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区有生产光伏组件的厂家吗?
您好!非常高兴能为您解答!据绿合岛了解辽宁生产光伏组件的有: 辽宁汉能光伏、辽宁锦矽光伏、辽宁朝阳光伏、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如果您觉得满意,请麻烦您高抬贵手帮小岛采纳哟,祝您及您的家人永远幸福安康!
汉能控股集团是全球化的清洁能源跨国公司,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发电企业,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
公司成立于1994年,总部设在北京,员工逾10000人。在国内多个省份以及美洲、欧洲与中东、亚太、非洲等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业务横跨水电、风电、太阳能薄膜发电。
目前,集团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超过6吉瓦, 风电总装机131兆瓦。在太阳能薄膜发电领域,汉能在四川、广东、海南、浙江、山东、江苏等地投资建设薄膜发电产业研发制造基地,总产能已达到3吉瓦。汉能在全球进行电站资源开发,已与新疆、内蒙古、宁夏、江苏、海南、山东、河北等省区以及欧洲多国签订了约10吉瓦的薄膜发电电站建设协议,成为涵盖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组件生产和电站建设等薄膜发电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整合的高科技清洁能源企业。
从消息人士处获悉,近期汉能集团要求员工购买非公开定向发行的理财产品,最低认购起步20万元;岗位级别越高,需要认购的额度越多,年化回报率预期10%。该产品资金拟投向辽宁省营口市与汉能集团合作建设的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
内部人士透露,这项认购活动自6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8月10日,总体规模约6亿元。如果员工认购完成率低于50%,可能面临辞退;高于50%但不能100%完成,可能被降薪。
“公司6月4日发布了新的绩效考核规定,弱化了业务考核指标,增加了价值观考核一栏,主要检验是否认可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如果这一栏被评了C,员工将被解除劳动合同。”汉能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当前正值公司员工年中考核评定期,到8月中旬截止。而这笔产品认购交款的截止日期是8月10日。
“如果不能完成,结果可想而知。” 据悉,类似情况以前在汉能有过先例。不过,以前措施更加柔和、具有弹性,只是鼓励员工认购公司股票。而如今的这次认购,更具强制性,“公司内部文件、邮件和宣讲三令五申,而且覆盖范围几乎涉及全有员工,除了实习生、外籍员工等少数群体。出于某些原因考虑,内部宣讲传达的时候,不允许拍照、录音,甚至不许带手机。”
“发展的奥秘:与员工共成长”
这句话是汉能司训十八条中的一条,引自汉能薄膜发电7月20日发布的2017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也许是基于此,近期汉能为员工们提供了一项“普惠性福利”,量身打造了理财产品,20万元起步,投向公司参与的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
“公司很‘贴心’地组织了来自十几家银行的业务员组团上门给员工们办理贷款业务。”这位内部人士透露,6月底,公司组织了来自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16家银行的业务员来为员工提供贷款服务,贷款利率在6%-8%之间,平均在7%左右,鼓励员工从银行贷款购买理财产品。
如果还不起贷款怎么办?“公司又很贴心的提供了‘贫困员工补助金’,鼓励员工先还利息,最后再还本金。”据透露,目前汉能公司只有少数高层认购了该产品,期望起到带头作用。 这款年化10%的理财产品,如果让员工自愿购买,你会主动认购吗?“答案是NO。”
这位内部人士表示,从理性角度来判断,并不看好这款理财产品,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负债率过高。当地政府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招商引资,但如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本身资金链绷得很紧。当前整个光伏行业处于“过冬”的阶段,这种状况至少会持续一两年。
据汉能内部人士爆料:“七月一日前入职的九级以上员工必须买,九级20万,每往上一级加10万,比如18级就是110万。今天HRVP宣布八月十日前必须钱到帐,否则可以离职。”职级9级在汉能为普通员工,而最高级别为32级。
汉能内部员工透露:公司没有强制购买债券,而是与绩效考核挂钩,买的人升值加薪,不买则绩效为C等级,而C为不合格,公司可开除。
在整个光伏行业进入急冻期的阶段,汉能大规模扩张招人本就让人非常不解,整个集团的业务开展或许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如此情况下,直接裁人就可以了,就像困境中的特斯拉一样。
那么,为什么还要向员工发行债卷?首先,可能是汉能由于融资成本太高不想从银行贷款了,向员工借钱利率应该要远低于融资成本。其次,依靠此手段,可以使员工自行离职,减少离职支出。最后,凡是购买的员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必然高于不购买的员工,如果能渡过行业寒冬,也许,这批人中能选出未来的基石。
在2017年,汉能与多个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订立大额设备及服务销售订单。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已经有四川绵阳、山西大同及山东淄博产业园项目向汉能购买薄膜生产线,销售合同总金额约人民币113亿元。汉能表示,预期此等创新业务之拓展,将让公司收入更加多样化,并减少本集团与汉能联属公司之关连交易,让证监会进一步释除疑虑。
曾经的李河君,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为中国首富。
无论其个人经历、发家路径,还是财富结构都透着暗黑的神秘。 在2015年5月20前,汉能薄膜被资本市场的热捧,股价两年内大涨1800%,港股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港元,48岁的李河君以财富1600亿元成为新一届中国首富,王健林在万达商业地产和万达院线成功上市后回到第二,马云因阿里巴巴股价下跌排至第三。
这是传统行业最后一次力压互联网企业。汉能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澎湃新闻网
最后一句,很明显,是私企
据悉,汉能从5月份开始欠薪,大面积欠薪则从7月开始,汉能将每月5号的发薪日调整为28号后,6月、7月的工资截至目前仍没有发放。无奈之下,不得不采取这种方法要回“血汗钱”。
汉能集团,全名为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有三个主要的公司平台,分别为汉能水力发电集团、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以及汉能薄膜发电集团。钛媒体了解到,此次欠薪风波涉及汉能薄膜发电集团和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
据《蓝鲸 财经 》报道,当天下午2时左右,汉能集团董事局办公室高级助理杨靖,曾代表汉能集团与讨薪职工沟通,杨靖提出先对在场职工的人员名单和欠费总额进行统计,此后将上报公司商讨解决方案,争取部分发放。不过由于双方就补偿一事未能达成一致,此次沟通以失败告终。
汉能集团曾是资本市场的“宠儿”,港股市值最高达到3000亿,如今连员工薪资都发不出来,它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恐怕还要从10年前说起。
自2009年起,汉能投资超过100亿美元,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2011年,汉能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并在2014年8月26日正式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
起初,新兴薄膜发电产业让汉能一飞冲天。2014年5月,汉能股价尚不及2元港币,到2015年3月5日,股价迅速飙升至最高点9.07港元,整体涨幅接近5倍,市值一度达到3000亿港元。汉能创始人李河君也凭借1600亿的身价力压王健林、马云等人,一度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
2011~2014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净利润分别达到7.2亿港元、13.2亿港元、20.2亿港元、33.1亿港元,其强劲业绩令市场为之侧目。
风云变幻,仅在一瞬间。
2015年5月20日,汉能薄膜发电突然遭到恶意做空,短短20分钟,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超过1400亿港元市值瞬间蒸发,当日紧急停牌,更引发香港证监会勒令其停止上市公司的股份买卖,并且不得复牌,接受调查。而调查的主因之一,则是汉能薄膜发电与母公司汉能控股集团的关联交易,存在“自买自卖”的嫌疑。
自此之后,汉能一蹶不振,停盘、亏损、裁员,市场悲观情绪蔓延,利空尽出。
在停牌三年零三个月之后,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移动能源)发布公告称,将对持有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00566.HK)股票的所有投资人发出私有化要约,其收购价格为每股不低于5港元,以现金收购或股票置换。私有化之后,公司拟在国内A股上市。
据《 财经 》报道,退市方案开始以现金或股票置换,但是2019年2月26日,现金方案被放弃,汉能薄膜以私有化换股方式进行,侧面反映出汉能的流动性紧张问题。
直到今年6月份,汉能薄膜才正式从港交所退市,而A股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汉能薄膜停牌后,有关汉能集团旗下水电业务补贴薄膜光伏产业的消息就在业内开始流传。
其中,汉能集团最为优质的资产,即金安桥水电站,其部分股权也出质给银行用以“补血”,可见汉能融资的迫切心情。
据公开报道,今年8月中旬,金安桥水电站被法院强制拍卖了51%的股份,这也意味着每年为汉能提供几十亿元现金收入的超级“印钞机”,也不复存在。
汉能这座商业巨舰,为了平稳驶离暴风疾雨的海面,花费了颇多心力“开源节流”。
2018年7月,有媒体爆料称汉能控股集团强制员工购买6亿元的金融产品。据《中国电力网》报道,如果员工认购完成率低于50%,可能面临辞退;高于50%但不能100%完成,可能被降薪。最低认购起步20万元;岗位级别越高,需要认购的额度越多,年化回报率预期10%。
同年,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修改合同,对大客户事业部业务人员执行“358条款”,按照级别根据个人完成业绩情况只发放工资3000、5000、8000元不等,工资急剧下降导致不少员工被迫离职。
上述“开源节流”的举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能的现金流压力,然而行业趋势的变化,却让汉能始料不及,形势变得更加不利。
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行业发展实际,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在国家未下发文件启动普通电站建设工作前,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国家补贴的普通电站建设。
此外,新政还进一步明确要规范分布式光伏发展,今年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即10GW)规模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
光伏补贴的叫停,意味着汉能最为核心的光伏产业受到重创。此前,汉能已在四川绵阳、泸州、山西太原、辽宁营口、云南昆明等多地布局“移动能源产业园”。据公开资料显示,营口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投资就达到68亿元,这让以往靠政府补贴的汉能叫苦不迭。
而汉能薄膜自身羸弱的盈利能力,也不足以“输血自救”。根据2018年年报,汉能薄膜实现营收212.5亿港元,同比增长2.46倍;净利润为51.93亿港元,同比增长18.9倍,业绩看似比较好看,但经营现金流却为净流出7亿元。
据了解,汉能集团创始人李河君,此前曾定下几个“小目标”,到2019年底,汉能要实现400亿人民币的盈利,2000亿人民币的销售收入,10000亿人民币的市值;到2022年底,实现400亿美元的盈利,2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10000亿美元的市值。
如今看来,这一宏伟愿景,恐怕就此折戟,汉能的未来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1、安全:光伏幕墙使用的玻璃是高硬度、高透光率的浮法玻璃,完全符合高层建筑玻璃外墙的安全技术指标。
2、美观:由于是薄膜太阳能电池,颜色统一,还能定制不同的颜色,甚至可以做到透光。
3、环保:充分利用大楼的向阳面玻璃幕墙发电,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4、省钱:光伏幕墙比传统玻璃外墙成本稍贵,但由于已经包括传统玻璃外墙的成本,且还能发电自用省去大量电费,长远来算是非常划算的。
由于薄膜电池弱光发电效果好,对光照角度也没有晶硅电池要求高,特别适用于屋顶等分布式发电领域。国内分布式发电仍处在起步阶段。据李河君介绍,汉能未来的薄膜电池将主要通过B2B的形式,应用于国内众多的工厂屋顶,替代工业发电。
目前,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主要有硅晶体与薄膜两种,薄膜技术又分硅基、碲化镉和铜铟镓硒(CIGS)等几种技术路线,不同薄膜电池产品的转化率不同,成本也不相同。薄膜电池能否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主要看转换率和成本这两个关键指标。
11月29日,汉能控股集团在京举行战略发布会,正式宣布其薄膜太阳能组件年产能达到3GW,成为世界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同时,通过技术并购和自主创新,汉能的薄膜光伏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铜铟镓硒(CIGS)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5%。
“薄膜是生产过程零污染,是弱发电,对太阳光的角度要求不像晶硅那么刁。”李河君举例,汉能在新加坡和广东都对薄膜、晶硅组件做对比测试,在新加坡的测试中前者比后者发电量多了40%,后者则多20%。李河君又介绍,薄膜电池10%的转换率实际上相当于晶硅电池17%~18%的转换率,“因为薄膜电池对光照角度要求不高,即便是阴天也可以发电,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薄膜电池的竞争力将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