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中的灰分是怎样检测的?
灰分就是完全燃烧后的残渣,检验说白了就是烧完以后称重
两种测定煤中灰分的方法,即缓慢灰化法和快速灰化法。缓慢灰化 法为仲裁法;快速灰化法可作为例常分析方法。
3.1 缓慢灰化法 www.meijiaofenxi.com
3.1.1 方法提要
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放入马弗炉中,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815±10 ℃,灰化并灼烧到质量恒定。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作为灰分产率。
3.1.2 仪器、设备
3.1.2.1 马弗炉:能保持温度为815±10℃。炉膛具有足够的恒温区。炉后壁的上 部带有直径为25~30mm的烟囱,下部离炉膛底20~30mm处,有一个插热电偶 的小孔,炉门上有一个直径为20mm的通气孔。
3.1.2.2 瓷灰皿:长方形,底面长45mm,宽22mm,高14mm(见图4)。
3.1.2.3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
3.1.2.4 分析天平:感量0.0001g。
3.1.2.5 耐热瓷板或石棉板:尺寸与炉膛相适应。
3.1.3 分析步骤
3.1.3.1 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 ±0.1g,精确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使其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 0.15g。
3.1.3.2 将灰皿送入温度不超过100℃的马弗炉中,关上炉门并使炉门留有15mm 左右的缝隙。在不少于30min的时间内将炉温缓慢升至约500℃,并在此温度下保持 30min。继续升到815±10℃,并在此温度下灼烧1h。
3.1.3.3 从炉中取出灰皿,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 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3.1.3.4 进行检查性灼烧,每次20min,直到连续两次灼烧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001g 为止。用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灰分低于15%时,不必进行检查性灼 烧。
煤中灰分的测定方法
3.2 快速灰化法 ,
本标准包括两种快速灰化法:方法A和方法B。
3.2.1 方法A
3.2.1.1 方法提要
将装有煤样的灰皿放在预先加热至815±10℃的灰分快速测定仪的传送带 上,煤样自动送入仪器内完全灰化,然后送出。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 数作为灰分产率。
3.2.1.2 专用仪器:快速灰分测定仪(见附录A)
3.2.1.3 分析步骤
a.将灰分快速测定仪预先加热至815±10℃。
b.开动传送带并将其传送速度调节到17mm/min左右或其他合适的速度。
c.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0.5 ±0.01g,精确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
d.将盛有煤样的灰皿放在灰分快速测定仪的传送带上,灰皿即自动送入炉中。
e.当灰皿从炉内送出时,取下,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在空气中冷却5min 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3.2.2 方法B
3.2.2.1 方法提要
将装有煤样的灰皿由炉外逐渐送入预先加热至815±10℃的马弗炉中灰化并 灼烧至质量恒定。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作为灰分产率。
3.2.2.2 仪器、设备:同3.1.2条。
煤中灰分的测定方法
3.2.2.3 分析步骤
a.用预先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称取粒度为0.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 0.1g,精确至0.0002g,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使其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0.15g。 盛有煤样的灰皿预先分排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
b.将马弗炉加热到850℃,打开炉门,将放有灰皿的耐热瓷板或石棉板缓慢地 推入马弗炉中,先使第一排灰皿中的煤样灰化。待5~10min后,煤样不再冒烟时, 以每分钟不大于2mm的速度把二、三、四排灰皿顺序推入炉内炽热部分(若煤样着 火发生爆燃,试验应作废)。
c.关上炉门,在815±10℃的温度下灼烧40min。
d.从炉中取出灰皿,放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 20min)后,称量。
e.进行检查性灼烧,每次20min,直到连续两次灼烧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001g 为止。用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如遇检查灼烧时结果不稳定,应改用 缓慢灰化法重新测定。灰分低于15%时,不必进行检查性灼烧。
3.3 分析结果的计算
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按式(4)计算:
式中Aad——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产率,%;
m1——残留物的质量,g;
m——煤样的质量,g。
1、快灰的操作:将电源打开,程序框闪烁时,按1快灰键,再按开始键开始灯亮起,仪器开始升温,当温度升至850度时仪器报警,这时按消音键,停止报警,打开炉门,将称有1克煤的灰皿,放到炉门口灰化煤样,观察煤样燃烧程度(煤样不再冒烟,没有起火点时),缓慢推入炉膛,关上炉门,按9启动键,时间归零开始记数温度保持在815度正负10度内,40分钟后仪器报警,按消音键,打开炉门将灰皿取出,晾至室温后称量,计算结果,化验结束。
公式: 烧后重量减瓶重
灰份=————————*100
煤样重量
2、挥发分的操作;将电源打开,程序框闪烁时,按3挥发键,再按开始键开始灯亮起,仪器开始升温,当温度升至920度时仪器报警,这时按消音键,停止报警,打开炉门,将称有1克煤的坩埚,迅速放到炉堂,关上炉门按9启动键,时间归零开始记数,温度保持在900度正负10度内,如3分钟时仪器出现字母ER-3并报警,温度差距大停止试验,调整坩埚数量后重做试验。如温度差距不大按9消音键,停止报警继续试验,7分钟后仪器报警,按消音键,打开炉门将坩埚取出,晾至室温后称量,计算结果,化验结束。
公式: 煤样重加瓶重减烧后重
挥发份=————————————*100减分析水
煤样重
浮选是处理细粒级煤(<0.5 mm)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浮选过程是在固-液-气三相中完成的,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因此影响浮选工艺效果的因素很多,而且因素之间又存在耦合现象,使得它们的作用机理更加复杂。除此之外,浮选过程具有非线性特点。药剂添加量与浮选精煤灰分之间、入浮浓度与产品灰分之间等存在强烈的非线性关系。另外,浮选过程还是一个大时滞系统,物料大约需要经过十几分钟才能完成全过程,工艺参数的调整往往严重滞后于干扰变化。煤泥浮选过程所具有的这些特点给浮选过程动态模型的建立,以及给基于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控制策略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浮选工艺参数控制技术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浮选设备的大型化、工艺检测传感器的日益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煤泥浮选自动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1 国外浮选控制技术现状
由于国外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的领先,使得国外煤泥浮选过程的控制出现得比国内要早,水平也较高。在这个领域里,处于领先技术水平的国家主要是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这些国家已经开始由定值控制转入使用在线测灰装置的优化控制,控制策略也由PID控制转入模糊逻辑控制,下面的实例反映了国外关于煤泥浮选控制的先进水平。
1984年,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Julius Kruttschnitt矿物研究中心(JKMRC)和Utah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种能够测量煤浆灰分和固体含量的在线分析仪(ASHSCAN),并于1985年1月应用于Peak Downs选煤厂的粗粒浮选单元的自动控制中,控制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它是根据ASHSCAN在线测得的浮选入料、精煤和尾煤流的灰分及固体含量,分别调整加药量、浮选机液位和真空过滤机转速3个回路的设定值。煤浆液体检测传感器安装于浮选机第3室,通过PI调节器控制尾煤的排放量,以此来稳定液位。这套控制系统的使用效果不仅使精煤灰分和固体含量更加稳定,而且使浮选效益提高了10%以上。
图1 Peak Downs选煤厂浮选控制系统
美国过程工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PTI)于1990年开发了一种能够检测粒度小于10 mm煤浆灰分的在线测灰仪,在检测浮选精煤和尾煤灰分时,精度分别达到了0.5%和0.75%。并在1992年用这种测灰仪开发的在线监测系统应用于西弗吉尼亚选煤厂的炼焦煤浮选控制,通过在线检测灰分和物料流,可计算出产品灰分和质量平衡情况,为工艺过程控制提供基本数据。通过实时检测尾煤灰分的变化,将泡沫浮选系统的煤粒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性能试验表明,将这种在线监测系统应用于浮选控制后,使泡沫产品较纯,尾煤灰分较高,全厂总精煤产率提高了11.5%。1993年3~4月PTI公司又在亚拉巴马动力煤选煤厂安装了一套这样的浮选控制系统,使用的控制策略采用了模糊逻辑技术。在该技术系统投产后,分别对高灰分和低灰分煤泥进行了手动和自动控制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自动控制时,产率提高了7.8%。
汉斯*詹森等也利用Amdel公司的煤浆分析系统(CSA)实现了浮选工艺过程控制,它根据在线检测的浮选精煤灰分和尾煤灰分来改变浮选药剂添加量以及浮选机的液位,利用模糊逻辑控制来进行调节。应用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稳定精煤灰分,增加精煤产率;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剂耗量。
此外,还有德国RGI公司的测灰仪、波兰G-4型和MPOF在线测灰仪以及FLOTASTER系统在浮选控制中也投入应用过,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国内浮选控制技术现状
我国煤泥浮选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起步较晚,和国外相比,大约落后十多年。由于没有煤浆测灰仪,我国仍停留在定值控制的水平上。
1982年,淮南矿业学院与淮南矿务局望峰岗选煤厂结合,利用单板机设计的PID调节器,首次在国内实现了浮选入料浓度和加药量的自动控制,获得了能降低浮选药剂消耗,提高精煤产率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与改进,许多选煤厂也已经装备了这种控制系统,并成为我国煤泥浮选自动控制的基本模式。
1988年和1989年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又相继研究成功了FC-Ⅰ和FC-Ⅱ型浮选工艺参数测控系统,这种控制系统用单片机作控制器,解决了小流量浮选药剂的自动计量和分散多点添加技术,加药量不但自动跟踪干煤泥量,同时也自动跟踪入浮煤浆浓度,使浮选药剂添加量更加合理,精度大大提高。
1990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选矿研究室为八一选煤厂研制并投入使用的浮选自动控制系统,检测参数仅限于入料浓度、煤浆流量和药剂添加量。浮选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根据自动检测的入料浓度和流量算出入料中的干煤泥量,根据入料干煤泥量控制浮选药剂添加量,通过调节补加清水来保持浮选适宜的矿浆浓度,所使用的控制装置为STD总线工业控制机。
1991年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为株洲选煤厂设计的浮选过程工艺参数控制系统,它主要有4种功能,合理控制入料流量的大小和稳定值;合理控制入浮浓度的大小和稳定值;根据干煤泥的变化,控制浮选机各加药点的给药量;保持浮选液面的稳定和合适高度。采用PID调节实现定值控制,通过对入浮浓度、流量、浮选机液位和给药量各参数进行综合控制,来保证浮选过程和工艺参数的稳定。
我国所有的这类控制系统对浮选工艺参数的控制均采用定值控制方式,所使用的控制算法为PID调节。浮选工艺过程的定值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浮选药剂耗量、提高精煤回收率,但入浮浓度设定值、流量设定值以及每吨干煤泥药耗及配比的确定,没有合理的理论推导方法,只能靠经验和实验来确定,同时各个选煤厂因煤质特点和所使用的浮选药剂不同,这些控制量也有所不同。如何根据煤质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及时改变这些设定值以获得最佳的浮选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有关这方面的报道甚少。
3 我国浮选控制技术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煤泥浮选工艺参数过程控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在取得“现代化选煤厂”称号的选煤厂都设有浮选自动控制。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选煤厂的浮选技术和浮选自动控制水平还是比较低。虽然不少选煤厂实现了浮选自动化,但其使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全国目前实际真正投入使用的已为数不多,那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国已有的浮选控制系统在控制装置、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等方面比较落后,有待于更新和提高。在加药装置方面,现有的煤泥浮选控制系统多采用电磁阀和齿轮泵,实践证明,效果和可靠性极差,但对于微流量药剂的计算和控制在化工行业出现了精密计量泵,使用效果较好,在株洲选煤厂和淮北选煤厂已开始应用。对于煤浆液位控制,我国应用的极少,因为液位的调整没有依据,除此之外,现场用于升降尾煤闸板的电动执行机构,不论是手动还是自动,很难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开发新的执行装置。过去开发研制的浮选工艺参数控制系统由于当时的软硬件技术条件限制,使得可靠性较差。选煤厂的浮选控制系统应该随着上述所谈到的新技术、新仪表的出现和发展而不断改进。
与国外相比,通过实例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煤泥浮选控制技术落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传感器(主要是煤浆测灰仪)和控制策略两方面上。虽然我国在同位素测灰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从70年代至今,国产测灰仪已超过50台,但多为离线式,所测量的煤样也仅限于原煤或最终精煤,而迄今为止,还没有我国自行设计的成功应用于现场的煤浆测灰仪的报道。这也是发展我国煤泥浮选控制技术的主要障碍。但在这方面,国外已经相当成熟。
4 煤泥浮选工艺参数控制的发展方向
在计算机结构和检测仪器的技术特征达到要求后,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则主要取决于控制策略,我国煤泥浮选控制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经典控制策略和以模型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策略,但是它们的理论基础是要求控制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
影响浮选指标的工艺参数很多,而且许多过程变量的检测又非常困难。各工艺参数的最佳配合是浮选操作的难点,也是获得较高回收率的技术关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浮选过程的数学模型,以模型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策略设计的控制系统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无法使用。因此将人工智能引入浮选控制中势在必行。
国外在浮选控制方面已经有用模糊逻辑这种科学技术来实现人工智能,但无法获得更深的技术资料。而在国内,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计算机控制已经应用到许多领域,但在选煤行业的工艺过程控制中还没有出现。同时,田庄选煤厂于1995年从澳大利亚引进了我国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台Amdel煤浆测灰仪,但是目前仅用于检测,还没有实现对浮选精煤产品质量和产率实现控制。所以,利用该配套的浮选工艺参数控制系统已迫在眉睫,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理论研究价值。
快灰操作:
(1)打开控制器电源(2)程序窗口显示0【或在选着程序的状态下】(3)按快灰1键,程序窗口显示1(4)按开始键仪器自动升温到预加热温度850报警,按消音键(5)打开烟囱,打开炉门,将试样【0.9—1.1克】放到架子上再放到炉膛门口,当煤样不再冒烟时,以每分钟不大于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试样,使每个试样慢慢灰化,最后将试样推进到热电偶的正上方【这个过程约5到10分钟】(6)关闭炉门,按启动键(7)仪器自动将炉温控制在815度40分钟,直到显示end报警,按消音键,再按结束键仪器回到选着程序的状态(8)取出试样,实验结束
挥发份:
(1)打开控制器电源(2)程序窗口显示0【或在选着程序的状态下】(3)按挥发份3键,程序窗口显示3(4)按开始键仪器自动升温到预加热温度920度报警,按消音键(5)关闭烟囱,打开炉门,迅速将放有试样【0.9—1.1克】的架子放到热电偶的正上方,迅速关闭炉门并按启动键(6)仪器在3分钟之内将炉温控制在900±10度,仪器在6分50秒报警,提示操作员时间快到了,直到7分钟时,仪器显示end报警,按消音键,再按结束键仪器回到选着程序的状态(6)取出试样,实验结束
注意:如果仪器在按完启动键后,三分钟之内不能恢复到900±10度,实验作废。这时要在选着程序的状态下,调节时间窗口的加热时间。
(7)定义:焦渣特征(CRC)煤炭热分解以后剩余物质的形状。根据不同形状分为8个序号,其序号即为焦渣特征代号。
分类:
1、粉状。全部是粉末,没有相互粘着的颗粒;
2、粘着。用手指轻碰即成为粉末状或基本上是粉末状,其中较大的团块轻轻一碰机即成粉末;
3、弱粘性。用手指轻压即成小块;
4、不熔融粘结。用手指用力压才裂成小块,焦渣上表面无光泽,下表面稍微有银白色光泽;
5、不膨胀熔融粘结。焦渣形成扁平的块,煤粒的界限不易分清。焦渣上表面有明显的银白色金属光泽,下表面银白色光泽更明显;
6、微膨胀熔融粘结。用手指压不碎,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是焦渣表面具有较小的膨胀泡;
7、膨胀熔融粘结。焦渣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明显膨胀,但高度不超过15mm;
8、强膨胀熔融粘结。焦渣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焦渣高度超过15mm。
特点:
1.一般认为1~2号没有粘结性,3~4号为弱粘结性,5~8号有较强的粘结性,但该方法误差较大,人为因素可能会影响结果。
2.焦渣特征不小于3应该是对炼焦煤最基本的要求了,因为1~2号是没有粘结性的。焦渣特征与粘结性指数等其他参数都有一定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但因煤而异,可通过试验得出它们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这样二者之间的转换就可以根据公式转换了。
3.焦渣特征可用于各种煤质牌号的煤,但对于没有粘结性的无烟煤很少有人提及焦渣特征.
以上是由鹤壁华诺煤炭化验设备公司提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