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工程》杂志 网址
具体网址:http://www.npic.ac.cn/st1-kwjs-kwjs.shtml
总站:http://www.npic.ac.cn/index.php(需点下面的“刊物介绍”)
具体介绍如下: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编辑单位:中国核能动力学会《核动力工程》编辑部
国内刊号:CN 51-1158/TL
国际刊号:ISSN 0258-0926
邮发代号:62-178
定价:30元/期
《核动力工程》是经国家科委批准,于1980年2月创刊的正式科技期刊,是中国核学会核能动 力学会的学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综合介绍国内外核动力科学技术在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工程设计、运行维修 、安全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快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从 事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关心核能事业发展的有关人员。
主要栏目:
安全与控制
反应堆物理及其设计、计算
核燃料及反应堆材料
结构与力学
热工与水力
设备设计与制造
运行与维护
获奖介绍:
2011年全国能源类优秀期刊二等奖;
2000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一等奖(含社科类);
199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奖;
1995年四川省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5年四川省首届优秀期刊奖(含社科类);
1995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1992年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
1991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二等奖;
1991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收录与索引:
《核动力工程》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统计源期刊;
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
收录进《工程索引(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报刊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核科技文摘》、《动力机械文摘》、《 国际核情报系统(INIS)》
投稿可登陆万方数据库,查看该刊相关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投稿信箱等),投稿前建议先电话咨询。
如还有问题请继续追问,谢谢!
主办: 中国力学学会
周期: 季刊
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553
CN: 43-1409/O2
复合影响因子:0.453
综合影响因子:0.233
从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来分析,整体的还算不错 期刊,在中国知网有收录,为以后的评职称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要是跟很好的如:
《动力工程学报:复合影响因子:1.270 综合影响因子:0.902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复合影响因子:1.472 综合影响因子:1.192
这两个相比还是差点的。基本上和那个《核动力工程》差不很多。整体还是很不错的,希望被采纳
别忘记给我分数,谢谢
学院现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重点学科,“核反应堆工程”、“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是国防特色紧缺专业。拥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34项。目前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国防基础和国防预研等高水平研究课题多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亿元。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88人,其中通过实施“111引智计划”聘请国外知名学者11人,外聘兼职教授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学术大师1人;专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拥有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多人在国家级学术组织和专家组中任职。
学院与日本的京都大学能源学院、日本冈山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挪威能源技术研究院IFE(OECD NEA Halden项目)等达成合作研究、互换研究生的协议,能够为学生提供出国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条件。国家原子能机构(CA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实施IAEA-CAEA核能教育项目,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人才。
学院秉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按照“宽视野、厚基础、能力强、素质优”的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质好,辨识能力强、掌握核科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62人,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182人。学院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毕业生中80%以上在我国核能开发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许多人已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骨干,为我国核动力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对我国核动力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院发展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的基地之一。
应同学的要求,简单介绍一下核学院的师资情况,博士生导师信息转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站博导名录
博士生导师:
姓名:张志俭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运行与仿真 ;核动力安全可靠性。
简介:男,1963年10月1日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现为中国核能学会常务理事、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员。89年5月硕士毕业参加工作,92年5月任讲师,94年晋升为副教授,99年任教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动力运行仿真和安全可靠性研究工作,在国内杂志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论文19篇,撰写6篇科技报告。共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人。95年获中船总公司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目前主持多项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在核动力运行与仿真、安全可靠性2个方向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姓名:阎昌琪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性能
简介:男,195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动力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船用核动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热工流体专业委员会委员。1980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进修学习;瑞士的苏黎世高等工学院学习和工作。主要的研究工作领域是: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两相流动和传热、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等。近来年在强化传热技术等项目研究中获得4项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基础研究项目"核电站固有安全性新方法研究"、"强化传热技术研究"、"仿真模拟器建设"。出版的著作有:《核反应堆工程原理》、《气液两相流》、《核能工程专业英语》、《动力工程专业英语》等。在相关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收入EI检索5篇。1996年被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报国奖。目前从事的教学课程有:核反应堆工程、两相流体力学、反应堆及核电站安全分析、专业英语等。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是核动力装置性能。
姓名: 韩伟实
专业: 核能科学与工程
方向: 核动力装置设备
简介:男,194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船舶工业国防科技预研舰船动力技术专业组成员、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能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核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的"反应堆热工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硕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核动力设备"、 "密封结构与材料"教学;博士研究生的"核反应堆工程设计"教学;长期从事船用核动力的科研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或主要科研成员从事过"核动力装置压力安全系统安全阀研究"、"核动力装置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研究"、"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零泄漏阀门技术研究"、"新型汽水分离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一项、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六项。主持了本校"211工程"子项目之中的"微小型核动力综合实验装置"的建设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小型核动力和超导磁流体推进。近年来,在《核动力工程》、《船舶工程》等刊物和船用核动力年会等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姓名: 夏虹
专业: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方向: 核科学技术与安全
简介:女,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85年起从事核科学技术与安全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误差理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智能仪表》、《智能检测与数据融合》、《热工测试技术》、《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各1部。在测量检测技术方面,对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用自相关、互相关、极性相关等方法检测核动力装置中多项流的流速测量。采用多种传感器综合检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检测全船的辐射剂量,解决了舰船核辐射防护的智能监测问题。在核动力装置的故障诊断方面,提出了基于数据融合的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和方法。从方法论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故障诊断中数据融合的功能模型和计算模型,高度概括、抽象和反映出这种方法的本质特性和关键技术。目前正主持和参加三项”十五”国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预研项目多项,其中,二项获得原中船总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核科学与工程》、《核动力工程》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姓名:孙中宁
孙中宁,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83-1987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学习,1987-1990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事强化换热技术研究,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1999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环隙流道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研究;2000-200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从事窄环隙流道沸腾及单相对流换热研究;2003-2004年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从事瞬态两相流分析。主要研究领域:反应堆热工水力、气液两相流动与沸腾换热、单相对流换热、强化换热技术。先后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获得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国防重点教材1部。指导研究生7人,其中4人已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姓名:彭敏俊,男,1968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动力仿真研究中心副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任中国核学会反应堆运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核能和谐发展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ISNPP)委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是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指导研究生19名。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曹欣荣,女,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任国家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计算物理学会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业委员会委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反应堆堆芯物理设计计算方法及仿真、核反应堆安全、核动力装置安全性与可靠性。
高璞珍,女,1968年生,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核动力装置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获轮机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2001年去法国Grenoble 的INPG大学LEGI实验室,进行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2002年—2003年去香港理工大学进行火灾安全工程合作研究。多年来主要参加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尤其是海洋条件的影响方面。参加完成了《摇摆对自然循环能力影响的理论研究》、《海洋条件对潜艇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等多项国防项目,目前负责或者参与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4项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或者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三十余篇文章,其中第一作者的十多篇,被SCI索引2篇、EI索引6篇,主编教材一部《核动力装置用泵》。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项,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毕业2人。
主要研究方向:核动力装置性能,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
【教授】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孙中宁 沈明启 张志俭 高璞珍 阎昌琪
夏虹 黄渭堂 曹欣荣 韩伟实 彭敏俊
【副教授】9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俊玲 田瑞峰 孙立成 杨
明 赵强 矫彩山 曾和义 黎 华
【讲师】1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建军 刘中坤 刘春雨 刘永阔 朱海山
李希川 杨志达 周杰 郭赟 栾秀春
高杨 黄莹莹 曹夏昕 谭思超
【助教】4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贺 谷海峰 李伟 范广铭
【实验师、工程师、技师】7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祥 王志明 许岷 成守宇
沈宇翯 张滨
初试的大学物理和基础化学可以自选。报名的时候你可以选择。
哈工程核学院张志俭是我国的重要核心人才。
1989年5月参加工作,工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前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据公开资料介绍,张志俭,男,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核动力仿真中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6项。
哈尔滨工程大学沉痛公告,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志俭教授于2021年6月17日上午9时34分许不幸坠楼身亡。经公安部门现场勘验、调查,已排除他杀。学校对张志俭同志的离世深感哀痛,并对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张志俭学术成果:
张志俭多年从事核动力装置运行与仿真、核反应堆与核动力装置安全可靠性研究工作,截至2010年,张志俭教授兼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原子能机构国际合作专家顾问组成员、《核动力工程》杂志编委。
同时也是大型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防科工委首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张志俭
半导体学报
爆炸与冲击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
船舶力学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地球科学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器件
电子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动力工程
粉末冶金技术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钢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电器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固体火箭技术
光电工程
光电子.激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
光学学报
光子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过程工程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含能材料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合成树脂及塑料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核动力工程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华北工学院学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
环境科学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强度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计量学报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金属热处理
金属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与决策
离子交换与吸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林产化学与工业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耐火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声学学报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数据采集与处理
水科学进展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塑性工程学报
太阳能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天津大学学报
铁道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推进技术
微细加工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物理学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安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仿真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现代化工
新型 炭材料
压电与声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冶金分析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力学学报
宇航学报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航空太空学会 学刊
中国环境科学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激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造纸
中国造纸学报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铸造
铸造技术
自动化学报
爆炸与冲击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文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兵工学报
材料工程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材料科学与工艺
材料热处理学报
材料研究学报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测绘学报
船舶力学
催化学报(电子版,英文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弹道学报
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地球科学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文版)
电波科学学报
电工技术学报
电机与控制学报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网技术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电子学报
电子学报(英文版)
电子与信息学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发光学报
仿生工程学报(英文版)
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文版)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学报
高电压技术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技术通讯
高技术通讯(英文版)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压物理学报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业工程学刊
功能材料
固体火箭技术
固体力学学报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光电子激光
光电子快报(英文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光学精密工程
光学学报
硅酸盐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国际电气工程杂志
国际路面研究和技术杂志(英文版)台湾
国际模糊系统杂志(英文版)
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英文版)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焊接学报
航空材料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航空太空及民航学刊(A辑,英文版)
航空太空及民航学刊(B辑)
航空学报
核动力工程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红外与激光工程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工学报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火炸药学报
机器人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计算机科学前沿(英文版)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力学学报
计算物理
计算信息系统学报(英文版)
建筑材料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中文版)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金属学报
金属学报(英文版)
颗粒学报(英文版)
空气动力学学报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理论与应用(英文版)
控制与决策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
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学报(英文版)
(被Journal of Mechanics继承)
煤炭学报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摩擦学学报
内燃机工程
内燃机学报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文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重复)
(重复)
农业机械学报
排灌机械
(被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继承)
品质学报
汽车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燃料化学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热科学学报(英文版)
人工晶体学报
软件学报
润滑与密封(已经拒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基础和通讯(英文版)
声学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实验流体力学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英文版)
水科学进展
水科学与水工程(英文版)
水力发电学报
水利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台湾海洋建筑与船舶工程学报(英文版)
台湾化学工程学会会志(英文版)
台湾林业科学(2008年拒收)
太阳能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
天然气化学(英文版)
铁道学报
通信学报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土木工程学报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推进技术
无机材料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稀土学报(英文版)
稀有金属(英文版)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英文版)
系统科学与电子技术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英文版)
香港工程师学会学报(英文版)
新型炭材料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刊(英文版)
信息与计算科学杂志(英文版)
亚洲控制学报(英文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岩土力学
医用生物力学
仪器仪表学报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应用科学学报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宇航学报(恢复)
原子能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学报(A辑 应用物理和工程,英文版)
浙江大学学报(C 辑)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振动工程学报
振动与冲击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中国工程学刊(英文版)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中国光学快报(英文版)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中国焊接(英文版)
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中国机械工程学刊(英文版)
中国激光
中国科学(B辑 化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E辑 技术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G辑 物理 力学与天文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
中国科学(物理力学与天文学,英文版)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土木水利工程学刊
中国物理(英文版)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被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继承)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中正岭学报
重庆大学学报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被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继承)
自动化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