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煤炭工业学校现在叫什么名字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现在还是叫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始建于1973年,位于白银市平川区中心,交通十分便利。校舍功能完善,校园环境优雅。
学校现有教职工190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具有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讲师、工程师6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在职教师中,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共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6%。
经过长期发展,学校已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学历、学科、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甘肃煤炭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兰资环文科录取分数线是456分,最低位次为19489名 兰资环理科的录取分数线为357分,最低位次为76218。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是整合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资源,经教育部批准、甘肃省政府同意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学校前身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原国家重点中专兰州气象学校(始建于1951年)和隶属于甘肃省煤炭工业局的甘肃煤炭职工大学(始建于1984年)。2004年经教育部备案、甘肃省政府批准,两校合并改建为我国西部第一所资源环境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21年3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将国家重点中专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始建于1951年)整体并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地址在甘肃省兰州市兰州新区职教园区,该校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甘肃省首批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
二、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介绍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坐落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2014年甘肃省政府决定整合甘肃煤炭工业学校、甘肃省化工高级技工学校、甘肃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兰州电子工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组建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学院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是甘肃省首批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举办,隶属于甘肃省教育厅管理。
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学院经过6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甘肃省政府大力支持学院发展,在兰州新区投资约7亿元建设学院新校区。学院拥有两个校区:兰州新区主校区、白银平川校区,总占地面积1328亩,现有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学院资产总额8.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同时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共享区可供我院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达2.1亿元,学院二期工程项目投入建设资金3.14亿元,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计划竣工。
学院坚持“立足甘肃、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专业设置齐全,分布合理,设有能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材料与土木工程系、智能制造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资源环境工程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经济与管理工程系、体育部、中职部、甘肃石化技师学院等。学院紧紧围绕甘肃省产业结构建立起化工技术类、能源动力类、资源开发类、石油与天然气类、材料科学类、土木建筑类、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等10个专业大类34个专业。
学院设有甘肃省第六十、六十七、八十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化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建筑材料行业职业技能鉴定019号站,OSTA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学生在校自愿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是国家级综合职业培训基地、国家二级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为企业及社会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学院与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多所普通高校合作办学,开展函授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目前开设本科专业12个。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的代码是13512,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院校概况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全国11所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甘肃省“双一流”大学项目建设院校、甘肃省优质高职院校,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
学校前身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原国家重点中专兰州气象学校(始建于1951年)和隶属于甘肃省煤炭工业局的甘肃煤炭职工大学(始建于1984年)。2004年经教育部备案、甘肃省政府批准,两校合并改建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3月,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整体并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整合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资源设置省属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4个校区,1个产教融合示范园,占地面积2307亩,建筑面积43.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254万元,图书馆藏书143万册;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专科专业69个,8个本科专业。
学校前身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气象学校1951年2月,从部队抽调了部分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基层干部组建了西北军区司令部气象处气象干部训练大队七、八、九中队。
1953年10月,西北军区司令部气象处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更名为西北气象处训练队,由军队建制转为地方建制。
1956年9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甘肃省气象学校,隶属甘肃省气象局管理。
1964年6月,中共甘肃省委批准建立兰州气象学校,隶属甘肃省气象局领导。
1979年,兰州气象学校迁至学校现办学地址—窦家山。
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普通中专学校。
2001年,由国家气象局划归甘肃省教育厅直属管理。
2.甘肃工业职工大学
1984年12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成立甘肃煤炭职工大学,隶属甘肃省煤炭工业总公司,同时将甘肃省煤炭干部学校、甘肃省职工财经学院煤炭分部划归学校统一领导。
1985年,将甘肃煤炭干部学校并入。
1996年3月6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煤炭职工大学更名为甘肃工业职工大学。
2000年8月,甘肃省煤炭工业局决定将甘肃省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并入甘肃工业职工大学。
2001年,划归甘肃省教育厅直属管理。
2004年初,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甘肃工业职工大学与兰州气象学校实行实质性合并,并将办学主体迁至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窦家山36号的校本部。
3.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
1951年,西北水利部在银川举办第一期水利干部训练班。
1956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武威黄羊镇成立甘肃省水利学校。
1973年,甘肃省革委会批准学校迁至兰州东岗并更名为甘肃省水利电力学校。
1979年,根据水利部批复,学校定名为甘肃省水利学校。
1997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夏,学校更名为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
2009年4月,学校由省水利厅划转省教育厅直属管理。
4.合并升格
2004年9月10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工业职工大学、兰州气象学校合并组建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2009年,学院被确定为甘肃省级示范院校。
2011年5月,经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学院由县级建制升格为副厅级建制,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2012年,被解放军原总参谋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1所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2016年,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双一流”大学项目建设院校。
2017年2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项目合作院校。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复函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省部共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更好地服务国家安全生产事业、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18年12月,甘肃应急管理学院挂牌成立。
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三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
2020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示范校,甘肃省资源环境职教集团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
2021年3月,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并入,获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2001年,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成立。
2004年2月,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被教育部确认为甘肃省首批独立学院,属本科层次普通高等院校。
2015年6月,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合并组建
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整合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资源设置省属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2021年12月,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
院系设置
截至2021年9月,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开设专科专业69个,8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939人,正高级职称57人、副高级职称257人。其中1名教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教师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5名教师获甘肃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被评为甘肃省级劳模,8名教师获甘肃省级园丁奖,2名教师获全省“三八”红旗手称号,7名教师获甘肃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2名教师获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建有甘肃省级教学团队13个,甘肃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9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9月,学校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10个,国家级高职高专精品专业1个,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甘肃省级特色专业7个,甘肃省职业教育骨干专业9个,甘肃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2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学校为宝玉石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申报建设主持单位,有校内实训场及实验实训室23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1个。
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应用气象、金属材料精密成型。
国家级骨干专业:矿山测量、环境工程技术、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气探测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物流管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有色冶金技术。
国家级高职高专精品专业:煤矿开采技术。
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气象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宝玉石鉴定与加工生产性实训基地。
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有色冶金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甘肃省级特色专业:矿山测量、矿山机电、冶金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物流管理、安全技术与管理、大气探测技术。
甘肃省职业教育骨干专业:矿山测量、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大气探测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地下隧道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教学成果
截至2021年9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甘肃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甘肃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组建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研究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产教融合研究院、甘肃省军事专业人才培养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
国家及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环境垃圾资源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甘肃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环境垃圾资源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先后立项市厅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40余项。立项横向项目60余项。教职工发表公开学术论文3500余篇。授权各类知识产权5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450余项,公开软件著作权101件。获得市厅级以上科技奖励近10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30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22年3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有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品四个书库,5楼1个期刊、报纸阅览室以及初心书苑。共有纸质图书86万册,电子图书64万册,中文期刊530种,数字资源30T。
学校荣誉
截至2021年9月,学校2012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称号,学校是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单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应急与安全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会员单位。
2022年5月13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团委入选2022年“甘肃省直五四红旗团委”拟表扬集体公示名单。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9月,学校建有教育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国家安监总局宣教中心甘肃安全宣教培训基地、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甘肃分院、全国有色冶金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甘肃应急管理学院、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人才精准服务平台、甘肃省大学生海外就业服务中心、甘肃省安全生产培训考试示范基地、兴陇兰州牛肉拉面国际商学院、陇原工匠培训基地、煤基产业学院等社会服务平台近30个,每年为社会提供各类专业培训近20000人次。
xxx,男,汉族,1985年出生,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甘肃煤炭工业学校xx届采矿工程专业班在校学生。xxx同学从初中到中专,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青团团员,虽然在外人眼里团员或许只是一个头衔或者一个名称而已,但他不这么认为。在他的眼里,团员更重要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股充满斗志的力量,一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在中专校园的两年日子里,他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品质优秀。政治上坚定跟党走,听党的话的信念,作一名党的得力助手,为身边的同学树立了好的榜样,他还努力的向党组织靠拢,追求进步。2005年5月向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06年7月1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学生预备党员。在学习中,他更是将年青人的热情发挥出来,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刻苦努力。两年来学习成绩优异,两次获得学期奖学金。学习上进,他也是同学们学习的楷模。他的热情不仅仅体现在对待学习上,还体现在他的日常工作中,由于他有较强的能力,入校开始就担任了班团支部书记,带领该班团支部全体成员,团结进取,共同努力,先后该团支部被评为校优秀团支部、青年志愿者先进小组。他本人也被评为校优秀团干部,并被推选为校团委委员。2006年3月起,他又担任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党课学习小组组长,协助学校相关部门顺利开办业余党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了解了中专学校青年人的思想动态现状之后,于2006年6月成功举办“心灵驿站”座谈会,解同学们心中之难,答青年人心中所惑,并设立“心灵驿站”信箱,成为校园中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2006年底,在他的倡导下,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团委发文号召各班建立起了“环保”回收箱,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又立新功。学习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年一度的“中专生风采”绘画摄影展上,他的绘画作品获得三等奖;在课余组织的学生辩论赛上,他的辩论让同学们耳目一新。你瞧!春天,他和他的伙伴们课余忙碌着植树种花,为美丽的校园披上绿妆;夏天,他和他的伙伴们课余忙碌在排练场上,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秋天,他和伙伴们晨读在美丽的秋风中,为中专的校园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冬天,他和他的伙伴们又奔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清理积雪、清除垃圾。同时,他也始终没有忘记给自己充电,跟随老师耐心学习实践技能,获取AutoCAD初级,工程师级证书,煤矿安全检查员证书,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xxx年对xxx同学来说,是可喜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在学校党委和团组织的关注培养下,他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并在学校党委和团组织的注视之下,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成绩是过去的,而道路是前进的。相信xxx同学会以这些成绩为动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的扮演起自己的角色,更大的释放自己的热情;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力量,更多的承担起一个光荣的共青团员应该承担的责任!
素有“工业粮食”之称。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
国,生产和消费总量逐年增加(见表1)。我国能源
资源一直富煤、缺油、少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
表1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总量及构成表
年份能源生产
总量/万t
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
原煤原油其它
能源消费
总量/万t
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原煤原油其它
1980 63 735 69.4 23.8 6.8 60 275 72.2 20.7 7.1
1985 85 546 72.8 20.9 6.3 76 682 75.8 17.1 7.1
1990 103 922 74.2 19.0 6.8 98 703 76.2 16.6 7.2
1995 129 034 75.3 16.6 8.1 131 176 74.6 17.5 7.9
2000 128 978 72.0 18.8 10.0 138 553 67.8 23.2 9.1
2001 137 445 71.8 17.0 11.1 143 199 66.7 22.9 10.5
2002 143 810 72.3 16.6 11.1 151 797 66.3 23.4 10.3
2003 163 842 75.1 14.8 10.1 174 990 68.4 22.2 9.4
2004 187 341 76.0 13.4 10.6 203 227 68.0 22.3 9.7
2005 206 068 76.4 12.6 11.0 224 682 68.9 21.0 10.1
2006 221 000 76.9 11.9 11.2 245 669 69.1 20.6 10.3
注:1.电力折算标准的系数根据当年平均发电煤耗计算,其它项
为天然气和水电2.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单位是万吨标
准煤3.本表所列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2][3]。
经济实力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
构。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
中均占70%左右(见表1)。2004年6月30日,国务
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
划纲要(2004~2020年)》(草案),确定了“以煤炭为
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新战
略”。2007年1月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中提出:尽管煤炭在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中比重逐年
下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
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从我国能源资源和能
源安全战略考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我国能源
仍将主要依靠煤炭。
2 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煤炭行业是集采矿业、能源业、基础原材料
业特征于一体的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40%
左右。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
产和消费总量的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
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
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
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4]。
煤炭行业为发电行业、运输行业提供强大的能源
保障。长期以来,煤炭运输占整个铁路运输的40%以
收稿日期:2007-04-28修订日期:2007-05-10
作者简介:马健(1975-),女,黑龙江呼兰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矿业经济。
上煤炭发电机组的增加和火电小时数的增加,直接
对煤炭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全国发电
机组消耗煤炭已经达到10.54亿t,占煤炭生产总量
的67%[1]。
从成本的角度上看,国家在煤炭行业投入比量
从煤炭在价格上相对石油和天然气有很强的优势,
同等的发热量,用煤的成本只相当于用石油的
30%。
相对煤炭丰富的储量,我国石油储量严重不足,
必须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弥补国内石油供应的短
缺[5]。从我国的能源供应和安全考虑,既要积极开
发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又要注重开发利用国内的
能源资源。国内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有限,水能和核
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新能源的开发尚需
时日,煤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家预测,到
2010年,使用石油、天然气、的成本将会是煤炭的8
倍甚至更高[6]。依靠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气来解决
中国能源问题的设想,是不实际的,风险很大。煤炭
相当于石油和天然气,既具有储量优势,又具有成本
优势,且分布也最广泛,因此煤炭是我国战略上最安
全和最可靠的能源。目前,全球煤炭消耗占世界一次
能源消耗的25%[7]。随着其它一次能源的枯竭,煤
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3 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可能被替代
我国能源种类有诸多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
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它们都是重要的
一次能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相比之下,煤炭资
源十分丰富、位居世界前列,石油次之,而天然气则
相对匮乏,据国家权威机构报道,我国的石油资源仅
能维持10 a左右。因此,尽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
增强,节能技术的提高和新能源的出现,煤炭在能源
结构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8],但在我国仍将高达
70%以上,到2050年也不会低于50%。
另外,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除具有储量优
势之外,还具有石油、天然气不可比拟的独到优越
性。一是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煤炭开采成本
将越来越低,具有十分明显的价格优势。以兰州市
场为例,块煤价格约为250元/t,汽油价格为3 400
元/t,天然气工业用1.20元/m3,按热值同比计算,天
然气价格为煤价的3倍左右汽油价格为原煤价格
的5倍左右,如果按价格计算,每2 kg煤可产1立方
气,2 kg煤折价0.5元,工业用天然气是煤价的2.4
倍,民用气价是煤价的2.9倍,商业用气是煤的3.6
倍。相比之下,可十分清晰地看出煤炭是最廉价的
能源,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能源。二是煤炭易于储
存和运输,附加成本低,使用面广。三是随着节能技
术的进步、节能政策和措施的增强,煤炭的利用率将
大幅度提高。四是随着洁净煤技术和煤化工技术的
发展,煤炭将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煤炭不仅可以和石
油、天然气一样清洁使用,而且还可以成为廉价的化
工原料。五是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递增,而有限的
外汇储备不可能用于大规模进口原油,只能依靠煤
炭转化和深加工来实现“以煤代油”。因此,从全国
情况来看,煤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能源,煤炭工
业亦不是“夕阳工业”,相反,煤炭工业具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
4 煤炭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
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即发展是在资源的
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煤炭行业的
持续发展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据估计,人类
现在每年燃烧的矿物燃料相当于自然界花100万a
左右才生产出来的,另据预测地球煤储量按目前的
消费速度还可以维持200多a,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
能使用约33 a和60 a。这就要求煤炭资源的衰竭速
度必须低于其再生速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不能
超越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9]。在人口、资源、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链条上,人口是核心,环境是条件,资源
是基础,即只有人口增长适量、资源开发适度、生态
环境适宜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无论在原始的狩猎社会,还是在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社会,资源都是人类不可须
臾或缺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的支撑,任何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和社会都不可能有相应的发展。资源还是
构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资源构
不成自然环境,没有生物资源构不成生态系统,所
以,资源(煤炭资源)理所当然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爱护煤炭资源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珍惜煤炭资源就
是珍惜人类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 张绍强,张运章.我国煤炭资源、生产与环境概况[J].环境保
护, 2006,(13): 55-59.
[5] 傅志华,包全永,韩凤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及其与财税政策
的关系[J].经济研究参考,2006,(14): 4-15.
[6] 舒鹏.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 2004,
(3): 25-28.
[7] 黄淑和.2005年煤炭行业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5.
[8] 王海山.关于甘肃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人大研究,
2002,(2):43-45.
[9] 王宇波.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能源危机与应对策略
[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6,(5): 58-61.
·2· 煤 炭 技 术第26卷
甘肃华能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是在甘肃煤炭第二工程公司基础上于2003年3月整体改制而成,是建设部核准的国家矿山工程施工及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及机电安装专业承包二级施工企业。公司成立于1951年,前身为煤炭工业部第十一工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