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动力工程 > 正文

核心期刊的遴选体系

务实的睫毛
动人的蓝天
2023-01-01 18:47:20

核心期刊的遴选体系

最佳答案
香蕉便当
鳗鱼小土豆
2025-09-08 12:52:46

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如果该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双核心期刊与单核心期刊在职称评选中,均为核心期刊。但双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准自然要更好一些。

一共分为七编: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

A/K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B (除B9)哲学

B9 宗教

C(除C95) 社会科学总论(除民族学)

C95 民族学

D (含A,除D9) 政治学(含马列)

D9 法律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F0/F2(除F23,除F27) 经济学(除会计,企业经济)

F23 会计

F3 农业经济

F4/6(含F27)工业经济(含企业经济)

F7 贸易经济

F81 财政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2 (除G25,G27)文化事业/信息与知识传播(除图书馆学,档案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G27档案学

G3 (除G35)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

G4 教育

G8 体育

H 语言学

I 文学

J 艺术

K (除K9) 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N/Q,T/X 综合性科学技术

N 自然科学总论

O1 数学

O3 力学

O4 物理

O6 /O7化学/晶体学

P1 天文学

P2 测绘学

P3 地球物理学

P4 大气科学(气象学)

P5 地质学

P7 海洋学

K9/P9 地理学

Q 生物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R2 中国医学

R3 基础医学

R4/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R9 药学

第六编 农业科学

S 综合性农业科学

S1 农业基础科学

S2 农业工程

S3/5 农学,农作物

S4 植物保护

S6 园艺

S7 林业

S8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S9 水产、渔业

第七编 工业技术

TB 一般工业技术

TD 矿业工程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TF 冶金工业

TG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业

TJ 武器工业

TK 能源与动力工程

TL 原子能技术

TM 电工技术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TQ 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TU 建筑科学

TV 水利工程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核心期刊——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包括: 经济学(72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刊信息 1 经济研究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 2 中国工业经济  3 世界经济  4 金融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2号2号楼(100800) 5 会计研究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100820) 6 中国农村经济  7 经济管理  8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法学楼4层(100871) 9 中国农村观察  10 世界经济文汇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11 经济学动态 北京市阜外月坛 1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100032) 13 农业经济问题  14 财贸经济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5 财经研究  16 国际金融研究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号(100818) 17 改革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400020) 18 南开经济研究 天津市卫津路94号(300071) 19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31号(100080) 20 经济学家 四川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610074) 21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22 世界经济研究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472室(西区)(200020) 23 经济评论 武汉市武昌珞珈山(430072) 24 审计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南路5号(100044) 2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厦门大学399信箱(361005) 26 财经科学 成都市外西光华村街55号(610074) 27 国际贸易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29信箱(100029) 28 上海经济研究 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501室(200020) 29 财经问题研究 大连市黑石礁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116025) 30 产业经济研究 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210003) 31 当代经济科学 西安市雁塔西路76号西安交大169信箱(710061) 32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杭州市文一西路83号(310012) 33 宏观经济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100038) 34 国际贸易 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100710) 35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210095) 36 中国经济问题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361005) 37 当代财经 南昌市庐山中大道(330013) 38 当代经济研究 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130117) 39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410082) 40 农业技术经济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100081) 41 中国土地科学 北京市西城区大觉胡同50号(100035) 42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43 税务研究 北京市宣武区枣林前街68号(100053) 44 证券市场导报 深圳市深南东路5045号17楼(518010) 45 财政研究 北京市复外三里河财政部科研所转(100820) 46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100081) 47 商业经济与管理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310018) 48 经济纵横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130033) 49 国际经贸探索 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510420) 50 国际经济合作 北京市安外东后巷28号(100710) 51 城市问题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100101) 52 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京市朝外红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00026) 53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太原市坞城路696号(030006) 54 金融论坛 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15号(100036) 55 经济问题 太原市并州南路116号(030006) 56 城市发展研究 北京市百万庄建设部(100835) 5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武汉武昌武珞路114号(430060) 58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59 经济问题探索 昆明市东二环路685号(650216) 60 调研世界 北京市月坛南街57号(100826) 61 亚太经济 福州市柳河路18号(350001) 62 财贸研究 蚌埠市曹山路962号(233030) 63 中国流通经济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240信箱(101149) 64 投资研究 北京市金融大街25号(100032) 65 上海金融 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81号815室(200120) 66 涉外税务 深圳市福田路28号地税大楼(518033) 67 经济经纬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80号(450011) 68 现代经济探讨 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210013) 69 商业研究 哈尔滨市道里区通达街138号(150076) 70 消费经济 长沙市麓山路36号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410081) 71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25号(300222) 72 中国金融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外小红庙南里3号(100055) 管理学(29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刊信息 1 管理世界 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8号3层(100098) 2 经济管理 北京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3 中国软科学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270室(100045) 4 科学学研究 北京中关村东路55号8712信箱(100080) 5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200434) 6 南开管理评论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商学院(300071) 7 管理科学学报 天津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300072) 8 研究与发展管理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433) 9 中国管理科学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100080) 10 管理工程学报 杭州市古墩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310058) 1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天津市河东区新开路138号科技创新大厦(300011) 12 预测 合肥工业大学290信箱(230009) 13 管理科学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街13号(150001) 14 科学管理研究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47号汇通饭店415室(010010) 15 中国科技论坛 北京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北京3814信箱(100038) 16 中国行政管理 北京西安门大街22号,中南海1745信箱(100017) 17 管理评论 北京市中关村东路80号7号楼112室(100080) 18 科研管理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8712信箱(100080) 19 软科学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11号5楼(610041) 20 公共管理学报 哈尔滨市南岗区法院街13号 21 经济体制改革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社科院(610072) 22 科技进步与对策 武汉市洪山路2号湖北科教大厦D座5楼(430071) 23 管理现代化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一区13号楼(100011) 24 科技管理研究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307(510033) 25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子区38号(100037) 26 管理学报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430074) 27 宏观经济管理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国家发展改革委(100824) 28 华东经济管理 安徽合肥市望江东路115号(230059) 29 现代管理科学 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22号楼(210013)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国际三大索引: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s

最新回答
能干的红酒
单薄的大船
2025-09-08 12:52:46

通过国内统一刊号也可以来区分期刊的种类,每一个字符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国内统一刊号格式为CNxx-yyyy/z,由中国国别代码“CN”、报刊登记号“xx-yyyy”和分类号“z”组成。其中“xx”为期刊出版单位所在地区代号,“yyyy”为出版管理部门分配的序号(期刊的序范围为“1000-4999”),“z”则是用以说明期刊所属学科分类。地区代号: 11.北京市 12.天津 13.河北省 14.山西省 15.内蒙古自治区 21.辽宁省 22.吉林省 23.黑龙江省 31.上海市 32.江苏省 33.浙江省 34.安徽省 35.福建省 36.江西省 37.山东省 41.河南省 42.湖北省 43.湖南省 44.广东省 45.广西壮族自治区 46.海南省 47.备用号 48.备用号 49. 备用号 50.重庆市 51.四川省 52.贵州省 54.西藏自治区 61.陕西省 62.甘肃省 63.青海省 64.宁夏回族自治区 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科分类号: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J—艺术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R—医学、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TB—一般工业技术 TD—矿业工程 TE—石油、天然气工业TF—冶金工业 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TH--机械、仪表工业TJ—武器工业 TK—能源与动力工程 TL--原子能技术TM—电工技术 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TQ—化学工业 TS--轻工业、手工业TU—建筑科学 TV--水利工程 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作为正规期刊还有其他特征:有承印单位名称;封面或封底有条码、定价;如属通过邮局发行的正式期刊,还具有邮发代号。

成就的滑板
舒心的鞋子
2025-09-08 12:52:46

苏州大学更好,苏州大学的名气更大,在全国范围内收分也更高。苏州大学曾用名江苏师范学院,所以他的基础理学、文学方面都是不错的,由于合并了苏州医学院,所以实力大大上升。

苏州大学比较擅长的专业有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汉语言文学、金融学、法学、会计学等等,相比江南大学,优秀专业的学科覆盖度更高一些。

苏州大学规模:

学校有天赐庄、独墅湖、阳澄湖、未来4个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66万余平方米。学校设有36个学院(部),开设13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5847人,专任教师3319人,全日制本科生27897人,硕士生15943人,博士生5061人,留学生1271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端庄的花生
背后的金鱼
2025-09-08 12:52:46

华东理工大学不是985工程大学,是211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大学,坐落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学科设置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双万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为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东吴大学、江南大学等校化工系组建而成,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改名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徐汇、奉贤和金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532亩,建筑总面积95万平方米;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071人,其中正高级484人,副高级759人,中级747人,中级及以下82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0%。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0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20余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1月,学校与包括牛津大学在内的英、美、德、法、日等国的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奥利弗·哈特合同与治理研究中心;建有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在英国建立全球首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首家中罗共建的“华东理工大学锡比乌中欧国际商学院”。

2019学年,学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暑期项目等各类项目派出本科学生622人。在公派留学项目方面,多位学生被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京都大学等高校录取。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入选专业4个、通过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90门、上海市级重点课程146门、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20门、上海市优质在线课程4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9门。

学术科研

截至2022年1月,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3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有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部级创新团队5个,此外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等国家级计量认证单位,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

截至2020年1月,学校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70项,省部委科学技术奖7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2000多项。2016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史上首个上海市技术发明特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0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2年1月,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总藏书量351万册。截至2018年底,图书馆拥有纸质中外文图书309.4万册,纸质期刊合订本28.3万册,电子图书(含学位论文)累积量784.28万册,电子期刊6.9万种,续订和新购数据库123个。

特色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社会工作、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社会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复合材料与工程、信息工程、油气储运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7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入选专业(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通过国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复合材料与工程

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化学工程与工艺

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轻化工程、化学、生物技术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重点学科(8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二级学科)、化学过程机械(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培育)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

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发酵工程、环境工程、农药学、社会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应用化学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7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高峰学科(5个):化学工程与技术(I类高峰学科)、化学(II类高峰学科)、设计学(IV高峰学科)、环境与生态(IV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IV高峰学科)

全国共有211大学有112所和116所的区分,因为有4所院校分别拥有两个校区,地方会分别统计;39所985大学,其中上海有10所211大学,4所985大学。

                                 

上海211大学名单: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上海985大学名单: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211工程”大学介绍如下: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是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于1896年,是“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组成成员。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教育部、国家海洋局、上海市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同济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既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也是“985工程”建设高校。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商科,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研究商学的高等学府。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组成成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办的第一家高等外国语华府,是中国“双一流”基本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学科设置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

东华大学。东华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染传习所。东华大学于1951年正式建校,时名为华东纺织工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简称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军队“2110工程”和原总后勤部“53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985和211的区别

定义不同

985大学即参加“985工程“的大学,即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大学即参与“211工程”的大学,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实施时间不同

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1995年11月,211工程正式启动。

涵盖大学不同

985大学都是211大学,但211大学不一定是985大学。

建设内容不同

“985工程”建设任务为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热心的云朵
超级的纸鹤
2025-09-08 12:52:46

一、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二、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为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三、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

“111计划”,为九校联盟(C9)、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四、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位列“211工程”。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中俄交通大学联盟、中欧商校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国际铁路联盟成员和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理事单位。

五、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建校初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先后划转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交通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工业大学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

温柔的树叶
俊秀的电灯胆
2025-09-08 12:52:46
一、 专业历史沿革与发展动态

  能源动力工业是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机械和热工设备在各个领域的需求日益扩大,因而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目前我国有 120多所院校开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按照 1998 年国家教育部重新修订调整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080501)属于工学 (08),对应的二级学科为能源动力类 (0810),是由旧本科的九个相关专业合并而成,它包括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080311)、热能工程(080501)、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080313)、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080319W)、制冷与低温技术(080502)、能源工程(080506W)、工程热物理(080507W)、水利水电动力工程(080903)、冷冻冷藏工程(081409)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拓展空间很大。

我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制冷与空调方向)是依托于机电工程系建立的,机电工程系有相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新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及其实验与原有专业相似,很多教学设施可共用,教学条件具有互补性。在充分论证并经教委批复后,我专业于 2006年开始招生,计划招收50名。

二、 专业办学理念及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和学科交叉渗透的速度加快,能源动力类专业的覆盖面、涉及面越来越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为复杂,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环境、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知识)。在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环、全国很多地区电力紧缺以及 SARS 以后,制冷与空调技术发展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把舒适性与节能、环保、高效结合起来综合评价;更重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更关注室内空气品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德州拥有很多制冷企业,如亚太集团、中大-贝莱特中央空调集团、格瑞德集团和山东双一集团等,为使我们的教育能够与国际和地方经济接轨,使学生适应充满挑战的21世纪,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热能动力学科发展基础上,结合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定位及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将现代制冷空调技术作为专业主要发展方向,并开设动力机械及工程方向的专业选修模块;考虑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充实,加强专业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以解决能源动力类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与我国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强调专门化之间的矛盾,培养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建立在大机械平台上,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满足经济建设需要。

本专业是跨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工程、热能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通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热工测试技术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和热工测试技术等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制冷空调设备、制冷装置、动力机械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等设计、制造和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本专业毕业生将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能量的转换和利用、动力机械与动力工程的设计、节能技术、制冷设备关键技术和制冷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实验研究、热工控制、安装和运行管理及营销等方面工作。

在教学计划制定中,尽量体现重基础、宽专业的主导思想,强调大机械平台,并不削减热工基础,学生除了必修传统的热工三大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之外,还需必修机械基础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充分体现了大机械平台上基础厚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此外,还按专业方向设置了多种教学模块,增设了动力机械工程方向模块课程,以扩大学生的专业口径,对于学生的就业和转岗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还可满足我国能源建设需要;根据近年来空调行业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反映新技术、新知识的选修课程,如“制冷压缩机”、“制冷新技术”等学科前沿专业课程,使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强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设了专业实验课,逐步构建出符合认知规律、分层次、模块化的开放实验教学体系。在实习方面,山东双一集团、格瑞德集团等都已经成为我系的教学实践基地,在校期间,同学们可以到公司去实习,能够接触到制冷设备的制造工艺并能够了解最新的制冷技术发展趋势,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在计算机和英语课程设置上,基础教育时强调理论学习,专业教育时强调应用,从而保证四年内计算机和英语学习不断线。这些工作都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其学科发展前沿;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营销、管理、商业贸易及检测工作,制冷空调的智能控制及软件开发工作,中央空调和冷藏库的设计、安装及运行管理工作,新型制冷空调技术与装置的研究开发工作,境外企业的商务与市场代表。

愉快的宝贝
超级的日记本
2025-09-08 12:52:46

贵州大学不是985是211,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211工程和985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贵州大学简介

贵州大学简称“贵大”,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并成为教育部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水平大学之一,是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口合作建设高校。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4163人,其中专任教师279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96人,占比49.9%。正高级职称人员52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923人

截止2022年3月,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6人、教育部“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领军人才6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12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43人。此外,有连续3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1人、连续4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人。

                                 

专业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38个学院、开设137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7个,2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一类特色专业9个、二类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1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酿酒工程、植物保护、动物科学、林学、工程管理、农林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冶金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采矿工程、农学、旅游管理、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

国家重点学科:农药学

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植物保护、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群、生态学、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化学、法学、林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汉语言文学、自动化、林学、冶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哲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二类特色专业:采矿工程、植物保护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民族学、农药学、土木工程、畜牧学、材料学、矿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物理学、食品、酿酒科学与工程、森林培育、地质学、生物工程学、机械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学、冶金工程、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省级重点学科:化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造林学、采矿工程、基础数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汉语言文字学、化学工艺、材料学、果树学、理论物理、企业管理、民族学、农药学、作物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日语、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物联网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安全工程、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业科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音乐学、表演、绘画、哲学、经济学、社会工作、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安全、土木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食品科学与工、 建筑学、城乡规划、农学、烟草、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医学

贵州省特色专业:哲学、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生物工程、水产养殖、社会工作、农业资源与环境。

贵州省示范性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自动化、林学、经济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土木工程、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植物保护

                                 

学术科研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和示范点1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10个。

学校尤其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贵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有白酒研究院、国际民间艺术研究院、民族学研究院(中国苗学研究院)、喀斯特地貌博物馆、西部少数民族博物馆、阳明文化研究院、东盟研究院、长征文化研究院、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和西部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2011年至2014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90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37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266项,获授权专利455项,11人获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发表论文113篇,被EI、ISTP、SCIE收录143篇。出版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世界佛学文库”、国际视野中贵州人类学苗学(第一辑)、国际视野中贵州人类学˙彝学(第二辑)等图书。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美国普莱斯比学院建立了孔子学院。此外,学校在IAUP(国际大学校长联盟)、AUAP(亚太大学联盟)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承办和协办了6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学校全面服务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近年来,新建了药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烟草学院、医学院、茶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新建了东盟研究院、阳明文化研究院、长征文化研究院、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公共大数据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特色研究机构。其中,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核心智库。

学校是浙江大学对口合作建设高校,与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广西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学校注重推动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是贵州省“9+1”高校协作联盟秘书长单位。学校主动与全省9个市(州)、20多个县(区)人民政府以及与茅台集团、瓮福集团、中铝贵州分公司、中烟贵州分公司等200多家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加强科技合作,实施贵州省“博士科技兴村”“三区科技人才”“教授、博士进企业”“百千万科技特派员系统工程”等行动计划,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提升合作层次,服务脱贫攻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院校,在美国普莱斯比学院建立了孔子学院、与冈比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此外,学校在IAUP(国际大学校长联盟)、AUAP(亚太大学联盟)、EPU(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承办、协办了11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

面向未来,学校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立足贵州、服务地方,努力建设有区域特色和国内外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为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含蓄的电灯胆
仁爱的野狼
2025-09-08 12:52:46
招收。

以2022年中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为例,中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招收本科即以上学历,专业要求为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矿产普查与勘探、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南院”)始建于1949年,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员企业。公司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华东、华北、华中、西部5个区域建立了区域总部,同时在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安徽、海南、雄安新区等24地设立分支机构。在亚太、欧亚、东南亚、中西非、中北非、美洲设立了海外区域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