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算平安建设吗
算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决有力推进专项整治,通过倒查20年解决了煤炭资源领域一大批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取得了重要成效。各级各有关方面要深刻认识抓好专项整治的极端重要性,清醒认识常态化治理以来暴露出的问题,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坚决克服松劲懈怠和过关思想,坚持决心不变、标准不降、劲头不松、力度不减,让“严”的主基调、“治”的好态势长期保持下去,推动专项整治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会议强调,要聚焦重点难点持续发力攻坚,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攻坚战,加快推动违规违法问题整治到位。要按照自治区交办的问题清单、提出的处置要求,明确整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盯着办,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地往前推,奔着目标去、盯着问题改、拿结果交账。要注重提高问题整治的质量,决不允许降低标准、降格以求,对整治不合格、不达标的责令“回炉”返工。要组织开展好专项整治集中会战,对未完成和阶段性完成的整治任务逐项研究处置,紧盯国有资产损失追缴、涉法涉诉案件办理、涉煤腐败案件查办等重点工作,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推动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要把追损挽损和资源清收作为深化治理的重中之重,精准锁定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工作措施,坚持依法依规、分类处置,最大限度追缴挽回涉煤领域违规违法问题造成的损失,让国有资产损失“颗粒归仓”。
会议强调,整治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持续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在推动常态长效治理上下功夫、求实效,从制度上根本上堵塞漏洞、防范风险。要全面加强涉煤企业项目审批监管,细化要件要素,完善工作流程,全程留档纪实,确保全链条、全流程可查询、可追溯、可检查、可问责。要建立健全涉煤企业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产权交易、资源配置、行政审批、生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机制。要强化制度执行,定期开展检查督查,严格进行评估问效,切实让制度长牙、禁令生威。
会议强调,自治区领导小组及主体责任办、监督责任办、各工作组要把责任扛牢在肩、压实到底,引领和推动各级各方面始终保持连续作战、持续攻坚劲头,坚定不移推进专项整治,持续释放长抓长严的强烈信号。对工作进展迟缓、措施乏力、成效不彰的地区和部门,该督办的督办,该通报的通报,对敷衍了事、整改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扛牢政治责任、主体责任,拧紧责任螺丝、上紧工作发条,从严从实抓好深化治理,全力以赴把各类问题整治到位、解决彻底。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认为有几下几点:
领导“安全第一”思想不牢。
煤矿作为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它原有的属性。因而,有些单位领导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造成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不足,安全措施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突出表现在实行外包开采经营的块段。少数外包开采经营的采区、工作面根本达不到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导致事故发生或存在重大隐患。
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不够。
煤矿所有新工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需经过严格考核,才能上岗作业。目前,煤矿井下一线多数招用农民轮换工,流动性大,招工频繁,这样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导致有的单位培训工作关口把不严,未经培训合格的工人下井作业。这样的工人安全意识淡薄,不具备矿井安全基本知识,不掌握安全生产的操作技术,违章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给安全生产工作埋下很大的隐患。
现场管理存在漏洞,经常出现“死角”。
场安全生产管理存在“二多”、“二少”的现象。即早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多,中晚班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少,路线近的作业点安全管理人员涉足较多,边远采区管理人员涉足少。由于这方面原因,煤矿大多数事故发生在中晚班及边远地带。
质量标准化工作没有抓实。
有的单位质量标准化工作求虚不求实。采掘工程队伍平时不按标准进行施工,月底验收时再重新返工整改,返工过程自然会增加一些不安全隐患;甚至为了应付检查,采取“临时包装”的办法,出现“豆腐渣工程”。
安全监察不全面,安监人员缺乏“三铁”精神。
安监人员多数是在本单位选派,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制度制约,从而导致安监人员很难冲破人情关、关系网,在安全监管工作中缺乏“三铁”精神。
减了吧,少了吧税筹就找《税了吧》税收筹划不迷茫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能源需求上是一直稳步上升,煤炭在我国能源使用中占比非常巨大,是不可替代的,发电,炼钢,工业化学等都需要煤炭,煤炭行业在21世纪初稳步发展,大大小小的煤矿长几千家,只要有煤炭就可以大干挖矿,管理难度大,安全系数高,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到了2014年,国家开始大面积整治煤炭行业,关闭大量的厂矿,保留资源。那么煤炭行业将如何发展呢?
煤炭是一种很常见的能源,我们国家有着大量的存量,有句话说得好,只要有开采的证件,那么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了,有多少,采多少,人轮流休息,机器可不能停啊,24小时工作,煤炭采多了怎么办?只有无票收入了,卖出来不开票,我卖便宜点,这样利润就是虚高的呀,但是我不可能不卖呀,所以公司利润高,有大量的利润需要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解决!
一、煤炭公司进项其实很少,抵扣的就很少,那么企业增值税是很多的,公司就算是把那些无票收入处理完了,还有很多有票收入还是需要解决呀,一个矿场一年有个几个亿,几十个亿都是很正常的,那么怎么来解决煤炭公司增值税呢?唯一一个合理合法解决增值税的办法就是,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政策:
这个政策也就是在税收洼地在成立一家新的有限公司,然后把部分业务分流给园区新公司来承接,然后把税收缴纳在园区财政,园区财政在根据企业的税收情况返还给企业,在一级留存园区内, 增值税和所得税返还30%-70% ,当月缴税,次月返还,多缴多返。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的增值税难题!
二、所得税和个税问题:这两种税收主要还是使用核定征收来解决,通过在税收洼地成立个人独资企业,开具相关的发票来抵扣点相应的利润,一家煤炭公司一年有个五千万利润,通过这些方式至少都可以解决一半以上的税收,然后在留一些税收在当地缴纳,重庆园区这边 个税核定0.6%,综合税率3% ,有效将企业所得税25%和个税20%降至了3%!
一、煤炭行业面临两大虚开风险
(一)煤炭购销业务中的虚开风险
在2014年9月1日之前,国家实行煤炭经营资格审查制度,只有取得相应资格的企业才能从事煤炭贸易,个人则无法从事。因此,在这个阶段,小煤矿挂靠经营的情况普遍存在。不仅是煤炭行业,在医药行业、运输行业、石化行业以及其他大宗货物贸易行业,挂靠方虽掌握着巨大资源,但缺乏相应资质,因此不得不以挂靠方式经营、开票。此外,为了解决进项发票获取不足的问题,部分煤炭贸易企业往往会采取同行调剂“富余票”的手段解决税负过高问题。有货“代开”的情况十分严重。
(二)煤炭运输业务中的虚开风险
煤炭运输以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为主要方式,其中公路运输面临虚开发票问题较为严峻,这与我国公路运输业务的发展现状和经营特点密切相关。我国公路运输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小、散、弱”的特征,从事运输业务的主体除少数由国有运输企业实行统一经营、集中管理外,大部分承担运输任务的往往是个体运力。在此情况下,煤炭企业在购买运输服务时,通常也只能向众多的个体运力进行采购,只能依赖个人车辆完成运输工作。而正是这一状况,导致煤炭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虚开运输发票问题。这不仅是煤炭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公路运输行业发展不得不面临和解决的难题。
二、煤炭行业涉嫌虚开的常见经营模式
为解决煤炭购销、煤炭运输后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带来的进项抵扣不足的问题,实践中煤炭贸易企业购买煤炭、运输服务出现了多种模式,而其中最具争议的涉嫌虚开的模式主要是以下两种:
第一,小煤矿挂靠大型煤矿厂经营。即小煤矿或煤炭贸易企业寻求正规的大型煤矿厂,使小煤矿挂靠在有资格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第三方名下,并由被挂靠方根据煤炭购销交易的实际情况向煤炭贸易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煤炭运输业务的挂靠经营与煤炭购销业务的挂靠经营模式相似。通过将个体运力挂靠在运输企业名下,由运输企业根据实际运输服务情况向购买运输服务的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在上述挂靠经营业务中,由于挂靠方、被挂靠方法律意识薄弱,在达成口头挂靠协议后疏于签订书面的挂靠合同,导致税务机关对挂靠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认定开受票企业双方无真实运输业务,涉嫌虚开,乃至移送公安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第三方企业“如实代开”发票。即有资质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第三方在煤炭采购、煤炭运输业务完成后,根据交易实际情况代货物销售方或服务提供方向购买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在此种模式中,尽管第三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所载货物/服务品种、数量、金额与实际交易情况相符,但期间或出现资金回流、支付开票费的情况,税务机关仍倾向于以虚开定性,甚至移送公安进入刑事程序。
内蒙古倒查20年涉煤腐败已处分942人,挽回损失628亿元,此事简直大快人心,而且涉及到煤炭方面就已经查出了这些人,那么其他方面肯定也会有一些腐败分子,所以如果能够借着这个机会扩大搜查范围,不但能够拔掉蛀虫,还能保障那些曾经遭到这些人压迫的普通百姓利益,这是利国利民的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还有一个典型,腐败人员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常委、呼和浩特市委原书记云光中的儿子云磊和原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云公民的儿子云凯晨,他们二人合伙做煤炭生意,利用职权让私企以低价将煤炭批发给他们,再由他们高价卖出去,毫不费力坐地收钱,这种行为已经严重触犯了法律,而且还涉及到他们的父亲。如果不是这次彻查,普通人根本不敢上报,这也说明他们背后的能量之强大。
倒查二十年,就已经能够查出这些人如果再追加十年甚至二十年,查出的腐败分子和巨额财产指挥更多,因为他们有了原始的资本积累,生活过得非常富裕,日子也非常滋润,但他们确实榨取了民脂民膏,同样非常可恶,只要是贪污的人,都是国家败类,哪怕他们已经年老,也不能让他们得以善终,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遭受到人民的审判,在牢狱中度过余生。
说到这里还有一件事非常值得注意,这些人原本就非常善于钻法律的漏洞,例如在监狱的时候取保候审,通过医生检查确认身体的确患有疾病,所以有的人即便被判刑也过得非常舒坦,这对民众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将他们的家产没收,让他们好好的在监狱中接受改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二)国务院制定的煤炭行政法规;
(三)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煤炭的地方性法规;
(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煤炭地方政府规章;
(六)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煤炭的法律规范。
煤炭法规应当依法公布。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以违法行为发生时有效的煤炭法规为依据。第四条 实施煤炭行政处罚,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原则。第五条 煤炭行政处罚实施机关,是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依法委托的组织。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不得实施煤炭行政处罚。第六条 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设立的职能机构,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煤炭行政执法工作,实施行政处罚。
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依法对煤炭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进行监督检查。第七条 中央所属的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及其授权的省级煤炭管理部门管辖。
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国有煤炭企业的行政处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管辖。
市、县所属国有煤炭企业的行政处罚,由市、县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管辖。第八条 本办法第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煤炭企业的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煤炭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管辖及其依法委托的组织依照各自的职权范围管辖。
跨行政区域的煤炭企业的行政处罚,由其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管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煤炭企业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组织管辖。第九条 上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必要时可以处理下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管辖的煤炭行政处罚,也可以将自己管辖的煤炭行政处罚交由下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处理。下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认为重大、复杂的煤炭行政处罚需要由上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处理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决定。第十条 两个以上同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都有管辖权的煤炭行政处罚,由最初受理的煤炭管理部门处理;主要违法行为地的煤炭管理部门处理更为适宜的,可以移送主要违法行为地的煤炭管理部门处理。第十一条 对违法行为需要给予的行政处罚超越本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的权限时,应当将案件及时报送有处罚权的上级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处理。第十二条 对违反煤炭法规实施的行政处罚包括: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
(四)责令停止作业或停止销售;
(五)责令停止生产或停止经营;
(六)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
(七)取消煤炭经营资格;
(八)煤炭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第十三条 煤炭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时有违反煤炭法规的行为的,视为该煤炭企业或者组织的行为,根据该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对该煤炭企业或者组织依法予以行政处罚。第十四条 对有数种违反煤炭法规行为的,应当分别决定行政处罚,合并执行;不能合并执行的,可以决定从重处罚。第十五条 当事人违反煤炭法规,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一)造成煤炭资源严重浪费或者破坏的,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
(二)不执行煤炭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制止违法行为的书面通知,继续进行违法行为或者使违法状态持续的;
(三)在两年内再犯已经受到行政处罚的同种违法行为的;
(四)屡次违反煤炭法规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民用散煤消费总量每年在2亿吨左右,其中超九成用于北方农村冬季取暖。虽然民用散煤占比小,但大部分炉灶原始、使用分散、用户经济承受能力不高,算得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散煤减量替代与清洁化替代并举、疏堵结合,通过落实优质煤源、建设洁净煤配送中心、推广应用洁净煤和型煤、先进民用炉具、加强监管等措施,解决民用散煤清洁化利用问题。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认为,清洁高效的同时,也应该向低碳努力,“煤炭的高碳性没办法改变,当前重点是清洁高效,但不是说低碳就放弃了。”日前召开的国家能源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研究实验碳捕集及应用技术,争取早日实现突破,使煤电发展更加符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要求。
“统筹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2018年能源工作重点任务之一,我们将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争取到‘十三五’末,电煤比重提高到55%左右,30万千瓦级以及具备条件的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