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有哪些历史沿革?
能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能源工业面临能源短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将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动力设备广泛用于机械、电力、石油、化工、轻工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保证动力设备的高效、安全、低污染运行,是能源与动力学科主要研究内容。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主干专业是我校工科中建立较早的专业之一,1958年开始招收“电厂热能动力专业”和“内燃机专业”本科生,“工程热物理专业”和“内燃机专业”1981年首批被国务院授予硕士学位授予权。五十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本学院为我国能源工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
邮编250061
这个校区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土建与水利学院和体育学院。
此外,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有部分在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济南市二环东路12550号
邮编250002)
能源与动力学专业在“山西大学工程学院”(简称山大工程),山大工程虽然挂着山西大学的名字,但它是独立学院,不属于山西大学,所以你问的专业不在山西大学主校区。
祝你早日报考到心仪的学校
该专业始终坚持“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服务”,多方位进行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特点是:①针对水溶液工质,利用“膜蒸馏技术”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提高经济性和综合性能为目标;②面向“节能”、“环保”需要,广泛进行了“环境噪声及反声降噪”研究。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表相关论文十多篇,其中有 5 篇论文被 EI、INSPAC 收录。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将通过学习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获得一定的运用数学能力、定量思维和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与管网设计、电工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养对象:本科,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位。
主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水力学与管网设计、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工原理与设备、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习、水力学实验、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实验、空气污染控制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安排35周以上。
主要专业实验:水力学实验、微生物实验、水处理实验(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曝气、气浮、污泥等实验项目)、空气污染控制实验、工业噪声控制实验。
这个专业属于传统专业,所以相对于所谓的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线较低,基本上就等于学校的最低分数线,但是从就业来说,还是传统专业稳定,热门专业变数很大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主干专业是我校建立较早的专业,1958年开始招收“电厂热能动力专业”和“内燃机专业”本科生,“工程热物理专业”和“内燃机专业”1981年首批被国务院授予硕士学位授予权。五十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本学院为我国能源工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已具备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构成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校级人才培养基地班、“热能动力工程”和“交通运输”3个本科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五个专业均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交通运输专业的载运用具运用工程具有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是“211工程”、“985”的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和“热能工程”3个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环境热工过程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碳减排技术与资源利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热交换、节能工程、工业生态、能源与环境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