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都学那些课程啊 ?
1、书本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学等。
2、实践课程
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
扩展资料:
能源与动力工程培养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能源与动力工程
我是很爱玩,自制力比较差的人,怀揣着对大学的美好憧憬在大一大二不断地挥霍我的青春和时间,到了大三可谓“一事无成”,站在一个人生分叉口,摆在前面有n条路,我应该向哪里走?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我选择了“重新做人”----学习,我退出了所有的社团、兴趣社,全身心投入学习中,鼓起莫大的勇气考上了本专业最难考的学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备考经验。
一、我的考研过程
整个考研期间基本上“与世隔绝”,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脑补哭笑不得表情)
大三下(3~6月):我考了驾照,过了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跑了一个全马,期末成绩都还不错,所以我只用了顶多30%的精力在考研上,我觉得这段时间让我静下心来,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数学:看了高数书,总结了基本知识点,做了课后题;英语:背了很多英语单词,做了几年的英语真题。
暑假(7~8月):出去玩了几天,陪朋友玩了几天,回家10天,其他时间都在学校复习。数学:天道考研朱王大大的数学全程班,复习全书;英语:不停的背单词,做真题;专业课:买了专业课资料,开始看专业课的书。
大四上(9~12月):一直在自习室学习。数学:强化班网课,各种题、卷子,整理消化笔记;英语:背单词,背作文,近几年真题做完并翻译;专业课:总结课本知识点,做课后题,真题做了3遍,总结所有的资料;政治:做选择题,背选择题,背大题。
作息时间表:
6:00-6:30 起床,洗漱
6:30-8:00 吃早饭,晨读
8:00-11:30 学习
11:30-14:30 午饭、午睡
14:30-17:30 学习
17:30-18:30 吃饭、溜操场
18:30-22:00 学习
22:00-23:00 洗漱、背单词
二、如何准备考研
1.关键点:坚持+方法(内心的坚定+你的行动)
最重要的是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考研?”,只有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足够的动力,你才能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孤独的走完考研路。
2.制定计划安排:什么时候开始复习?住在哪里?(室友会不会影响学习)
大计划:每一课怎么复习、考多少分,每一季度完成什么任务。
小计划:每天的详细计划、作息时间。
三、参考资料
政治 复习时间:9月份吧(想考好也可提前)我政治全程跟着天道考研的米鹏网课学的,什么时候更新课程什么时候学,所以没花太多时间,主要是学习累了换换脑子的时候学学政治。
资料:米鹏《天道酬政》习题:考点精讲,考前冲刺模拟六套卷,考前密押三套卷
英语 复习时间:最开始
资料:背单词+所有的真题(起初可以做做九几年开始的真题,时间不够可以直接从04年开始)
数学 复习时间:最开始
资料:《天道酬数》+李正元复习全书+真题大全解+一系列的预测卷
专业课 复习时间:暑假开始
资料:课本+真题+报考学校期末考试题(找考上研的学长学姐买!找学长!找学姐!问!)我专业课就是报的天道考研的专业课一对一,找的学长学姐给我指导的专业课,有考过的人带着学,可以了解很多的内部信息,比较靠谱。自己能找到的自己找就可以了,很多学校不公布参考书,也找不到学长或者学姐的,上面的方法可以试一下。
四、小锦囊
1.情报收集是考研中最重要的一环,甚至超过了复习,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这一年的努力有没有白费!很多人都忽略了情报,觉得某学校某专业很好,也不做调查,就开始埋头苦学,辛辛苦苦进了复试,结果没想到名额被保送的占了大半,还有很强的本校考生偏好,最终只能选择调剂。复习前一定一定要对报考目标进行详细的调查,尽早发现问题尽早应对。考研不只是学知识,更是信息收集战,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多问问学长学姐,与战友保持良好的沟通等等。
2.目标院校专业暑假前决定就行。找学长学姐进行咨询;根据个人喜好、学力、报考难度等等进行选择;查询近年来意向学校相关专业招录人数,分析保送名额、分数线等等,对难度进行评估。
3.学习的过程很磨人,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暑假有人开始保研,有人找工作,有人出国,同学出去吃饭,看电影,旅游,秀恩爱,你一直在考研……还是那句话,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静心妙招:不外出聚餐;少玩手机;不和其他人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独处;看杂志,如《青年文摘》《哲思》等。
4.生活要规律,建议早睡,适当运动;多喝水,上厕所是很不错的休息放松机会;每天列好学习计划,写日记,总结自己,鼓励自己;注重学习效率;从背单词开始一天的学习。
5.强烈建议不要带手机自习(可以带老人机),有学习问题可以写在小纸条上,晚上回宿舍再查或问。
6.一定要做好各科笔记,到冲刺阶段就看自己的笔记。把书读薄,把书看完剩下笔记,我称之为“消灭战术”。
7.我建议不用太早准备考研,除非目标院校非常难考,10个月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战线拉太长会后劲不足,准备太晚会手忙脚乱压力太大。至于报班,我觉得对很多同学来说报班就是花钱买动力?自己内心不够坚定,花再多钱都没用。报个网课还是很有必要的,我去年就是买了天道考研的网课。
8.对于工科,数学最重要。
五、写在最后
现在的我们,浮躁、迷茫,常常找不到自己的路,缺少勇气去改变现状,但幸运之神从来只降临在努力生活的人身上,所以行动起来吧,蠢蠢欲动的你们,谁不想拥有更好的生活?谁不想向别人证明自己?谁不想成为优秀的人给爸爸妈妈看?经过十个月的洗礼,我考完驾照;考过六级、计算机二级;跑完全程马拉松;拿国家奖学金;考研400+。后来还去青海支教了一个多月,但除此之外,带给我更多的是内心的强大与成长,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现在坐在美丽的校园里,呼吸着这里的空气,想起了泰戈尔的话“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难将照亮你的路”,感谢曾经那么拼命的自己。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who laugh last,who laugh best .
只要你懂得有方法的坚持,你就一定会成功!
最后,送给所有人考研时陪伴我的两句话
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尽人事,听天命,越努力越幸运!
有考研问题可以去问问天道考研严老师,还可以找他领个优惠券,可以省一点。
主要课程设置有: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工程经济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基础、控制工程、测试技术。专业平台课程有动力机械工程基础、环境保护与节能等,专业课程分热能动力及控制工程、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内燃机及汽车工程3个模块,包括:锅炉原理、热力涡轮机械原理、发电厂系统及设备;流体机械原理、容积式压缩机原理、制冷原理与装置、低温原理与装置;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构造、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选学一组主修课程和一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分若干组,设有新能源发电、流体机械强度与振动等60余门。
080702 热能工程
01气液两相流与传热
多相流体力学及其测量在动力、化工、石油、制冷、宇航等一系列工程中均得到重要应用。多相流体力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是流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至今只有数十年的历史。主要研究气液、液液、气固、液固、气液固或气固液等多种流体在管内或管外流动时(有换热的或无换热的)的流动型态、流动阻力、流动稳定性、多种流体的混合、分离和在并联管中的分配均匀性等问题。对于这些流动机理及多相流体测量技术均属国际有关前沿课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领域。对于发展现代或未来的创新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并可取得重要经济效益。
指导教师:林宗虎
林宗虎,中国工程院院士,男,浙江吴兴人,1933年5月13生。1957年交通大学锅炉专业研究生毕业。1980-1982年曾任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评委会评委,流体机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锅炉媒清洁燃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评审局专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副主编,美国<<国际工程流体力学>>期刊国际顾问等职。是热能工程、气液两相流与传热以及多相流测量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9年被授予陕西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王宽诚育才奖。
林宗虎教授在热能、核电、石化等工程的重要理论-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学科领域取得多方面开创性成果。在气液两方面: 他创建的两相流孔板流量计算式可通用于各种压力、不同组分、多种两相流体和变压力工况,被国际上推荐为最佳式,称林氏公式,并被收入国内外6本著作,被引用数十次。他首先对U型管内两相流体压力降型脉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创建其 计算程序和脉动判别法并解决过电站锅炉严重脉动问题。他创建了3种两相摩阻计算法和一种截面含汽率计算式并被广泛应用。在沸腾传热方面:创立了国际上第一个脉动流动时的沸腾传热计算式,可用于光管和多种强化传热管,开拓了传热研究新方向。对过冷沸腾传热、稳定流动沸腾传热均有研究成果。在多相流测量方面:在林氏公式基础上,他首先解决了用一个元件同时测定两相流量和组分两个参数的国际难题并得到专利和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至今,林宗虎教授已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它省部级科技奖12项和中国专利4项。他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著作有15部,其中由他独著或系第一作者的有《管路内气液两相流特性及其工程应用》、《强化传热及其工程应用》、《气液固多相流测量》、《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锅内过程》 和《锅炉测试》等9 部。发表论文近100多篇。已培养博士生15名、硕士生17名。
指导教师:曹子栋
曹子栋,男,教授,1966.7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全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多相流与传热,清洁能源燃烧,环境工程,高压全燃高炉煤气锅炉设计,分离式热管的设计
主要代表性论文:
1.沈月芬,曹子栋等. 英国B&W公司燃煤锅炉掺烧高炉煤气对热工参数的影响. 中国电力, 1997年第4期
2.沈月芬,邹诤,曹子栋等. 分离式热管蒸发段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3.曹子栋, 章燕谋. 浮头式废热锅炉转化气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4.Shen Yuefen, Cao Zidong. An Investigation of Crossflow Mixing Effect caused by Grid Spacer with Mixing Blades in A Rod Bundle.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Fib, 1991
5.废热锅炉刺刀管换热元件中逆循环流动特定的实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982年第1期
主要著作:
1.锅炉本体布置与计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0年10月
2.工业锅炉原理.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6年11月
3.锅炉测试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专利:
1.带有再循环的分离式热管. 专利号 ZL93245949.8
2.层燃炉的涡流燃烧拱. 专利号 ZL93245947.1
3.全燃高炉煤气高压电站锅炉. 专利号 ZL97203451.x
主要成果及获奖情况:
1. 嵌入式铝翅片管高温换热器.1992.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 天然气制合成氨转化气、变换气废热锅炉.1994.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指导教师:车得福
车得福, 男,1962年11月生,教授。1983年、1986年、1990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1990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习,1991.3-1991.7在陕西省工业锅炉厂实习,1995 -1996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进修。1998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曾任党支部书记、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副院长、科技处副处长兼技术成果转移中心主任。现任热能工程系系主任、锅炉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热能工程专业指导小组秘书、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动力工程分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给本(专)科生开"锅炉本体布置及计算"锅炉与锅炉房设备",给硕士生开设《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给博士生开设《多相流及其进展》。研究方向为多相流与传热、化石燃料燃烧及其污染控制、锅炉及换热器设计。三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拥有两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两本。目前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的二级课题《煤中氮的赋存形态及其迁徙规律》、《西安交通大学重点科研培植项目《中国西部沙尘水土迁徙的多相流动机理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锅炉原理英文教材、英语授课、多媒体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以及多项来自企业的科研课题。获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的资助,资助的项目名称为《煤中有机硫的存在形态及其减排控制研究》。
Email: dfche@xjtu.edu.cn
指导教师:庄正宁,
庄正宁,男,籍贯:上海,1952年1月生,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二系工业热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给本科生开设"锅炉原理","锅内过程","锅炉本体布置及计算"、"节能与环境保护"等课程。承担和完成的科研课题有二十余项,拥有3项专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编著作1本。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曾担任热能工程系主任,现为热能工程系副主任。
主要研究兴趣为多相流与传热,能源转换与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
可招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
● 多元混合介质的汽液与固液相变过程的研究。
● 储能技术与系统的研究。
● 强化传热。
● 高效换热器的研究与开发。
指导教师:王栋
王栋 男 1960年生,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厂热能专业,1982年师从于西安交通大学林宗虎院士,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起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博士学位。长期专著于多相流体流量测量技术研究,在该领域共获专利6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2篇,合著专著一部,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西安交大科研成果奖两项。在研究过程中积极与胜利、辽河等油田合作,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发明的湿蒸汽流量计和井下吸汽剖面测试仪已在油田得到应用。
主要研究热能动力、石油、化工、核能及环境工程内的多相流体的流动及传热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相流体流量测试技术 油-气-水三相流计量技术及仪表,蒸汽-水流量计
2.油气安全混输理论和技术 段塞流的形成及防止,段塞流的检测
3.采油测井技术 井下吸汽、吸水及吸聚合物剖面测试技术,井下产液剖面测试技术
4.超临界流体技术 超临界机组的汽-固磨蚀,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朱长新
朱长新,男,1962年8月出生,副教授。分别于1984,1989和1993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被聘为副教授。2000.1~2001.1做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康州大学(UConn)进修。主讲课程:《锅炉与压力容器用钢》,《环境保护与节能》等研究兴趣为:
微小尺度通道内流动与传热
新能源应用技术
强化传热与节能技术'
相变传热过程
发表论文20余篇。
指导教师:王妍芃
王妍芃,女,1965年3月生,汉族,辽宁鞍山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多相流流动特性的研究,曾先后参加了多项国家及省、部属基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主要参编著作《燃油燃气锅炉》。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
研究方向-气液两相流简介:
主要从事和气液两相流相关的传热与传质、多相流动流型、水循环原理,强化传热等方向的基础及应用性研究。对热能动力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环境工程等应用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进行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数值计算,并应用多相流测试技术来研究流体流动规律。多年来从事锅炉及热交换器的研制开发,曾独立完成热工领域的水循环程序计算。并从事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指导教师:赵钦新
赵钦新,男,1963年6月生,汉族,山东胶州人,中共党员,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副教授,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能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工程力学系实验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燃油燃气锅炉》、《动力机械与设备制造工艺学》,参编《实用锅炉手册》。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目前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温材料及强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锅炉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气固两相流及交叉学科简介:
主要从事和气固两相流及能源、力学、材料交叉学科相关领域内燃烧与传热、清洁燃烧、燃料热解、流体及工程力学、超临界电站机组耐热材料等方向的基础及应用性研究以及能源、力学、材料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方向的综合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研制开发的锅炉产品在全国五十多家企业获得推广应用;主持编制?quot锅炉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软件包"在全国二十多家企业获得应用;对"超临界机组材料T91"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科研项目多来源于重大工程实际,且研究成果能直接指导和服务于生产实际。
指导教师:王树众
王树众,男,1968年1月出生,副教授。1990年、1993年、1996年分别获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赴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IFE)做博士后。自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热能工程、多相流和传热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及省、部属基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奖一项("段塞流工艺技术研究"),拥有做为独立发明人的国家专利一项,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反映油气水多相混输特性的稳态计算机模拟软件。在热能工程领域,开发出基于Windows友好界面的燃油燃气炉CAD软件包一个,并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用于油田注汽开采(蒸汽吞吐和汽驱)的超临界压力蒸汽发生器。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
多相流体动力学及其数值计算 (热能动力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环境工程以及生命血液流动等应用领域)
多相流测试技术及热工仪表开发
锅炉/加热炉设计和改造
强化换热技术:高效换热器设计和开发
新能源应用技术(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给水及污水处理技术
CO2的流动和相变换热;超临界CO2萃取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简称华电(NCEPU),是教育部直属、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中国电力高校联盟、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发起单位,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1969年,学校由北京迁至河北邯郸,1970年迁到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同年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2005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一校两地(北京、保定)三校区的办学格局,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学校有教职工近3千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近1万人。
历史沿革
1950年9月,电力职工学校成立于北京西城区大盆胡同,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1年9月,电力职工学校迁往天津,成为天津工业学校之“一部”。
1952年6月,电业职工学校在北京西直门外广通寺旁建立新校区,9月,电业职工学校由天津回迁新校区并更名为北京电气工业学校,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3年5月,北京电气工业学校更名为北京电力工业学校,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3年10月,北京电力工业学校更名为北京电力学校,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管理。
1958年10月4日,北京电力学院成立于西直门北下关。北京电力学校改为北京电力学院之中专部,次年中专部变为相对独立和北京电力学院共同隶属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直管,并由电力学院代为管理。
1959年2月21日,北京电力学院隶属国家水电部管理。
1960年10月15日,北京电力学院在北京海淀区清河小营四拨子新建新校区并于1960年2月迁入清河校区,隶属水电部管理。中专部彻底分离留在原处并再次启用北京电力学校校名。
1961年9月始,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3个专业的教职工41人、学生230人以及教学设备等整体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后又有发电、电自合高压的研究生转入成为北京电力学院首批研究生。1964年,北京电力学院高电压技术和电厂化学专业整体并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1965年,北京电力学院培养了由教育部安排的4名动力工业经济与组织的越南学生,成为学校首批招收的留学生。
1969年11月7日,,因配合国家战备需要,北京电力学院迁至河北邯郸岳城水库,北京小营剩余部分成立留守处,通信兵419部队入驻北京小营校区。
1970年10月17日,北京电力学院由邯郸迁到保定,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由水电部和河北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
1977年8月,全国恢复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院开始招生。
1978年2月,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
1978年9月,河北电力学院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学校由水电部和河北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1988年能源部成立后,华北电力学院隶属能源部管理。
1978年,华北电力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9年2月5日,水电部批准在北京清河小营旧址尚存校舍成立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该部由华北电力学院和水电部电科院院合办以华北电力学院为主。
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华北电力学院于1982年9月获批首批3个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电厂工程、理论电工)的硕士授予权。学校于1984年始招收首批工程硕士。
1983年10月,由国家教委批准,在水利电力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由华北水利水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水电部电科院动能经济研究所,并抽调华北电力学院部分人员合并组建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由水电部和北京市双重领导以水利部为主。
1984年6月1日,北京小营校区一分为二,其中一半校园划归电子部管理学院(即1969年入驻学校的通信兵419部队)。
1985年7月23日,水电部批准在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基础上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并于同年7月24日挂牌。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实行合署实体办学和管理,由华北电力学院统一管理。1990年8月,能源部批准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和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实行一体化办公,并于1992年更名为北京电力干部管理学院。
1986年7月2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北电力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10月,华北电力学院在保定韩庄乡建设233亩新校区并于1991年9月10日投入使用。
1990年9月,能源部决定,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与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实行一体化办学,在北京形成了东郊定福庄、清河校区、西郊分部和建设中的朱辛庄校区四大块。西郊分部1992年9月划归水利部管理后,在北京演变为东郊定福庄、清河校区、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研究所和建设中的朱辛庄校区四大块,1992年10月22日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并搬迁至朱辛庄校区。
1992年,大部制改革使得能源部撤消后,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隶属电力部管理。
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
2003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并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家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董会与国家教育部共建。
2005年9月,华北电力大学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2005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管理。
2011年7月,该校“电力科学与工程”被正式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
2011年9月,教育部批准华北电力大学等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9月22日,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2][3]
2015年6月,《华北电力大学章程》正式公布实施。
2017年5月,学校与张家口市、国网节能公司共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技术研究院。9月 ,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6月9日,中国第一家国家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研究院在华北电力大学正式成立。[11]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立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和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项目工作站、14个博士点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及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6个硕士点专业、53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138亩,建筑总面积7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9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2亿元,图书馆藏书113万册。学校共有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9个学院。
全校共有教职工2798人,在编专任教师1378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64人,正教授232人,副教授421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678人,本专科生18058人,成人在校生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3240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7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主的电力相关学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创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具备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优先发展电力学科、动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植人文学科,全力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拓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学科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需求,积极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各专业中增加了新技术、新成果课程,在主干专业方面构建了以“四模块”(基本实验教学模块、校内实践教学模块、仿真教学模块、校外工程实践教学模块)为框架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博得电力企业及其它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70余项奖励。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九五”以来,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150多项,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5项;申请专利30余项,年科研经费达1.5亿元。学校先进的仿真技术在用于“神舟”四号、五号、六号航天员培训的“固定基航天飞行训练模拟器”的研制中得到了应用,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依托自身优势兴办了特色鲜明的科技园,2003年初,被认定为北京市十所大学科技园之一,已经成为大学与社会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学校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EMBA、“1+1”双硕士、本硕连读和本科教学等不同层次的国际办学项目,与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的相互认证,就教育、科研和人才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学校聘请语言专家和外国专家的层次和数量年年上升,各方之间开始实现互派留学生、互派高级访问学者的日常化,学校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国家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成为国家第二批17所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单位之一,向国际化办学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形成了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根据两地相距较近、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的实际情况,坚持并不断探索、完善独具特色的异地办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独具特色的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的发展道路,实施了学科专业和院系布局调整,成立了9个跨地域的学院,合理配置资源,明确学科建设基地,减少了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重复,实现了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为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整合集成资源,促进学科融合,加强统筹管理,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校部于2005年9月变更为设在北京。校部变更后,学校将继续保持两地办学格局,深化两地实质性一体化办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北京在人才吸引、国际合作、信息交流、校际往来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多方面合作,扩大社会影响,推进学校快速发展。
面对新形势,学校确立了“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把我校初步建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全国重点大学”的发展目标,到2008年,也就是建校50周年时,力争使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行列中的一所强校;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知名大学。
历史沿革
1958年,北京电力学院成立。当年北京电力学院成立时,莫斯科动力经济学院的部分苏联专家是援助的。1958年9月22日,水利电力部下文指示:“以北京电力学校为基础,办一所高等学校,定名为北京电力学院,在水利电力部统一领导下,由技术改进局直接领导”。1958年10月4日,北京电力学院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当时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大学本科、中专和大学预科。北京电力学校改为学院“中专部”,并于1959年3月明确中专部属北京电业管理局领导,委托北京电力学院代管。
1960年6月22日,水电部下达了《关于北京电力学院的高等和中专分开办理》的通知,决定学院于当年暑假搬往清河新校址,中专部仍留在原校址并恢复北京电力学校的名称。1960年11月2日,北京电力学院和北京电力学校开始分别办公。
到了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1969年10月,北京电力学院决定战略搬迁,迁出北京市。但当时学院留领导考虑到以后再回搬北京的可能性,于是决定在原地址(清河),设立了“北京电力学院留守处”。 10月底,学校搬迁到河北邯郸,部分师生分散在邯郸岳城水库基地和峰峰,马头,邯郸三个电厂。由于搬迁,严重削弱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生产设备损失惨重几乎1/3。大量的图书散失,老师流散,设备损坏,北京电力学院受到重创。
后学校领导决定学校定于河北省保定市。1970年10月,经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文革期间省政府更名为革命委员会)批准,学院决定搬迁到河北保定市,11月,学院又面临着第二次搬迁,从邯郸搬迁到保定。同时,根据高等教育部精神,搬迁出北京的院校,都归属搬迁地的教育部部门领导,学院由北京电力学院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
1961年,根据高等教育部通知,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六系电机系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电压技术、动力经济与企业组织三个专业整体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哈工大当年没有搬迁电机与电器。其他相关的电力专业被迁入北京电力学院。后因为电厂化学实验和高压实验这两个专业又被搬迁到武汉水利学院,后武汉水利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又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业动力经济,该学科于1954年创建,1961年迁入北京电力学院,1983年合并成立了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恢复了动经专业,1993年组建了北京动力经济学院,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管理学科之一。1977年电力系统自动化硕士点招收动力经济专业研究生。学科建立之初就面向电力经济,主要研究电力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与电力规划等。1987年获硕士授权,1998年获博士授权,2001年获准建立项目博士后工作站。该专业的李正、盛绪美等教授是电力行业技术经济领域中公认的权威专家,他们主持制定的电力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条例、电力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电力弹性系数及电力规划的有关规程等,被我国电力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由来,该学校原来也是由华北电力学院组建的,1983年8月13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在水利电力部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10月18日,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正式宣布成立。该院是在水利电力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水电部电科院动能经济研究所,并抽调华北电力学院部分人员合并组建。建院初期,筹建处设在西单文华胡同21号,教学和学生住所暂借北京电力建设公司(原北京水利水电学校校舍)部分房舍使用。1985年8月搬迁到东郊定福庄新校舍办学,其实这里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华北电力学院的部分教师很想从保定回搬北京,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未果,于是水电部决定抽调华北电力学院部分师资组建了这个学校。
1989年12月20日根据能源部《关于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和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实施一体化方案的批复》的指示精神,于1990年9月正式试行经管学院与北京研究生部、管理干部学院“一体化办学”,初步形成“两院联合办学”的北京校区格局。1992年10月22日,在北京德胜门外朱辛庄新校区举行了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和朱辛庄校区第一期工程竣工典礼。2003年3月划归教育部管理,现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2005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
大事年表
1958年北京电力学院(原校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四拨子路东)建立。
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保定市)。
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并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
1978年学校在北京原校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四拨子路东)建立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90年经原能源部批准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和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实行一体化办学。
1992年实行一体化办学的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部分由朝阳区定福庄迁至北京德胜门外朱辛庄新校区,同时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含清河四拨子校区)。
1995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成立华北电力大学。学校在保定和北京两地办学,校部设在保定,北京部分名为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了“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专家验收。
2003年3月学校划归教育部管理,现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
2005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
校理事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由原国家电力公司举办并管理的华北电力大学于2003年3月正式划归教育部管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5家发电公司组建校董会,与教育部共建我校。
校董会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组成。首届董事会主席由原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赵希正担任。
根据章程,董事成员单位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签署共建协议,筹建共建资金;对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招生就业等方面提出意见;优先获得学校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
董事会是电力企业加强与高校联系、促进共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电力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技术合作创新的有效途径,推进了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目标。
理事会是继董事会届满后,由校企双方共同搭建的新的合作平台,既是对原董事会工作的继承,更是对该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理事会成员单位仍为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为理事长单位。
学科建设规划
华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经、管、法等多个学科门类,具有鲜明特色,面向社会服务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得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自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工学硕士研究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学校的学位工作和学科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为加强学科建设力度,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与规划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211工程”办公室的挂靠机构。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先发展电气工程学科、热能工程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管理学科,积极扶植人文学科、数理学科和环境学科,拓展水电与核电学科。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制定并编制了《华北电力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华北电力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子项目论证报告》。2004年正式启动我校“十五”“211工程”第一批学科建设任务项目,包括三个重点学科项目、两个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及学术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建设经费总额数千万元;2005年学校投资1千万元用于两校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建设及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
经过国家审批,于2005年正式进入“211工程”院校行列。教育部正式批复了“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211工程’项目建设方案”,重点投入两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一个校园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通过科学规划,有计划地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和学位点的重点建设,我校学位点数量迅速增长,学科布局日趋合理,学科的影响日益扩大。学校现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其中,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MBA、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领域13个,45个本科专业。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项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学校治学严谨,管理严格,拥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学位与研究生质量不断提高,在连续几次全国性评估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名次。 1993年全国热能动力硕士点评估名列第三,1995年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硕士点评估名列第九,1997年在全国前四批授权的学位点合格评估中,博士、硕士点一次评估全部合格。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为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建设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实验室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实验室
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 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实验室 工业过程仿真与控制实验室
热力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 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场兼容实验室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实验室 能源的安全与清洁利用实验室
研究所
电力市场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四方研究所、电机运行控制及节能技术研究所、柔性化供电技术与电能质量研究所、虚拟技术与电磁测量研究所、电力系统动态仿真与控制研究所、高电压与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电力系统智能工程与仿真技术研究所、微纳米表面技术与绿色再制造工程研究所、机械电子研究所、传热传质研究所、电站机组运行优化技术研究所、动力及流体机械研究所、水资源与水利水电工程研究所、先进能量系统研究所、燃烧工程研究所、流体工程与叶轮机械研究所、热电联产与海水淡化技术研究所、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中心、核电工程研究所、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电力管理与优化决策研究所、电力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财经研究所、金融研究所、项目管理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法学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网络与人文研究所。
现任领导
■校党委书记
吴志功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生体协副主席,曾任北京高校保卫研究会会长。
■校长
刘吉臻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学部委员、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力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自控专委会副主任、热工自动化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电气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FIEE)等职。
学校地址
北京校部:北京市德胜门外朱辛庄
保定校区: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