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外资在中国的能源业和矿业投资项目有哪些

洁净的短靴
会撒娇的冰棍
2023-01-01 18:55:26

外资在中国的能源业和矿业投资项目有哪些?

最佳答案
知性的黑裤
认真的柜子
2025-09-09 06:18:12

1.从2008年开始,亚洲开发银行将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亚洲国家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现其正在考虑投资中国的一个供热系统项目。该投资计划短期目标主要是促进有效使用能源的项目,而长期目标则包括太阳能、风能以及潮汐等发电项目的投资。

2.中国综合资源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与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合作,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支持与资助下,对我国部分地区的风力资源进行了详细测算。根据该测算结果推测,我国陆地可以安装14亿千瓦的风力发电装备,如果考虑海上,总资源量将达到 20 亿千瓦以上。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7亿多千瓦。海上风速高,很少有静风期,可以有效利用风电机组发电容量。

一般估计海上风速比平原沿岸高20%,发电量增加70%。在陆上设计寿命20年的风电机组在海上可达25年到30年,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海上风电将来必然会成为重要的可持续能源。

3.国内外资金近年来流入中国矿业的资金或已达千亿元,甚至几千亿元。2007年1月~9月,全国采矿业共投资3162亿元,同比增长 23.2%;矿产加工冶炼压延业投资6533.49亿元,同比增长33.8%。中国矿业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

目前,外商、港澳台商设立的矿业企业达到594家;有100多家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矿 产勘查,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涉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锌、金矿等400多个勘查开采项目。

4.沙特阿美公司在福建和青岛建造两个炼油厂项目;在大连地区投资52亿美元兴建一家炼油一体化基地;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也正在就收购天津炼油项目进行新一轮谈判,估计涉资将达11.7亿美元。 “中国对能源和电力需求持续增加,国内资源却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

5.国际金融公司非常看好中国新能源的投资与发展。国际金融公司在中国接洽的能源项目基本都是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

参考资料:江苏海国节能审计事务有限公司

最新回答
淡淡的小丸子
现代的美女
2025-09-09 06:18:12

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基本要素有:

1.人2.资源3.环境4.经济社会发展5.技术

意义关系: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定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2] 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定的白云
饱满的台灯
2025-09-09 06:18:12
1、发展援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增大经济援助的力度,其援助比例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7%

2、绿色贸易:促进世界生产及贸易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清洁水源:节约用水,并到2015年实现为一半以上缺乏清洁饮用水源的人口提供洁净饮用水

4、能源开发: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及电能的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5、环境保护:工业化国家应当恪守“京都议定书”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规定,保护地球环境,防止全球继续变暖。

拓展资料:

1、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

2、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3、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艺的大象
无私的棒棒糖
2025-09-09 06:18:12
世界环境保护日

由来: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开幕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 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同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27届会议接受并通过了这一建议。每年的6月5日,世界各国都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以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为推进环境保护进程作出贡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希望通过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使人们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发展的积极行动者,使全人类拥有一个安全而繁荣的未来。

历年主题:

1974年 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人类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 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 环境与和平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 警惕全球变暖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 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

1993年 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 2000环保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 使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 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Water-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据悉,这一主题旨在号召每个人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地球上最珍贵的生存资源——水。此前,这一主题曾被用于支持联合国“国际淡水年”(2003年)和“世界水日”(3月22日)。

世界环保大事记

1891年 自然保护团体塞拉俱乐部在美国成立。

1962年 美国女科学家 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出书《寂静的春天》,警告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969年 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地球之友"在美国成立。

1970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环境委员会成立。

1972年 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出版,提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通过了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的建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5年生效)。

1974年 世界人口会议召开,通过《世界人口行动计划》

世界粮食会议召开,通过《消除饥饿及营养不良的世界宣言》。

1976年 联合国人类居住会议(HABITAT)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

1979年 第二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部长级会议召开,通过了《关于预见性环境政策的宣言》;

1980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世界银行等10家多边援助机构通过了《关于经济开发中的环境政策及实施程序的宣言》;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世界自然基金会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发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美国政府出版《公元2000年的地球》,预言21世纪将面临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1981年 联合国召开"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会议",通过了《增加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行动计划》。

198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纪念会议在内罗毕召开,通过《内罗毕宣言》。

1983年 OECD设置"环境影响评价与开发援助特别团体"。

1984年 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世界银行制定《环境政策与实施程序》。

1985年 第三届环境部长级会议召开,通过了《环境:未来的资源》宣言及《在环境援助计划和项目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理事会建议》等。

1987年 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通过了《东京宣言》,并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提出了许多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思想的建议。

1990年 欧盟委员会EU首脑会议通过环境宣言。

1991年 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设立"全球环境基金会GEF";

41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发表了《北京宣言》。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了《森林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出席会议的非政府环保组织通过了《消费和生活方式公约》。

2002年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和《执行计划》两个文件终于获得通过。

这次会议是1992年里约地球首脑会议的后续。里约会议10年来,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更趋严重,人类在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和能源5大领域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全球可持续发展状况有恶化的趋势。

在作为这次首脑会议政治宣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中,各国承诺将不遗余力地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把世界建成一个以人为本,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美好社会。执行计划》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性挑战是贫困,消除贫困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把消除贫困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中、并作为这次首脑会议的主旋律之一,是里约会议10年来的最大进步,也标志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与里约会议通过的《21世纪行动议程》相比,这次首脑会议设立的目标更加明确,并在多数项目上确定了行动时间表,其中包括: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无法得到足够卫生设施的人口降低一半;到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样性消失的速度;以及到2005年开始实施下一代人资源保护战略等。

有魅力的犀牛
粗犷的凉面
2025-09-09 06:18:12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出现: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2]  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具体地说: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从容的铃铛
有魅力的冰棍
2025-09-09 06:18:12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期认为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1] 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调皮的电脑
怕孤独的抽屉
2025-09-09 06:18:12
①中国能源基本情况评价

第一,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1997年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评价:2000米内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1000米内2.86万亿吨,探明储量(A+B+C)6044亿吨,可采储量1145亿吨;煤炭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12%,褐煤13%;按用途分类:动力煤为83%,炼焦造气等原料煤为17%。1993年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米,专家预测可采资源量:石油为130-150亿吨,天然气7-10万亿立米。煤层气:2000米内测算资源量30-35万亿立米。水能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可开发量为3.79亿千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2/3国土面积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平方厘米,风能资源量估计为2530亿瓦,地热能已探明可采储量4627亿吨标煤,生物能:柴薪秸杆为3亿吨标煤,动物粪便等沼气原料为25亿吨;海洋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潮汐能可开发资源量218亿瓦,波浪能理论资源量129亿瓦,潮流能理论资源量140亿瓦,温差能13.2-14.8千亿瓦。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可采储量而言,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有关专家估计,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和东部的煤炭资源将在2030年耗尽,水力资源的开发也将达到极际。就质量而言,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按各种燃料的热值计算,在目前的探明储量下,世界能源资源中,固体燃料和液、气体燃料的比例为4:1,而我国则远远落后于这一比值。目前,在世界能源产量中,高质量的液、气体能源所占比例为60.8%,而我国仅为19.1%。

第二,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由煤炭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1998年,原煤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为74.2%,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为75.6%。根据UNEP和UNDP1995年的世界资源报告,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世界为:液体37.1%,气体23.7%,固体29.2%,一次电能9.9%;发达国家:液体36.7%,气体27.4%,固体24.1%,一次电能11.7%;发展中国家:液体37.3%,气体14.1%,固体43.7%,一次电能3.8%;而中国:液体17.5%,气体1.6%,固体75%,一次电能5.9%。

各国能源消费结构比较概况见表4、表5所示。

http://www.lzqjny.org.cn/shownews.asp?newsid=64

西部拥有全国水电蕴藏总量的90%即6.12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如果我们全力以赴开发90%,不加未来梯级电站群落所带来的潜力,西部每年水电发电量为48250.08亿度,世界上每人每年可享受800多度电。按售价每度0.50元计算,年均直接经济收入24125.04亿元。按世界60亿人口计算,每年可向每人赚取人民币400多元,它产生的连锁效应更是无法估量的。实现开发90%的目标,西部3亿多人口年均收入人民币8000多元。仅此一项产业,西部就达到了东部二十余年发展的水平,再加上随之带动的相关的产业收入,西部到21世纪中叶就真正的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

水电开发已经证明,修巨型水电站赚大钱,并且驱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向前飞跃;修大型水电站也赚大钱,并且带动一个省的经济再上新高。葛洲坝效应、漫湾效应和二滩效应的确如此。

水电能源是迄今为止被科学和历史所证明的最清洁、最有开发价值和最能保持生态平衡的可再生能源,而它在中国西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潜力巨大,并且造价低廉。四川的二滩和云南的漫湾两大水电工程,每千瓦的造价为3500元人民币左右,即使按4000元/千瓦计算,开发西部包括已建和在建的在内,也仅需21232亿元。目前我国居民储蓄达70000亿元,只要老百姓看好钱能生钱,只需调动5%的储户,改而持有月股息为7%的水电股票作为存款,每年即可获得3000亿元建设资金,加上付息10年不到就可实现90%的开发目标。建成投产后按每度电0.30元出售,不到5年就实现本息两清。5年之后巨大的纯利润自不必说,随之而来的生态恢复效应、江河中下游保护效应、旅游效应、环保价值等等,绝不是上万万个亿以至更多的投入能够换回来的。

西部的能源开发战略应当是: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行水电能源股票筹集主要资金,各省积极配合国家投资辖区内的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省、自治区自主开发10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各地州开发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鼓励支持个体私人举办1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

水电能源的开发既是西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西部保护世界上大江大河永远年轻的中坚力量。唯有水电能源才能给西部的经济腾飞创造契机;唯有它才能使西部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尽绵薄之力;唯有水电能源才能还山川以绿色的盛装,还江河以清澈的本色,还人类以洁净的生存空间。

总之,西部的经济发展,西部在二十一世纪要立于不败之地,西部现代化的实现,必将依赖于水电能源作为支柱产业的全力开发。

在北京金源购物中心国美电器城,奥克斯空调的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顾客来买空调,第一选择是要节能,这一阵我们厂家主打的品牌也都是节能新产品”。

眼下,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厂矿还是家庭,“节能”两个字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为影响2005年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走向的最新热点。

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加上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人口,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据有关专家统计,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9.7亿吨,其中,煤炭18.7亿吨,同比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5%。2001到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高达9.89%,2003年和2004年分别达到13%和15.2%。

能源消费巨增直接导致能源生产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8.4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5.2%发电量218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煤炭超速增长,近两年年增产量达到2亿吨以上,2004年产量达19.56亿吨,同比增长17.3%原油产量1.75亿吨,同比增长2.9%。

由此引发能源建设规模日趋庞大,电力投资热、煤炭投资热等热潮不断。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存在能源短缺。电力持续短缺,今年最大缺口将达2500万千瓦煤炭全面紧张,市场价格一路攀升,达到历史高峰煤炭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严重制约煤炭供应缺电造成燃料油和柴油发电增加天然气出现季节性短缺……一方面能源需求巨大,另一方面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巨大的矛盾迫使我们走节约能源的道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对能源资源问题也给予了前所未有地关注,明确提出这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到尽头

实际上,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能源和节能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的方针,将节能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90年代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一方面,中国能源开发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5.5%每万元GDP取水量比1980年下降了84.7%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为1985年的14.6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总值为1985年的12.4倍。

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仍然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资源利用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表明,我国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极大浪费,如在严重缺水地区大上高耗水项目,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过分追求高标准、大面积,过度包装、讲究排场、大吃大喝等。近两年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资源的高消耗造成环境的高污染,工业污染日趋复杂,农业面临水源污染严重,环境突发事件增多,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节约能源资源潜力巨大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据介绍,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资源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满足各地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实施“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去年以来,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再度出现,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近7年来全国耕地已减少1亿亩,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以下。

专家指出,长远来看,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增加资源消费量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这是难以想象的。走节约能源的道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其实,中国节能的潜力是巨大的。

——专家测算,1996-2004年,中国政府推广的绿色照明工程累计节电450亿千瓦时,相当于90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削减大量电网峰荷,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碳计)排放1300万吨

——200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试点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目前已经实现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南4省全境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目标。其中吉林省车用乙醇汽油市场覆盖率已接近90%,2004年乙醇汽油销售接近80万吨辽宁、黑龙江和河南3省也按省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2004年省内市场覆盖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有关专家预计,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如果城镇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到2020年每年就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减少8000万千瓦时空调高峰负荷,相当于每年节省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

——有关专家预测,如果实施有效的需求侧管理,到2020年,我国可减少装机1亿千瓦左右,超过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同时还可节约8000亿至10000亿的投资。由此可见,在我国实施需求侧管理潜力巨大。

全面推进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据了解,有关部门提出当前从5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2005年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抓好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和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设。研究提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推进城市节水、农业节水,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和节约木材,研究实施节约包装材料的政策措施。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修订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土地复垦。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试点,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提出城市建设节约利用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措施,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见。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

(五)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

有关人士强调,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