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生物质能 > 正文

生物质直燃发电,混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感动的鼠标
犹豫的纸鹤
2022-12-22 01:42:57

生物质直燃发电,混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最佳答案
淡淡的银耳汤
欢喜的泥猴桃
2025-07-27 10:31:37

1生物质混燃发电与直燃发电、气化发电的对比

常见的生物质发电技术有直燃发电、沼气发电、甲醇发电、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等。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是生物质直燃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对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的应用研究有限。基于我国小火电数量多而污染重的特点,以及农村生物质本身来源广且数量大的特殊国情,本文先从技术和政策角度对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进行讨论,然后分析生物质混燃发电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后者更为重要。

1.1生物质直燃发电现状

生物质发电主要是利用农业、林业废弃物为原料,也可以将城市垃圾作为原料,采取直接燃烧的发电方式。如英国ELY秸秆直燃电站是目前世界上较大的秸秆直燃电厂,装机容量为3.8万kW,年耗秸秆约20万t。古巴政府与联合国发展组织等机构合作,预计投资1亿美元兴建以甘蔗渣为原料的环保电厂。我国直燃发电方面在南方地区有一定的规模。两广省份共有小型发电机组300余台,总装机容量800MW。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已比较成熟,由于生物质能源需要在大规模利用下才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因而要求生物质资源集中、数量巨大、具有生产经济性。

1.2生物质气化发电现状

生物质气化发电是指生物质经热化学转化在气化炉中气化生成可燃气体,经过净化后驱动内燃机或小型燃气轮机发电。小型气化发电采用气化-内燃机(或燃气轮机)发电工艺,大规模的气化-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系统作为先进的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能耗比常规系统低,总体效率高于40%,但关键技术仍未成熟,尚处在示范和研究阶段。在气化发电技术方面,广州能源研究所在江苏镇江市丹徒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4MW级生物质气化燃气-蒸汽整体联合循环发电示范项目的设计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3生物质混燃发电现状

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在挪威、瑞典、芬兰和美国已得到应用。早在2003年美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达970万kW,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10%,发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其中生物质混燃发电在美国生物质发电中的比重较大,混烧生物质燃料的份额大多占到3%~12%,预计还有更多的发电厂将可能采用此项技术。英国Fiddlersferry电厂的4台500MW机组,直接混燃压制的废木颗粒燃料、橄榄核等生物质,混燃比例为锅炉总输入热量的20%,每天消耗生物质约1500t,可使SO2排量下降10%,CO2排放量每年减少100万t。在我国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应用不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较远。但是该项技术可以减少CO2的净排放量,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削减温室气体的需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我国农村,农户土地分散导致秸秆收集难度较大,收集运输成本限制着秸秆的收集半径,加上秸秆种类复杂,若建立纯燃烧秸秆的电厂,难以保证原料的经济供应。掺烧生物质不失为一种更现实的解决方案,即把部分生物质和煤混燃,减少一部分耗煤。与生物质直燃发电相比,生物质混燃发电具有投资小、建设周期短、对原料价格易于控制等优势。从技术上看,混烧比纯烧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可以用秸秆等生物质替代一部分煤来发电,不必新建单位投资大、发电效率低的纯“秸秆”电厂。何张陈将混燃案例与气化案例作了比较,发现气化案例的发电成本要比混燃案例高,而且对生物质价格变化更敏感。兴化中科估计的单位装机容量投资约为丰县鑫源投资的11.3倍,约为宝应协鑫的1.4倍。混燃还可以提高秸秆等生物质的利用效率、缓解腐蚀问题、减少污染、简化基础设施。

2生物质混燃发电技术解析

由于我国小火电厂数量多并且污染大,与其废弃关闭,不如因地制宜的对一些小型燃煤电厂设备略加改造,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典型的生物质能发电厂设备规模小,装机容量<30MW;但是利用生物质混燃发电既可发挥现有煤粉燃烧发电的高效率,实现生物质的大量高效利用,而且对现役小型火电厂改造无需大量资金投资,凸显出生物质混燃发电的优越性,特别是生物质气化混烧发电通用性较强,对原有电站的影响比直接混烧发电对原有电站的影响小些。生物质锅炉按燃烧方式有层燃炉、流化床锅炉、悬浮燃烧锅炉等方案可供选择,对现役火电厂实施混燃技术改造,锅炉本体结构不需大的变化(主要改造锅炉燃烧设备)。改造主要涉及在已有燃料系统中进行生物质掺混,有以下3方式。

(1)在给煤机上游与煤混合,再一起制粉后喷入炉膛燃烧。

(2)采用专门的破碎装置进行生物质的切割或粉碎,然后在燃烧器上游混入煤粉气流中,或通过专设的生物质燃烧器喷入炉膛燃烧。

(3)将生物质在生物质气化炉中气化,产生的燃气直接通到锅炉中与煤混合燃烧。本文主要以第2种和第3种为研究对象。

技术上,生物质和煤混燃关键是生物质燃料的选择和积灰问题。燃料的选择可以通过管理手段并辅以掺混设备加以解决。下面主要讨论积灰问题。

生物质和煤混燃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积灰的影响很大。不同燃料的积灰特性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灰的含量、飞灰的粒径分布、灰的组成和灰的流动性。积灰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积灰对锅炉运行、锅炉效率、换热器表面的腐蚀和灰的最终利用都有重要影响。与煤相比,生物质(如秸秆)和煤混燃时,两种原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改变积灰的组成、降低颗粒的收集效率和灰的沉降速率。生物质灰中碱性成分(特别是碱金属K)含量也比较高,且主要以活性成分存在,从火焰中易挥发出来凝结在受热面上形成结渣和积灰,实际商业应用中生物质掺混比*高为15%,当掺比较小时,一般不会发生受热面灰污问题。国际和国内的经验均表明,生物质混燃发电在技术上没有大的障碍,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最新回答
超级的龙猫
兴奋的悟空
2025-07-27 10:31:37

、“美好的城市与生活”不会从天而降

城市发展是有限制的

有人问道:既然城市那么好,又是规模效应,又是强势群体,乡村想支撑城市还得看城市的脸色,那么为什么不是全部人口都进入城市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乡村生活呢?

因为城市受到了局限。

首先是空间的局限,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京城汴京的繁华。当时汴京有上百万人口,图中的汴河码头上人烟稠密,粮船云集,是整个京城的命脉。但汴河只是航道,如果汴京周围没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不能提供足够的军用、民用物质,汴河漕运就是一句空话,上百万人的大城市根本无法生存。如果一定要把人口全部迁徙到城里,那就缺吃少穿,大伙遭殃。

其次是管理的局限。人多了,就有公共管理的需要。当管理难度超过管理能力时————城市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由于供养空间、管理范围的局限,城市非但不是十全十美,不会无条件为生活美好做加法,而且弄不好还会做减法,也就是说城市会生病的。

烦恼的城市病

城市就是一个“萧何”——为了过上好日子,人们进了入城市,而让他们过得更糟糕的也正是这座城市。这就是“城市病”。

比如“住”。城的标志是高楼大厦,但进城的人未必都有地方住,更不用说住高楼大厦了,拥挤是很多人对城市的印象。

比如“行”。很多人浓缩在一个小空间,本来是为了解决来往方便,为了减少长途跋涉带来的困难,毕竟乡村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无法达到规模经济、信息沟通的目的。但城市一旦建立,又出现新的交通问题。

说到“污染”,汽车低速时的过量耗能和尾气是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人多了,可能缺少足够的净水,人多了,生活垃圾、工业废料无法处理。还有,工业城市的大量烟囱、北方城市的供热,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如果缺少煤气、天然气,百姓家庭的烧煤、烧柴炉,更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比如“就业”。首先,一般来说,城市里的生活水准比乡村的高,就业比例与乡村也就不同。乡村里一个普通体力劳动者可能养活两三个人,在城市里,一个普通工人赚的钱可能只养活一两个人,因此就业需求更大。其次,城市里劳动力供应总是超过劳动力的需求,因为如果城市生活水平还可以,那就会有更多的人进入城市,而且城市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的等待就业的年轻人很多。第三,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之间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这个比例的弹性比较大,不如工业、服务业那样严格。第四,城市究竟发展什么产业,也很有讲究。轻工业、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有利于就业,但未必是城市长远发展所必需;重工业、高新技术制造业有利于城市的实力增长,但需要资源供应、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配合,而且对劳动力知识、技能要求很高,未必能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很大作用;现代服务业既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提升,又有利于就业,但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服务对象,如果不是中心城市,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制造业,为谁服务去?

比如“社会治安”。总的来说,乡村的治安案件要比城里少。而城市里由于上面讲的居住窘迫、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失业待岗,以及更重要的,在解决这些问题背后的资源、利益分配可能存在的贫富差别等原因,治安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此处略,更多内容请见《上海世博会主题解读》。)总之,城市犯罪现象是日益严重、绝不可忽视的城市病症状之一。

为了过上好日子,人们进了城;而让他们过得更糟糕的,也是这座城。

因此,当不少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进入城市时,确有不少人选择逃离城市,即使白天不得不在城市里工作,晚上也要开车离开,把众多的高楼大厦留给那些没有能力在乡村置办别墅的穷人。因此,当上海世博会组织者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确有人愤愤不平,或大为不解:为什么对这些城市病视而不见?

解决之道——上海世博会主题核心思想

前面已经说过,从道理上讲,城市是能够让生活更美好的,但现在,实际上,城市没有让我们生活更美好,那么问题就转为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如果我们不进城,就不会有城市,也不会有城市病。现在城市有了病,怎么办?把城市取消,大家都回到乡村?似乎不行,因为城市的好处摆在那里。那就去治病,找找病因所在,开个方子。上海世博会就是提供这样一个讨论病因、开城市药方的场所。

城市因人的需求而产生——这一点已没有问题了。问题是城市一旦形成后,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我们住在城里的人是否意识到?我们是否只是利用城市,甚至剥削城市、糟蹋城市,而没有想到去爱护城市?然后,我们又是否逐步意识到,城市也是有生命的,城市在我们的压迫下不断挣扎、喘息?当我们终于要善待城市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进一步想到,人—城市系统之外的环境也必须得到保护,以便让我们的后代子孙也能过上好日子?

上海世博会就是要表达这样的核心思想:人、城市、环境三者要平衡,要融为一个系统。人们在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时,必须考虑城市也应该是美好的;在创造美好生活和美好城市时,必须考虑到城里城外人、现代后代所有人的长久需求。如果改成提问,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想过好日子,那么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想要好城市,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让城市更美好?还有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让后代过好日子,那么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让整个环境一直好下去?

上海世博会将展示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如何处理人—城市—环境三者关系,迎接挑战,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汲取。

2、同一屋檐下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好的城市能让人过好的生活,如果城市是个封闭系统,外面的人不进来,里面的人不增加,那么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慢慢来,问题总能解决。

因此,好的城市,不仅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创造人与人之间宽松、诚信、能尊重不同文化的交往空间。

对多样化的尊重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结论是:“好”的城市,能提供“好”的生活。

3、城市在呼吸

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

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已包含了一个命题,就是“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过好日子而努力,还要考虑城市的需要让城市也美好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城市看作是活的生命体,它有它的需求,有它的强项和软肋,需要我们去呵护。

结论是:人的“好”生活,能形成“好”的城市。这里的“生活”是个广义词,既包括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包含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

4、城市的影响遍及全球

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城市化将给我们带来灾难还是带来美好生活?为了缩减城市的生态足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什么样的科技发展成就、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5、文明的足迹

人类主要以城市文明的形式,在历史上留下足迹。

不管是起源于政治还是经济还是军事,最早的城市都根据人的需求而产生。一旦城市形成之后,城市、居住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影响着城里城外人的生活质量。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如果能够呵护城市、关爱环境的,就能对自身有利。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主观激情和客观不确定性相结合,留下不少足迹,有的是物质遗产形式,比如建筑、艺术创作品,有的是非物质遗产形式,比如语言、风俗、手工艺等。这些足迹大部分沉淀在城市里,不管这些足迹是印证成功还是记录失败,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篇章,是帮助我们迎接今天的挑战,创造美好未来的宝贵财富。

城市足迹反映了人与城市、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

城市、文字、金属冶炼、政治制度等,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起源时的选址、规划、管理实践,反映了先民们朴素的与自然合一的思想。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又看到了单个城市的文明递进和延续、不同城市文明的冲突和融合、辉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成就,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为了美好生活所作出的努力。到了近代,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与环境的冲突,城市居民面临挑战,形成了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历史上围绕着城市起源、城市发展、城市挑战的所有实践,证明人与城市、人与环境是一个系统。只有统筹考虑这三方面,才能确保美好的生活。

足迹是我们宝贵财富

即使是那些已消失的城市,它们的城市文明依旧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延续至今。城市的物质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然而由于城市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和重塑,它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正在新的城市化浪潮中消失。如何保护这些遗产并传承给子孙后代,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巨大挑战。

6、梦想无限

如果我们不幸,走的是不恰当的城市化道路,那么随着城市生态足迹的扩大,地球总有一天会到达不可逆转的崩溃点,人类将进入万劫不复的绝境。如果我们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走的是正确的道路,我们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这可能要靠梦想来解决。

事实上,在不同时代,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建筑师和规划师都曾提出形形色色的关于未来城市和生活的“梦想”。比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哲学家和诗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美国社会改革家和政治家罗伯特·欧文的“新和谐村”、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想象,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

这些梦想最终都没有实现,有的甚至成为后人口中“空想”、“不可实现”的代名词,比如“乌托邦”。但这些梦想决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梦想的愿望是真诚的,梦想是认真的,梦想中体现的目标是美好的。

尽管梦想是暂时的,梦想中的思想却是永恒的。由于这个原因,人类对未来的梦想从来没有停止,旧的梦想过去后,会出现新的梦想。

案例一:“未来版诺亚方舟”

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勒波特设计了一艘匪夷所思的“未来版诺亚方舟”。它的正式名称叫做“丽丽派德”(百合花瓣之意),它上面建有一些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高低不等的流线型建筑,犹如花瓣一样。

据悉,“丽丽派德”大约可容纳5万人正常生活。它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体育馆、圆形剧院、医院、户外公园、高尔夫球场,让“海上居民”就像居住在陆地上一样方便惬意。

在每个“丽丽派德”上都建有3个码头和3座“人造山”。这3座“人造山”实际上相当于陆地上的高楼大厦,其中将建有办公楼、商场和各种娱乐场所,充分满足“诺亚方舟”上的居民工作和休闲生活需要。而“人造山”表面的墙和屋顶都几乎经过了绿化,上面覆盖着草坪,并建有悬空花园。在3座“人造山”之间,则将有纵横交错的街道网络相连。

在“诺亚方舟”的中央,将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它被3座“人造山”环绕,让岛上居民时刻都能享受“湖光山色”。

“丽丽派德”将是一座可自给自足的智能型生态人工岛,它将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提供主要能源。

此外,“丽丽派德”的水下部分也将是这座“诺亚方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其中将养育有大量自然海洋浮游生物和植物,它们可以充分吸收分解居民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弃垃圾,并将之转换成有用的氧气和电力,从而令“丽丽派德”成为一个高效率的生态系统。

未来城市形态的多种可能性

关于“未来城市”,想象得最积极的,也许是今天的城市规划师们。因为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空间的拥挤、环境的退化、资源的短缺日益严重,使得新城市的建设和老城市的扩大已不能按常规来规划了。于是,前卫的城市规划师们纷纷对城市的空间构造和形态做出了大胆的设想和实验。比如上世纪30年代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提出的“光辉城市”(The Radiant City)、美国建筑师F.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提出的“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60年代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提出的“海上城市”、黑川纪章提出的“螺旋体城市”(Helix City)、英国建筑电讯派(Archigram)提出的“插入式城市”(Plug-in-City)等。

这些五花八门富有创意的想象,实际上都围绕着如何对人类群体居住区进行布局,以平衡城市与周边环境关系,平衡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这两个平衡同等重要。第一,从建筑体布局来看,也许未来已难以区别城市与乡村的形态,传统的乡村里,也有高楼大厦,传统的城市里,也出现了工业化的种植园。第二,每一个居住点内部,都同时兼顾了高品位生活、就业、休闲、环境保护的需要。这样,一方面,未来城市在形态上各具特色,另一方面都坚持了人、城市、环境之间的和谐。

案例一:广亩城市

Frank Lloyd Wright 1932年提出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点。广亩城市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的方案。

“广亩城市”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在广亩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Frank Lloyd Wright在城市规划中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努力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这正如他的流水别墅的风格一样,把自然因素运用的出神入化。因此他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使人们都回到广袤的土地中去。(案例改编自《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方法》)

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也许永远不会有准确的回答,如果一定要回答,那就是未来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案例一:英国设计师构想的“未来住宅”

早在1956年,英国著名设计师斯密森夫妇便对当时第一套“未来住宅”作出了种种大胆设想,许多思路即便今天看来依旧很超前。

在他们设计的“未来住宅”里没有电冰箱。据斯密森夫妇预测,未来人们将主要利用伽马射线对肉类、鱼类以及奶制品进行消毒。

与今天生活中的厨房相比,当年的“概念厨房”并没有太大出入,只是多出一种可以在任何材质表面做饭的新型电子平底锅。餐桌则由电动控制,一按电钮,可从地面升起来,经折叠后可以收藏于地板下,以便节约空间。

今天,大多数人认为柔软的沙发是现代生活中必需的,但是斯密森夫妇当年却认为,50年后沙发等家具很可能已经过时,桌椅都将是玻璃材质的。此外,他们还预测房屋的大门是电子控制、可折叠,每个房间都安装有地暖系统,墙壁将用塑胶铺设,浴室可以自我清洁,小微波传送装置(遥控器)可以开关电视,做饭用微波炉,送餐的小推车可自动加热。

关于人们的穿着和被子,斯密森夫妇认为,未来房间设有温度调节装置,厚厚的棉被将被淘汰,只需要盖层薄薄的被单即可安然睡觉。人们开始穿尼龙面料的衣服。(案例改编自《英设计师52年前预测“未来住宅”》,深圳特区报,2008年2月19日)

激昂的哑铃
超帅的柠檬
2025-07-27 10:31:37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让我们过上了特别幸福的日子,提高幸福感了。

首先,智能手机和高速互联网真的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的女朋友是一个外国女孩,离我几百公里。在两个不同的城市,我和她一起去电影院看一部完整的电影。我认为科学和技术太强大了,当一个从事农业工作的祖母从智能手机上给我发了微型字母视频请求,让我看到她皱巴巴的头。一方面很方便,但也很奇妙。有时技术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加深情感互动,有时还会隔离人。

事实上,现代农业早就引起了足够的关注,过去农业很难,现在很多人不想知道,比如,如何使用自动滴灌技术,非常频繁。即使你走得很远,你也能及时灌溉庄稼。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情况下,无人驾驶的牧羊机。现在许多牧民都可以享受它,所以即使你在家很远的地方,你也可以及时了解羊群,比如大羊群去了哪里?如果一只羊或两只羊失踪,可以用无人机进行空中侦察,及时确定相关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这种无人机的使用将越来越多地被吸引,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其次,现代热防护和航空航天攻击防护技术已扩展到平民。                             

阿波罗1号三名机组人员在发射场火灾中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故。根据对事故原因的研究和研究,美国开发了一种新的阻燃材料,可用于航天服和航天器,从而大大降低了空间活动中发生火灾的风险。这项新技术迅速进入民用领域,并被用于制造消防员、士兵和赛车手的制服。

精明的枫叶
文静的小伙
2025-07-27 10:31:37

【太平洋汽车网】新能源汽车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一般为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常规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

常见的有纯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如畅销北美的日产聆风和享誉世界的特斯拉都是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式汽车如雷凌双擎、卡罗拉双擎等。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也就是能够外接充电的如比亚迪的秦。

增程式电动车,平时见得不多,其原理是车轮驱动靠电力,车载燃油机可以为电瓶充电,典型案例宝马I3。还有就是燃料电池车,主要以氢为燃料产生电能,目前尚无大量市场化车型。

新能源暂时还在发展阶段,现在路上跑的已经有混动,还有纯电了,而且电瓶装已经在各个加油站设置了,所以这个阶段是敏感的阶段。也是决定未来的阶段,沈阳北方学校是和北汽合作的,北汽的新能源已经在大道上跑了。而且在这个学习,已经开设新能源班了。现在最高级的新能源就是特斯拉。

从能源输出角度来看,一种模式是电能,即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就是新能源。但是电能来源很多有来自于燃料电池的,其中有氢燃料,还有一些是醇类燃料等其他燃料,这类燃料电池就是通过离子交换发电,形成电能;有来自于电池包的,电池包也有很多种,有铁锂,钛酸锂,钴镍等;也有来自于太阳能发电的。另外一种模式是化学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这种就是可再生能源或污染即为新能源,有生物柴油,生物甲醇,天然气等等。

(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问答叫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