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现的煤电价格倒挂问题,是因为什么原因?
针对我国出现的煤电价格倒挂的现象,其实发改委已经进行过多次会议进行商讨。最主要的根源还是在于上网电价一直不能够进行调整,对于目前的市场反应有所延迟才导致的。其实在这一次的发布会上,发改委表示将会对以后的上网电价进行调整,采取浮动的政策。这个消息说实话,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煤电价格倒挂,以及这一次的会议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这是有很长历史渊源的。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电网是属于国有企业,这也就意味着它的价格的制定关乎到整个国家的政策,所以对于电价其实是非常敏感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电力已经成为了我们最基本的一个能源,一旦上调或者下浮电价的话,对各行各业造成的影响都是非常厉害的,所以电网对于电价一直保持着沉默的态度。
第二,煤炭价格的上涨。
煤炭价格都上涨,才是根源上导致这一次煤电价格倒挂的一个原因。因为现在动力煤炭的价格已经接近1400块一吨,但是在之前的电价是根据800块钱一吨来进行计算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电厂肯定是要亏本进行运营的。而且再加上环保的影响,很多发电厂还要投入一些环保设施。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才导致了煤电价格都倒挂。
第三,这一次的变动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这一次的变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主要就是因为这一次针对的主要是一些高耗能企业,当然如果像这样的高动力别太价格不能够被遏制的话,那么在以后可能会逐渐的影响到我们的居民用电。不管怎么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节约能源。
价格倒挂指同种农产品在同一时间内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的现象。
在中国,这是国家制定的一种特殊价格政策。为了照顾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但为了不影响城镇职工生活或促进工业生产发展。暂时不提高销售价格。一旦收购价格的提高幅度超过购销差价,就形成倒挂现象。购销价格倒挂额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
中国的产销价格倒挂政策始于50年代,由农业生产资料开始。到60年代,逐步扩大到一些农用生产资料和少数日用工业品,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柴油、民用煤、肥皂、洗衣粉、灯泡等。80年代后期,工业品的价格倒挂先后取消。到了1990年,只是民用煤和化肥,国家还对生产经营部门给一定的财政补贴。
产销价格倒挂对于促进农民改变生产方式,促进向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安定城乡居民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实际上是用压低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生产企业的利润,或使其亏损的办法来实现的,其结果对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工业的发展不利。同时掩盖了产品的真实成本以及相关产品的比价关系,造成产品价格混乱,增加了企业核算和价格管理的难度,甚至掩盖了不善的经营管理,不能正确评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价格倒挂是指二级经销商、三级经销商以及销售终端等下游商家的产品销售价格低于一级经销商的正常出库价,甚至低于厂家的最低出厂价。从表面上看,价格倒挂是下游经销客户在低价亏本销售,实际上是因为下游经销客户将厂家或上游经销商给予的销售政策,拿出一部分来进行贴价销售,总体保持盈利。
比如同一家上市公司原来一直都是沪深交易所的股价高于香港交易所,现在是反过来了,就叫做倒挂。
倒挂的类型分为:(1) 产销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内销售价格低__________于生产者的出厂价格。(2) 购销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的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3) 批零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的零售价格低于批发价格。(4) 城乡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内城市的销售价格低于农村的购进价格。
价格倒挂是商品的购进价格高于销售价格。商品在流通环节或产销地区间出现的价格反常现象。其类型大致有: 产销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内销售价格低于生产者的出厂价格。购销价格倒挂,即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的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
进入了冬季以后,大家都感受到了温度的骤降,北方地区也进入了强降雪天气,而积雪也会给城市的人们造成了不少的麻烦问题,积雪堆积在街道上,只能是通过大型的除雪机进行街道的清扫,然而在大量的工作面前,除雪机清理积雪也是需要时间,这样就使得大家的出行时间十分的不确定,让很多上班族不得不自行清理门前的积雪,甚至对于街道上的积雪也会帮忙一起清理,为的就是能够尽快的恢复交通,而普通的家庭内都会有购买取暖的设备安放在家中,为的就是让室内的温度维持在自己觉得舒适的环境中。
而当我们在家中取暖的时候有一个消息传了过来,那就是煤炭的价格在疯狂的暴涨当中,在如此猛烈的涨幅过程中,甚至于还出现了煤炭短缺的情况存在,那么煤炭价格的暴涨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其实全球的煤炭能源危机的短缺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这样在短期内的短缺问题是没有办法进行解决的,甚至于有不少的行业都需要通过煤炭的烧制才能够完成的,至此大批量的煤炭需求也就产生了,在煤炭短缺的今天,商家也会趁机提升价格,让购买者花费更加多的金钱来购买煤炭。
其次就是在北方地区已经开始了大范围的强降雪天气出现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之下,煤矿工厂根本不能继续工作,只能够选择暂时关闭厂区了,厂区无法持续工作,也就会导致煤炭的供应在持续的减少当中, 使得市场中的煤炭数量正在降低,那么在诸多商家进行煤炭争抢的期间,也就只能使用价高者得的煤炭购买模式,也促使了煤炭的价格不断暴涨的情况存在了。
1.全球通货膨胀浪潮之下,物价在飞速上涨,国际煤价也在上涨。我国周边地区经济复苏加快,对煤炭需求也在增加而主要出口国煤炭受天气、出口政策等因素影响,外运不足,引发煤价上涨,国内煤价跟风上涨也很正常。
2.我国主力煤矿严格按照核定产能生产,不可能超负荷、超能力运转。加之受安全、环保检查影响,上游增量受阻,拉煤车排队,对产地煤价产生支撑也造成上游发运成本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下水煤的价格。
3.目前,蒙冀线发运增量有限,环渤海港口主要依赖大秦线供应煤炭,除了秦皇岛港和京唐三港,曹妃甸四港也在分流大秦线货源,而大秦线发运继续扩张难度不小,目前按照每日125万吨水平组织运输,大家都在抢卸大秦线货源,这也造成秦港方向运煤车减少,而秦港装船保持高位,促使秦港存煤长期处于500万吨以下的低位。大家都知道四大煤企均在秦皇岛港中转货物,秦港煤价是全国煤炭价格的风向标,也是煤炭市场的晴雨表。秦港库存长期处于550万吨,甚至500万吨以下低位运行,煤价上涨的概率就非常高。秦皇岛港煤价的上涨,会带动周边港口煤价上涨,从而引发产地、二港和下游接货价的全面上涨。
4.上级主管部门稳煤价难度不小。首先,港口限价已不适宜市场规律,如果像前些年那样,强行限制秦港煤价之后,会引发一些负面效果。港口煤价被强制性压低之后,会出现产地、港口煤价严重倒挂,削弱上游发煤企业和贸易商向港口发运的积极性,造成到港资源减少,下游用煤会更紧张。其次,依靠增加进口肯定能稳定国内煤价,但从目前来看,却不乐观。第一,放开澳洲煤几无可能第二,南非煤和美国煤远水不解近渴第三,俄罗斯在建港口,蒙古在修铁路,而且受斋月、疫情、天气、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外煤也不现实,保供增量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5.还有一个深层次问题是,春节过后,电厂凭借春节期间积累的库存,不拉或少拉高价市场煤,以兑现长协为主,并期待国家政策干预。但这样有个问题,就是造成电厂库存的持续低位。此次大秦线检修期间,秦港和国投京唐港存煤下降的同时,我们惊奇的发现主打市场煤的曹妃甸四港和京唐新港存煤却非常高但询货者很少,除了部分能接受高煤价的建材、化工等用户以外,大部分电厂都在观望。
由秦皇岛煤炭价格走势可得,2007年至今,每年3—4月份煤炭的需求淡季时,国内煤炭价格均有回调,而进入夏季后,煤炭价格均保持上涨趋势。但今年煤炭价格的春季回调不明显,截至4月18日,山西优混煤和大同优混煤价格分别为790元/吨和840元/吨,同比上涨14.5%和14.3%。同时,国家发改委在4月初下发《关于切实保障电煤供应稳定电煤价格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电煤供应,稳定电煤价格,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内煤炭供应的趋紧。另外,近年来煤炭产量持续增长,运输瓶颈将逐渐凸显,汽油价格等的上涨,也增加了国内煤炭的运输成本。总之,在国内通胀高企,以及煤炭供应趋紧的背景下,夏季动力煤上涨将为大势所趋,而动力煤的上涨,必将推动更稀缺的焦煤的价格上涨,由此而推动焦炭的生产成本上升。
钢铁需求稳步增长,使得焦炭需求保持乐观
钢铁行业对焦炭的需求占据焦炭需求的80%以上,由此,钢铁行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决定了焦炭的需求状况,今年3月,国内粗钢产量为5941万吨,同比增长8.98%,焦炭产量为3488万吨,同比增长12.59%。粗钢和焦炭的产量同比呈高度的相关性,并且粗钢的产量增速变化要领先于焦炭的产量增速变化。在2009年的4万亿刺激政策下,钢铁产量同比超预期的大幅增长,直接导致2010年的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压制了2010年钢铁行业和焦炭行业的产量增速。但进入2011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强势增长,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将使得钢铁产量增速逐渐恢复平稳,由此,2011年供过于求的严重状况将会有所缓解,钢铁行业利润的回升也将导致焦炭行业的好转,提升焦炭的价格。
另外,目前焦炭期货的上市,让焦炭的价格市场化,这将利好焦化行业的发展,转变焦化行业在定价权上完全被动的局面,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山西焦炭行业的整合将成为政府的重点工作,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焦炭行业集中度也将增加焦化行业的定价权。在此双重利好的情况下,如果焦化行业利润率增加3个百分点,意味着目前焦炭的价格将增加约70元。同时,焦炭夏季受成本推动,价格本身看涨,再加上焦炭的仓储成本等,由此J1109合约目前的价格并未偏高。
煤炭涨价的经济学原理:供需矛盾
请参考以下内容~
据了解,我国实行的是与国际接轨油价机制,即根据国际油价的变动来调整国内油价。近年来,我国石油进口越来越多,2004年总量达1亿吨,占我国石油消费量的约40%。去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从最低的20多美元一桶,上涨到目前的60美元一桶,而且还有继续上涨趋势。进口油价上涨了,如果国内成品油销价不相应上涨,那么势必出现炼厂销售的成品油价格反而比购进的原油价格便宜的“倒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石油企业的炼油和销售环节就没有生产和销售的积极性,市场上就会出现油品供应紧张甚至“油荒”的现象。为此,国家不得不调整国内油价。类似情况近年来已经多次出现。曹玉书所说的“国内油价上调并没有完全解决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的倒挂问题”,显然是指在国家此次油价调整以后,国内成品油售价仍然偏低,炼油企业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损失,在为社会“作奉献”。那么,为何国家不一次到位的调整油价呢?曹玉书说,这主要是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和利益。他说,对于出租车司机、消耗农用柴油的农民等,如果成品油价格调整得过高,会给他们造成过重的负担,从而影响生产。所以我国的油价调整要在国际油价的变动和国内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之间找到合适的结合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视我国的宏观经济情况而最终作出决策。将来我国的油价调整也仍然会继续与国际市场联动,但同时考虑消费者利益,继续寻求结合点。在谈到今后油价走势时,曹玉书说,今后国际油价将在较高的价格上波动,低油价的时代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再出现。
中石化下属某大型炼油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国家调整了成品油的销售价格,但是由于该炼厂使用的是进口原油,而国际油价比调整以后的成品油价格仍然每吨贵300多元,加上作业成本,现在该企业每炼制1吨原油亏损400多元。虽然“干得越多,赔得越多”,但是为了保市场供应不中断,现在企业仍然在全力组织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