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动力控股集团(主要从事垃圾发电)怎么样?
还不错, 此行业的发展也有潜力 。
一.基本简介
绿色动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色动力”)是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公司注册资本10亿港元,业务涉及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及危险废物等垃圾处理项目的投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技术研发、核心设备与配套设备的供应,及产业相关环节的顾问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绿色动力是中国最早从事垃圾处理产业化探索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引进国际先进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进行国产化改造、升级、再开发的专业企业。由公司总工程师,我国著名垃圾处理技术专家卢巨流先生主持研发的“三驱动逆推式炉排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简称:三驱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逆推式机械炉排炉,是在中国经过10多年实际应用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垃圾成份复杂、热值低、水份大、灰份多的国情进行了多项独创性的设计,自主创新研发出的、特别适合用于处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核心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相关背景
绿色动力为了实施自身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核心技术能力,并在国内建立了专利技术设备的OEM加工基地。此外,绿色动力还与日立造船、三菱重工、日本田熊等世界著名的垃圾焚烧技术设备供应商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可为各城市提供各种技术及建厂方案,更好地满足不同城市政府的个性化需求。
绿色动力集团为了提供完善的专业化服务,除建立了垃圾处理技术研发中心,还建立了自己的工程服务公司、运营管理公司,提供专业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专业服务。 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绿色动力不仅签署了中国第一份以BOT方式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垃圾处理服务特许经营权合同,完成了中国垃圾处理产业首例BOT项目融资,还凭借丰富的专业经验和综合竞争实力,在国内中标多个垃圾处理项目,通过多个项目的资格预审,培育项目数10个,是中国境内获得项目最多的公司之一。
梁晓天一生致力于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奋斗,他引进核磁共振新技术,简化ABC和AA′BB′系统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64年,他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核磁共振谱的中文著述《核磁共振解析简论》。1976年,他将自己在核磁共振氢谱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编著了《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释和应用》。他为在我国推广和应用该技术起了重要作用,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著作奖。并于2003年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德泉研制出绿色动力系列产品,历时21年,该项目号称“生命工程项目”。
梁晓天在其研究工作中,善于应用谱学技术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成绩卓著。发表研究论文达140余篇,除了核磁共振氢谱的著作外,与他人合著(译)了《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等7部书。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有4项,获部级以上奖励的有10多项。1961年,他领导研究了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和面部神经麻痹的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一叶碱,很快就搞清其化学结构,论文和日本人几乎同时发表,此项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同时获此奖的项目还有防治慢性气管炎药物--杜鹃类药物。创新霉素是我国自己发现的抗生素,临床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它的化学结构由梁晓天等于1975年进行了测定。该项研究也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梁晓天指导的鹤草酚及鹤草芽制剂获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鹤草酚是仙鹤草的有效成分,驱绦虫效果很好,而且无副作用。80年代初,梁晓天等研究发现霉变甘蔗病原菌为节萎孢,它所产生的毒素是3-硝基丙酸。此项研究获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假密环菌甲素(亮菌甲素),其化学结构经梁晓天等测定为3-乙酰基-5-羟甲基-7-羟基香豆素,是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新药。此项研究获得了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青蒿素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抗疟药,梁晓天等利用原青蒿素的12-位羟基经一系列反应,制成青蒿素-氧-乙酸-牛血清蛋白复合物,以此为基础而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法,为进一步研究青蒿酯的代谢和临床研究做出了贡献。该研究获1988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除此之外,梁晓天还对克山病做了研究,并在二萜生物碱的化学结构测定和化学反应方面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公司缺点:挂国资委的私企,管理全看领导一句话
意见和建议:其实就是私企,有的项目现在连调休都没有了,故意不下文件,口头通知你,问起来就是你无私为公司奉献。上班提前半小时打卡,不打就扣钱。要求学全能,其实就是什么都要干,以最少的人干最多少的事。至于发电奖,没个标准,全看老总心情,而且中层领导以上奖金系数多,一线工人奖金系数少。宿舍设计是2人一间,其实是噱头,人多就往里面塞,管你是不是2人,还收电费,按0.65元/度,超了就扣钱。食堂公司内部的,5元一顿(还要补贴食堂100元/月),煮熟了就行。干的好是你应该的,干不好就是你的错,一线工人背黑锅的情况不少。就当是学习经历,能跳槽的就跳槽吧,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国未来的发展依然需要依靠工业化过程中各行各业科技进步带来的强大动力。“电子信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将为我国创造出更多“并跑”和“领跑”的机会。
要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和“领跑”,就需要我国成千上万领军人才走向世界舞台,代表国家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坐拥“电子信息+”这座金山银山的电子科大学子应该在各行各业发挥引领性作用。
为此,电子科大将“本科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作为该校“十三五”期间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
申小蓉表示,要让学子在各行各业实现引领,必须加强学生领导力培养,而听说读写“新四会”是培养学生领导力的重要抓手:“听”指聆听不同声音,能多视角认知与洞见事物;“说”指具有思辨与表达能力,能准确表达思想与观点,有效沟通意见与情感;“读”指阅读经典,博古通今,提升修养;“写”指善于提炼总结,进行逻辑清晰的写作。
下一个甲子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学校以培养能引领各行各业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为目标,将“新四会”能力培养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四年教学过程,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和“以学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体系。
以“领导力”为牵引,电子科大设计了针对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成长需求的多类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电子科大的视野并未局限在大型计划上,还通过“立人班”“钧业班”等系列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项目和“暑期学校—国际学堂”等形式,以常规任务、课程任务、领导力体验任务等方式形成“听说读写行”系列品牌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新四会”能力训练和领导力系统培养。
沐浴春风,一大批学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学校学生代表团连续三年受邀参加联合国的青年论坛、青年峰会、气候变化大会,并代表我国青年作主题发言;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荣获该赛事最高奖项“冠军杯”;近三年产生创新创业团队400余个,包括全国首个在校大学生创办的登陆新三板的企业等。
推进第一课堂教学改革
“横空出世的‘人类文明经典赏析’在推进速度、规模、深度、影响力上受到好评,堪称‘爆款’课程。”电子科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刘惠告诉记者,老师们在核心通识课程“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教学研讨会上对这门课程给予高度评价。
自2016年10月开课以来,课程组56位老师“老中青”结合,开设小班教学,全覆盖2016、2017级新生,通过经典导读(听)、小班研讨(说)、延伸阅读(读)和论文写作(写)等训练,探索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以“人类文明经典”课程为代表,电子科大以人类文明史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为主线,构建了由“文史哲学与文化传承”“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工程教育与实践创新”“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创新创业教育”六大模块的60余门课程组成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开展了彰显电子科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新探索。
在探索通识教育新路径的同时,电子科大面向工程科技和“电子信息+”对人才所提出的系统综合性、集成创新性、交叉融合性等需求,推进卓越教学,发动和吸引高水平教师开设研究型课程,以跨学科知识的集成和综合应用为支撑,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课堂的整合度、集成度和挑战度,加强学生的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激发学生学术志趣与探索精神。
在课堂教学着力提高学生“集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电子科大力图将“实践创新”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刘佳琪大三那年,和团队申请了学校“银杏黄”创新创业基金,她带领小组成员完成了“基于Xposed框架的蓝牙数据加密传输系统”项目。刘佳琪说,大家在这个历时一年的项目中收获很多,更认识到电子科大的学生不能只会码代码、写程序,更要努力成为集技术与管理能力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
通过打造“四维度”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五层次、四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和“普惠性”科技创新体系,电子科大强化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性和基于项目的体验式学习,实现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切实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学术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有些学校发展过快,需要更多的专业来支撑学校的发展,于是就新增了众多专业点;而有的学校发展并不好,或者专业已经被淘汰,被撤销也就是在情理之中。最让人意外的是新增的31种新专业,并且工学类占据14个,工科类高校可谓是最大赢家。
6.智能地球探测
2022年,智能地球探测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设该专业。
智能地球探测学科群以控制科学与工程为一级主干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数学为支撑学科。学科群在资源勘查、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治理领域,体现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特色。一方面打造国内资源能源勘查利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推动区域内高端地质装备、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相关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打造资源环境领域和智能制造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摇篮,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能把握未来变革性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端人才。
7.可持续能源
2022年,可持续能源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上海交通大学开设该专业。本专业旨在开展未来低碳与可持续能源技术方向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新专业将围绕新型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智能化的高度融合,聚焦未来能源技术全产业链跨学科研究。该领域将聚焦未来能源技术全产业链跨学科研究,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与新型能源技术的有效嫁接,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促进大规模移动能源系统时空域协同调控与创新业态模式。着眼于新型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智能化的高度融合,开展先进能源转换与存储,多模态能源互联,绿色能源与新农业,零碳 社会 与治理四个方向的创新科研工作。
8.智慧能源工程
2022年,智慧能源工程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上海交通大学开设该专业。
“智慧能源工程”本科专业隶属工学门类下的电气类,将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产教融合平台,聚焦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采用产教融合、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以能源类和信息类课程为主线,在电气工程、动力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等领域进行多学科交叉,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将信息化技术与电气工程、能源系统融会贯通。
9.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2022年,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山东大学开设该专业。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面向国家“交通强国”、“制造强国”重大战略需求,以软件工程、机械工程、交通土木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为基础,以智能化建造、智慧化服务为核心,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智能、强实践”的基本思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自主创新、具备跨界发展能力的应用研究型领军人才。此次新专业的成功获批是山东大学积极谋篇布局,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 探索 交叉融合的本科专业建设思路的生动实践。
10.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
2022年,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该专业。
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空天动力、能源、控制、信息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的创新型 科技 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四年,适应绿色动力推进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时代发展,按照新工科发展要求,制定了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宇航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多单位联合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力学、机械、能源、电学、信息学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具备解决复杂电推进系统工程问题、 探索 科学前沿的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项目一开始都是在机械系,之后单独出去。在很久以前,能源与动力工程项目常常被称作锅炉专业,科学研究的全是各式各样加热炉和蒸气发电机组、燃气轮机这些。原本也有一部分是科学研究发动机的,由于汽车产业非常大,一般都单独出来,在汽车制造里边。二氧化碳较大的由来便是点燃,烧煤气、烧原油、燃煤这些,都产生二氧化碳。
因而,碳减排最简单的事情便是少使用煤、原油、天燃气等做为立即点燃的然料。因而,燃煤的热电厂、烧燃油的传统汽车、用火加温的传统式烹调方法,都应该降低。各位假如用心,看看新闻网,发觉这么多年,在我国一直在停业整顿热电厂,为绿色能源让座。能源与动力工程类专业归属于动力工程一级学科,塑造能源工程层面。
包含热传递及高效使用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性、电力能源开发利用及环保节能、致冷及供暖系统(汽源、热原、蓄冷、供热管网、燃气输配等供热系 统)、电厂等项目层面设计规划、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有关机械设备生产开发设计的高阶工程设计及管理方法 优秀人才。本专业含发电厂热量驱动力、城区市政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项目(致冷与供暖)2个专业方向。
伴随着在我国核 技术性及核产业链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对核技术行业付出的持续扩大,急需解决高质量的核科技进步优秀人才 填补到有关企业。本专业大学生就业不会有难题,学生毕业后可到相应的国家行政机关、科研单位、液体机械制造企业以 及水电行业、航空航天部门、水利局及与液体建筑工程设计有关的其他单位从业生产制造、课堂教学、科学研究、 市场销售、监管等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