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是否绿色无害能源?争论再起
绿色能源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可再生能源是绿色无害能源,当然你这个无害要有个范围,譬如风力发电,不产生废气等污染物,但是有噪声,对周围居民和迁徙的鸟类有危害。
在中国,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以核能为主,还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已引发科学界重大争议的问题。“世界物理年在中国”系列活动十六日在北京举行最后一场活动——“物理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型报告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做报告称,中国现已明确积极发展核电方针,到二0二0年,中国核电比例将由目前仅约百分之一达到约百分之四,而且还将进一步加快发展。这位知名应用核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认为,基于核聚变反应堆的聚变电站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一个希望,虽然乐观的估计要五十年以后甚至更长时间,受控聚变核能才能开始对清洁能源做出实际贡献,但这对能源的长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杜祥琬说,预计到二0六0年,中国电力结构中煤电与煤气电、核电、包括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份额相当,大概是三分天下的局面,“这虽然是粗略的估计,但发展趋势是肯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将不能走以核能为主导能源的道路,必须尽可能地转向主要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何祚庥给出理由说,中国的天然铀资源供应不足,仅能支撑五十座标准核电站连续运行四十年,虽然可考虑进口天然铀,但在世界纷纷大力发展核能形势下,有人估计“铀资源大约在四十年内就会耗尽”。对于能源可持续发展话题,中国科学界有争议,也有共识,科学家们均表示,控制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大力节能,建设节约型社会,将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像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得,需要一次能的消耗才能得到,这样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化石能源、核能会越用越少,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补充,他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可以在自然界源源不断的得到的能,称作可再生能源.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电能不能从自然界源源不断的得到,所以电能不是可再生能源.但是电能会不会越用越少呢?电能可以通过水能、风能得到,也不会越用越少.所以电能也不是不可再生能源.所以电能只能说是二次能源,不能说可不可以再生
不是,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因为核燃料是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核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可通过三种核反应释放:
1、核裂变,较重的原子核分裂释放结核能。
2、核聚变,较轻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释放结核能。
3、核衰变,原子核自发衰变过程中释放能量。
核能的优点
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2、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3、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
我认为讲这种话非常不负责任,即便比尔盖茨的话对今后几十年有用,但我们需要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现在存在的问题。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即便欧洲国家已经开始主动关注再生能源的利用问题,同时也在逐渐实现相应的基础突破。但如果想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话,这个方式本身就需要一个实践过程,同时也需要持续至少几十年时间。当欧洲地区的能源危机进一步加重的时候,这个现象不仅会导致很多人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也会导致欧洲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以解决,欧洲地区也需要积极应对能源危机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我认为比尔盖茨的话非常不负责任。
在比尔盖茨看来,如果欧洲出现能源危机的话,这个方式反而可以让欧洲地区能够接受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问题。如果把这个事情放到几十年后来看的话,这个事情毫无疑问会对欧洲产生一定的益处,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件好事。我认为这种话非常不负责任,因为比尔盖茨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的很多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即便几十年后的欧洲地区已经开始接收可再生能源,但这个事情也不会影响到现在的人因为能源危机而遭受到的各种伤害。
欧洲地区需要积极应对能源危机。
因为欧洲地区所出现的能源危机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欧洲地区需要主动应对能源危机,并且尽可能降低能源的进口价格。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欧洲地区的能源危机所带来的伤害至少可以相应的减少。与此同时,欧洲地区也可以适当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通过这种方式来逐步替代传统能源,但这个事情本身也需要一个周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