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无功补偿,中午时段,功率因素一会儿偏低,一会正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应该属于分布式光伏并网系统,大多数为0.4、10kv系统,且多是“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并网模式。功率因数主要是有功功率(指的是从市电下网有功)和无功功率决定,中午时候,光伏发电量很强,有功功率类似于零,基本上都是倒灌电流,因此少量的无功功率都会造成系统功率因数过低!这个可以有效解决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我对着这个状态非常了解!
中午午休,用电量低谷。电网电压会抬高导致逆变器输出电压跟着抬高,当超出逆变器输出电压范围后,逆变器输出电压就没法继续抬高了,这时电网电压比逆变器输出端电压还高,光伏发的电没法通过逆变器送出到电网上,可联系逆变器厂家,调宽逆变器输出电压范围。(跟我之前做过的一个项目出现的问题一模一样,也是古瑞瓦特逆变器)。
主要原因有:
1、是有高电压或大电流回流破坏了晶硅排列。
2、由于热胀冷缩作用下拉断了电极导线。
3、由于防水、防潮做的不好腐蚀了内部导线。
4、由于光伏板出厂时间久远光伏板老化。以上四种状态发生都会造成光伏板不发电。
太阳能电池组件转化效率
系统损失和所有产品一样,光伏电站在长达25年的寿命周期中,组件效率、电气元件性能会逐步降低,发电量随之逐年递减。除去这些自然老化的因素之外,还有组件、逆变器的质量问题,线路布局、灰尘、串并联损失、线缆损失等多种因素。
一般光伏电站的财务模型中,系统发电量三年递减约5%,20年后发电量递减到80%。
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不论是独立使用还是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构成,不涉及机械部件。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元件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的基本必要条件是,逆变器输出之正弦波电流的频率和相位与电网电压的频率和相位相同。
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需考虑安全、光伏配置、计量和结算方面的问题,在安全方面并网点开关是否符合安全要求、设备在电网异常或故障时的安全性能否在电网停电时可靠断开以保证人身安全。
扩展资料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时对系统电网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实际输出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白天光照强度最强时,发电装置输出功率最大,夜晚几乎无光照以后,输出功率基本为零。因此除设备故障因素以外,发电装置输出功率随日照、天气、季节、温度等自然因素而变化,输出功率不稳定。
光伏发电并网有集中式大型并网光伏电站一般都是国家级电站,主要特点是将所发电能直接输送到电网,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但这种电站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占地面积大,还没有太大发展。而分散式小型并网光伏,特别是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由于投资小、建设快、占地面积小、政策支持力度大等优点,是光伏发电并网的主流。
发电厂又称发电站,是将自然界蕴藏的各种一次能源转换为电能(二次能源)的工厂。19世纪末,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人们开始提出建立电力生产中心的设想。电机制造技术的发展,电能应用范围的扩大,生产对电的需要的迅速增长,发电厂随之应运而生。现在的发电厂有多种途径的发电途径:靠燃煤、石油或天然气驱动涡轮机发电的称火电厂,靠水力发电的称水电站,还有些靠太阳能(光伏),风力和潮汐发电的小型电站,而以核燃料为能源的核电站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励磁电流就是同步电机转子中流过的电流(有了这个电流,使转子相当于一个电磁铁,有N极和S极),在正常运行时,这个电流是由外部加在转子上的直流电压产生的。以前这个直流电压是由直流电动机供给,现在大多是由可控硅整流后供给。我们通常把可控硅整流系统称为励磁装置。
当发电机单机运行时,励磁调节器通过调整发电机的励磁电流来调整发电机的端电压,当电力系统中有多台发电机并联运行时,励磁调节器通过调整励磁电流来合理分配并联运行发电机组间的无功功率,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