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原理???
《易经》的原理包括:
1、《易经》由太极图——阴阳爻——单卦——重卦及经文——易传所组成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完整的过程和系统。
2、《易经》演绎着万事万物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3、《易经》够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能够从中探索宇宙人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生之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4、、《易经》是一门学科,是一门探讨事物变化的法则或规律并控制事物变化进程的理论。
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如现在的电脑,就是把复杂的计算程序转换成"0"和"1"这两个简单的符号。
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或者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不变的。
换句话说,所谓“不易”,就是基本平衡;“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简易”就是世界上所有最复杂的事物,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即阴阳二爻)来概括。发展变化、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
大则政治家、军事家可用于安邦治国,小则人民群众可用于立身处世,安居乐业。许多国内外学者都认为在中华文化的灵魂里,作为中国特色的辩证哲学、聪明的思维方式,包涵着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科技思维以及多元互补、和谐共处、忧患意识等,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独具一格,对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在现代,《易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哲学思想、计谋策略、思维方式、修身养性、政治军事、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人际关系、医学养生、行为科学、文艺美学、围棋技艺等等,真是包罗万象,不胜枚举,甚至目前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软件、遗传密码、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等等也可以从中等到启示,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六十四卦可视为有关人生问题的六十四个专题,三百八十四爻可看作三百八十四种处境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与最佳对策。《易经》,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读的高深教科书;在今天,仍然是引导人们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锦囊宝鉴,人生的行为指南。
全息的原理是《易经》预测的基本原理。全息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就是说一个小的局部包含着一个大的整体,一个大的整体包含着若干小的局部。
那么,什么叫全息预测?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它的一个断层面,或者一个小的局部窥测出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比如《易经》里坤卦的“履霜坚冰至”就是最早的全息原理,意思是你的脚刚踩着霜,就意味着冰天雪地的日子将要来到。
历史上有一个故事,殷商时期,纣王命令工匠为他打造一双象牙筷子,大臣箕子在旁边听后忧虑的想到:纣王打造象牙筷子之后,肯定要配备银碗,有了银碗又要配锦衣,有了锦衣又要配宫殿,这样一定会造成征战,去掠夺,从此将天下无宁日,于是箕子就逃走,得以幸存。而比干却没有逃走,而是对纣王直谏,结果被纣王挖去了心。这就说明箕子善于预测。
《易经》为什么能包罗万象?为什么能触类旁通?原因就在于《易经》是一部大全息书,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都是一个个小全息窗口。更多的易经知识 你可以参阅“预测师官网yuceshi".希望可以帮到你。
易经其中一部分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是先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年代久远,其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需要辩证的去对待。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
扩展资料:
一、《易经》与《周易》
1、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如《周礼‧春官‧大卜》所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2、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二、《易经》的历史地位
1、《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2、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3、《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