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监局和安徽煤监局是什么关系
安监局是政府直属单位,直接对全部安全生产领域的问题负责,并对同级政府的安委会负责,一般省安委会的主任为副省长或常务副省长,办公室设在安监局,办公室主任就是安监局长。煤监局是经济局的下属二级单位,主要对煤炭生产的证照、安全生产问题进行管辖。煤监局不是安监局的下属单位。
淮南煤矿潘(集)—谢(桥)矿区,位于淮河北岸的高皇集—古沟—桂集—谢桥以北至明龙山—界沟集—阚疃集之间的广阔平原区。含潘集、谢桥、丁集、张集、刘庄等10多个大、中型井田。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60年代中、后期勘查、发现、开采的新矿区。总面积约为2600平方公里。
1957年,淮南煤矿地质勘查工作即将结束,为寻找后备勘探基地,淮南煤矿周围普查找煤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当时煤炭部华东局一二○队,除在宿县、蒙城地区开展找煤并发现新煤田外,根据谢家荣“大淮南盆地”的基本观点,结合地质构造推断,在淮南复向斜中寻找次一级构造隆起是发现新含煤区有希望的地段,并开始考虑该区找煤工作。随后由煤炭部地质总局电法队和地质部南满重力队先后在八公山和明龙山之间的广大平原地区进行勘测,经对电法资料分析发现,在东部大面积新生界松散层掩盖之下有一构造隆起(即潘集背斜)存在。同年末,在安徽省工作的电法队又进一步工作,证实该构造隆起是存在的,有钻探验证的必要。
1958年6月,省地质局蚌埠分局怀远地质队在明龙山以南进行找煤时,马庄一钻其层位正置于二叠系下部主要可采煤层地段,证实电法资料解释构造隆起是可靠的。由于马庄钻探质量低劣,仅打出一层煤,其余煤层全部打丢,同时在构造上又错误地推断地层走向为北西向,故在马庄钻孔西北方向的古路岗布孔施钻,该孔所见基岩为三叠纪红砂岩,研究认为该区煤系分布狭窄,可采煤层少等,做了否定的结论而撤钻。
1958年9月,安徽省煤炭厅一二○队(即煤炭部华东局一二○队,曾下放给安徽省管理)为进一步验证电法等资料进入区内,以钻探为主配合电法、地震开展了大面积普查找煤和勘探工作,逐步揭开了潘—谢矿区这一大型隐伏含煤区。自1958年9月钻探01孔(367米深处见11.90米厚的煤层)开始,先后于1959—1966年提交过潘集综合普查、谢桥陶王井田精查、潘集详查等六份报告,以上地质报告均因钻探工程质量差和勘探程度不足等原因,相应降为普查或勘探总结报告。后经华东煤炭基建公司第四勘探队补充勘探,于1965年12月提出了包括潘集背斜两翼在内约200平方公里范围的详查地质报告,共获煤储量26.38亿吨。
自1966年起,以背斜轴为界分成两个井田,进行钻探和地震配合的综合精查勘探。于1966年10月,第四勘探队提交了潘集勘探区第一井田精查地质勘探报告,获煤储量17.02亿吨,1968年7月1日由华东煤炭基建公司批准。第四勘探队于1967年4月提交了《潘集勘探区第二井田精查勘探地质报告》,获煤储量6.5亿吨,1968年8月5日由华东煤炭基建公司批准。以上两个井田精查地质报告提出后,安徽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地质构造形态,从煤矿生产角度出发,拟利用两个井田资料建4对大型矿井,这样某些地段的勘探工程就嫌不足,需补充钻探。重新划分后的一号井田,煤储量8.2亿吨,勘探程度能满足要求,不再进行补钻,并于1973年11月1日开始兴建一座年产300万吨的大型矿井,1983年12月建成投产。二号井经补充勘探后,获煤储量5.5亿吨,1974年3月提交了《潘集二号井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由安徽省燃化局批准。潘集二矿1976年12月开始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300万吨的大型矿井,1989年12月已建成投产,3月批准报告煤储量9.65亿吨。潘集三矿于1976年6月开始兴建,设计能力年产300万吨,目前正在建设中。1985年,安徽省煤田地质公司第一勘探队提交了《淮南煤田潘集勘探区四井田精查补充地质报告》,安徽省储委1987年批准报告煤储量6.38亿吨,尚未利用。在勘探潘集区的同时,也对其外围进行了找煤,目前西部的丁集区已达详查勘探程度,煤储量8.74亿吨;北部的朱集区达普查程度,煤储量约7.96亿吨,以上二区均和潘集区相连接,可作为其远景规划区。
1965年,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建公司第四勘探队在当时为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迅速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开始收集资料,并根据潘集西部501孔见煤情况及电法、地震资料,经分析认为潘集含煤区可能向西延展,因而选择了交通条件好的阜阳地区为找煤区。该区东起丁集,西至大田集,南起颖上,北至马店,横跨颖上、利辛、阜阳、阜南及凤台等县(市),东西长97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面积约为3300平方公里。1966年元月18日,首先在顾桥区开始钻探,施工第二个孔(66—02孔)时见11—1煤层,此后陆续在谢桥、陈桥、江口集一带展开了钻探,在普查找煤过程中,始终与电法队密切配合,对已获得资料进行充分研究分析,同年10月在区内又开展了地震勘探工作,大大加快了勘探速度。该阶段共施工52个钻孔,钻探工程量3.37万米,其中见煤钻孔31个,估算煤储量45亿多吨。
1979年,煤炭部地质局决定在顾桥勘探区进行以地震为主、钻探验证的综合勘探方法改革试点,试验结果地质效果是好的;第一勘探队与物测队于1980年12月提交了《顾桥勘探区精查综合勘探地质报告》,获煤工业储量22.3亿吨。
1979年10月,煤炭部第一勘探公司一四七队在前人普查找煤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在颖(上)—凤(台)区进一步开展普查找煤,工作由东部的八里塘往西展开,在新集7线采用剖面法控制断层倾角过程中,701孔穿过老地层后见到二叠纪煤系,接着再往南施工,703、704孔穿过新生界后均见到煤系,再往南布711孔,穿过新生界及断层面仍见煤系,经研究确定为推覆构造。一四七队于1987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淮南煤田颖凤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获煤储量2.57亿吨,其中在推覆体下获得新发现煤储量11.65亿吨。1983—1986年,在矿区内刘庄井田首次与日本国进行合作勘探,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地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自1958年进入该区进行钻探验证发现新含煤区后,到1991年底,全区提交地质、物探、水文等各种勘探程度的地质报告、资料共50多件,累计探明煤储量160.43亿吨。
在提交的地质报告中,属精查勘探程度并已建井投产的有潘一、潘二井田;正在建井的有潘三、谢桥、张集、新集井田;尚未利用的有王庄、顾集、潘四、刘庄等井田。可供进一步勘探的尚有丁集、朱集、颖凤、口孜集、老庙—展沟等。
曾参与该矿区勘探工作的单位有安徽省煤炭厅一二○煤田地质勘探队,煤田地质勘探总局电法队、华东煤炭基建公司第一(一二一)勘探队和第四勘探队,煤炭部第一勘探公司一四七队、湖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六队、湖北公司地震队、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物探队、水文队等。地质部所属的有南满重力队,省地质局蚌埠分局怀远地质队、省地质局三二三、三三七和三二五队等。其中对发现新含煤区提供可靠的地质信息和提交地质成果最早、最多,成效显著的要首推谢家荣的“大淮南盆地”理论的指导,其次应是安徽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队(包括其前身一二○队、第一队、省煤炭厅一二○队、华东基建公司第四勘探队、安徽省燃化基建总队一支队等)和物测队(包括建队前的电法队、地震队等),后期还有在推覆体下找煤有成绩的煤炭部一公司一四七队。1980年12月底提交的《淮南煤田潘谢矿区顾桥勘探区综合勘探精查地质报告》,可供建年产400万吨的矿井两对,1981年5月经煤炭部地质局会同两淮煤炭基地建设总指挥部组织有关单位共同审查批准,1983年3月煤炭部地质局在组织煤炭系统第二次全国优质地质报告评选时,认为该报告“采用钻探、地震综合勘探,地质报告精度大大提高,地震解决该区地质构造效果显著,在综合利用地震资料方面有许多创新,令人信服,而且该区地震成果已为设计部门承认和接受,为今后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采用地震资料提交地质成果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授于“综合勘探特别奖”。又如中日合作勘探的《刘庄井田精查地质综合勘探报告》,节约钻探工作量12万多米,可减少地勘费1000万元,缩短勘探周期7年,为此,1989年获煤炭部地质局优质报告奖,1989年获国家储量管理局1988年优质报告金质奖章,后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潘一和潘二矿共生产原煤246.5万吨。
目前尚未利用的精查报告有顾桥、王庄、潘四和刘庄。以上四对矿井总设计能力将达1400万吨/年,预计到下个世纪初矿区总体规模将建10对大型矿井,总设计能力达3000万吨/年。从煤炭的综合经济效益看,一吨煤在上海可创2000元以上的经济价值,比全国各地的经济效益都好。淮南煤矿主要担负着华东地区能源供应重任,也决定着这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好坏,为此积极搞好淮南煤矿建设将给国民经济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交了最终地质报告并经批准后,已被淮南矿务局和淮南市煤炭局利用的矿井 表2-3
根据上述职责,省能源局设5个内设机构(正处级):
(一)综合处。
研究和协调能源重大问题,提出能源发展战略的建议;拟订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能源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承担能源体制改革有关工作;负责机关日常政务工作;承担信息、统计和能源行业监测分析、预测预誉工作。
(二)煤炭产业发展处。
承担全省煤炭行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拟订煤炭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按规定负责审查、上报或核准煤炭建设项目;综合协调煤层气开发利用,指导煤炭科技进步,推动重大设备研发、成套设备的引进消化创新,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
(三)电力产业发展处。
承担全省电力行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拟订电力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按规定负责审查、上报或核准电力建设项目;指导电力科技进步。
(四)新能源产业发展处。
承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行业管理工作;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拟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按规定负责审查、上报或核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指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进步,推动重大设备研发、成套设备的引进消化创新,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
(五)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处。
承担石油、天然气行业管理工作;研究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拟订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按规定负责审查、上报或核准石油、天然气建设项目;指导石油、天然气科技进步,推动重大设备研发、成套设备的引进消化创新,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承担石油储备管理有关工作。
实际未批先建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一般都是矿山企业和矿山所在地的政府达成协议(非书面)。开矿,首先要拿到采矿权,安徽省煤炭都是由省国土厅审批的。拿到采矿权后才允许进行矿山建设,建设完成通过安监局安全验收后发安全生产许可证。整个过程要和政府、发改委、国土厅、国土局、经信委、安监局等多个部门进行工作协调。如果你不熟悉流程,建议找一家专业的中介公司来办理,比自己办理要更快,更省力。最后不建议未批先建。还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问我。
坐拥丰富的煤炭资源的皖北,一直是安徽经济发展的后腿。为此,安徽决定通过重组来重新配置资源,撬动皖北经济快速发展。
一个超级煤炭航母,将在煤炭大省安徽诞生。
近日,本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获悉,该省三大省属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分别称淮北矿业、淮南矿业、皖北煤电)将合并为一个产能达亿吨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
“这与我省的发展战略是一致的。”安徽省政府一位了解内情的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对于安徽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机遇。”
在安徽省发改委一位官员看来,坐拥丰富的煤炭资源的皖北,之所以一直拖着安徽经济发展的后腿,就是以往这些地方煤炭资源基本上都处于无序开发的状态,往外卖出的基本上都是原材料,赚取的仅仅是微薄的原材料利润。
为此,安徽提出了变资源大省为加工型大省的发展口号,决定通过重组来重新配置资源,撬动皖北经济快速发展。
三大矿业集团重组
安徽省国资系统的一位知情官员透露,三大矿业集团重组的事情由于非常敏感,在安徽已经“议论了两三年”,“企业意见,省里意见,都不尽一样,争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这三大矿业集团盘子巨大,“稍有不慎,就要出大问题”。
淮北矿业集团坐落在安徽省淮北市,其前身是淮北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5月,截至2005年末拥有资产189亿元,员工9万多人。
淮南矿业集团前身则为淮南矿务局,于1998年5月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1998年7月由中央直属下放安徽省管理,现有资产总额199亿元。
位于安徽宿州市的皖北煤电同样不可小觑。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始建于1984年5月,现拥有17家子公司和6家分公司,资产总额109亿元,并拥有安徽第一只煤炭股票———恒源煤电股份公司。
其中,淮北矿业和淮南矿业均已进入国家520户重点企业;皖北煤电则是安徽省属重点企业集团。
由于三大集团在安徽煤炭行业均有一席之地,且盘子很大,对于这场安徽省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重组案,安徽省上上下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我们正在研究,还在酝酿阶段。”安徽省国资委一位负责人表示,“从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做大做强安徽煤炭企业的一个手段。”
一种观点认为,三大煤炭集团联合起来更有利于从全局掌握全省资源。
“现在三大集团都在争先恐后地上马煤化工项目,但资金明显吃紧。”一位对重组抱以厚望的专家说,“重组后,就可以把资金集合起来做大事,比如搞煤炭深加工。”三大矿业集团目前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各有优势,一旦重组,优势资源可以互相调剂,带动全省煤炭行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煤炭企业之间进行重组,也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根据不久前公布的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国家将力主推进大型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即在“十一五”末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五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本稿由中国化工网www.chemnet.com.cn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国资委几天前发布的《2006年规划发展工作回顾及2007年重点工作思路》也指出,今年将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煤炭生产利用和资源控制能力”。
一位赞成重组的安徽省政府官员也表示,目前来看,三大矿业集团管理效率都比较低,治理结构都不完善,重组后可以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为企业注入活力。
但是,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三大矿业集团一旦重组,容易在地区形成垄断,不仅对煤炭价格影响比较大,还会妨碍各类社会主体公平竞争。
安徽省国资系统官员同时透露,这三大集团本身对于重组也有不同的看法。“由于实力都比较雄厚,以谁为主体?谁吃掉谁?三个企业谁也不服谁。”
不仅如此,目前,这三大集团已分别是淮北、淮南、宿州三市的支柱企业,也是当地利税大户。其中,光淮南矿业集团每年上交的税收就达10多亿。淮北矿业和皖北煤电也都在5亿以上。
“重组后,税怎么分?”淮南市政府一位官员这样反问。
撬动皖北:从资源大省到资源强省
尽管争论很多,但按照安徽省政府一位高层的说法,“重组已是大势所趋。”
安徽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保有储量250多亿吨,居全国第5位,华东第1位。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其中,淮北煤炭资源现已探明保有储量90亿吨,其中占储量86%的焦煤、肥煤和瘦煤,是国家保护开发的稀有品种;淮南煤炭探明储量153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9%,占华东地区32%,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
尽管资源丰富,但整体来看,涵盖蚌埠、淮南、淮北、阜阳、宿州和亳州六市的皖北地区,总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额等,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0%左右,差距十分明显。
“皖北活,则全局活;皖北强,则全省强;皖北崛起,则安徽才能快速崛起。”在2006年的一个振兴皖北经济的座谈会上,安徽省政府一位高层表示,皖北地区是安徽经济发展棋盘上一枚极其重要的棋子,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到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在三大矿业集团重组仍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中的时候,皖北煤电已经重组了淮南的市属企业———淮化集团,以大力发展“煤化工”项目。
据透露,皖北煤电与淮化集团整合,只是安徽省煤化工基地战略实施的第一步,同时煤电一体化、煤化盐化一体化也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
安徽省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总投资达400亿元的安徽省“十一五”期间重大项目“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已在淮北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介绍,该项目将依托安徽省内焦煤、石灰石和岩盐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按照投资规划,一方面进一步壮大煤炭主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形成煤-焦-化-电产业链,利用岩盐和石灰石资源,大力发展盐化工,生产聚氯乙烯,促进资源转化增值,最终建成全国一流的煤焦化电基地和盐化基地。
“希望通过这些动作,能除去省委省政府(撬动皖北经济)的这块心病。”安徽省政府一位高层表示。
据本报记者了解,这场旨在整合区内经济布局的重组不仅发生在煤炭行业,安徽省的钢铁企业马钢集团、铜陵有色公司等等,都在酝酿合并重组一批产业相近的国有企业。
“集中精力才能做大事。”安徽省发改委官员表示。
张云亭:中信(华东)集团公司副总裁
程宏志:深圳市龙岗公司总经理
汪永茂:宿州市皖北煤电集团总经理
汪家玉:中石化合肥公司总经理、书记
胡晓胜:上海梯佑集团董事长
周 旭: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副总裁
丰正茂:山东泰开成套电器限公司董事长
张先国:铜陵市鑫科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程仪长:铜陵市泰成实业公司董事长
刘 才:中兴股份公司移动事业部经理
桂桐怀:安徽桐山实业公司董事长
叶 葵:安徽发展投资公司总经理
刘盛明:中国商业部对外贸易总公司副总
都志灵:南京雨润集团经理、博士
潘忠诚:广州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
汪 诚:南京市油运公司总经理
彭文生:留英博士、在香港工作
程备久: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
袁松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桂祥友:贵州大学喀斯特实验室主任、博士、教授
许成国:广州南华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
严 肃:合肥财经职业学院董事长
李凤鸣:南京审计学院副院长、总经济师
高开甲:安庆市职业技术学院书记
叶富贵:清华大学教授
叶鹏飞:清华大学教授
潘正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人文学院书记
孙书存:南京大学教授、留美博士
张文斌:江苏徐州中国矿大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汪向阳:上海市**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博士
刘 斌:留美博士
吴价宝:江苏连云港市淮海大学管理系主任、博士
张树林:上海申磬安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
储 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梁 热:安徽省**办公厅副秘书长
李必芳:安徽省**办公厅
苏泽泉:安徽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聂皖辉:安徽省党史研究室主任
姚玉成:中组部
高 峰:中组部
汪红旗:中组部
桂来宝:安徽省煤炭安全监察局副局长
开桂兰:安庆市人大副主任
王贵杰:安徽九华山管委会主任、书记
张云龙:铜陵市委办副主任
刘叶根:安庆市政协副主席
吴 琦:铜陵市行管局局长
郑大凯:洛阳外语学院
刘明祥:空军第四训练基地大校
程玉胜:青岛市部队大校
朱训龙:马鞍山市**接待处处长
张书明:安徽省**法制办处长
张练武:山东省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编辑部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