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蓝色的样本
如果要总结2009年山东经济的关键词,“蓝色经济区”一定无法绕开的话题。蓝色经济意味着山东的明天。山东的决策层们正力争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进入国家发展战略。
抛开备受关注的蓝色经济区的区域划分不谈,蓝色经济本身究竟有多大的魅力?是不是临海就能发展蓝色经济?如果仅仅是海洋经济,那么不临海的地区是否也能受益?
以青岛、烟台等已经发展起来的发达沿海城市来说明蓝色的魅力或许很难服人,这些城市原本的起点就很高。一个地区蓝色经济从无到有,与原有产业互为犄角,或许最能说明蓝色经济的魅力和价值。这正是导报记者选择文登作为探寻蓝色经济先行区样本的原因。
海洋离文登很近,也很远。人们熟悉文登是发达的百强县之一,是沿海城市威海的县级市,而对于文登靠什么发展起来,却模糊不清。实际上真正支撑文登经济的是天润曲轴、东安黑豹、山东威达、威力工具、奥文电机、艺达家纺等一大批传统工业企业。靠海的文登除了传统水产养殖,并没有太多海洋经济。两年前崛起的南海新区,弥补了短板。带给文登经济双轮驱动的活力。
陆海统筹是蓝色经济的关键,以海洋经济为龙头,带动陆域经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形成大蓝色经济,这是蓝色经济的文登样本带给我们的启示。
(记者手记 王迎波)
(大标题)陆海统筹,“蓝色经济”初显“文登样本”导报记者 王迎波 文登报道“文登有海吗?”这个问题老王被问了无数遍。
老王在文登开发区从事贸易生意,每次接待外地的朋友,他们都会这么问。人们都知道青岛、烟台、威海有海,荣成有海,乳山银滩有海,文登也有海吗?
也就是这两年,老王才自信地对朋友们说,“有,文登有‘南海’”。
(小标题)蓝色初现:文登有南海
文登不是没有海。文登南海拥有156公里长的海岸线,绵延数十里的万亩翠绿松林和12公里的金色沙滩。15万亩浅海滩涂盛产鱼、虾、蟹、贝、参等50多种海珍品,其中鳎目鱼、爬虾、桃花虾、虎头蟹等都是闻名遐尔的海产极品。
然而,文登离海很近,也很远。长期以来文登的南海一直停留在海产品养殖的第一产业,是文登经济发展中沉默的一极。
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拥有南海丰富海洋资源的文登,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2007年3月份以来,文登人转换脑筋,转身南海,寻找蓝色的发展机遇。组建南海新区,充实南海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在干部配备、政策、财力、产业招商等各方面给以重点倾斜,各种资源汇聚南海。
导报记者驱车进入南海新区,“蓝色经济区由此起步”的广告牌十分醒目。两年前的虾池变成了产业区内连片的厂房,南海医药园10万平方米车间正在主体施工;围绕南海金色的沙滩,卓达香水海、蔚蓝水岸、碧水金沙、驿海庄园等一批地产项目,正在旅游度假区内相继落地。
蓝色的南海新区,位于青、烟、威三市腹地,区位优势明显。王亮介绍说,文登南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强大的承载能力,陆域面积160平方公里,集约用海面积120平方公里,总面积280平方公里,在这一平台上足可崛起一个蓝色新城。
来文登的人没有不夸文登的路好,基础设施是这座蓝色新城的基础。截止目前,文登在南海新区已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修骨干路网11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50万平方米,“四纵三横”骨干路网格局基本成型,“十通一平”基础设施基本到位。
临海的文登没有一个出海口。而港口是蓝色南海的动力,是引领临港产业发展的龙头,为此,南海加快港口建设,布局临港产业。今年5月份,省发改委正式核准批复文登南海(张家埠)新港5000吨级泊位一期工程,港口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目前,5700米的港口引堤已完成3000多米。
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强大的承载能力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机械装备城、欧中汽车配件园等26个过亿元大项目进驻南海新区,总投资200多亿元。
当今年4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逐渐成为战略构想时,文登人欣喜地发现,南海板块的诞生竟和这一构想如此契合。文登谋得了“先机”。正如文登市委书记王亮所说,“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文登来讲,机遇难得,优势突出,大有作为。”
现在的文登,正寻求在蓝色经济区中率先突破。
(小标题)“蓝色”渐深:高端产业聚集
如果说南海新区是“海”,那么文登经济开发区就是“陆”。这是支撑多年来文登发展的源泉。
文登经济开发区是文登城区板块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窗口,集聚了天润曲轴、东安黑豹、威力工具、艺达家纺等绝大部分的龙头骨干企业,也是外资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重要聚集地。以陆域经济为主的文登经济开发区,在产业、市场、资金、科技、人才和机制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文登将经济开发区定位于“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示范区”,实施蓝海战略,绕开低层次竞争,在自主研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发面阔步前进,加深经济的“蓝色”。
文登经济开发区通过出台政策和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实施蓝海战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尖技术开发高端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天润曲轴拥有全国行业首家“曲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863计划cims工程应用示范企业”,生产的“QT900-5大功率高速增压柴油机曲轴”和“重型全电控发动机康明斯ISM11曲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威力工具、奥文电机、艺达集团等10余家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60多家,每年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达数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6%。
开发区的蓝海战略也吸引了更多“蓝色”项目。今年上半年,开发区项目建设“逆势”攀升,共引进过亿元高端产业大项目17个,达到历年来同期最好水平。中韩影音创意基地项目总投资7.5亿元,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建筑大学提供技术支持,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的创意园区,建筑冬季靠太阳能取暖,夏天靠地源热泵制冷,景观靠风力提水,使用成本低,工作生活舒适。总投资11亿元的MES洗涤增效剂项目是国家重点推广的高科技项目,是当今国内外密切关注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廉价高效的表面活性剂、钙皂分散剂,目前,全球仅山东金轮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实行工业化生产,已占领市场制高点,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税收7亿元。 蓝色交响:陆海统筹1+1“发展蓝色经济,必须打破‘海是海,陆是陆’的传统观念,要坚持陆海统筹,一体化推进,1+1>2”,王亮表示。
从文登长远发展看,传统工业企业面临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的问题,经济开发区面积有限,亟须新的承接区域和发展空间。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看,文登的发展重心一直偏重中、北部,南部沿海地区发展步伐迟缓,影响了整体竞争力。
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区三带”的发展布局和规划,文登迅速确立了以南海新区为载体,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先行区,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加快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示范区,通过两大园区的陆海统筹,强势联动,成为推动文登“蓝色经济”快速突破的双引擎。
文登南海“十通一平”配套设施基本完备,具有广阔的资源空间和先行一步的时间优势,发展临港、临海产业正当其时;经济开发区及周边的项目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骨干企业集中,产业加快集聚,实施蓝海战略,发展高端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开发区与南海新区,“陆海联动”, 1+1>2,统筹发展。
文登南海管委会负责人崔卫兵说,南海新区本身就是小的陆海统筹。海洋上,文登南海(张家埠)新港建设全面推进。陆地上,以港口为依托,临港产业区内港口物流、船舶修造、高端制造等产业不断汇聚;以海岸线为依托,旅游度假区内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相继落地。临港产业区和旅游度假区以昌阳河为界,两大功能区定位清晰,互为犄角,并驾齐驱。
干热岩(HDR),也称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或称工程型地热系统,是一般温度大于200℃,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这种岩体的成分可以变化很大, 绝大部分为中生代以来的中酸性侵入岩, 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变质岩, 甚至是厚度巨大的块状沉积岩。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 因此其主要的工业指标是岩体内部的温度。
中国首次发现大规模可利用干热岩资源于青海省共和盆地。青藏高原南部约占我国大陆地区干热岩总资源量的1/5。
2019年在山东省日照市和威海市的部分区域发现干热岩富存区,资源量总计相当于188亿吨标准煤。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威海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全市上下对此认识高度一致。如何借助大势,赢得先机?威海很快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蓝色经济区领导小组,6月8日召开的威海市委全委会提出了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六大基地建设的战略部署。对接全省规划,结合威海实际,威海将着力推进海产品生产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滨海休闲旅游、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个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包括发改委、海洋与渔业局等在内的“蓝色经济”办公机构在细化筹备中。 威海,得名于海,扬名于海,海岸线长达近千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海上的蓝色疆域面积几乎是陆地的两倍,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建港条件优越,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沿岸自然风光秀丽,区位优势明显。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威海市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初见成效,海洋经济已发展为威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产品生产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滨海休闲旅游、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大产业基础雄厚,潜力无限。 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威海正蓄势待发…… 优势突出,渔业经济全力向高端产业登攀 “威海绵长的海岸线上遍布岬角和海湾,岸线曲折,岬湾交错,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和滩涂面积达到300多万亩。临近海域位于黄渤海结合部,是两大海区诸多经济鱼虾产卵、越冬、索饵、洄游的必经之地。”在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国进的眼中,威海发展渔业经济有着其他沿海兄弟地市无法比拟的资源、产业和技术优势。 1991年,山东省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开始了向海洋进军,开发建设蓝色疆域的历程。十几年间成果最显著的当属传统渔业经济。去年,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205万吨,渔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地级市首位。 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优越的海洋环境条件,显著的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威海出产的海参、海带、牡蛎,均取得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国内有较高的声誉。威海还建有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海参、海带产量居全国首位。通过走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威海崛起一批渔业龙头企业群体,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渔业企业超过40家。 “多年来,这些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大胆开拓,在发展高端渔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下一步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搭建了平台。这是威海发展高端渔业的最突出的优势。”李国进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 “蓝色经济区应该是生态型的开放经济。作为威海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在市场这个大杠杆的平衡下,威海的渔业产业应向名优养殖、远洋捕捞和海产品精深加工科学调整。威海渔业要续写“称雄省内”的辉煌,归结点在渔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和区域竞争力提升上。”在亮出优势的同时,李国进也对威海渔业发展的“短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国内外高端渔业经济比较,威海渔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尤其在高效集约、产业竞争力和生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融入蓝色经济区,威海渔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向着质量效益型转变,惟有如此,威海渔业才会继续大有作为。” 目前,威海正加快推进海上养殖由传统品种向海珍品转变,捕捞业由近海向远洋转变,海产品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各类渔业经济区,威海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品牌渔业,引导各地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注册,发展远洋渔业以确立远洋渔业的优势地位,力争到2012年精深加工产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 蓄势勃发,以自有特色打造现代港口物流区 威海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西与内地京津相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下可直抵长三角,陆域海域辐射面广。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威海港口物流的蓬勃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威海的港口资源丰富,三面环海,港湾岬角不冻不淤,岸线地质条件稳定,适于建设大型专用码头和万吨级位。 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注重陆域腹地。威海曾经陆域腹地狭小的劣势和制约港口发展的“末梢交通”瓶颈,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威海逐渐形成了以运输设备、电子信息等产业群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并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等生产基地,这一切都为港口物流发展开拓了强有力的承载体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威海作为陆路末端的劣势正逐步演化为中国面对世界的前沿优势,构建全球范围的大物流格局,威海大有可为。”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唐宗岭对威海港口物流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非常肯定。 “‘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让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和更广阔视野来审视威海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毋庸置疑,由于受历史原因、国际环境变化等复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承载设施建设、货源市场开发和现代服务意识方面,还需大力挖潜。”唐宗岭表示,尤其是现在,海上物流逐渐呈现出运输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的趋势,对港口物流的综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威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过去几年,随着“兴港强市”战略的实施,威海港口建设飞速发展,现有商港达到17个。目前,威海正着重建设以威海港为中心,石岛港、龙眼港为两翼,文登南海新港、乳山口港为补充的港口体系。在各个港口的建设中,威海注重自有特色,力争实现错位竞争。作为区域中心港,威海港将以集装箱、能源运输、油品中转、客货滚装、整车物流等功能为主,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港区。 依托港口基础,威海还充分发挥毗邻韩日、已开辟21条国际国内航线的优势,坚持客货运并举、近海与远洋并举、综合运输与专业运输并举,大力发展海上运输业。目前,威海整合港口资源的步伐加快,正重点建设威海港新区、石岛港、龙眼港,争取“十二五”期间,港口等级达到30万吨,货物吞吐量达到亿吨以上,并建立一支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的现代海运船队。 强势隆起,船舶修造业构建东北亚重要船舶基地 在国际造船业界,有一种说法为大家所公认:世界最佳的造船区域是北纬36°附近区域,威海恰好处在这一区域。不仅如此,从地质条件来讲,威海有着绵长的深水岸线,沿海多是花岗岩结构,这些都是威海发展造船业的优势所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国内外船企前来投资。环视威海沿海,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在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一个生机勃勃的造船带已强势隆起。 与此同时,船舶配套产业乘势紧跟,发展迅猛。荣成、文登南海新区、经区和工业新区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建设蓬勃发展,未来威海将重点发展船段、船用板材、风机等配套设备,加快船用主机电站、机舱辅机、通信导航等高科技产品研发。引导市场竞争力较弱的船舶修造企业向船舶配套转型,形成船舶产业链条和配套产业集群。 “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威海船舶修造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是产业配套集群需完善,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威海船舶修造业的突破点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才是船舶修造业的生命力和助推力。”谈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黄海造船厂副总经济师、市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安昌告诉记者。 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威海规划在俚岛湾、皂埠湾和石岛湾建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构建沿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埠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的沿海造船工业带。威海将重点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依托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设计为先导、总装船为核心、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着重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备、环保节能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打造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造修船基地。 在这一过程中,威海将重点扶持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十大造船企业,突出发展客滚船制造、汽车运输船等五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船型。其中,以黄海船厂为龙头打造全国远洋渔船生产基地。争取到2012年,实现船舶修造销售收入400亿元千公里海岸线是威海发展旅游的天赐良“源”,这里有海,有岛,有泉,有山,处处皆风景。威海旅游资源独特,既有丰富的古代文化,又有独特的现代海滨气息。千公里的海岸线上,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备,包括刘公岛风景区、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等在内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已具雏形。威海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个产业成为经济中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海也由原来的滨海小城发展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城市。 在高旭光心中,与这些优势条件相比较,他觉得更珍贵的是,威海发展旅游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好。从各级党委政府到部门,发展旅游这个绿色产业已成为了“威海共识”。仅从2007年以来,威海就启动了大乳山休闲度假区等8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几天前,首届“威海杯·国际帆船邀请赛”签约仪式的举办更是为威海发展高端旅游项目———帆船休闲产业的发展开题。 “总体上,威海旅游业在保护与继承中探寻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与蓝色经济区的‘蓝色’理念相切合。随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也不能忽视威海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度不高,休闲设施规模小、休闲娱乐品种单一,缺少地方特色等问题。这也是未来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我们的着重发力点。”高旭光表示。 以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威海将进一步完善刘公岛、赤山等重点景区,加快华夏生态园等景点建设。威海还将提升环翠、银滩等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建设中心城市、海滨生态等六大旅游板块。滨海旅游与沿线产业的相互衔接很重要,高旭光表示,威海将打造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等行业的联动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海上旅游,开发适合游客参与的帆船等高端旅游项目,建设集经济、文化、品牌、消费等为一体的国际沙滩帆船基地。 依托温泉资源,威海正以宝泉路温泉一条街为基础,加快温泉大世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天沐、汤泊等温泉项目,加大对“中国温泉之乡”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打造中国一流的温泉休闲疗养基地。 威海是发展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理想之城。这里海湾遍布、地质稳定、季风特点显著。以石岛湾核电站、国华瑞丰、中海油风电海上工程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发展势头良好。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步入春天。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能源兴市’战略的实施,为威海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太阳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石岛湾核电站、国华风电项目等在威海落地并顺利推进。目前,威海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正逐步走向正轨,这就对相关配套设施及服务提出了要求,相关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树伟表示。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威海将重点规划建设核电、风电,其中石岛湾核电站的一台20万千瓦机组,争取2013年建成投产。全力推进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华瑞丰二、三期,歌美飒文登等风电项目。 在有条件的区域,威海将因地制宜地推进一批太阳能发电和余热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地热能、潮汐能、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步伐,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清洁能源项目。 石化产业不仅具有提供能源的优势,还构建有精细化工产业链,其辐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威海规划建设的镆铘岛石化基地项目是一个综合型化工基地。中石油集团确定镆铘岛石化项目总体规划按年处理委内瑞拉重质原油2000万吨标准建设。目前,配套码头项目已列入威海及山东港口总体规划,大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完工。基地建成后,将形成从炼油到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的产业链和优势产品系列。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不仅可为威海乃至全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将成为全新的地方经济增长板块。 以此为依托,威海还将大力引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填补国内空白的石油深加工产品,力争建成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1、太阳能:直接来自于太阳辐射。主要是提供热量和电能。
2、生物能: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失掉。通过燃烧和厌氧发酵获得沼气来取得能量。
3、风能: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因冷热不均产生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风力发电机来获得能量。
4、水能: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产生水循环,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受热上升,太阳能转化为势能,当在高山上形成降水后,水往低处流,势能转化为动能,就是水能。主要是通过水力发电机来获得能量。
5、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洋流等海水运动蕴藏的能量,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潮汐能主要来自于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波浪、洋流的能量主要是受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潮汐的动能来发电。
6、地热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可以用于地热发电和供暖。
7、氢能:通过燃烧或者是燃料电池来获得能量。
8、核能:通过核能发电站来取得能量。
上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而且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一次能源。
希望我们能珍惜我们共同的财富,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