中水分每增加1 % ,结焦时间延长5 一10min .
二、灰分(A )
煤在彻底燃烧后所剩下的残渣称为灰分,灰分分外在灰分和内在灰分。外在灰分是来自顶板和夹研中的岩石碎块,它与采煤方法的合理与否有很大关系。
外在灰分通过分选大部分能去掉。内在灰分是成煤的原始植物本身所含的无机物,内在灰分越高,煤的可选性越差。
灰是有害物质.动力煤中灰分增加,发热量降低、排渣量增加,煤容易结渣;一般灰分每增加2% ,发热量降低100kcal / kg 左右。
冶炼精煤中灰分增加,高炉利用系数降低,焦炭强度下降,石灰石用量增加;灰分每增加1 % ,焦炭强度下降2 % ,高炉生产能就下降3 % ,石灰石用量增加4 % .
三、挥发分(V )
煤在高温和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所排出的气体和液体状态的产物称为挥发分。挥发分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氢及其他碳氢化合物等。它是鉴别煤炭类别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讲,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炭挥发分降低。褐煤、气煤挥发分较高,瘦煤、无烟煤挥发分较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煤炭质量的基本指标
煤矿煤质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职务,关于如何做好煤质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和确保煤炭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呢?下面就由鹤壁华诺煤炭检测仪厂家为您解答:
一是以采掘工程设计和工作面接续编制为源头,以现场质量管理为主线,努力提高煤炭质量。
二是加强地面库存原煤质量管理。
三是严格监督检查、严肃认真考核、坚决奖罚兑现
定期对采制化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完善煤质检查人员职责,随时摸清生产现场的地质、煤质情况,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管理,及时下发“煤炭产品质量信息反馈单”进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实施煤质动态管理。
1、制度执行情况考核
依据质量标准化体系要求,定期现场检查考核生产、运销及体系覆盖范围部门单位的标准化体系运行状况和产品质量管理状况。其中生产事业部、运销事业部占总体绩效40%。其他部门单位占100%(详见质量管理考核细则)。
2、生产、运销产品质量绩效考核,以应用基低位发热量作为考核指标。占总体绩效60%。
2.1生产环节:根据各煤矿煤质不同情况,分别对各煤矿制定质量考核标准,标准的制定依据生产部预报的各煤矿质量为考核基点,以符合用户质量要求为满分。苏家壕、纳林庙一矿、纳林庙二矿、宏景塔煤矿以5300卡为考核起点,达到5450卡得100分,达到5500卡得120分。宝山、富华、凯达、大地、丁家渠、白家梁、诚意以4700卡为考核起点,达到4950卡得100分,达到5000卡得120分。酸刺沟煤矿以井口原煤质量为考核依据,以2800卡为考核起点,达到3600卡得100分,达到3800卡得120分。以每个煤矿上站平均质量数据为考核依据,分别对每个煤矿进行按月考核,结合上站数量加权计算各煤种得分,即为生产事业部产品质量得分。
如果有因煤矿煤炭赋存条件发生变化,导致煤炭质量明显变化(200卡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10天以上)的情况时,生产事业部应提前10天以上,以书面形式通知质量管理部。质量管理部确认后,需及时通知运销事业部,便于运销事业部及时作出调整调运工作。同时质量管理部根据煤炭质量实际变化情况调整该煤矿质量考核指标。
2.2、运销环节:对集装站采购社会煤矿的煤炭质量情况进行考核。根据煤炭采购合同中质量要求条款,取该社会煤矿每月上站煤质量的加权平均值进行比较,计算考核得分,达到合同要求得100分,高于合同30卡得120分。每低合同质量要求1卡扣1分。再按不同社会煤矿的不同调运量,加权计算各社会煤矿得分即为运销部调运绩效得分,最高得分为120分。权重占产品质量绩效20%。
对各集装站进港煤质量情况进行考核。依据煤种质量要求,对各集装站各品种煤每月进港的平均质量情况计算考核得分。伊泰3号达到5530卡得120分,达到5500卡得100分,低于5500卡时,每低1卡扣2分。伊泰4号达到5030卡得120分,达到5000卡得100分,低于5000卡时,每低1卡扣2分。再按不同品种煤的进港数量加权计算即为运销部发运绩效得分,权重占产品质量绩效60%。
对各港口转运办煤炭产品质量进行考核。对港口转运办每月进港煤平均质量(所有煤种的加权平均)与出港煤平均质量(所有煤种的加权平均)进行比较,出港煤质量达到进港煤质量得100分,高于进港质量30卡得120分,出港煤低于进港煤质量时,每低1卡扣2分。权重占产品质量绩效20%。
实行按月考核,在每月7日前,质量管理部将各部门单位的上月考核结果报企业管理部。
本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执行。
劣质煤一般都烧不着或者不旺,存在热量低、点火难、易熄火等缺陷;而且还存在异味,臭味大,价格便宜,在选购煤炭时一定不要贪图价格上的小便宜,选择正规厂家购买。知识二:怎样辨别煤质的好坏 辨别煤炭优劣的方法病并不是很难,虽然从色泽上看都是黑色的,但是黑得不同,一般优质的煤黑的发亮、颜色较纯正;劣质煤炭则显得发污、发黄、发红。
优质的轻,劣质的则重,而且也可以采用煤试烧进行辨别。
检验煤炭质量好坏的最佳办法就是使用量热仪等 煤炭化验设备 检验煤炭的各项工艺性质,以精确的实验数据结果,从而判断煤炭的质量。
它是指煤炭产品在自身的形成和开采、加工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特征或特性的总和。根据煤炭产品质量特性和用途,一般煤炭质量可用一定的质量指标(或标准)来表示。如按煤的工业分析,可用煤的固定碳、挥发分、灰分和水分等指标来表示;按煤的元素分析,可用煤中碳(C)、氢(H)、氧(n)、氮(N)、硫(S)、磷(P)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多少来表示;按煤的工艺性质,煤炭质量又可用煤的发热量(0)、煤的粘结性(R·I)和结焦性(y)、煤的热稳定性(TS)、煤灰的熔融性(DT、ST或FT)、煤的反应性、煤的燃点(T)以及煤的可选性等指标来表示。煤炭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用煤单位的使用效果和产品质量,而且也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声誉和经济效益,甚至也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总的来讲,我国的煤炭质量较好,北方煤田优于南方煤田。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两者的沉积环境不同北方煤田多为陆相沉积,其煤炭质量较好,如黑龙江省鸡西、鹤岗、双鸭山等矿区煤炭灰分一般小于20%,含硫量在0.5%以下,京西的无烟煤硫分仅在0.25%左右;南方煤田多为海陆相沉积,其煤炭的质量普遍较差,灰分、硫分等指标一般较高。如四川省的荚蓉、松藻、达竹、南桐、华蓥山等矿区的含硫量在6%左右,广西合山矿务局所产煤炭含硫量高达6%~8 %(在全国煤炭保有储量中万硫分小于1%的煤占67%,硫分小于2%的煤约占85%,硫分大于4%的特高硫煤约占3%)。这些煤在利用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脱硫处理,否则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腐蚀设备,给用户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随着我国采煤机械经程度的提高和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原煤质量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用户对煤质的要求确越来越高,利用途径越来越广泛,利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在煤炭质量问题上,产需矛盾日益尖锐,供求差距越趋加大。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原煤入洗能力,满足市场的多层次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煤炭质量管理水平(包括井下生产煤炭质量管理、洗选过程质量管理和商品煤销售过程的质最管理),使用户得到的煤炭在质量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的要求。
建国40多年来,虽然原煤的人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发展速度比重缓慢,选煤厂的分布也很不平衡,洗选产品规格也较少,这同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原煤入洗量均占产量的80~90%以上,原苏联占60%左右,而我国目前原煤入洗量仅2亿多吨,仅占原煤产量的20%强。从入洗煤种看,90%左右为人 洗炼焦煤,动力煤入洗量很小,大多以原煤形式销售。从洗煤的质量看,灰分、硫分等揩标偏高,如洗精煤灰分平均在10%以上(国外先进国家灰分仅5%左右)。因此,要提高煤炭质量,不仅要加强洗煤厂的建设,增加原煤入洗能力,而且还要改进洗选工艺,增加洗选品种,同时也应重视和加强动力用煤的洗选(我国煤炭利用以燃料和动力为主)。
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产品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而且也要在质量上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只有实现了质量和数量上的有机协调和统一,才算真正实现了煤炭企业的生产目的,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讲,质量上的保证比数量上的满足更重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往往只重视了产量而忽视了质量,把二者对立起来,怕因追求质量而丢了产量。特别是多年来我国煤炭供需关系总的来讲一直比较紧张,只要将煤炭从地下采出,销售就不成问题,这在定程度上也淡化了人们的质量意识,产生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经营意识。但历史发展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煤炭质量问题己引起来越多的用户的高度重视,对煤炭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目前煤炭市场情况看,煤质不 好,不仅价格较低,而且有些矿区质量较差的煤(煤炭赋存条件所致)销售很难,造成大量的煤炭积压,使企业的生产和职工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可见,煤炭企业自身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向用户提供合乎其质量要求的煤炭产品,这不仅是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之所以要提高煤炭质量,重视煤质工作,是因为: 我国煤炭的利用现状表明,一方面供应紧张,用户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需缺口较大,严重时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正常生产;另一方面煤炭的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煤炭平均利用率约在30%左右,这固然与煤炭利技术有关,但煤质不好和供煤品种不对路也是重原因之一。煤炭燃烧时,煤质越差,热损失越多,热效率也就越低,耗煤数量也越多。如蒸汽机车使用原煤比使用混中块要多消耗煤炭20%左右,普通锅炉使用灰分为40%的原料煤与使用灰分为90%的原料煤相比,热效率至少相差10%。可见,由于煤质不好或供煤品种不对路,其浪费是惊人的。开发和节约并重,在近期内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是我国节能工作的指导方针。
在我国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增加煤矿基建投人来增加产量是不现实的,而通过提高煤炭质量和推广节能技术,达到节约煤炭的目的,不仅投资少,见效快,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出煤炭的经济效益。煤炭消耗的节约,不仅降低了用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减轻了因煤炭的利用对环境的污染。我国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的国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除燃烧方式和燃烧技术外(我国80%以上的原煤采用直接燃烧的方式), 还与煤炭质量有直接关系。
据测算,我国每年困燃煤而产生的SOX和NOX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总量在1000万t以上,这些有害的酸性气体排入大气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与雨水一起再降到地面。相当于从空中降下2000多万t强酸,对环境污染很大,特别是烟煤中所含苯并芘对人体危害最大,其浓度每增加百万分之一,癌发率上升5%。由上可见,提高煤炭质量,不仅可以达到节约煤炭,降低用户生产成本的目的,而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减轻煤炭利用对环境的污染。 煤炭企业是实行单独经济核算的经济实体,煤炭质量 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增强企业在市场 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支柱。煤炭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产业,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其煤炭产品必然要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和交易。有市场就有竞争,这是二条普遍的规律。竞争和交易行为越规范,商品竞争能力的强弱就越来依赖于产品质量。有人说,质量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以质量去开拓市场、占有市场,靠质量赢得竞争的胜利,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条重要战略。实践表明,哪个企业生产的煤炭质量较好,而且供煤质量比较稳定,哪个企业就能占有市场,赢得用户,煤炭销路就畅通,企业的效益就好,职工的思想觉悟和工作热情就高。
相反。哪个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质量较差,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其煤炭产品就会造成大量积压,不仅企业无利润和效益可言,而且职工工资都难以保证,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可见,煤炭的质量是煤炭企业的生命线,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对煤质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注重和提高煤炭质量,以高质量求得高效益,否则,不仅无效益可言,甚至会造成企业的停产和倒闭。 缓解煤炭运能与运量之间的矛盾。煤炭是大宗笨重堆装货物,不仅运量大,而且装卸比较复杂,再加之用户分布广泛,产需距离较远,使我国煤炭呈大数量流通态势。我国是产煤大国,更是煤炭消费大国,且以原煤直接消费为主。由于煤炭赋存与工业布局上的差异(煤炭产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西南地区,而用户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南等地),造成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关内煤住关外运的流通态势。据统计,仅铁路系统每年运输煤炭就高达5.6亿t左右,平均运输距离在500km以上,这给运输任务本来已经十分繁重的铁路带来了很大压力。虽然建国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铁路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运能与运量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在许多交通运输条件较差的矿区(如陕西省的铜川、韩城、蒲白等矿区,贵州的六盘水矿区)运输能力仍是煤炭生产和销售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在现有运输条件下,为完成煤炭的运输和销售任务,广方面要做好煤炭的巧装满载工作,提高货车的平均静载重,减少货车在矿停留时间,提高车辆的周转速度另一方面要提高煤炭质量,减少无效运输和不合理运输现象的发生,增加煤炭的实际运量。
从我国煤炭销售的情况看,因直销原煤比重偏高,故商品煤中的含肝率、灰分、水分等杂质含量较高,这些杂质随煤炭运输,造成了大量的运力浪费。
若以铁路每年运煤5.5亿t,平均运距500km们,煤炭运价0.064元/t·km计算,若所销售煤炭的灰分在现有的基础上下降1%,则每年可节约运力:5.5亿t*1%=550万t
若每列货车的牵引力定数(或称牵引重量)按3000t计算,则每年可少运煤列车:550万t/300=1833列
平均每年少开行运煤列车5列。
因煤炭灰分的降低,可节约运费:5.5亿t*1%*500km*0.064元/t·km=1.76亿元
可见,提高煤炭质量,不仅可以大大节约运力,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煤是从地层中堆积的植物变来的。当植物死亡之后,如果长期暴露在地表大气中,它要腐烂,要氧化;当暴露时间太久了,植物中碳质组分全被氧化,树木就不能烧了。我们生活中烧木柴会有这样的体会,好的木柴瓷实经烧,而朽木则分量轻,不经烧。植物死亡后要变成煤,需要迅速被后来的沉积物覆盖,或者很快浸入水中与空气隔绝,所以碳化物不被迅速氧化而被保存下来。这是形成煤的必要条件。
成煤的第二个条件,煤层要有一定的厚度,太薄了不易开采,甚至无法开采。要有一定厚度就要求植物连续堆积掩埋。堆积厚就要求树木长期生长,一批死了新的一批又成长。这种环境当然以热带雨林最好。像现在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四周都是高大的原始森林,下面有低矮的灌木丛,上面是遮天蔽日的高大乔木,中间还有藤蔓,脚下是倒木枯枝加上腐叶。山西省曾对煤系地层作古地磁测试,证明它们当时处在纬度10°~15°之间,正好处于热带环境。
煤形成了,对煤的质量还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发热量高,煤灰少,没有异味。如何使煤灰分少,不臭,冒烟少,就又与成煤条件有关。
灰分,是指煤中不可燃烧的杂质,它们常常是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等化学组分,是在沉积中由河水或湖水带来的泥沙、矿物质。它的形成与当时所处的沉积盆地位置相关。靠近湖盆边缘的泥沙杂质就多,靠近河流中心的沙的含量就高,沙质成分通常氧化硅含量高,泥质成分氧化铝含量高。
煤燃烧时含有臭味。臭味主要是煤中硫化物引起。在沉积时,当沉积盆地较封闭,沉积物堆积很迅速,植物中所含的微量的硫(人体也含硫,正常70千克人身上有175克硫)便被保存下来,若经过适当氧化作用,则硫形成SO2,溶于水而成亚硫酸,逸出煤层。
煤燃烧时会冒烟,这和煤沉积后的温度压力条件有关。煤在地层中所处位置,其上必定有成煤期后的地层覆盖。地层每形成1米,煤的每1平方厘米就承担2~3千克的压力(2~3个大气压)。山西煤层之上沉积地层厚度为2000~3000米。后来的地壳运动,把一部分上覆地层剥蚀掉了,一部分保留下来,保留多的煤所受的温度压力就高,保留少的受到的温度压力就低。煤受到不同温度压力,煤质就会发生变化,总的变化规律是,温压愈低,煤燃烧时冒的烟就愈大,温压愈高,冒烟就愈少。山西的煤最大的埋深厚度在2000米地层之下,它迫使煤燃烧时只会产生最少量的烟尘,工业上叫无烟煤,是最优质的民用烧煮以及取暖用煤。
煤灰露天存放时,要严格按照《煤炭作业规程》的存放要求,重点做好防风、防洪、防自燃工作: 1.防风:天气干燥时,遇大风会吹走一些细小颗粒,尤其是汽车碾压的煤场。强风会造成吨的损失。浇水可以有效解决煤尘飞扬的问题,起到环保的作用;
2.下雨天做好防汛工作:如果下太多雨,可能会冲走煤炭或造成货堆倒塌。如果煤场没有围栏,可以用装满煤的编织袋围起来,大约1米高,可以有效防止坍塌。此外,必须保持排水设施畅通;
3.防止自燃:防止煤堆自燃的主要途径是隔绝空气、水和煤的接触,防止温度或水的过度积累,采取测温、喷水等预防措施。
需要强调的是,喷水降温是防止煤堆自燃最糟糕的政策。如果喷水不足,可能会适得其反。此外,如有可能,在煤场的煤堆内设置测温元件,以便及时控制煤堆的自燃 问题。 4.储煤区尽量避免其他散装货物,防止污染其他货物或改变煤质。
拓展资料:
一、煤是埋藏在地下的古老植物通过复杂的生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固体可燃矿物。 煤被称为黑金和工业食品。它是18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煤炭的价值比以前低了很多,但毕竟煤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煤炭的供应也关系到我国工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稳定。煤炭供应安全也是我国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煤中的无机物质含量很少,主要有水分和矿物质,它们的存在降低了煤的质量和利用价值。矿物质是煤炭的主要杂质,如硫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其中大部分属于有害成分。
劣质煤的具体表现:目前市场上最普遍的掺假现象就是在煤炭中掺上煤矸石、煤皮土等,这些掺假物与煤炭一样都是黑色的,通常情况下是很难用肉眼辨别;或者在优质煤里掺杂劣质煤,以次充好。劣质煤一般都烧不着或者不旺,存在热量低、点火难、易熄火等缺陷;而且还存在异味,臭味大,价格便宜,在选购煤炭时一定不要贪图价格上的小便宜,要选择正规销售点购买。
检验煤炭质量好坏的最佳办法就是将煤炭取样送到有资质的质检单位去检验,使用量热仪等煤炭化验设备,检验煤炭的各项工艺性质,以精确的实验数据结果,从而判断煤炭的质量,就是所谓的煤炭质量检测。煤炭在开采或者销售时,很难辨别煤炭的质量。因此在销售煤炭时,一般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设备检验煤炭的质量,但检测费用昂贵,一般最快需要7个工作日才能拿到结果,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
生产水泥一般采用风扫磨进行粉磨和烘干,对原煤水分等的要求有所放松,衡量煤炭质量主要指标是燃烧值的高低。以下是具体的生产指标:
1、煤的发热量。发热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窑内温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到C3S的生成,为保证窑内温度在1450℃,要求煤炭应有较高的发热量。
2、煤的挥发分。当使用回转窑时,为保证煤粉的顺利着火和足够的燃烧强度,一般要求Vd=18~30%之间;当采用立窑生产水泥时,因挥发分的析出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为减少q3的热损失,需燃用低挥发分的煤,以Vd<10%为宜。
3、煤的灰分。灰分对水泥熟料锻烧的影响没有发热量和挥发分那么大,特别是立窑的锻烧过程,可把入窑前的生料还应视为一种高灰分的煤炭。这是因为水泥熟料与煤灰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只是各种组分不一样。对回转窑,若灰分太高,一方面会降低煤的发热量,另一方面因煤粉燃烧后产生的煤灰飞落到熟料中会影响到熟料的质量。
4、供煤粒度d<6~13mm或选用d<13~25mm的混煤。
5、供煤水分MT,ar<10%。
6、灰熔点ST>1250℃。
通过回转窑的耗煤指标在240kg标煤/t水泥左右,多用烟煤,要求灰分稳定在18%-20%、挥发分大于25%小于25mm级末煤。而立窑的耗煤指标约在220kg标准/t水泥左右,要求用无烟煤块,灰分小于20%,挥发分小于10%,且希望水分小,含硫低,发热量大于20.90MJ/kg。
(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