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对能源的影响
从中长期看,俄乌冲突将加速能源替代和能源转型的步伐。石油、天然气市场的不稳定已经使欧盟和亚洲等国家意识到寻找替代能源的紧迫性,各国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治意愿显著上升,未来各国的政策设计和资金都可能加大向可再生能源倾斜。
作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生产国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俄罗斯在全球能源供应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在地缘政治风险和市场担忧情绪的刺激下,世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随着冲突的持续以及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制裁和反制裁的不断升级,全球能源市场和能源格局将发生深刻改变。
一、全球能源价格短期内将保持高位震荡
俄乌冲突以及美欧等对俄实施制裁,刺激了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加深了各国对于能源安全的担忧。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石油价格就已出现巨大涨幅。随着全球经济反弹,石油需求出现强劲增长。但疫情导致的投资缺乏以及欧佩克+大规模减产,使得世界石油供应呈现疲软态势。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导致去年石油价格迅速上涨。俄乌冲突则进一步加剧了油价上涨的趋势。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已经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产品;欧盟出于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在能源领域的对俄制裁方面采取了保守态度,然而欧盟扩大经济处罚的意愿正在上升。
为了抑制油价,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连续两次采取集体行动,从其紧急储备中释放了总计1.2亿桶石油,石油价格一度回落。然而,俄乌冲突局势的不明朗随时会使油价再度攀升。对于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大国,如欧洲国家、中国、日本等,油价上涨将使其经济承受巨大压力,增长受到拖累。
受冲突和制裁影响,天然气和煤炭市场也处于持续紧张和波动状态。天然气价格今年以来一直保持上涨态势。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天然气价格在俄乌危机爆发前已经大幅上涨。冲突爆发以后,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 ——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最高时一度飙升至近330欧元/兆瓦。
俄罗斯是欧洲天然气的关键供应商。为了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洲国家正多方寻求增加从其他地区采购液化天然气。由于欧洲的强劲需求,目前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几乎已达到极限。4月19日,美国液化天然气期货价格达到7.8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高位,是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纪录。尽管美国市场液化天然气价格远低于欧洲和亚洲市场,但其相对于欧洲和亚洲市场的折价幅度一直在缩小。
二、俄罗斯能源供需体系将遭受重大冲击
受冲突和西方制裁的影响,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未来可能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许多运输公司拒绝运输俄罗斯原油,使得俄罗斯石油的运输成本大幅提高。地缘政治因素也推动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撤出俄罗斯能源产业。随着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壳牌、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等国际能源巨头退出俄罗斯市场,俄罗斯能源贸易的空间将进一步收缩。目前,俄罗斯约60%的石油出口流向欧洲,另外20%流向中国,俄还是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大多数前苏联国家石油的重要供应国。IEA预计,由于美国及其部分盟国的制裁,俄罗斯的石油供应将进一步下降。4月以来,俄罗斯每天约有70万桶的原油生产被关闭;从5月起,可能每天有近300万桶的石油停产。
三、欧盟将加速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
俄罗斯在2021年提供了欧盟天然气约45%的进口总量,有几条输气管道都是经由乌克兰通往欧盟国家。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为了保障欧洲能源安全,欧盟正在极力寻找俄罗斯以外的能源供应来源。IEA专门针对欧盟发布了10条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计划,包括停止与俄罗斯签订新的天然气供应合同、用替代来源的天然气取代俄罗斯的供应、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以及增加生物能源和核电站的发电量等。欧盟也于2022年3月8日提出《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REPowerEU)。根据该计划,欧盟将通过从“开源节流”两方面逐步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一是增加俄罗斯之外的供应方的液化及管道天然气的进口,同时增加对生物甲烷和可再生氢的进口;二是提高能效,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及电气化水平。在天然气进口方面,欧盟加大了与美国、挪威、卡塔尔、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埃及、韩国、日本、尼日利亚、土耳其、以色列等伙伴的合作。意大利已与阿尔及利亚签署增加天然气供应的协议。预计在2023~2024年间阿尔及利亚对意大利的天然气供应量将达到每年90亿立方米,约是意大利从俄罗斯进口的1/3。欧盟还计划积极开展与中亚和里海国家的天然气跨境合作,分别建设了跨安纳托利亚管道项目和跨亚得里亚海管道项目,以降低对俄罗斯管道天然气的过境依赖。
四、美国有望成为全球领先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
如果欧洲减少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将是美国。欧洲领导人承诺在未来十年左右大幅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采购。2021年,美国等向欧洲供应了2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根据美国和欧盟近期签署的天然气供应协议,在2022年,美国将与国际伙伴合作确保欧盟市场在2021年基础上再额外获得至少15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这意味着美国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将增加2/3。协议还提到,美国全力支持欧盟的REPowerEU计划,实现欧盟提出的2030年前每年进口500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的目标。可以预见未来欧盟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依赖将会大大加强,欧洲买家、亚洲及其他地区买家争夺全球有限的液化天然气供应的竞争也将加剧。
五、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将加速
从中长期看,俄乌冲突将加速能源替代和能源转型的步伐。石油、天然气市场的不稳定已经使欧盟和亚洲等国家意识到寻找替代能源的紧迫性,各国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治意愿显著上升,未来各国的政策设计和资金都可能加大向可再生能源倾斜。一是太阳能、风能和热泵的部署有望提升。根据欧盟2021年7月发布的“Fit for55”能源和气候一揽子计划,到203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比例将达到40%。欧盟委员会预计,按照计划部署,如果2022年屋顶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增加15太瓦时,可以额外节省25亿立方米天然气。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案》(EEG)规定,到203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将占到电力需求的80%,到2035年将达到100%。德国还计划安装 600 万台热泵,用电力代替天然气为建筑物供暖。二是核能发展可能加速。在2021年底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多数经济体对核能发展持乐观态度,缔约方承诺将提升核能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IEA预计,到2050年,90%的发电将来自可再生能源,风光电的份额将占到近70%,其余大部分需要由核能来提供。当前,围绕核能是否应归类为绿色能源在欧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021年底爆发的能源危机以及今年爆发的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安全挑战,使得德国淘汰核能的步伐可能放缓。三是全球对电池储能系统、海上风能、低碳氢、碳捕获和储存等低碳技术的关注度将上升。储能在许多国家的政策框架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清晰。
乌克兰主要是以农业以及工业卫生,乌克兰会拥有着肥沃的土地,所以被称之为欧洲粮仓,很适合种植农作物。虽然如今的产量已经下降,但是不可否认在乌克兰农业依然还是比较有潜力的。另外一个就是工业,虽然乌克兰的工业可能比不上俄罗斯,但是铁还有煤也同样是乌克兰的重要经济支柱。
一、乌克兰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
从当前的整体结构来看,乌克兰的经济结构很明显比较单一,基本上都会依赖外部资金以及进口能源。乌克兰的农业一般都在西部,工业一般都是在东部,但是因为农业投入不足,所以也导致欠缺深加工的能力。在工业方面因为技术更新的速度比较慢,所以制造业的发展显然也会比较落后,竞争力很弱。乌克兰的产业主要就是钢铁业,种植业,it业还有军工,但是很明显因为价格比较高,而且也会受制于外国。
二、乌克兰拥有的优势
乌克兰整体的基础还是比较雄厚的,会拥有通信部门,造船部门,航天部门,航空部门。产能结构的调整也能够吸引外国投资者,另外也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煤炭还有铁矿也是非常出色的,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能源的独立,乌克兰政府也希望能够快速的利用再生能源。比如在风电以及太阳能发电上都可以获得补贴政策,但是很显然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三、乌克兰的经济受到影响
尽管乌克兰在经济上有一定优势,但是没有办法吸引投资,所以就出现了许多的风险。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一直都有政治博弈,现在已经采取军事行动阻止乌克兰进入到北约,更是选择去军事化。这种做法也让很多的投资者担忧,所以并不会选择来到这个国家投资,再者这些经济社会风险还有武装的冲突,都会导致乌克兰经济受到影响。乌克兰当地人的失业率已经逐渐的上升。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2022年2月26号,乌克兰最大的私营电力企业DTEK公司表示,接到乌克兰政府的指示,改用天然气发电,节约煤炭战略储备。乌克兰当地的天然气能源并不充足!
根据相关的能源机构的调查显示,乌克兰的能源消费中,天然气占据三分之一的位置,其他的能源消费有煤炭、核能,石油和其他的可再生资源。乌克兰当地的天然气能源并不是特别充足,主要还是依赖进口,乌克兰的天然气和石油的储存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乌克兰国内大部分天然气、石油也是依赖进口。
DTEK公司是乌克兰境内的最大的私营电力企业,这家公司会提供乌克兰境内四分之一的电力,DTEK公司的总裁马克西姆·季姆琴科接受外媒采访的时候表示,接到指令,要求改用天然气发电。目前,乌克兰煤储备为73万吨,这些储备煤能够给乌克兰使用15天到20天,所以会对煤炭进行战略储备,改为使用天然气发电。
其实,乌克兰国内的煤矿也是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随着现在局势的变化,煤炭的开采或许会受到一点的影响,所以他们会储存煤炭作为战略储备。乌克兰电网原本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电网相连,乌克兰境内使用的天然气和石油也大多数是依靠进口,乌克兰境内已经探明的天然气矿并不充裕。
乌克兰天然气储量匮乏,依照之前的数据显示,乌克兰每年消耗的天然气大概是在80立方千米,其中的四分之三左右都是依靠进口,对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有很大的依赖。这个天然气争端也一直是俄乌争议之一。
欧盟提出紧急干预措施,应对能源价格高涨的情况,出台了相关的措施实施后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够解决根本性问题。
在9月14号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欧盟委员会在14号的时候提出对欧洲能源市场进行干预,这是紧急干预的一种措施,为了缓解现在能源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情况,因为天然气的价格上限之前就受到关注,并且争议比较大,提议中的一些问题并没有解决,现在就会有相关的措施干预。可以发现欧盟委员会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在用电的时候,特别是一些成员国要错峰用电,高峰用电时间段要减少5%的用,电量特别是对于总电力需求比较大的地方来说,电量的减少要达到10%。
其中就包括可再生能源,还有一些低成本的能源,对于价格的控制也有所干预,特别是对炼油部门以及煤炭,天然气是由这些地方的征收税会有所改变,因为欧盟委员会有一些数据表示,通过这几项措施的干预能够筹集,约有1400亿欧元资金。在相关的发布会上也可以看见这些措施对欧洲能源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一些欧洲地区因为能源供应短缺,在能源价格方面要有所回应也要减少电力的需求,这样才能够有成功的基础。
如果有巨额收益的设置,这就会让利用高等能源公司帮助陷入困境的用户,现在的低价化石燃料已经结束,只有向可再生能源转变,才能够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乌克兰有一些危机爆发产生的效应是比较多的,导致欧洲能源出现供应紧张的状况,从而天然气以及电力价格出现飙升,还有今年的夏季水力发电是比较少的给工业,以及消费者带来的负担是更大的,会抑制当地的经济复苏,要找到可代替的能源。
加拿大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65亿8200万吨。
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Top9: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67亿4600万吨。
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Top8: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336亿吨。
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Top7:乌克兰
乌克兰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338亿7300万吨,矿业是乌克兰的主要产业之一。
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Top6:德国
德国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406亿9900万吨,在这个国家的煤炭生产总量的50%用于发电。
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Top5:印度
印度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606亿吨,印度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7%。
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Top4: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764亿吨,澳大利亚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8.9%。
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Top3:中国
中国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1145亿吨,中国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13.3%。
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Top2:俄罗斯
俄罗斯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1570亿1000万吨,俄罗斯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18.2%。
世界煤炭储量最多的国家Top1:美国
美国在2012年估计煤炭储量达到2372亿9500万吨,美国煤炭储量占据世界总储量的27.6%。
据悉,这一报告由德国经济研究所、伊弗经济研究所、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哈雷经济研究所和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经济研究所联合完成,是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报告预测,如果俄罗斯天然气供应中断,德国2022年和2023年可能将面临共220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风险,这无疑给欧盟对俄罗斯的第五轮制裁实施带来了压力。最新消息显示,欧盟成员国对于新一轮的对俄石油天然气制裁存在较大分歧。4月11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欧盟成员国当天未能就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实施制裁作出决定,将继续讨论如何实施相关制裁并考量制裁措施对俄经济的影响。
由于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程度很深,德国等部分欧盟成员国在其中显得进退两难。新纪元期货研究所所长王成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今欧洲是将‘能源政治化’的问题。尽管制裁将导致能源替代和成本的不经济,甚至短缺问题,但大方向上,欧盟能源仍在朝着‘去俄罗斯化’的路径发展。”
德国下调经济增长预期
疫情叠加地缘冲突,欧洲经济承压不断。
今年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冬季预测报告,预计欧盟和欧元区经济2022年均将实现4.0%的增长,2023年经济增速将分别放缓至2.8%和2.7%。
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的经济复苏同样显得困难重重。在德国五大权威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德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原来的4.8%大幅下调为2.7%。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德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四重压力’。”
首先,消费力总体在下降。德国作为欧洲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消费力相对而言没有那么活跃,而疫情与通胀更是大大制约了德国当下的消费水平。
根据德国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3月底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受俄乌冲突和高通胀的影响,3月份德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5点,环比下降1.8点。该机构指出,4月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为-15.5点,环比下降7.0点。
其次,财政政策调整的相对滞后。“身处欧元区之中,德国的财政政策灵活性相对较弱,要面临的不仅是本国经济增速问题,还要考虑到欧洲的债务问题以及欧元的稳定性等诸多因素。德国需要跟着欧元区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进行调整,整体发力是比较慢的。”
而且,“地缘政治导致的外需削弱对于德国这一制造业大国而言,影响是突出的”。有数据显示,受国外需求减弱,供应短缺、能源价格飙升,以及地缘冲突的不确定性影响,德国2月季调后制造业订单环比下降2.2%,降幅超过预期。
最后,企业投资力度也在减弱。“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企业不会贸然投资。现在的情况是,成本在做加法,市场在做减法,这对企业的挑战会很大。”孙立坚指出。
通胀率站上历史性高位
经济增长承压的同时,德国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通胀问题。
德国联邦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德国3月通胀率升至7.3%,为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的最高值。其中,3月德国能源价格同比上涨39.5%,显著高于当月整体通胀率。去除能源价格因素,当月通胀率为3.6%。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2月的进口能源价格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29.5%,其中天然气进口价格同比大涨256.5%,而天然气目前仍是德国工业的最主要能源。
今年3月,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曾介绍,德国已将俄罗斯石油进口份额从35%降至25%,天然气进口份额从55%降至40%,硬煤也从俄乌冲突前的50%降至25%。但他也表示,要摆脱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可能还需要等到2024年夏天。
“摆脱”的过程并不容易。德国能源监管机构联邦网络管理局局长穆勒于近日表示,眼下如果立即对俄罗斯实行能源禁运,仅靠现有的天然气储备和近期购入的液化天然气,德国只能将能源供应维持至夏末秋初。
为应对能源使用出现“红灯”情况,上个月底,德国启动了天然气一级应急预案,具体分为预警、警报和紧急三级。若供应形势恶化至紧急阶段,德国政府将出手干预,优先把天然气分配给家庭和医院等关键机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若真的切断自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德国可以考虑从美国等地进行补给,但是短期量不够,需要需求侧控制。而且,天然气等商品的运输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这需要时间与成本的投入,美国主要提供的是液化天然气,相比管道天然气成本也要昂贵得多;另一方面,德国也可以采取其他的能源供给手段,比如煤炭、核电等,但这也与其当初的能源转型相冲突。总体而言,短期内德国面临的能源压力还是非常显著。”
王成强则指出:“在能源‘去俄罗斯化’的过程中,德国正在两方面努力。一是正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目标;二是,优化能源进口来源,寻求挪威、卡塔尔、美国、加拿大等液化天然气的购买替代,尽管这相较于管道天然气价格更高昂。”
其中,有一项能源工程值得注意。2月22日,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表示,因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立场与行动,德国经济部拟阻止“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获得认证与投产运营。
“北溪-2”是一条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海底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可绕过乌克兰把俄罗斯天然气输送到德国。与“北溪-1”一起,都是俄罗斯向欧盟国家运输天然气的关键通道。
其中“北溪-2”天然气管道设计年输气能力约为550亿立方米,原计划是在2021年底前投入运营。但在各种利益冲突的裹挟之下,“北溪-2”迎来被叫停的命运。
王成强就此表示:“从始至终,‘北溪-2’的建设都充满争议。俄罗斯具有横跨亚欧大陆的地理区位优势,是天然气出口核心国,对欧盟能源供应的影响举足轻重;而考虑到能源安全,欧盟进口天然气的选择更趋于多元化,这涉及到两种路径的博弈问题。至于项目之后的运营与否,取决于地缘矛盾的化解或妥协,但在危机升级的环境中,这显得遥遥无期。”
疫情已导致330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对德国经济造成的阴霾仍未驱散。
今年2月,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至2021年期间,新冠疫情给德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到3300亿欧元,相当于2019年全年经济总产值的10%。
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报告显示,德国7天新冠感染率(每10万人的7天累计新增确诊病例数)在经历3月的高位后,4月已逐渐下滑。但目前的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依然在10万例以上。数据显示,当地时间4月13日,德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6303例,累计确诊超2301万例;新增死亡病例361例,累计死亡病例超13万例。
疫苗接种方面,自2020年12月26日以来,76.6%的德国人口至少接种了一次疫苗,76.1%的人接受了完整疗程的疫苗接种,59.0 %接种了加强疫苗。按德国现在超8300万的人口计算,大约还有约1900万人没有接种第一针疫苗。
在此情形下,德国卫生部长劳特巴赫试图推进的强制疫苗接种计划依然没有成功。4月7日,德国联邦议院就60岁以上人群强制接种疫苗法案的立法申请进行了投票,但最终该法案未能在联邦议院获得通过。
这也导致了德国一部分新冠疫苗失去“用武之地”。德国卫生部发言人于4月11日日宣布,6月底可能会扔掉约300万剂即将过期的新冠疫苗。而且,由于COVAX(联合国全球疫苗获得机制)目前不接受捐赠,要想捐赠给一些贫穷国家也面临着运输和储存的难题,这300万剂疫苗只能被丢弃。
目前,德国也已经大大放松了防疫措施,比如在戴口罩方面,仅要求人们在医院、护理机构内以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但从近期的消息看来,德国的防疫路线并未稳定。
4月5日,劳特巴赫曾宣布将从5月1日起取消阳性病例为期10天的强制自我隔离,改为“强烈建议”感染者和接触者自愿隔离5天。但第二天,他又表示,此前宣布的自愿隔离措施是“错误的”,德国将继续沿用新冠感染者强制隔离政策。
从如今的数据来看,德国疫情的蔓延风险其实仍未受控,而当前的防疫措施能否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真正起效,仍有待观察。
孙立坚认为,疫情对德国经济造成的损伤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地缘政治的影响可能会更持久。当前的经济忧虑更多在于,两个影响因素在同一时期重叠,产生了放大效应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加速了能源危机的进程。
欧美许多国家正在经历大规模的电力短缺,引发这场能源危机的原因是极端天气导致一些可再生能源“停摆”。欧洲缺电,英国电价一年涨7倍!能源危机,煤价高企!电力紧张,缺电。全球电价上调!从欧美到中国,沈阳刚刚停电,东北停电,红绿灯停电,就完成了交通拥堵。能源危机导致全球通货膨胀!股市资源股暴涨!
欧洲油价飙升50%以上,一些国家的各种石油衍生品价格甚至飙升200%以上。同时,当俄罗斯停止向欧洲输送天然气时,这一行为直接导致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在一周内上涨了10倍,从而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正常社会生产。一场冬季风暴给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得克萨斯州数百万人因为大停电不得不在黑暗的冬天里挣扎。数据显示,超过260万德州家庭和企业失去了电力供应。
在供需极度不平衡的情况下,德州的每千瓦时电价甚至达到了65元人民币。这样的悲剧背后,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电网设施老旧。目前美国70%的输电线路和变压器已经运行25年以上,60%的断路器已经运行30年以上。过时的设备很难面对灾难的挑战。另一方面,美国有数百家电网运营商,各自占一个山头,缺乏统一调度。欧洲本身无法生产能源,当全球能源短缺进一步,欧洲国家就会发生相应的能源危机。
同时,由于欧洲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并不好,但每个国家也非常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供应,所以这个问题会加剧欧洲国家的能源危机。更重要的是,美国每个州都是扫门前雪,不管别人霜。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小镇阿肯色,镇中心的一条道路在得克萨斯州的一边仍被积雪覆盖,但在阿肯色州的另一边却畅通无阻。不得不说,这是美国人个人利益和缺乏团结的真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