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动力工程 > 正文

2015国际动力工程会议论文被什么检索

坚强的小天鹅
瘦瘦的音响
2022-12-22 02:50:07

2015国际动力工程会议论文被什么检索

最佳答案
阔达的树叶
平常的奇迹
2025-08-06 05:23:28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啰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最新回答
洁净的跳跳糖
平淡的学姐
2025-08-06 05:23:28

CSPE..

1. 氯横化聚乙烯

化工常用缩写语| 化学工程讨论 - 愚愚学园 文献... ...

CS 酪蛋白塑料(酪素塑料)

CSPE 氯横化聚乙烯

CTA 三醋酸纤维素 ...

2.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ICOPE会议是由中国动力工程学会(CSPE)、日本机械工程师协会(J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共同组织的国际动力界盛大的学术交流会。

3. 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将无机粒子添加到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中得到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CSPE),所得电解质膜的离子电导率、力学强度以及与锂电极的界面稳定性等[1~3]均有所提高。

CSPE..氯横化聚乙烯 |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 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坚强的太阳
安静的雪糕
2025-08-06 05:23:28
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答辩、授予学位所认可的发表学术论文刊物目录

全校共用(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 中国工程科学 科学通报 应用科学学报

数学学报 物理学报 化学学报 力学学报

电子学报 自动化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

第一类(核心期刊):

以下刊物目录适用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

建筑学报 建筑技术 建筑师 城市规划 建筑学报(台湾)

新建筑 中国园林 华中建筑 城市规划汇刊 造园学报(台湾)

世界建筑 世界建筑导报 室内设计与装修 古建园林技术 规划师

现代城市研究 时代建筑 南方建筑

应用力学学报 制造业自动化 机械工程学报 中国机械工程

振动工程学报 机器人 汽车工程 制造技术与机床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材料研究学报 金属学报 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中英文)

金属热处理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铸造 钢铁 硅酸盐学报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

摩擦学学报 功能材料 高分子学报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无机材料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材料科学(英文)稀有金属(英文)航空材料学报

工程热物理学报 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燃烧科学与技术

太阳能学报 环境科学 制冷学报 流体机械 汽轮机技术

锅炉技术 化工学报 暖通与空调

通信学报 微波学报 声学学报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信号处理 电波科学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光学学报 中国激光 半导体学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中国物理快报

光子学报 物理学进展 中国化学快报 物理化学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工程力学

建筑结构 工业建筑 工程抗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测绘学报 桥梁建设 特种结构 中国公路学报 建筑经济

施工技术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公路交通科技

工程地质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交通工程分册)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给水排水 水处理技术 环境化学 给水排水

信息与控制 控制与决策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控制理论与应用

电气传动 自动化仪表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计算机学报 软件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系统工程学报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管理科学学报 运筹学学报

管理世界 经济研究 世界经济 经济学动态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软科学

金融研究 会计研究 情报学报 南开管理评论 经济研究 新华文摘 经济学家

中国工业经济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中国城市金融 数理统计与管理

科研管理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财贸经济 中国投资管理

中国电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微特电机 大电机技术 微电机 高压电器

高电压技术 电网技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中小型电机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力电子技术

宇航学报 仪器仪表学报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测控技术 计量学报 高技术通讯

船舶工程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汽车技术 数据采集与处理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数学年刊 数学学报 数学进展 应用数学学报 系统科学与数学

数学物理学报 应用数学和力学 应用概率统计 J.of PDE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东北数学 应用数学 数学杂志

数学研究与评论 数值分析(英) 逼近论杂志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物理 Chinese Phy.Letter 天体物理学报 计算物理学报 低温物理学报

以下刊物适用于遗传学学科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遗传学报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动物学报

微生物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生理学报 中华肿瘤杂志 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以下刊物目录适用于艺术学学科

装饰 设计艺术 音乐研究 美术研究 艺术百家 民族艺术 文物 考古

美术 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文艺研究 中国戏剧 民俗研究 学术月刊

戏曲艺术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版) 美苑(鲁迅美术学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艺术世界

中央各部学术机构主办的学术刊物(如中国社科院、中央教科所等)

各省、直辖市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只限一种)主办的学术核心期刊

海外、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文科学报

权威机构认可的艺术类核心期刊

以下刊物适用于伦理学学科

哲学动态 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

中央各部学术机构主办的学术刊物(如中国社科院、中央教科所等)

各省、直辖市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只限一种)主办的学术核心期刊

海外、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教育部所属重点院校文科学报

第二类(重要期刊,按不同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列出的要求)

建筑学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筑系、建筑研究所)

中外建筑 应用声学 小城镇建设 国外城市规划 住宅科学 地理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 建筑师(台) 建筑史论文集(清华出版)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术会议

国际建筑师大会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机械工程系

润滑与密封 固体力学学报 机械设计 机床与液压

液压与气动 照明学报 现代雷达 噪声与振动控制

振动与冲击 机械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工程建设与设计 动态分析与测试技术 机械强度

照明工程学报 计算机辅助工程 实验力学学报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电子专用设备 振动、测试与诊断 电讯技术

电子机械工程 压电与声光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

吴贤铭制造科学学术会议

机械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焊接学报 有色金属 材料保护 腐蚀科学与防腐技术

粉末冶金技术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电子元件与材料

稀有金属 热加工工艺 锻压技术 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

铸造技术 焊接 磁性材料及器件 硅酸盐通报

金属热处理 电子显微学报 无损检测 金属成形工艺 高分子通报

机械工程材料 材料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陶瓷 中国塑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筑材料学报

稀土 化学建材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混凝土 水泥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材料科学与工艺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动力工程系)

系统仿真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 洁净煤技术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化工自动化与仪表 燃气轮机技术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数据采集与处理

低温工程 低温与超导 深冷技术 化学工程 环境工程 振动与噪声检测

制冷技术 计量技术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安全与环境学报 水泵技术

风机技术 华东电力

工业控制计算机 核动力工程 计算机应用研究 热力发电 发电设备

工业锅炉 新能源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土壤学报 传感技术学报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国际硫化床燃烧会议 国际燃烧会议 国际流态化会议

国际动力工程会议 国际传热会议 国际干燥会议

国际制冷大会 国际热管会议 国际多相流会议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无线电工程系)

宇航学报 低温与超导 高等学校计算机数学学报 低温物理学报

计算物理 应用数学和力学 地球物理学报 地理学报

电信科学 海洋工程 声学技术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IEEE国际通信会议

IEEE国际声学、语音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

土木工程 力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土木工程学院)

固体力学学报 力学与实践 计算结构力学学报 力学季刊 空间结构 世界地震工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施工技术

实验力学 振动与冲击 工程力学学报 建筑科学

建筑施工 中国房地产 国际经济合作 建筑管理现代化

中国沼气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工业水处理 环境工程 安全与环境工程

土壤与环境 基建优化 建设监理结构工程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振动与噪声控制 振动测试与诊断 空间科学学报

力学进展 计算力学学报 水泥 铁道学报 钢结构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电子工程系)

应用激光 电子元件与材料 激光与红外 激光杂志 低温物理学报

光通信技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量子电子学报 激光技术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光电子技术与信息 光学精密工程 半导体光电(中、英) 压电与声光

高技术通讯(中、英) 红外与激光工程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微电子学 微纳电子学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SPIE、IEEE组织的国际会议,OFC等

IEEE ED、MTT、Com、LEO分会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ISTP收录的国内、国际会议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自动控制系、自动化所)

冶金自动化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计算机应用研究 电子技术应用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年会

国际自控联合会世界大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中文信息学报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计算机工程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ACM、IEEE主持的在境外召开的国际会议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

化工学报 生物工程学报 高分子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化学物理学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生物化学杂志 核科学与工程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催化学报 有机化学学报

中华医学检验学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hinese Physical Letters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Chinese Journal of Acoustics;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IEEE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学术年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 研究与发展管理 中外管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国际经济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 研究与发展管理 国际金融论坛 生产力研究 投资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版)国际经济合作

现代企业导刊 软科学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电气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电气工程系)

电子元件与材料 低压电器 电机及控制学报 电器传动

电工技术杂志 电工电能新技术 变压器 继电器 电力需求侧管理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IEEE IEE电气工程类国际会议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交通学院)

石油学报 固体力学学报 地震学报 工程地质学报 隧道工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材料科学研究 水运工程 水利学报 交通与计算机 工程勘察 地理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测绘通报 现代隧道技术 机场工程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国际沥青路面结构与养护会议

世界运输大会 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大会论文集 FIG国际会议

水泥混凝土路面国际会议 沥青混凝土路面国际会议

智能运输系统世界大会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年会会议论文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仪器科学与工程系)

机械设计 中国造船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振动与冲击 电子科学学刊

无损检测 电子技术应用 舰船电子工程 工程勘察

汽车电器 轻型汽车技术 导航 分析仪器 压电与声光

计量技术 传感技术学报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IEEE所有国际会议 微米纳米技术(系统)国际会议

数学、物理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数学部分)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数学季刊 工程数学学报 数学研究 生物数学学报

微分方程年刊(英) 控制理论与应用 湖南数学年刊 南京大学数学半年刊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应用泛函分析 运筹与管理

北大、复旦、科大三家大学学报

遗传学:

中华病理学杂志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实验生物学报 遗传 细胞生物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药学学报 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报

哲学 政治学 教育学 艺术学 外语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艺术学:

美术观察 新美术 戏剧艺术 江苏画刊 美与时代

音乐艺术 人民音乐 美术观察 剧影月报 美术学研究 现代传播

东南文化 艺术评论 读书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 江苏社会科学

汉声(台) 艺术家(台)寻根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伦理学:

南京社会科学 学海 伦理学研究 伦理研究

孔子研究 现代哲学 求是学刊 医学与哲学

注:全国33所设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农业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山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鲤鱼宝马
娇气的未来
2025-08-06 05:23:28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简称IEEE,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也是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

自成立以来IEEE一直致力于推动电工技术在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方面的进步。作为科技革新的催化剂,IEEE通过在广泛领域的活动规划和服务支持其成员的需要。

忧虑的酸奶
耍酷的耳机
2025-08-06 05:23:28

西北工业大学代码是1069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工大”,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成员,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欧盟QB50项目亚洲区唯一发起单位与亚洲区总协调单位。

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陕西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

                                 

学校历史

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在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年,迁至咸阳。抗日战争胜利后,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相继迁出复校

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

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

1952年,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组建华东航空学院。

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在哈尔滨组建。

1966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

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1年4月,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21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43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650余人;有两院院士(含外聘)33人、长江学者4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3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团队27个,国防领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达到135人次。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航空、航天、航海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等27个学院,拥有74个本科专业,2022年2月,学校新增生态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应用力学、车辆工程、武器发射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专业;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防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8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27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器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航空发动机学、机械电子工程、固体力学、电路与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水声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复合材料与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自动化、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软件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通信工程

学术科研

截止2014年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2个,国防科技工业研究应用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3个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另设有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

2006年至2013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武器装备型号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预研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自然基金、以及各类行业基金在内的国家各类纵向计划。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学校在大飞机、核高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0个重大专项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前期论证及科研攻关。

2006年至2013年,学校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5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国防科技奖149项,陕西省科技奖83项,授权发明专利1236件。

2011年度学校国内论文发表总数3676篇,SCI论文818篇,EI1624篇,;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 (CPCI-S)论文510篇,居全国高校第9名;2012年,学校ESI论文5073篇。

2007年获得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的“重大贡献奖,是全国唯一受此嘉奖的高校。2009年10月1日,在60年国庆大阅兵中,首次亮相的无人机方队全部3个型号均由学校研制生产;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2004、200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合作交流

截至2013年,西北工业大学已与亚洲、欧洲、美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等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先后加入“中国-芬兰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 学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中法博士生学院项目” 建设院校、是“中国政府专项奖学金––高校研究生”自主招收院校;学校是2项欧盟Erasmus Mundus项目的成员单位,与法国INSA-Lyon在本硕贯通培养层面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有2个“国家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1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并建立了26个中外联合研究机构,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哈罗德.克罗托(Prof. Harold Kroto)先生在内的13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2018年10月12日,360集团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将打造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特区。

2019年10月1日,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揭牌成立。该研究院将建设5个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打造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其中,5个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包括无人航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民用航天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智能传感芯片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以及卫星与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2011、2012两年间,学校成功举办了50场国际学术会议,51场全国性学术会议、年会。2012年举办的信号处理应用国际会议、第12届软件质量国际会议、第4届喷气推进与动力工程国际会议及第11届中国项目管理大会、第4届中国无人机大会、2012中国浮空气大会等,促进了学科建设与发展,推进了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国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的教授主题沙龙、太白教授沙龙,围绕学术领域,广泛的沙龙主题覆盖了航空航天航海等重大战略发展的科技问题,涉及了管理、经济、文化及环境发展等方面关乎学校、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学术问题。沙龙使教授们在科学信息、思想、观点上得到沟通和交流。

2013年,学校学术交流立足发展前沿、围绕战略问题,协同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团体,搭建并规范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发展平台。2013年,主办并承办的IEEE TENCON大会、第32届中国控制大会、2013首届国际航空维修技术与管理学术论坛等在7至11月间举办。西北工业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落脚在新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上,为各学科领域的学者教授指出激励和启迪。

2017年6月,加入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组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

                   

                                 

                                 

                             

高兴的未来
紧张的钢笔
2025-08-06 05:23:28
摄影:本杰明库普利

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索尔维物理研究所

时间:1927年10月

      此张就是摄于国际索尔维物理研究所,号称汇集全球三分之一智慧的照片。此次会议主题为“电子和光子”,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聚在一起讨论重新阐明的量子理论。会议上最出众的角色是爱因斯坦和波尔。前者以“上帝不会掷骰子”的观点反对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而波尔反驳道,“爱因斯坦,不要告诉上帝怎么做” ——这一争论被称为波尔—爱因斯坦论战。参加这次会议的二十九人中有十七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照片中人物名(从左至右):

第三排:奥古斯特·皮卡尔德、亨里奥特、保罗·埃伦费斯特、爱德华·赫尔岑、顿德尔(en:Théophile de Donder)、埃尔温·薛定谔、维夏菲尔特(en:E. Verschaffelt)、沃尔夫冈·泡利、维尔纳·海森堡、拉尔夫·福勒、里昂·布里渊

第二排:彼得·德拜、马丁·努森、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亨德里克·安东尼·克雷默、保罗·狄拉克、阿瑟·康普顿、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尼尔斯·玻尔

第一排:欧文·朗缪尔、马克斯·普朗克、玛丽·居里、亨德里克·洛伦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保罗·朗之万、查尔斯·欧仁·古耶、查尔斯·威耳逊、欧文·理查森

   

      第一排,坐着的都是当时老一辈的科学巨匠,中间那位当然谁都认识,那就是爱因斯坦,他其实应该算一个“跨辈份”的人物(以当时最小年龄参加了第一届索尔维会议)。左起第三位那个白头发老太太就是居里夫人,她是这张照片里唯一的女性。在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当中那位老者是真正的元老级人物洛伦兹,电动力学里的洛伦兹力公式,是与麦克斯韦方程组同等重要的基本原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里的“洛伦兹变换”也是他最先提出的。左起第二位则是量子论的奠基者普朗克,他在解释黑体辐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量子” 的概念。这一排里还有提出原子结合能理论的郎之万、发明云雾室的威尔逊等,个个堪称德高望重。

第二排,右起第一人是与爱因斯坦齐名的“哥本哈根学派”领袖尼尔斯·玻尔,玻尔第一个提出量子化的氢原子模型,后来又提出过互补原理和哲学上的对应原理,他与爱因斯坦的世纪大辩论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玻尔旁边是德国大物理学家玻恩,他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再往左,是法国“革命王子”德布罗意,他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确立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扫清了道路。德布罗意左边,是因发现了原子的康普顿效应而著称的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再左边,则是英国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他提出了量子力学的一般形式以及表象理论,率先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创立了量子电动力学。这一排里,还有发明粒子回旋加速器的布拉格等。

第三排,右起第三人,就是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的创立者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也是他提出来的。他的左边,是他的大学同学兼挚友泡利,泡利是“泡利不相容原理 ”和微观粒子自旋理论(泡利矩阵)的始作俑者。两人同在索末菲门下学习时,经常不遵老师的要求循序渐进,而是自搞一套,老师竟也完全同意并鼓励他们这样做。右起第六人,就是量子力学的波动形式的创立者薛定谔,量子力学里薛定谔方程,就像经典力学里的牛顿运动方程一样重要。薛定谔还是最早提出生物遗传密码的人。 左起第三人埃伦费斯特是爱因斯坦的朋友,浸渐原理的发现者.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

以上这些人物,是二十世纪物理科学的最杰出代表,他们在量子论和相对论两个方向上所做的贡献,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时空观念。

部分物理学家简介

1.彼得.德拜 美国物理化学家。1884年出生于荷兰。1901年进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电气工程, 1905年获电子工程师学位,因他通过偶极矩研究及x射线衍射研究对分子结构学科所作贡献而于193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金。1966年逝世。

2.威廉.亨利.布喇格(w.h.bragg,1862-1942)是现代固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曾任利兹大学、伦敦大学教授,1940年出任皇家学会会长。由于在使用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与儿子w.l.布喇格分享了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父子两代同获一个诺贝尔奖,这在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还作为一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二三十年代是英国公共事务中的风云人物。

3.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与相对论密不可分,其实,相对论包括两种理论:其一是他1905年提出声狭义相对论;其二是他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后者,我们最好称之为爱因斯坦引力论。

4.埃伦费斯特 ( p. ehrenfest, 1880-1933) ——荷兰物理学家

5.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用数学方法描述电子运动规律时,发现电子的电荷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电荷的。狄拉克猜想,在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种“反常的”带正电荷的电子。

6.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与爱因斯坦、玻尔、玻恩、海森伯等一起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发展了量子力学。因建立描述电子和其他亚原子粒子的运动的波动方程,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

7.1922—1923年间,康普敦(a.h.compton l892—1962)研究了x射线经金属或石墨等物质散射后的光谱。

8.美籍奥地利科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1958),是迎着20世纪一同来到世界的,父亲是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教父是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兼哲学家。

9.海森伯,w.k.(werner karl heisenberg 1907~1976)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第一种有效形式(矩阵力学)的创建者。 

10.玻恩,m.(max born 1882~1970)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1.尼尔斯.玻尔(bohr,niels)1885年10月7日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03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1909年获科学硕士学位,1911年获博士学位.大学二年级时研究水的表面张力问题,自制实验器材,通过实验取得了精确的数据,并在理论方面改进了物理学家瑞利的理论,研究论文获得丹麦科学院的金奖章.

12.普朗克.m.(max planck 1858~1947)近代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

13.居里夫人(1867-1934〕是最著名的女物理学家。她曾两次获诺贝尔奖,1903年的物理奖,1911年的化学奖。她受教育较晚,于1893年获物理学位,1894年获数学学位,1903年获博士学位。局里夫人以放射性作为论文题目,她研究了很多物质,发现钍及其化合物的特性与铀相同。研究沥青铀矿时,她发现了镭和仆。1910年她成功的分离了纯镭。居里夫人对巴黎的局里实验室的建立作出很大贡献。

14.洛仑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1853~1928)与塞曼(pietr zeeman 1865~1943)因研究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影响、发现塞曼效应,分享了19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5.朗之万:1872年1月23日生于巴黎,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

缓慢的小天鹅
善良的猫咪
2025-08-06 05:23:28

北京工业大学是211大学,但不是985大学。

学校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北京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建校初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先后划转学校。20世纪70年代至2005年,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计算机学院、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相继并入学校。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校本部和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0151万平方米;设有二级教学科研机构17个,开设本科专业72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8个;有教职工3301人,专任教师2145人;在校生25829人,全日制研究生9366人(博士生1700人、硕士生7666人),普通本科生13572人,在校留学生420人。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设有4个学部、24个学院、1个教学部,拥有70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8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土木工程(自定)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光学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材料学

结构工程

北京市重点学科(交叉学科):

资源、环境及循环经济

纳米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

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热能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环境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凝聚态物理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光学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一级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二级学科):

工程力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机械电子工程

应用数学

电路与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信号与信息处理

国际贸易学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数量经济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市政工程

社会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

高等教育学

学位点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1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7个培养领域。

信息学部:

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机电学院:

机械工程、力学

建工学院:

土木工程

环能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

数理学院:

数学、物理学、统计学

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经管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生命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

激光院:

光学工程

学位评估

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获1个A级学科土木工程、1个A-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7个B+级学科、4个B级学科、5个B-级学科、3个C+级学科、2个C级学科和2个C-级学科。

                                 

师资力量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3201人,其中,专任教师1916人,包括正高职称393人、副高职称699人,博士生导师346人,硕士生导师1171人,外籍教师8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其中双聘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7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5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教学团队10个。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北京市特色专业12个、北京市品牌专业9个、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7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9个、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北京市属高校一流专业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9门。

学校获得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2014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4项,2015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力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电子信息与电工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北工大-XILINX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建筑学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Xilinx-北工大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软国际-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

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水质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

编译原理、环境保护概论、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

大学英语、建筑抗震设计、交通工程导论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污水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 、科学究竟是什么、

创新方法(Triz)理论及应用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环境保护概论、水质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

编译原理、大学英语、交通工程导论、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建筑抗震设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

北京市精品课程:

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训练、

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理论力学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机械工程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建筑学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制冷空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建筑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大学生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

电子信息类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教育部特色专业: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信息安全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筑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信息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教育部污水处理优化运行控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的专业: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建筑学、城乡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北京市属高校一流专业:

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北京市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软件工程

北京市品牌专业:

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

教学成果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7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56项)。

教学成果获奖项目(部分)

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主导”的材料专业建设与改革

所获荣誉

2021年5月,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党委入选“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

2022年2月14日,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4月,北京工业大学冬奥志愿者服务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2022年4月,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智能制造190107团支部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战略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17年3月,“十一五”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26项。2018年,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7年,学校共申请各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43项,获批140项,其中面上项目8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0项,重点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联合基金项目1项,应急管理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专项基金项目2项;获批牵头主持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0项,获批6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3项,青年项目16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立项22项;新增横向科研项目884项。

2017年,学校获各类科技奖励36项,其中,国家奖2项;省部级奖9项,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视同省部级奖励的国家登记社会力量奖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会/协会奖、行业奖等19项。

2017年,学校以北京工业大学为申请人申请专利1569项,获专利授权1080项,其中发明专利955项,实用新型119项,外观设计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31项;申请国外专利13项,PCT28项,授权国外专利14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底,学校图书馆收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杂志1200多种,中国国内外网络文献数据库70余个,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兼有,以纸本资源为基础,纸本、电子、视频等多载体的文献资源体系。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的合作关系;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馆际合作网络。

截至2013年底,学校档案馆馆藏档案20万余卷(件),共有7个全宗。其中,北京工业大学全宗(1960年—) 管理全校党政管理(文书)档案、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基建档案、出版物档案、设备档案、财会档案、实物档案等193366卷(件);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宗(1978年—1990年)2240卷;北京外贸学院分院全宗(1979年—1983年)133卷;北京计算机学院全宗(1978年—1993年)4013卷;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全宗(1958年—2005年)1372 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全宗(1971年—2000年)687卷;国家建材管理干部学院全宗(1980年—2000年)1182卷。

学术期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与能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数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7—2018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TRANSPORT数据库、德国《数学评论》、美国《最新数学出版物》和美国EBSCO出版公司等收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发社会、经济、政治、高等教育与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设有“前沿观察”“当代社会研究”"超大城市治理与建设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治国理政研究”“政治与法律研究”“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等栏目,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2017—2018)来源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以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全文收录,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刊。

合作交流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已与世界上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院校机构正式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署了近200份项目合作协议,与校际交流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70余个学生交流项目,包括3+1、3+1+1、1+2+1以及2+2等各类长、短期学习项目,多半的交流伙伴院校都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2017年有近700名本硕博在校生出国交流学习;国际学生规模突破1000人次,学历生人数近500人,奖学金总额突破2000万;新建国际学生全英文授课项目3个,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举办首期Summer School暑期国际课堂。

                                 

学校每年派出500余名教师和学者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访问或开展联合研究;每年邀请近200名外国专家来校访问讲学,聘请长期外籍教师近80人;每年举办约10场国际学术会议。

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联合组建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彪壮的微笑
简单的航空
2025-08-06 05:23:28

西南石油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主校区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由教育部、四川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1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

                                 

学校历史

1958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本科高校,校址设在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南充市。同年,在国务院部署下,由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调入相关院系师资及图书仪器组建了四川石油学院。

1958年9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石油学院,学校隶属四川省人民委员会。

1962~1970年,学校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

1970年7月,国务院批准四川石油学院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同年,学校改为隶属四川省革命委员会。

1977年恢复高考,停招工农兵大学生。

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同年,学校又改为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

2000年3月,学校划转为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

2005年12月,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

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南石油大学

2017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共建世界一流能源大学战略协议。9月,西南石油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2月,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3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731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80人。专任教师2037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7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博士生导师165人(含校外聘任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43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人,省杰出创新人才奖1人,四川杰出人才奖1人,省教学名师9人,省优秀教师9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获得者11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0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7月,学校设有19个教学学院(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本科具有招生资格专业75个(其中2019年本科招生专业69个);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机械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油气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业设计、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石油工程

部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四川省特色专业:石油工程、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社会工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工业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油气储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市场营销、社会工作、地质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化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测绘工程、工程管理、会计学、法学、英语

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应用数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工过程机械、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术科研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平台)269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作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111计划”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协作)7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平台、中心、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1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石油化工联合协会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基地、中心、产学研创新联盟)25个;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4个;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中石油(重点)研究室14个;中石化(重点)实验室1个;中海油(重点)实验室、研究院3个;行业、地方产业联盟2个;厅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15个;校级研究院11,校、院级研究中心(所)19个;横向合作科研基地80个;横向合作战略(框架)协议60个。2015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3513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四川省规划、科技厅软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1569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项目6992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401项;发表论文28461篇,出版著作494部;授权专利6119项,其中发明专利2646项,实用新型(含外观设计)专利3473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2月,西南石油大学与美、俄、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联系。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与中国国外3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除学术交流外,还积极引进外资设立奖学金,如“康菲石油奖学金”、“斯伦贝谢能源基金奖学金”、“雪佛龙奖学金”等。

1989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该校援建了“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加拿大政府在该校援建了“中-加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这两个中心,与海外石油科技学术机构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举办了34期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储运炼制和管理、环保、继续工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和大型讲座。同时,分38批派遣教师(119人次)赴加拿大进行数周到一年的专业学习、学术交流、学术考察、访问等,

1990年代以来,该校以“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十余次,多国高校和能源公司的学术专家百余人先后前来参会、讲学。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自由的星星
清秀的山水
2025-08-06 05:23:28

清华大学是985工程高校,也是211工程高校,同样还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华”源于校址“清华园”地名,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学校历史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Tsinghua college),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国立清华大学专属教育部管辖。至1937年已发展为一所拥有文、理、法、工四个学院16个学系的综合性大学。

1937年,学校面积增加到1600亩,总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学校增建了生物馆、气象台、电机馆、化学馆、机械馆等大批系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清华大学迁到湖南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25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校址为租用的湖南圣经学校。

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

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学。

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在结业典礼上宣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面结束。次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

北平沦陷期间,清华园内建筑和设施遭日军严重损毁。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开始接收清华园,并于1946年10月10日开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下半年,清华大学经中共中央批准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连同补习文化课共三年半),共招六届,培养本科毕业生13671人,专科生2682人。

1973年,清华大学开办激光、固体物理、物质结构、有机催化四个专业的研究班,共招42人。1978年四个研究班恢复学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底,学校有教师3485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743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81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48人。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5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6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2人入选青年学者,23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2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学科建设

据2021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清华大学设有21个学院,59个系,开设82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药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分析化学、精密仪器及机械、环境工程、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妇产科学、肿瘤学、麻醉学、内科学、外科学(骨外科、胸心外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物理化学、外科学(普外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计算机软件(设5个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化学、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管理、英语、物理学、车辆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生物科学

                                 

学术科研

根据《清华大学科研机构管理规定》,清华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

截至2019年3月,在运行的校级科研机构共421个,其中政府部门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60个,学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1个,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30个。下面列举具有代表性质的科研机构。

科研项目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是清华大学科研项目和经费的重要来源。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2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4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基础研究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校立项604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项目201项,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基金项目87项,文科院系新增课题8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4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

2018年,清华大学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有10项,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大项目有15项。

《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汇集并展示了清华大学年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由该刊发布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作为学校向地方、企业重点推广的项目,从而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研究。

截至2016年底,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2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487项。

2017年度,清华大学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

2017年,清华大学国内申请总数2636项,国外申请总数492项;国内授权总数2019项,国外授权总数380项;有效维持专利管理约9200件,对专利申请前,申请中、授权后、维持中、运营中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及归档保存;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27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项。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起,已经连续24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

截至2017年9月,清华大学2007-2016年被SCI收录的论文共有35960篇,计517103次被引用。2016年,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5023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5160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收录的论文1764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清华大学第一发文单位论文270篇;被人文与艺术引文索引(A&HCI)收录的第一发文单位论文17篇。

2017年,清华大学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111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189部。

                                 

合作交流

清华论坛主题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清华论坛2005年10月举办第一讲,截止到2018年11月22日共举办85讲。

2017年,清华大学共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百次,部分重要学术会议包括“第四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暨2017国际积极教育国际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和平论坛”、“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峰会”、“生物大分子:结构、催化和调控国际会议”、“第16届国际传热大会”、“2017IEEE图象处理国际会议”、“第六届世界摩擦学大会”等。              

清华大学先后与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环保部、工信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其中清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海洋局等部委开展的战略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在与国家各部委合作的过程中,一般包括专项技术联合攻关、设立科研基金 、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咨询与服务、高技术装备应用、共建科研中心等多种形式。

清华大学校地合作的具体模式为:以项目为龙头,带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立校地科技合作基金;与重点地区共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清华大学在1995年成立了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简称“企合委”),1996年成立企合委海外部,自1995年成立起,已有中国海内外成员单位190家。                                 

清华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海外知名跨国企业通过共建联合研究机构、框架合作、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设立合作研究基金、海外技术许可与转让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开展前瞻性、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与交流。

合适的板凳
腼腆的墨镜
2025-08-06 05:23:28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SAE-China)成立于1963年,是由中国汽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法人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国际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会(FISTA)成员,并任理事;是国际太平洋地区汽车工程会议(IPC)发起国之一。

其宗旨是: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培养汽车科技人才成长;促进世界各国汽车界民间科技交流;传播和普及汽车科技知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成立于1987年5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的社团组织,地址设在北京。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是在中国境内从事汽车(摩托车)整车、零部件及汽车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团体在平等自愿基础上依法组成的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实行理事会制,常设机构是秘书处。秘书处下设13个部门、3个管理型委员会、22个产品型分支机构,其他类型分支机构1个;现有1580家会员单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维护行业整体利益、振兴中国汽车工业为己任,反映行业愿望与要求、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双向服务为宗旨,以政策研究、信息服务、行业自律、国家交流、会展服务等为主要职能,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搭建平台等方面的作用,以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是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的团体会员、非常任理事,目前已同国际汽车行业组织和许多国家及地区的汽车相关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