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第一条智能化管道投产了,什么是智能管道,谁能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
日前,中国石化第一条智能化管道——新东辛输油管道项目投产一次成功。
作为中国石化第一批智能化管道项目,新东辛输油管道与原东辛输油管道相比,具有输油能力大、环保节能好、泵效率高以及智能化水平高等多方面优势,年输油能力将由目前的三百万吨提升至八百万吨以上。
据了解,智能化是新管道的显著特点,主干线途经的饮用水源地上新增设的四个截断阀室可实现应急状况下的紧急切断功能,管道监控系统可检测到小于每小时两方之内的小流量泄漏,避免大面积环境污染。同时,管道主通信方式为光缆,实现了日常生产数据传输的快速稳定。
为落实总部关于建设中国石化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的有关要求,中石化销售华南分公司作为试点建设单位,按照总部统一规划,并于近期确定了试点范围、建设内容、实施计划,
此次试点管道为销售华南管网西南管道茂名-长坡主干段(全长1710km),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黎塘-柳州段(147km)和都匀-贵阳段(100km)作为样板段进行重点突破,并选取黎塘自备罐区和柳州泵站来制作三维模型。
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田中山同志为组长的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智能化管线管理系统项目的领导工作,审定决策项目的重要事项,部署各有关方面的工作。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分专业线条下设数据组、管道完整性管理组、信息组、SCADA系统集成组、生产运行技术组、应急响应技术组、通讯视频组,具体负责系统建设。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部署总部统一开发的软件,开发管道漏点最大漏油量功能,建设企业数据中心、地理影像数据、二三维模型,进行坐标转换、开发已有系统的集成接口,开展管线数据勘测、采集与检验入库,采购智能巡检终端、升级视频监控平台。
销售华南将按照总部总体进度要求,与总部项目组联合完成功能详细设计、现有基础数据收集和系统部署及数据校验入库,12月31日最终完成试点建设并形成推广模板。
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按照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生产现场监控与管理子系统。
当前,石化企业成为互联网+制造的先行者。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油等企业,正在打造智能化油田、智能化管道、智能化工厂。
中石化以智能工厂为代表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智能工厂试点企业通过对生产操作、工艺优化、HSE、物流、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装置运行绩效,提升了企业运行效益。在此基础上,中石化将在上游企业按照智能化工厂模式,打造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
智慧管网
即管网智能监控系统,基于XL.SN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XL.VIEW组态监控软件、无线传感器、智能测控装置RTU等,主要针对供水管网、供暖管网、蒸汽管网、压缩气管网介质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实现对管网的实时监测。利用应用云平台、移动网络架构,让工作人员用电脑或智能手机,就能实时查看管网监测参数的实时值。
当出现突发情况,如压力、温度突变,系统自动发出报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对有安全隐的地点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出现意外,并能通过远程方式开启或关闭紧急设备。
智慧管廊
即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监控系统,包括资产设备监控系统(电力电缆监测系统,通信光缆监测系统,给水管线监测系统,热力管线监测系统,天然气管线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管廊监测系统、电子巡检管理系统、电子巡检管理系统、 消防系统等,其监控范围全面涵盖了地下管廊内的管线运行安全以及管廊空间、附属设施等的状态,为城市“生命线”的可靠运行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保障手段,构建适合城市快速发展的安全、高效、智慧的地下管网系统。
现在这两项解决方案都已经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应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管线探测仪使通过检测金属管线上发出的电磁波的强度而确定其位置的,所以首先由发射机将一特定频率的信号感应或直连到管线上,从而在管线上感应出电流,该电流在金属管线上传播,同时辐射出电磁波,这样,接收机用不同的方法检测这一特定频率的信号强度,信号最强的走向即为地下管线的走向,通过两组接受装置同时接受电磁波信号比较可以确定其深度。
回路的形成
为了在管线上产生电磁波必须要在管线与地形成闭合回路,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发射机向导通管线发射信号,所发射信号沿管线传输并产生电磁场,在所寻管线的远端,信号通过地表返回形成回路。
参考资料:http://www.whhuatian.com/shownews_jswz.asp?id=3887
楼宇智能化布线就是楼宇智能化工程中的管线敷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