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大炼化“顺流而下”再转型:从化纤到炼化再到新能源新材料
近几年,包括恒力石化、东方盛虹等龙头企业在内的民营大炼化企业,开始由石油炼化、轻烃裂解等领域转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发展。民营大炼化企业大多起家于化纤行业,搭乘当年政策之东风,以进军上游对二甲苯(PX)领域为契机,打造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新格局。如今,它们当中的领军企业,又开始“顺流而下”,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掀起新一轮转型潮。
新一轮转型风潮 悄然兴起
回溯民营大炼化企业的发展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就是2014年8月8日。这一天,国务院发布《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意见》提出,地方和企业要做好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并力争尽早开工。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重大炼化项目上的首次突破,具有重要的 历史 意义。2015年12月9日,恒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石油炼化领域的民营企业。
自此之后,很多来自化纤行业的民营企业,开始向上游炼化领域转型,他们当中的佼佼者更是打通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了规模和利润的飞跃。目前,民营大炼化板块已形成以恒力石化、荣盛石化、恒逸石化、东方盛虹、桐昆股份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强势格局。数据显示,这些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即使在 历史 极端周期底部(2020年前三季度),这几家龙头企业仍然合计获取约204亿元利润。
此外,下游纺织企业向上游拓展的这轮转型,是当时政策引导下的大势所趋。“国家对民营炼化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民营炼油企业频频获得政策红利,得以解开上游各类原料供给约束。”恒力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而从2015年开始,油气改革深入推进,原油进口“双权”逐步放开,解决了炼化项目原材料的问题,也为民营企业大炼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与上一轮有关键时间节点和项目节点的转型不同,如今的民营大炼化,悄然兴起新一轮转型风潮。
盛虹集团作为民营炼化企业的龙头之一,拥有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年产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重点推进的项目。盛虹集团采用国际领先工艺技术,使紧缺型化工产品结构占比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为后续“延链”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原料保障。
除了民营大炼化企业正在积极酝酿转型,轻烃一体化龙头卫星石化也开始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2021年3月20日,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合作建设的年产175万吨新材料新能源一体化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15亿元,计划在2024年6月前投产运营。
恒力集团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现场。 (企业供图)
民营大炼化转型 势在必行
“‘双碳’目标落地,将加速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对能化行业发展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企业由传统的能源消耗型向绿色新能源、高端新材料领域转型。”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谈到。在此形势下,民营大炼化企业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发展,是适应国家政策的最佳选择。
民营大炼化企业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领域转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其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明显。据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副所长宋艳萍介绍,荣盛石化、恒逸石化、桐昆股份等民营大炼化企业,大多数是以聚酯为“起点”,从下游向上游拓展。这些企业通常已具备“纺丝—聚酯—精对苯二甲酸—芳烃—炼化”完整产业链。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马鸣表示,深度炼化一体化是民营大炼化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的最大优势。这种深度炼化一体化使炼化企业向“少油多化”方向转型更具优势,能够实现工艺、能量等方面的相互匹配。此外,深度炼化一体化企业弹性大、韧性好,产品具有多样性、可灵活操作也是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的优势之一。民营炼化企业应将深度炼化一体化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和转型的方向,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
其次,得益于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民营大炼化企业在能耗能效等方面具有出色表现,这将使其更容易成为行业中的能效领跑者及绿色标杆企业。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盛虹集团已经启动了部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研究, 探索 碳减排前沿技术和长期实现零碳生产的技术路径。2021年9月,盛虹集团与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达成合作,建设全球首条二氧化碳制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该项目可将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生产出光伏面板的核心组件材料光伏级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树脂,最终用于光伏发电。项目设计规模为15万吨/年,回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15套大型石化装置1年的排放量。
最后,大炼化企业在人才、资金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尤其在人才方面,马鸣认为,无论是民营炼化企业还是国营炼化企业,在资金方面相对充沛,因此人才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民营大炼化企业可以重点引进一些高端人才,更高效地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和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发展 “危”“机”并存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产品结构向下游高附加值方向深度转型,民营大炼化企业的估值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当前民营大炼化板块主营业务仍集中于原油—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化纤长丝及大宗化工品产业链,其静态市盈率倍数基本为6~13倍。而伴随民营大炼化企业持续向下游产业链深加工项目布局,终端产品有望逐步从大宗化工品转为用于半导体、光伏、新能源等产业新材料。而新能源及光伏产业链相关行业及公司静态市盈率平均水平超过30倍,光学膜及离型膜平均市盈率超过20倍,锂电隔膜(湿法)行业受益于锂电池下游行业持续高增长,行业静态市盈率维持在90倍水平,市盈率倍数均显著高于民营炼化板块市盈率倍数。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高端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根据平安研究发布的行业报告,2022年化工新材料将迎来投资机遇,民营大炼化将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该份报告指出,在“双碳”背景下,新材料将成为驱动民营炼化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预计乙烷裂解凭借其成本优势将长期保持高盈利能力,有利于产业龙头布局下游的氢能源和化工新材料业务。新材料方面,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将是“十四五”期间的两大重点任务,目前该领域受到政策大力支持和资本的助力,有望加速发展。
此外,近期刚刚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一带一路”的潜在增量市场等,也将带动高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民营大炼化企业正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一片广阔蓝海。
需求体量的提升、贸易壁垒的降低,除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切实的竞争升级。恒力负责人谈到,在转型过程中,民营大炼化企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化短缺的结构不平衡问题。“这些虽然是挑战,但同样也是机遇,民营炼化企业可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在下游产品差异化、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等方面下功夫,寻求新的发展高地。”该负责人对未来的竞争报以积极应对态度。
宋艳萍也关注到竞争的问题。“外资正全面进入中国,布局发展新材料,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宋艳萍表示,外资企业将产品生产基地迁入中国后,可以消除高额的关税影响、规避外汇风险,以及节省运费支出,提高了外资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外企可以运用其研发能力与技术优势,贴合下游市场的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与生产。随着RCEP协议正式生效,加上我国正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种来自外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新能源新材料是世界化工强国和跨国公司竞争的战略高地之一。我国新能源新材料市场庞大,但相关方面一大批前沿技术有待突破,‘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需要企业具备进行灵活调整产业需求、快速反应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盛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技术在大国博弈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长期封锁压制不会改变,我国对这些新材料高端技术的引进难度也比较大。这将会制约民营大炼化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链接:
2021年9月14日,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在苏州市吴江区开工。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100万吨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工程塑料项目以及研发、仓储、营销中心,全面运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2021年12月21日,浙江荣盛控股集团与舟山市政府签约金塘新材料园区项目。根据合作协议,该项目投资总额约500亿元,将利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年产4000万吨的炼化能力,主要投资建设7条化工产业链项目以及配套工程,预计总产品量达到450万吨。
2021年12月28日,由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建福化古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福建恒海新材料有限公司举行成立揭牌仪式。该公司计划在古雷投资年产240万吨新型智能化功能性纤维及20万吨涤纶低弹丝差别化纤维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
2022年1月26日,恒力石化公告称其下属公司恒力石化(大连)新材料 科技 有限公司拟投资约240亿元建设年产160万吨高性能树脂及新材料项目、年产260万吨高性能聚酯工程,向精细化工新材料下游再扩张。
近期,东方盛虹对斯尔邦100%股权的收购也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这一收购标志着东方盛虹正式进军化工新材料领域。斯尔邦是国内最大的光伏级EVA树脂生产企业。作为承载盛虹集团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平台,斯尔邦正在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布局。此笔交易完成后,东方盛虹正式进军化工新材料领域,形成“炼化+聚酯+新材料”的产业矩阵。
1、按逆变器输出交流电能的频率分,可分为工频逆变器、中频逆器和高频逆变器。工频逆变器的频率为 50~60Hz的逆变器;中频逆变器的频率一般为 400Hz到十几kHz;高频逆变器的频率一般为十几kHz到MHz。
2、按逆变器输出的相数分,可分为单相逆变器、三相逆变器和多相逆变器。
3、按照逆变器输出电能的去向分,可分为有源逆变器和无源逆变器。凡将逆变器输出的电能向工业电网输送的逆变器,称为有源逆变器;凡将逆变器输出的电能输向某种用电负载的逆变器称为无源逆变器。
4、按逆变器主电路的形式分,可分为单端式逆变器,推挽式逆变器、半桥式逆变器和全桥式逆变器。
5、按逆变器主开关器件的类型分,可分为晶闸管逆变器、晶体管逆变器、场效应逆变器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逆变器等。又可将其归纳为“半控型”逆变器和“全控制”逆变器两大类。前者,不具备自关断能力,元器件在导通后即失去控制作用,故称之为“半控型”普通晶闸管即属于这一类;后者,则具有自关断能力,即无器件的导通和关断均可由控制极加以控制,故称之为“全控型”,电力场效应晶体管和绝缘栅双权晶体管(IGBT)等均属于这一类。
6、按直流电源分,可分为电压源型逆变器(VSI)和电流源型逆变器(CSI)。前者,直流电压近于恒定,输出电压为交变方波;后者,直流电流近于恒定,输也电流为交变方波。
7、按逆变器输出电压或电流的波形分,可分为正弦波输出逆变器和非正弦波输出逆变器。
8、按逆变器控制方式分,可分为调频式(PFM)逆变器和调脉宽式(PWM)逆变器。
9、按逆变器开关电路工作方式分,可分为谐振式逆变器,定频硬开关式逆变器和定频软开关式逆变器。
10、按逆变器换流方式分,可分为负载换流式逆变器和自换流式逆变器。
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划等号,因为如果没有董 明珠的严词拒绝,从2004年开始,格力早已不是“中国的格力”了。
2012年,董明珠接过前任董事长朱江洪的“指挥棒”,正式开启了格力的“董明珠时代”。10年的时光转眼即逝,董明珠从当年的“铁娘子”变成了如今的网红“董小姐”。
2020年,格力在与美的“家电一哥之争”中惨败。新能源 汽车 、智能手机、芯片等跨界发展,格力均折戟沉沙。
从前坊间讨论董明珠的更多是她究竟适合为“帅”、还是为“将”。如今已经改为:年近70岁的董明珠如果被“劝退”,格力的“大旗”谁来扛?董明珠为何不效仿任正非,早早放权呢?
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都在与世界500强合资办厂,名其名曰:“如其培养一个世界500强,不如直接引入。”我国很多合资 汽车 公司如广汽本田,一汽丰田便是响应这一号召设立的。
当时珠海市国资委也“不甘寂寞”,有意以9亿美元的价格将格力电器卖给美国开利。为了收购顺利,美国开利向身为格力总经理的董明珠开出了8000万元的年薪,要知道董明珠如今的工资一年不过200万。
是拿钱,还是拒绝?董明珠早有了打算。
在董事会上,董明珠义愤填膺地说:8000万的年薪的确非常有诱惑力,但我不会接受!格力空调必须是“中国造”,给我20年,我还你一个世界500强。
2015年,格力营收超970亿,净利润超120亿,正式加入世界500强俱乐部,这距董明珠当年的承诺,足足早了近10年。
董明珠对格力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是董明珠“留下”了格力,并一步一步将格力缔造成全球空调行业“霸主”。董明珠成就了格力,格力也成就了董明珠。作为格力的“掌门人”,董明珠多次荣登福布斯“中国最杰出商界女强人”第一名。
如今,1954年出生的董明珠已年过65岁,也已超过了男性的退休年龄。近几年来,董明珠该不该退的声音不绝于耳。2022年1月,格力电器将迎来新一届董事换届,届时67岁的董明珠如果落选格力董事长,格力选好“接班人”了么?
管理学著作《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曾说:如何评定一个企业家是否优秀,不单看在他的任期内,企业是否发展得很好,更要看他离任后,企业是否仍能保持卓越。
2012年之前,格力我们知道上有朱江洪,下有董明珠。
2012年之后,“朱董配”成为 历史 ,格力变成了董明珠的“一言堂”,除了董明珠,我们还知道谁?
在如何培养得力干将这个问题上,任正非的做法很值得董明珠学习。
1998年,任正非放下权力,举荐时任华为市场部负责人的孙亚芳担任华为董事长,自己改任华为总裁。2004年到2012年,任正非在国内首开先河,启动“轮值董事长”制度,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而撑起华为万亿资产的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孙亚芳、余承东、郑宝用、徐志军、郭平、梁华等为代表的,人人能够独当一面的华为“封疆大吏”们。
正是由于任正非不断地放权,舍得放权,使各路英雄也舍得为华为肝脑涂地。
对此董明珠也颇感认同,她曾说:在华为面前,格力甘当第二。
2019年,高瓴资本以416.6亿元拿下格力电器15%的股份,是当年最为轰动的股权收购事件。当时外界有传:高瓴有意“劝退”董明珠,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后来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出面澄清:要让企业家坐上“C位”。
显然,在这场格力控制权的“争夺战”中,董明珠依然无可撼动。
2020年“格力618”直播结束后,面对100亿的“骄人战绩”,董明珠喜出望外,并透露了自己对“接班人”的标准:必须像我这样的才行。
2个月后,格力电器副总裁 望靖东离职。半年后,格力执行总裁黄辉离职。两位“接班人”热门人选的相继离任,董明珠究竟是为自己连任扫清障碍,还是为新任董事长接班“荡平”山头?
董明珠对此的回复是:有些人破坏了格力的规则,必须走,没得商量。
在格力电器2021年一季报上,格力第一大股东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第二大为珠海 明骏有限合伙公司。而 珠海 明骏的第一大股东是格臻投资,格臻投资的资金全部来自格力高管,其中董明珠出资95.482%。
至此,关于格力“接班人”的悬案 已经越来越清晰。
1、董事长已无人竞争;
2、股权、管理权,董明珠“双权在手”。
未来是谁挂着“董事长”的头衔似乎已经不再重要,格力电器的“实控人”或许才是董明珠想要的。职业经理人不是董明珠所追求的,董明珠要做“企业家”。
2018年在一次企业家聚会上,董明珠“习惯性”地最后一个出场,柳传志、王健林、陈东升等大佬赶紧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纷纷叫了一声“董姐”。
董明珠为何能得到如此礼遇、尊敬?
白手起家。
董明珠初入格力时,格力刚刚扭亏为盈。而后,董明珠断供苏宁、绝交国美,几乎以一己之力带领格力打败了春兰、美的,成为空调行业“霸主”。如今格力业绩不佳,董明珠更是上综艺、做直播为格力摇旗呐喊。
董明珠对外界曾说:格力是我唯一的梦想。
或许,爱得越深,占有欲才会越强。从销售员到企业家,从“格力的董明珠”,到“董明珠的格力”,我们一起来见证。
但除了纯电动 汽车 ,混合动力 汽车 (PHEV)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去年一年,理想、宝马、比亚迪、大众的产品在PHEV领域均收获了破万台销量。一款PHEV车型年销量破万,在当下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因为它比同款的燃油车售价要高出不少。
如果说2020年是新能源 汽车 的元年,2021年就是新能源 汽车 发力之年。这一年,新能源市场的玩家有哪些,将聚焦哪些领域?
我们盘点了截止到2021年2月,全球车企发布的2021年在中国市场的新车上市计划。整理出22家车企的新能源产品计划,其中有10家合资/外资品牌,12家中国品牌。在它们已公布的计划中,目前已有58款新能源车型将在2021年上市,其中包括33款EV车型、25款PHEV车型。
在这些新车计划的背后,我们试图找寻:2021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中,纯电阵营和插电混合动力阵营下,都有谁在站位?
核心观点:
1、2021年,PHEV和EV领域均有新入局者,两条技术路径下的新车数量平分秋色。
2、全年新车计划中,自主品牌更倾向推出纯电动 汽车 ;合资品牌的纯电车型和插混车型势均力敌。
3、对传统车企而言,主流车型“PHEV化”趋势明显。即便是声称要“All IN EV”的大众,也将继续推出PHEV车型——那是由其市场基盘带来的增量。
4、豪华品牌中,奔驰在2021年更聚焦纯电动领域。宝马依然强调“选择的权利”。奥迪的纯电动车布局更偏向于“打品牌”。
5、 丰田、本田在2021年将继续扩大自家混动阵营,两品牌新车布局对标明显。
6、 自主品牌中,长城和比亚迪在2021年将凭借全新混动架构平台主攻PHEV市场。
7、无论是PHEV路径还是EV路径,已有超过半数的企业选择构建全新平台生产新能源 汽车 。
8、中国车企倾向通过打造新品牌进入新能源市场。国外车企倾向将重点车型电动化。他们都将面临特斯拉的威胁。
一、大象转身何其难,合资品牌在发展纯电动车型的同时,仍需要兼顾混动车型——那是由其市场基盘带来的增量。
总体来看,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型上的布局比较均衡。从车型规划上看,SUV车型数量略高于轿车数量(SUV:17、轿车:15)。从能源类型来看,纯电动车型的数量略高于插电混动车型(EV:19、PHEV:14)。虽然大部分车企都进入纯电动车的赛道,但是绝大部分厂商并没有放弃发展混动车型。
豪华品牌对新能源赛道也各有态度。
2021年是奔驰EQ车型发力之年。从目前公布的消息来看,奔驰计划推出4款纯电动车型,包括高价位车系EQS、EQE,和低价位车系EQA、EQB。高价位大型车使用EVA平台,低价位车型将使用BEV平台,两个平台都是全新的电动车平台。
宝马公司进入电动车领域时间较早,在2013年就推出纯电动车型i3,2014年推出i8混动车型。在2021年,宝马将推出i4和iX两款电动 汽车 ,覆盖轿车和SUV车型,持续完善i家族车型。
相比宝马、奔驰在电动车市场的积极且全面的布局,奥迪则显得“从容”很多,其2021年将推出的纯电动车型偏向于小众运动车型,或许是以打响品牌为目标。而作为奥迪的母公司,大众 汽车 早就喊话要“ALL IN”电动车,旗下大众品牌在2021年要推出使用全新MEB平台的ID.4和ID.6等多款车型。
大象转身何其难,即便是“ALL IN”电动车的大众也没有完全放弃插混车型。在去年推出了迈腾混动版之后,2021年大众将推出探歌混动版。BBA在今年也选择了继续对自家的高销量车型混动化。
和德系车企不同的是,日系车企目前给出的2021年新车计划以插电混动车型为主。不管是丰田还是本田,都是把销量较好的燃油车型改成插混版,扩大自家的插混阵营。日本车企混动技术成熟或许是其中原因之一。
丰田混动车型采用的技术是THS二代,这套系统的核心为E-CVT变速箱。工作时,行车电脑会根据工况条件调整变速箱内两个电机的工作状态,实现纯电行驶或混动行驶。2021年丰田推出的RAV4插混版和IZOA插混版采用的都是这个系统。
本田推出的皓影插混版和CR-V插混版采用的是i-MMD系统,这套系统和丰田的混动系统类似,只不过在设计上更为激进。i-MMD混动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具有发动机驱动功能的增程式 汽车 。在一般工况下, 汽车 都由电动机驱动,发动机的作用就是发电。在高速工况下,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实现节油的目的。
日产目前的混动技术为e-power动力系统,和丰田、本田的技术都不同。其系统设计接近增程式,全车的驱动全部交给电动机,发动机的作用就是发电,给电池充能。和丰田、本田不同的是,日产也推出了一款采用全新CMF-EV平台的电动 汽车 Ariya。因此2021年日产或许会电动、混动双线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福特和现代也要在2021年进军电动车领域。福特在2021年会推出Mustang Mach-E车型,作为福特图腾级车型,这款车型的发布除了试水电动车赛道之外,也代表了福特电动化的决心。现代 汽车 则选择推出一款纯电动轿车和MPV车型,用意或许为 探索 电动 汽车 市场。
作为电动车领军人物的特斯拉,2021年会推出改款的Model S和Model X。根据现有的资料,新车型并不会采用矩形方向盘,但是会取消换挡拨杆,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会根据导航信息和车辆周围信息选择前进或者后退。这次的改款或许是为了加速推广特斯拉的FDS系统而准备的,而特斯拉这次的改款也势必会在2021年推动自动驾驶系统的新一轮发展。
二、自主品牌在纯电动领域竞争激烈,长城、比亚迪推出新平台发展混动车型。
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在2021年推出的纯电动车型更多,但多数为造车新势力推出的产品。
2020年,比亚迪、长城都推出了全新的混动平台,吉利也推出了全新的电动车平台。2021年这些车企都将在新平台上发力。总体来说,比亚迪、长城 汽车 站位插混阵营,上汽和吉利则是两手抓,小鹏、智己、广汽新能源、零跑和威马等新生品牌则站位纯电动市场。
长城 汽车 在2020年推出的三大技术平台,包括柠檬混动DHT、咖啡智能和坦克平台。2021年,长城旗下高端 汽车 品牌WEY推出的第一款 汽车 会使用柠檬混动DHT和咖啡智能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长城 汽车 WEY在在2021年的站位和走向。
如果说长城和比亚迪站位混动,那么吉利和上汽就是两手抓。
2021年,吉利集团除了旗下的领克品牌会推出纯电动车型ZERO Concept之外,几何 汽车 也将推出纯电动车型几何A pro。吉利发布的SEA浩瀚架构也会在2021年应用在新车型上。在混动车型上,除了领克已经推出的混动车型Q1 PHEV版之外,还会另推出领克EX11和EF1E两款混动车型。两款新车型计划搭载的混动系统由吉利和沃尔沃共同研发。该系统通过电机与双离合变速箱的配合实现各种混动模式,结构相比丰田THS和本田i-MMA更简单。
上汽乘用车目前给出的计划是在2021年推出三款新能源车型,其中包括混动车型荣威RX5 ePLUS和MG领航PHEV版以及全新纯电SUV MARVEL R。值得注意的是,混动车型都是由现有车型改进的,纯电动车则是全新车系。
相比之下,广汽集团在新能源路线上走得更坚决。 广汽新能源 汽车 总经理古惠南曾介绍,其新能源工厂在施工建造时, 连加油库的预留管道都没留,就是要彻底聚焦纯电动路径。2021年,广汽新能源计划推出三款纯电动 汽车 ,其中包括埃安Y和两款其他未透露名称车型。
和自主传统车企竞争的不止有合资品牌,还有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其中小鹏、智己 汽车 、赛力斯、零跑、ARCFOX极狐和威马都会在2021年推出一款纯电动车型,囊括了三款轿车和两款SUV。
在造车新势力中,岚图 汽车 推出的新车比较特别。2021年岚图将推出首款SUV产品岚图 FREE,但是这款 汽车 搭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动力组成——纯电系统和增程系统。这也就意味着FREE既可以是纯电车型,也可以是插混车型。岚图在未来究竟会如何站位,就需要时间和市场来考证。
总体来说,目前自主车企期望通过建立新品牌进军新能源市场。吉利推出了几何品牌,广汽推出了埃安品牌,东风推出了岚图品牌,北汽也推出ARCFOX极狐。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汽乘用车,在推出高端电动车品牌R之后又推出了智己 汽车 。其实这种决策可以让人想到互联网公司的赛马文化,也就是内部竞争,成功者会留下,失败者出局。
传统 汽车 推出的新品牌在面临国内造车新势力竞争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国外 汽车 势力的竞争,这些新品牌未来会如何,2021年将成为关键的一年。
随着国内消费者用车需求的升级,轿车和SUV似乎已经很难满足消费者对空间、舒适、实用的需求,MPV已逐渐成为大家选购的目标。但在大家印象里,MPV似乎和低油耗没什么关系。难道就没有一款既能满足空间需求,用车成本又很低的MPV吗?有!当然有。
上汽大通MAXUS MIFA 9
指导价:26.99-37.99万元
MIFA 9脱胎于全新打造的品牌序列MIFA,其命名源自Maximum,Intelligent,Friendly, Artistic,象征着极致智慧、极致友好、极致审美,赋予其新能源品牌序列全新价值主张。MIFA 9高度还原了MIFA概念车的设计美学,配备一字贯穿式视觉符号头灯、“星河战戟”梦幻尾灯,看起来确实是MPV中比较带有科技感的作品。
车内部份,MIFA 9配备有宽幅、长卷三联屏,以及同级唯一“落地窗”等精致细节,成就太空美学座舱氛围。当然在这其中,科技感更是不可或缺,MIFA 9采用高通8155和联发科8666高性能双芯互通技术,带来全车十屏互动体验,可实现导航及音视频信息在多屏内的无缝连接。MIFA 9搭载的MAXUS–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具备了窄路通行、随心泊车等模块。
MIFA 9车身尺寸5270×2000×1840mm、轴距3200mm,空间表现宽敞,并且还搭载业内首创的三排座椅一键联动功能,可轻松实现车内使用场景快速切换。若切换至空间模式,车内的二三排座椅将自动滑到最前,释放最大后备箱空间。
MIFA 9搭载上汽集团全新一代智能电驱系统,采用90度宁德时代锂电池,续航里程520km,哪怕跨城旅行也无需“里程焦虑”。而至2023年,上汽大通MAXUS还将交付续航超过650公里的车型,让超长的续航里程,为用户解锁纯电新旅途。
岚图梦想家
官方指导价:暂未上市
岚图梦想家采用了六边形进气格栅设计,尺寸很大同时内部的直瀑式镀铬装饰也很有辨识度,给人一种很厚重的感觉。车灯设计延续了岚图FREE的造型风格,配备了贯穿灯带和可发光的岚图LOGO。
尾部设计方正,呈现出以稳为主的设计风格,扁平化设计理念打造的尾灯组还是很有看点的,点亮后辨识度也很高。尺寸方面,新车的长宽高分别为5315/1980/1810毫米轴距达到了3200毫米。除了申报图展示的白色车身之外,新车还可以选装双色车身设计。
内饰结合此前拍摄的实车来看,新车采用了贯穿式中控横屏设计,与岚图FREE上的基本一样。内饰配色比较丰富,浅蓝色和黑白双色的主色调,辅以玫瑰金饰条进行点缀,豪华感也十分出众。值得一提的是,新车将会搭载5G车载娱乐及办公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并支持整车OTA。
动力方面,根据申报信息来看,新车会搭载由1.5升发动机、电动机和电池组构成的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其中发动机功率100千瓦,电动机峰值功率为130/160千瓦,采用三元锂电池组。
本田奥德赛锐·混动
指导价:23.58-35.48万元
动感美学持续进化,区别于现有汽油版车型,奥德赛(ODYSSEY)锐・混动拥有高识别度的运动外观,以本田全球设计的飞翼式前脸为设计理念,搭配厚实的保险杠造型与运动包围,整体力量感十足;前大灯和后组合尾灯采用了混动专属的蓝色饰条;两侧前翼子板和车尾也加入了混动专属的HYBRID混动标识;尾部设计则延续大气风格,平直的尾翼造型使整体视觉感更为宽阔。
舒适空间也全面进化了,细节设计更凸显高级质感。奥德赛(ODYSSEY)锐・混动的内饰空间充分诠释了高品质与趣味感可以并存的人性化设计概念。豪华8英寸彩色智能屏集成Honda CONNECT智导互联系统,让行车操控更为便利。此外,豪华电动双天窗也为乘坐者带来真实可触碰的惊喜。
拥有7座大空间,空间组合灵活多变,奥德赛(ODYSSEY)锐・混动第二排特设尊崇航空级电动座椅,具备多重调节模式、“摇篮式”构造、超宽脚托(OTTOMAN)、“肩部可调靠背”构造、安全带座椅随动功能,将舒适的乘坐体验完善到极致。独具740mm双十字型超长导轨,可实现第二排座椅左右和前后方向移动,实现座椅位置调整的最大化,以灵活多变的座椅组合模式全面满足多样的乘坐需求。第三排魔术座椅可完全放平,大大扩充行李厢空间。
奥德赛(ODYSSEY)锐·混动首次搭载Honda第三代i-MMD双电机混动系统,在沿袭汽油版原有高价值的基础上,兼具优异的燃油经济性和丰富的驾驶乐趣,尽显混动MPV运动个性。i-MMD双电机系统由一台2.0L阿特金森循环DOHC i-VTEC发动机和两台电机、电动CVT搭配组成。最大扭矩达到315N·m,加上2.0L阿特金森循环DOHCi-VTEC发动机,综合最大输出功率达到158kW,在不同的驾驶模式下都能获得畅快的高性能驾驶体验。
广汽丰田赛那
指导价:30.98-40.58万元
国内版塞纳基本和海外版保持一样的设计风格,分层式的前脸格栅设计搭配两侧熏黑式锋利灯组,看上去非常凌厉,增加了新车的辨识度,前脸中间的蓝底“H”LOGO证明是混动车型的身份,整体看前脸造型属于比较精神酷炫的风格。塞纳的长宽高尺寸分别为5165mm、1995mm、1785mm,轴距为3060mm,侧面看上去,腰线的线条流畅走势平缓,显得整个车身非常的修长,配备了双侧电动侧滑门。此外,赛那的尾部造型设计凸凹有致,尾灯选用了LED光源,点亮之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还有新车的车顶尾部带有一体式扰流板。
新车的内饰基本也是延续海外版的设计风格,因为海外版本身设计就不错再加上想更快地引入国内,索性就直接拿来用了,整体看内饰的风格更偏重商务化一些,三幅式的多功能方向盘也可以为操作带来不少便利,无缝隙的纹理材质提升高级豪华观感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乘坐舒适性。驾驶位的分层式中控台和悬浮式中控屏的设计更符合现在人们的驾驶习惯。
赛那全系标配电动天窗、双侧电滑门、无钥匙进入、前排主驾驶座8向电动调节、第二排独立座椅、多温区自动恒温空调、PM2.5过滤、全速自适应巡航、驾驶模式切换、自动驻车等。
动力上,广汽丰田赛那搭载了丰田TNGA架构2.5L发动机+第四代THS系统E-CVT变速箱,发动机最大功率141kW,最大扭矩238N·m,电机功率134kW。综合油耗最低5.9L/100km,悬挂方面为前麦弗逊独立悬挂+后双叉臂独立悬挂,拥有更好的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本次推荐的四款车不论是纯电车型也好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也罢,再或是混合动力车型,都是目前关注度较高的车型,如果您正在考虑购买一辆能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同时用车成本够低的MPV的话,这四款车都是不错的选择。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选车荟,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0年可谓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之年,特别是特斯拉,问鼎汽车行业市值全球第一的宝座,成功将新能源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当然这也要得益于众多重磅新能源车型的推出,像是特斯拉的Model 3,国产品牌的比亚迪汉和小鹏P7,当然还有宏光MINI EV,得益于这些爆款车型的大卖,才带来了市场的日益繁荣。
那么接下来的2021,又有哪些新能源新车值得期待,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上半年的新车展望,供大家参阅。
上市时间:预计3月份
这两款车在1月份已经先后亮相,但是这还只是预售,虽然南北大众将价格都打进了20万,但是更值得期待的还是大众MEB纯电平台全面发力的市场表现。
据悉,大众ID.4系列将在3月份左右正式上市,该车将由上汽大众与一汽-大众分别生产,一汽-大众的叫ID.4 CROZZ,而上汽大众的叫ID.4 X,二者在设计上有一些区别,但产品本质保持了高度一致。
20万的起售价格,目前市场中并无同价位的合资电动SUV竞品,加之其前期宣传的科技配置,同价位的造车新势力将迎来对手。
根据电池容量的不同,ID.4的续航里程能够达到400至550公里(NEDC)。并且,该车可采用7千瓦交流电充电,或利用功率达100千瓦的高速直流电充电。这意味着,即使是最大容量的电池模组也可以在45分钟内充至80%的电量。
国产版奥迪e-tron
奥迪e-tronSportback
上市时间:2021年3月内
奥迪e-tron早已在国内上市并发布,但进口而来售价相对较高,而奥迪e-tron今年将正式国产,国产后的产品与进口版设计保持一致。基于目前该车接近70万元的起售价考虑,国产后的售价可能下探至50万元左右,与奔驰EQC处于同一竞争梯队。
此外,奥迪还将国产奥迪e-tron的轿跑版本奥迪e-tron Sportback,该车的设计差异为侧面与尾部线条,拥有溜背式的尾部后,奥迪e-tron Sportback的整体感观要更为激进。
动力方面,国产奥迪e-tron电池总容量为96.7kWh,NEDC工况最大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其中,50 quattro车型的电动机最大功率为230kW,峰值扭矩550N·m,百公里加速时间为7.5秒。
奥迪e-tron Sportback提供两种动力版本,50 quattro车型和奥迪e-tron使用了相同的动力;55 quattro版本最大输出功率为265kW,最大扭矩561Nm,百公里加速仅需6.6秒。
除此之外,奥迪e-tron Sportback还有一个Boost模式,此模式下,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将提升为300kW,最大扭矩提升为664Nm,且最大扭矩输出可持续8秒。
同时,奥迪e-tron Sportback 支持直流超级快充,最大充电功率可达150kW,并且直至75% SOC时才会开始逐渐下降,另外新车还支持11kW交流充电。
埃安Y
上市时间:3月预售,4月上市
继埃安S、埃安V、埃安LX之后,广汽埃安独立运营后推出的首款车型,同时也是埃安品牌旗下第四款车型,埃安Y即将上市。根据官方的最新消息,埃安Y将于3月份开启预售,4月份正式上市。
埃安Y定位纯电动紧凑型SUV,是基于广汽埃安GEP2.0纯电专属平台打造而来。目前内饰图与动力参数都暂未公布。动力电池方面,埃安Y有望搭载广汽最新一代的电池技术,续航里程也有望超过500km以上。
关于售价方面,根据此前广汽埃安新能源官方透露,Aion Y的售价会介于Aion S(13.98-20.58万元)和Aion V(15.96-23.96万元)之间,AionY的起售价或在14万元左右。
岚图FREE
上市时间:预计4月份
去年年底,东风汽车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的首款车型——岚图FREE正式发布并同步开启预订,关于这台新车的关键信息,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是新车定位零焦虑中大型智能电动SUV,目前仅提供5座车型。
二是岚图FREE将提供增程式和纯电动两种动力配置,NEDC综合续航里程分别为860km和500km,以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
三是岚图FREE的最终价格将不超过40万元,并将于2021年上海车展前上市,2021年第三季度交付。
纯电和增程式两个版本,从目前来看,显然是上了双保险的设置,而上市后这款车能否正面刚理想ONE,我们共同期待。
宝马i4量产版
亮相时间:2021年6月
其实宝马才是电动车的先行者,从i3和i8上就能窥见一斑,如今这两款车都已经停产,代表了宝马最新的电动思考的i4也终于要量产了!
宝马i4概念车既代表着“i”系列电动车型的设计理念,又作为<a class="bai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红点新能源,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广汽埃安、小鹏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哪吒汽车、理想。
1、比亚迪
比亚迪在1995年成立,如今业务横跨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和电子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具备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全产业的核心技术,车型更是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从系能源汽车发展至今,比亚迪的销量每年都名列前茅,可见它的市场认可是比较高的。
2、特斯拉
特斯拉是美国的汽车品牌,但部分车型却是在国内生产,尤其是model3和modelY。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是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的,并且汽车销量也不低,排名仅次于比亚迪。在续航和电池使用寿命方面,特斯拉是有一定优势的。
3、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在2002年成立,从名字就不难看出它是由上汽、通用、五菱三家汽车公司组成的合资公司。目前拥有四大生产基地,主要位于柳州、青岛和重庆。在发展上,上汽通用五菱有着集三方资源、南北联动、东西呼应的优势。
4、奇瑞汽车
奇瑞汽车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国有的控股企业。旗下拥有多个研发中心,其中不乏有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堪称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奇瑞汽车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体系目前已经逐步完整,如今是国内最大的汽车整车、关键部件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的自助品牌汽车制造企业。
5、广汽埃安
广汽埃安最早成立于2017年,工厂占地703亩,总投资47亿元。其前身是广汽新能源,在2020才更名为广汽埃安,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将品牌的定位推向高端。目前旗舰的SUV车型为广汽埃安AION LX Plus,主打豪华、续航和智能。
6、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成立于2014年,虽然企业相对年轻,但目前已经完成了全球化的布局。小鹏汽车的总部目前在广州,而研发中心在北京、上海、深圳、硅谷、圣地亚哥都有设立。而软件、数据、硬件技术是小鹏汽车汽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打造智能化电动汽车。
7、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其中的历史底蕴长达160年。而生产基地多达14个,整车工厂多达33个,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国内汽车十大阵营企业之一。据了解,旗下新能源的“香格里拉计划”,将会在2025年实现全谱系产品的电气化。
8、吉利汽车
吉利汽车旗下的新能源也就是几何汽车,它和吉利、领克等都是并行的一级子品牌。吉利新能源领域的定位是高端纯点品牌,技术上集合了吉利在智能化、车联网、轻量化等领域的发展成果。
9、哪吒汽车
哪吒汽车成立于2014年。同样是新能源汽车的新新生儿,但这家低调的造车新势力在六年的时间里默默拿下了发改委、工信部双核准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建立了两个智能化工厂。
10、理想
理想汽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第一次将增程式这个概念带到了国内的电动车品牌。理想的CEO是李想,蔚来的CEO是李斌,但李想又投资了蔚来汽车成为其股东。也是因为股权人关系,让不少以为两者是同个创始人。