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地区煤市回顾与展望
川渝地区是全国结构性缺煤的主要地区之一,是我国能源消费主要区域,也是煤炭净调入区域。要坚持区内煤炭兜底保供与区外煤炭物流贸易保供相结合,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战略储备煤基地建设。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尽管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仍然是我国自主可控、具有自然优势的能源,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国际能源市场话语权的根基。2050年以后,我国煤炭将由兜底保障能源向支撑性能源,最终向应急与调峰能源转变。
川渝地区的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相对较差,但煤炭资源品种齐全,各煤种均有赋存,主要为无烟煤,炼焦用烟煤较少,但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灾害严重(70%以上为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开采成本高、煤质较差、竞争力弱。川渝地区是全国结构性缺煤的主要地区之一,是我国能源消费主要区域,也是煤炭净调入区域。川渝地区煤炭主要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古和新疆等产煤大省(自治区),虽已有机融入全国煤炭市场,但煤炭储备调节能力弱,煤炭保供任务艰巨。
川渝地区2021年煤炭市场走势回顾
煤炭市场表现
2021年,四川煤炭产量大幅下降,重庆煤矿退出 历史 舞台,川渝地区煤炭市场“洼地”和价格“高地”迅速形成,需求缺口近1亿吨。2021年1月至4月供求基本平稳,煤价稳中有升;4月至9月供应趋紧,价格一路走高;9月至10月供不应求且达顶峰,冶金煤价格高达每吨3200元,电煤价格高达每卡0.26元;11月逐步回归供需基本平衡,12月库存过高导致供过于求,冶金煤价格跌至每吨1600元,电煤价格降至每卡0.14元。2021年川渝的煤市可谓“风云突变、跌宕起伏”。
煤炭库存忽高忽低,年终达到高位。受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上半年四川煤炭产量一直较低,欠计划产量较多,四川主网电厂的耗煤却达到2227万吨,同比增加37.5%。2021年8月四川主网电厂存煤仅有59万吨,仅够两三天的消耗量。为保障民生,国家出台“保供稳价”政策,随后煤炭产量增长较快。在此期间,西南区域用户集中接收北方流入煤炭,由于调入量大增,用户专用线严重阻塞,区域煤炭发运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库存上升迅速。2021年12月底,川渝地区煤炭库存高达380万吨,同比增加145%。
煤炭价格忽高忽降,最终走弱。2021年的煤炭价格大起大落。由于川渝地区产量不足,供应偏紧,2021年1月至8月价格小幅稳步攀升,9月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煤炭价格飙升并创 历史 纪录。后在政策调控下,短时间供求关系迅速改变,用户抓住机会“报复性”打压价格,川渝区域煤炭价格断崖式暴跌,短短一个月内回落至合理区间。
煤市原因分析
出现这样的“怪相”,主要有六个原因。一是矿井频繁停产整顿,压制了现有产能的发挥,导致产量不足,产能利用率低。二是煤矿压减产能,以减少碳排放。三是运动式“减碳”,将“碳达峰”变成了“罔顾实际、一哄而上”的“碳冲锋”,无视经济发展需求和长远利益。四是个别地方以消灭煤矿事故为由“一刀切”关闭煤矿,导致区域资源骤然紧张,产业链全线“崩盘”。五是长期以来煤炭市场呈现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现象,导致能源紧张的危机意识不强,供需关系底数不清。六是有资本介入煤炭营销层面,控制资源、炒作价格。2021年除四川、新疆外,其他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关系值得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反省反思。
川渝地区2022年煤炭市场走势预测
宏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仍然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一方面,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清晰的稳增长信号,表明宏观经济政策将围绕“六稳”“六保”适当靠前、集中发力,推进稳增长目标落实落地。国家坚持不懈振兴实体经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系列举措,都将为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带来新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交汇叠加,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规划整体成势,发展区域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加快形成集成效应。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需求来看,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外需增速将逐步回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恐将延续局部反复趋势,内需恢复还不充分,经济、消费和投资增势减弱。从供给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对供给端的影响仍将持续,特别是大宗商品自身存在供给弹性不足的特点,保供稳链压力仍然较大。从预期来看,因疫情不确定性大、需求不足、成本高企等因素将继续影响市场和企业预期。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抬头,困难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待稳固,防风险、调结构任务依然艰巨。
重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提振发展信心,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是煤炭行业艰巨且紧迫的重大任务。
一方面,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决定煤炭主业的发展仍具有较大空间。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继续在能源供应中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稳定着能源供应的基本盘。经济的稳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愈发刚性,现阶段新能源出力依然有限,煤炭需求有望保持韧性和持续性。川渝地区是全国结构性缺煤主要地区之一,加之重庆退出了煤炭产业,区域煤炭市场存在较大空间。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规范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煤电上下游协调联动,煤市发展也将逐渐回归理性和稳定。
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2021年以来,“保供稳价”措施效果明显。优质产能加快释放,煤炭库存稳步回升,煤炭需求由紧平衡向基本平衡方向发展。今年有关部门还将继续推行“基准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煤炭价格逐渐向合理区间理性回归,高耗能、房地产等产业收缩,将带来煤价下降,北方煤炭进入川渝的通道将更加通畅,也将推动川渝区域煤价进一步下跌。靠价格高涨拉动盈利的模式不复存在,拼成本、拼价格、拼质量依然是市场竞争的主题。聚焦实现“双碳”目标,未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还将继续下降。煤炭企业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无论是在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智能化建设、数字化转型方面,还是在新能源项目开发、产业链条延伸、产品结构调整方面,都将有不小的挑战。
推动川渝地区煤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川渝地区煤炭企业面对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必须对照“十四五”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做强主业、做优辅业,苦练内功、挖潜增效,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坚持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加绿色的发展路子,才能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政策支持解决的问题。
煤炭企业 健康 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家层面政策支持。一是出台国有重点优势煤矿智能化综采技改扩能,相邻或异地煤矿兼并重组、减量重组的产业政策,依托存量矿井,释放优势产能,盘活国有资源,充分发挥国有重点煤矿在能源兜底保供中的主力军作用。二是继续给予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技改资金、安全生产发展资金、改革发展资金、产业转型升级资金、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帮助国有重点煤矿转型升级。三是出台去产能煤矿债权债务处置政策,推动部分已去产能但仍保留采矿权的优质国有新建、改扩建煤矿存量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四是坚持区内煤炭兜底保供与区外煤炭物流贸易保供相结合,支持成渝双城经济圈内战略储备煤基地建设。
煤企积极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层面予以政策支持。一是国家建立健全煤炭行业低碳发展推进机制,促进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优先支持煤炭行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二是 探索 研究煤炭原料化、材料化低碳发展路径,打造煤油气、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引导和推动煤炭行业企业科学转型。三是将西南地区煤炭产业发展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对稀有煤种、品牌资源、有效益、能发展的矿井,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切实发挥区域能源兜底保供作用,推动西南地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煤企必须充分发挥煤炭在能源系统中“压舱石”作用,积极履行好保供稳价的职责;对接“双碳”战略目标,煤企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只要把握好时代大势,利用好发展“窗口期”,坚持“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调整结构、转换新旧动能、转变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在“十四五”时期保持平稳 健康 运行,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作者:川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刘万波)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煤炭资源洁净等级及其分布状况汇总如表10-7。
表10-7 煤炭资源洁净等级分省统计表 (103t)
续表
续表
注:本表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资料。
北京市已发现煤炭资源15.91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炭资源占73.18%,洁净潜势较好的占25.99%,洁净潜势差的占0.20%。京西门头沟区主要为洁净潜势好的和一小部分洁净潜势较好的煤炭资源,京东顺义县主要为洁净潜势较好和少量洁净潜势差的煤炭资源。
天津市已发现煤炭资源3.83亿吨,全部为洁净潜势较好的煤炭资源。
河北省 已发现煤炭资源145.25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炭资源占6.69%,洁净潜势较好的煤炭资源占 57.35%,洁净潜势中等的占 20.41%,洁净潜势较差的占10.01%,洁净潜势差的占5.54%。井阱矿区和元氏县全部为洁净潜势较好的煤炭资源。唐山市和丰南县主要为洁净潜势较好的煤炭资源,有少量洁净潜势好、中等和较差的煤炭资源。秦皇岛市主要为洁净潜势较好的和少量洁净潜势好的煤炭资源。邯郸市、磁县、武安市主要为洁净潜势较好的煤炭资源,有少量洁净潜势好、中等、较差和差的煤炭资源。邢台市以洁净潜势较好、中等和较差的煤炭资源为主,有少量煤炭资源的洁净潜势好。在临城县不同洁净等级的煤炭资源均有分布。沙河市以洁净潜势好和洁净潜势较差的煤炭资源为主,有少量洁净潜势较好和差的煤炭资源。张家口市全部为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炭资源。张北县煤炭资源洁净潜势较差,蔚县煤炭资源洁净潜势较好,怀来县、涿鹿县全部为洁净潜势好的煤炭资源。承德市以洁净潜势中等和较差的煤炭资源为主。三河县全部为洁净潜势中等的煤炭资源,曲阳县主要为洁净潜势中等和较差的煤炭资源。邯郸市峰峰矿务局三矿和万年矿有高F煤。
山西省已发现煤炭资源2581.32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炭资源占10.62%,洁净潜势较好的占38.35%,洁净潜势中等的占27.21%,洁净潜势较差的占15.77%,洁净潜势差的占8.05%。太原市的东山、西山、清徐、古交均以洁净潜势较好煤为主,娄烦县以洁净潜势中等煤为主。大同市煤炭资源主要为洁净潜势较好煤,有少量煤炭资源洁净潜势好。阳泉市存在洁净潜势差的高Pb煤。寿阳县、平定县、昔阳县和盂县的煤炭资源以洁净潜势中等煤为主,有部分洁净潜势较好的煤。长治市的煤炭资源主要为洁净潜势较差煤和部分洁净潜势好的煤炭资源。高平市主要为洁净潜势较差煤和部分洁净潜势中等煤。襄垣县为洁净潜势较好和中等煤。屯留县为洁净潜势较好煤。武乡县以洁净潜势中等煤为主。沁源县为洁净潜势中等和较差煤。晋城主要为洁净潜势好和部分洁净潜势较好的煤。沁水县为洁净潜势好、较好和中等煤。阳城县以洁净潜势较好和中等的煤为主。翼城主要为洁净潜势好和中等的煤。朔州市以洁净潜势中等和较差的煤为主。山阴县为洁净潜势较好和中等的煤。左云县以洁净潜势较好的煤为主。怀仁县以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为主。原平市以洁净潜势较好和中等的煤为主。宁武县以洁净潜势较好的煤为主,有部分洁净潜势差的高溴煤。河曲县、保德县和偏关县以洁净潜势较好的煤为主,有部分洁净潜势中等的煤。汾阳县、文水县、交城县、清徐县和孝义县以洁净潜势较差的煤为主,有少量洁净潜势中等和较好的煤。兴县、临县、离石和三交县主要为洁净潜势较好的煤。柳林县、中阳县以洁净潜势较好和中等的煤为主。榆次市以洁净潜势中等的煤为主。和顺县、左权县主要为洁净潜势中等煤和部分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平遥县、介休市和灵石县以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为主。霍州市以洁净潜势好的煤为主。乡宁县、蒲县以洁净潜势中等的煤为主。河津市主要为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古交市东曲井田有洁净潜势差的高Br煤,古交市马兰井田有洁净潜势差的高Hg、高Th煤。
内蒙古自治区已发现煤炭资源2255.89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22.83%,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70.24%,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0.76%,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5.13%,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03%。可见,内蒙古自治区已发现煤炭资源中93%属于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值得注意的是,满洲里市灵东规划矿存在洁净潜势差的高Cl煤,鄂温克旗伊敏煤田五牧场普查区存在洁净潜势差的高As煤,阿拉善右旗西大窑长山煤矿一号井存在洁净潜势差的高Mn煤。
辽宁省已发现煤炭资源63.77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19.63%,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51.83%,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20.75%,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7.76%,洁净潜势差的煤占0.03%。可见辽宁省煤炭资源的洁净潜势整体较好,92%以上属于洁净潜势好、较好和中等的煤,基本没有洁净潜势差的煤。
吉林省已发现煤炭资源21.47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53.97%,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38.19%,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1.20%,洁净潜势较差的占0.80%,洁净潜势差的煤占5.84%。吉林省已发现煤炭资源中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占92%以上。九台市营城煤矿存在洁净潜势差的高As煤。
黑龙江省已发现煤炭资源229.10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87.68%,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9.19%,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2.41%,洁净潜势差的煤占0.72%。可见,黑龙江省已发现煤炭资源的洁净潜势总的来说非常好,其中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占96%以上,洁净潜势好的煤炭资源比例是全国各省份中最高的。双鸭山市集贤煤田顺发煤矿存在洁净潜势差的高Cl煤。
江苏省已发现煤炭资源37.88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3.69%,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66.54%,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4.64%,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6.80%,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8.33%。江苏省南部的江宁县、锡山市、武进市、溧阳市、吴县、江阴市、宜兴市的煤炭资源基本属于洁净潜势差的高硫煤,张家港市妙桥煤矿的煤炭资源是洁净潜势差的高硫、高As煤。
浙江省 已发现煤炭资源1.12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0.64%,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4.40%,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0.54%,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0.95%,洁净潜势差的煤占93.47%。在全国各省区中洁净潜势差的煤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并且全部为高硫煤。
安徽省已发现煤炭资源217.11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30.27%,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66.15%,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0.04%,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0.35%,洁净潜势差的煤占3.19%。淮南市和淮北市的煤炭资源绝大部分为洁净潜势较好和好的煤,而宣州市、宁国市、泾县的煤炭资源以洁净潜势差的高硫煤为主。淮南市李郢孜矿区存在高Ni的煤炭资源,萧县存在高Th煤。
福建省已发现煤炭资源11.47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12.65%,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25.80%,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1.07%,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1.84%,洁净潜势差的煤占58.64%。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炭资源总和只占38.45%,主要分布在明溪县、清流县、大田县、将乐县、永安市、安溪县、德化县、漳平市和连城县。洁净潜势差的煤中,高硫煤并不多。大田县大田煤矿上京井田、永春县天湖山煤矿、龙岩市的各煤矿、永定县各煤矿均是高Pb煤,
江西省已发现煤炭资源13.48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12.24%,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39.87%,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9.66%,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24.96%,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3.27%。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炭资源总和占到52.11%,萍乡市、新余市、分宜县、信丰县、龙南县、于都县、宜丰县、上饶县、横峰县、弋阳县、余干县、波阳县和永丰县的煤炭资源基本属于洁净潜势较好和好的煤。洁净潜势差的高硫煤零星分布于高安市、万载县、万年县、丰城县、武宁县、乐平市、进贤县、瑞昌市和瑞金市等地。
山东省已发现煤炭资源224.57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5.88%,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58.20%,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3.08%,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21.47%,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1.37%。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炭资源总和占到64.08%。洁净潜势差的高硫煤主要分布在济东煤田、陶枣煤田、官桥煤田、坊子煤矿、滕南煤矿和新太煤田。聊城地区有部分高钍煤。
河南省已发现煤炭资源260.70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34.12%,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47.72%,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10.97%,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5.78%,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41%。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炭资源总和占到81.84%。巩义市、登丰市、新密市、偃师市、平顶山市、郏县、襄城县、安阳市、鹤壁市、焦作市、济源市、禹州市和永城县的煤炭资源基本属于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而义马市千秋煤矿存在洁净潜势差的高Th煤。
湖北省已发现煤炭资源5.34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仅占1.02%,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9.10%,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5.07%,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10.94%,洁净潜势差的煤占73.87%。湖北省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炭资源总和仅为10%左右,5000 多万吨,零散分布在大冶市、津门市、当阳县、秭归市、建始县等地,其他绝大部分为洁净潜势差的高硫煤;而崇阳县的煤炭资源既是高硫煤,又存在高Pb、高Cr、高Be煤,鹤峰县黄家营红莲池煤矿岩湾矿区也存在洁净潜势差的高Cr煤。
湖南省已发现煤炭资源29.12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仅占5.34%,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69.27%,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6.97%,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8.05%,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0.37%。湖南省的煤炭资源洁净潜势在南方各省中属于最好的,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炭资源总和达到74.61%,它们主要分布在攸县、衡山县、常宁县、邵阳市、邵东县、武冈县龙江矿区、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郴州市、资兴市、郴县、桂阳县、永兴县、宜章县、嘉禾县、醴陵市、耒阳市。洁净潜势差的高硫煤主要分布在邵阳县常乐区、新宁县、澧县、临澧县、石门县、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江永县、怀化市、黔阳县、溆浦县、芷江县、会同县、靖县等地,辰溪县的煤炭资源既是高硫煤,又存在高As、高Cr、高Sb煤。
广东省已发现煤炭资源5.91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仅占10.12%,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57.34%,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15.91%,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1.45%,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5.18%。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炭资源比例也较高,达到67.46%。洁净潜势差的高硫煤主要分布在阳山县、连南县、连州市等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发现煤炭资源 20.73亿吨,其中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 6.00%,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 12.19%,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 14.32%,洁净潜势差的煤占67.49%,不存在洁净潜势好的煤。由此可见,广西的煤炭资源中洁净潜势差的煤占到2/3以上,除了南宁市、邕宁县、隆安县、宁明县、钟山县、百色市、田阳县、环江县、荔波县和上思县的部分煤炭资源以外,其余均为洁净潜势差的高硫煤。合山市的煤炭资源不仅是高硫煤,而且存在高Cr、高Mo、高U煤;田东县存在洁净潜势差的高Sb煤。
海南省已发现煤炭资源 0.98亿吨,其中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 9.24%,其余90.76%均为洁净潜势较差的煤,没有洁净潜势好、中等和差的煤。
重庆市已发现煤炭资源20.45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仅占0.65%,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8.99%,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3.55%,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11.22%,洁净潜势差的煤占75.59%。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比例不足10%,仅分布于中梁山、永川市、梁平县、云阳县等地。洁净潜势差的煤占到3/4,大部分都是高硫煤。綦江县松藻煤矿有高铀煤,荣昌县曾家山有高砷、高铅煤,城口县有高硫、高As、高Cr、高Ni、高Sb、高U煤,开县有高Cr、高U煤,奉节县有高As煤。
四川省已发现煤炭资源89.83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仅占6.72%,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14.55%,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2.33%,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10.28%,洁净潜势差的煤占66.12%。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比例为21.27%,主要分布于崇州市、大邑县、都江堰市、荣县、富顺县、攀枝花市、盐边县、泸县、旺苍县、威远县、资中县、隆昌县、乐山市、犍为县、峨眉山市、万源市、达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荥经县、天全县、盐源县、会理县、仁寿县等地。洁净潜势差的煤占到三分之二,大都是高硫煤。而筠连县有高砷煤,江油市五花洞井田有高铀煤,巫山县有高硫、高Pb、高Cr煤,巫溪县有高硫、高Co煤,古蔺县存在部分高Hg、高Be、高Th煤,安县有高硫、高Cr、高U、高Th煤,理塘县热拉井田有高As、高Cr煤,盐源县合哨井田有高Cr煤,南江县水洞井田和仁寿县汪洋井田有高Th煤。
贵州省已发现煤炭资源538.98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仅占1.39%,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22.04%,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11.23%,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44.58%,洁净潜势差的煤占20.76%。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比例为23.43%,主要分布于盘县特区、大方县、纳雍县等地。洁净潜势差的煤占到1/5,大都是高硫煤。水城县有部分高汞和高钍煤;六枝特区、兴义市有部分高硫、高As煤;兴仁县有高硫、高As、高Sb煤;织金县分布有高As、高Cr、高Mo、高U煤;贵定县洛邦井田存在高Mo、高U煤。
云南省发现煤炭资源240.64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10.30%,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18.59%,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31.33%,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8.25%,洁净潜势差的煤占31.53%。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总和占28.89%,洁净潜势差的煤比例不到1/3,煤炭资源的洁净潜势比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市都要好,在西南四省市中是最好的。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主要分布于麒麟市、沾益县、宣威市、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禄丰县、红塔县、江川县、弥勒县、澜沧县、祥云县、保山县、龙陵县、昌宁县、华坪县等地。洁净潜势差的煤主要为高硫煤。蒙自县有部分高硫、高As、高Ni煤;华宁县和富源县老厂煤矿有高As煤;官渡县松华煤矿有高Pb煤。
西藏自治区已发现煤炭资源0.43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8.76%,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31.34%,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13.87%,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14.70%,洁净潜势差的煤占31.33%。洁净潜势差的煤全部为高硫煤,主要分布在安多县、噶尔县等地。
陕西省已发现煤炭资源1621.30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34.17%,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30.35%,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27.58%,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6.41%,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49%。洁净潜势差的煤炭资源的比例在全国属于较低的省份。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总和占到64.52%,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低灰、低硫煤分布在彬县、榆林市、神木县和府谷县。洁净潜势差的煤的比例非常低,在铜川市、韩城市、淳化县、蒲城县和澄城县零散分布有部分高硫煤;子长县有部分高Th煤。
甘肃省已发现煤炭资源86.32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33.34%,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43.14%,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2.33%,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3.39%,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7.79%。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总和占到76.48%,主要分布在窑街煤矿、靖远县、肃南县、肃北县、民勤县、天祝县、平凉市、华亭县、环县等地。但洁净潜势差的煤的比例在西北五省区中也是最高的,在景泰县、金塔县主要是高硫煤;在崇信县、华亭县有部分高Mn煤。
青海省已发现煤炭资源45.07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34.14%,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57.93%,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0.25%,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3.13%,洁净潜势差的煤占4.55%。煤炭资源洁净潜势属于全国较好的省份之一,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总和占到92.07%,主要分布在天峻县、刚察县、大柴旦镇以及大通县、门源县、祁连县、玛沁县、都兰县等地。洁净潜势差的煤全部为高硫煤,零星分布于乌兰县、祁连县等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发现煤炭资源308.72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 11.60%,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 73.75%,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 5.44%,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6.74%,洁净潜势差的煤占2.46%。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总和占到85.35%,主要集中于灵武县、大武口区、石炭井区以及平罗县、惠农县、盐池县、彭阳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发现煤炭资源958.90亿吨,其中洁净潜势好的煤占76.79%,洁净潜势较好的煤占 20.53%,洁净潜势中等的煤占 0.35%,洁净潜势较差的煤占0.37%,洁净潜势差的煤占1.96%。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总和占到97.32%,洁净潜势差的煤的比例很低,也是煤炭资源洁净潜势最好的省区之一。洁净潜势好和较好的煤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哈密市、巴里坤县、昌吉市、呼图壁县、阜康市、库尔勒市、伊宁市、和布克赛尔县等地。
两江交汇,周围群山,重庆本身就温暖,水汽蒸腾上升,所以多云。西北冷锋与沿海暖锋交汇,带来锋面降雨。
严重的污染对阴天影响不大,但是重庆近年来的浓雾确实是污染所致。
2.资源状况:
重庆所处区域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煤炭中的硫含量偏高,属于高硫煤种,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 二氧化硫。
3.人口经济:
重庆人口多,属于老重工业基地。烟气排放量大。
核定能力120万吨/年以上的松藻煤电公司打通一矿、石壕煤矿。
吉源煤矿(贵州)是重庆能源集团南桐公司在贵州新建五矿井之一,设计生产能力年产120万吨,属贵州省“十二五”期间19个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之一。
二、西南地区:
1、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煤炭“百强企业”之一。是重庆市最大的主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公司已有六十多年的开采历史,是重庆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主要煤种有焦煤、肥煤、瘦煤等,年生产商品煤200余万吨,先有六个生产矿井,已探明地质储量1.54亿吨。
46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重庆松藻集团)
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简称“重庆能源集团”)是由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重庆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的大型骨干企业。重庆能源集团原煤核定生产能力1431万吨/年,2007年实际产煤1143.7万吨,在市内形成了10个生产片区;后五年将投资300亿元以上,使原煤生产规模达到3000万吨;
2、重庆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松藻煤电)
是重庆市国有大型重点企业,隶属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公司注册资本9亿元,资产总额近40亿元,年利税超过2亿元。公司以原煤生产、煤矸石发电、洗煤加工、机械制造为主,年产原煤量500万吨以上,总发电装机容量达34万千瓦。公司现有21个子(分)公司,其中有6个生产矿井,两个煤矸石发电厂,三个瓦斯发电站,在建新井2个,员工总数达17000人。
3、重庆煤矿建设第十工程处
4、重庆天府矿业公司
5、重庆煤矿建设第十工程处
6、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
6、成都地奥矿业能源有限公司
成都地奥矿业能源有限公司是成都地奥集团下属子公司。现在拥有4个生产煤矿,6个在建煤矿,2个铜矿、铁矿;资源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拥有超过15亿吨的优质煤炭资源储量,可开采百年。公司煤矿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形成13-18个生产矿井,煤炭年生产能力将达800-1000万吨,并全面发展煤化工产业,已顺利拓展进入澳洲矿业能源领域。
7、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
现年产煤炭900万吨,新建(技改)矿井五对,新增能力200万吨。主要煤种有主焦煤、气肥煤、1/3焦煤、无烟煤、瘦煤等,煤炭产品有冶炼精煤、动力精煤、洗混煤、混煤、块煤等。非煤产品和业务主要有客车制造、浮法玻璃、电力、碳酸钙、轻工、建筑施工等。力争到2010年,集团煤炭产量达1000万吨,集团销售收入100亿元。到2015年,集团煤炭产量省内1000万吨,省外境外1000万吨,力争实现销售总收入达150亿元。
8、湖南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湘煤集团)
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大型省属国有独资公司,于2006年6月19日挂牌成立。2007年,进军贵州控制资源总量达6亿吨,2009年进军新疆获得了面积达134 km2、预测储量上百亿吨以上资源的探矿权,为打造全省能源保障主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2015年,将实现年产煤2500万吨以上.
9、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截至2007年底,福煤集团的煤炭生产和在建矿井总规模为548万吨/年,电力产业投入运行的装机规模为100万千瓦,在建项目装机规模达396万千瓦, 到2010年末,基本形成煤炭生产能力600万吨/年,电力装机600万千瓦,实现营业收入130亿元,利税1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260亿元。
10、云南天能矿业有限公司
云南天能矿业有限公司是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云南昭通市的第二个控股子公司,注册资金一个亿。作为母公司的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既是云南省十户大型工业集团之一,也是云南省第一家国家一级大型企业。公司的经营宗旨是遵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煤炭开发采用现代最先进、最适用的技术对云南省昭通地区一定范围内的煤炭资源及煤层气资源进行勘查和开发,通过未来几年努力,公司煤炭资源产量将达到120-180万吨/年。
11、云南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矿业分公司
一期工程滇东发电厂规模为4×600MW燃煤发电机组,现已全部投产运营,配套的年产300万吨白龙山煤矿工程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二期工程雨汪电厂2×600MW燃煤发电机组,#1机组已经投产发电,#2机组正在建设中,配套年产300万吨雨汪煤矿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公司煤电一体化项目是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云南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矿业分公司负责公司所有矿井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公司规划未来五年在云南省老厂矿区建设5对矿井(后续三对矿井将在2011-2013年陆续开工建设),总产能达1260万吨/年。
12、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前身是水城矿务局,为原煤炭部直属企业,于1964年开工建设,1970年建成投产,1998 年下放贵州省管理,2001年11月改制为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为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企业,公司本部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矿区地理面积688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十分丰富,是江南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矿区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有焦煤、1/3焦煤、气煤、肥煤、无烟煤,大部分为低灰、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煤种,是冶金、动力、化工、建材等行业的理想用煤,具有良好的开采价值和开发前景。水矿现有资产 89 亿元,职工总数 2.5 万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6600余人。现有生产矿井 8 对,核定年生产原煤能力 1031 万吨;有选煤厂 4 座,设计年处理原煤能力 580 万吨。
12、国投曲靖煤炭开发有限公司
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全资子公司国投煤炭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国投集团成员企业。公司于2004年4月9日注册成立,目前注册资本5.25亿元人民币。
公司成立以来,共取得109.19km2探矿权,涉及云南省富源县墨红镇、营上镇、大河镇、中安镇和竹园镇等5个乡镇。目前公司已经完成了全部探矿权区域内的普查勘探工作和部分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根据勘探结果,矿区内煤炭地质储量约13亿吨,煤种为焦煤和1/3焦煤。 公司委托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按照勘探结果,设计了矿区总体规划,矿区设计矿井4对,年生产能力390年(通风、提升、选用、供电、排水预留480万吨/年)。注册名称依次为“富源富煤一矿、二矿、三矿和四矿”。每个矿井同时配套相应的选煤厂和瓦斯电厂。预计总投资近80亿元人民币。
13、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占有煤炭资源储量15亿吨,有煤炭生产矿井25个,基建矿井4个,年设计生产能力1853万吨;企业发展目标是:2010年煤炭年产量达到2000万吨力争30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2015年煤炭年产量40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煤炭资源占有量达到全省的70%以上;“十一五”期末,生产水泥500万吨、煤焦化100万吨,发电27亿度,非煤产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14、黔西金坡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黔金煤矿是黔金煤业兴建的第一对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吨,服务年限26年
答:对于重庆关闭所有煤矿,这是当地经济转型和加快绿色经济的一个方法;这也是对生态保护的一种措施;为了煤矿业从业者的健康考虑。
首先,这是当地经济转型和加快绿色经济的一个方法。煤铲产业一直被冠以高污染、高能耗的名词,在绿色经济变成发展战略的时候,煤矿产业也就相对于时代落后了。
而且因为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当地煤炭可能会出现枯竭,如果经济不转型,可能在未来煤炭带来的经济发展就会崩溃,所以关闭煤炭可以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其次,这也是对生态保护的一种措施。因为煤炭产出和利用消费环节,可能会产生对环境不友好的废气以及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进而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如果关闭煤矿,可以从源头上断绝环境污染,进而对环境的保护得以产生效果。
再者,为了煤矿业从业者的健康考虑。虽然重庆煤炭从业人数不多,但是重庆煤炭的从业者依旧面临着不友好的工作环境。如果关闭煤矿,可以让煤炭的从业者进入相对健康的行业,从而达到保护煤矿从业者健康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重庆关闭所有煤矿,这是当地经济转型和加快绿色经济的方法;对生态保护的一种措施;为了煤矿业从业者的健康考虑。
西南地区有矿山企业21073个,直接从业人员有130多万人,年产矿石约80318×104t,产值约553.4亿元(表2-8)。
表2-8 西南地区2002年矿石产量和产值
西南地区的矿业产值约占全国的8.2%。尤以煤炭和天然气为大,约占其总产值的38.2%。黑色金属、采盐业和有色金属采矿业规模也较大,约占总产值的41.9%,其他非金属建材矿业占19.9%。川滇黔交界区产煤为全国12大产煤片区之一,位居第5位。四川天然气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黑色金属、采盐和有色金属产量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17.6%,13.7%和10.6%,非金属矿产值占全国的8.7%。
西南地区矿业经济已成为各省的支柱产业。云南省矿山数为6477个,年开采矿石1.43×108t,矿业产值81.56亿元,利润2.77亿元,税金6.84亿元,从业人数323626人,矿业产值占全省经济总值的31.06%。其中能源矿产矿石量2930×104t,产值27.15亿元,利润1.07亿元,税金2.43亿元,从业人数101993人;金属矿产矿石量2250×104t,产值35.21亿元,利润0.728亿元,税金2.918亿元,从业人数86612人;非金属矿产矿石量9120×104t,产值19.24亿元,利润0.977亿元,税金1.489亿元,从业人数135021人。矿产品销售产值超过亿元的矿种有煤矿26.95亿元,铁矿2.64亿元,锰矿2.37亿元,铜矿5.93亿元,铅锌矿12.47亿元,锡矿7.37亿元,金矿2.59亿元,盐矿1.97亿元,磷矿3.48亿元,水泥用灰岩2.80亿元,建筑用灰岩3.38亿元,砖瓦用粘土3.85亿元。该省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及磷化工等矿产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著。与全国相比,云南省有色金属和磷化工矿产仍是传统的优势开发矿产,同时亦是全国最大的磷矿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生产地,在西南地区和全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川省已初步形成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建材、非金属等较为完整的矿产开发利用体系,逐步建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大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如攀西黑色有色稀土矿产资源基地,川南能源化工建材矿产资源基地,川东北川中能源建材矿产资源基地,成都化工建材矿产资源基地和川西高原有色稀有贵金属矿产资源基地。2002年,该省开发利用矿产90种,开采利用的矿产地约600处,矿山企业6037个,年产矿石总量:固液态矿石17238×104t,列全国第12位,其中硫铁矿、磷矿、岩盐、芒硝、铅锌矿、铁矿等大宗矿产的产量名列全国前茅;产天然气53.72×108m3,列全国第1位。该省2002年原矿产值118亿元,列全国第10位,占工业总产值的6%;矿业加工产值526亿元,占该省工业总产值的33%。钛铁矿精矿、富磷矿、铅锌矿、轻稀土精矿等矿石产品和钢材、五氧化二钒、食盐、元明粉、优质石材、化工原料等大量销往省外或出口。
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业长期以来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多年占该省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优势矿产的开发,使贵州成为西南最大的煤炭输出基地,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铝工业、锰系铁合金、钡盐生产基地。矿产的开发,不仅促进了贵州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为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煤炭开发为南方十多个缺煤、少煤省区提供了大量能源,优质磷矿石和磷加工产品销售国内20多个省(市),铝与锰系铁合金产品满足了国内大量需求,汞、锑、碳酸钡不仅满足国内所需,历年还有较多出口,汞(水银)出口量长期位列全国第1位,碳酸钡出口量近几年占据世界1/3的市场,贵州开采加工的各种矿产品,多年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1/3以上。特别是以煤、磷、铝、重晶石、锰等为主的矿业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优势矿种的开采及加工产品在今后较长时期,仍具有良好的国内外市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矿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
重庆市共有矿山3041个,矿山企业从业人数213553人,其中国有矿山77334人,其他矿山136219人。2004年生产矿石17215.67×104t,天然气42.5×108m3,煤层气1.52×108t,矿业产值达1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6%。矿业及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加工制品业产值35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1%。单矿种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煤(68.4亿元)和天然气(31.2亿元);1亿~10亿元的有砖瓦用页岩(6.5亿元)、水泥用灰岩(8.32亿元)和建筑用灰岩(2.8亿元)。这5种矿产总产值达117.22亿元,占全市矿业总产值的85%。2004年,该市有天然气生产井44口,产量达到42.39×108m3,其中市内消费25.43×108m3,向周边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省供气19.96×108m3;生产原煤3500×104t,满足了市内电力、工业和农村生活用煤需求。煤层气资源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尚未进入大规模商业性开发;该市地热资源总量6.06×1012kJ/a,相当于1.68×108kW电能,可采资源量为0.507×108m3/a。矿泉水资源丰富,以重碳酸盐型为主,属低矿化、低硬度、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地下水成分单一,为低矿化度淡水,天然资源量约为46.8×108m3/a,可开采资源量为24.2×108m3/a。目前井采量、引流量不到可采资源量的10%,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资源分布不均。金属矿产资源锶矿具有埋藏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开采成本低等优势,年产天青石精矿15×104t,产品占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销往国内和亚洲市场,经济效益显著。秀山、城口锰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20%左右,已形成年产锰矿石40×104t的生产能力,锰粉、电解金属锰、硅锰合金等深加工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南川、武隆等地的铝土矿现已开始开发利用,中国铝业集团正在南川筹建80×104t/a氧化铝生产线。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较好,主要有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灰岩、砖瓦用页岩、岩盐、熔剂用灰岩、玻璃陶瓷用砂岩等。非金属矿产采选业及制品业共创产值76.32亿元,出口创汇8130万美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玻璃和玻璃纤维等产业已跻身全国前列。2004年水泥产量达1410×104t;毒重石矿石5.7×104t,其中原矿卖出3.6×104t,粗加工成钡矿粉出售1.6×104t,深加工成钡化物的仅0.5×104t。重庆市矿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骨干行业。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矿业发展速度较快,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藏矿业开发总产值3.9亿元,占区内工业总产值的22.1%。目前投入开发的矿种有22种,包括煤、高温地热、铬、铁矿、铜、锌、铅、锑、锡、金、硼、盐、水泥用灰岩、石膏、饰面大理石、高岭土、火山灰、饰面花岗石、自然硫、水晶、仁布玉、矿泉水。其中具有一定开采规模的矿产为铬铁矿、砂金和硼。3种矿产产值占开发利用矿种全部产值的85%以上。主要矿种的产量、产值为:铬铁矿16.21×104t,总产值11994.90万元;黄金882.42kg,总产值6933.72万元;硼矿1.63×104t,总产值2915.92万元;煤炭2.17×104t,地热发电量1.01×108kW·h,铜0.09×104t,锑0.28×104t,铁矿石0.96×104t,水泥用灰岩18.60×104t,水泥用粘土1.50×104t,矿泉水1100t。铬铁矿、铜、铅锌、锑、硼等矿产品主要销往外省区,其他矿产品主要直接用于本区经济建设。
2006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区县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市国土房管系统坚持“五个并重”,扎实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国土房管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2006年全市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土地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坚持市场调节与住房保障并重,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勘查与规范开发并重,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依法行政与维护权益、服务社会并重,为和谐重庆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坚持完善体制与提高素质并重,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重庆市土地总面积822.69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85%。根据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重庆市农用地694.15万公顷,较2005年末下降0.05%;建设用地57.75万公顷,较2005年末增加1.49%;未利用地70.79万公顷,较2005年末减少0.69%。2006年末重庆市土地利用构成见图1。
图1 2006年末重庆市土地利用构成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6年末全市农用地104121938.8亩,年内减少158400.0亩,年内增加105208.8亩,增减相抵净减53191.2亩,主要是未利用地的荒山造林和土地开发利用量小于建设占用所致。2006年度农用地的内部结构调整较大,变化幅度集中体现在耕地、园地和林地上(表1)。
其中耕地由2005年年末的33940460.4亩下降到2006年年末的33629333.3亩,净减少了311127.1亩。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为旱地,净减139988.5亩,占耕地年内减少总量的44.99%;其次为望天田和灌溉水田。旱地减少的主要去向是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60002.8亩、48649.9亩和29137.3亩;灌溉水田减少的主要去向为建设用地,面积为34990.5亩。
表1 2006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园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128105.9亩。年内减少65214.1亩,主要去向为农业结构调整为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年内增加193320.0亩,主要来源是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118276.5亩和42831.6亩。
林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275956.0亩。年内减少43009.1亩,主要去向是建设用地和耕地;年内增加318965.1亩,主要来源是耕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为187262.7亩、77419.4亩和40009.1亩。
牧草地较2005年年末净减7318.4亩。年内减少21296.3亩,年内增加13977.9亩。
其他农用地较2005年年末净减138807.6亩。年内减少186961.0亩,减少去向主要是林地和园地,面积分别为77419.4亩和42831.6亩;年内增加48153.4亩,主要来源是耕地。
2.建设用地
2006年末建设用地为8663168.0亩,较2005年度净增127095.4亩。其二级地类较2005年均有增加,增幅较大的主要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81644.3亩。年内减少17381.2亩,主要去向是交通用地中的公路用地和其他土地中的河流水面;年内增加99025.5亩,主要来源是农用地中的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52229.7亩和18399.2亩,主要体现在城市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的增加。
交通用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41590.3亩。年内减少4788.5亩,主要公路用地变更为城市用地,面积为2484.8亩,属城市规模的拓展;年内增加46378.8亩,主要来源是农用地中的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分别为21188.5亩和7611.4亩,在交通用地增加中主要是公路用地的增加,增加面积为39216.4亩。
水利设施用地较2005年年末净增3860.8亩。年内减少273.1亩,主要是水库水面变更为城市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年内增加4133.9亩,主要来源为耕地和林地,主要是九龙坡区和荣昌县的水库淹没用地。
3.审批建设用地情况
2006年重庆市共审批建设用地12024.01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9167.81公顷,农用地中耕地转用6401.21公顷。
国务院批准用地4142.64公顷,其中农用地转用3457.95公顷,农用地中耕地转用 2307.31 公顷。
省级政府批准7881.37公顷,较2005年增加43.69%,征地总费用68.82亿元,安置农业人口89856人。其中农用地转用5709.86公顷,增加47.89%,农用地中耕地转用4093.90公顷,增加40.51%。在审批建设用地中,分批次建设用地4698.01公顷,单独选址建设用地3183.36公顷。单独选址中交通运输用地578.7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82.15公顷。
(三)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
2006年,重庆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验收项目总计16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1个,市县级项目162个。涉及土地面积2.46万公顷,增加农用地0.62万公顷,其中增加耕地0.56万公顷,完成投资额3.91亿元。耕地增加类型为:①开发未利用地,如荒草地、裸土地和滩涂的开发;②对废弃的农村居民点工矿压占地进行复耕;③对劣质的耕地进行坡改梯,增大耕地垦殖率。
二、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状况
重庆市自成为直辖市以来,从多渠道加大全市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加入矿产勘查的行业。自直辖以来,对具有经济优势和基础工业的原料矿产锰矿、天然气、铝土矿、锶矿、地热水、水泥用灰岩、煤、粉石英、炼镁白云岩、硫铁矿、钡(毒重石)矿加大了地质勘查力度。发现了一大批找矿线索,探明了大量矿产地,重要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与直辖前的1996年底相比,保有资源储量在全国排名前10位的矿产已增至17种,分别为钡矿(毒重石)、陶瓷用砂岩、粉石英、水泥配料用泥岩、铁钒土、岩盐、汞矿、砖瓦用泥岩、铸型用砂岩、锶矿(天青石)、锰矿、铝土矿、炼镁白云岩、天然气、滑石、硫铁矿、玻璃用砂岩。
与直辖前相比,全市新增天然气资源储量839.07亿立方米,新增天青石(锶矿)资源储量48万吨,新增铝土矿石资源储量2506万吨,新增锰矿石资源储量1527万吨,新增毒重石矿石资源储量969万吨,新增滑石资源储量1194万吨,新增水泥用石灰岩资源储量77085万吨,新增煤炭资源储量22.5592亿吨(表2)。
表2 重庆市主要矿产勘查成果汇总表
续表
(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
2006年,重庆市地质勘查投入经费2.38亿元,较2005年增长38.3%,其中,中央财政拨款0.22亿元,地方财政拨款0.59亿元,企事业资金1.56亿元,分别较2004年增加120%,28.26%,34.48%。2006年,新发现矿产地3处,分别是重庆市城口县上山坪优质(富)锰矿、重庆市彭水县道班房炼镁白云岩矿、重庆市云阳县云峰山-开县岩水矿区粉石英矿。新查明资源量的矿产资源有9种(表3)。
表3 2006年重庆市新查明矿产资源情况
2006年,重庆市地质勘查投入经费主要投向为:煤1.36亿元,铁矿0.21亿元,锰矿0.22亿元,地热0.20亿元,铝土矿0.11亿元,粉石英0.12亿元,以上主要矿种勘查投入占总投入的93.32%。
(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
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
2006年,全市共颁发采矿许可证4021个(包含以往年度颁发持续到2006年有效的采矿许可证),较2005年增加13.46%,批准登记面积1916.33平方千米,收取采矿权使用费325.09万元。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内资企业颁发4007个(以私营企业为主),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个,外商投资企业8个(图2)。
图2 2006年重庆市颁发采矿许可证(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情况
2006年,全市共颁发勘查许可证105个(包含以往年度颁发持续到2006年有效的勘查许可证),较2005年减少13.93%,批准登记面积1416.63平方千米,收取探矿权使用费25.61万元(图3)。
图3 2006年重庆市颁发勘查许可证(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情况
2006年,全市新立采矿许可证共1128个,其中,煤矿采矿许可证占53.55%;批准登记面积共586.72平方千米,收取采矿权使用费100.60万元。
2006年,全市新立勘查许可证28个,其中,煤矿勘查许可证占60.71%;批准登记面积共636.77万元,收取探矿权使用费9.08万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
2006年,重庆市主要开发利用矿种包括能源矿产中的煤、地热,以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散稀土、非金属和水气矿产等。
三、国土资源市场
(一)土地市场
1.土地市场建设
2006年,重庆市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禁止供地目录,通过区别供地政策落实产业调整要求。科学编制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挂牌拍卖制度,制定了经营性土地交易规则和土地出让金标准测算规定;实现了对市级土地储备机构储备土地的计划和动态管理;制定了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稳妥有序地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最低限价工作。加强了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了欠缴出让金的追收力度以及因规划调整增加出让金的公示和补收力度。2006年,全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较2005年增加55.7%,其中渝北、南岸等地土地收益增长较快,为财政增收、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和“三农”建设作出了贡献。完成了全市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并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继主城区之后,全面完成了其他区县的土地级别调整工作。加强了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监测点达到1880个,实现了全市所有区县地价监测全覆盖。
2.土地一级市场
2006年,重庆市继续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加大土地市场化配置力度。全年共计出让土地3152宗,面积5950.95公顷,土地纯收益108.35亿元;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1267宗,面积2728.72公顷,占全年出让土地面积的45.85%,土地纯收益78.67亿元,占全年出让土地纯收益的72.61%;从土地用途分类来看,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中,以住宅用地为主,面积为2065.87公顷,占75.71%;纯收益为64.72亿元,占82.27%(图4)。
图4 2006年土地出让面积比例(按土地用途分)情况
3.土地二级市场
2006年,重庆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62216宗,面积10170.9公顷,转让金、租金及抵押价款共721.52亿元。2006年,重庆市转让土地51586宗,转让土地面积898.38公顷,转让金额28.63亿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矿业权市场建设
2006年,矿业权市场进一步规范。完善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制度,规范矿业权出让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出让资源量和出让单价,增加政府收益。
2.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6年,重庆市出让探矿权12宗,出让方式为招标出让,合同金额1131万元。出让采矿权1284宗,合同金额2.21亿元,其中以招拍挂方式出让422宗,占出让采矿权总宗数的32.87%,合同金额2.11亿元,占全市出让采矿权合同金额的95.48%;从矿种分类看,采矿权出让主要集中在煤(230宗)和建筑石料用灰岩(524宗)。
3.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在矿业权转让中,采矿权转让共51宗,转让价款0.71亿元,全部为出售转让采矿权。从矿种分类看,煤50宗,转让价款0.68亿元。岩盐转让1宗,转让价款0.03亿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一)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严格土地执法,全面开展违法违规批(占)地、闲置土地和“以租代征”行为清查处理工作。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结案率达到 98.4%,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6人。重庆市江北区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执法工作,区法院对2名违法占地责任人进行了公开判决,首开全市追究违法占地责任人刑事责任的先例。主城区、合川、永川等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全市共清理出闲置土地 162宗,已收回闲置土地 37宗、105.27公顷,巩固了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
2006年结转2005年土地违法未结案件71件,涉及土地面积2.66公顷,其中耕地0.87公顷。
2006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521件,涉及土地面积261.86公顷,其中耕地93.79公顷。在2006年发现土地违法案件中,主要是个人违法案件,共2309件,占91.6%。2006年土地违法立案2331件,涉及土地面积194.88公顷,其中耕地93.27公顷。其中个人违法案件2119件,占90.91%;2006年土地违法结案2355件,涉及土地面积180.27公顷,其中耕地78.11公顷。
2006年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拆除构建物163689平方米,没收构建物76553平方米,收回土地30.98公顷,其中耕地7.66公顷,罚没款收取1084.7万元。
(二)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6年,全市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6]28号)文件精神,扎实开展整顿和规范工作。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治乱”工作成效显著。
2006年对地矿违法的7名责任人进行了刑事处罚。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清理国家工作人员和国企负责人投资办矿行为。市政府出台了《小型煤矿企业资产整合意见》,各区县开展了矿业权设置方案和资源整合编制工作,目前已有一批区县完成了编制工作,并实施资源整合。采矿权登记办理程序等制度逐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检查工作开展较好,提高了矿山企业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意识。全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第一阶段工作得到国务院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并顺利通过了检查验收。南川、奉节、城口等地高度重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切实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6年结转2005年地矿违法未结案件20件,2006年立案401件,2006年结案415件。2006年立案案件中,按违法主体划分,个人331件,占立案总数的82.54%。2006年结案案件中,无证开采245件、越界开采73件、非法转让采矿权21件、破坏性开采10件、无证勘查2件、不按规定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38件。年末未结案件6件。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6年结转2005年未审结行政复议39件。2006年申请行政复议190件,其中行政处罚5件,行政许可2件,行政强制措施40件,行政不作为8件,其他135件;2006年受理190件,2006年审结202件,其中维持原行政决定133件,撤销6件,撤回申请39件,2006年未审结行政复议27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6年末,重庆市国土资源系统共有行政机构45个,其中省级1个,年末从业人员2540人,其中行政编制人员1104人。在行政人员中,有研究生95人,大本及大专1966人。直属事业单位345家,从业人员6294人。
2006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收入总额16.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12.76亿元,其他收入1.22亿元。
2006年,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参加干部培训405人次,其中党校学习198人次,行政学院培训74人次,其他培训133人次;参加学历教育344人次,其中参加博士生教育15人。
七、问题与建议
当前工作中存在如下的困难和问题。
(1)严峻的资源供需形势与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的矛盾依然突出。土地、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批而不征、征而不供、闲置浪费土地和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2)国土房管工作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与市场经济要求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土房管工作参与调控的体系和方式还需不断完善。
(3)资源、房屋问题引发的各种利益诉求和冲突还会进一步显现,维护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资源价值的进一步显现,围绕资源权益的各种诉求,甚至利益冲突会不断增多;随着《物权法》的出台,调处国土资源和房地产纠纷的任务会更加繁重。
(4)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全系统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风、政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自我约束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①要有序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②要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③要加大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力度;④要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⑤要强化执法监察,严格实行问责制。
(2)加强土地调控,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用地。①要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工作;②要严格控制低价出让工业用地;③要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④要切实用好储备土地;⑤要认真落实建设用地税费政策,注重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3)加强房地产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①要优化房地产发展布局;②要加强住房供应结构调整;③要努力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④要继续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⑤要进一步提高拆迁和物业管理水平。
(4)加强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①要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②要加强地勘队伍建设;③要继续巩固治乱成果;④要基本完成资源整合任务;⑤要逐步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地区,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的90.3%,其中太行山—贺兰山之间地区占北方地区的65%;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的地区,只占全国的9.7%,其中90.6%又集中在川、云、贵、渝等省市。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地区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的89%,该线以东地区仅占全国的11%,是煤炭贫乏地区。中国煤炭基础储量3261.44亿吨。
中国煤炭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储量较少。根据BP2009世界能源统计评论,2008年底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比例的13.9%,人均储量约86.4吨,约为世界人均可采储量的69%。
中国煤炭资源和现有生产力呈逆向分布,从而形成了“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调”的基本格局。大量煤炭自北向南、由西到东长距离运输,给煤炭生产和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扩展资料
煤炭可分为褐煤和硬煤两大类,硬煤包括烟煤和无烟煤。烟煤包括: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硬煤按碳化程度从低到高分为: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中变质烟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高变质煤(贫煤,无烟煤)
煤炭的演变是逐级进行的:褐煤-低变质烟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煤的碳化程度与成煤时间,所处地层的压力和温度有关.时间越长,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则碳化程度越高。
由于碳化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同一成煤年代产生的煤种并不相同,相同的煤种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年代.例如:侏罗纪煤普遍为低变质烟煤和气煤。
而宁夏汝箕沟的侏罗纪煤由于受到火山余热的影响,加速了碳化进程,煤种为无烟煤.辽宁抚顺的长焰煤来自第三纪,阜新的长焰煤来自白垩纪,甘肃华亭的长焰煤来自侏罗纪,内蒙古准格尔的长焰煤来自石炭二叠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