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导师的信息
详情: http://www.xbshw.com.cn/一、工程热物理(080701)
序号 姓 名 职 称 出生年月 学 位 毕业学校 研究方向 导师聘任时间 工作单位 总序号
1 李少华 教 授 1957.04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两相流与传热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1
2 李振中 教 授 1956.01 硕 士 华北电力大学 锅炉燃烧与环境保护 2002.12.03 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3 王巍然 副教授 1964.02 博士生 吉林大学 凝聚态物理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3
4 辛国华 教 授 1956.07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燃烧理论基础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4
5 徐志明 教 授 1959.05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节能理论与技术 1997.12.25 东北电力学院 5
6 杨善让 教 授 1938.11 浙江大学 节能理论与技术 1986 东北电力学院 6
7 周振起 教 授 1963.1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节能理论与应用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7
二、热能工程(080702)
1 陈向伟 副教授 1960.04 博 士 吉林大学 电站锅炉、节能、环保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8
2 付大鹏 教 授 1960.08 学 士 北京理工大学 电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
3 郜时旺 高 工 1972.02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气体净化技术、空冷技术 2005.08.29 西安热工研究院 10
4 胡 光 副教授 1950.04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锅炉设备、燃烧、环保应用技术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11
5 胡思科 副教授 1958.07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调节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2
6 黄其励 教 授 1941.01 博 士 日本北海道大学 锅炉燃烧与环境保护 2002.12.03 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3
7 纪宏舜 高 工 1956.05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锅炉燃烧与环境保护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14
8 解海龙 教 授 1954.03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15
9 李 勇 教 授 1964.01 博 士 东南大学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97.12.25 东北电力学院 16
10 李学恒 教 授 1946.02 吉林电力学院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7
11 刘东明 高 工 1961.01 硕 士 清华大学 电站锅炉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18
12 卢洪波 副教授 1968.01 博 士 上海理工大学 锅炉技术与环境保护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9
13 吕 太 教 授 1957.04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20
14 曲振尧 高 工 1957.12 硕 士 山东省委党校 火力发电厂节能与环保技术 2005.08.29 山东滕州电厂 21
15 石志标 教 授 1960.06 博 士 吉林大学 热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22
16 史明伍 高 工 1966.01 硕 士 上海机械学院 电站锅炉技术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23
17 孙 键 教 授 1936.09 吉林电力学校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24
18 王 力 高 工 1962.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站锅炉技术及流化床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25
19 王 擎 教 授 1964.12 博 士 浙江大学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1999.07.12 东北电力学院 26
20 王金铭 教 授 1955.04 东北电力学院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27
21 武晓云 工程师 1963.02 博 士 日本冈山大学 空调节能与环保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28
22 张艾萍 副教授 1968.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29
23 张炳文 副教授 1953.1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锅炉排烟热量的利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30
24 张永兴 高 工 1957.0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站锅炉、节能、环保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科学院 31
25 赵立华 副教授 1964.01 硕 士 北京理工大学 热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32
三、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
1 郭婷婷 副教授 1973.08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流体机械内流的数值与实验研究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33
2 周云龙 教 授 1960.09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锅炉水动力特性、油-气-水多相流动特性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34
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
1 蔡国伟 教 授 1968.08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35
2 曹国臣 教 授 1954.08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继电保护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36
3 陈树勇 教 授 1962.00 博 士 电力科学研究院 专家系统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含风电厂的电力系统分析 1999.07.12 《电网技术》杂志社 37
4 邓集祥 教 授 1947.08 博 士 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38
5 侯 勇 教 授 1965.01 博 士 清华大学 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39
6 焦邵华 高 工 1972.02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微机保护、配电网自动化、电厂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 2005.08.29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40
7 兰 华 教 授 1956.01 学 士 吉林工业大学 微弱小信号处理、理论电工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41
8 黎 平 教 授 1961.02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42
9 李 娟 副教授 1972.03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及FACTS研究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43
10 李国庆 教 授 1963.08 博 士 天津大学 电力系统安全性分析与控制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44
11 李天云 教 授 1945.01 吉林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45
12 李秀卿 教 授 1954.0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规划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46
13 刘耀年 教 授 1951.01 吉林电力学院 配电系统PAS研究、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47
14 穆 钢 教 授 1957.03 博 士 清华大学 商业化运营条件下的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48
15 聂宏展 副教授 1962.03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继电保护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49
16 宋家骅 教 授 1939.11 清华大学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配电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1985 东北电力学院 50
17 王林川 教 授 1955.08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51
18 张连斌 教 授 1958.03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微型机继电保护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52
19 张文生 副教授 1952.05 吉林电力学院 理论电工、电厂控制及供配电自动化技术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53
20 张宇辉 副教授 1962.09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数字信号处理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54
21 赵国梁 副教授 1963.12 博 士 日本北见工业大学 输电网络的火力发电机群起停计划问题的研究 2004.04.05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 55
五、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
1 鲁志伟 教 授 1963.08 博 士 武汉大学 电力系统接地技术、防雷技术、外绝缘合成材料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56
2 郑良华 高 工 1964.01 硕 士 东北师范大学 高电压技术、高电压设备 2005.08.29 吉林电力科学研究院 57
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
1 崔 实 教 授 1952.02 吉林电力学院 电机故障诊断、直流系统故障诊断及电机节能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58
2 党 克 研究员 1960.06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机电一体化、发电设备状态监测、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59
3 韩学军 教 授 1953.07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控制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60
4 任先文 教 授 1954.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微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61
5 谭敦生 高 工 1956.0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力电子应用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62
6 王建元 副教授 1971.01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能质量、无功补偿、微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63
7 王义军 副教授 1969.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64
8 严干贵 副教授 1971.12 博 士 清华大学 电力系统仿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65
9 曾令全 教 授 1955.01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传动及控制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66
10 周 军 副教授 1967.05 硕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67
七、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1 韩 莉 教 授 1956.01 硕 士 东北师范大学 最优化理论及应用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68
2 刘广生 教 授 1956.04 硕 士 东北师范大学 最优化理论及应用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69
3 王建国 教 授 1963.01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智能控制、工程软测量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70
八、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1 陈立军 副教授 1968.05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检测与节能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71
2 沈继忱 副教授 1954.01 学 士 大连工学院 仪器仪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72
3 孙灵芳 副教授 1970.03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智能测控技术及装置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73
4 张 锐 高 工 1969.1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工程软测量 2002.12.03 吉林省电力科学院 74
九、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1 高经伍 高 工 1955.12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现代测试技术及仪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75
2 高庆吉 副教授 1966.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视觉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76
十、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1 敖丽敏 教 授 1956.02 博士生 东北电力学院 人工智能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77
2 陈晓娟 副教授 1970.09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78
3 陈毓华 教 授 1962.00 硕 士 软件工程及其应用 2002.04.11 美国HP公司 79
4 党德玉 教 授 1950.11 东北电力学院 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及其应用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80
5 金正淑 副教授 1954.06 吉林工业大学 软件工程及其应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81
6 李锡祚 副教授 1963.08 博 士 韩国明知大学 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商务、工作流管理系统 2004.04.05 大连民族学院 82
7 孟祥萍 教 授 1961.04 博 士 东北大学 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技术 2002.04.11 长春工程学院 83
8 牛 斗 副教授 1954.01 吉林大学 计算机监视技术与智能仪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84
9 曲朝阳 教 授 1964.01 硕 士 大连理工大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85
10 宋人杰 教 授 1963.03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多微机系统的应用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86
11 孙增友 高 工 1963.01 学 士 长春邮电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87
12 王耀辉 副教授 1964.02 学 士 北京大学 数据库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88
13 杨英杰 副教授 1956.04 东北电力学院 通信技术及应用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89
14 于万钧 讲 师 1966.09 博 士 吉林大学 工组流技术、电子商务支持系统、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及安全管理、复杂系统建模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0
十一、结构工程(081402)
1 甘凤林 教 授 1964.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工程吊装技术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91
2 贾玉琢 副教授 1964.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钢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2
3 鞠彦忠 教 授 1963.11 博 士 东北工学院 工程结构振动理论与试验研究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93
4 孔 伟 副教授 1965.06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输电线路设计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4
5 李永平 教 授 1956.1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工程吊装技术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95
6 刘士彬 副教授 1963.02 学 士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6
7 秦 力 副教授 1970.09 博 士 大连理工大学 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7
8 屈成忠 副教授 1967.11 博 士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基于性态与抗震设计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98
9 肖 琦 副教授 1962.03 学 士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配筋及组合砌体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9
十二、应用化学(081704)
1 关晓辉 教 授 1962.01 博 士 长春科技大学 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1998.12.28 东北电力学院 100
2 李静红 副教授 1964.01 硕 士 吉林大学 光谱分析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01
3 李俊文 教 授 1953.06 吉林电力学院 热力设备水处理工程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02
4 刘景明 副教授 1963.09 硕 士 华东工学院 环境工程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03
5 秦玉华 教 授 1963.03 博 士 吉林大学 化学仪表及监控自动化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04
6 孙墨杰 教 授 1967.04 博 士 天津大学 分析测试技术仪器、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2003.03.31 东北电力学院 105
7 孙志民 高 工 1959.01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水处理 2005.08.29 吉林市自来水公司 106
8 王德英 教 授 1959.1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07
9 王海涛 副教授 1968.01 博 士 吉林大学 电有机合成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108
10 袁世平 教 授 1945.06 吉林师范大学 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09
11 张万友 教 授 1957.1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110
12 张瑛洁 副教授 1969.1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水处理技术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11
十三、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
1 陈庆吉 教 授 1949.09 东北师范大学 技术创新管理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112
2 丁乐群 教 授 1948.05 博 士 中国矿业大学 技术经济理论与实物务、电力技术经济、动力经济、电力市场 1993.06.02 东北电力学院 113
3 华 瑶 教 授 1956.01 吉林工业大学 市场营销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14
4 李凡生 教 授 1946.12 东北电力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力市场、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115
5 陆兴发 教 授 1963.12 博 士 东北师范大学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116
6 孙 巍 教 授 1963.09 博 士 吉林工业大学 企业经济学 2002.12.03 吉林大学 117
7 王 欣 副教授 1964.05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经济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18
8 郗伟东 副教授 1964.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产业组织理论、资本市场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19
9 邢跃群 教 授 1948.06 东北电力学院 技术经济、财务会计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20
10 姚洁 副教授 1972.06 硕 士 吉林工业大学 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121
11 张 杰 教 授 1962.12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运筹学优化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122
12 张喜荣 教 授 1963.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经济管理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23
13 赵晓彤 高 工 1965.07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技术经济分析、发电交易管理 2002.04.11 中国电力科学院 124
1、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2012年教育部新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调整热能与动力工程为能源与动力工程。
2、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燃烧学等。
不会,挺好的,行业具体看个人喜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属于能源动力一级学科,培养能源工程方面,包括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能源综合利用及节能、制冷及供热系统(汽源,热源,冷源,热力管网,燃气输配等热力系统)。
热电厂等工程方面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相关设备生产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专业含电厂热能动力、城镇市政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供热)两个专业方向。随着我国核技术及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核技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核科学技术人才补充到相关单位。
能源动力就业主流方向
汽车行业,广汽、上汽、一汽等,收入中等偏上,15-20W稳定,可选择的岗位比机械车辆要少;
能源行业,发电集团中核、中广核、华能的电厂,收入看发电厂效益,广核收入应该是最高的,缺点是偏僻和倒班;家电行业,美的、格力、志高等10-15W左右居多,整比汽车行业差一点,有专门的制冷岗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如下: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在能源、电力、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工程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很多环节的具体工作,如动力设备的系统设计、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等。
能源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能源消费量大致成正比。能源动力工程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所以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也长期居于高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能源动力不是四大天坑
四大“天坑”专业:生物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在于它们都拥有一些极为相似的共同点:低学历就业难、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不高、学校层次要求高。
能源动力专业前景:
能源动力类专业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一个类别,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能源服务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7个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属于能源动力一级学科,培养能源工程方面,包括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能源综合利用及节能、制冷及供热系统(汽源、热源、冷源、热力管网、燃气输配等热力系统)、热电厂等工程方面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相关设备生产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专业含电厂热能动力、城镇市政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与供热)两个专业方向。随着我国核技术及核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核技术领域投入的不断加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核科学技术人才补充到相关单位。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 社会 科学知识,具有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工程等理论基础知识、热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
二、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可以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分为四个研究方向:
1.以热能转换与利用系统为主的热动力工程及其控制方向,即工程热物理过程及其自动控制专业。
2.以内燃机和驱动系统为主的热力发动机及其 汽车 工程和船舶动力研究方向,即动力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
3.以电能转换为机械功为主的流体机械与制冷低温工程方向,即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专业。
4.以机械功转换为电能为主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即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方面的相关研究、教学、开发、科研、安装、维修、策划、管理、营销等工作,也可以在本专业或者其它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四、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电力学院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学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
1.学校坚持深化创新与改革,加快内涵建设、立足应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逐步发展为以工为主,兼有理、管、经、文等学科,主干学科能源电力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
2.学校现有13个二级学院和32个本科专业。
3.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上海市专业改革试点专业2个。拥有上海市高峰学科1个,高原学科1个;目前拥有动力工程及其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讯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独立招生培养硕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电气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五、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1.学院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
2.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管理专业和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试点,是“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计划”骨干专业,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计划和上海市综合改革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上海电力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相当不错,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全国电力领域就业的非常多,已经被称为"黄埔派",在全国开设本专业的165所大学里排在B类,具有比较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绝对,强大的专业实力,本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发展,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咨询更多高考问题,请关注有着40余年丰富,高考志愿填报经验且无一例考生滑档的金牌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或者关注陕西省目前唯一正规注册的,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审批的专业权威机构一一西安市户县金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中心(百度可以查询,辨别一切真伪)。
上海电力大学是一所电力类特色比较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也是我国电力类院校中 历史 比较悠久,影响力比较大的应用型大学。也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现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职工1000余人。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上海,电业学校,后来经历了,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演变,学校从1985年开始本科层次的办学,2006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权体系。
上海电力学院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开设有卓越工程师班,主要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依托电力行业进行具有电力特色的动力工程师培养,这个专业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能工程,空调与制冷工程等方面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上海电力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也是学校设立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和动力工程专业硕士点,目前,这个专业主要侧重电力生产理论,运行技术的培养,在发电行业运行与技术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电力特色和行业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培育学科,市教委第四期第五期重点学科和本科教育高地建设,已经成为学校最具办学特色的学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在校内教学环节为三年,在企业学习实践环节为一年,企业学习实践环节包括电厂认识实习,电厂专业实习,电厂动力工程师技能初步培训,现场运行仿真训练等,定位于培养至应用型的专业理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电力技术人才。
这个专业的学生能适用于电力系统的热力设备运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科研部门的工作;适用于煤电,气电,核电,石油,化工,能源,冶金,轻工等行业的动力设备运行,设计,安装,调试等工作;适应于空调与制冷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及科研等部门的工作。总体而言,上海电力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特色非常鲜明,实力绝对强大,应用领域广泛,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比较强大。
这个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才是培养鼻祖人才的。在上海电力大学都一样吧?
挺好的,我就这边毕业的,学校只要与电力挂钩的都是本校的强势专业,本科就业的话以华东地区的火力发电厂为主(华能、华电、申能、浙能、皖能等),还有少数去相关设计院、上海电气这类的设备厂商的、新能源公司,也有一些其他工作的。
当然,在经济新常态下,电力结构调整,煤炭价格持久不降(估摸着国家想就此维稳了,用来淘汰落后产能),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新能源核心技术受限,能动专业的天时、地利或许都已经不在,不过未来是无法预计的,具体如何选择要看个人自身情况了。
一·热能方向:
1)电厂热能(电厂锅炉)——属于电力行业、电力行业,著名的电力公司:就是国家五大电力巨头了,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的电厂及其设计院。
2)核能——属于核动力行业、核动力行业,著名的公司:中广核、中核、国家核电技术中心。
3)冶金热能(加热炉、热处理炉)——属于冶金行业等钢铁冶金行业,著名的冶金公司:宝钢集团(上海宝山区)、鞍钢集团(辽宁鞍山)、武钢集团(湖北武汉)、首钢集团(北京迁安)、攀钢、本钢、济南、莱钢、浦项制铁、等等的冶金钢厂及其设计院。
二·动力方向:
1)船舶动力(涡轮机)——船舶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著名的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上海外高桥、上海沪东、上海江南造船、江苏澄西造船、中远船务、葫芦岛造船厂、STX造船、川崎造船、三星造船等等造船厂及其设计院;
2)电厂动力(汽轮机)——电力行业, 汽车 制造行业,著名的公司有:一汽(广州、上海、天津、长春)、江淮 汽车 、铃木、吉利、奇瑞、BYD;
3) 汽车 、火车动力(内燃机)——机车行业,机车制造行业,著名公司:南车集团(株洲、贵阳、戚墅堰、眉山、南京、洛阳、成都、襄阳等等南方城市几乎都有南车集团的分属制造企业)和北车集团(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大连、北京、唐山、青岛等北方城市有北车集团下属的单位)、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
三·制冷方向:
1)压缩机、空调——家用、商用电器业等家用商用空调、压缩机行业。著名的公司有:海尔、三星、LG、西门子、三洋、松下、远大、开立。
这个专业是上海电力大学的王牌专业,并且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可以理解为是高中的重点班。
2.华中科技大学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主要就业方向为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空调厂、制冷设备厂、暖通工程等。
煤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中心、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实践教学基地等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是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清洁煤技术联盟中方牵头单位,也是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主要依托院系之一,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 本专业着重培养集能源与动力工程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能在电力、制冷低温、采暖空调、汽车、船舶、流体机械、电子信息、冶金、化工、铁路、医药等部门从事能源动力工程及自动化和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管理和营销等工作。 多年来,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学院设立了专项优秀学生奖助学金。每年约50%的本科毕业生继续读研究生深造(含20%左右的免试研究生),其中5%左右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被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院与数十家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知名合资及民营企业等建立了密切联系,毕业生深受业界认同,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5%。能源动力专业类排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94个专业类排行榜2012-2013年能源动力类专业排名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学校数 1 西安交通大学 5★ 150 2 清华大学 5★ 150 3 浙江大学 5★ 150 4 华中科技大学 5★ 150 5 天津大学 5★ 150 6 北京理工大学 5★ 150 7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150 最后附上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2013级新生群(83554259),
能动专业方向还是很广的,要学的也挺多的,专业基础课就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还要学燃烧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电子技术、控制等等等听挺多方面的课程。然后主要方向就是锅炉、发动机、制冷。
能源与动力工程,之前叫热能与动力工程,业内业外调侃说发——锅炉专业,当然此锅炉非彼锅炉,主要是电站锅炉为主。由此可见毕业生的两个就业方向,锅炉厂和电厂。
能源动力类专业包括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现在大家谈论比较多的就是能源与动力工程这个专业了,做为传统工科,就业率还是很高的,只不过与现在热门的行业相比较之下,很多人都不想从事这个行业,尤其是热能这个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其就业大方向主要包括三个:热能方向、动力方向、制冷方向,每个方向也可以分出不同的行业。
热能方向:火电厂、核电厂、冶金等
电厂热能属于电力行业,毕业生就业也多偏向国企,如行业中著名的“五大四小”、“两大电网”等。一般应届毕业生进入电厂后都是从事运行岗位,职业发展路线是从巡检→副控→主控→值长,再晋升就是运行部副部长和部长,属于电厂中层。运行工作比较特殊,需要轮班和倒班,比较辛苦。很多毕业生选择考电网,电网工作没有发电类的辛苦,但考电网难度较高,大多也只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动力方向:内燃机,涡轮机等。
船舶动力(涡轮机)是船舶制造行业。著名的船舶集团有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上海外高桥、上海沪东、上海江南造船、中远船务、葫芦岛造船厂、STX造船、川崎造船、三星造船等造船厂及其设计院。
汽车火车动力(内燃机)是汽车机车行业。著名的公司有一汽、江淮汽车、吉利、奇瑞、BYD等。
制冷方向:空调、压缩机、制冷设备等。
压缩机、空调等属于家用、商用电器业。著名的公司有海尔、三星、西门子等。
总的来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去向最多的行业是发电、输电业、汽车制造业、发动机、涡轮机与动力传输设备制造业;岗位是电厂操作员、发电站变电站和中继站的电子和电气修理技术员、暖通技术员。如果考研做研发类的岗位,211及以上研究生会有机会去不错的设计院。最后,如果想要从事电力行业,最好还是进国企大型企业,福利待遇等更有保障。想要进国企,对于应届生来说,秋招就是个非常好的时机。建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机电一体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等专业的同学们,关注一下这篇文章,80+国企名企校招信息汇总,秋招春招捡漏拿offer。
《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以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内常用的测试技术为讲解对象,其内容涵盖误差分析、测试仪器基本理论、传感器、流速测量、压力测量、流量测量、振动噪声测量、叶片泵的能量性能试验等。本课程侧重对常用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过程的了解。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本领域内常用的电容式和电阻式传感器、流速、压力等关键参数的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并掌握包括试验台构成、试验要求、试验过程、数据处理系统等环节的叶片泵能量性能试验过程。
本课程面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要求先修课程:机械原理、电工电子学、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