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出来以后是干什么的?
1、能源动力类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对应专业:本学科所有专业。
职业内涵:在能源动力类领域(能源、热电厂、水电站、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农业、环境等诸多领域)从事技术研究、质量管理工作。
职业发展:能源动力类专业就业范围广、工作稳定、收入高。从就业范围来说,传统的机械、电力、冶金、化工、水利等行业需要此类专业人员为其提供动力系统升级的技术支持。
航空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电脑CPU、海洋资源开发甚至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都为此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用武之地。可见,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和明天,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会逐年增加。
2、能源动力类科研人员
对应专业:本学科所有专业。
职业内涵:在能源动力类领域从事产品及技术开发工作。
职业发展:我国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对能源科技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要突破瓶颈,需要大量能源科研人才。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高性能热工转换及高效节能储能、可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复能技术,都需要基础的研究和理论的发展,未来,国家对能源动力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会持续增长。
3、制冷与空调企业人员
对应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职业内涵:在家电公司、造船、电厂等做制冷工艺处理,或者在军工行业、研究院做低温制冷的技术研发。
职业发展:低温制冷不只体现在空调电器和冷库设计上,在各个行业的生产流程中,制冷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国防工业科技中,热声制冷、空分研究、LNG冷能利用、磁制冷、低温超导等领域,需要很多人才。而且现在空调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尤其是中央空调,由于其比较节能开始被大家所重视,所以此类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好。
4、发电厂操作员、发电站及变电站电子和电气修理技术员、汽车机械技术员、发动机和其他机械装配技术员等。
扩展资料: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简介
能源动力工程主要研究如何把大自然存在的如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水能、生物质能等各种能源有效转换成工业上和社会生活需要的电能、机械能等能量,同时如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专业集能源的开发、利用、转化、系统控制、节能与减排于一体,与我国的能源、动力、环境保护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毕业生能够在现代电力企业、研究设计单位、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等相关单位从事系统设计、规划、运行维护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
根据专业方向不同,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
主要就业方向为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空调厂、制冷设备厂、暖通工程等等。
扩展资料:
能源与动力工程分一般可分为3个方向:热工、热动、水动。其中热工和热动区别不大,工资待遇2000-4000之间。水动主要是水电厂和水电施工单位,工资较高 但是地处偏僻。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将为我们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尤其是运用核聚变原理开发的人造“小太阳”技术将为人类提供洁净、取之不尽的动力。而这项技术目前在世界上都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核技术在我国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将在近年内新建若干核电站,因此,核技术及工程人才将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能源与动力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工学——能源动力类 (5)
热能与动力工程分一般可分为3个方向:热工、热动、水动。其中热工和热动区别不大,工资待遇2000-4000之间。
水动主要是水电厂和水电施工单位,工资较高但是地处偏僻。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将为我们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尤其是运用核聚变原理开发的人造“小太阳”技术将为人类提供洁净、取之不尽的动力。而这项技术目前在世界上都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热能与动力工程就业方向为主要面向发电、电力建设、热力设备检修企业,在热力设备运行、安装和检修岗位群, 锅炉、管 道与阀门的检修,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主要研究工程力学、热力学、热工理论、热力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火力发电、热力、供热类企事业单位进行热能动力设备与系统的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管理等。
热能与动力工程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热力设备安装与检修能力。
3、具备火力发电厂系统分析能力。
4、具备机组热力设备运行能力。
5、具备一定的机组事故处理能力。
6、具备初步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7、具备节能分析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能力。
8、具备热力设备及辅机的试验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涉及热力发电、空调制冷、内燃机、新能源等方向。接下来分享一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是2012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能源动力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是以工程热物理相关理论为基础,面向能源转化利用及动力系统领域的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涉及热力发电、空调制冷、内燃机、新能源等方向。热力发电方向要求侧重掌握热力发电相关的知识技能,空调制冷方向要求侧重掌握空调、冷库相关的知识技能,内燃机方向要求侧重掌握车用发动机相关的知识技能,新能源方向要求侧重掌握新能源开发方面的知识技能。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能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制造、安装、检修、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
主要就业方向为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空调厂、制冷设备厂、暖通工程等等。
毕业生可到能源企业、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船舶设计与研究单位、船舶检验、船舶制造、港务监督、电厂企业、水产养殖企业、政府市政及环保、能源合同管理等行业部门从事技术或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以到科研及教育部门从事能源与动力领域的科技开发和教学工作。
就业方向:
根据专业方向不同,毕业生可在大型企业、相关公司以及相关的研究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方面的研究与设计、产品开发、制造、试验、管理、教学等工作。
主要就业方向为发电厂、内燃机厂、汽车制造厂、物流调控、锅炉厂、大型机械厂、造船厂、空调厂、制冷设备厂、暖通工程等等。
扩展资料: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面向能源、动力工程等领域,能够在常规能源转换与利用、动力装置、制冷与空调、新能源开发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毕业生可在电厂、汽车制造、发动机、供热、制冷与空调,以及其他涉及能源利用和动力装置的大中型企业和国防工业部门就业。
本专业设置有宽口径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自动化等技术在能源动力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参加科研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参加科技和科研活动的条件,能够使本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主要在工业类企业从事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冷工程、暖通工程、产品开发、机械设计、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技术开发、生产管等工作。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研究人工环境、制冷空调、低温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研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伴随能源转换与利用过程排放的有害物质将造成环境污染,能源的生产必须高效、清洁。能源与环境系统专业不仅对自动化控制十分依赖,而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集合了热科学、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科学、系统工程科学等高新科学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具有很宽的专业知识面,是一个能源、环境与控制三大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
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测试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的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