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1年05月09日,法定代表人:任全祥,注册资本:222,941.4元,地址位于太原市小店区长风街115号。
公司经营状况: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招投标项目141项。
建议重点关注:
爱企查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1月26日,该公司存在:「自身风险」信息291条,涉及“立案信息”等。
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目前针对煤炭外运这块山西省政府是很支持煤炭外销,取消了多项收费政策。
山西省的煤炭外运主要依赖铁路,目前山西已有铁路干线9条,支线13条,专用线412条,铁路总运营里程达2330公里。全省已有铁路复线里程达974公里,复线率达41.8%电气化铁路892.3公里,占运营里程的38.2%。山西每平方公里拥有的电气化铁路占全国首位。
但是山西省煤炭外运铁路的运力不适应,主要运输通路能力已饱和。如丰沙大线能力利用率已达115%,京原线105%,石太线114%,大秦线已达120%。侯川、朔黄线尚有富余能力。但西煤东运、北煤南下的主要铁路干线京沪、京广、陇海线能力长期紧张,无法增加南下煤炭运量,煤炭运输瓶颈问题凸现。
山西省大同市
1. 从迎宾西路向西方向,前往兴国寺街 0.9 公里
2. 在新建南路向左转
经过 1 个环行交叉口 5.6 公里
3. 在环形交叉口,下第 2 个出口上京大高速
部分收费路段 1.9 公里
4. 下 太原/运城 出口走大运高速
收费路段 275 公里
5. 下出口后走环城高速
收费路段 8.4 公里
6. 下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治/晋城/滨河东路/小店/小店站/滨河站 出口走太长高速
部分收费路段 201 公里
7. 继续前行,上长晋高速
收费路段 82.4 公里
8. 下 晋城东/焦作 出口,前往郑焦晋高速
部分收费路段 0.7 公里
9. 在交岔路口继续沿指向郑焦晋高速的方向向左,走郑焦晋高速
部分收费路段 115 公里
10. 下 北京/珠海 出口,前往京港澳高速
收费路段 499 米
11. 在交岔路口继续沿指向京港澳高速的方向向右,走京港澳高速
收费路段 356 公里
12. 在豫南收费站处,继续前行,上京珠高速
收费路段 1,149 公里
13. 下 北二环 出口,前往北二环高速
收费路段 396 米
14. 在交岔路口继续沿指向北二环高速的方向向右,走北二环高速
收费路段 3.7 公里
15. 下 G105/太和/竹料/永泰/广州/黄石/石湖 出口,前往广从公路
部分收费路段 0.8 公里
16. 在交岔路口继续沿指向广从公路的方向向右,走广从公路 6.3 公里
17. 继续前行,上白云大道北 2.7 公里
18. 稍向左转,继续沿白云大道北前行 2.4 公里
19. 继续前行,上白云大道南 4.7 公里
20. 继续前行,上下塘西路 0.6 公里
21. 稍向左转,继续沿下塘西路前行 1.4 公里
22. 继续前行,上童心路 294 米
23. 在小北路稍向左转 1.1 公里
24. 继续前行,上仓边路 180 米
25. 下出口走越华路 399 米
26. 稍向右转,继续沿越华路前行 229 米
27. 在吉祥路向左转 65 米
28. 在第 1 个路口向右转,朝府前路行进 63 米
广东省广州市
2003年在研课题115项,其中2003年新开课题39项,主要从国家863申请到1个专项、1个课题、2个子课题任务;从国家基金委申请到2项面上基金、1项重点基金、2项西部能源利用重大研究计划;从中科院申请到1个创新方向性项目、4个民口配套项目、1个设备改造项目;其余项目来自地方和有关企业。2003年到位科研经费5165.1万元。
山西煤化所科研人员平均经费130万。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西焦煤)是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骨干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企业和炼焦煤市场的主供应商,是全国第二家煤炭产量过亿吨、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双亿”级煤炭企业。
山西焦煤组建于2001年10月,属山西省国有独资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太原市,下设西山煤电、汾西矿业、霍州煤电、华晋焦煤、山西焦化、销售总公司、国际发展、国际贸易、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公共事业公司、公路物流公司、日照公司、爱钢公司、交通能源投资公司等15个子分公司,拥有山西西山煤电股份公司和山西焦化股份公司两个A股上市公司。
山西焦煤以煤炭、焦化、发电、物流贸易、装备制造为主业,兼营材料、民爆、建筑、煤层气、节能环保、投资金融、文化旅游、房地产等配套辅助产业。公司有六大主力生产和建设矿区,主要矿厂分布在太原、晋中、临汾、运城、吕梁、长治、忻州7个地市的29个县。现有99座煤矿,生产能力1.59亿吨/年;28座选煤厂,入洗能力9385万吨/年;5座焦化厂,焦炭产能1060万吨/年;8座燃煤电厂,装机容量3368MW;9座煤层气及余气余热电厂,装机容量189.5MW;制造业年产值100亿元以上。
山西焦煤主导产品有焦煤、肥煤、1/3焦煤、瘦煤、气肥煤、贫煤等多个煤种,其中强粘焦煤和肥煤均为世界稀缺资源,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粘结性强、结焦性好等特性,是大钢厂大高炉不可或缺的骨架炉料,市场涵盖国内外20多个省市和地区。目前,公司与宝钢、首钢、鞍钢等多家大集团大公司结成了紧密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11年,山西焦煤完成原煤产量1.1亿吨,精煤产量4618万吨,焦炭产量859万吨,发电量115亿度,销售收入1254亿元,利润47.46亿元,上交税费156亿元,在岗职工近20万人。公司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76位、“全国煤炭企业100强”第6位和“全国煤炭企业产量50强”第3位。
进入2012年,山西焦煤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应对危机、转型跨越、文明建设”四件大事加快发展,上半年共完成原煤产量5869万吨,精煤产量2386万吨,焦炭产量400万吨,发电量95亿度,销售收入780亿元,利润28.53亿元,资产总额1749亿元,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十二五”期间,山西焦煤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实现集约、高效、低碳、多元循环发展为导向,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全力打造世界五百强和国家级文明企业,建设亿吨级现代型国际化能源化工大集团。到“十二五”末,公司将力争原煤产量突破2亿吨,电力装机1000万千瓦以上,焦炭产能2000万吨以上,营业收入3000亿元以上,资产总额达到250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总额达到350亿元。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勘查行业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5号)要求,我省认真组织人员对当前地质勘查行业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质勘查年末职工总数56318人,较2005年增加了2807人。从事地质勘查人数14071人,比2005年增加了633人。具有勘查资质单位81个,其中高级技术员13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13人,中级技术员2671人,比2005年增加了232人,离退休人员18384人,比2005年增加了43人。离退休经费26055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5078万元。
二、属地化地勘单位情况
我省属地化国有勘查单位有2个。
(一)山西省煤炭地质局
山西省煤炭地质局,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至,本系统勘查单位为13个,有8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占全局单位的88.89%;国家规定的13类资质中,全局共占8个,占资质类别的61.54%;各类各级资质共38项,甲级有15项,占总数的39.47%;乙级有13项,占总数的34.21%;丙级有10项,占总数的26.32%。资质类别、专业分布情况为: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等8个类别。
年末职工人数4011人,与2005年对比没有变化。其中年末地质勘查从业人员2439人,包括技术人员1328人(地学专业547人,高级技术人员254人,中级技术人员620人),比上年增长4.48%。本期平均人数3845人,劳动者报酬合计9353.68万元,劳动者报酬比上年增长9.67%。另外,离退休人员年末人数为2054人,离退休费用合计4444.83万元,费用比上年增长16.03%。
全局2006年总资产52757.79万元,其中:生产性资产13450.28万元,专用仪器设备7307.69万元,总资产比2005年增加11709.86万元,增长28.53%,生产性设备增加4071.81万元,增长43.42%,专用仪器设备增加1463.64万元,增长25.04%。
2006年总负债26465.90万元,比2005年增加7299.08万元,增长38.08%。
2006年总收入43770.51万元,比2005年增加9340.19万元,增长27.13%。
2006年总支出35860.34万元,比2005年增加4596.55万元,增长14.7%。
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情况:省内主要有矿业权价款项目和少量的国家财政及补偿费项目,其中省矿业权价款项目8000余万元,国家财政及补偿费项目500余万元。
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情况:主要从事省内社会地质工程项目,资源勘查多为煤矿的接续和补充勘探等。实物工作量大致为钻探进尺10万余米,合同价款9000万元。
各种矿产开发(省内、外、境外)投资与收入:基本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工程勘察施工(省内、外、境外)市场承揽项目情况:局基础工程公司拥有建筑业地基与基础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还有乙级工程勘察资质及凿井资质。近两年没有承揽到大项目。
其他产业基本情况:主要为建筑制造业(占全局对外总收入近1/4)和安置型酒店餐饮(三产)服务业(占全局对外总收入近8%)。
1.建筑制造业主要代表企业有
(1)金浦混凝土有限公司。1998年由经局148勘查院投资兴建,注册资金2000多万元,2006年产值6000万元。
(2)汇镪磁性材料制作有限公司。1994年由229队与中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注册资金750万元,2006年产值为2000万元。
2.酒店餐饮(三产)服务业
金泉大酒店,2006年为500万元。下属单位还有115院地质招待所,144院地质宾馆,148院西苑宾馆,水勘院水仙宾馆等。酒店服务业除水勘院水仙宾馆外,其他均无盈利。
(二)山西地质勘查局
截至2006年12月30日,全局共有地质勘查单位20个,有16个单位具有地质勘查资质。各类专业82个,其中:甲级资质30个,乙级资质30个,丙级资质20个。甲级资质中区域地质调查资质1个,水工环资质4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13个,物化遥资质3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个;乙级资质中区域地质调查资质5个,水工环资质5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8个,物化遥资质5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8个,选冶加工试验1个;丙级资质中水工环资质3个,矿产资源勘查资质4个,物化遥资质8个,勘查工程施工资质4个,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个。
从业人员6442人(正式职工),其中:高级职称454人,中级职称906人,初级职称881人,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7780元。共有离退休人员5948人,离退休人员经费12144万元。
与2005年度相比,地质勘查单位数量未变,从业人员减少139人,减少2.1%。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加2850元(含调资因素),增加19.1%。全局离退休人员总数减少95人,经费增加577万元(含增资因素)。
2006年总资产81751万元,比2005年的66582万元,增加22.78%。生产性资产原值9043万元,比2005年的9615万元,减少5.95%,其中:地质勘查专用仪器原值4191万元,比2005年的4362万元,减少3.92%,地质勘查专用仪器设备净值3061万元,比2005年的3151万元,减少2.86%。
2006年总负债41634万元,比2005年的28183万元,增加47.73%。2006年所有者权益合计39915万元,比2005年的38399万元,减少3.95%。
2006年总收入53444万元,比2005年的37574万元,增加42.24%。2006年总支出52763万元,比2005年的36965万元,增加42.73%。
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基本情况:2005年承担的本省公益性地质项目7个、外省2个,总经费134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资金765万元,省财政资金580万元。2006年全局共承担本省公益性地质项目12项,外省公益性地质项目2项,总经费2455万元,其中取得国家财政资金1575万元,省级财政880万元,国家财政占总经费的64%。
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2005年和2006年在省内外及境外几乎无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
矿产开发情况:2006年在省内矿业开发投资8309万元,在省外及境外无矿业开发投资。
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况:2005年和2006年在省内外及境外几乎无大的工程勘查项目。
三、中央直属地勘单位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三局:全局现有职工4273人,其中离退休职工2253人,在职职工2020人。在职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18人,具有初级职称及技术员552人。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有8个,分别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311队、312队、314 队、315队、316 队、物探队。其中:甲级勘查资质5个,乙级勘查资质1个,丙级勘查资质12个。
四、地质勘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逐步向攻坚破难阶段推进,一些由于历史原因发展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出来,成为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尤其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地方出台的补贴政策得不到执行,地方政府又只出政策而不给资金,从而使得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同属地化地质勘查单位的差距逐渐拉大,每月人均相差800多元,特别是离退休职工对此反映十分强烈,属地化国有地勘单位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严重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归纳以下几条:
(1)在1998年换发勘查许可证中放弃的国家出资勘查的、至今尚未设立探矿权、采矿权的区块,地质勘查单位已提交了相应的地质报告,但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未能交费,造成矿权灭失。
(2)地质勘查单位基本建设的投资,资金严重不足。
(3)资本不多,可经营资产少。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较低。(4)多种经营产业规模不大,经济运行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及独立生存能力差。
(5)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紧缺的现状没有大的改变。
(6)有的地质队地处偏远农村,交通不便,下岗职工安置和职工子女上学、就业、就医困难,广大职工迫切希望能就近搬迁到城市。
(7)基础建设欠账较多,住房紧张,办公和生活条件普遍不好。
(8)目前山西省政府尚未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除原劳动合同制职工按照地方有关规定纳入养老保险外,其他人员尚未纳入。
这些问题已经给地质勘查队伍谋生存、闯市场、求发展带来了内在的困难,严重制约了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与发展。
五、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与探索,取得如下工作经验:
(1)地质勘查业及地质延伸业,是立身之本,做精做强勘查业是经济社会对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要求。
(2)多经产业是地质勘查单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要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工作,为深化改革提供保证。
(3)要想大发展就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把为政府提供各项服务放在重要议事日程。
(4)不断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积极争取有利政策,为改革发展提供动力。
(5)在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局结构调整资金本着“扶优助强”的原则,重点向优势企业倾斜,取得了较好效果。
(6)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有的地勘单位对下属法人企业职工持股进行了回购,积极探索了股权多元化的途径,使股权结构和股本设置更加合理。
(7)在体制上,对地勘单位的二级实体逐步进行股份制改造,提高二级实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8)在机制上,建立对地质找矿有功或创收突出的人员的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找矿和市场承揽项目的积极性。
(9)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加大市场项目承揽力度,另一方面产业要重点向矿业开发转移,要集中资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10)加大地质科技投入,引进或购买先进装备,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和为国家找大矿的能力。
六、“十一五”地质勘查改革发展的思路设想
在“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做精做强地质勘查业,大力拓展勘查延伸业,稳步推进建筑制造业,积极培育旅游服务业”的工作方针,以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在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做精做强主业,发挥主力军作用上下功夫;在提升装备水平,推进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优势企业上下功夫;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实现矿权设置、对外创收、装备升级、地质科研四个突破,努力开创山西省地质勘查事业新局面。其中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调整机构、职能,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达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质行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总收入和职工年收入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中上游水平。
七、地质勘查行业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经济收入仍主要依赖于国家和省财政地质勘查项目,项目多时日子就好过,还没有一个稳定的产业,正在改革发展中摸索。从全国其他省份的地质勘查行业改革经验来看,一是地质勘查单位必须要有稳定的产业,不但要进行地质勘查还要开矿,要从专一的地质勘查走向矿业勘查与开发。二是落实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关键是要给予地质勘查部门,特别是国有地勘单位待遇倾斜和投入倾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找矿大会战是这样,今后仍然是这样。特提出下列建议。
(1)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关键是体制机制问题,建议国家制订政策,促进地质勘查单位深化改革,尽早走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督促落实属地化地质勘查队伍的有关优惠政策,真正解决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实际问题,为地质勘查单位的改革发展创造条件。
(3)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精神,尽快出台国家装备上要对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投入的具体意见,制定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立项的优惠政策和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发挥各地质勘查局的技术管理上的作用。
(4)进一步确定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方向,大力培育地质市场,保证地质市场对地质勘查工作有较高的需求。
(5)引导国有地勘单位积极“走出去”,使国有地勘单位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为国家解决矿产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拓宽地勘单位服务区域。
总之,我省地质勘查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突出发展地矿业,规模发展延伸业,努力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地矿业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带来的新机遇,按照“高起点,大手笔,裂变式”的发展要求,认真落实“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经营方针和“立足山西、西进北上、走出国门”的发展战略,以打造地勘单位“国家队”为目标。结合实际,确立了“以地质矿产勘查为基础,以矿业开发和矿权运作为主体,以社会地质工作为补充,以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为延伸,全力打造地矿主业,推动地矿经济裂变式增长”的发展定位。确立了“集团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针,不断优化内部结构,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总量和经济运行质量,体系建设、市场开发、经营管理,要不断取得新成效,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