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动力工程 > 正文

哈工大机电学院研究生导师有哪些

醉熏的橘子
健壮的天空
2023-01-01 15:57:27

哈工大机电学院研究生导师有哪些

最佳答案
紧张的御姐
高高的板栗
2025-08-27 01:04:39

博士导师:李瑰贤、邓宗全、王黎钦、钟诗胜、郝明晖、曲建俊、宋宝玉、陈照波、姜洪源、翟文杰、吴伟国、陈明、焦映厚、唐德威、王洪祥。

教 授(研究员):郝双晖。

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李明章、刘文涛、古乐、李笑、 李建生、 张峰、 于红英、 祁勇、夏宇宏、王瑜、李柏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7个系和4个研究所(中心),共 11个教学科研单位,设本科专业5个,并设有国家“ 863 ”智能机器人网点开放实验室、国家“ 863 ”CIMS培训中心、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 日本 SMC 哈工大气动技术中心。

2004年在研项目 219 项,科研经费达7500 万元,发表论文近700余篇。成果转化创产值近3亿元。近3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与教材60余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工大机电学院

最新回答
哭泣的酸奶
认真的唇彩
2025-08-27 01:04:39

一、韩云梯

韩云梯,1935年生,1952年毕业于常州二中,同年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海军部队的一名水兵。后调到海军青岛基地当了文化教员。

1957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转入新成立的原子工程系并担任班长。中国第一个原子弹操作手。

二、恽良

现任天鹅号地动翼船总设计师,40年来致力于我国气垫和开发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最早的从事气垫船的研制和开拓者之一。

三、庄逢甘

庄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江苏省常州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之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四、徐玉如

徐玉如 (1942.7.29 -2012.2.17),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院士。智能水下机器人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船总劳动模范和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

五、杨士莪

杨士莪,1931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尔滨工程大学

谦让的小鸭子
激昂的眼睛
2025-08-27 01:04:39
曹登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团队责任教授、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实验室主任,主要事航天器、近空间飞行器、航空发动机、大型风力发电机等复杂机构与结构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与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学习经历编辑1993年5月研究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 (研究方向:稳定性、振动与控制),获工学博士学位;1986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一般力学专业 (研究方向:非线性振动),获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工作经历2006年5月至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2010年2月: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结构工程学院 访问教授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 英国 兰开斯特大学 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系 副研究员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 英国 兰开斯特大学 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系 博士后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 香港理工大学 土木与结构工程系 副研究员1996年3月至1996年7月: 香港理工大学 土木与结构工程系 副研究员1982年7月至2000年4月: 西南交通大学 应用力学与工程系 助教、讲师(1987)、副教授(1994)、教授(1998)。学术兼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振动与冲击》编委(2007)中国力学学会 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7)中国力学学会 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非线性动力学与运动稳定性专业组副组长(2007)“机械设备健康维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研究方向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振动控制;非线性动力学论著成果近期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 973科技计划项目“时速500公里条件下的高速列车基础力学问题研究”子课题“复杂气动载荷下高速列车结构动态响应特性研究”,2011~201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空间新型大尺度可折展式机构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子课题,2010~201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与热弹性颤振控制”,2009~201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细长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在微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2008 ~201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转子系统的若干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子课题,2007~2010;6. 国防科技预研―航天支撑技术基金项目“******热气动弹性耦合颤振与控制”,2009 ~2010;7.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汽轮发电机组转子系统的故障溯源与控制策略”,2008~2010。

含糊的手机
现代的航空
2025-08-27 01:04:39
我先说一下哈工大整体热动就业。哈工大热动虽然有院士,但是依然属于照顾专业。。。

热动这个专业方向很多,有的方向好,有的方向不好。

本部是制冷+锅炉+发动机(航空类或汽轮机)+空调

威海是锅炉+内燃机。

13年毕业生就业真心不好,哈工大本部截止11月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找到工作!!!(是没人要,不是挑肥减瘦,一般就业公司9月初就开始招聘)

威海13年研究生热动9人,5人读博(找不到工作),其他4人均签了汽车公司,有车辆罩着。本部的热动学生基本娶不上汽车公司。。。

另外船舶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会接受轮机工程(热动学柴油机)。就业主要靠导师推荐,一般推荐的都比较给力。

说来也怪,13年就业,本科就业质量和数量比研究生好,无论本部还是威海。。。

所以综上所示:威海的热动研究生,学内燃机好于本部和深圳。内燃机的导师都属于工程热物理学科。内燃机方向导师是“张继春”,“张兆合”走了,真心不知道还有其他人不,内燃机的另一个是王彦严,但是他是书记,不知道带研究生不。还有杨建国院长,他挂名内燃机和锅炉,其实就是做锅炉,内燃机学生他也不要。还有几个内燃机老师,因为政治路线上发生过大错误,带不了研究生。所以我感觉你学内燃机的话就只有“张继春”。。。

认真的小馒头
怕黑的唇彩
2025-08-27 01:04:39
请打开参考文件,其网页中有每个老师的详细介绍,基本可以符合你的要求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王子才 刘志远 梅晓榕

苏宝库 陈兴林 李士勇

伞 冶 段广仁 黄显林

高会军 周 荻 马广富

强文义 王常虹 王 茂

曾庆双 邓正隆 杨 明

何 平 马克茂 任顺清

王 强 张迎春 沈 毅

冯汝鹏 裴 润 刘志远

史小平 曾 鸣 姚 郁

王 彤 葛升民 刘国良 马广程 王 毅

凌明祥 陈希军 张卯瑞

宋申民 屈彦呈 伊国兴

马 萍 朱 奕 赵 辉

张广莹 何 朕 宁永臣

付振宪 强 盛 杨旭东

王 岩 罗 晶 王述一

王 艳 林玉荣 杨亚非

遆晓光 马 杰 游文虎

章国江 贺风华 方 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

王本利 崔钴涛 赵业权

荆武兴 崔乃刚 曹喜滨

齐乃明 崔平远 孙兆伟

张宇民 赵 阳 耿云海

孙宪仁 张泽旭 马文来 赵 钧

关英姿 杨 旭 田 浩

王萍萍 李顺利 穆荣军

力学学科

黄文虎 孙 毅 盖秉政

吴林志 陈予恕 胡恒山

庞宝君 冷劲松 程 靳

邹经湘 周振功 谭惠丰

于开平 张 伟 张嘉钟

孟庆元 刘彦菊 闫相桥

孙雨果 曹登庆 徐敏强

方 勃 王 聪 程燕平

赵树山 张少实

张秋华 赵树山 曹宗胜

樊久铭 张 莉 甄玉宝

李冀龙 高维成 李凤明

魏英杰 王日新 高晶波

张 莉 甄玉宝 苗常青

贾 斌 果立成 谢志民

马 力 戴福洪 王友善

许 蔚 孙 跃 曲焱喆

甄玉宝 张 莉 樊久铭

杨 旭 田 浩 王长国

尹维龙 林国昌

解维华 白光辉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肖立伊 冉启文 张中华

王月珠 吕志伟 陈德应

毛志刚 马 晶 王月珠

掌蕴东 王 骐 王进祥

申作春 喻明艳 蓝慕杰

陈伟平 来逢昌 王 蔚 王 军

于 欣 韩琦琦 于思源

姚宝权 曲彦臣 赵永蓬

张宇峰 谭晓昀 程元丽

哈斯乌力吉 夏元钦 李思宁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张 晔 刘永坦 徐玉滨

张乃通 谭学治 孟维晓

沙学军 邓维波 贾世楼

孟宪德 周廷显 姜义成

李金宗 张 宁 张中兆

权太范 许荣庆 顾学迈

郭 庆 田日才 王 钢

赵洪林 林茂六 王学东 刘宁庆

光学工程

张爱红 丛明煜 周彦平

范志刚 许世文 张 伟

王治乐 李秋明

材料科学与工程 赫晓东

韩杰才 李 垚

王荣国 张幸红 张博明

梁 军 孟松鹤 杜善义

左洪波 陈贵清 李金平

张明福 韩文波 朱嘉琦

李凤明 郑永挺 魏英杰

李金平 韩文波

高大的冰淇淋
灵巧的嚓茶
2025-08-27 01:04:39
可以选徐殿国(院长)

邹继斌教授(微特电机研究所所长)

王明彦(电气工程系主任)

你可以上hitee.hit.edu.cn上看里面有很多教师介绍。

苹果大门
无私的哈密瓜
2025-08-27 01:04:39

2021年9月17日,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万众瞩目下顺利着陆 !

据央视新闻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火箭成功点火后,于 9月17日13点30分许, 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14时10分许,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出舱,平安凯旋。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神舟十二号从发射成功,到两次出舱,再到圆满完成空间站各项任务,成功返回地球,这一系列伟大创举的背后,除了航天员、航天各系统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之外,我国的多所高校深度参与其中。航天员、空间站、核心舱、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测控通信、空间实验室等各项任务环环相扣,在各项任务中,都有中国高校,承担关键性技术难题和科研任务。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等国防强校外, 中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湘潭大学 等高校也在这次航天任务中,为“神舟”保驾护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个师生科研团队为神舟十二号贡献了科研力量。

苏东林院士团队 利用电磁干扰发射要素分析和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评估技术,有效保障了空间站的安全运行。

从保强团队 研制的先进低热量超音频脉冲方波超声电弧智能化焊接装备技术直接用于空间站多部套铝合金管路生产。

马小兵团队 完成了空间站应用核心舱流体回路关键装备的系统可靠性分析验证和在轨极限应力寿命试验评估工作。

蔡国飙团队 开展了空间站核心舱霍尔推力器电推进羽流研究和空间站实验舱Ⅱ初样/正样阶段的化学推进羽流研究。

张弘团队 研制的可见光及红外目标探测跟踪器在返回舱着陆过程中完成返回舱及航天员的地面搜救保障任务。

汤海滨团队 承担“天和”核心舱用HET-80霍尔电推进发动机唯一的全周期寿命试验任务,电推进累积工作8240小时。

另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等在内的 三分之一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是北航校友 。他们从北航走出,扎根航天事业成长为领军领导人才,如——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 王永志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戚发轫 是北航首届毕业生;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袁家军 是北航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1980级本科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张柏楠 是北航宇航学院2012级博士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郝淳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1级本科生;载人航天总体室主任 李兴乾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99级本科生、2003级硕士生。

王永志

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也有许多北航人的身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 荆木春 ,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1980级本科生、1984级硕士生、2004级博士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张智 是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83级本科生;中国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黄伟芬 是北航1981级飞机设计专业本科生,副总设计师 吴志强 是北航1996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副总设计师 张万欣 是北航1997级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 明章鹏 是北航高等理工学院2002级本科生、2006级博士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武高辉教授团队 和流体高压成形技术研究所的技术成果为保障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完成长时间的舱外操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哈工大航天学院庞宝君教授团队 开发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在天和核心舱得到成功应用,该技术可在舱体遭到空间碎片撞击时,为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保护航天员安全。

哈工大航天学院齐乃明教授团队 研制的多维、高保真零重力装调及试验的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核心舱机械臂总体装配和各阶段的地面测试。

哈工大材料学院王浪平教授团队 为空间对接机构上50余个核心零件的表面强化提供了设备条件,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保障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二号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的可靠对接,并被航天八院授予“首次空间对接任务优秀协作单位”。

哈工大机电学院赵杰教授团队 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地面测试系列装备,圆满完成了空间对接机构研制各阶段的地面测试,其中团队首创对接过程瞬时动能等效的集约化模拟试验装置,解决了大质量飞行器对接过程全尺寸、高逼真模拟的工程化难题,确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历次空间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

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黄玉东教授 团 队 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12号逃逸系统发动机喷管扩散段关键技术的研制任务,极大提升了发动机喷管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监测和保障航天员的 健康 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重要任务,而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做 健康 监测所使用的超声设备,正是来自深圳开立医疗的X5彩色超声成像系统, 哈工大航天学院沈毅教授团队 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与研制。

值得一提的是,承担此次任务的航天院所,活跃着 一大批 哈工大校友 ,他们心怀航天梦想,在爱国奉献中为母校赢得了荣光。

北京理工大学

“北理工智慧”在此次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理工团队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 ,自2011年起持续为历次空间交会对接贡献力量。在此次任务中,为神舟十二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相对定位测量信息。 北理工研制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 ,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后,十六年来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提供技术及服务。 北理工参与研制的航天员全沉浸感虚拟现实心理舒缓系统软件 也有效地为航天员舒缓心理压力,保障航天任务顺利完成。

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是国外曾经对我国严密封锁的关键技术,经过北京理工大学航天电子技术团队创新技术思路,十年如一日的自主研发,如今的科研成果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另外,此次出征的航天员 刘伯明 ,2018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前,他曾于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

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公司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指挥 何宇 ,2007级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博士,本科毕业于 天津大学 电子系电子工程专业。此前,他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3次国家重大任务,为空间站工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 敬铮 ,200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制导与控制专业,他在空间站系统研制过程中,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

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 朱光辰 ,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工程系火箭发动机专业。他在空间站研制过程中,组织完成了总体布局设计、总装设计、结构设计、大型试验工作。

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 郑伟 ,199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光电学院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我国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作为重要成员承担了出舱活动载人飞船、交会对接载人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主任设计师 黄克武 ,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信息安全与对抗专业,黄克武带领团队执行神舟十号、十一号、十二号飞行试验,负责实现天地基测控通信,包括遥测遥控、导航定位、中继数传、图像话音、空空通信、返回信标等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张青斌团队 在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中参与了返回态势显示软件的研制与现场调试任务,为搜救指挥控制系统提供了空中飞行管道预测和落点区域预报等重要信息支撑,保障了此次返回搜救任务的圆满成功。

国防 科技 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罗亚中团队 参与天宫空间站运营任务规划系统研制工作。该系统是实施空间站建造与运营核心地面系统,团队承担了总体层规划业务模型算法开发与软件研制工作。

国防 科技 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太空环境感知与应用团队 重点围绕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行的太空环境保障体系开展了系列工作,参与了总体框架设计、需求指标确定、关键技术治理和建设方案拟制等工作,并重点针对地球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建模修正及效能评估等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新型天线技术团队研制的 两型天线, 使航天员的话一字不落传递到地球上,声音流畅自然、自带摄像机图像清晰流畅。从2014年开始,国防科大新型天线技术团队承担了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遥测通信天线和图像传输天线研制任务。

国防 科技 大学作为大国工程的人才摇篮,也源源不断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周建平 ,1978年进入国防 科技 大学应用力学系学习飞行器结构强度设计专业,2006年起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总体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技术工作,主持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空间实验室)和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全面技术工作,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 科技 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多个团队参与到神舟十二号科研攻关中。

航天员在整个任务期间的 健康 和安全是载人航天 探索 任务的核心问题, 航天员在空间中会受到空间辐射粒子的损伤,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 领衔的核技术与航天医学工程课题组,聚焦在航天特因环境(辐射、辐射失重复合效应)对航天员脑和视觉的影响及在轨诊断、防护技术方面研究。

航天器对接时存在一定的相对速度,由于航天器的质量大,对接机构内部采用了电磁阻尼器消耗对接能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王小涛副教授团队 研发了一套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测试空间环境下电磁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应用到包括神舟十二号飞船在内的多个神舟系列飞船任务中。

航天学院魏志勇教授领衔的“空间辐射环境探测及效应”课题组 面向空间站等长期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员的辐射剂量及损伤研究。课题组目前主要通过建立中国航天员数字人体模型,结合已有的空间辐射场模型和在轨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的方法,研究空间辐射场在航天员体内的辐射剂量,从外辐射场、内辐射场、损伤剂量等角度评估航天员的辐射风险,并提出防护措施,对航天员在轨工作的辐射安全保障提供支撑。

在本次神舟飞船发射任务中也少不了南航校友的身影,航天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系统设计组承担着我国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的总体设计工作,是我国飞船研制的中坚力量, 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2012级博士李兴乾 担任总体室主任。 南航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1999级校友仲伟巍 担任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员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 电气技术专业1988级校友林涓 、 航空飞行器设计专业1998级校友周智勇 担任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主任设计师。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地面测试台”和“黑匣子” 助力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升天,为航天强国建设增添新动能。

在地面测试阶段,有由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发的数据记录器及记录器地面测试台,完成了在飞行试验前期的大型地面试验数据记录及回收工作。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的交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模拟指令变换器测试台、图像综合控制器测试台、直流变换器测试台、指令变换器测试台、指令盒等地面设备,为箭上单机的考核与研制提高了效率,缩短了飞行试验的研制周期,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长征2F运载火箭搭载的黑匣子,全部由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研制,主要承担了火箭飞行过程中关键部位力学参数的采集和多路图像数据的存储任务。

青岛理工大学

由 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 研制的深空探测实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二号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持续在神舟十二号在轨飞行以及返回舱返回任务中发挥作用,为神舟十二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此前,该团队已经成功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

西北工业大学

神舟飞船的舱内环境、仪表与照明系统和舱载人机设备的工业设计和工效设计与评价均由 西工大载人航天工业设计团队 完成。

空间站核心舱的乘员分系统中的多款舱载医学监测设备的工业设计任务均为西工大工业设计团队完成。乘员分系统直接服务于中国航天员,用于航天员的饮食 健康 保障,包括常规医监功能、饮食保障、身体操作力性能监测等功能。常规医监设备满足航天员的常规医监需求,为其长期飞行中的生理 健康 状态和功能提供全面有效的医学监督和保障。

工业设计团队参研的舱载设备中,无线生理信号检测装置可实现心电、呼吸、体温监测;睡眠监护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睡眠时的多路生理信号,为航天员睡眠质量的定期评价提供数据;12导动态心电监测仪用于采集中国航天员常规心电、运动心电、动态心电、抢救心电的12导同步心电信号;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可实现中国航天员一导心电和二导脉搏的无创监测,协助完成航天员的脉搏量、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的 健康 监督。

郑 州大学

面窗组件 是宇航员在外太空活动时观察外界的窗口,可以说是宇航员的“眼睛”,它不仅要给宇航员提供一个清晰、良好的视野,也是航天员生命保障最关键的部件之一。

神舟十二号上有两套面窗产品为郑州大学研制,一套是发射过程中航天员所穿的舱内服面窗,一套是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作业所用的新一代航天面窗。从神舟七号到刚刚发射的神舟十二号飞船, 航天员使用的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和相关塑料件都是由郑州大学的团队所研制 。

2005年以来,郑州大学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经过科研攻关,终于突破了航天和军工塑料制品的成型和模具技术,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新型战机光电作战头盔护目镜等关键防护装置,为“神舟”系列飞船与“天宫”实验室交会对接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作出重要贡献,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东华大学

为保障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 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 设计了系列专用服装以及空间站任务航天员舱内用鞋。其中包括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多个种类,这些专用服装不仅要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要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成为航天员亮相世界的“太空华服”。

这也是自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后,时隔五年,东华大学“ 科技 设计”再次陪伴航天员们踏上太空征程。

湘潭大学、湖南大学

2013年以来, 湘潭大学工业设计团队在马秋成教授带领下,先后承担了空间站系列载人航天装备的工业设计任务 。

湘潭大学 李江泳老师主持完成了 空间核心舱卫生区子系统工业设计项目 。空间站卫生间是航天员的生活设施,其工业设计旨在研究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的姿态特征、行为轨迹,并考虑如厕的私密性和便利性,为航天员长期驻留提供良好的如厕环境。

湘潭大学 余从刚老 师 主持完成了 空间站任务航天医学实验领域机柜及单机产品工业设计项目 。航天医学实验机柜是进行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的科学实验柜,团队基于安全性、系统性、可靠性原则,在感观上进行了系列研究,旨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浙江大学

在太空长期驻留,确保航天员的 健康 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在天和号核心舱内部,搭载着一套 由浙江大学自主设计的专业生理参数检测仪器 ,为航天员的生命 健康 保驾护航。

项目负责人、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副教授叶树明 介绍,这套系统包含了心电四合一监测、睡眠监护、无创心功能监测等三种仪器以及相应的智能分析软件算法,是整个航天医监子系统中研发难度较高的一块内容。

清华大学

据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此次共有 7位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校友 承担了主要发射任务和空间站航天员在轨工作任务。

聂海胜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郑钢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指令长。

刘伯明 ,中国首批航天员,2010年获得清华大学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导师庄茁教授。担任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

王翔 ,199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1996年本科毕业,2001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姚振汉教授,现任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空间站总指挥。

容易 ,2001年工程力学系博士研究生,2006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王希麟教授,现任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长征2-F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谷振丰 ,2002年工程力学系本科,清华力学2006年本科毕业,2013年博士毕业,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零号指挥员,本次任务负责发射现场指挥。

高旭 ,2001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5年本科毕业,2010年力学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方岱宁教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薛辉 ,1999年工程力学系本科生,2003年本科毕业,2009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毕业,导师李志信教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工程师。

西安交通大学

空间机械臂是空间站重要设备,而视觉系统则是空间机械臂的“眼睛”。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为空间机械臂装上明亮的“眼睛” ,使空间机械臂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顺利完成成舱段转位、悬停飞行器捕获、辅助对接、货物搬运、辅助航天员出舱等任务。

自2007年起,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郑南宁教授 就带领科研团队参与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研制。西安交大王飞教授是项目的承担人,他和团队齐心协力,从事空间站机械臂视觉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与硬件产品的研制工作。历时十余年的攻坚克难,先后圆满完成了原理、电性与正样产品的研制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与“神舟”结缘已久。上海交通大学的 无线图像传输技术 多次成功保障了神舟的返回舱搜救指挥任务,护航“神舟”回家。其完整成熟的通信架构、稳定可靠的通信机制、灵活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基于机载的空空、空地宽带机动通信的技术发展,并将进一步实现向海洋通信、对地勘测、航空探查、空中安保、森林消防等立体通信应用领域的纵深拓展,为我国的特种通信事业作出贡献。

此次载人飞行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生聂海胜 担任指令长,第三次出征太空。今年春天,聂海胜刚作为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他身着航天员制服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出现在毕业典礼上。聂海胜在4分多钟的发言里提到:“母校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要求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顺应时代需求,积极接受祖国的挑选。”

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

中国航天这关键一步背后,同样有着西电人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载人空间站建设任务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是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84届校友 。

杨宏是我国载人空间飞行器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历任载人飞船总体室副主任、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载人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总设计师、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等职务,198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信息论专业。1991年起开始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1992年进入中国载人飞船总体室从事飞船总体设计工作。

此外,还有 包为民 、 杨孟飞 、 张荣桥 、 王志刚 、 熊群力 、 阴和俊 、 麻永平 等一大批西电航天人在这一战线拼搏,他们为中国航天梦蓝图的实现奉献着源源不断的西电力量。

西安理工大学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刘峰,是西安理工大学92级自控专业(现自动化专业)校友 。据刘峰介绍,本次发射根据任务特点,火箭采用的是发射一发备份一发,滚动备份的发射方式,发射完遥十二火箭,遥十三火箭就在发射场,处于应急值班的状态。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空军航空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十一五”期间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校本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高教文化区的中心。

大学具有悠久的 历史 和优良的传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中,学校创造出中国空军史上“最先培训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最先承训双学士飞行员”、“最先培养空军侦察情报人才”等20多个空军之最。共培养各类人才14万余名,涌现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明,战斗英雄王海、张积慧、刘玉堤、杜凤瑞,空军机务标兵李光男, 航天英雄杨利伟、翟志刚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刘伯明、景海鹏,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 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先后有近300名毕业学员成长为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飞行员的摇篮”、“英雄的摇篮”、“将军的摇篮”、“航天员的摇篮”。

再次热烈祝贺神舟十二号凯旋!

欢迎三位航天员回家!

新闻来 源:综合整理自各高校官网、央视新闻等

清爽的招牌
留胡子的高跟鞋
2025-08-27 01:04:39
怎么准备复试?你最好先看看复试大纲,然后再去哈工大找个同样是今年考研的能源学院的学生,找点内部资料,例如往年复试题和本科生期末试卷还有课件什么的。导师这一方面就要看你的分数了,要是很高,就赶紧去找一个好的博导,要是一般般,就安心准备复试吧,因为好老师不会要差学生的。再说只要你考上了学校就会给你安排导师,不用担心没有导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