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可再生能源民间合作组织是不是联合国组织?
你是指IRENA吧,它不是。但它与联合国的气象组织等有合作。见下文。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 2011年的活动
计划
2011年4月4-5日在IRENA全体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2011年工作计划的预算。根据该工作计划,其2011年的工作包括:
知识管理和技术合作(KMTC):IRENA 正在建立一个知识库、鼓励地区合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建立一个平台、鼓励南北和南南技术合作。
政策咨询服务和能力建设(PASCB)以可持续方式鼓励可再生能源投资
创新和技术(IITC):IRENA正在创建技术职称平台,以降低成本,推广标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发展成员国
2011年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入进来。截至2011年11月29日IRENA已有85个成员国(包括欧盟)和149个签约国。
活动类型
2011年期间,IRENA的活动逐步开展起来。自从今年4月Amin接任总裁以来,进展明显加快。可再生能源可用性评估、可再生能源数据库和与若干著名可再生能源组织的合作关系逐步建立起来。其更加活跃的网站显示出该机构已步入正轨。
1.在西非经济体和南非区域发展组织以及国际可持续发展学院的合作下,塞内加尔和莫桑比克被选为可再生能源可用性评估国家。
2.在确认可再生能源信息的缺失问题后,IRENA已经开发了一个地图统计数据库,它已经被用来生成太平洋和非洲国家可再生能源概况。该数据库收集所有在线参考资料,并以地图形式展现,可清楚地表示不足。它是联合太阳能和风能方面的清洁能源多边部长工作组和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开发的。
3.在资源评估方面,已经确认融资方法是瓶颈。目前正在与世界银行能源管理援助项目(ESMAP)协商融资机制。并且正在与南部非洲发展组织(SADC)和纳米比亚政府协商地图数据库的方法论示范。这套数据库将不断扩展和升级,吸收UN和IEA数据库的可再生能源产量信息。为了收集IRENA成员国关注的信息,已经开发出一套问卷。
4.IRENA开始在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发出自己的声音。9月7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太平洋领导人会议期间,IRENA总裁指出汤加、托克劳群岛、库克群岛已经等已经在朝着他们的能源目标努力。IRENA是它们的可靠的支持伙伴。
5.为了发挥它的影响力,IRENA还加强世界上的机构和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它正与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合作,通过10-15个案例,分析研究风能领域的最佳政策支持方法。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的研究计划也将开展。它与REEEP签署了备忘录,共同构建IRENA的可再生能源学习平台(IRELP)。将与REEEP联合开发和执行能力建设、政策和融资信息交换项目,促进地区成功商业模式的复制推广,在知识管理和宣传战略方面合作,并导入超越活动。
一年来IRENA的活动简要回顾
2011年6月29日,IRENA 和 RET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Deployment)在伯恩召开研讨会,讨论2015-2050年的能源情景及其短期内对可再生能源政策需求的影响。
2011年7月8日,IRENA举办高层非洲可再生能源论坛,讨论可再生能源在非洲的机遇和挑战,战略合作伙伴、最佳实践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投资。会议发布了IRENA论文Scenarios and Strategies for Africa。
2011年7月12日,IRENA管理理事会正式就职,作为一个政府间组织正式成立。
2011年8月25日,IRENA和REEEP签署谅解备忘录,决定加强彼此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
2011年9月13日,IRENA的第一次政策与战略委员会在马来西亚科伦坡举行会议,向IRENA管理理事会汇报。
2011年10月7日,IRENA的创新和技术中心(IITC)在德国伯恩正式成立。
2011年10月18日,IEA在奥斯陆举行Energy for All: Financing Access for the Poor会议。IRENA总裁Amin作为评委参加。
2011年10月28日,IRENA与澳大利亚政府、世界银行在悉尼召开为期三天的讨论会,讨论岛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及IRENA的工作。太平洋岛国是其2012年的关注重点。会议上各个岛国和地区表达了希望IRENA在该地区发挥领导作用,成为该地区的“可再生能源一站式商店”。IRENA计划2012年1月在阿布扎比的IRENA和太平洋领导人会议上进一步讨论有关想法。
2011年11月14日,IRENA管理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该会议每年召开两次,由管理理事会向全体大会汇报。第二次会议由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副秘书Martin Hoffman主持。总裁Amin报告了IRENA2011年的活动执行情况。委员会讨论了2012年的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以及中期战略草案。2012年的工作计划和预算草案将交2012年1月的全体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中期战略草案将在1月交由成员国进一步提出意见,那时IRENA的若干高级成员国官员将出席。理事会对2011年4月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成员国表示希望IRENA继续成为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中心和可再生能源知识中心。
2011 年11月27日,在德班COP17期间,IRENA召开了一系列媒体讨论会,向媒体介绍可再生能源面临的关键问题。讨论会是与南非能源部、国际续发展学院、南非可再生能源研究所合作组织的。来自私营公司、政府和国际组织和媒体的专家讨论了最新的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创新的融资方案可再生能源对于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1年12月6日,在COP17期间,IRENA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备忘录,将联合执行可再生能源潜力评估活动,主题是可再生能源对全球气象服务的贡献。这个动议从去年坎昆会议期间发起。合作将把世界气象组织的科学知识、网络和技术能力与IRENA的知识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号召力结合,来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精确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地图将使IRENA能够为它的成员国提供关键的决策信息。IRENA与世界气象组织将交换出版物,并相互就科学、技术、管理和发展开展咨询。IRENA将利用世界气象组织的资料评估目前尚无资料的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潜力。
2011年12月1日,IRENA在印度班加罗尔组织了两天的讨论会,主题是农村电气化的商业化解决方案。来自20个国家的50多个代表参加了会议,探讨促进当地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家精神的最佳方法。讨论会为企业家、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参与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它使IRENA认识到在解决能源贫困中小企业的潜力,在会议中发现的好做法可以复制到其它地区。
2011年12月8日,IRENA与南非能源部在德班发布一篇新的工作论文Prospects for the African Power Sector。论文试图为非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本和机会提出有见解的观点,通过对市场、成本和其它核心因素的分析来确定发展趋势、机会和关键技术。
莫桑比克仍保持着图腾崇拜的传统。妇女婚姻自由。莫桑比克人有一夫多妻之俗。巴西是腰果的故乡。不过,真正称得上是“腰果王国”的还是莫桑比克。位于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地处热带,濒临印度洋,其湿热的气候条件是腰果生长的沃土。葡萄牙殖民者在16世纪的时候,看中了莫桑比克适宜的气候,就远渡重洋从美洲带来腰果种子,播种在沿海的沙丘上,从此腰果就在莫桑比克安居乐业了。很快,莫桑比克全国各地都遍布腰果树,腰果树也成为当地最常见的植物,它们分布在街道两旁、屋前屋后、大片的种植园里。现在的莫桑比克有腰果树一亿多棵,当地人口是1900万,平均下来,每个人有五六棵腰果树。每年,莫桑比克出产的腰果就有七八万吨,出口赚取大量的外汇,是国民收人的重要来源。因此莫桑比克也就被称为了“腰果王国”。
腰果的果实分为0部分:“真果”和“假果”。我们通常吃的干果是腰果的“真果”,位于果实的下半部分,呈肾形,有着坚硬的外壳,未成熟的时候是青灰色,成熟时就变成了黄褐色。果壳里面的果仁才是干果。腰果仁是白玉色的,长不到两厘米,味道香脆,可以生吃,也可以炒着吃,还是加工点心的上好材料。
腰果树能在莫桑比克“站稳脚跟”,除了果实好吃之外,还因为腰果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其果仁富有营养,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糖以及人体所需的维k素,并且含油量高达40%,是上好的食用油。果壳壳液也含有40%的干性油,可以制作油漆、彩色胶卷的有色剂、合成橡胶等。腰果梨含丰富的果汁和维生素,是制作果酱、果冻、蜜饯的上好原料,还可以用来制作糖尿病患者的清血剂。腰果树表皮上流出来的树汁也可以用来制作防腐、防白蚁的高级涂料。
非洲可再生能源现状
非洲的能源紧缺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但用电量仅占3%,非洲农村居民中仅有10%可以用到电。在撒哈拉南部非洲国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很低。
水利
非洲可开发水利资源占全世界的10%(1100太瓦时),但是开发率却只有8%,约为93太瓦时,目前世界上前20大水坝中没有非洲水坝的身影。
太阳能
非洲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可用度高。但在全世界15千兆瓦的太阳能光伏装机总容量中,非洲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15兆瓦)。南非有一些太阳能模组制造工厂,但它们的生产能力仅局限在几十兆瓦。
生物能
非洲各国对生物能依赖度很高,主要归因于他们非持续性的森林资源开发模式。生物能在某些国家占国家总能量的70-80%,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能高达90%-100%。
大多数非洲国家制定了地区或国家性质的“生物能计划”,并且大部分项目在最近几年中已得到实现。主要投资方是外国投资者、国际非政府组织或非洲地方团体。投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
- 国际化模式:由私人企业领导,依靠国际化背景,大批生产和销售,主要用于出口。莫桑比亚是此类模式的典型。
- 小规模模式:家庭承担的农业生产,主要销售于当地市场。马里、布基纳法索、贝宁是典型代表。
- 合同模式:通过建立合同关系由小农业生产者承担的生产,成一定产业规模,产品主要内销或出口。马达加斯加为代表。
风能
风能在非洲发展范围有限,仅有部分地区大量使用:
- 南非:2008年建立了9兆瓦的风能发电站;
- 佛得角、肯尼亚:政府预计将在2012年前建立300兆瓦的风能发电站;
- 埃塞尔比亚:政府预计在2012年前建立120兆瓦的风能发电站。
主要的风力发电区域集中在沿海。
地热能
非洲地热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大约有1万兆瓦。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是非洲仅有的利用地热发电的国家,大约占东非大约4%的发电总量。
气候变暖和可再生能源对非洲的影响
尽管非洲是释放温室气体最少的地区,却是全球气候变暖最大受害者,并且由于经济落后,相关防范措施缺乏,导致饮用水缺乏、干旱、农业产出减少等问题更显突出。
因此使用可再生能源对于非洲大陆来说也是其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办法之一。
非洲可再生能源的未来
“非洲并不缺乏能源,只是能源没有被合理利用。”非洲史学家、政治家Cheikh Anta Diop于1985年在金沙萨讲过的话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法国生态部长娜塔莉?科修斯柯?莫里塞如此评价,“非洲急需现代的、可靠的、清洁的能源,这是非洲发展的关键。”
非洲南部许多国家人民不能保证稳定用电,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或许能帮助解决用电这个阻碍非洲国家发展的大难题。不少专家预测,假如电力问题得到解决,非洲的经济发展将增长两到三个百分点。
如今整个非洲大陆都在可再生能源上下了大赌注。南非在非洲国家中一马当先,预计在未来20年内在可再生能源上投资900亿美元,以求达到绿色可再生能源总量增长40%,国家总发电量翻番的目标。南非经济发展部长引用了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这项宏伟的计划。目前,南非已经开展了为12.8万居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项目,并计划建立5000兆瓦的太阳能农场。此外,风能、生物能都在南非政府考虑之列。
紧随其后的是北非国家,特别是摩洛哥。摩洛哥东部城市得士安(Tétouan)于10年前就建立了第一批风力发电场。后来在大西洋海岸陆续建立的另外两个风力发电场逐步完善了摩洛哥整个风力发电系统。摩洛哥还在东部城市乌季达(Oujda)建立了太阳能-天燃气发电站,并准备在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等五大城市建立五个太阳能发电站,总面积将达1万公顷,预计在2020年之前发电量达2000兆瓦,占目前摩洛哥全国发电总量的18%。阿尔及利亚也推出了可持续能源发展计划,目前已投资3亿欧元与德国Centrotherm共同建立太阳能面板工厂。
西非国家拥有丰富的水利、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如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将为该区域提供10%-20%的电力。
东非情况略好,但是卢旺达和肯尼亚两国电力供应也还远远不够。所以这两个国家急需求助于清洁能源来弥补火力发电的不足。目前,肯尼亚是世界上第五大风力发电国,此外,在内罗毕和姆米亚斯两个城市建有许多生物发电站,均使用如甘蔗渣等生物原料发电,一兆瓦电需消耗一吨甘蔗渣。
在塔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众多风能和太阳能项目被提上日程。卢旺达的一个水利工程将为该国电力供应增加一倍,建筑工程和食品加工企业将是第一受益者。
但是,目前非洲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许多工程都找不到融资渠道。能源经济专家Pierre Radanne说,“国际大企业并不为这些项目所动,鲜有投资者问津。”
非洲5个最大的国家:阿尔及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利比亚、乍得。
最小的5个国家:塞舌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毛里求斯、科摩罗、佛得角。
非洲5个最大的国家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是非洲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第十大国家。它位于非洲大陆北部地区,面积达919,595平方英里。大约90%的阿尔及利亚被沙漠覆盖。
阿尔及利亚经济规模在非洲居第四位,仅次于南非、尼日利亚和埃及。石油与天然气是阿国民经济的支柱。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储量为全世界第五,是全世界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石油储量为全世界第14。
2.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是非洲第二大和世界第十一大的国家。人口数量世界排名17位、非洲排名第四的国家,以及正式法语人口最多的国家。
3.苏丹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国土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为非洲面积第3大国,世界面积第15大国。首都喀土穆。
4.利比亚
非洲第四大国利比亚,面积679,362平方英里。它位于非洲的中北部地区,沿着地中海拥有海岸线。
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但由于局势动荡,利比亚石油出口锐减。
5.乍得
乍得是非洲第五大国家,总面积达495,755平方英里。这是一个内陆国家,位于非洲中部地区。乍得是乍得湖的所在地,乍得湖是非洲第二大湖泊,也是该国最大的湿地。
乍得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牧业国家,也是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16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位居全球倒数第三。
非洲5个最小的国家
塞舌尔
非洲最小的国家是塞舌尔,位于东海岸外的一个174平方英里的岛屿。它由大约115个岛屿组成。大约30%的居民来自旅游业。
落在东部非洲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1976年6月29日塞舌尔宣告独立,成立塞舌尔共和国,属英联邦成员。全境半数地区为自然保护区,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誉。
2.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另一个岛国,分为两个主要岛屿。它们共同占地372平方英里,成为非洲第二小的国家。它位于西非海岸附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葡萄牙语国家。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是以种植可可等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国,独立后曾长期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的经济政策,1985年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1987年7月开始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2014年,圣普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69亿美元。
3.毛里求斯
非洲第三小的国家是毛里求斯,面积只有788平方英里。这个岛国位于非洲东南海岸,位于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北端之间。
毛里求斯是非洲少有的富国之一,2016年,毛里求斯人均GDP达到9628美元,拥有相对富裕的生活和较为发达的经济,被称为“非洲瑞士”。
4.科摩罗
科摩罗是非洲第四小的国家,总面积达863平方英里。这是一个位于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和莫桑比克之间的岛国。科摩罗是唯一属于阿拉伯联盟的热带气候国家。
科摩罗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农业是该国的经济支柱,交通系统也很落后,人口低龄化且增长迅速,缺乏自然资源。
5.佛得角
佛得角是非洲第五小的国家,但是非洲最大的岛国。根据2015年的估计,它占地面积1,557平方英里。佛得角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生产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大约30%的能源来自风能。
佛得角最大贸易伙伴为葡萄牙,其他贸易伙伴有欧盟、美国、巴西和中国。2008年7月23日佛得角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莫桑比克出口首批液化天然气,该从商业角度解读此举能够带来经济效应,促进天然气市场扩大。通过加大对液化天然气的出口,能够有效提高其相应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
通过相关财经新闻报道了解莫桑比克,准备将首批液化天然气运到海外,加强出口市场的拓展,也加强全球液化天然气的出口国行列。通过此种措施,能够进一步加强提高其经济效益,扩展其天然气市场,而且对于目前全球能源危机导致天然气燃料逐步上升会大大增加对此方面经济实力。对于能源危机导致燃料的价格不断上涨,已经创新到历史最高地位,根据最新消息显示液化的天然气,正在莫桑比克海岸线附近完成相关码头建立和适用表明此次对于外商出口天然气是一次非常正确行为和举措,能够加大对天然气的出口力度。
对于俄欧冲突之后,天然气的供应就会变得更加紧张,导致很多资源短缺,无法让人民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等多种问题,而莫桑比克正在启动首个出口终端有关其他国家表明燃料的短缺导致定量供应引发经济衰退等多种问题,为了更快速的结束,对于俄罗斯天然气固定的依赖也会考虑通过其他国家进行进口相关天然气和亚洲的买家进行竞争,争取在冬天能够获得天然气设备和供应减少,因为天然气缺少导致生活正常问题。
尽管疫情和莫桑比克有关其他活动都有所影响,项目不断推进,但是莫桑比克会加强对天然气的供应生产和需求。以此来不断拓宽自己销售市场,核对天然气的供应,提高经济效益,以此来改善人民正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热带气旋过境莫桑比克致4人死亡,人们该如何预防此类自然灾害?热带气旋过境莫桑比克破坏能力极强,给很多人带来生命危险,甚至有人因此失去生命。想要预防自然灾害,其实现在有很多不同方法,只不过大家不是很熟悉,下面给朋友们具体介绍一下,请大家参考下面回答:
一、自然灾害来临之前都会有一些预兆,此时只要有一些常识知识就会避免危险:
自然灾害对于地球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预防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话题,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随时学习一些预防自然灾害的常识知识,学习好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够避免很多灾难问题,所以在平时没有任何危险的时候,要多多的看一些书籍,多学习一些相关的自然灾害预防知识。通过书籍知识的透露,大家就能够明白相关情况,从而让自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自然灾害并不是不可以预防,而是有很多知识人们没有去摄取,从而才会造成一些危险。所以一定要在平时多学习一些预防自然灾害的知识,这才是人们预防自然灾害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
二、自然灾害预防技术方面,人类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
现在科学技术手段已经十分先进,对于很多灾难都能够提前做出警示,比如说台风或者是一些剧烈的火山爆发发以及地震都能够做出一些相关科学预测,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自然灾害预测出现的时候,大家必须要随时通过一些通讯设备,收听这些信息,从而才能够更好地预防自然灾害,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危险。科学技术再先进,也需要自己注意,所以随时收听和收看相关气候和自然灾害方面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三、自然灾害预防要有应急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自身安全:
自然灾害预防还要学习一些应急方法,这些方法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只要学好这些方法,对于预防自然灾害,自然是非常保险,所以平时要学会一些应急方法,这样自己才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莫是农业国,76%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可耕地面积为3500万公顷,已开发600万公顷,畜牧面积为1200万公顷。农业产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腰果、棉花、糖、剑麻是传统出口农产品。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稻谷、大豆、木薯等。2009~2010年种植季,玉米产量为200.67万吨,高粱产量为38.86万吨,大米产量为25.75万吨,小麦产量为1.84万吨,木薯产量为960.8万吨。莫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对虾及贝类等水产品。2010年全国渔业和水产养殖生产总值超过4.5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7%,其中,水产养殖总额为511.2万美元,增长69%。2012至2013年度,莫产棉13.6万吨,为莫独立以来产量最高年份。
和大多数炎热、干燥的非洲国家不同,莫桑比克气候温和,少涝旱灾害,充沛的阳光和稳定的气温最适合腰果树的生长。腰果给莫桑比克人带来可观的财富,莫桑比克也因此成为“腰果之乡”。
1984年8月颁布《外国投资法》,1987年1月颁布《私人投资法》,鼓励国内外私人投资和兴办合资企业。1993年公布的新法规简化了投资审批手续。2009年,外国对莫投资约158.5亿美元,投资的主要领域为矿业、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等。在莫投资最多的是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南非等国。2012年对莫直接投资前10位的国家为阿联酋、葡萄牙、南非、毛里求斯、中国、英国、巴西、印度、意大利和莱索托。莫投资促进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共批准1400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总额180亿美元,创造约20万个就业岗位。
国际金融危机对莫出口及吸引外资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但莫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发展旅游业,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开发矿产、能源、农林渔业等资源,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 莫桑比克为宗教国家,主要有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为主)、穆斯林教徒和印度教徒,因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基本上形成了西方习俗,无特别禁忌。
在莫桑比克流行以白为美的传统,因此这里的姑娘们总是想方设法使自己显得白一些。于是每天都会用香粉擦脸。他们相信借助自然物质中的神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美丽,因此她们不像其他国家的姑娘们使用化学化妆品,而是使用一种用当地的猴面包树制成的白色粉末,这种特殊的美容品在每家都储藏得很多。 元旦:1月1日
莫桑比克英雄日:2月3日(DIA DOS HEROIS DE M0CAMBIQUE)
莫桑比克妇女节:4月7日(DIA DA MULHER MOCAMBICANA)
国际劳动节:5月1日
莫桑比克独立日(国庆日):6月25日(DIA DA INDEPENDENCIA)
胜利日:9月7日(DIA DA VITORIA)
军队日:9月25日(DIA DAS FORCAS POPULARES DE LIBERTACAO DE MOCAMBIQUE)
圣诞节(家庭日):12月25日
“莫桑比克(全称:莫桑比克共和国),是非洲南部国家,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1975年脱离葡萄牙殖民地而独立。
作为与英国并无宪制关系的国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联邦。莫桑比克的前身,就是葡属东非洲,它是在1498年3月,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所率领的船队发现,当时就有阿拉伯的贸易站在沿海一带设立。
扩展资料
莫桑比克国土面积7993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30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
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0℃(南部)、26℃(北部)。10月至次年3月为暖湿季,4月至9月为凉干季。
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
参考资料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桑比克
能量的消耗能给人类带来真真切切的利益,能让人们烹煮食物、给居住空间取暖、提供照明,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求,并不存在随意浪费现象。人类的生存要靠这些能量,而且生存是超越一切的天性,如果提供给人类的能量无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实际上会给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人们会砍伐森林,无法砍倒的树会剥树皮,将本来应该做肥料的粪收集起来烧掉(与吃掉玉米种子一样),这种行为明显会妨碍下一年的生存,但如何活过今天则是应该最先解决的问题。
除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外,能源在交通、食物与医药、通讯、建筑材料甚至娱乐方面都可以提供便利。减少这些方面的工作量可以节约能量,但实用性就会受到影响。利用新技术进行更为高效的能量转换,或者采取一些补救方法都可能降低环境影响。新技术的研发会发生资金成本,但技术改进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每一种能源,在其生产和利用的每一步,都会给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大气、生物圈、水及审美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政策分析习惯于以成本方式来体现各种影响,这样可以对各种能源的总体影响进行一些全面的评价。每一种能源在不同领域都会有较大影响,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划归成本一类,正面影响划归为收益。直接成本最容易评价,总的说来,目前化石燃料提供最廉价的能源;将风能或太阳能转换成有益能量形式,转换设施的直接成本极高,尽管这两种能源本身不发生成本,但利用这两种能源所节省的燃料成本与转换设施的成本要经数年才能达到平衡,或者换一个角度看待该问题:与能量转换设施(如光电池、STEC或风力透平)的资金成本相比,燃料的成本很低,几乎可忽略不计。
外部因素价值
不花费任何代价就想取得环保收益不太可能。那么,减少酸的沉积值多少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或减缓森林的乱砍滥伐又值几何?不生产放射性废料或有毒化学废料又价值多少?政府的政策或税收导致能源价格上涨,上涨的价格转嫁给消费者(选民)时,他们要决定支付多少费用,就必须回答上述问题,从以往的消费历史趋势看,多数美国人不愿意支付额外的能源费用来降低环境影响。
但消费者们也注意到这样一种实情,即不断加强的各种规章并没有导致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以定值美元计)。某些情况下,规章的严格性促使效率得以提高,本身就是一种补偿;另外,提供了一些新的收益,如提高工人们的资金保证,而这部分资金又加入到大经济循环中去(如矿工的风险和伤害补偿金)。其实,经济就像全球的环境一样,是一个具有多种反馈循环的、复杂的动态系统。
除号召全社会义务保护环境、并将能源的各种外部因素尽可能转换成内部因素外,将各种成本公正地分摊给社会全体成员也相当重要。由于每一种能源外部因素的构成不同,那么各种能源之间有可能会产生市场不均衡。如果将一种价值分配给降低酸雨(也许通过强制规定各工厂硫排放量的方式,或通过征收“排硫税”的方式),此时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不含硫燃料的政策。这样是否又会刺激人们转向木质燃料呢?假设出现这种情况,逐渐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负面结果:为了用含硫低的燃料代替煤,森林的砍伐会日益严重(前面曾有论证,密集型种植燃料木从生态角度看,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森林,而生物燃料直接燃烧的总污染排放也是问题)。出台降低酸雨的政策,目的是为了保护森林和湖泊,结果却反而破坏了森林。
当然,大部分发达国家中不太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因为还有一些制度限制森林的砍伐。这正是要说明的关键,即要保证一项制度(或税收)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限制其他资源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此来取得平衡。
最后一点,让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充分掌握各种能源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也相当重要。这些信息不仅仅在分配相对价值时非常重要,对于认识那些没有得到充分证实的能源成本及潜在成本也非常重要。虽然一片新的草坪看起来更为翠绿新鲜,但未必经得起频繁的使用,预见各种负面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燃料价格之所以持续走低,是因为许多实际的成本对一些能源生产公司来说还是外部因素,如果各公司将这些外部因素包括在其成本之内,价格一定会上涨。以往的经历已证明这一点,比如,煤炭公司不改善矿工的安全,也没有被迫支付矿工死亡及致残事故的赔偿时,这些成本对煤炭公司来说就是外部因素,煤炭公司也就没有把这些安全及保险赔偿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所有的成本都会转嫁给消费者);未要求进行地面恢复时,地表的破坏成本就是外部因素;各个油公司如果不为漏油事故造成的破坏支付费用,则这部分费用就是外部因素。
随着各种新政策的出台,要求各公司支付上述各种外部因素的相应成本,外部因素就变为公司的内部因素,进而构成了消费者支付价格的一部分。今天如果经营一家矿业公司而不对矿工们面临的风险及遭受的实际伤害进行补偿,将是不可想象的事。每一套新的制度都试图将另一种外部因素内部化。当然,工业行业里有许多人会反映说能源行业已受到了太多的管制,许多成本都需要内部化,每种内部化的成本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有多少美国人愿意支付更高的油价?施加给各公司的各种新的费用最终肯定会从上涨的价格中体现出来,价格控制妨碍了这种价格体现,直到出现供应短缺,使得找到并生产更多的能源成为第一要务,进而又会需要有较高的能源价格推动更大范围的国际勘探与生产,此时,供求的基本规律已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表明了价格控制的一种逻辑结果:供应短缺突破价格控制防线后,直线上升的价格弥补了先期未转嫁的全部费用。
如果消费者愿意重视环保并开发有竞争性的替代能源,则消费者除了愿意支付这部分费用以外别无他法。也许有人会说,有些替代能源就在工业化规模的边缘上徘徊,如果这些能源不发生较高的环境成本,那么将这些环保方面的外部因素包含在该种能源价格体系中,也许不会导致价格有大幅上升,应该可以替代原有能源。比如说光电池,其价格与可燃能源价格不相上下,而燃煤电厂如果因为不得不支付100英里半径范围内平衡湖泊和土壤pH值的费用而提高供电价格,此时,如果光电池价格稍有上升的情况下具备了成本效益,那么光电池的生产和销售量就会上升,最后有可能完全取代燃煤电厂。如果电力公司必须支付环境处理费尚需一段时间过渡,则电价会逐渐上升,光电池工业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培植力量,接手电力公司失去的市场。
推出一种替代能源之前,专家们会对其价格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做出预测。如果预测不够准确,可能会因某种因素导致这种替代能源的价格小幅上扬,因而失去市场份额;此时,原有能源的价格也将持续上涨,涨到一定程度后,能源供应公司就会将上涨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既然专家们预测该替代能源会形成价格竞争优势,为什么还会因价格小幅上扬而失去市场份额呢?问题出在哪里?造成这种错误最明显的原因之一是,专家们的预测是以先进的新技术为条件,而这些先进的新技术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才可能实现或者根本不可能实现,也可能是因为新技术尚不成熟,存在着未知的危险或缺陷(核动力就如此)。另一种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替代能源的供应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会因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因此,只有制定一种能源价格制度,将所有能引起能源成本上升的外部因素都包括在内,引起消费者对这些外部因素重视。但即使出台了这种新的价格制度,替代能源仍然可能不具备竞争力。最终结果可能是:消费者要承担新制度下原有能源的外部因素产生的全部费用。
环保与再生
在说到能源时,“合乎环境要求”与“可接替”几乎成了可以互换的同义词。但是,一种资源的更新速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有某种真正的联系呢?如果将来某一天,冰岛的钻井证明油气不是化石燃料,而是通过变质岩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以超过消耗的速度得以再生的一种燃料,那么油气就会更加合乎环保的要求(按古典理论,冰岛已完钻的井不可能含有油气,如果在冰岛发现油气,则可以证实相反的一种假设,即油气是通过岩石的变质作用形成的。与死亡物质的腐化和变化相比,这种岩石的变质作用规模更大,接替性更强)。当然与石油生产和消耗相关的各种影响同接替速度之间完全没有关系,其实,再生是一个经济问题,即如果某种资源的再生性不强,那么给定消耗速度下,这种资源能持续多长时间?
举一个金融方面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假设一个人是拥有十亿美元的富翁,这十亿美元的最低投资收益为2%,那么该富翁每年的投资回报为2000万美元。对任何人来说,以这种速度增长的财产都是一种永久性的可持续资源(同理,如果另有一个财富只是上述富翁的十分之一,但投资收益能达到20%,其年收入则相同,后一投资者的财产增长速度更高)。那么首先要问的是: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否能保证个体永不破产?历史上有无数富人将财产挥霍一空的例子。资源的消耗速度(无论该资源是钱、石油还是木柴)和其再生速度一样重要。
生物燃料与钱一样,再生量与原有量成比例,如果将本金挥霍掉一半,可接替的量也会相应下降一半。所以,森林的损失会导致生物燃料接替量的下降。如果上述富翁已花光了一半的财产,这时再告诉他来自他财产的收入任何人都花不完已毫无道理(因为他已经花掉了一半的财产)。同理,在森林损失已达一半的世界上再谈论生物燃料可再生、不会用完也毫无道理。亿万富翁因过度挥霍花掉了一半财产,但只要他今后认真理财,厉行节约,来自其剩余财产的收益仍可让他舒服度日,但全球范围内生物燃料的情况就未必如此了。地球虽地大物博,怎奈五十亿人口的消耗,尽管这笔财富曾一度无比巨大且仍有大量剩余,但这部分剩余所产生的再生财富远远满足不了正常消耗的需求量,如果确实如此,即使限制消耗也无法消耗与再生的平衡。
但地球的财富多种多样,由于动、植物资源基础对地球的环境整体性来说至关重要,那么生物燃料的消耗可用其他资源替代,诸如用其他能源甚至化石燃料代替木柴,以保证剩余森林储备产生的收益可重新积累已衰减的地球财富。
化石燃料形成的时间较长,而每年沉积的植物量又很小,因此化石燃料的再生速度远远低于植物燃料。因此化石燃料再生速度低、衰减快,将来总会有一天无法再使用化石燃料,但是化石燃料的消耗不会导致接替资源的储量衰减,而传统的生物燃料消耗则会。
以下重点介绍一下闭合式碳循环。
碳循环支持着地球上的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所谓碳循环,是指生长的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游离氧和复式碳分子;该循环的另一项内容是那些碳分子经过活性有机体氧化,又产生二氧化碳,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另外,当然还有一部分原来在光合作用中形成的碳分子经快速氧化作用(燃煤)形成二氧化碳。如果该循环的平衡点被打破,光合作用返回到大气中的氧达不到氧化作用的耗氧水平,则大气中的氧气会日渐减少,导致致命后果。一棵大树白天可产生约2公斤氧气,因此全球的植被如果不超过2亿棵树当量,那么氧气的量都不足以满足人类呼吸之用,另外还需要22亿棵树的植被当量来接替燃料燃烧所消耗的氧。(注9)
这种极端的情形比温室效应来得更明显,后果的严重性无需多言。如果不能重新达到平衡,动物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将受到威胁,因窒息而死。是否真的可能出现这种结果?不可能。但是用这一推理可以说明,以环保为代价换取人口和工业的增长一定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本文作者认为,绝不会出现这种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增长达到氧气量衰竭点以前,负面的反馈机制就会启动。
经济限制
一般来讲,能源消费者都会迅速、强烈地对能源价格的变化做出反应,这些反应大部分都是反对,指责能源公司从中谋利,更为直接的市场反应则以明显的消费形式呈现。
以下重点介绍一下设定燃料效率的成本依据。
美国1992大选期间的政治辩论中,强制性的公交汽车燃料效率成为关注的焦点。论辩的一方强调要在今后用几年的时间提高车用燃料效率;另一方则坚持这种改进将使美国经济承受几十亿美元的费用。但实际上,假设车辆的平均燃料效率能达到35英里/加仑的话,那么仅1992年一年,燃料效率低就让美国公交花费了近80亿美元(提高燃料效率可减少进口原油,进而减少外币兑换。对国家经济来说,外币兑换节约是真正的节约,经济内部支出有助于国民经济增长)。
同理,采取更为严格的汽车效率标准所带来的巨额费用可能会产生一些严重问题。体积小的轻型汽车,厂家支付的材质费用低,也不需要极其先进的技术就能满足燃料效率要求,许多厂家已生产出超过设计标准的型号,其成本仅限于将原有型号的生产线加以改造,由于汽车厂家每年都要进行型号更新,这种改造意味着最低的成本。提高平均燃料效率的政策是否包含这样的内容,即不鼓励美国人仅仅因为功率和偏好的原因购买更多的进口车?如果是这样,那么更为严格的标准也许有益于国民经济。
环境与审美
以主观审美问题取代客观环境问题,不仅偏离了原来的政策分析,同时还打开了一扇争论的大门,使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取代导致了针对环保政策的激烈争论,诸如“大峡谷一览无余对我来说价值几何?”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稍加思考,也会看出这是个有争论的、非个体的问题。但在本例中,如果已无法看清大峡谷,则足以说明严重的环保问题——空气污染。
海上钻井是一个常常混淆审美和环保问题的例子。油公司竞标海域使用权时,沿海居民常以环保名义提出反对意见,实质是将环境破坏和个人的审美判断混为一谈。一方面,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确实是环境问题,在拟进行海上钻井的区域及其附近,如果海洋生物或濒危物种密集,可以出台政策,要求针对正常海上作业给海洋生物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制定井喷预防措施,以保护海岸线上富有海洋生物的港湾;另一方面,家住海边的居民,只是不愿意窗外立着一座海上平台,他们关注的并不是环境影响。其实,一个人只要消耗的商业能源达到或超过美国人的平均水平,那么他实质上就需要美国海上的石油生产,如果用进口原油来满足这一需求,则海上运输溢油事故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国内海上石油作业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沿海居民真正关心环境问题,理智的方法是降低能源消耗水平或致力于国内海上生产。
其实,问题的实质既不是环保问题,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审美问题。一个人有可能在海边购置豪宅,领略大海的质朴与浩瀚,而其也许不愿意花巨款买一座风景中有海上平台的豪宅。但是,因风景受到破坏而导致个人的滨海财产贬值绝不是真正的环保问题,因为财产价值受损,个人有权提出反对意见,也可以鼓动邻居们一起说服油公司采取海底完井及铺设管线的方法,这样完钻后,景色可恢复如昔。但是以环保名义来保护个人财富已经与真正的环保问题背道而驰了。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通常是指大型企业能够获得的单位成本的节约。一个项目,无论其规模大小,其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会发生必须承担的固定成本(如经理和专家们需和原材料的所有者谈判,去做项目选址评估,这期间发生的差旅费、人员工资等等),另外还有许多费用和项目大小不成比例(如距离较远的钻井现场、设备和人员的动员费),这样一来,大型项目与小型项目相比,大项目可以分摊这些固定费用的生产单元要多。但是,大项目需要的资本投入也大,且要关注环境和社会影响。
对低收人国家来说,资本投入尤为重要。这些国家资金短缺、需求水平和支付能力相对低下,因此无法获得较高的启动资金,这种情况阻止了外国投资进入低收入国家进行资源开发。比方说,这些地区因当地市场的局限性,所产石油大部分要出口到发达国家,这就意味着这些地区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储量才可以开发,用高产来抵消建立装卸油罐船设施的巨额成本。在这些限制条件下,低收入国家中的油气发现规模要比美国的油气发现规模大100倍才能达到商业化水平。因此,这些国家中尚有大量的油气资源未动用,却要拿出一半外汇储备进口能源。
局部小规模生产可以使许多低收入国家生产其本土的油气资源,替代日渐减少的木柴资源,减少对外贸易赤字,但是低收入国家中寻求各种能源解决办法的人通常无法得到小型油田的开发技术。1986年,联合国技术研究所(UNLTAR)曾举办一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吸引美国独立的油公司到需求能源的国家进行小型区域化作业的可能性。结果发现,无论项目规模大小,各公司的根本目的是要赢利,而且美国的各公司一定要把利润带回家(疲软货币就成为问题)。此外这些国家中,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下游销售有困难,各公司也很关心如何才能找到充分的市场,使油气生产能得到优化。各油公司还想得到其生产不会被当地国产化的承诺,对任何追求利润的联营公司来说,这些因素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1987年,通过实施一个题为“非洲发展油气能源办法”(AHEAD)的项目,本文作者及其同事在纽约罗彻斯特大学有一个发现:公共慈善团体可以不受联营公司寻求利润的限制,以成本效益进行资源开发。AHEAD项目发现,诸如在加纳、莫桑比克这样的国家中,其政府官员能清醒地认识到开发其本土天然气资源的潜在效益,而且已经向这一目标创造性地推进。AHEAD的理念是:能源就像食物和住房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对低收入国家来说,进行天然气生产、建立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由非赢利团体来启动第一步最合适不过。
对欠发达国家的居民来说,其他一些小型项目也很有意义,其中包括小型水电项目、太阳能及风能项目的几种变化形式。小型水力项目资金成本易于控制,环境破坏程度小,生产应用范围广的电,因此具有潜力。
许多太阳能项目未能成功,是因为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如前面曾讨论过的抛物线形烹调炉,该项目没有考虑到项目所在地区所有成人都要在田里从早劳作到晚,天黑后才能回家做饭。太阳能箱式烹调炉只需很少的资金投入,特别适于不需看管的罐式锅的烹煮。但已有的项目进展并不是太好,一名加纳的官员对本书作者解释说,这些主意不错的项目通常会得到当地客户的肯定,因为这些人出于礼貌,不会抱怨赠给他们的设施,尽管对他们来说有可能一文不值。如果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能与社会学家们一起工作,使设计即能符合能源消耗形式,又能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那么在最基本的能源需求领域,太阳能烹煮炉有可能做出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