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二战前俄国钢铁产量

陶醉的含羞草
落寞的书本
2023-01-01 15:18:55

二战前俄国钢铁产量

最佳答案
懦弱的百褶裙
火星上的火
2025-08-26 10:08:21

苏联工业在二战前发展历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俄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6%,俄国工业产量只是法国的1/2.5,英国的1/4.5,德国的1/5.9,美国的1/14。

1913年人均工业产量,俄国分别为德国、英国的1/13和1/14,不到美国的1/21。在机器制造工业方面,俄国落后的程度更大。俄国生产的机器只及德国的1/40,美国的1/33。

二、一战后的1920年,苏俄工业生产只是1913年的14%,煤产量是1913年的23.4%,铁矿石、生铁、原钢、水泥、硫酸产量分别只是1913年的1.6%、2.4%、4.6%、3.2%、9%。机械工业产量是1913年的7%。就总的工业生产水平而言,俄国倒退了几十年:1920年煤炭产量为870万吨,相当于1898年的产量;生铁产量11.6万吨,比1862年还少一半;棉织品产量相当于1857年的水平。

在1920年,苏俄工业产量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0.5%,而美国占47%,英国占14%,德国占9%,法国占5%,日本占2%。当时苏俄不但在工业产量上落后于美、英、德、法,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也超过了他,甚至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的钢铁、煤炭产量也超过他。列宁把当时的俄国比做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就是在这样极其复杂而艰苦的情况下开始建没社会主义的。

三、1938年当初的苏联,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由于有计划地发展工业,由于苏联人民的努力,苏联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例如,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7.5倍,同期苏联机器制造工业增长了19倍。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11倍左右,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

以钢产量为例,俄国1913年钢产量为420万吨,只占世界钢产量的4%,落在美德英法之后。1938年的钢产量比一次大战前增加近三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比英国和法国的产量总和还高:(参见下表)

1913年至1940年苏联和其他列强钢产量之比较(单位:万吨)

年份 1913年1920年 1930年 1938年 1940年

苏联48016 590 1800 1770

美国 31804230 4140 2880 6080

德国 1400 760 1150 2320 1900

英国650 920 740 1050 数据不详

法国350 270 940610440

意大利 9373 170230 100

日本 25 84 230700数据不详

最新回答
忧郁的眼睛
腼腆的小蚂蚁
2025-08-26 10:08:21

人类对煤炭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国、希腊、古罗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记录。距今大约2000多年前,古希腊开始开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国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发现和利用作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此时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早期,柴草是当时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纪后,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木柴作为燃料越来越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广泛利用,取代木柴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纪开始,煤炭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工业和运输能源。早期工业化国家发达的煤炭产业,为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蒸汽机的推广,冶金工业的勃兴及交通运输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国几乎都在产业革命的同时,迅速兴起近代煤炭工业。18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对炼铁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炼焦炉应运而生。

随着钢铁工业的兴盛,西方工业国家,尤其是英国,迎来了“煤钢时代”。此时英国的主要煤矿产区大都经历了一个钢铁行业耗煤量占煤炭总产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时段,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现在1870年之前。

伴随着能源消耗和产业转型,煤炭产业在20世纪初迎来了繁荣时期。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产量13.20亿t,占世界一次能源总产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大批煤矿被关闭,众多矿工被解雇,这又引发了不断的煤矿工人罢工。与此同时石油的大量开发,又夺走了许多煤炭市场,迫使煤炭产量出现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纪30年代,煤炭产业进入了最暗淡、最困难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复兴,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国煤炭产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国的战争和战后欧洲的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及大战期间,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发展。1950年,世界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t,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20世纪50年代开始,煤炭在工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式微,煤钢时代的几个传统大国在二战后也都不复当年之辉煌。新兴的美国和石油一起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天然气与核能也在总的能源利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体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黄金时代,其间煤炭产业发展缓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产的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西方国家的煤炭工业一度衰落。由于大量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除炼焦工业随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外,工业上大规模由煤制取气体燃料的生产暂时中止,不少工业化国家用天然气代替了民用煤气。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工飞速发展,致使以煤为基础的乙炔化学工业的地位大大降低。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使煤炭工业重现生机,产量加速增长,生产和利用都有很大发展。1980年煤炭产量达37.89亿t,比1970年增长29.3%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产量达47.167亿t,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长59.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由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变为负增长,1996年产量为46.3亿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苏联经济严重滑坡,煤产量陡降,从1990年的7.03亿t降至1996的4.192亿t,下降40.5%西欧国家逐步取消煤炭生产补贴,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英国从1990年的0.944亿t降至1996年的0.505亿t,下降46.5%,德国从3.975亿t降至2.351亿t,下降45.8%全球环境浪潮的冲击,使发达国家煤炭需求减少,OECD国家煤炭总需求量从1990年的13.552亿t煤当量减至1996年的13.35亿t煤当量,减少1.5%世界第1和第3产煤国中国和印度煤产量增长速度趋缓。此外,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法国和日本,煤炭工业即将消失,1996年产量已分别降到990万t和650万t。

进入21世纪,纵观当今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煤炭工业,煤炭企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集团化、集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除中国外,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前4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40%以上(美国45.8%、南非62%、澳大利亚64%),单井平均生产规模200万t左右(德国280万t、波兰200万t、英国180万t)。

EIA近期发布的一篇报道称: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几乎占了世界煤炭产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产国美国煤炭产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继中国之后十大煤炭生产国的产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煤炭生产占了全球煤炭总产量的75%,总产量增长占到了98%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增长仅占7%。2000~2010年间,全球煤炭产量上涨了66%,年产量一度超过80亿t。

优美的花卷
眯眯眼的星星
2025-08-26 10:08:21

二战前,德国已建成17个工厂,生产420多万吨汽柴油。

二战期间,到1943年时德国煤制油产量达到500万吨。当时,德国采用的就是间接液化技术。

煤制油工厂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的鲁尔区

自由的石头
朴素的黑猫
2025-08-26 10:08:21

二战时期工业方面美国最强

1938年,世界七大强国战争潜力:

美国41.7% 德国14.4% 苏联14.0% 英国10.2% 法国4.2% 日本3.5% 意大利2.5%

超一流强国:美国

一流强国:德国,苏联,英国

二流强国:法国,日本,意大利

不入流强国:中国

空军实力:

部分武器最高年产量:

飞机:美国96318、德国39807,苏联40300,英国26461,日本28180

需要说明:德国的飞机尽管产量产量比苏联飞机少,但是苏联飞机是炮灰飞机。给德国新手飞行员刷战绩的。德国新手飞行员去东线练习,成为老手和精英后去西线当炮灰。

西线:40000:57000

美国损失18000,英国损失22000,干掉德国57000驾(盟军战略大轰炸的战损,德国有主场优势,盟军总共损失4万飞机,其中一半是德国地面火力的结果)。

东线:88300:13000

苏联损失88300驾飞机,德国损失13000驾飞机,苏联的炮灰飞机,炮灰部队还真是给德国刷战绩的。

空军实力:美国100分。德国35%,英国35%,苏联15%,日本10%

飞机产量对比(架)

1942年:美国47836,苏联25436,英国23672,德国15409,日本8861

1943年:美国85898,苏联34900,英国26263,德国24807,日本16693

1944年:美国96318,苏联40300,英国26461,德国39807,日本28180

陆军坦克产量,美国比俄国要高,只不过1944年德国战败在即,美国武器生产大量降低标准。开始刹车。因此美国武器产量只是一个热身阶段,未达到高峰,

坦克年产量:美国3.7万,苏联2.9万,德国1.8万,日本悲剧.

坦克产量对比(辆)

1942年:美国26334,苏联24758,德国3975,日本1165

1943年:美国37148,苏联24227,德国13084,日本776

1944年:美国21267,苏联29029,德国18057,日本342

火炮产量,美国同样强过苏联。美国年产最高22.09万,苏联仅13.03万

火炮产量(万门)

1942年:美国18.76,苏联12.71,日本1.34

1943年:美国22.09,苏联13.03,日本2.77

1944年:美国10.3,苏联12.24,日本8.44

机枪产量(万挺)

1942年:美国66.2,苏联35.61,日本7.1

1943年:美国83.0,苏联45.85,日本11.3

1944年:美国79.8,苏联43.91,日本15.6

步枪产量(万支)

1942年:美国154.1,苏联404.9,日本44.0

1943年:美国568.3,苏联343.62,日本63.4

1944年:美国348.9,苏联245.0,日本88.5

舰艇产量(万吨)

1942年:美国86

1943年:美国261

1943年:美国286,日本46(战时最高峰)

商船产量(万吨)

1942年:美国548,日本26

1943年:美国1145,日本77

1943年:美国928,日本170

几组数据,看出邪恶美帝对比德国和苏联,日本的绝对优势!

钢铁产量:美国8132万吨 德国3460万吨 苏联1800万吨(1940) 英国1300万吨 日本765万吨

发电量: 美国2675亿度 德国700亿度 苏联323亿度 英国382亿度 日本386亿度

石油产量:美国22985万吨 德国200万吨(最高1000万吨),日本本土几乎不产油(最高700万吨),苏联2000万吨,

(德国,日本含占领区,苏联2000万吨石油产量看似多,但是丢掉煤炭产区后,许多石油当煤炭烧了发电,实际上苏联每年的油料供应与德国差不多,每年大约500万吨。在石油方面,美国石油产量占全世界70%,无其他国家可比的地位。)

石油说明:

德国石油情况最好的一年,

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合计约1000万吨.

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合计约470万吨.

日本石油情况:

1940年石油产量约900万吨,足以满足日本的需要.

1942年初日军攻占了南洋油田,在日军到达前当地石油公司将油田和炼油厂进行了破坏,1942年的产量下降到不足400万吨,当年日本实际运回国内约150万吨.

经过修复,1943年产量恢复到约7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日本实际运回国内约200万吨.1944年产量下降到约500万吨,实际运回国内只有约70万吨.日本之所以运回的不多,一是受运输能力的制约,二是由于美军的袭击使许多石油被摧毁,三是维持东南亚占领区本身也要消耗.到1944年底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已无法运回一船油.

德国在44年:火炮、战车、飞机三个技术装备项目上基本赶上了德国,虽然数量上或多或少还有些差距,但是德国凭借在技术装备领域的“精密追求”,其产能甚至有可能超过了苏联

而在弹药领域,德国则未必落后于苏联,至少炮弹数量上看不出劣势

而在轻武器方面,苏联除了在冲锋枪和机枪项目上占据极大地优势,其它项目倒也和德国相差无多,而德国则凭借着突击步枪和单兵火箭弹两个项目的不对称优势,或多或少弥补了自己的劣势

而在这一年,德国的导弹已经开始量产,潜艇也有相当数量的产出,这些都是苏联军工业所没有的

因此综合来看,德国军工业在这一年实际上已经赶上,甚至有可能超过了苏联也未可知

二战时,美国军事工业最高已经可以年产飞机10万架、坦克4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8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的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海军装备方面,1941-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

1日本VS美国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要注意的是,这是日本已经战争状态后的数据对抗美国和平状态下的数据。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这只是战斗武器,如果算上军需的话,日本基本上连一丝胜利的曙光都不会有,以硫磺岛为例,不提海空力量,光说陆军,当时日军驻扎了2.3万人,美国投入70000人左右,美国为整个战役准备的各型枪弹平均到每个日本人头上是10000发以上,而相比之下,日本平均到美国人头上不过区区个位数,更不用提美国人吃着想吐的肉罐头和日本人吃个饭团都要搓下来点下顿接着吃的差别,这场仗在开打前结果已经注定了,美国武器生产之外,万吨级的商船两个海岸线平均一周左右就吐出一艘,最短的只有4天,而且全国十数个大小船厂同时开建,就是再强悍的狼群也架不住这种规模的羊群,撑不死也给碾压死了 。

二战时主要国家主要飞机生产数量。

二战美国强大的海军力量。

主要国家石油产量比较图:

主要国家钢产量比较图:

发电量比较图:没有德国的,可以以1943年美国发电量为2675亿度,德国(含占领区)发电量约700亿度来参考

煤炭产量比较图:

铜产量比较图:

舒适的芹菜
个性的钢笔
2025-08-26 10:08:21
先提供二战期间(1939—1945)德国的基本产能数据:钢铁1亿9000万吨、石油4800万吨、煤炭35亿吨、粮食1亿8000万吨、发电量4140亿千瓦时;

再具体说说石油。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进口石油207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除德国外,意大利和匈牙利也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先提供二战期间(1939—1945)德国的基本产能数据:钢铁1亿9000万吨、石油4800万吨、煤炭35亿吨、粮食1亿8000万吨、发电量4140亿千瓦时;

再具体说说石油。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进口石油207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除德国外,意大利和匈牙利也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加,对德石油供应减少,1942年向德国提供了100多万吨石油。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后罗马尼亚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国供油,1943年向德国提供了240万吨石油。

含糊的吐司
负责的手机
2025-08-26 10:08:21
二战期间,到1943年时德国已建成17个工厂,德国煤制油产量达到500万吨。当时,德国采用的就是间接液化技术。煤制油工厂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的鲁尔区。

19世纪20年代,德国人选用了与铁离子相关的物质做催化。它可以产出柴油和石蜡,但也有不少缺点,如寿命不长(30天到40天左右,导致铁催化剂的消耗量会很大),一旦碰到硫,或被氧化、积碳,它都会失去作用。

于是,技术人员又找到了钴催化剂。早期的钴催化剂只是一些钴氧化物、钴-锌氧化物等,经过反复试验研究者们也发现,若把氧化钴放在二氧化硅上并且增加一些催化剂的活性(即与氧化镁等混合),催化剂的作用会更妙;而且,钴的水处理设施简单,其寿命也更长(能使用一年或以上)。此后,“费托技术”就长期使用钴做催化处理。

热心的红酒
干净的雪糕
2025-08-26 10:08:21
你好!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酷炫的大白
坚强的眼神
2025-08-26 10:08:21
德国 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的强国,一战后,德国的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一个6600万人口的大国,失业人数竟然高达1000万,德国几乎有一半人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纳粹党上台后,将犹太人的资本悉数收归国有,并加强和扩大了国家所有制度,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了活力,纳粹党还采取多种强而有力的措施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比1933年纳粹党上台时增长了102%,国民所得也增加了一倍,失业率则降低到1.2%,远低于同时代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且经过一系列扩张行动后,世界前十的经济强国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国的控制、富庶的中欧国家奥地利并入德国,使得德国的经济能力达到了空前强大的地步,1930年代末,德国经济规模已远超英法,越升至欧洲第二,世界第三(当时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由于苏联的工业体系是封闭性质的粗放型经济,虽然数量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德国的经济质量则远比苏联好,国民生活水平也远比苏联高,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德国开始有步骤地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政府把原料、劳动力、资金和设备等都优先供应与军事生产有关的部门,使德国在为打一场世界性战争提前做好了经济军事化的准备。总之,这时的德国,不但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已经做好了打一次世界性战争的准备了。

美国,一个高枕无忧的国家,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经营后,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已经超越世界上所有其他老牌的工业国家,悄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国。但好景不长,过度的经济扩张让

美国的经济大厦酝酿着巨大的危机,1929年10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华尔街,一场始料未及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整个世界,美国作为大萧条的发源地,当然成了大萧条的重灾区。这场经济危机的杀伤力巨大,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较1929年萎缩了三分之一,失业率达到了骇人的地步,整个社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许多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1932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他面对严峻的局面,主张对国内的极端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势力进行镇压,实行美国资产阶级对国家的完全控制,并且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当时被称为罗斯福新政,在这一段时间,美国的民主状况不如以前,但此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美国经济终于慢慢恢复了元气。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

日本 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

中国 当时中国根本没有对全国经济进行统计的体系。而且,名义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国民政府的管辖之下,但其中很多地区仍是自行其是。还有些地区处于战乱中,另一些地区处于外国的占领或管辖下。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有准确的(哪怕是相对准确的)全国经济统计数据呢。抄录两组抗战爆发时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数据对比,供您参考。钢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45倍;石油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29倍。

英国的经济、制造能力大约是法国的2倍多,日本的2.5倍左右,意大利的3倍,英国是第一集团的,法日意属于第二集团。

相对的制造业力量(世界产量=100)

年份--美国--苏联--大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七国共计

1938--28.7--17.6---13.2---9.2---4.5---3.8----2.9------79.9

按人口平均每人制造品的比较产量

年份--美国--英国--大德国--法国--苏联--意大利--日本

1938--219---194----180----108---104-----67----52

按人口计算的产量对比

产品--单位--苏联--美国--德国--英国

电力--千瓦--215--1,160--735---608

生铁--公斤--86----292---234---183

钢----公斤--105---397---201---279

煤----公斤--757--3,429-3,313-5,165

水泥--公斤---32---156---173---154

棉布--平方米-16----58----XX----60

鞋类--双------1----2.6---1.1--2.2

相对军事潜力(百分比分布)

--------美国--德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七国合计

1937年--41.7--14.4--14.0--10.2--4.2---3.5----2.5------90.5

1937年各大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苏联

重要性--17.3--11.2---8.1---6.3--5.0-----3.7---1.0

英美只是因为战争的经济准备不足,才会在战争初期表现较差

1938年各国军事目的占可动用的生产净值的比例(%)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苏联

--------6.22--1.47--16.6--7.68--25.5---11.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