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背板kpk和TPF的区别
太阳能背板按结构大体分为三种:双面含氟背板、单面含氟背板、无氟背板。题目中TPT与KPK都属于双面含氟背板。
1.0TPT
市面上双面含氟背板最常见的是TPT(聚氟乙烯复合膜),TPT采用复合工艺,两面含氟材料为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Tedlar聚氟乙烯聚合物PVF,中间为PET,通过胶黏剂复合在一起。内层氟材料保护PET免受紫外线腐蚀,同时经过特殊处理与EVA更好的粘结,外层氟材料保护组件背面免受湿、热、紫外线侵蚀。
1.1PVF
分子式:-[CH2-CHF]-
学名:聚氟乙烯。
白色粉末状,部分结晶性聚合物。
氟碳比(F/C):0.5/1。
含氟量:41.3%。
可燃性:慢燃到自熄。
密度1.39g/cm。
熔点190-200℃,分解温度210℃以上,长期使用温度-70-110℃。
软化点约200℃。但在200℃下,15~20分钟就开始热分解,若在235℃经5分钟则激烈分解而最后碳化。
双面含氟背板大同小异,区别只在氟材料的成分和内层氟材料的特殊处理上。
1.2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是美国大型化学公司。1802年由法国移民E.I.杜邦在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附近建立,以制造火药为主。20世纪,开始转入产品和投资多样化,经营范围涉及军工、农业、化工、石油、煤炭、建筑、电子、食品、家具、纺织、冷冻和运输等20多个行业,在美国本土和世界近50个国家与地区设有200多个子公司和经营机构,生产石油化工、日用化学品、医药、涂料、农药以及各种聚合物等1700个门类,20000多个品种。1983年总营业额达353.78亿美元,居世界化学公司年销售额之首。
2.0KPK
KPK也属于双面含氟背板,所不同的是,它的氟材料厂家是法国阿科玛公司生产的Kynar聚偏二氟乙烯PVDF。
2.1PVDF
分子式:[-CH2-CF2-]-
学名:聚偏二氟乙烯
Polyvinylidenefluoride简称PVDF
白色粉末状结晶性聚合物。
氟碳比;1/1
含氟量:59%。
密度1.75-1.78g/cm3。
玻璃化温度-39℃,脆化温度-62℃,熔点170℃,热分解温度316℃以上,长期使用温度-40~150℃。
可用一般热塑性塑料加工方法成型。其突出特点是机械强度高,耐辐照性好。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室温下不被酸、碱、强氧化剂和卤素所腐蚀,发烟硫酸、强碱、酮、醚绵少数化学药品能使其溶胀或部分溶解,二甲基乙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强极性有机溶剂能使其溶解成胶体状溶液。
2.2阿科玛集团
阿科玛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化学品生产企业,由三个关系密切且平衡发展的业务部门组成:乙烯化学品,工业化学品和特殊化学品,全球总部位于法国。
2006年5月12日阿科玛成为一家独立的化学品公司(由道达尔集团资产重组),在40多个国家超过120个地区(包括80家工厂和8家研发中心)开展业务,全球拥有13,800名员工,销售额达44亿欧元。
自1984年在中国开展业务以来,阿科玛大中国在其众多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目前在中国各地设立了四处工业生产基地。
2007年,阿科玛宣布在中国常熟建造氟聚合物Kynar®PVDF生产工厂,并计划于2011年3月投产。现在阿科玛决定加速该常熟工厂的发展进程,并宣布于2012年中期将常熟工厂产能提高50%。这项投资是为了满足市场在新兴技术应用领域对PVDF树脂快速增长的需求,尤其是新能源和水处理领域。
在全球碳减排的政策推动下,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相关企业迅速占领市场,福斯特这只股票表现出不出色,有没有投资的价值呢,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准备开始说福斯特前,大家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该份电力设备行业龙头股名单,戳开这个链接就能够看到:宝藏资料!电力设备行业龙头股一栏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杭州福斯特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福斯特的主营业务为太阳能电池胶膜、太阳能电池背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光伏胶膜、光伏背板、电子材料感光干膜。福斯特隶属于光伏行业的封装材料领域,是全球光伏封装材料的龙头企业。
对福斯特公司的情况有个粗略了解之后,接下来学姐带你们通过好处分析福斯特值不值得投资。
亮点一:膜材料领域业绩提升
福斯特,它身为国内综合性膜材料的领衔企业,现在市场对光伏组件的需求节节攀升,光伏全面平价上网时代渐近,公司光伏封装材料高端产品白色EVA胶膜与POE胶膜占比攀升,扩大产能突破极限,未来发展可期。此外,公司依托在膜材料领域的深厚积淀积极布局功能膜材料,感光干膜产品已经完成了对下游PCB大客户的导入,后面伴着新产能投产放量及新产品认证通过,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
亮点二:研发能力强
福斯特建有福斯特新材料研究院,包括厉害的实验仪器和检测设备,此外,新创建了恒温恒湿洁净实验室,不仅拥有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和浙江省光伏封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质,还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为了鼓舞创新,每年福斯特在全公司进行新产品、技术革新及管理创新和合理化建议奖励,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过程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进行重点奖励,不断提升研发人员的科研创新动力。
由于篇幅受限,假若各位想了解更多关于福斯特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我给小伙伴们准备在这篇研报当中,戳一戳就可以获取:【深度研报】福斯特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看
从国家能源局数据可以了解到,就在202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了48.2GW。从我国光伏整体的产业来看规模宏大,向我国光伏组件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光伏组件生产规模目前是世界第一,光伏组件是光伏产品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光伏组件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除此之外,就光伏组件封装材料来说,2020年全球光伏组件封装材料市场规模达到了147亿元,依照预估,在2027年市场规模将上升为38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提高到13.3%。和光伏封装材料相关的公司都会迎来红利期。
总结来说,福斯特本质上是全球光伏封装材料的领头企业,有着很高的竞争优势,在碳中和背景下,发展前景广阔。
但是文章会有一点延时,如若想更准确地知道福斯特未来行情好不好,直接打开下方链接,有专业的投顾替你诊股,看下福斯特估值是多了还是少了:【免费】测一测福斯特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11-20,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望采纳
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是一个奋力向上的国家。在过去的100年里面,由欧美澳日组成的发达国家俱乐部只不过迎来了四小龙和以色列五个新成员,总人口加起来9500万左右。(当然还有斯洛文尼亚之类的也被列入发达国家,呵呵一笑便是)。
这其中人口在千万以上的,只有台湾和韩国。如果把发展已经停滞的伪发达经济体台湾去掉,其实过去100年有规模崛起的也就韩国一个。韩国体量小,只有五千万人,而且其产业主要冲击的是日本,所以列强还能忍,中国的体量是韩国的25倍,从欧美到日本韩国统统受到冲击,你让发达国家怎么忍。
中国给发达国家带来的恐怖主要是3点:
一是中国产业的全面性,导致中国在和所有发达国家竞争。
我在别的文章中说过,西方文明+日本文明总共十亿人,还不如中国一个国家多,就单个国家来看,其人口体量无法支撑全面工业。因此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是在多个发达国家之间分工的。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包括美日德三强,没有任何一个拥有全面的工业。
就拿美国来说,液晶面板产业,高铁产业, 锂电池产业之类美国就没有,造船工业美国只剩下军用造船,民用造船基本退出了世界市场竞争,游轮买欧洲的,商船买亚洲的,也因为这样导致美国军舰造价奇高无比,造船厂没有民用订单,都靠军队养,美国军费为啥这么高,相当一部分就是这样被浪费掉了。
再比如德国,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芯片制造和封装,液晶面板,航空发动机,互联网这些产业基本都没有,德国也没有独立的航天工业。
再比如日本,卫星导航,民航客机,航空发动机,智能手机芯片设计,通讯设备,无人机,互联网这些产业基本没有或者非常弱小,航天工业没有全球航天测绘网,载人航天和空间站。
再比如军事工业,美国一家独大,航空母舰,四代机,超高音速飞行器,无人机,洲际导弹,相控阵雷达驱逐舰,核潜艇这些主战武器德国日本都没有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
而中国呢,上面列举的十几个产业全部都有,而且都不差。
例如大家印象中很高端的芯片设计,下图是IC insight发布的2015年全球十大芯片设计公司,美国当然遥遥领先,前十名美国六家,中国2家,台湾和新加坡各一家。日本德国均未上榜。且海思和展讯营收增速排在前三位。
除了这些高技术制造业,技术要求相对低端的玩具,服装,家具,水泥,玻璃,纺织等等产业,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早就放弃了,而中国照样通吃,而且占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份额。
中国工业的全面性是中国工业产值在2010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的主要原因。
2010年这个年份非常重要,多年以后我们回头看,这一年中国工业产值超过美国会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我们身处大历史时代,但是我们很多人却并没有意识到。
第二是中国工业不仅是个全面的全能型选手,而且在几乎所有产业都能进入世界前五,很多是世界前三和世界第一。
想象一下,有个人参加奥运会,从游泳,跳水,篮球,跑步,跳远,足球,自行车,马术,摔跤,拳击等等所有项目都能进入前八名决赛,而且还能拿下不少金牌,银牌,铜牌,第四名……那这个人该是多么的牛逼。
比如互联网和卫星导航,成规模的基本就只有中国和美国在玩,中国世界第二,领先欧洲和日本。
再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国凭借着阿里,华为,腾讯,讯飞,百度等同样紧追美国。以云计算为例,德意志银行2016年5月公布的报告,世界三强是美国亚马逊,微软和中国阿里巴巴。中国除了阿里云,还有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等等,同样领先欧洲和日本。
比如液晶面板,全球就是中日韩台四家,技术水平中国和台湾并列世界第三落后韩日;但论产值和利润中国仅次于韩国世界第二,普通人印象中牛的不得了的日本液晶产业,现在只有JDI一家,份额不到全球10%,2016年还在裁员,其工厂在寻求出售给中国合力泰。
比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国,美国和韩国三家垄断了世界市场,中国至少排在世界第三。2017年中国手机品牌世界份额预计合计超过50%
再比如造船业,世界三强是中国日本韩国,中国份额排在第一。再比如军事工业,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世界前五无悬念,实际上中国是唯一一个从军费到主战武器都可以全面和美国竞争的国家。
再比如家用电器,中国,韩国,欧洲占据了世界主要份额。再比如通讯设备产业,华为中兴在技术水平,产值和利润都是世界第一。民用无人机,大疆在技术和产值利润上都是世界第一。
再比如服务器,2016年Q3全球出货前五惠普,戴尔,联系,华为,浪潮,都是中美企业,日本和德国都没有。
再比如海洋工程装备,也就是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船舶,全球市场是被中国,韩国,新加坡三强把持,中国占全球份额35%,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全球钻井平台超过80%是中国制造。海工装备美国,欧洲,日本基本都没有什么份额,中国主要就是和韩国新加坡竞争。
中国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基本都在世界前五。
集成电路产业是我国最落后的大产业,前面有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德国荷兰,中国排在世界第七,仍然在前八名以内。
第三点是全产业链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情况下,中国工业还在高速增长,而发达国家早已停滞。
就总产值而言,中国2015年工业产值已经是美国+日本之和了,而目前来看2016年中国工业产值增长在6%左右,未来将继续保持6%左右的增速。我在中国未来国运如何的文章写过,只要中国保持这个速度,2025年中国工业产值将超过所有发达国家之和,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将达到西方平均水平。
中国和发达国家人均工业产值最高之一的日本对比,2015年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已经是日本的40%,保持6%的增速,2025年中国人均工业产值可以追平日本或者略少。
我们查看中国每年进口商品的结构就会发现,以前中国没有进入的高利润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产业,2025年以前都可以被中国商飞和中国航空发动机公司顺利解决并且产业化,这个产业缺口会被解决掉。
液晶面板排在中国进口主要工业品的第三位,而到现在包括液晶面板的核心材料和生产设备在内,例如玻璃基板,偏光片等,已经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液晶面板技术的下一代OLED显示技术,中国目前进度仅次于韩国,而对显示行业的投资中国是以千亿人民币为单位,远超过其他国家,10年内完成显示产业链顶端攀爬的大趋势已成。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进口排在中国进口工业产品的第二位,国产汽车自主品牌势头已经起来了,国内各大车企对汽车的投资也是天量,这个产业也在逐渐向上攀爬。
目前和西方差距最大是集成电路及其生产设备产业,这也是我国目前进口超过1500亿美元,是我国进口的第一大商品,相比之下作为第二大进口商品的石油,由于油价大跌,每年进口也不到1000亿美元。其他任何一种工业产品进口都没有超过1000亿美元。集成电路也是我国产业链条上的最大缺口,这点我国还在起步阶段,虽然芯片设计已经有海思,展讯,芯片制造有中芯国际,芯片封装有长电科技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也在以20%的速度发展,但是总的行业投资额并没有超过发达国家,而且技术差距还很大,因此这一行业的竞争还将长期化。
下面举三个例子,过去的15年,发达国家的产业是如何被中国挤压的。
举例一:
2000年以前,全球视频监控安防领域,都是被美国霍尼韦尔,泰科,德国博世等公司等少数欧美企业垄断,是典型的高科技行业。我们80后小时候看到美国电影里面,都会有视频监控室的镜头,现场直播一览无余,当时觉得牛逼的一塌糊涂。
2001年,中国成立了一家叫海康威视的企业,仅仅6年后的2007年,这家中国企业就进入了a&s评选的全球安防50强。记住2007年,海康威视才刚刚进入世界前50,那么到八年后的2015年,海康进步到什么水平了?
根据权威市场调研机构HIS:
2016年7月发布的2015年全球视频监控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CCTV和视频监控领域,海康威视2015年全球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16.3%增长至19.5%。排名全球第一。不要以为海康的市场只是在中国,在海外市场的增长比中国更快。在全球不含中国的海外市场,海康威视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6.2%增加到2015年的9%,海外业务增长高达50%,远超海康在中国销售30%多的增速。
下图是在a&s《安全与自动化》公布的“全球安防50强”排名。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海康拿下了全球第一,还有一家中国公司大华科技也拿下了全球第四,更为重要的是,前十名的营收和市场份额增速,海康第一48.8%,大华第二37.5%,远远超过欧美公司。
2016年上半年,海康威视实现海外市场主营业务收入35.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02%,很显然,40%的增速意味着欧美企业的份额又被降低了。你的市场,也就是你的钱在不断被中国企业抢走,而且被抢走的速度还很快,你心理好受? 你心里会高兴?
更要命的是,中国企业不仅能抢走你的市场,而且利润率还比你高,2016年前三个季度海康实现了211.4亿元的总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26.74%;归属上市公司利润达到了48.5亿元,同比增长了28.65个百分点。净利润率高达23%。在同行业遥遥领先。我们对比下世界第一大科技公司苹果,其2016年财年净利润率为21.2%。
有的国人,总是对中国制造极为苛刻,动辄就是中国制造都是低端,没有核心技术,一提起美国日本就是高科技,质量好,掌握核心技术,高端。实际上,中国制造科技企业净利润达到甚至超过苹果公司水平的公司比比皆是。例如汽车玻璃的福耀玻璃公司,其净利润率就在同行业遥遥领先日本企业,净利润率高达19.2%。
有的国人,一提起中国制造,就条件反射的说中国公司技术不行,管理不行,质量也不行,既然都不行,那为何能在全球竞争中能够步步紧逼欧美日企业抢夺其份额?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很多行业,我国的确还落后发达国家,但同样在很多的行业,中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和质量上一定有超过发达国家同行的地方,不然何以能在竞争中不断胜利?
目前安防领域中国品牌份额占全球40%以上,随着海康,大华科技,还有后面的一大票中国企业的高速发展,全球安防产业将出现50%的份额和利润被中国品牌占领的情况,也就是中国VS世界。
另外值得一提,安防系统使用的图像处理算法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掌握在海康手里,而安防用的芯片华为海思已经成了全球市场上的三家主流安防芯片供应商之一(另外两家是美国的安霸和德州仪器),除了海思以外,还有中星微,上海富瀚等国产芯片厂家。另外摄像头用的CMOS成像芯片还有比亚迪等供应商(对你没看错,就是造电动汽车的比亚迪)。
举例二:光伏产业
中国光伏产业绝对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从中国企业大举进入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光伏产业,到把国外主流生产商全部打垮破产,中国企业自身也遭遇多年全行业亏损,然而咬牙坚持,凭借着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全产业链降成本,最终实现全行业盈利,并且形成了对全球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垄断地位。这中间故事的精彩完全和中国液晶产业奋起的故事有一拼。
中国光伏产业的故事完全体现了中国产业人前赴后继振兴实业的精神,虽然中间大量的过度投资一度造成了全行业产能过剩和亏损,然而中国的有钱人拿钱投制造业,即使失败了,也比炒房炒股要好上千万倍。
光伏产业曾经是欧美和日本垄断的行业,2001年,中国光伏界的传奇人物施正荣回国创办尚德,中国产业界才第一次知道了光伏发电技术,4年后的2005年,施正荣便凭借尚德的迅猛发展成了中国首富,但即使这样,
2005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只有200MW左右,只占全球1.8GW产量的11%,而日本占了全球40%,欧洲占全球大约45%,对比下2016年每瓦价格只有0.5--0.6美金,那时候每瓦太阳能组件价格在5美金以上,典型的发达国家把持的高利润行业。
2005年不只是中国份额只有全球11%,光伏组件的EVA膜,光伏背板材料,光伏玻璃,硅片,硅料等基本全都依赖进口,中国只拥有电池片制造和组件生产技术。
光伏组件的原料是高纯度的多晶硅料,需要99.999%以上的纯度,
2005年中国还不掌握硅料提纯技术,2005年中国多晶硅产量只有约80吨,仅占当年全球太阳能电池耗硅量2.87万吨的0.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所需的多晶硅近乎100%需要通过进口解决,以德国wacker,美国MEMC,REC,日本三菱等多晶硅料企业凭借着高纯度硅料制造技术赚取了大量利润。
2005年,全球多晶硅硅料价格仅仅30美元一公斤,而到了2008年,随着中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光伏产业,多晶硅硅料价格竟然冲高到了超过400美金一公斤,由于中国组件生产商集中在下游环节,外国供应商赚取了大量利润。
中国公司当然不会甘心被人卡脖子,突破太阳能级高纯度硅料生产工艺后,也开始大举进入多晶硅制造环节,到了2015年,中国高纯度多晶硅产量16.5万吨,占全球总产量34万吨的48.5%。全球多晶硅硅料价格,也从2008年的超过400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100元,2012年下降到50美元,2015年下降到20美元一公斤。
中国现在每年仍然会进口部分硅料,但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进口价格低,外国供应商在工艺上领先导致生产成本总体仍比中国厂家略低,因此可以低价供应中国市场,由于中国天量产能的存在,外国多晶硅厂家已经无法随意提价,一旦提价就会激活更多的中国产能。
不仅是硅料,中国公司还突破了用硅料制造硅锭,把硅锭切割成硅片的生产工艺,下游的三个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到了2015年,
中国硅片产量48GW,占全球总产量60.3GW的79.6%
中国电池片产量41GW,占全球总产量65.5GW的62.6%
中国光伏组件,也就是太阳能面板产量达到45.8GW,占全球总产量60.2GW的76.1%。
上述包括硅料在内的四个制造端主要生产环节产量均连续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各环节产量前10名的企业中有半数以上位于中国。
光伏产业的全球龙头是德国,一直到2008年,其全球市场份额还是世界第一,在中国企业的竞争下,德国光伏产业几乎全行业破产,博世和西门子卖掉或停止了太阳能业务。Solon、太阳能千年、Sovello、Conergy、Odersun等宣告破产。唯一幸存的大公司现在只有SolarWorld。该公司迫使债主放弃部分债务并赢得卡塔尔的大力投资,这才喘过气来。其它企业虽然还有残余或后续企业,但它们都不是独立企业。除了Solarworld外,德国太阳能工业几乎已经死亡。2013年底,德国太阳能产业只拥有4719个工作岗位。
2016年9月,只有3719名员工的德国solarworld宣布其德国工厂再次裁员500人。
不只是德国,日本光伏组件本来是被京瓷,夏普,三菱等日本本土品牌占据的,2011年,日本本土品牌还占据了日本90%的光伏市场。
而到了2014年,日本已经是中国光伏组件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品牌已经占据了日本市场份额的40%以上。日本本土的京瓷,夏普,三菱等光伏厂家,不仅无力在海外市场和中国竞争,连本土市场也被蚕食。
中国企业不只是份额大,而且利润高。
以多晶硅料和硅片的国内龙头企业保利协鑫为例子,2016年上半年,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31.59亿元,毛利率32.9%,净利润13.89亿元,净利润率超过10%。
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光伏组件龙头之一的晶澳太阳能公司营收为38.2亿元人民币(约合6.01亿美元),净利润为2.592亿元人民币(约合4080万美元),净利润增长69%。这仅仅是一个季度的净利润。
而日本光伏的前两名,夏普太阳能,在2016年3月结束的财政年度,亏损184亿日元,亏损超过10亿人民币。而日本京瓷太阳能2016年第二季度收入比上一季度下降13%。
光伏产业的全球份额和利润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企业手中,中国超过全世界。
不只是各环节制造工艺和市场份额的获取,核心材料也全面国产化,以光伏组件核心材料之一的EVA膜为例,既需要很好的粘性能够把电池片和组件表层玻璃粘贴在一起,又需要很好的透光度保证电池片得到阳光照射,而这些特性要在阳光照射下保持25年以上。
EVA膜的生产技术以前只掌握在日本三井化学,普林斯通,美国胜邦几家公司手里面。2003年,杭州福斯特公司才刚刚成立,2015年,该公司已经占据了全球光伏EVA膜40%的市场份额,中国品牌总全球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全球80%,美国和日本品牌基本淡出了EVA膜市场。
以2016年前三季度为例,杭州福斯特材料公司营业收入29.47亿,增长20.9%,实现净利润6.12亿,增长高达47.9%,净利润率高达20.8%,和前面提到的海康威视和福耀玻璃一样,达到了苹果公司的净利润率水平。再比如光伏组件关键材料的背板,是光伏组件实现电绝缘的核心材料,同时又要求具备很高剥离强度,对电池片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能够有效防止水汽渗入,同时要能抗老化,抗风沙腐蚀,还要能够有效的反射阳光,提高电池片的光伏发电效率。
2005年也是由美国杜邦,法国阿科玛几家外国企业把持全球市场,杜邦的品牌Tedlar和阿科玛的品牌KYNAR已经成了光伏背板材料代名词。TPT和TPE材料是光伏背板的标准主流材料,这个T就是指杜邦公司的Tedlar。
2007年江苏苏州成立了一家叫赛伍应用技术的公司,凭借着公司自主开发的KPK和超级KPE光伏背板材料,仅仅8年后的2015年,这家公司已经是全球光伏组件背板份额全球第一,直接挤压了国外供应商份额。
值得一提,赛伍应用技术不仅是中国光伏组件背板标准的制定者,而且也是中国变频器绝缘材料的标准制定者,一家企业制定了两个国家标准。赛伍是世界仅有的三家能够设计制造变频器绝缘胶膜的公司之一,另外两家是美国胜达(Sheldahl)和英国GTS。
除了光伏材料,中国企业还进入了光伏生产设备行业,目前主要的十种生产设备,已经有七种实现了国产化。2016年,一条100MW生产线的工艺设备的投资,仅需要6000万元左右,而在10年前,大约需要1.6亿元~2亿元。例如把光伏组件的电池片焊接在一起的串焊机,光伏组件的电池片,是用硅片制作的,非常薄,厚度在200微米以下,用机器把这些电池片用金属焊带焊接在一起,需要机器有很高的精度和技术水平,否则电池片非常容易破损。
仅仅在2013年以前,中国所有的光伏工厂购买的串焊机,都是来自德国TT(teamtechnik)、德国索蒙特(somont)、美国库迈思(komax)、西班牙格罗斯贝尔(gorosabel)、西班牙蒙特拉贡(Mondragon)、日本Toyama、日本NPC和韩国HANWHA等国外进口设备厂商,他们占据着国内太阳能电池串焊接设备行业绝对的市场份额。他们卖给中国企业的串焊机,一台价格普遍在400多万人民币以上。
2013年,中国无锡出现了两家串焊机企业,他们都实现了串焊机国产化并且推向市场,一家叫无锡奥特维,一家叫无锡先导智能,实现了国产化的串焊机,价格仅为100多万人民币,是欧洲日本企业价格的四分之一。
经过近三年的竞争和发展,2016年市场格局已大相径庭,中国市场新增产线串焊机95%变成了国产设备。在国外厂家中技术相对落伍的美国komax,日本NPC,toyama企业都相继退出串焊机市场,只有德国帝目公司teamtechnik尚有少量市场份额。
以无锡奥特维为例子,进入串焊机市场后,这家公司2013年收入还不到100万,而到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82亿。
无锡先导智能更是增速惊人,2016年前三季度,先导智能收入5.94亿,增长112.86%,净利润1.53亿,增长128.92%,净利润率25.8%。当然,光伏产业部分生产设备还需要进口,但是中国已经在逐步挤压其市场份额。
举例三:空调
2004年,中国空调的龙头企业格力电器实现销售收入1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37.74%,实现净利润4.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4%,净利润率为3%
而到2015年,格力营收977.45亿元;净利润为125.32亿元。净利润率高达13%。10年间收入增长了7倍,利润增长了30倍,净利润率提高了4倍。
格力家用空调全球市场占有率也增长到了2015年的23.1%,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期美的,海尔空调的全球份额也在增加,那么谁的份额被抢走了?欧洲,美国,日本的家电企业。
我们拿格力和日本两家空调龙头企业大金空调+三菱空调比较一下:
大金2015年营业收入191亿美元,净利润12.8亿美元,净利率:6.7%。
三菱空调2015财年销售额约7200亿日元,折合68亿美元,净利润约4亿美元,净利率约6%。
格力2015年营业收入150亿美元,净利润19.28亿美元。
2015年格力收入150亿美元,相当于三菱+大金258亿美元的58%。
格力净利润19.28亿美元,超过大金+三菱之和的17亿美元。
格力净利率高达12.9%,高出大金6.7%和三菱6%一倍。
格力空调一家净利润就超过日本两大龙头空调企业之和,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中国还有其他两个空调巨头美的和海尔,其中美的的净利润率同样高达13%,和格力不相上下。除了三巨头以外,还有志高空调,海信空调等二线品牌
中国空调产业曾经产值和利润都远远不如日本,而现在产值和利润都大大超过了日本。
中国还在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份额,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格力空调出口增幅高达17亿美元,增长24.5%。如果算上格力在巴西等海外工厂的销售额,格力来自海外的销售额更高。世界空调生产企业主要就是中国韩国日本,由于中国其他家电企业海外收入也在高速增长,格力出口的增长就是在挤压日本韩国的份额。
中国不受待见,当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奋起挤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空间,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个问题,中国的发展不能和世界成为简单的零和游戏,不能中国发展,全世界吃亏,这样我们的发展绝对不会顺利。
目前中国的产业链有这样的趋势,每进入一个行业,就把这一个行业高中低端通吃,尤其是低端,直接做成白菜价,即让发达国家的企业无法生存,又让后面的发展中国家进入这个行业无利可图,投资回报时间延长,工业化难度加大。
比如下面的这则新闻,在印度市场中国手机的崛起,2016年底占到了印度50%的市场份额,不只是韩国的份额被挤压,印度本土手机的份额也从40%下降到20%。
我们要认识到,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的进步都是跟随型成就,还没有产生领导型成就。
跟随型国家的发展都是零和游戏,别人在那里玩,你冲进去大发展,就把别人的份额给挤压了。你不受待见,那是正常的结果。你在街上开家包子店,突然来了个人和你竞争,你竞争不过垮了,心理自然不爽。中国发展的目标是要成为领导型国家,能够在无人区开辟出新的产业,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雨露均沾。
这个世界唯一的领导型国家就是美国,美国的特征就是能够开辟出一个个崭新的产业,打破零和游戏的桎梏。
1915年美国发明汽车流水线生产,造就了汽车产业的繁荣,汽车产业至今是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的第一大工业。
二战后美国发明了集成电路,直接创造了家用电器等电子工业,索尼松下成为受益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发明了微机,直接造就了PC机和笔记本电脑产业兴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人又开创了互联网和windows这样的全新产业,完全的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形态,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程序员们成为了受益者。
21世纪,乔布斯又发布了智能手机,直接带动了全球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网络流量猛增,运营商大规模上3G,4G,中国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也获得了高速发展。任正非说要感谢苹果是有道理,没有苹果开创的智能手机时代极大的增加了全球网络流量,那么对运营商新建管道扩容的需求就不会有那么大。
现在美国又在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将又是超级大产业,中国现在紧跟美国,中国已经发现了一个道理,美国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绝对不会错。美国在过去的10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在稳固自己领导者地位的同时,也带动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这就是美国当超级大国,世界领导者的底气。
中国现在也在逐渐尝试能开创一个产业,例如量子通信,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级别通信网已经建成,已经有公司从中受益,但是总体而言,中国仍然是跟随型国家,要想减少利益冲突,减少不受待见的状况,中国必须成为能够开辟新产业,开发人类新需求的领导型国家,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受益,打破零和游戏。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是提高科技实力。
光伏产业链从上游硅料到光伏组件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辅材包括:坩埚、热场、金刚线、银浆、铝浆、胶膜、玻璃、背板、铝边框、接线盒等,组件与BOS环节的逆变器、支架等配合形成光伏电站。
其中,光伏背板是组件背面的封装材料,处于光伏组件最外层,主要用于抵抗湿热等环境对电池片、EVA胶膜等材料的侵蚀,起到耐候及绝缘保护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
光伏背板位于光伏产业链中上游环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收集整理
光伏背板属轻资产行业,以复合型背板为例,以PET基膜、氟材料及胶黏剂等为主原材料占成本比重高达88%,因此材料的创新及使用是光伏背板行业的降本重点。
2021年国内主要以含氟背板为主,其占比为66%
就光伏背板市场结构而言,目前国内仍主要以含氟背板为主,2021年占比66%,预计随着双玻光伏组件发展,玻璃背板整体占比将持续提高。
图表 2 2021年中国光伏背板市场结构占比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CPIA,灵动核心收集整理
如果背板按照500万平/GW计算,我们估算出背板年需求量,如下图所示:
图表 3 2022-2025年光伏背板需求量分析
数据来源:灵动核心收集整理
虽然背板的市场规模增长率暂时受到双玻组件渗透率的逐年提升的影响、成长增速开始放缓下降,但随着在部分使用场景下可以取代一面玻璃的透明背板、及能够应用于屋顶、及其他分布式电站场景的轻量化组件的出现,从2022年起给背板市场带来了额外的增长空间。此外,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表明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快推进国内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市场,也有望极大提升背板产品的国内市场规模。同时随着全球光伏发电装机量的增长,封装胶膜的市场规模和需求呈高速成长。绝缘条、定位胶带等存量电站的维修材料,市场规模和需求随光伏发电组件的存量规模的整体增长而持续增长。
光伏背板竞争格局:国产化率超90%,行业集中度高
国内背板市场以含氟材料为主,结构及材料由原来的多样化向少数几种主流结构(如双面含氟复合结构)集中,由原来的多国争霸向国产集中。
国外传统背板企业由于不适应快速降本的企业环境,利润率变薄,市场份额逐年降低,自2016年起,日本3M、日本东丽、德国肯博等国外企业相继退出中国背板市场。
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国内涌现出数十家光伏背板公司,国内背板企业总产能已充分满足国内及全球市场需求。
光伏背板国产化率超过90%,行业集中度较高。只有部分组件产品招投标中指定采用进口PVF(美国杜邦)或PVDF(阿科玛)的氟膜材料生产的KPK或TPT结构背板,受限于成本较高,进口产品需求量会更趋萎缩。
从国内主要光伏背板企业经营状况来看, 2021年赛伍技术公司营业收入为14.25亿元,中来股份公司营业收入为18.51元,明冠新材公司营业收入为10.54亿元,福斯特公司营业收入为7.5亿元,乐凯胶片公司营业收入为10.58亿元。
图表 4 主要企业近几年营业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报、灵动核心收集整理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市场CR3占比达62%,其中赛伍技术连续七年占比全球第一。2021以来,受PVDF 氟膜的供应短缺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赛伍技术拉长了光伏背板的产品线,整体光伏背板产销小幅度下降,营收小幅度回升,相较而言中来股份整体产销和营收皆出现较大增长,无论是从光伏背板产销数据还是从营收来看,中来股份已超过赛伍技术成为新的全球龙头。
图表 5 2021年中国光伏背板市场份额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灵动核心收集整理
行业发展趋势:透明背板成核心驱动力
2021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约为183GW,其中单面单玻组件占比约70%,双面双玻组件约30%。
受双面电池及玻璃薄片化驱动,双玻组件占比不断提升,传统有机背板需求近乎停滞,透明背板凭借轻量化优势与光伏玻璃形成差异化竞争。
根据赛伍的预测,能取代玻璃的使用场景是轻量化组件,主要是应用在屋顶和部分发达国家的地面电站,透明背板对玻璃替代的可能性在20~30%之间。
国家“十四五”重点发展的薄膜产品中鼓励发展高端光伏背板膜产品,并且随着“碳中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及光伏度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光伏发电将展现出更强的成本竞争力,应用领域将继续扩大,我国光伏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1、TPT太阳能背板是聚氟乙烯复合膜,严格意义上的TPT是指使用杜邦Tedlar制成的Tedlar+PET+Tedlar的三层复合膜。
2、TPE太阳能背板是热塑性弹性体的总称,通常包括嵌段共聚物(苯乙烯类树脂、共聚多酯、聚氨酯和聚酰胺)及热塑性弹性体掺混物及合金(热塑性聚烯烃和热塑性硫化橡胶),其中嵌段共聚物使用相对广泛,包含苯乙烯类树脂和氢化树脂。
3、BBF太阳能背板是EVA+PET+THV制成的复合物,一般采用三层共挤。THV树脂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氟化亚乙烯的三元共聚物,是目前韧性最佳的氟聚合物,并具有最高等级的光学透明度。
4、EVA太阳能背板是乙烯醋酸乙烯脂树脂,柔韧度较好,常温下没有粘性,在一定温度下与背板和玻璃体现较强的粘接性能。
2、性状不同:pa6是半透明或不透明乳白色结晶形聚合物,pa12是半结晶-结晶热塑性材料。
3、特性不同:pa6的热塑性、轻质、韧性好、耐化学品和耐久性好;pa12的电气绝缘体并且和其它聚酰胺一样不会因潮湿影响绝缘性能。
4、注射压力不同:pa6一般在750—1250bar之间;pa12一般在80—110mpa之间。
首先光伏背板材料的湿气透过率比较低,阻隔水汽的能力较好,但却不是最好的,这一点搞光伏材料的也都知道,所以使用的修补材料不能比背板的湿透率高,有些方法看似不错,但如果选材不注意甚至不知道这些数据,那就是外行,选错材料如何保证以后的光伏电站组件持续发电?
湿透率低,耐候性好(25-30年),耐紫外老化,阻隔水汽,与损坏了的背板粘接密封性好,等等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1、采用背板涂胶法,采用该法时应该要超过背板的密封性,所采用的复合胶膜是将更低湿透率的持粘胶膜与背板涂覆结合在一起,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背板主要修复方法之一,胶膜除了湿透率性能要优异之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初粘力和持久粘接力,当然铺贴时需要工装才能保证平整不起皱、无气泡。适合沿海电站盐雾腐蚀、湿气高的环境。
2、沙漠电站背板四周风沙磨损的修复,即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也可以采用该胶膜直接贴在背板四周来局部修复,该胶膜本身耐候性要求优异、耐磨、密封性好,满足电站后续持续发电,保证功率输出的设计要求。
3、更多其他方法后续。
光伏背板类型之争,孰优孰劣,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和答案逐渐显现。双玻+边缘密封yrfyrf1111越来越被重视,质量差的背板要警惕了。虽然不愿看到更多的背板开裂,但是适用的修复方法毕竟可以避免巨额损失。
一、一般按照可转债上市规则来看,可转债上市时间一般在申购之后的20到30天左右,而赛伍转债申购的时间是2021年10月27日,所以它的上市时间就是2021年11月17日到11月27日之间,赛伍转债发债上市之后就可以开盘交易了,请耐心等待。而可转债的上市时间还受到发行规模的影响,发行规模比较小的可转债上市时间比较早,15天就可以上市,而发行比较大的转债上市时间更为靠后,甚至超过30天。
二、赛伍转债行业竞争格局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光伏背板
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国内涌现出数十家光伏背板生产企业。目前光伏背板市场以含氟背板为主,结构及材料由原来的多样化向少数几种主流结构集中,由原来的多国争霸向国产集中。
早期由于材料及工艺限制,国内背板企业发展较慢。但是,在光伏产业向国内迁移和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和降本增效趋势的背景下,传统国外背板企业由于不适应快速降本的需要,利润率下降,市场份额正逐步降低并逐步退出市场,国内企业正迅速占领市场。2016 年相继有日本凸版和 3M 公司退出背板市场,2017 年日本东丽公司宣布退出背板市场,台虹和伊索的产销量也处于停滞状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随着国产背板供应整体崛起,市场集中度也在逐年提高。
从事复合型背板的企业主要有公司、中来股份、中天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明冠新材、乐凯胶片、【回天新材(300041)、股吧】等,其中公司 2020 年实现销售 13,234.63 万平方米,连续 5 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从事涂覆型背板的企业主要有中来股份、福斯特、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乐凯胶片(600135)、股吧】、杭州帆度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广东圣帕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
未来光伏背板行业将面临因双玻组件比例上升而成长率进一步下降的局面,随着国外背板企业基本退出市场,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面临下游客户更加集中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国外组件厂家的需求量将会大幅上升,国外需求旺盛,国内市场则进一步细分化,将会出现绿色环保型背板、短寿低价背板、高性价比透明背板、柔性背板等新需求。
2、光伏 POE 封装胶膜
光伏封装胶膜作为光伏电池组件的内封装材料,全球光伏的高速发展带动其市场需求的大幅提升。光伏封装胶膜覆盖于电池片上下两面,将上层玻璃、下层背板(或玻璃)通过真空层压技术粘合为一体的同时,还需使阳光最大限度透过胶膜达到电池片,提升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公司生产的光伏 POE 封装胶膜具有高耐候性、抗 PID、缓冲等优良作用,是光伏双玻组件的核心辅材,随着双玻组件规模持续提升,光伏 POE 封装胶膜作为双玻组件的封装材料,市场需求大幅增加。
早期,光伏封装胶膜被海外厂商垄断,包括美国 STR、3M、日本普利司通、三井等。近年来,国内厂商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等途径逐步解决封装胶膜透光率等技术壁垒,凭借优秀的性价比与服务优势实现国产化替代。目前国内厂商已成为全球光伏市场的主导力量,欧美日韩企业逐渐退出市场。而随着光伏全产业链增效降本、原材料价格波动、下游组件厂商集中度的快速提升,胶膜环节中部分中小规模企业将逐渐丧失竞争优势、落后出局,光伏封装胶膜行业正加速进入行业整合期,产业集中度也将不断提升。
从事光伏封装胶膜的企业主要有福斯特、斯威克(东方日升子公司)、【海优新材(688680)、股吧】、上海天洋与公司。其中,公司 2020 年光伏封装胶膜实现销售 6,724.67 万平方米,位居市场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